成语应用
语文课学习成语的基本应用

语文课学习成语的基本应用学习成语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了成语的基本应用,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本文将从成语的定义和分类、成语的基本用法和应用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成语的定义和分类成语是汉语词汇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由一定数量的词语组成,有固定的词序和稳定的概念。
成语一般包含四个字,也有例外。
<将来继续书写>*二、成语的基本用法成语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修辞手法:成语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
在写作时,可以通过使用成语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 表达情感:成语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比如“喜出望外”、“悲从中来”等,通过成语的运用,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感。
3. 丰富意境: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使用成语来丰富文章的意境,为读者呈现出更多元的审美感受。
4. 加深文化理解:成语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学习成语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成语的应用技巧要灵活运用成语,需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1. 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在运用成语之前,需要先了解其意义和用法,确保使用的成语符合语境,避免误用或生硬的搭配。
2. 注意成语的搭配:成语的搭配需要符合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要注意成语与其他词语之间的配合,使句子更加通顺自然。
3. 反复积累和运用:成语的学习需要不断积累和运用,通过读书、写作等方式多接触和使用成语,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应用。
四、成语学习的实践方法要系统地学习成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实践方法:1. 阅读与积累: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成语,同时要将学到的成语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的成语库。
2. 写作与运用:在写作时,主动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可以逐渐提高成语的应用水平。
3. 制定学习计划: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成语学习计划,包括每天学习几个成语,通过刻意练习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成语的应用

成语的应用一、独立成句
众志成城,众擎易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郭沫若题北京琉璃厂文化街)
司空见惯,则熟视无睹;一无所知,则漠不关心(张纯枝总结皮亚杰心理学注意规律)
2、成语嵌入对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成语)。
想当年穷居寒窗,左不借右不借,谁肯□□□□;看今朝名标金榜,东也送西也送,都来□□□□(成语)三川震动,生灵涂炭,举世震惊,举国哀悼;九州同心,群情激奋,众擎易举,众志成城
五、联缀诗文
1、联缀诗歌
网友海砾老人《拉郎配》(打油诗)
滥竽充数写支歌,黔驴技穷费揣摩。
噤若寒蝉蝉不语,白驹过隙隙无豁。
邯郸学步功夫浅,东施效颦褶皱多。
凿壁偷光锥刺股,昙花一现败由奢。
2、联缀成文
(略)。
成语用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成语用法知识点总结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多为四字或者由四字组成,具有固定的结构和意义。
在汉语中,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章、演讲、对话等各种语境中,具有概括、形象和寓意深刻的特点。
了解和熟练运用成语,对于提高汉语表达的准确性和美观度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为您总结一些常见的成语用法知识点。
一、用法:成语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成语可以用作句首、句中或句末的修饰语、主语、宾语、状语等。
下面举例说明:1. 成语用作句首修饰语: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这个例子中,成语“人生自古谁无死”起到句首的修饰作用,突出了死亡的普遍性和人们不灭的永恒。
2. 成语用作句中修饰语:例如:“爱屋及乌,他爱你就得爱你的家人。
”这个例子中,“爱屋及乌”用作句中的修饰语,表达了连带爱的意思。
3. 成语用作主语:例如:“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这个例子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用作主语,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的意义。
4. 成语用作宾语:例如:“不可多得的机会就在眼前,你要抓住它。
”这个例子中,“不可多得”用作宾语,强调了机会的珍贵和难得。
5. 成语用作状语:例如:“他成年累月地努力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例子中,“成年累月地”用作状语,修饰了“努力学习”的方式和持续的时间。
二、用法:成语的正反义有些成语有明确的正反义,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使用相关的成语进行表达。
下面举例说明:1. 相关成语的正反义使用:例如:“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以德报怨”表示用德行回报别人的怨恨;“以怨报德”表示以怨恩回报别人的恩情。
2. 成语正反义使用示例:例如:“有教无类”和“无眼无耳”“有教无类”表示无论身份和社会地位如何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无眼无耳”表示没有眼睛和耳朵,比喻没有眼界和耳闻。
三、用法:搭配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成语的搭配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和丰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下面举例说明:1. 成语与名词的搭配:例如:“鸟语花香”和“韬光养晦”“鸟语花香”形容美好的环境和氛围;“韬光养晦”表示隐藏能力,等待时机。
作文中四字成语应用归纳

作文中四字成语应用归纳1.描写春天的词语:春光明媚、万紫千红、春色满圆、春意盎然、鸟语花香2.描写夏天的热:赤日炎炎、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挥汗如雨、大汗淋漓3.描写山的成语: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高耸入云、寸草不生、连绵起伏4.描写水的成语:水平如镜、波澜壮阔、水流湍急、惊涛拍岸、波涛汹涌5.表示心情的成语:高兴: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心旷神怡、沾沾自喜6.伤心:垂头丧气、心灰意冷、悲痛欲绝、心如刀绞、万箭穿心7.表示说话的成语: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对答如流、喋喋不休8.带有动物名称的:闻鸡起舞、狐假虎威、胆小如鼠、龙飞凤舞、画蛇添足9.描写人物神态的:手舞足蹈、眉开眼笑、愁眉苦脸、目瞪口呆、垂头丧气10.描写自然环境的:雨:和风细雨、风雨交加、狂风暴雨、急风暴雨、暴风骤雨花:百花齐放、百花盛开、百花争艳、花红柳绿、五彩缤纷天气:风和日丽、骄阳似火、秋高气爽、天寒地冻、滴水成冰11.含有夸张手法的成语:怒发冲冠、一目十行、一日千里、一步登天、一日三秋12.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忐忑不安、心惊肉跳、心神不定、七上八下、心急如焚13.反映技艺高超的成语:技压群芳、技压群雄、声情并茂、神通广大、炉火纯青14.反映朋友间情谊深厚的成语:深情厚谊、情同手足、情深义重、同甘共苦、肝胆相照15.反映景色优美的成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翠色欲流16.形容人多的成语: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人来人往、人如潮涌17.形容情况险急:危在旦夕、迫在眉睫、命悬一线、火烧眉毛、刻不容缓18.反映场面热闹的成语: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水泄不通、人声鼎沸、人山人海19.有比喻的成语:归心似箭、视死如归、胆小如鼠、守口如瓶20.含有“不”的成语:与众不同、宁死不屈、水泄不通、目不识丁、力不从心21.描写地貌的成语:连绵不断、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拔地而起、一望无边22.含有人物的成语:江郎才尽、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塞翁失马、孟母三迁23.描写冬天的词语: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寒冬腊月、瑞雪纷飞、冰天雪地24.含有昆虫的成语:飞蛾扑火、金蝉脱壳、蜻蜓点水、蛛丝马迹25.“想”的成语:深思熟虑、胡思乱想、朝思暮想、左思右想、异想天开26.描写颜色的成语: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一碧千里、万紫千红、花红柳绿。
成语的应用

成语的应用
应用成语能够使文章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以下是应用成语的几个建议:
1.理解成语的含义:在应用成语之前,首先要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成语是经过长期流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固定短语,其含义往往不是字面上的简单组合。
因此,理解成语的真正含义是正确应用的基础。
2.符合语境:应用成语时要考虑语境,确保成语的使用符合文意和语境。
在选择成语时,要考虑其是否符合文章的主题、风格和语气。
3.避免生僻和歧义:尽量使用常见、易于理解的成语,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容易产生歧义的成语。
生僻和歧义的成语可能会让读者产生困惑或误解。
4.自然流畅:在应用成语时,要保持文章的流畅性和自然感。
不要为了使用成语而刻意堆砌或生搬硬套,以免影响文章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5.注意文化背景:成语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在使用成语时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文化冲突或误解的成语。
6.适度使用:虽然使用成语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但也要适度使用。
过多的使用成语可能会让文章显得过于华丽或累赘,影响信息的传递。
7.核实准确性:在应用成语时,要核实成语的准确性,避免使用错误的成语或误导性的解释。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参考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来核实成语的准确性。
总之,正确、恰当地应用成语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但也要注意适度、准确和符合语境。
同时,不断积累和学习新的成语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写作应用成语

写作应用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写作中,使用成语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下面介绍一些写作中常用的成语及其应用。
1. 画龙点睛:用来形容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点睛之笔,使文章
更加精彩绝伦。
2. 掌上明珠:用来形容某人极为珍贵,值得珍视。
3. 一帆风顺:用来形容事物很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4. 因噎废食:用来形容因为曾经经历过一次失败而不敢再去尝试。
5. 九牛一毛:用来形容在多数情况下,某事物的重要性与数量
之间的比例非常不平衡。
6. 赴汤蹈火:用来形容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7. 卧薪尝胆:用来形容决心坚定,为达到目标不惜忍受极大的
痛苦。
8. 狼狈为奸:用来形容两个人或两个团体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
而不择手段。
9. 画蛇添足:用来形容在做某件事情时,不必要地添加一些多
余的东西,反而把事情搞砸了。
10. 凤毛麟角:用来形容某种事物非常稀有,几乎难以找到。
以上是写作中常用的一些成语及其应用,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增添一些亮点。
二十几个日常应用成语

二十几个日常应用成语*平铺直叙:既可形容说话或写文章平平淡淡,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含贬义,如“写《我的一天》这类文章,应该摘取二三个片段,来说明生活的意义,决不能平铺直叙”;也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加修饰,直接地简单地说出自己的意思,含褒义,如“欧阳修的短文《卖油翁》平铺直叙,明白晓畅”。
*粉身碎骨:可以比喻被彻底摧毁的下场,贬义词,如“谁要是与人民为敌,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的粉身碎骨”;也可以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失生命,褒义词,如“为了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即使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处之泰然:既可以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毫不在意,沉着镇定,褒义词,如“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一开始,就清楚地意识到战局的严峻,但他抱定以四报国的决心,所以直至决定与敌舰同归于尽的最后一刻,他仍是处之泰然”;也可以指对事情无动于衷,贬义词,如“对于这种严重污染水资源的情况,我们不能处之泰然,行若无事”。
*粉墨登场:粉、墨,指化装品。
场,戏场。
用粉、墨化装上台演戏,也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
*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11.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
*另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奇文共赏:可以指共同欣赏或分析研究文章,也可以指批判有错误的文章。
*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成语用法知识点

成语用法知识点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精炼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掌握成语的用法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用法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成语的使用。
一、成语的基本用法1.比喻与象征:成语通常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一箭双雕”比喻一举两得,“珠联璧合”比喻完美搭配。
2.惯用搭配:成语在使用时常常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表达方式。
例如,“拔苗助长”中的“拔苗”不可分开,表示过早地干预可能适得其反。
3.修辞手法:成语在修辞上有时可以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例如,“如雷贯耳”中的“如雷”形容声音之大,加强了形象的描述。
二、成语的常见用法1.用于修饰名词:成语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起到形象生动的描述作用。
例如,“一针见血”中的“见血”修饰“一针”,形容直截了当。
2.用于比较、对立:成语可以通过比较、对立的方式来表达出事物的特点和差异。
例如,“才高八斗”中的“才高”和“八斗”形成了对比,强调才华出众。
3.用于警示、劝导:成语常常可以用来警示、劝导他人,通过成语的形象表达方式来加强语气和效果。
例如,“守株待兔”告诫人们要主动积极,不可过于依赖外在机会。
4.用于叙述、解释:成语也可以用来叙述事情的经过和解释一些现象或原因。
例如,“一曝十寒”的成语,可以解释一时得意忘形的后果。
5.用于标题、引语:成语也经常可以用作文章的标题或者引语,突出主题和点明观点。
例如,“忍辱负重”可以作为一个文章的标题,引发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三、成语的运用技巧1.用多义成语:多义成语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灵活运用,增加语言表达的变化和丰富性。
例如,“兵强马壮”可以表达军队的实力,也可以用来形容身体健壮。
2.陈述与反问:在句子结构上,可以通过使用成语来加强陈述的语气,也可以用于反问,增强反讽的效果。
例如,“一败涂地!”表示完全失败,“一事无成?”表示事情没有任何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D • A. 全校学生排列在操场上,人很多,却很整齐, 可说是鳞次栉比了。 • B.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放松,假 货又会东山再起。 • C. 他总认为语文难学,其实无论哪一科,不经 过刻苦努力,决不会一气呵成的。 • D. 在某些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个人主义 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
D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 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 B.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 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 • C.人世五年后,食品、纺织、服装、建筑、金融及其 他服务业就业机会将平均增加30%;届时,熟悉世贸组织 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外语人才、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得当的一项是( A) • A.《警察和赞美诗》结尾别出心裁,既在情理 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 B.矮桩水稻成熟期参差不齐,不宜用机器统一 收割。 • C.千佛山地面上的奇巧岩石是处处可见,而各 种各样的奇伟山峰也比比皆是。 • D.他填报志愿时,又想报清华,又想报北大, 总是见异思迁。
中考复习 ——成语的运用
• 成语误用形式与复习对策 • 1、望文生义——吃透词义 2、用错对象——用准对象 • 3 误用褒贬——辨明褒贬 4、不合情境——合乎情理 • 5、用错谦敬——摆正谦敬 • 6 重复累赘——消除重复 • 7、轻重失度——区别轻重 8 “近义”混用— 避免混用
• 二、常见谦辞敬辞 • 谦辞——蓬荜生辉、敝帚自珍、抛砖引玉、 贻笑大方、无功受禄 一孔之见 才疏学浅、 笨鸟先飞、望尘莫及、不足挂齿、班门弄 斧
Hale Waihona Puke 讲解:使用成语时,必须辨明色彩,否 则就会误用。“虚张声势”是假装强大的意 思,也多含贬义,用此处色彩不当。
注意:有时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为了表 达的需要,传达出特殊的表达效果,可以“贬词褒 用”、“褒词贬用”。 如:我们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例2:全厂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 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 A.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 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 B.十年来,他的病一直不见好转,他怎能不忧心 忡忡且耿耿于怀呢? • C.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 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 D.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大趋势的今天,“与国际 接轨”是一个自强不息民族的必然选择。
• 18、A他们打得你死我活,好像有不共戴天之 仇。 B.人民组织起来和杀人放火、惨绝人寰的日 寇英勇斗争。 C.他妈妈一进来,我们全寝室的人不谋而合 地站了起来。 D.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 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A
• 19.( ) A足球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地为首 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B 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 止。 • B. 他就静悄悄地看下去,看到把各种责难都驳斥 得体无完肤之后,他又低声念起来。 • C.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 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 D.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 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 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讲解:有些成语词义较重,有些成语词 义较轻。特定的语境要选用轻重相配的成语 否则会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此处“可歌可泣”是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 常感动,用在此处显得大词小用。(轻重不 分)
例3: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 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讲解: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如果在 使用时,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词的意义,特 定的形容对象,就会导致成语意义与句子语 义相悖。 此句中“登峰造极”是比喻达到了顶峰, 这里显然是不明词义,把整个成语就看成了 登上了山峰的意思。
• 16、( A ) • A《水浒传》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书中的许 多段落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 B.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有 识之土提醒人们要警惕新纳粹势力起死 回生。 C.要在学术上推波助澜,并不是抛弃国学, 国学的精粹不但不能丢,有些还应深入研 究。 D.扮演蔺相如、伍子胥等人物的都是9至11 岁的小演员,他们栩栩如生的演出展现了 我国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
• 13、( ) D A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 同学不期而遇。 B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 这真是舍本逐末的说法。 C.他们个个生机勃勃,决心大干一场。 D.这篇文章观点十分新颖,见解十分深刻, 的确不同凡响。
• 14、( ) D A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 一定会重整旗鼓的。 B.房租、邮费、电话费等,每个月都要近千元, 若再开展活动,开支是左右为难了。 C.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 人、杞人忧天呢? D.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 缪,防患于未然。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 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缩不前,其所作所 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 B.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 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 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 • D.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 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讲解: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 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 就会谦敬错位。 “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别 人意见,是敬词,只能对人,不能对己。
例6: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演,坐身 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 来。
讲解:由于不能兼顾成语和整个句子的 意思,运用时容易造成重复或前后矛盾。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 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不禁”的意 一样,因而造成重复。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这篇文章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 大义。 • B.这次举行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对“法 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 C.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 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 路来。 • D.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 襟见肘。
• 7、下列各句中,加点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 AB .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 目都办得绘声绘色。 • B.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 水,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 C. 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 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 D.高考复习阶段,有些同学天天开夜车,搞得 白天上课精神不好,这样就象缘木求鱼一样,效 果是不会好的。
• B孩子应该干、可以干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去干, 父母不要评头论足。 • C.宋老师针对班上学生学习成绩良萎不齐的现状, 讲课时注意因材施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 D.“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 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及时地向全党敲响了警 钟。
• D.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 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 几个最大的难题。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 A.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 126名新生,但这对8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不足挂 齿。 • B.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 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 C. 文理科不仅应该知识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 实际上,自然与社会决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 D.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内二战题 材图书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
• • • • • • • • •
四、有些成语专指特定对象 鳞次栉比——建筑物 汗牛充栋 浩如烟海——书籍 相敬如宾——夫妻 天伦之乐——一家人 凤毛麟角——罕见珍贵的人才或事物 一挥而就——写字、画画、作文 改弦更张——制度和方法 豆蔻年华——女孩十三四
考题探究
例1: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大家的学 习热情鼓起来。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 A.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 会,欢声笑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 B.如果台湾当权者胆敢铤而走险,制造“台独” 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粉 碎“台独”分裂图谋。 •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 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 D.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王钢和他的 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组成一个名为“绿色先 锋”的课外活动小组。
• 17( ) C A.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 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得不佩服蔡振华 在用人上的眼光与胆量。 B上海一个钢厂厂长,伪装清廉好些日子,直 到被捕那天还在座谈会上夸夸其谈他反腐倡廉 的经验体会呢! C.石狮人爱读书绝非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而 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谋生存、求发 展的一种需要。 D.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如坐春风,自由自 在地发表她的观点。
A ) • 15.( A.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 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 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B.因为临时有事,我未能去黄浦码头为他们 送行,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朋友失约,对 此我一直耿耿于怀。 C.“神来”、“顿悟”,不是自然的水到渠 成,而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必然会产生的瓜 熟蒂落。 D.他在选择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时,既 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 异思迁。
例7:当我纵横决荡于纽约的街头时, 他又来信勉励,劝我改用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