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运用的六大注意点
成语使用十个注意点

成语使用十个注意点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
1、辨明褒贬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了些刚性。
“始作俑者”意思是指“最先做坏事的人”,是个贬义词。
——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2、识别两可(可褒可贬)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想入非非”一般指“完全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但用在此处却非常恰当,因为产生神话的人类儿童时代在大自然一切奥秘不了解的情况下,想用一种超自然力去征服和解释大自然的一切,应当是“想入非非的”。
3、用准对象石刻作品上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轮”是“高大”的意思,“奂”是“众多”的意思,适用的对象应是高大的建筑物而非人物形象。
此外,还应注意只能用于男女尤其是夫妻间的成语,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比翼双飞、破镜重圆、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4、搭配合理我们来到兰亭,漫步在山阳关上,风景络绎不绝,使我们应接不暇。
“络绎不绝”习惯上与车辆人马搭配,一般不能与风景这类静物搭配的5、吃透词义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句中错解其义,造成错误。
6、避免混用仿制古画还有一种,决不置自己的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来金钱。
“鱼龙混杂”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句中的意思是“拿假的充当真的”,应改为“鱼目混珠”。
近义成语,注意他们的差异。
7、消除重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责无旁贷”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之义,与“责任”重复。
8、区别轻重少数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与一般群众,甚至同流合污。
“同流合污”指同坏人共同干坏事。
“少数党员”虽觉悟不高,但还未落到与坏人为伍的地步,所以用词过重了9、摆正谦敬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在使用成语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法研究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其背后往往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使用率比较高。
但是,笔者发现一些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无法正确地使用成语。
对此,笔者就谈谈在使用成语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多加注意。
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思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且大多都含有一定的典故。
因此,在使用成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理解它们的意思,不能望文生义。
错句展示:王某某最擅长作诗,时常在午后兴词构讼。
解析:“兴词”即撰写并呈递状词;“构讼”,即打官司。
“兴词构讼”的意思是撰写并呈递状词,打官司。
正确用法:那麒麟村的居民,最好兴词构讼。
(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二、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
因此,在使用成语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其使用的对象和范围,不能张冠李戴。
错句展示:他非常喜欢画画,有空的时候就在纸上信笔涂鸦。
现在,他画的小动物已经栩栩如生了。
解析:“信”即随意;“涂鸦”,形容字写得不好。
“信笔涂鸦”用于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不能用来形容画画。
正确用法:他在日记本上记录下了自己与小伙伴们旅行的经历,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也只能算信笔涂鸦。
三、自相矛盾在一个句子中,如果成语的意思与句子某个部分的语意不一致,就会出现语意前后矛盾的问题。
此时,我们需将其替换成合适的成语。
错句展示:李红本来就对学校的情况不熟悉,张志强却硬要让她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解析:“差”即略微;“人意”,即人的意愿。
“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致上还能够令人满意”。
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一致,应将其改为“强人所难”。
正确用法:而她自己对于这第三次工作也找出了差强人意的两点:第一是该会职员的生活费一律平等,第二是该会有事在办,并不是点缀品。
(出自茅盾的《蚀·幻灭》)四、不合逻辑有些成语看似符合句意,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
因此,我们要根据句子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成语。
错句展示:她的发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闪烁其辞,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高考语文使用成语的六点注意事项

高考语文使用成语的六点注意事项成语是历年高考都要考查的一项,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弄清成语来源,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切忌望文生义成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要弄清成语的来源,不能望文生义,例如“文不加点”如果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就错了,它的意思是文章写成不用涂改,形容写文章写得很快;“火中取栗”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当而一无所得;“万人空巷”指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屡试不爽、七月流火、明日黄花、三人成虎等。
二、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成语作为一种固定短语,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要注意其感情色彩,以便正确运用。
如“明目张胆”,古代形容不畏权势,敢作敢为,有胆略,有气概,含褒义,到现代,指人公开干坏事,成了贬义词;又如“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处心积虑”是存心已久,费尽心思,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还有如“趋之若骛”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用来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明哲保身、好为人师等。
三、注意成语运用对象的范围在成语中有一些成语有运用的对象,如“炙手可热”只能用于权势,“美仑美奂”只形容建筑,“罄竹难书”只形容罪恶,“不瘟不火”只形容戏剧表演,“匪夷所思”只形容言谈举止,运用时要十分注意,否则就会出错,如“这副画炙手可热。
”又如“他把这理论批驳得遍体鳞伤。
”“遍体鳞伤”只能用于人,这里应用“体无完肤”。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巧夺天工”、“青梅竹马”等。
四、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如“我们学校有许多莘莘学子。
”“莘莘”含有众多的意思,与“许多”重复;如“他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难言之隐”中“隐”就是苦衷的意思,“苦衷”与“隐”重复;如“玩具店里挂满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玩具,像轮船、飞机、坦克等。
”“形形色色”指各种各样种类很多,与句子“各种”重复;如“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也可以闪光。
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

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
注意成语的语义和范围:成语的语义往往比较精炼,一个成语可能只包含一个特定的概念或形象。
在理解成语时,要特别注意其原始意义和比喻意义,以及其适用的范围。
注意成语的来源和背景: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历史故事、典故或者民间传说,理解其背后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注意成语的语法结构:成语的语法结构往往比较固定,不能随意改变。
例如,“半途而废”不能改作“半途而返”,“喜出望外”不能改作“喜出望外”。
注意成语的修辞手法:很多成语使用了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等。
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注意成语的情感色彩:成语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褒义、贬义、中性等。
理解其情感色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并正确地使用。
注意成语的搭配对象:不同的成语有不同的搭配对象,理解其搭配对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并正确地使用。
以上就是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使用应该注意的十个方面

9.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如: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不负众望"意思是没有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而句中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孚众望"混淆了。
5.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用作谦词,只能对己。这里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4.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汗牛充栋"指搬运书籍时,(因为书多)把牛累得出汗;存放书籍时,(因为书多)装满了屋子。这里明显是因为不知道使用对象,而把用于书的成语扩大到人身上。
8.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美轮美奂"出自《礼记 檀弓下》,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在句中使用时,由于望文生义,误解成了美好之意。
6.功能混乱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1. 理解成语的含义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在使用成语之前,要确保自己对其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以避免语义上的错误。
2. 注意成语的搭配成语的搭配是指将成语与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其搭配的词语是否合适,以确保语句的流畅和准确性。
3.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成语大多源自于历史典故、文化故事或历史事件等。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也能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4. 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境一些成语使用时有时态和语境上的限制。
在使用成语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态,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5. 多读多练多积累成语的掌握需要通过多读多练来提高。
可以多读相关的文章、故事或诗词,通过实际运用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6. 使用成语要恰到好处成语的使用要适度,不要过度和滥用。
在写作和口语中的使用应尽量恰到好处,以免显得啰嗦或造成语言呆板。
7. 注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是汉语语言美的体现。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其音律和节奏感,以增加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8. 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成语成语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应结合实际情况来使用。
在写作或口语中,要根据具体内容和语言目的选择合适的成语,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总结:通过合理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注意成语的搭配、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境、多读多练多积累、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注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以及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成语等使用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汉语成语,丰富语言的表达,增加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成语使用十个注意点

成语使用十个注意点1、辨明褒贬2、识别两可3、用准对象4、搭配合理5、吃透词义6、避免混用7、消除重复8、区别轻重9、摆正谦敬10、合乎情理第一类望文生义1.明月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第二类对象误用⑴"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⑵"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⑶"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⑷"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⑸"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⑹"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⑺"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⑻"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⑼"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⑽"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成语运用注意事项

04
成语的语义变化: 注意成语在现代 汉语中的语义变 化和引申用法
成语的修辞手法
比喻:用相似的事物 来比喻另一事物,使
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将事物人格化, 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排比:将三个或三个 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 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使表达更加有力
夸张:对事物的特征 进行夸大,使表达更
加生动有趣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 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成语的运用禁忌
避免使用生僻的成语,以免造成理解困难 避免使用陈词滥调的成语,以免显得老套 避免使用不恰当的成语,以免造成误解 避免使用过于夸张的成语,以免显得不真实
谢谢
汇报人
成语运用注意 事项
演讲人
目录
01. 成语的起源和特点 02. 成语的运用技巧 03. 成语的误用和纠正
成语的起源和特 点
1
成语的起源
成语起源于古代汉语, 最早见于《左传》、 《论语》等典籍
成语具有简洁、形象、 生动、深刻的特点
成语的形成与历史事 件、人物、典故、寓 言等有关
成语的运用可以增强 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搭配不当:成
5 语与上下文搭 配不当,导致 使用错误
语境不符:成
6 语与上下文语 境不符,导致 使用错误
成语的纠正方法
01
理解成语的含义 和用法,避免望
文生义
02
区分成语的褒贬 色彩,避免用错
场合
03
注意成语的语法 结构和搭 析成语的语境和 语义,避免语义
重复或矛盾
成语的特点
简洁明了:成语通常用简洁的词语表达丰富 的含义
形象生动:成语通常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便于理解和记忆
寓意深刻:成语通常具有深刻的寓意,可以 表达深刻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运用的六大注意点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
(1)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2012年山东卷)(2)编辑部收到的这些稿件都是不刊之论,无法采用。
解析:在(1)句中,“瓜田李下”是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在(2)句中,作者显然将“不刊之论”的“刊”理解成了“刊载”。
而实际上“不刊之论”这一成语意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消除;修改)。
”◎老师的点滴积累:安土重迁(不愿迁移,形容留恋故土)、安步当车(从容步行当作坐车,形容很悠闲)、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文章悲惨动人)、惨淡经营(尽心竭力地从事某项事业)、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曾几何时(才过了多少时候,指没过多长时间)、从长计议(对事情慎重地考虑,不急于作决定)、大方之家(有专门学问的人)、地老天荒(经历的时间久远)、耳提面命(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地殷切教导)、风雨飘摇(比喻动荡不安或摇摇欲坠的局势)、祸起萧墙(比喻内部发生祸乱)、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或失去现实意义的事物)、目无全牛(技艺高超)、山高水长(喻恩德情义深厚)、特立独行(人的志行高洁)、下车伊始(指刚到一个新地方或新工作岗位)、罪不容诛(指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差强人意”、“不刊之论”、“首当其冲”、“望其项背”、“不足为训”、“文不加点”等不刊之论(删改、修改,不是刊登)、不易之论(改变,不是容易)、不赞一词(添加,不是赞扬)、灯火阑珊(衰减、将尽,不是兴盛)、久假不归(借用,不是请假)、师出无名(理由,不是名声)、叹为观止(赞叹,不是叹息)、危言危行(正直的,不是危险的)、细大不捐(抛弃,不是捐资)等等。
二、褒贬误用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
如:(1)小王深受大家信赖,这次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同学们无不弹冠相庆。
(2)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2年山东卷)“弹冠相庆”这一成语是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这是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写照,可见它是一个贬义成语。
(2)句中的“巧舌如簧”这一成语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有贬义,用在这儿亦是感情色彩不当。
◎老师的点滴积累:褒义:惨淡经营、重整旗鼓、殚精竭虑、东山再起、凤毛麟角、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苦心孤诣、破釜沉舟、死得其所、危言危行、有口皆碑、雨后春笋等等。
贬义成语还有:半斤八两、长篇大论、彻头彻尾、处心积虑、道貌岸然、翻云覆雨、飞黄腾达、附庸风雅、改头换面、过江之鲫、虎视眈眈、卷土重来、连篇累牍、满城风雨、面目全非、评头论足、巧舌如簧、倾巢而出、罄竹难书、人满为患、始作俑者、拾人牙慧、死灰复燃、推波助澜、无独有偶、无所不为、舞文弄墨、一团和气、衣冠楚楚等。
三、对象误用成语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使用的对象和使用范围乱用,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
如:(1)真奇怪,我的语文书怎么不见了,难道会不胫而走?(2)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不胫而走”指没有腿却能跑。
形容传布迅速(胫:小腿),可见其使用对象是“消息、新闻、事件”等,不能用以指物品。
本成语可改为“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能飞。
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2)句“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老师的点滴积累:(一)用于男女之间的:比翼齐飞(也可表相互帮助共同前进)、海誓山盟、结为连理、举案齐眉、劳燕分飞(多指夫妻人或情侣离别)、两小无猜、破镜重圆、秦晋之好、琴瑟和谐、青梅竹马、相敬如宾等等。
(二)用于文艺作品的:别具匠心(文艺方面构思独特)、出神入化(技艺达到绝妙境界)、荡气回肠(形容乐曲、文辞等婉转动人)、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高超奇妙)、浩如烟海(文献资料等丰富)、绘声绘色(文艺作品描述生动)、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石破天惊(比喻文章或议论等新奇惊人,不同凡响)、天马行空(诗文、书法豪放无拘)、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得非常逼真)、下里巴人(通俗音乐)、栩栩如生(只形容艺术形象的生动,逼真)、阳春白雪(高雅音乐)等等。
(三)用于其他特定对象的:楚楚动人(青年妇女美丽可爱)、大快人心(坏人受到应有惩罚而高兴)、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美轮美奂(多用于建筑物高大华美)、拍手称快(多指仇恨消除后的痛快)、萍水相逢(只用于陌生人)、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情同手足(非兄弟间)、十室九空(天灾人祸使人民流离失所的惨象)、舐犊情深(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天伦之乐(家人之间)、信手拈来(写文章时能熟练运用)、秀外慧中(外貌秀美,多指女性)、鳞次栉比(形容房屋、船只等密集排列)等等。
四、不合语境(成语的使用要注意合乎语法,合乎语境,与句中语境的和谐,不能不合惯用句式,不能不合情合理)(1)搭配不当例1.英勇而机智的荆轲,筹划了一个有始有终的行动方案,为了吸引秦王赢政上钩,就必须砍下樊於期的头颅,作为晋见时奉献的礼品。
【分析】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与“行动方案”搭配不当。
◎老师的点滴积累:如“同心同德”“深思熟虑”等只能作谓语;有的成语只能作修饰语,如“不约而同”只能作状语等等。
有的成语是不及物动词(如“司空见惯”“耳濡目染”等),不能带宾语,如不注意这些用法,会造成语法功能混乱。
有些成语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于肯定句中,如“望其项背”不能用于肯定句,如果不注意这种用法,也会造成搭配不当的毛病。
作不及物动词的成语还有:尘埃落定、出奇制胜、极其罕见、津津乐道、求全责备、视而不见、坐井观天等等。
多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的成语有:等量齐观、善罢甘休、无时无刻、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等。
(2)断章取义例1.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析】“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不能只取第一之意思。
例2.这几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决心自立创业,牛刀小试,开创一番新事业。
(09四川卷)【分析】牛刀小试:比喻有大的才干,先在小事情上显一下身手。
而例句中“几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可以说有“大的才干”,但“自立创业”“开创一番新事业”并不是小事,只取了“牛刀”,而忘了“小试”,所以说不合语境。
◎老师的点滴积累:不瘟不火(不是“不红火”)、功败垂成(不是“成功”)、毁家纾难(不是“毁了家”)、具体而微(不是“具体”)、开门揖盗(不是“打开门迎接”)、茕茕孑立(不是“孤孤单单地”)、炙手可热(不是“热门”)、不置可否(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空前绝后(以前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有)、人心向背(人们拥护或反对)、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等量齐观(对有差别的事物作同等看待)、鼎足之势(指三方面局势的对立或相持)、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如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不能用于亲身经历)、集腋成裘(〈好的东西〉积少成多)、济济一堂(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兼收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如数家珍(必须不是自己家里的东西)等等。
(3)前后矛盾例1.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分析】前后矛盾、不合语境。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
此处灾害已经发生。
例2.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分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为一个人把守关隘(关隘:指位置重要、地势险要、筑有工事、派兵防守的要道路口),一万个人也攻不进来。
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成语说的是有路,很险要狭窄的关隘路,而例句说的是山下根本“无路可通”,又何来易守难攻。
◎老师的点滴积累:一位莘莘学子、他七手八脚、两兄弟情同手足、在海外遐迩闻名、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等等。
(4)重复累赘例1.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分析】“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很明显“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所以放在这里后面接着“谈论着”是不恰当的,例2.“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分析】“居室”与“蓬荜”意义重复累赘,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
例3.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
这些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分析】“贻笑大方”这个成语本身结构是个被动式,意为“让内行人见笑”,与语境中“被人”一词重复。
◎老师的点滴积累: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安居”已含有“生活”)、人民的生灵涂炭(“生灵”是“百姓”的意思,与“人民”重复)、没想到的不虞之誉(“虞”是料想的意思,与“没想到”重复)、难言之隐的苦衷(“隐”指隐秘的事,与“苦衷”重复)、目前的当务之急(“当务”与“目前”语意重复)、使他好像如芒在背(“好像”与“如”重复)、真知灼见的意见(“意见”与“知、见”重复)、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重复)、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遍体”与“浑身”重复)、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形”与“显得”语意重复)、至今还记忆犹新(“犹”与“还”重复)五、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上极可能混淆。
)如:例1.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分析】一挥而就,根据例句看,此处应为“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蹴,踏;就,成功。
由“一蹴而就”的词义可以说,它才适合例句的语境。
例2.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