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浙江 调研报告

浙江 调研报告

浙江调研报告
《浙江调研报告》
一、引言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浙江省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浙江省的发展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二、经济发展
浙江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居全国前列。

宁波、杭州、温州等地拥有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同时,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三、科技创新
浙江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杭州、宁波等城市拥有多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助力浙江省的科技发展。

四、环境保护
浙江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如加强大气、水污染治理,推动生态修
复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结语
总的来说,浙江省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环保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全国相关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环境治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希望未来浙江省能够持续推动各项工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浙江民宿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浙江民宿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浙江民宿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浙江的民宿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旅游业的新宠。

本文将就浙江民宿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前景和挑战。

一、浙江民宿经济的发展现状浙江的民宿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地理位置上看,浙江省地处江浙沪三角洲经济圈,交通便利,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浙江民宿经济在短时间内蓬勃发展起来。

目前,浙江省不少地方都有着盛行的民宿业态,比如杭州西湖、千岛湖、乌镇等知名旅游景点,都涌现出众多的精品民宿。

由于浙江省长期以来对旅游业的重视和扶持,民宿业也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各种扶持政策使得民宿业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1.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壮大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旅游度假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传统的酒店已经难以满足游客对于特色、体验式度假的需求,这时候民宿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使得民宿在这片土地上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2.产业的转型。

浙江省是一个产业发达的地区,随着传统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升级,一些区域的产业空心化,使得一些闲置的厂房和宅基地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一些农村的宅院也成为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空间,这样的环境对于发展民宿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政策的支持。

浙江省长期以来对旅游业的扶持和对农村产业的转型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财政补贴等都大大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门槛,也让更多的民宿创业成功。

1.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民宿市场的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民宿层出不穷,并且在一些旅游热点地区,民宿数量已经饱和。

这就使得原先的民宿企业需要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做好营销、提高服务质量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挑战。

2.品牌建设的不足。

相对于传统的酒店品牌,很多民宿都存在着品牌建设不足的问题。

在当下消费者讲究品牌的时代,这就成为了发展的制约因素。

浙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浙江省经济发展持续稳步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浙江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

首先,从GDP增速来看,浙江省的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
水平。

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从产业结构来看,浙江省已经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服务业占比也在不断增加,这为浙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其次,从外贸领域来看,浙江省一直拥有较为发达的外贸业务,出口额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浙江省外贸合作的潜力将得到更大的释放,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接着,从民营经济发展来看,浙江省一直是民营经济比重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浙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比如融资难、升级难、转型难等问题亟待解决。

最后,本报告也分析了浙江省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比如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

总的来说,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认真研究本报告,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推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江浙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比较分析

江浙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比较分析

江浙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比较分析篇一:江浙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比较分析标题一:江浙两省经济现状分析江浙两省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渐增大。

江浙两省耕作的江南平原,人口密集、交通便捷、资源富集等因素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江浙两省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土地利用率低、劳动力成本过高等。

本文将对江浙两省经济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这两个地区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

标题二:江浙两省产业结构比较江浙两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在于其产业分支较为集中。

工业、服务业占据了江浙两省的主导地位,二者分别占据了江浙两省GDP的80%和60%。

然而,江浙两省的工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大都集中于轻工业、纺织业、化工业等传统产业,缺乏高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具有创新性的新兴产业。

本文将通过对江浙两省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省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的策略。

标题三:江浙两省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江浙两省虽然在科技研发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长期以来,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两省在人才引进、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转化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江浙两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探讨两省在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能力方面的未来战略。

标题四:江浙两省人口发展问题江浙两省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也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

爆炸式增长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导致江浙两省人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城市人口膨胀,农村人口过剩,城乡差距加大,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本文将通过对江浙两省人口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对策。

标题五:江浙两省生态环境评估江浙两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地区,大量的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水、土壤、气体污染严重,资源消耗率较高,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

浙江省经济发展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展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展分析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

作为全国经济强省之一,浙江省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取得成功的原因和面临的挑战。

一、浙江省经济现状浙江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

经济总量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人均GDP也在全国名列前茅。

浙江省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农业等行业也发展迅速。

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占比较高。

创新能力也很强,有很多知名的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二、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优势首先,浙江省地处长三角区域,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浙江省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第三,浙江省教育资源丰富,人才辈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

第四,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挑战虽然浙江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浙江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依然存在着部分传统产业过剩和新兴产业不足的问题。

其次,浙江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第三,浙江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第四,浙江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

四、浙江省经济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浙江省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和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环保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总之,浙江省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浙江省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浙江省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突破困难,呈现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推动模式创新
支持浙江民营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运营效 率和竞争力。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鼓励和支持浙江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企 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浙江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
02
浙江民营经济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江苏和广东的民营经济发展可 以看出,产业升级是必经之路。 浙江民营经济需要加快产业转型 升级,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的产业转型,提升整体竞争力。
04
对外开放是重要机 遇
上海的总部经济和江苏省的国际化 发展给浙江民营经济带来了重要启 示。浙江应该加强对外开放,吸引 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和优秀企业入驻 ,提高制造业为主导,制造业占全省民 营经济的比重超过50%。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浙江民营经济在服务 业、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市场规模分析
浙江民营经济市场规模庞大,拥有众多中小 型企业。
浙江民营经济在资本市场活跃,不少优秀民 营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进一
研究方法和范围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综 合研究。
研究范围
主要针对浙江省内的民营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会涉及到其他地区的民营经 济发展情况。
02
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总体发展状况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主体,贡献了全省GDP的60%以上。
浙江民营经济在国内外市场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具有较大 的发展潜力。
投资环境优化

浙江民宿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浙江民宿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浙江民宿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浙江民宿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初步成果。

本文将对浙江民宿经济的趋势进行分析。

一、浙江民宿的发展现状浙江民宿的发展历史较短,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将民宿经济列为重点支持产业,对其给予了大力扶持。

观察浙江民宿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征:1. 地域分布。

浙江省地域辽阔,民宿的分布也十分广泛。

大量的民宿主要分布在杭州、千岛湖、西湖、乌镇、南浔等旅游城市,这些景区也是浙江旅游业最为繁荣的地方。

2. 经营模式。

浙江民宿经营模式比较多样化,既有独立开业的小型民宿,也有由旅游公司、酒店集团等投资建设的大型民宿。

此外,一些原本的农村宅基地、民居等也逐渐转型为民宿。

3. 风格特色。

浙江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优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因此,浙江民宿在装修、景观设计等方面,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比如西塘古镇有建于河中的“水上民宿”,杭州西湖边的一些民宿则以精致的园林景观为卖点。

1. 多元化经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民宿经营者开始寻求差异化经营。

未来,浙江民宿将更加注重多元化经营,比如在服务上,将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在设施上,将引进更加多元化、高端化的设施,比如SPA、私人游泳池等。

2. 专业化管理民宿行业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同时也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进展。

未来,浙江民宿将更加注重规范化、规模化运营,引进专业化管理团队,实行标准化管理,提升客户满意度。

3. 联盟合作联盟合作已成为浙江民宿发展的新常态,也成为更多民宿企业共同发展的机会。

未来,浙江民宿将在共享营销、共同采购、共同研发等方面开展联盟合作,加强信息共享,扩大商业网络。

4. 线上渠道随着社交媒体和在线旅游平台的出现,民宿的销售渠道也从过去的门店转移到了线上。

未来,浙江民宿将更加注重在线渠道的开拓和运营,以方便顾客预订。

同时,民宿经营者也要不断提升线上服务水平,强化线上生态系统建设。

浙江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浙江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浙江经济发展分析报告一、引言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报告将对浙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增长概况浙江省经济增长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最新数据,2019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X万亿元,同比增长X%。

这一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浙江经济的强大潜力。

三、产业结构分析1.第一产业:农业仍然是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第二产业:制造业一直是浙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特别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行业,发展迅速。

浙江的制造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3.第三产业:服务业在浙江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金融、旅游、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发展迅猛,为浙江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对外贸易分析浙江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省份之一,外贸规模居全国前列。

201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达到X亿美元,同比增长X%。

这一数据显示出浙江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对外贸易的积极发展。

五、创新驱动发展浙江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浙江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研发实力强劲。

这为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发展潜力与挑战浙江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其次,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浙江需要加强养老、医疗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也对浙江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

七、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浙江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浙江将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水平,加强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达37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4.6 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8446.7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7337.2 亿元,增长8.7%。

三次产业比例为4.8∶49.1∶46.1,三产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为68462元,比上年增长7.9%,按年平均汇率(1:6.1927)计算,合11055美元,比上年(10039美元)增加1016美元。

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之后,重回第5位。

(一)经济运行稳开稳走平稳增长是2013年浙江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

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均为8.3%,前三季度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由于四季度上年同期基数提高较多,增速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三大产业、三大需求、三大收入也都平稳运行。

1.三大产业发展平稳。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

2013年,预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上年分别增长0.1%、5%、-3.4%和2%。

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推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转型升级。

粮食播种面积125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2%,粮食总产量734万吨,下降4.7%。

药材、花卉苗木等效益农业发展较好,播种面积分别增长2.2%和4.1%。

预计全年水产品产量545万吨,比上年增长1%;肉类总产量173万吨,下降4.2%。

夏季连续高温干旱和“菲特”台风洪涝灾害对晚稻种植生长,秋杂粮作物、茶叶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生长,水产、禽蛋养殖等影响较大。

工业产销平稳增长,用电量继续回升。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增幅比上年回升1.4个百分点。

销售产值61837亿元,增长7.1%,增幅比上年回升1.2个百分点。

内销好于外销,内销产值50237亿元,增长8.3%;出口交货值11600亿元,增长2.2%。

全社会用电量3453亿千瓦时,工业用电量2545亿千瓦时,比上年分别增长7.6%和5.9%,增幅比上半年分别回升2.6和1.3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稳中有升。

2013年,三产增加值增幅高于GDP增幅0.5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7%。

其中,批发和零售、房地产、金融、住宿和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8.7%、8.1%、6.5%、4.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

全社会铁、公、水路交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7.4%,与上年相比,货物周转量增幅回升1个百分点。

邮电业务总量1179亿元,增长15.1%。

旅游总收入5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202亿元,增长16.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3.9亿美元,增长4.7%。

1-11月,限额以上交通、信息、商务、科技、文化、居民服务等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5%。

2.三大需求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20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民间投资12396亿元,增长17.3%,占投资总额的61.4%。

投资项目推进力度加大。

施工项目4.4万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5万个,比上年增长10%。

随着“万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程”的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全年投资4715亿元,增长19%。

房地产开发投资6216亿元,增长18.9%,房屋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分别增长19.2%和9.3%,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2%和26.6%。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如果包括未纳入现行统计制度的无证个人网店零售额测算数据,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口径增长速度可达13.7%。

汽车类零售额2713亿元,增长10.7%,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从上年的10.2%回升至16.5%;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的建材装潢、五金电料、家用电器类零售额分别增长40%、26.9%和6.2%,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34%;日用品、通讯器材、中西药品和服装类零售额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分别增长20.7%、16.7%、15.8%和10.9%。

出口较快增长。

2013年,进出口总额33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出口2488亿美元,增长10.8%;进口870亿美元,下降1%。

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江苏、山东、上海2.9、10.7、6.3、12个百分点。

传统产品增长势头较好,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15.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7.3%,灯具出口增长25.7%。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量质并举。

2013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72家,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43.8和14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7%和8.3%。

新引进世界500强12家,新批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5家。

全年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568家,对外直接投资额55.2亿美元,增长41.7%,创历史新高,全省经核准设立的境外营销网络项目共551个,中方投资额47.5亿美元,占总量的86.1%。

3.三大价格两涨一跌。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涨幅比上年略升0.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

12月环比上涨0.3%。

全年食品、衣着、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3.8%、2.9%、2.5%、2.5%、2.2%、0.3%;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分别下降0.2%和0.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降幅逐步收窄。

2013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8%,购进价格下降2.3%,降幅均比上半年缩小0.5个百分点。

从分月情况看,12月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1%,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比降幅最大的4月分别缩小1.5和1.4个百分点。

房价总体上涨。

据2013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监测数据,与上年同月相比,杭州上涨11.5%,宁波和金华分别上涨7.8%和7%,温州则下降2.8%。

与上月环比,杭州上涨0.1%,连续上涨了14个月;宁波上涨0.5%,金华上涨0.2%,温州下降1.7%,温州是唯一一个同比和环比均下降的城市。

4.金融运行平稳,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金融机构存款多增,贷款少增。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3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新增存款7051亿元,同比多增1262亿元。

本外币贷款余额为65339亿元,比上年增长9.8%;新增贷款5705亿元,同比少增562亿元。

从境内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增长7.7%,中长期贷款增长14.3%,票据融资下降8.7%。

1-11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7805亿元,同比多增195亿元,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1051亿元,同比增加309亿元。

(二)转型升级稳中有进1.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从工业结构看,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

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5.6%和33.8%,均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3.5%。

从服务业结构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较快。

1-11月,限额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8%和34.1%。

从投资结构看,实体投资和大项目投资增长较快。

2013年,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不含房地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5.9%、15.8%和19.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661亿元,增长25.8%,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从上年的61.1%上升到66.3%;亿元以上工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4.1%上升到45.8%。

2.创新驱动作用增强。

实施“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预计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2%,比上年提高约0.12个百分点。

2013年,公共财政科技投入191.9亿元,增长15.6%。

专利申请量29.4万件,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27万件,增长28.5%;专利授权量20.2万件,增长7.3%,发明专利授权量11139件,下降3.7%。

有2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11月同比增长18%,比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出10.7个百分点;全年新产品产值率为26.3%,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3.重点工作进展良好。

加快“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相关改革,积极实施治水治污、“四换三名”、扩大有效投资、浙商回归、“个转企、小上规、规改股、股上市”、“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和“双清”行动等“组合拳”,取得了较好成效。

浦阳江流域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如,在“机器换人”方面,2013年,工业投资中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2941亿元,增长17%,占工业投资的41.8%;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减少1.5%,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10.2%。

在“腾笼换鸟”方面,据省经信委资料,全省25个块状经济和7个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共淘汰关停1.8万家企业(作坊),淘汰18个行业1658家企业落后产能。

在“电商换市”方面,网络零售发展势头迅猛。

据省商务厅初步测算,2013年,全省共实现网络零售3821亿元,比上年增长88.5%,网络零售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2%,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

省内居民共实现网上消费2262亿元,增长73.3%。

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方面,据省商务厅资料,2013年,全省“市场采购”新兴贸易方式出口15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倍,直接拉动全省出口4.5个百分点。

在“浙商回归”方面,据省经合办统计,全年新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75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34%左右。

在新设企业和“小上规”方面,据我省基本单位统计库数据,全年新进入“三上”企业9430家,其中,“三下”升“三上”7288家;新开业(投产)企业2142家。

新进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库的企业5135家,其中,“规下”升“规上”4732家,新开工投产企业403家;新进入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统计库的企业3299家,其中,“限下”升“限上”2556家,新开工投产企业743家。

新开业资质以上建筑业和全部房地产企业996家。

据省工商局资料,全年共完成“个转企”10万余家;新设企业21.4万家,比上年增长80.5%。

2013年末,全省市场主体总量372万家,比上年增长8.2%,在册企业108.48万家,增长18%,其中,私营企业93.9万家,增长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