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茶菜属植物二萜化合物(孙汉董)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冬凌草:老话题还要说多久?

冬凌草:老话题还要说多久?

冬凌草:老话题还要说多久?《大河健康报》主编杨青平本报记者史稼轩第6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将于4月23日至25日在郑州举办。

药交会每年两届,已举办30年。

每届药交会冬凌草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虽然是热门话题,但并非大宗药品。

于是,业界人士不禁发问:冬凌草这个老话题还要说多久?记者亦有同感。

既然是老话题,那就从头再说一遍吧。

读者若有兴趣读完这篇文章,或生几多感慨。

冬凌草的发现介绍中草药,人们习惯引经据典。

托名黄帝的《黄帝内经》,托名神农的《神农本草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在引用之列,意在以悠久的历史显示其价值,而冬凌草不载于药书,只载于朱元璋第五子所著《救荒本草》,这是一部为饥民提供可食植物的书。

冬凌草的药用,是1971年在济源发现的,但要从林州说起。

上个世纪60年代,林县有两个知名度:一是红旗渠,二是食管癌。

红旗渠人所皆知,按下不表,只说食管癌。

当时食管癌在林县的发病率为万分之一百三十,是河南省平均发病率的4倍,是全国平均发病率的8倍。

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与河南医学院组成工作队,在林县开展食管癌的普查、预防和手术治疗,从而吸引其他县市的患者也前来就诊。

凡是前来就诊的患者,医生都要询问其病史和治疗史,其中一些来自济源县的患者,向医生讲述了在家煎服冬凌草治疗食管癌的土办法,而且这种土办法是从其爷爷的爷爷就开始了,这引起了医生的注意。

从此,冬凌草能治食管癌的消息在医界不胫而走。

当时正值全国开展中草药大普查。

当时济源归新乡地区管辖,新乡地区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张建,邀请河南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杨文献调查冬凌草。

杨文献又联系河南省医科所搞植物分类的高增义、搞药理的张潭沐,河南医学院肿瘤科主任王瑞林,一起到济源考察冬凌草。

一行五人来到济源,只见王屋山上到处长着冬凌草,不时看到当地农民一把一把地往篮子里捋着冬凌草叶,问其何用,答曰煮水喝,治嗓子疼,治噎嗝症。

第六章-萜类化合物ppt课件

第六章-萜类化合物ppt课件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橘皮油山苍子油等), 昆虫激素及海洋生物中也存在。单萜类化合物的含氧
衍生物往往有较高的沸点(220~230C),在常温下
多为芳香性液体,具有芳香开窍、疏通理气等多种活性 ,是食品、医药、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有些单萜 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水溶性很强,不具挥发性, 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 主要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如下:
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作为认识萜类及进行萜的分类 具有重要意义。
萜的分类与分布
分类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碳原子数 10 15 20 通式(C5H8)n n=2 n=3 n=4 存在 挥发油 挥发油、内酯 树脂、苦味质、 植物醇、叶绿素 海绵、细菌 皂苷、树脂 色素、植物胡萝 卜素 橡胶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x2 多萜类 倍半萜类 三萜类 二萜类
x2 四萜类
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
O P P O P P O H
焦 磷 酸 香 叶 酯 G P P
焦 磷 酸 香 橙 酯 N P P
香 橙 醇
n e ro l
O O g lc O H
环 烯 醚 萜 甙 ir id o id s
α -te r p in e o l
280C
根据这些事实,Wallch于1887年提出:自然界存在的萜
类化合物可看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戊二烯分子以头尾
相连而成的聚合体或其衍生物.此即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

有许多萜类化合物的碳架结构无法用异戊二烯的基本 单元来划分;
O O O H
O
艾里木酚酮

土青木香酮 扁柏酚
当时在植物的代谢过程中也很难找到异戊二烯的存在
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
Ruzicka 提出的假设首先由Lynen证明焦磷酸 异戊烯酯(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 IPP) 的存 在而得到验证,其后Folkers于1956年又证明 3(R)-甲戊二羟酸(3R-mevalonic酸, MVA)是IPP的 关键性前体物质。由此证实了萜类化合物是经甲 戊二羟酸途径衍生的一类化合物,这就是“生源 的异戊二烯法则”。

大萼香茶菜中的二萜化学成分研究

大萼香茶菜中的二萜化学成分研究

大萼香茶菜中的二萜化学成分研究作者:常燕玲梁晓琴黄艳潘立卫侯萍任晨阳李俊来源:《广西植物》2023年第11期摘要:为研究大萼香茶菜(Isodon macrocalyx )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反相C18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大萼香茶菜地上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H NMR、13C NMR和HR-ESI-MS等波谱数据,以及结合参考文献,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表明:从大萼香茶菜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3个二萜,它们分别是19-羟基陶塔酚(1)、macrophynin E (2)、inumakoic acid (3)、inumakiol D (4)、4β-carboxy-19-nortotarol (5)、(-)-lambertic acid (6)、2-oxo-5-fagonene (7)、isodoterniofiln B (8)、长管贝壳杉素E (9)、长管香茶菜素A (10)、牛尾草素H (11)、16S-dihydrolongikaurin A (12)和ent-3S,16S,17-trihydroxy-kauran-2-one (13)。

所有得到的二萜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大萼香茶菜,二萜, 19-羟基陶塔酚, 16S-dihydrolongikaurin A,牛尾草素H中图分类号: Q9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142(2023)11-2113-07Diterpenoids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Isodon macrocalyxCHANG Yanling, LIANG Xiaoqin, HUANG Yan, PAN Liwei, HOU Ping, REN Chenyang, LI Jun*(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Medicinal Resources,School of Chemistry andPharmaceutical Scienc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constituents of Isodon macrocalyx, thirteen diterpenoid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I. macrocalyx by means of various column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including silica gel, ODS, Sephadex LH-20 and RP-C18 pre-HPLC. The structures of the isolated diterpenoid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analyses of spectroscopic methods (1H NMR and 13C NMR spectroscopy), high-resolu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HR-ESI-MS),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spectroscopic data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terpenoids were identified as 19-hydroxytotarol (1), macrophynin E (2), inumakoic acid (3), inumakiol D (4),4β-carboxy-19-nortotarol (5),(-)-lambertic acid (6), 2-oxo-5-fagonene (7), isodoterniofiln B (8), longikaurin E (9),longikaurin A (10), rabdotemin H (11), 16S-dihydrolongikaurin A (12), and ent-3S,16S,17-trihydroxy-kauran-2-one (13). All diterpenoids were isolated from I. macrocalyx for the first time.Key words: Isodon macrocalyx, diterpenoid, 19-hydroxytotarol, 16S-dihydrolongikaurin A, rabdotemin H香茶菜屬(Isodon)为唇形科(Lamiaceae)植物,曾用过Rabdosia、Plectranthus、Amethystanthus和Isodon等属名,1985年将该属名正式定为Isodon。

第七章-二萜类化合物

第七章-二萜类化合物
利用HMBC、HMQC、TOCSY可将化合物的碳和 氢一一归属,确定骨架。X射线衍射是确定骨架的好办 法。可利用NOESY或CD确定基团的构型。
第七章 二萜类化合物
第三节 二萜类化合物的分离
确定是否属于二萜有些困难,因为二萜没有特殊鉴 别反应。硫酸、硫酸香荚醛是常用反应。为鉴别二萜, 可以用Lieberman反应(浓硫酸—乙酸酐)将三萜和甾体 排除,是否为二萜、倍半萜或单萜,利用碳谱区别。是 什么骨架的二萜,需要更多谱学方法予以确定。
AcO
AcO
HO
OH
N
OAc
NHBz
Ph 3'
2'
O 13 O
OH
OAcO OH
10 9
7
34
2 H1 O OHOBz OAc
关 附甲 素 Guan-fu base A
紫杉醇 Taxol
O
HO
O
HO CH2OH
穿心莲内酯
Andrographolide
第一节 常见的二萜类化合物的骨架
(2)二环二萜
第七章
第七章 二萜类化合物
二萜(diterpenoids)20个碳,(C5H8)4通式。 广泛地分布自然界,植物、动物、海洋生物等。 近年来,不断发现新的二萜骨架,根据The Combined Chemical Dictionary的记载,共有119种骨架,化合物 近10 000多。主要的二萜骨架类型有:
第五节 克罗烷二萜
从Teucrium japonicum中,发现nor-neo-克罗烷二萜, 如 teaponin(23) 和 teuperninD(24) 。 teucvidin(25) 、 teucvin (26) 和teuflin(27)三种异构体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4.01•【字号】云政发[2014]13号•【施行日期】2014.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云政发〔2014〕13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省人民政府决定对2013年度在我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授予李德铢研究员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授予“基因组多样性与亚洲人群的演化”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授予“生物系统的噪声和时间延迟效应研究”等5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WRKY基因调控植物抗逆境性状建成的分子机制研究”等9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逃逸电子行为的实验研究”等9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授予“高效低成本钢铁耐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锌湿法加压冶金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3项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高效、卫生、优质普洱茶加工工艺”等6项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授予“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体系的创建及应用”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授予“优质超级稻新品种‘楚粳28号’的选育及应用”等6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典型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25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羊肚菌仿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等114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希望获奖者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不断取得新成果,创造新业绩。

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目标,按照“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要求,以科教兴滇为己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年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2章-思维导图【1】(含答案)

2019年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2章-思维导图【1】(含答案)

化学·必修2(人教版)1.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

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

由此可见()A.NH 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反应离子方程式为:NH4HCO3+HCl―→NH4Cl+CO2↑+H2O答案:B2.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

已知1 mol 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 kJ,断裂1 mol F—F、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 kJ、330 kJ。

则反应S(s)+3F2(g)===SF6(g)的能量变化为()A.放出1 780 kJ的能量B.放出1 220 kJ的能量C.放出450 kJ的能量 D.吸收430 kJ的能量答案:B3.已知H2(g)+Br2(l)===2HBr(g)ΔH=-72 kJ·mol-1,蒸发1 mol Br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 kJ,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H2/g Br2/g HBr/g1 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 a 369的能量/kJ则表中a为()A.404B.260C.230D.200答案:D4.(双选题)已知氯气、溴蒸气分别跟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Q1、Q2均为正值):H2(g)+Cl2(g)―→2HCl(g)+Q1,H2(g)+Br2(g)―→2HBr(g)+Q2。

有关上述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Q1>Q2B.生成物总能量均高于反应物总能量C.生成1 mol HCl气体时放出Q1热量D.1 mol HBr(g)具有的能量大于1 mol HBr(l)具有的能量答案:AD5.已知: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表示2 mol H2燃烧放出571.6 kJ的热量),CH4(g)+2O2(g)===CO2(g)+2H2O(l)ΔH=-890 kJ·mol-1(表示1 mol CH4燃烧放出890 kJ的热量)。

23萜类、甾族、生物碱

23萜类、甾族、生物碱

橙花醇
CHO
拢牛儿醇
CHO
(存在于 柠檬油中)
柠檬醛a
柠檬醛b
(2)单环萜(薄荷系列)
这一类化合物的分子里都含有一个六元碳环, 它们都以椅式构象存在。
OH
OH
CH3
薄荷醇(薄荷油的主要成份,3500吨 / 年)
O薄Biblioteka 酮柠烯OH萜品醇 (用对甲苯酚制备)
(3)双环萜
7
1
6
2
54 3
8
10
9
苧烯
7
1
D
B
A
二 天然甾族化合物的结构和构象式
H
HH HO
胆固醇
HO
H
HH HO
H HO
胆酸
HO
学名 5-胆甾烯-3-醇
COOH
H
HO
HO
COOH
HO
学名: 3,7 ,12 -三羟-胆-24-酸
O
H
HH HO
雌酮激素
O H HH HO
雄酮激素
O CCH3
CD AB
O
孕甾酮(黄体酮) 雌激素类药物
丙二酰辅酶A
OO CH3CCH2CSCoA
乙酰乙酰辅酶A
O CH3CSCoA
CH3 OH CoASOC-CH2-C-CH2-COSCoA
六碳中间体
CH3 OH HOOC-CH2-C-CH2-CH2OH 甲羟戊酸(或 3-甲-3,5-二羟戊酸)
还原
水解
二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单萜 倍半萜 双萜 三萜 四萜
第三节 生物碱
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碱性含氮有机化合物称为生物碱。
HO
O N-CH3

露珠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露珠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39卷 第4期2000年 7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CT A SCIE NTI ARUM NAT URA LI UM UNI VERSIT ATIS S UNY ATSE NI V ol 139 N o 14Jul 1 2000 文章编号:052926579(2000)0420119203露珠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Ξ王艳红1,闫素君1,祝亚菲2,孙汉董3,林中文3(1.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摘 要:对云南丽江产的露珠香茶菜Isodon irrorata 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其叶子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个化合物,利用IR ,MS 和NMR 等波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关键词:唇形科Latiatae ;香茶菜属Isodon ;露珠香茶菜Isodon irrorata ;对映-贝壳杉烯;二萜中图分类号:O6241421 文献标识码:A 露珠香茶菜Isodon irrorata 系唇形科Latiatae 香茶菜属Isodon 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西北部,生于松林、竹林及冷杉林下和林缘干燥处[1].在云南省丽江等地,主要用来治疗感冒和一些无名肿毒.作为香茶菜属植物活性成分系列研究的一部分[2~4].我们首次分析研究了云南丽江产的露珠香茶菜,从其叶子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到3个化合物,并利用IR ,HRMS ,MS ,1H NMR 和13C NMR 等波谱方法,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鉴定.1 结果与讨论化合物1,无色针状晶体,经高分辨质谱测定,其分子式为C 22H 30O 7(EI MS ,[M]+,m/z =406;HRMS ,40611859;计算值为40611992).根据以下信息,判断1中存在一个与酮羰基共轭的环外亚甲基结构单元[5]:UV λmax :237nm (lg ε3170);IR νmax /cm-1:1739和1643;1H NMR :5188和5148(各1H ,s );13C NMR :15419(s ),11711(t )(环外双键)和21118(s )(酮羰基碳).此外,在1的13C NMR 和DEPT 谱中,还可以观测到5个亚甲基,5个次甲基,4个季碳(其中1个季碳与2个含氧官能团相连,其13C NMR 为9612;再结合(1)中1个与季碳相连的甲基信号[1H NMR :1116(s )],2组分别连有含氧官能团的亚甲基信号[1H NMR :4151和4122Ξ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化学植物化学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收稿日期:1999209222; 作者简介:王艳红(1968~),男,副教授.021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各1H,d,1112H z),4130和3192(各1H,d,1014H z);13C NMR:6714(t)和6419(t)]以及1个乙酰基的信号[1H NMR:2106(s);13C NMR:17219(s),2712(q)],推断出该化合物具有192乙酰氧基27α,202环氧2对映2贝壳杉2162烯215酮的基本骨架[2].在1中,判定其存在3个羟基:IRνmax/cm-1:3454,4272和3212;1H NMR:3183(1H,d)和3152(1H,dd);13C NMR:9612(s),7412(d)和7319(d).同时,由于(1)中存在有9612的季碳,7319的次甲基碳和6714的亚甲基碳信号;与其相对应的质子分别表现为3183(1H,d, 618H z)和一组ABd信号4130和3192(各1H,d,1014H z),据此断定(1)中含有6β2OH和7β2 OH[6].另外,由于1中C-2、C-4的化学位移较longikaurin D[7]中相应碳分别向低场位移了约1012和512,说明化合物1的C-3位发生了氧化[8];其H-3被裂分为双二重峰,偶合常数分别为516和1112H z,则进一步说明3位的羟基为β取向.至此,推定化合物1的结构为: 3β,6β,7β2三羟基2192乙酰氧基27α,202环氧2对映2贝壳杉2162烯2152酮,与32O2去乙酰基Maoe2 crystal J结构一致[9].化合物2,无色针状晶体,其分子式为C22H28O7(EI MS[M]+m/z=404).在2中,同样含有1个与酮羰基共轭的环外亚甲基结构单元:UVλmax:232nm(lgε3196);IRνmax/cm-1:1 735和1645;1H NMR:6105和5140(各1H,s);13C NMR:15019(s),11811(t)(环外双键)和20317(s)(酮羰基碳)[5].(2)的红外光谱中存在1736,1239和1059cm-1的吸收峰;13C NMR 和DEPT谱显示,分子中有1个化学位移为17112(s)的季碳,由此判断该化合物中有1个δ2内酯基团.此外,由于(2)的1H NMR谱中具有多组宽的包峰,同时它的13C NMR谱发生部分碳信号的丢失,说明(2)是1个具有δ2内酯为部分结构的6,72断裂2对映2贝壳杉烯型的二萜[10].将(2)的IR,MS,1H NMR,13C NMR和DEPT谱与已知化合物T richorabdal B[11]的有关数据相比较,发现它们具有一致性.由此确定(2)的结构为11α2羟基2192乙酰氧基26,72螺断2 7,202δ2内酯环2对映2贝壳杉2162烯262醛2152酮.化合物3,经石油醚2乙醚重结晶得无色针状晶体,其θmp为138~140℃,与β2谷甾醇的混合熔点不下降,同时二者的IR和薄层层析(T LC)情况相一致,说明3就是β2谷甾醇.2 实验部分211 仪器和试剂 熔点:显微熔点仪(温度计未校正);核磁共振:Bruker2400型超导核磁仪, C D3OD和C5D5N作溶剂,T MS为内标;质谱:Z AB2HS型质谱仪;红外光谱:FT2170SX分光光度仪,K Br压片法;紫外光谱:岛津UV2240型分光光度计.实验中,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并经减压蒸馏后使用. 212 实验材料 露珠香茶菜的叶子采自云南省丽江县境内,由李锡文教授鉴定.213 提取与分离 紫毛香茶菜的干叶(3184kg)经粉碎后,用φ95%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并减压浓缩至蒸出大部分乙醇后,分别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从乙酸乙酯的部分得浸膏114g,将此浸膏用115kg100~200目的硅胶装柱,分别以V(石油醚)∶V(丙酮)=9∶1,8∶2,7∶3,6∶4的顺序依次淋洗,得A,B,C和D4部分.由A部分经柱层析得到化合物3;由B部分经多次柱层析,经重结晶得到化合物1和2.214 化合物1、2和3的物理波谱数据 1,无色针状晶体,θmp:210~212℃,UVλmax/nm(lg ε):237(3170);IRν/cm-1:3454,4272,3212,2924,2866,1739,1702,1643,1231,1060, max1025,981,935;EI MS m/z:406([M]+,HRMS,40611859;计算值为40611992),388,346, 328,310,267;1H NMR:3152(dd,516,1112H z,H-3α),3183(d,618H z,H-6α),3109(m ,H -13),5188和5148(各s ,H -17),1116(s ,Me -18),4151和4122(各d ,1112H z ,H -19),4130和3192(各d ,1014H z ,H -20),2106(s ,OAc );13C NMR :3413,2616,7412,4216,6215,7319,9612,6110,5310,3811,2018,3018,3611,2919,21118,15419,11711,2018,6714,6419,OAc (17219,2712).2,无色针状晶体,θmp :160~162℃,UV λmax /nm (lg ε):232(3196);IR νmax /cm-1:3287,3231,1736,1735,1645,1376,1239,1059;EI MS :404([M]+),386,344,327,298,225;1H NMR :2150(H -5β,overlap ),1012(6-CH O ,d ,316H z ),3153(H -11β,br 1s ),3112(H -13,m ),6105和5140(各1H ,s ,H -17),5110和4105(各1H ,br 1s ,H -19),5118和4156(各1H ,br 1s ,H -20),1115(Me -18),1195(OAc );13C NMR :1812(C -2),2811(C -4),20317(C -6),17112(C -7),3816(C -10),6511(C -11),4211(C -12),3512(C -13),20317(C -15),15019(C -16),11811(C -17),3512(C -18),7112(C -19),OAc (17014,2015).3,无色针状晶体,θmp :138~140℃,与标准品的混合熔点为θmp :138~141℃;IR νmax /cm -1:3410,2930,1460,1380,1060,960.参考文献:[1] 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66卷,唇形科(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445.[2] W ANG Y H ,CHE N Y Z ,LI N Z W ,et al.7,202epoxy 2ent 2kaurenoids from Isodon enanderianus [J ].Phyto 2chemistry ,1998,48(7):1267~1269.[3] W ANG Y H ,CHE N Y Z ,KI M D S ,et al.T w o new ent 2kauranoids from Isodon excisa [J ].J Nat Prod ,1997,60(11):1161~1162.[4] 王艳红,陈耀祖,孙汉董,等.腺花香茶菜二萜成分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7(1):122~124.[5] 王艳红,陈耀祖,孙汉董,等.紫毛香茶菜中7,202环氧2对映2贝壳杉烯型二萜[J ].中山大学学报(自),1997,36(6):131~132.[6] H ANS ON J R ,SI VERNS M.The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 onance spectra of Kauranoid diterpenes [J ].J C S PerkinT rans Ⅰ,1976,114~117.[7] FU J IT A T ,T AKE DA Y,SHI NG U T.Longikaurin C ,D ,E and F new antibacterial diterpenoids from Rabdosialongituba [J ].Heterocycles ,1981,16(2):227~230.[8] G ONZ A LE A A G,FRAG A B M ,HERNANDEZ M G,et al 1The 13C NMR spectra of s ome ent 2182hydroxykaur 2162enes[J ].Phytochemistry ,1981,20(4):846~847.[9] T AKE DA Y,IK AW A A ,M ATS UM OT O T ,et al 1Diterpenoid constituents of Rabdosia longitubs [J ].Planta Med ,1992,58(5):470~471.[10] FU J IT A E ,NODE M.Diterpenoids of Rabdosia species [J ].Progress in Chemistry of Organic Natural Products ,1984,46:77~157.[11] FU J IT A E ,FU J I K,S AI M ,et al 1The structure of trichorabdal B and trans formation into a novel skeleton ;X -ray crystal structures[J ].J Chem S oc Chem C ommun ,1981:899~900.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Isodon irrorataWANG Yan 2hong Ξ,Y AN Su 2jun ,ZHU Ya 2fei ,SUN Han 2dong ,LIN Zhong 2wenAbstract :T w o diterpenoids and β2sitosterol were is olated from leaves of Isodon irrorata which were col 2lected in Lijiang C ounty ,Y unnan Province.The structures of three diterpenes were elucidated as 32O 2deacetyl derivative of maocrystal J and trichorabdal B,by IR ,MS and NMR.K eyw ords :Labiatae ;Isodon ;I 1irrorata ;ent 2kauren ;diterpenoid121第4期 王艳红等:露珠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Ξ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Zhongshan University ,G uangzhou 510275,Chin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