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一、我国城镇失业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

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失业人员将达到840万人。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

”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一)总量性原因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

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日益膨胀,随之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的人口净增量和劳动力供给增量绝对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人口总量性原因导致我国的失业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观。

(二)劳动力素质原因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必然不断地进行调整。

首先,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一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

其次,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就业岗位就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

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金融中加0902 陆晓方0913051 摘要:当今中国日益敏锐的社会问题之一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前进的一股阻力。

文章从中国的失业的现状的论叙到原因的分析,再从中间找出主要的对策。

关键词:失业问题原因对策〈一〉中国失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现在社会上对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个由分说,比如“是社会经济的长期不正常发展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平等造成、人口多,资源少,宏观规划不合理等原因。

”在这里细致地讨论一下。

1、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

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近1000万,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大约2600—2800万。

净增人口是指最近十几年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8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在800万左右。

生大于死,故每年多出上千万人口。

影响就业的是20年前的高出生率。

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上升到2800万左右,因而到了今天,这批人正好进入劳动就业范围。

全国近些年新增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估计到2015年,我国的失业人数估计要达到2-3亿人。

2、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引进,淘汰了大量劳动力。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产业开始逐步调整,各个行业的机器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一时期,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机器设备高达七八百亿美元,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更新换代,我国企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率比起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天壤之别。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个机器淘汰人力的过程。

仅这一因素导致每年就有几百万人失业。

未来的前景将更不容乐观,不论在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机器替代人的现象越来越普及。

3、过期的就业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

放宽目前对个体、微型经营的限制,如果政府还是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课税太多,如果政府各部门的乱执法、乱罚款和乱收费得不到治理,如果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仍然缺乏合法的金融支持,那么我国的就业规模就别想扩大,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关于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我国当前失业状况的经济学分析失业是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大于16岁),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在寻找工作的人。

它分为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其中自然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一、我国的失业概况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不断加快,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数字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公开失业状况正逐渐恶化。

具体数字见下表: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失业人数及失业率这仅仅是官方公布的数据,且失业人数仅限于城镇登记的公开性失业者,这样就起码漏掉了两大块失业群体:一是城镇中的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人员,二是农村隐性失业者。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目前现有就业人口中的隐性失业率仍可能高达27%。

虽然如此,从上面表中仍然可以看出我国在90到97年间失业人口不断的增长,失业率不断上升。

这说明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

二、导致我国失业状况的原因1.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供给人口相对过剩。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口数为13亿。

其中农村人口有8亿多。

由于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和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大大降低了农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

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和城市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农村具有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

2.我国的消费习惯与储蓄习惯。

我国的消费倾向明显地要低于发达国家,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把许多钱储蓄起来,而不是用于消费,导致我国内需严重不足,从来供过与求,投资没有动力,最终导致的是劳动需求严重不足。

3.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导致的失业,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就业政策不协调,市场分割严重,户籍制度和人口迁移政策的限制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致使劳动力市场功能弱化,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不能得到发挥,增大了就业摩擦,导致“岗位空缺”和“失业人口”并存的矛盾现象。

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对策(1)

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对策(1)

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对策(1)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对策失业是一个经常出现的社会现象,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的生活质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失业问题更加突出,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对策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1.结构性失业: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技术发达国家的竞争,导致部分产业和企业出现了裁员的情况,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2.摩擦性失业:由于企业内部的改组和改变,人才流动性加强,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摩擦性失业情况。

3.季节性失业:部分行业和岗位由于季节性的因素影响,导致个别员工暂时性失业,常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

4.技术性失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部分传统产业的需求不断减小,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导致了许多人失业。

5.瞪羚效应失业:企业因为追求最高效益和要求最高效能的员工招聘策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剩余,误导其它企业长期无法招聘到合适的员工。

6.地域性失业:我国各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导致了一些地区性的失业问题,这种失业也是我国失业问题中的一种。

二、对策我国应对失业问题,需要解决当下的失业类型,提出更加精准的对策。

1.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政府要积极调动资源、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市场调查,协调企业的原始积累和市场发展的逻辑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2.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失业者提高自身竞争力;对具有创业意愿的失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和资金支持。

3.加强就业服务:发挥各项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为失业人员提供信息、咨询、岗位开发、平衡交换等服务。

4.扩大内需:从政府采购、道路、桥梁修建等方面增加公共投资,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提高,刺激内需,为失业人员奠定就业基础。

5.建立社保制度:加大社保投入力度,解决部分人员的失业问题,为失业人员提供临时性的生活补贴,减轻他们的负担。

6.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边远和少开发地区的帮扶,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打破经济发展的壁垒,减少地域性的失业现象。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摘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原因;就业;对策;劳动力下岗再就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失业问题,但是,过高的失业率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并带来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

所以,如何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经济的繁荣,维护社会的稳定,就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失业现状及严峻性我国就业和失业的现状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或根本就未曾找到就业岗位的人。

另据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失业是“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1]。

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总体特征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2]。

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

(一)劳动力的供给强劲增长 1.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主要来自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65%降为50%,这就意味着212万毕业生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3]。

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十五”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存量超过1 000万人,到2000年底,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65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为595万人。

据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 400万人,而当年只新增就业1 000万人,年度劳动力供求差额达1 400万人[4]。

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劳动力供给队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5]。

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目前,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人员已达5 000多万人,其潜在的流动量将达到1亿到1.5亿之多。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基数庞大,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明显,就业压力特别紧张,很长时间以来,失业困扰着我们的社会,给人们心头留下巨大的阴影。

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均衡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体制问题。

失业现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遭遇的难题,失业的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有其客观必然性。

本文主要就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标签:失业问题人口过剩城乡二元社会一、失业原因分析造成我国目前如此严重的失业情状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既有数量因素,也有质量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技术因素。

概括起来说,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均衡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体制问题。

1.相对过剩人口是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并以其为主要内容和标志,包括先进技术的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发明创造。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们从繁重的劳役中解脱。

这是我们那些为了获取基本的物质需求,在劳役中苦苦挣扎的祖先曾经先梦寐以求的。

对整个人类来说,这的确是个伟大的进步,因为人们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得以从事他们喜欢的事情。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步骤和强度,许多以前由人工来完成的某些工序甚至整个工作流程都用机械来完成,或者,以前需要大量人力的操作,由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现,现在只需要少量的人力即可。

各个因素都导致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对劳动需求的减少,从而使一部分劳动力失去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机会。

这部分劳动人口在被新的部门接纳以前,便处于闲置状态。

对于个人来说,这种闲置也许是短期的,但从全社会看,总会存在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滞留于失业状态中。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包含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从而,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或相对减少。

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对策.doc

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对策.doc

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对策.doc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失业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加强。

失业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更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主要有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针对不同类型的失业,所采取的对策也不同。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依次分析。

一、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某些劳动力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而出现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优化重组,技术进步,环境保护等因素引起,以及某一行业的周期性波动。

应对结构性失业,首先需要了解产业发展的趋势,找到新的产业方向,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新产业的能力。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新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失业人员转向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就业率,为失业人员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或者是劳动者自身无法满足就业条件,导致无法就业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通常是暂时性的,一般只持续几个月,很快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针对摩擦性失业,有以下几种对策。

首先要提高就业信息的透明度,使求职者可以及时获得招聘信息。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促进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信息互通。

其次,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能力,提高竞争力。

再次,鼓励劳动者积极自主创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创造自己的就业机会。

三、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随着经济周期波动,企业因生产经营不佳而裁员,导致大量的劳动力失业。

周期性失业通常与经济景气度相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

解决周期性失业的方法往往需要政府的干预。

政府可以采取发放救助金和失业补贴的方式,帮助失业人员渡过经济低谷期间。

另外,政府还可以加大财政投入,实施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的措施,提高经济增长率,增加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当前中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以及对策

当前中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以及对策

长春工业大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报考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准考证号: 291511100215 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当前中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以及对策摘要: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害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

对于我国来说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充分就业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失业原因影响对策The current Chinese unemployed cause of formation analysis andCountermeasures【Abstrac t】At present, the unemployment ( including off-duty )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is very prominent and the whole society focus problem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why will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unemployed population, should understand how the current society appears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the unemployment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esent what kind of trend,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it, these all have now become the new subject in front of us. Unemployment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is a sensitive social problem, the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s a national economic phenomena, but too high unemployment rate will endanger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social stability. China is a major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Full employment is the modern country of macroscopical economy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refor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unemployment situation, reason, seek the efficient way that solves unemployed problem, have important theory and realistic meaning.目录一、我国失业的现状 (1)(一)失业的定义 (1)(二)失业的类型 (1)(三)我国失业的现状 (1)二、失业的成因分析 (4)(一)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 (4)(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5)(三)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 (5)三中国就业形式 (5)四、失业的影响 (6)(一)积极影响 (6)(二)消极影响 (7)五、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8)参考文献 (13)一、我国失业的现状(一)失业的定义科学的界定失业的定义,是正确判断失业状况的前提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各有其程度的不同。

在中国,自1992年经济体制进入全面调整和转轨阶段,一切社会经济行为均受到市场竞争机制的考验,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和失业的风险必然出现。

然而,因为中国国情不同,所面临的挑战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失业现状分析转型期的失业状况的特点,一方面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结构性调整中涌现出的隐性失业人口逐步公开化,另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镇流动。

登记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1985年为历史以来的最低点(1.8%),1996年上升到3%。

有专家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7.4%,登记失业人口的绝对量将增加到1120万人,隐性失业由1996年的15.1%上升到20%左右,失业人口的绝对量将达到5000万至6000万人。

当然,这仅是一种预测,关键还取决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如果经济发展了,相关的政策得当,措施得力,就业面扩大,失业率自然就会下降。

下面我们针对有关统计数据展开分析。

见下表上表所列统计资料,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自1985年后,失业的绝对人数逐年有所增加,而与此同时,因新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相应地失业率多年来相对稳定在3%左右的水平,接近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平均2.5%),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1990年亚洲失业率为8.3%,拉丁美洲5.5%)。

应该说,失业率维持在2~3%的水平属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范围,不会引起社会的震荡。

但这里所说的失业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是指正式向政府有关机构登记失业,并希望找到工作的失业者。

2.在登记失业人数中,已达到劳动年龄等待就业的青年占了多半。

依据中国国情,每年初、高中毕业生能升入大学和专科的人数一般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25%左右,余下的毕业生人数很大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因此,从登记失业人数的构成看,也应属正常范围。

3.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隐性失业人数和隐性失业率均高出登记失业,且自1978年以后一直呈上升趋势,其形势发展较为突出和严重。

这也正是有中国特色的失业问题之所在。

为此,本文重点分析如下:见下表第一,中国转型期隐性失业人口大量存在并呈上升趋势的必然性中国50~80年代40余年,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以国有经济成份为主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在就业方针上实行广就业、低报酬、享受高福利的制度,劳动者只要进入国有单位就业,就可一次就业定终身,福利享受包到底。

因此,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只承认新增加的青年劳动者待业问题,而已就业职工则不存在失业问题。

至1993年国家统计部门才正式将待业改为失业,并公开认为中国有失业人口的存在。

从表2来看,在城镇从业人员中1978年国有经济单位构成比为78.32%,1995年为61.70%。

国有经济单位构成比20年来有所下降,而集体单位经济和乡镇经济的从业人员却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经济体制上对国有经济单位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将国有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实现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因而,在国有企业转换机制过程中,必然出现大幅度的在职职工下岗等待工作,或在原单位领取少量生活费,由个人自找门路再获取收入,这两部分人都列入隐性失业人员。

据1994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1)在国有企业中:A、无富余人员企业占6.2%;B、有富余人员在10%,占36.7%;C、有富余人员在10-20%,占26.55%;D、有富余人员在20-30%,占19.2%;E、有富余人员在30-40%,占8.9%。

(2)在三资企业中:无富余人员企业占91.21%。

(3)在私营企业中:无富余人员企业占83.3%。

由此可见,中国隐性失业人员主要来自国有经济单位(企业)。

据了解这些人主要分布在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煤炭、森林和原来建设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的军工企业,且女性占50%以上。

这些行业和企业产品不对路,企业老化、人员老化,在市场竞争中抗风险能力差,在大调整、转型中自然进入关、停、并、转状态。

第二,失业人员的文化、技术等自身素质普遍较低与社会现代化高科技发展需求的矛盾,导致一部分职工必然走向转岗培训再就业行列据1995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选出较有代表性的东北(重工业地区)的辽宁省、沿海较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内陆地区的安徽省和西北地区的陕西省等4个省的城镇失业人口,按文化程度划分情况,如下表资料:见下表表3中的数据说明,在失业人员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合计占了71.24%,仅有28.76%的失业者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这组数据证明了劳动者文化程度与失业风险的相关性。

我国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与社会发展要求极不相适应,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

另外,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在地区之间亦有一些差异,但差异不是很明显。

第三,失业人员的年龄构成状况从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汇集辽宁、江苏、安徽、陕西四省资料分析,中国的失业人员多数集中在16~35岁年龄段,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点。

第四,失业人员的生活处于贫困或极端贫困的状况据有关部门调查,1995年城镇贫困人口的人均月生活费为113.58元,而消费支出为128.67元,收支相抵人均每月缺口15.09元。

据某省一项调查,在停产企业中有20%的职工靠亲友帮助、34%的职工靠变卖家产度日。

有的职工一家三代都在一个停产企业里,其生活更是难以维持,被迫走向卖血、卖淫、自杀甚至犯罪的道路,成为当前城镇社会秩序不稳定因素之一。

二、减少失业的对策分析失业现象是各国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减少失业、达到充分就业是各国政府和人们追求的共同和长远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政府从各个方面来减少失业人口和解决其生活困难的程度,诸如: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分流富余人员,开辟就业门路;就业咨询与转岗培训;救济与扶助特困职工……等等方面的政策实施,虽取得一定成效,缓解了一些社会矛盾,但有些对策和措施仍值得深化和改革。

主要表现在:(一)社会保险制度的滞后和不完善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标志着失业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

规定中明确4种人(即:1.宣告破产的企业的职工;2.濒临破产的企业法定整顿期间被精减的职工;3.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人;4.企业辞退的职工)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1993年又颁布了《国有企业待业保险规定》,将1986年的4种人扩大为7种人,即:1.依法宣布破产的企业职工;2.濒临破产的企业法定整顿期间被精减的职工;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撤销、解散企业的职工;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停产期间被精简的职工;5.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6.企业辞退、除名或者开除的职工;7.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者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享受待业保险的其他职工。

这一待业保险规定不足之处在于:(1)覆盖面窄:仅限于国有企业。

(2)资金来源单一:由国有企业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0.6%~1%缴纳失业保险费,税前列支。

(3)保险待遇水平低:相当于当地民政部门规定的社会救济金额的120~150%(偏低于一般人的平均生活费支出的50%以上)。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享受失业救济金除依法宣告破产企业的职工,并向有关机构申请登记后才能被正式列入失业者领取救济金外,属于其它情况的隐性失业人员基本上都采取企业内部灵活处理的办法。

诸如:该宣布破产而不破产的企业职工采取按月领取少量的生活费办法(有的低至30元),或将企业的生产设备、厂房变卖后一次付给一定的补偿费(一般在1~8万元),职工则与企业完全脱离关系的买断工龄的办法……等等做法,使得失业保险功能削减。

又因为失业保险主要在国有企业执行,因而使得资金筹集面窄、来源单一,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多种经济成份的要求,且因法规尚不健全以及在管理上的疏漏而使得失业救济金不能专款专用,甚至胡乱开支而造成损失。

见下表表4资料说明,失业救济金直接发到失业者手中的比例虽逐年有所增加,但比例偏小。

据劳动部有关人士介绍,截至1996年底,全国失业保险基金余额约90亿元。

失业保险基金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管机构,而常有不合理的开支(如修豪华宾馆、购超标汽车等)。

据《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称,1986~1992年平均用在劳服管理机构的失业保险基金高达30%以上(在国外一般为3~4%)。

山西省1986~1993年累计管理费支出占同期基金支出的42.5%。

为此,失业保险制度必须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完善。

应完善相关法规,扩大保险覆盖面,纠正和制止失业保险基金的挪用和不合理支出,将有限的失业救济金真正用于失业者。

(二)依法将隐性失业人口转为显性失业人口,切实保障隐性失业者的生存权利力度不够中国破产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结构调整都是有利的,然而,在运作过程中对于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无力再经营下去的企业,应该宣布破产却无法实施,职工长期滞留在企业内部,使隐性失业人口膨胀,造成这些人不可能名正言顺去领取救济金,而企业又无能为力支撑他们的生活,使他们长期失去生活来源而成为城镇的新贫困者。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无形地剥夺了劳动者的劳动和生存的权利,如果长此下去将成为引起社会不稳定的重大因素。

因此,国家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对此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大破产法实施力度,一方面将隐性失业人员转为显性失业人员,从而减轻企业负担。

这将有利于企业的重组,并可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在全国各城镇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以适应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要求中国目前虽在334个大中城市和494个县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从政府角度在经济上切实保障了部分城镇贫困者的基本生活,是一项较为基本和稳定性的社会保障措施,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覆盖面仍较窄。

(仅占全部市、县数的22%),尚不能彻底解决贫困者的经济保障。

因此,可采取对高消费品或高收入者征收特种附加税的办法,作为减少贫富差距悬殊的一种调节手段,同时,以确保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基金的来源。

(四)呼唤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出台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唯一可遵循的还是1953年正式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条例的许多内容均有待调整和完善。

再说,条例与法规有质的区别。

社会在发展,由于社会保险制度尚未法律化,导致在实际运行中,职工的权益受到侵害、离退休人员领不到养老金、具备条件应该就业的劳动者得不到失业救济……等等问题的解决无法可依。

因此,急呼社会保障法和相关的社会保险法尽快建立,将社会保障体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