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就业状况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一、2018届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及分析1.1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一、2018届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及分析1.1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一、2018届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及分析1.1毕业生规模和结构2018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共有本科毕业生143名,从性别比例看,女生比例小于男生,从录取生源来看,学生来源于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山西省内生源占46.15%,省内生源比例为近三年最高。

表1.12018届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毕业生结构表1.2通信工程专业就业情况统计表1.22018届通信工程专业就业总体情况统计专业总计升学升学率灵活1灵活率出国出国率签约2签约率就业3就业率通信工程1434833.57%3927.27%10.70%4531.47%13393.01%二、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2.12018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表2.1通信工程专业2018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1灵活=签劳动合同+单位用人证明+自主创业+自由职业2签约:即与用人单位签定三方协议3就业=升学+灵活+出国+签约图2.1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2.2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分析表2.2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分析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有6人,占所有工作人数的7.14%;到其他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工作的有62人,占所有工作人数的72.62%。

2.3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流向分析表2.3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流向图2.3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分布图通信工程毕业生工作地域遍布全国,其中,在北京、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工作的同学较多,其次是西部地区、广东、其他东部地区和上海。

2.4毕业生工作单位行业分析表2.4毕业生工作单位行业分析根据毕业生工作单位行业分析来看,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有51.2%的同学在IT 、互联网、通信、电子行业工作,其次为在加工制造、仪表设备、管理咨询、教育科研、零售等行业,就业行业大部分与专业相关性较强。

2.5毕业生升学情况分析2.5.1985高校考取情况表2.52018届毕业生考取985高校情况2.5.2211高校考取情况表2.62018届毕业生考取211高校情况2.5.3研究所考取情况表2.72018届毕业生考取研究所情况2.5.4普通高校考取情况表2.82018届毕业生考取普通高校情况通信工程专业2018届考研学生共计48人,占毕业人数的33.57%。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随着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8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格外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 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
2018年毕业季已经结束,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预计本年度约820多 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近有 15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激烈异常,这不仅关系 到毕业生本身的生活和发展,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目光,未毕业的学生、即将 报考的学生都希望能从就业数据中找到可以给自己提供参考价值的内容,
弊: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压力越加沉重; 读研期间,不一定能学到对自身职业有用处的知识,白白浪费了积累经验的时间;研究生扩招,会出现和大 学扩招相同的结果---研究所学历贬值,也许毕业后只有一个选择---考博,…… 研究生毕业或博士毕业后年龄偏大,失去年龄优势,特别是女生,要面临更多的年龄歧视…… 学术研究,层次越高,就业面越窄,毕业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此时却已无法放弃本专业,…… 建议:如果对某个专业,某种学问有无法遏制的热爱和相应的研究能力,要不浪费自己的爱好和天才,继续 深造,终有一天会有建树,但如果考研只是为了规避和缓解就业压力,建议不要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压力只 增不减,而且会使你丧失积累经验的机会,拥有高学历的你面对就业会更加难以抉择,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80万人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338万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413万人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495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559万人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11万人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60万人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80万人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99万人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 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人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56万人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95万人, 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820万人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流动人口又是中国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2018年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3亿,占据了中国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6%。

在这些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了生计而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从事各种劳动工作。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居住,这也使得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中国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并不容易。

他们往往面临着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很难在城市中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

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较低,很多人甚至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城市,而只能将他们留在农村老家。

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规模庞大也给城市的管理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一些大城市,由于流动人口的涌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压力巨大,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同时,流动人口也容易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容易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出台政策,力求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

比如,一些城市开始放宽流动人口的落户政策,使得流动人口可以在城市中更加稳定地生活。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力度,努力提高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一些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也在积极参与到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中,他们为流动人口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同时,一些企业也开始关注流动人口的就业和社会融入问题,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的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pdf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pdf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pdf 2018年,我国本科生就业率首次突破90%大关,达到了91.9%,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生就业形势依然乐观,就业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但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就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之策。

一、总体情况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推进,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就业面临的挑战尽管本科生就业形势整体上看仍然乐观,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本科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就业市场需求量并没有同步增长,导致竞争日益激烈。

其次,科技进步的加快,对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能力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此外,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市场需求不稳定,给部分行业的出口产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给一部分本科生就业带来了不确定性。

三、应对之策为了更好地应对上述挑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校企合作,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其次,注重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加强职业辅导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做到知行合一,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

综上所述,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生就业形势整体上仍然乐观,但也存在一些新的挑战。

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注重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加强职业指导等措施,可以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促进我国本科生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

历史学就业数据分析报告(3篇)

历史学就业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本报告通过对历史学就业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历史学专业教育改革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发布的公开数据。

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历史学就业现状分析(一)就业率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整体保持在80%以上。

其中,2019年全国历史学毕业生就业率为85.4%,2020年为82.3%。

尽管就业率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稳定。

(二)就业行业分布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文化、传媒、科研等领域。

具体如下:1. 教育:占比最高,约为40%。

历史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学、高校以及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

2. 文化:占比约为25%,主要从事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的管理、研究工作。

3. 传媒:占比约为15%,主要从事新闻、出版、广告等传媒行业的工作。

4. 科研:占比约为10%,主要从事历史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

5. 其他:占比约为10%,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三)就业地区分布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

其中,一线城市就业率最高,约为60%;新一线城市就业率约为40%;二线城市就业率约为30%。

四、历史学就业趋势分析(一)就业形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以下趋势:1. 就业需求稳定增长:随着文化产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

2. 就业领域拓展: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将不断拓展,涵盖更多行业和领域。

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报告导读本报告全面、客观、深度分析当下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现状及趋势脉络,通过专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剖析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重要指标即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把握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发展规律,前瞻未来发展态势。

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无数据不客观,借助严谨的数据分析给与大众更深入的洞察及更精准的分析,体现完整、真实的客观事实,为公众了解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提供有价值的指引,为机构和个体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目录第一节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现状概况(均指城镇单位) (1)第二节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城镇单位) (3)一、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 (3)二、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 (3)三、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占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比重统计 (3)四、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5-2017)统计分析 (4)五、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分析 (4)六、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5-2017)统计分析 (5)七、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分析 (5)八、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同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河北省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城镇单位) (7)一、河北省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 (7)二、全国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三、河北省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占全国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比重统计分析 (7)四、河北省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5-2017)统计分析 (8)五、河北省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分析 (8)六、全国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5-2017)统计分析 (9)七、全国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分析 (9)八、河北省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同全国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指标分析(均指城镇单位) (11)一、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现状统计分析 (11)三、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占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比重统计分析 (11)四、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5-2017)统计分析 (12)五、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5-2017)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 (13)八、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同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指标分析(均指城镇单位) (15)一、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现状统计 (15)二、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现状统计 (15)三、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占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比重统计 (15)四、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5-2017)统计分析 (16)五、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6-2017)变动分析 (16)六、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5-2017)统计分析 (17)七、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6-2017)变动分析 (17)八、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同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8)图表目录表1: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表 (3)表4: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占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比重统计表 (3)表5: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5-2017)统计表 (4)表6: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5-2017)统计表 (5)表8: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同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河北省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表 (7)表12:河北省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占全国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比重统计表 (7)表13:河北省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5-2017)统计表 (8)表14:河北省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8 表15:全国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5-2017)统计表 (9)表16:全国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河北省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同全国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占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比重统计表 (11)表21: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5-2017)统计表 (12)表22: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5-2017)统计表 (13)表24: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同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现状统计表 (15)表28: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占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比重统计表 (15)表29: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5-2017)统计表 (16)表30: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5-2017)统计表 (17)表32: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河北省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同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

中国近三年数据分析报告(3篇)

中国近三年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摘要:本报告基于对中国近三年(2019-2021年)的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数据分析,旨在全面展现中国在这段时间内的发展态势和趋势。

报告将从宏观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一、宏观经济1. 经济增长2019-2021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GDP增长率分别为6.1%、2.3%和8.4%。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恢复力。

2.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提高,2019年达到53.9%,2021年达到54.5%。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3. 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稳定增长,2019年进出口总额为31.54万亿元,同比增长3.4%。

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进出口总额仍达到3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

202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二、科技创新1. 研发投入中国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19年研发投入为2.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2020年,研发投入达到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5%。

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增长迅速。

3. 重大科技成果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着陆的国家。

三、产业发展1. 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5万亿元,同比增长20.9%。

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成为新的增长点。

2. 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万辆,同比增长157.5%。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LLM;E1X>S<;BEI UNIVERSITY CH HMAN<I:&ECOX<)MK^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2018年12月目录1毕业生基本情况 (1)1.1本科毕业生规模结构 (1)L2生源地人数比例 (3)1.3毕业生就业规模结构 (3)2主要特点 (5)2.1促进就业工作的相关措施 (5)2.2就业指导服务 (8)3相关分析 (18)3.1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18)3.2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19)3.3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20)3.4重点就业单位 (21)4发展趋势 (22)4.1毕业生规模 (22)4.2就业率 (23)4.3就业流向 (23)5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23)5.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3)5.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24)5.3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24)5.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5)5.5提升生源质量 (25)6结语 (25)1毕业生基本情况1.1本科毕站规模结构国际商学院2018届本科毕业生总数为166人,其中,男生47人,女生119人。

毕业生所在项目和专业包括国际合作项目,直招会计学专业、直招金融学专业等。

(具体毕业生结构见表1.1-1)表1.1-12018年国际商学院毕业生结构项目专业人数比例国际合作项目3420.48%166100%图1.1-12018年国际商学院毕业生结构1.1.1国际合作项目毕业生结构项目人数比例英国奥斯特大学金■学项目(2+2)514.71%澳饷亚科廷大学蜀利目(3+1)1955.88%1.1.22018年国际商学院国际合作项目毕业生结榆.加,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大学学院 轻济K 目Q・2).英国臭斯待大学金IfcF 目(2・2)r 英国臭衲大学会计学4目Q")■澳大利亚科JS 大学会计学取目(3*1)图1.1-2 2018年国际商学院国际合作项目毕业生结构1.1.3 直招专业毕业生结构表1.1-32018年国际商学院直招专业毕业生结构项目人数比例会计学6349.61%100%2图1.1-32018年国际商学院直招专业毕业生结构1.2生源地人数比国际商学院2018届本科毕业生主要来自辽宁、广东、浙江等全国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国就业状况分析报告目录一、2016年就业发展基本状况 (4)(一)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增速下降 (4)1.就业总量保持增长,规模增速下降速度加快 (4)2.城镇新增就业量依然较高,登记失业率达到多年来最低水平 (5)3.农民工总量继续扩大,增长速度加快 (7)(二)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分布更趋合理 (7)1.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持续增加 (7)2.城乡就业结构持续改善,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进一步提高 (8)(三)就业报酬继续稳步增长,增长格局有所变化 (9)1.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继续保持增长 (9)2.农民工收入增幅下降 (10)3.行业工资增长变化较大 (11)二、2016年就业工作的基本进展情况 (12)(一)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平稳推进 (13)1.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13)2.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14)3.积极推进其他重点群体就业 (15)(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16)1.出台创业创新政策,为创业带动就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16)2.创业带动就业数量增加 (17)(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18)1.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 (18)2.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 (18)三、2017年中国就业形势展望 (20)(一)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依然是解决就业总量压力的首要任务 (20)(二)推进资源重组和相关改革仍旧是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所在 (21)图表目录图表1 2012~2016年全国就业总量及增长率 (5)图表2 2012~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5)图表3 2012~2016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6)图表4 2012~2016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 (7)图表 5 2012~2016年农民工总量、外出农民工数及总量增长率 (7)图表 6 2012~2016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布情况 (8)图表7 2012~2016年城乡就业结构分布情况 (9)图表8 2012~201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10)图表9 2012~201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速 (10)图表10 2012~2016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及增速 (11)图表11 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分行业年平均工资及增速 (12)图表12 2013~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数和增长率 (17)2016年,中国就业局势总体平稳,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报酬继续稳步增长。

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重点群体就业平稳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

面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依然是解决就业总量压力的首要任务,推进资源重组和相关改革仍是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所在。

一、2016年就业发展基本状况2016年,中国就业局势总体平稳,就业总量保持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报酬继续稳步增长。

(一)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增速下降1.就业总量保持增长,规模增速下降速度加快2016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2万人。

2012~2016年,就业总量逐年增长,从76704万人增加到77603万人,增加了899万人,年均增加224.75万人。

然而从增长率来看,2012~2016年就业总量增长率一直处于低位区间且呈现下降趋势,就业总量增长率从2012年的0.37%下降到2016年的0.20%,下降了0.17个百分点,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就业总量增长率下降速度加快,2015年、2016年合计下降了0.16个百分点。

图表 1 2012~2016年全国就业总量及增长率资料来源: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城镇新增就业量依然较高,登记失业率达到多年来最低水平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1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发布的数据,2013~2016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高达1310万人、1322万人、1312万人、1314万人,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200万人。

图表 2 2012~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资料来源: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分别为554万人和169万人,比2015年分别减少13万人和4万人。

图表 3 2012~2016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资料来源: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2016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917万人、926万人、952万人、966万人和982万人,登记失业率大致稳定在4.1%左右的较低水平。

20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4.02%,达到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图表 4 2012~2016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资料来源: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3.农民工总量继续扩大,增长速度加快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1237万人,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

2012~2016年,农民工总量和外出农民工人数持续增加。

农民工总量从26261万人增加到28171万人,增加了1910万人,平均年增加477.5万人。

外出农民工数量从16336万人增加到16934万人,增加了598万人,平均年增加149.5万人。

从农民工总量增长率来看,呈现先降后增态势,2012~2015年从3.89%下降到1.28%,2016年又增加到1.53%。

图表 5 2012~2016年农民工总量、外出农民工数及总量增长率资料来源: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二)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分布更趋合理1.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持续增加2016年,全国就业人员中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21496万人、22350万人、33757万人。

与2012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减少4277万人,年均减少1069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减少892万人,年均减少223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6067万人,年均增加1517万人。

2012~2016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显著增加。

目前,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从2012年的33.6∶30.3∶36.1转变为2016年的27.7∶28.8∶43.5。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了7.4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连续5年较大幅度提升,已成为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

图表 6 2012~2016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布情况资料来源: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城乡就业结构持续改善,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进一步提高2016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41428万人,乡村就业人员36175万人。

与2012年相比,城镇就业人员增加了4326万人,年均增加1081.5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减少了3427万人,年均减少856.75万人;城乡就业结构从2012年的48.4∶51.6调整为2016年的53.4∶46.6。

图表7 2012~2016年城乡就业结构分布情况资料来源: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三)就业报酬继续稳步增长,增长格局有所变化1.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继续保持增长2016年,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67569元和42833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8.9%和8.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分别为6.7%和6.0%。

总体来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从2012~2016年各年的工资水平看,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后者不到前者的65%。

从工资的增长速度来看,整体而言,城镇私营单位的年均增速持续下降。

具体来看,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1%;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1.8%,高于城镇非私营单位1.7个百分点。

但是,城镇私营单位的工资增幅逐年下降,从2012年的17.1%下降到2016年的8.2%。

图表8 2012~201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资料来源: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图表9 2012~201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速资料来源: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农民工收入增幅下降2016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275元,比上年增长203元,增长6.6%。

2012~2016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从2290元增加到3275元,增加了985元,年均增加246元;增长速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1.8%下降到2016年的6.6%,下降了5.2个百分点。

图表10 2012~2016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及增速资料来源: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3.行业工资增长变化较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对相关行业工资增长产生了明显影响。

以城镇非私营单位为例,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为122478元,排名各行业门类首位,排名第二的是金融业,平均工资为117418元,排名第三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为96638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首次超过金融业,居行业首位。

从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来看,增速最高的行业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增长率为13.9%,其次是教育,增长率为11.9%,再次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率为11.7%。

增速最低的行业是采矿业,增长率为1.9%,倒数第二的是金融业,增长率为 2.3%,倒数第三的是农、林、牧、渔业,增长率为5.2%。

全部19个行业门类中,有6个行业的平均工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部分去产能行业企业效益改善,工资增长情况有所好转,例如,采矿业由2015年下降3.7%转为2016年增长1.9%。

图表11 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分行业年平均工资及增速单位:元,%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2016年就业工作的基本进展情况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型期的关键之年。

虽然面对经济下行、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的双重压力,2016年就业工作还是逆势突围,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