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的专向性标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WTO(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协议,旨在通过限制国家对本国企业提供的补贴以及针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反补贴措施,确保全球贸易的公平和公正。

本文将以上述协议为主题,探讨其背景、原则、内容和影响等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协议的重要性和作用。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背景是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为了维护本国企业利益而采取的补贴和反补贴措施的问题引起的。

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补贴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反补贴措施来防止国内市场被外国产品“倾销”,保护本国产业,保障就业。

然而,这些补贴和反补贴措施也可能导致不公平的贸易竞争和制造贸易摩擦,故有必要建立一套规则来约束各国行为。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可预见性、透明度和争端解决。

可预见性意味着各国的补贴政策应该是可预测的,企业可以预先了解到对手国家的补贴规模和范围,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透明度则要求各成员国提交补贴信息的通知,并提供公开透明的政策信息。

争端解决是协议中一个重要的原则,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减少争端的程度和频率,确保协议的有效执行。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内容包括了对不同类型的补贴进行分类和规定了不同举证标准。

协议将补贴分为禁止的补贴和可允许的补贴两种类型。

禁止的补贴包括对出口产品提供的补贴、对产业进行特殊补贴以及有可能导致倾销的补贴等。

允许的补贴则包括发展中国家的补贴、农业补贴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补贴等。

对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了成员国可以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采取必要措施的程序和标准。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实施对全球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该协议有助于减少各国之间的贸易纠纷,通过建立规则和程序来解决纠纷,维护了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

其次,该协议限制了国家对本国企业的补贴规模和范围,减少了补贴导致的不公平竞争,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公平和公正。

我国WTO补贴和反补贴应对措施

我国WTO补贴和反补贴应对措施

我国WTO补贴和反补贴应对措施【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怎么将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有利环境利用起来,如何从贸易发展的困难中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契机,如何利用WTO有效的制度来规避自己的风险,这对于中国政府、中国企业、贸易服务的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WTO 反补贴措施作为WTO 成员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国内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补贴措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至少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如此) 。

如果在补贴措施问题上处理得当,我国不但能够继续有效地实施必要的补贴措施,而且也能够有效地制约别国针对我国的反补贴措施,从而能在更大程度上维护我国的经济和贸易的合法利益。

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反补贴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于2001年11月26日开始施行,并于2004年3 月31日进行了修订。

该法的施行一方面可以阻止外国补贴商品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和对我国民族工业的损害;另一方面,也可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反补贴措施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但该条例自身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

首先,从法理学角度衡量,调整某一社会关系的立法应有其相应的位阶才足以最大限度地完成法本身所负担的社会功能。

反补贴法调整的是国家间的国际贸易关系,而调整这一关系的《反补贴条例》仅仅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该条例的实施细则层次则只是外经贸部的部门法规,这就难以做到协调保护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地进行反补贴调查和采取反补贴措施。

如果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加以公布,则这些由《反补贴条例》立法层次的先天不足带来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其次,在当今的国际贸易进程中,补贴和反补贴措施早已被各国广泛接受和使用,由此《反补贴条例》的制度价值不仅在于防范、应对国外的反补贴,更在于为促进和规制本国对补贴措施的运用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而后者正是我国《反补贴条例》的缺失之处。

我国的《反补贴条例》几乎全盘移植了《SCM 协定》,但对于专向性补贴的范围规定得过宽,并未就补贴做出类似的分类,而且立法角度是站在纯进口国的立场上,未能站在出口国的角度上对本国的补贴做出规范,这样也就无从发挥反补贴法应有的促进、规制功能,未能起到立法应有的作用。

WTO“美国-反补贴措施案”补贴专向性认定研究的开题报告

WTO“美国-反补贴措施案”补贴专向性认定研究的开题报告

WTO“美国-反补贴措施案”补贴专向性认定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2018年3月,欧盟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向美国发起了反补贴措施(CVD)调查,涉及到美国的多个领域,如钢铝、航空、信息技术等。

此外,2019年5月,中国也在WTO向美国发起反补贴措施调查,涉及到农业、化工和航空制造等领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反补贴措施旨在打击国家向本国企业提供违规补贴的行为,保护国际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但需要进行专向性认定。

该研究将着重探讨WTO“美国-反补贴措施案”补贴专向性认定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WTO“美国-反补贴措施案”补贴专向性认定的相关问题,包括认定标准、程序和具体案例分析。

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可以对WTO关于反补贴措施的相关规定和程序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有利于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反补贴措施政策,规范国际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公平贸易和共同繁荣。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反补贴措施的概念和实质,以及其在WTO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

2.WTO“美国-反补贴措施案”的背景和起因,主要争议点以及各方观点。

3.WTO反补贴措施的专向性认定标准和程序,包括认定补贴对象、补贴行为、影响和性质的具体规定,以及监管机制和争端解决程序的全面解析。

4.WTO反补贴措施案例分析,探讨最新的案件实践和成果,分析案件背景、争议点及最终裁决结果。

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研究和对相关专家的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四、预期结果和结论本研究旨在对WTO“美国-反补贴措施案”的补贴专向性认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反补贴措施的工作原理、规定和程序。

最终预期结果是对WTO反补贴措施认定标准和程序的深入认识,为各国采取反补贴措施提供更加清晰的依据和思路,促进公平贸易和共同繁荣。

GATTWTO体制下补贴界定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GATTWTO体制下补贴界定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GATTWTO体制下补贴界定问题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GATT/WTO体制下,补贴是世界贸易秩序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因为补贴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贸易利益。

在全球贸易舞台上,近些年来补贴问题备受关注,因为各国的补贴政策日趋复杂,保护主义逐渐兴起,贸易战加剧,补贴争议屡屡发生。

同时,补贴政策也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国际补贴规则也难以完全保护较弱国家的利益。

在此背景下,研究GATT/WTO体制下补贴的界定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身利益、维护贸易体制稳定和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GATT/WTO体制下补贴的界定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GATT/WTO体制下补贴的定义和分类;2.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关系;3. 补贴与市场扭曲的关系;4. 补贴与本地化要求的关系;5. 补贴的限定条件和审查机制。

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深入研究GATT/WTO体制下补贴的界定问题。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为深入了解GATT/WTO体制下补贴规则及其运作提供参考,为我国规范补贴政策、解决与他国贸易纠纷、保障自身利益提供理论指导。

预期成果包括:1. 深入剖析GATT/WTO体制下补贴的界定问题,对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有一定贡献;2. 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补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对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执行方面的能力有所帮助。

3. 对于我国加强贸易合作、推进全球贸易发展、构建公平、开放、有序的国际贸易体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

WTO体系下的中国国有企业反补贴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WTO体系下的中国国有企业反补贴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WTO体系下的中国国有企业反补贴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加强,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反补贴指控。

在WTO体系下,反补贴调查是指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通过对进口产品在目的国市场上销售时遭受的负面影响进行调查,以确定出口国提供了补贴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国可以对出口国实施反补贴措施,以保护本国市场。

目前,国有企业在反补贴调查中经常成为被调查的对象。

在这些调查中,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着确定补贴资格、确定补贴金额、确定补贴形式等存在争议的法律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WTO体系下中国国有企业反补贴若干法律问题,为相关国家和企业提供法律依据和建议,促进公平贸易的实现。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1. 分析WTO体系下中国国有企业反补贴调查的法律基础与程序;2. 探讨中国国有企业反补贴调查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包括确定补贴资格、确定补贴金额、确定补贴形式等问题;3.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为中国国有企业更好地应对反补贴调查提供支持。

三、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预计产生以下结果:1. 对WTO体系下中国国有企业反补贴调查的法律基础和程序进行梳理和分析,为相关企业和组织提供更清晰的法律依据;2. 揭示中国国有企业反补贴调查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为中国国有企业更好地应对反补贴调查提供指导;3. 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中国国有企业反补贴调查中的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公平贸易的实现。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开展研究。

1.文献研究法:对WTO体系下反补贴调查的法律基础、程序、规则等进行细致的文献梳理和分析,了解反补贴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法律要求。

2.问卷调查法:针对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从业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其在反补贴调查中的经验和意见。

3.案例研究法:选取中国国有企业在反补贴调查中的典型案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WTO框架下我国反补贴问题探析

WTO框架下我国反补贴问题探析

WTO框架下我国反补贴问题探析
程中立
【期刊名称】《经济论坛》
【年(卷),期】2006(000)017
【摘要】一、引言在国际贸易中,反补贴是与反倾销、保障措施并行的设置贸易壁垒三大措施之一。

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进行了三起反补贴案件调查,开了对中国实施反补贴调查的先河。

2005年7月27下午4时,美国众院议长宣布旨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税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以255比168的投票结果获得通过。

虽然根据美国的立法程序,这个法案要最终成为正式立法,还需在参议院获得通过,并需获得总统的签署,但加拿大和美国的行动给我们发出了危险的信号,今后,外国将更多地利用反补贴措施对我国进行贸易制裁。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程中立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农业补贴背景下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我国首起农产品反补贴案为视野 [J], 周爱春
2.WTO反补贴规则下我国国企补贴的特殊法律问题 [J], 余莹
3.WTO框架下我国农业适度保护问题探析 [J], 闫红珍
4.非市场经济地位下中国应对反补贴问题之探析 [J], 吴小国
5.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我国教育扶贫体系优化问题探析 [J], 孙晨宸;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WTO的边境调节税与反补贴

WTO的边境调节税与反补贴

作者:那力网友点击量: 1469 次添加时间:2006-9-21 10:41:36摘要:我国能源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不能不考虑《京都议定书》和WTO下的边境调节税和反补贴的影响问题。

《京都议定书》的实施要求采取各种遏制气候变化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会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对国内产品征收能源税会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下降,而对进口产品征边境调节税可以抵消其影响。

但是由于PPM问题不能对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能源征税是个大问题。

可以使用补贴来遏止气候变化,但要注意使用的条件,如非专项性,透明,目的合法,不对出口进行补贴等。

关键词:能源政策与法律京都议定书WTO 边境调节税反补贴导言:能源的使用是文明的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农业文明时代的能源是人力,畜力和植物(庄稼的秸杆,伐树),依靠肌肉的力量来从事农耕;工业文明时代主要依靠把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转变为电能。

我们所处的时代及对其文明的种种命名,如环境文明。

生态文明等等,但无论给它如何的名称,我们面临的是严重的能源和资源短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有目共睹,不容质疑的。

我们讨论的能源政策和立法问题,必然在这样的全球背景和国际背景下展开。

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是我们当前最严重最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问题及其政策直接相关。

人们几百年来,特别是近百年工业化以来对矿物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而且造成了贻害无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气候变化将自然界、生物圈、社会和经济都置于危险的境地和高度的风险中。

在气候变化面前发展中国家尤其脆弱,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处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风险最高的区域,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拥有的资源更少,更难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反应主要是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

力图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个安全的水平,要求各国采取措施来缓解气候变化。

WTO反补贴制度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WTO反补贴制度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WTO反补贴制度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WTO反补贴制度是世界贸易组织针对成员国政府出台的补贴政策所做出的规定和限制,旨在保障贸易公平和自由竞争的原则。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补贴政策日益增多和多样化,WTO反补贴制度对我国补贴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WTO反补贴制度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对于加强我国对国际贸易规则的理解和遵守,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介绍WTO反补贴制度的相关规定和限制,分析我国加入WTO后补贴政策的发展与变化。

2.探讨WTO反补贴制度对我国补贴政策的影响,包括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对我国政府的影响等。

3.分析我国现有的补贴政策是否符合WTO反补贴制度的要求,对于如何调整我国补贴政策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4.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验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预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预期可以结合WTO反补贴制度和我国补贴制度的实际,深入分析WTO反补贴制度对我国补贴政策的影响。

希望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为我国的贸易政策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的专向性标准问题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专向性标准是补贴与反补贴制度中的重要概念,是采取反补贴措施的前提条件。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以下简称SCMA)是第一部将专向性标准纳入到国际规范中的法律文件,这对于规范和引导国际补贴与反补贴实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深入研究SCMA中的专向性标准问题,既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我国充分发挥补贴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对我国反补贴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为我国未来可能采取的反补贴措施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

补贴与反补贴专向性标准是判断一项补贴是否由成员方政府向其管辖下的某个或某些企业或产业或特殊地区提供,这类优惠是否是其它企业或产业或地区不能获得的或高于其它企业或产业或地区所享受的待遇,并且,是否因此具有了特定性而给予了特定产业以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对经济产生了扭曲影响的准则。

同时,按照这一标准的成立与否决定是否采取反补贴措施。

专向性标准是SCMA 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判断补贴是否应受反补贴措施制裁的前提条件,在国际补贴与反补贴实践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SCMA中专向性标准的确立对国际补贴与反补贴实践意义重大。

一方面,既承认了补贴在成员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通过这一标准将那些具有经济扭曲效应的补贴予以排除,避免成员国补贴措施的滥用。

另一方面,通过这一标准,SCMA对成员国的反补贴行为做出合理规制,只允许针对具有专向性特征的补贴采取反补贴措施,避免作为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的反补贴行为沦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对促进公正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本文提出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SCMA中专向性标准还存在某些不足,在补贴与反补贴实践中还可能引起争议,这需要WTO在今后的实践中予以完善。

对我国而言,应该比照SCMA 中专向性标准的相关规定,对我国补贴制度中的补贴予以调整,放弃或改变那些
具有SCMA专向性标准特性的补贴,以避免引起WTO成员国的反补贴诉讼,积极利用按照SCMA专向性标准规定允许实施的补贴,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同时,要借鉴SCMA 专向性标准的规定,对我国反补贴制度中的专向性标准的规定加以完善,使其更加符合SCMA专向性标准的要求,这既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又是指导我国未来反补贴实践的必然要求。

写作提纲:
一、引言
二、SCMA中的专向性标准类别及判定准则
(一)SCMA中的专向性标准类别
(二)SCMA中的专向性标准判定准则
1.法律上的专向性标准
2.事实上的专向性标准
3.地理上的专向性标准
4.拟制的专向性标准
三、SCMA中专向性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四、SCMA中专向性标准的相关问题的完善
五、小结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通过对照法,根据SCMA中专向性标准的相关规定,将我国补贴制度中的补贴予以调整,积极利用按照SCMA专向性标准规定允许实施的补贴,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主要参考文献:
[1]CLIVE,STANBROOK.Dumping and subsidies:the law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imposition of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ie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M].Lond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6.
[2]CARBAUGH,ROBERT J.International Economics[M].Beijing:China MachinePress,2003.
[3]DIXIT,A VINASH.&NORMAN,VICTOR.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M].Shanghai: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 Press,2005.
[4]CKSON,w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M].Cambridge,MA:MIT Press,c1997.
[5]LIM,EDWIN&WOOD,ADRIAN,ed.CHINA Long-Term Development Issues and Options[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6]陈彪如,主编.国际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陈国富.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段爱群.论WTO中的财政补贴与我国的战略取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9]段爱群.法律较量与政策权衡——WTO中补贴与反补贴规则的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甘瑛.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1]韩立余.WTO案例及评析(1995-199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黄东黎.国际贸易法——经济理论法律案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3]姜圣复.WTO法律制度——国际经济法学的新发展[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
[14]于海霞.欧盟、美国反补贴立法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2004.
[15]杨文丽.对加入WTO后我国补贴制度的反思[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4,(5).
[16]杨鸿.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补贴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以出口补贴政
策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3,(3).
[17]杨俊玲.从美国法律对补贴的界定看中国的补贴现状及其对策(硕士学位
论文)[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