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特殊教育课题 基于感统失调幼儿的融合教育课程新样态探索

幼儿特殊教育课题 基于感统失调幼儿的融合教育课程新样态探索
幼儿特殊教育课题 基于感统失调幼儿的融合教育课程新样态探索

个案·螺旋·嵌入

——基于感统失调幼儿的融合教育课程新样态探索

【摘要】让3到6岁的特殊幼儿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矫正机会,受到特别的教育支持,让这些孩子回归主流、融入集体与健全孩子和谐相处,享受社会和幼儿园更多的关爱是我们的教育愿景。融合教育课程是对个案实施积极干预的主要载体。本课题研究从相对比较常见的感统失调幼儿入手,开展融合教育课程新样态研究。基于个案、螺旋、嵌入三个关键词思考,从三类物理空间、三个年龄段、三种课程样式开展内容设计,从个案的评估、研判、干预三个阶段思考课程实施的路径、载体、策略,包括五个融合路径[资源教室一对N小组融合、专用活动室混龄融合、班级一日活动融合(主题教学、区域游戏、生活)、户外运动混班融合、家庭训练亲子融合];三个实施载体(个案方案、个案观察、个案评估);三维联动策略(资源教师、随班教师、特教工作坊相互联动)。我们期望利用多种融合教育资源,开发切实可行的融合教育课程,探索实操性强的融合教育“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课程样态新范式,完善润物无声的融合教育课程的文化理念,最终推进感统失调幼儿得到科学干预、切实成长。

【关键词】感统失调个案螺旋嵌入融合教育课程新样态

一、问题的提出

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明确指出:“办好特殊教育,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指南》指出:让3到6岁的特殊幼儿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矫正机会,受到特别的教育支持,让这些孩子回归主流、融入集体与健全孩子和谐相处,享受社会和幼儿园更多的关爱.融合教育发端于特殊教育,用融合的理念发展特殊教育是趋势。

(一)五年摸索,从特殊教育实践走向融合教育研究

2013年我园成立了区第一间幼儿园资源教室,开启特殊教育研究。历经五年摸索,在创优和资源积累上逐渐丰盈,从特殊教育实践走向融合教育研究。

一是五年的规范创优之路。2013年授牌区首个幼儿园“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试点学校”,同年通过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创评,2017年成功创建杭州市示范性资源教室,区内幼儿园首家。

二是五年的个案实践之路。2014年起组建了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特教工作坊。以10余名特殊幼儿为对象(其中感统失调幼儿为相对较多群),展开特殊教育个案实践研究。重点基于感统失调幼儿,进行资源教室一对一游戏的设计与实施,成果荣获市级一等奖。积累了一对一游戏化个训的经验和10余个三大类特殊幼儿个案资源。

1

(二)一年实践,聚焦融合教育课程三大问题

首席资源教师及工作坊团队历经一年,整理个案、明晰融合教育课程资源优势、融汇幼儿园文化资源、召开专家论证会。从原有碎片化的操作中,反思讨论,聚焦融合教育课程面临三大问题。

1. 课程内容浅层表象,亟待科学提升

个案是幼儿园融合教育课程的核心,也是独特的课程内容。套着个案的外壳,进行形式化操作是核心问题。一是特殊幼儿随机出现无法预测,个案干预赶鸭子上架、疲于应对,操作流于浅表。每学年在招收新生、入园体检等环节,会筛查部分显性特殊幼儿。但大部分特殊幼儿是等入园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由班主任发现问题、资源教室筛查、医学检测之后才能确定当下特殊幼儿的情况。二是表现为个案的建立、指导不科学。融合教育课程需要为每一个特殊幼儿建立个别化的指导方案,方案具有很强的精准性。资源教师专业度低,导致面对复杂教育对象,辅导精准性低,从评估方案走向具体规范操作转换能力弱、无法规范操作个案干预。随班教师情况更甚。

2. 课程操作随机碎片,亟待链性统合

资源教室指导、随班就读跟进,课程操作看起来相互关联,实则各司其职,缺少关联。资源教师执行一对一的个训为主,随班教师以一日生活课程为主。大量专用活动室、户外运动场地资源利用不充分,不纳入融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课程执行主体以资源教师为主,普通班级班主任、家长参与度低。以上问题,导致融合教育课程的活动碎片、块状,课程无法系统地操作。不成体系,便会低级重复。更无法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幼儿的需要做精准动态调整。课程操作需要做系统化链性统整,构建稳定的课程形态。

3.课程理念普特割裂,亟待正向浸润

融合教育课程强调普特融合、个别嵌入集体的正向浸润。目前,特殊幼儿多数时候是被照顾的对象,群体割裂明显。家长因“特殊”一词的压力,不愿直面问题,不接纳孩子接受校内干预。进入“资源教室”成为承认孩子“滞后”的标签。随班教师因“特殊”心理负担重,过分强调特殊,导致幼儿缺少健康的融合环境。课程理念需要构建“泽如雨润无声”的温暖教育。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幼儿园师资专业度低、课程建设能力弱的现实,三类问题都源于课程样本的缺失,缺少适宜的课程拐杖来保障融合教育的落地。所以,当下应从实际问题出发,尊重课程对象的独特性,重塑融合教育理念,构建科学、可行的课程内容与实施,形成稳定、独特的课程样态。本研究从相对比较常见的感统失调幼儿人群入手,以幼儿A为样本,开展融合教育课程的样态研究。

二、操作定义

(一)概念阐述

2

1. 融合教育课程新样态:本研究特指以感统失调幼儿为对象的普特融合教育课程,从融合出发,凸显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特征的课程稳定形态,即新样态。三种样式各有特点,也相互关联。

2. 感统失调:是指“儿童大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具体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直接影响了幼儿学习、生活、运动,防碍正常的成长发育。本案例以幼儿A为研究样本,感统失调突出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差、精细动作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

3.螺旋式:本课题从课程操作提出,强调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加深,逐渐向上生长。

4. 个案式:本课题从课程内容提出,强调对感统失调幼儿形成个别化干预、形成个案方案。内容更具针对性、精准性。

5. 嵌入式:本课题从课程理念提出,强调对感统失调幼儿进行正向融合、个体嵌入集体的浸润。

(二)操作思考

作为区首个“幼儿园特殊教育”试点学校,我们理应成为实践研究的先行者。从目前学前学段及本园融合教育课程的建设问题出发,探索适宜的课程样式。

1. 探索科学可行的融合教育“个案式”课程内容。基于前期经验探索出适合幼儿园资源教师和随班教师的融合教育课程活动个案方案,提高个案的科学性、精准性,让方案成为教师执行课程的拐杖。尝试开发具有本园教育特色、符合感统失调幼儿年龄特点与学习能力的个案式课程内容样本,给予本类特殊幼儿提供补偿教育课程的借鉴。

2. 开发实操性强的融合教育“螺旋式”操作方法。尊重本类特殊幼儿身体特点、学习特点,梳理纵向、螺旋的经验链。以资源教室为引领,以幼儿一日生活的班集体、多类活动室为主要空间,在动态实施中,整理操作通道、操作载体、操作策略的适用方法,并从关注教师的干预转向幼儿循序渐进地学习,观察反思个体的小步成长。

3. 完善润物无声的融合教育“嵌入式”文化理念。普特融合、个别嵌入集体的正向浸润。泽如雨、润无声,努力使每一位特殊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教育的向上、向善、向美,呈现融合教育美的样态。也是我园建和美文化、做隽美教师、育善美幼儿的“三美”的美好校园文化的完善。

课题研究可从课程内容、课程操作、文化理念三个视角,思考“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三种课程样式的实操,构建符合园本需要的融合教育课程,并成为区域内可推广的范式。

(三)操作框架图

本课题研究框架基于个案、螺旋、嵌入三个关键词,从融合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三式课程实施两部分进入研究,具体研究的操作如图1。

从上图可见,内容设计从三类物理空间、三个年龄段、三种课程样式展开,考虑三维立体。课程实施遵从融合教育课程的独特流程,从个案的评估、研判、干预三个阶段思考。五个融合路径兼顾多个物理空间,多种融合方式;三个实施载体体现个案研究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三维联动策略让

3

课程呈现动态、互联互动的特质。“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成为课程的核心特质,植入内容与实施。

三、基于感统失调幼儿融合教育课程新样态的架构

融合教育课程是幼儿园个案干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资源教师和随班教师对个案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主要载体。我们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思考课程理念、目标、原则、内容及课程设置,架构适宜课程样态。

(一)课程理念:存异求融正向浸润

在为感统失调幼儿A设计融合教育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以该幼儿原有的认知、能力、经验、情感为出发点,操作时秉承一日生活皆课程,保证感统失调幼儿享受随班基础课程资源。同时,注重泽如雨、润无声,关照感统失调幼儿的个性需求,力求存异求融、正向浸润。在内容和操作上形成更为完整的体系,将资源教室前期获得的有效经验进行转化,做好传承与补充。

(二)课程目标:小步递进完整发展

融合教育课程目标以个案对象的小步发展为目的,既考虑特殊幼儿个体的具体发展目标,也兼顾普适性课程目标、融合园本特色课程目标。从感统失调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强调操作中学习、游戏中体验、生活中适应。参照《指南》3到6岁幼儿发展指标及个案诊断指导建议,借助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课程实施,培养乐于交往、动作协调、生活自理、学习适应的完整儿童。

(三)课程内容:三个原则三维架构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满足感统失调幼儿的特殊教育需求为首要条件,遵循三个原则、进行三维架构。

1. 内容设计的三个原则

结合当前孩子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状况,以及本园的物质条件、环境因素等,特制定了以下原则:

(1)科学性:是指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结合医学鉴定、教育评估等科学数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特殊幼儿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以及自身能力,保障个案干预科学精准。

(2)融合性:课程内容既是资源教室、随班教室、专用活动室物理空间的整合,也是个体融入集体的正向融合。随班一日活动课程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自然无痕融合。

(3)系统性:是考虑内容之间的经验链、时间链、物理空间联系,并且考虑感统失调对象的需要,持续、小步预设。同时,依据个案的干预需要倡导改进与生发,使得课程具有开放性与独特性。

2. 内容设计的三维架构

4

课程内容从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三个视角,以资源教室、随班教室、专用教室三个物理空间为载体,将小班、中班、大班三阶段做为时间轴,构成333三维立体内容架构。

表1. 感统失调幼儿融合教育课程内容三维架构表(部分)

下面以《春天》课程内容为例,从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视角赘述课程内容三维设计:

一是个案式课程内容:个案式课程内容是本课程的重要特征。主要以专家研判制定的个别

化指导方案为依据,个性化量身定制,具有较强的干预针对性。个案式课程内容还具有预设与生成共生长的特点。预设性内容主要以集体或小组的活动开展,更具计划性、系统性。在资源教室由资源教师主持、随班教师和家长共同协助干预执行。

此内容的预设聚焦感统失调幼儿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的训练。基于个体形成内容,目标指向精准。课程内容从特殊幼儿个体出发,普通儿童伴随。还可根据当下需要,生成内容,例如观察诊断幼儿动作发展,参照个别化指导方案追加适宜的系列活动。

二是螺旋式课程内容:螺旋式内容主要体现在内容目标的设计、操作的顺序、操作的重复

性等方面,适合感统失调幼儿的成长特点。主要由专任活动室教师、混班教师共同参与执行。幼儿园12个专用活动室,分别有生活吧、陶艺吧、美术吧、图书吧、建构吧等,不同的功能室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满足感统失调幼儿的个性发展需要。专用活动室面向普适的同时,在内容上需要考虑感统失调幼儿的个性需要。每一个专用活动室从“专项经验发展的纵向轴”制定课程计划,经验链呈现螺旋上升。

从小班到大班,关于春天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表达操作、材料使用、主题扩展均不断提升,三个年段重复表达《春天》,经验和动作操作挑战体现螺旋上升。但是,此类课程内容主要以普适性幼儿发展为主,目标与内容选择上兼顾感统失调幼儿,需要教师在操作时弹性调控。

三是嵌入式课程内容:嵌入式课程内容强调以普通幼儿课程内容为主,特殊幼儿课程内容融合,强调正向、自然的嵌入。内容以基础主题课程《完整儿童活动》教材为载体,以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为主要通道,包括教学、游戏、生活、运动等环节。

嵌入式课程往往强调一日活动皆课程。教师既要设计细化普适性目标与内容,同时也要兼顾感统失调幼儿的发展需要。如调整活动目标的难度、挑战性,设计多层次的操作材料,预设个性化的指导策略等。

当然,个案式课程内容的生成个性化、随机性。嵌入式课程内容也会因为幼儿的兴趣点、学习点调整为更为低预设的项目式活动。螺旋式课程内容,更是需要考虑特殊幼儿的经验生长,从横向操作的重复性、纵向操作的时间单位,做灵活调整。大量课程内容需要在个案干预过程中和一日活动的低结构游戏、生活、运动中个性生成。需要教师内隐特殊幼儿发展常模,创造性地设计与组织有效融合。三种特征的课程内容之间相互交织,整合操作。嵌入式课程中体现螺旋式、螺旋式课程体现嵌入式、个案式课程体现螺旋式。

5

此外,当一个感统失调个案实施三年之后,所形成的内容既是个案资料,更是融合教育课程内

容的丰富与补充,也是后期执行相似课程的有效借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常态随机融合、专项定时保障、随机生成弹性,从时间量、空间量上让感统失调幼儿获得课程学习的保障。

1. 个案式课程设置

个案式课程设置主要以资源教室为主,资源教师和工作坊教师统筹所有特殊幼儿轮流进入。围绕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训练等个性化内容,保障一周2次,每次30分钟,每学期不少于540分钟的训练时间。

表2. **学期资源教室训练安排表

上表红色部分是中(2)班感统失调幼儿A的资源教室个训时间安排,2周4次,内容以感统训练、精细动作、语言训练为主。

2. 嵌入式课程设置

嵌入式课程设置主要以感统失调幼儿随班为主,以《完整儿童活动课程》教材为主要内容,以一日活动安排、周计划安排体现课程的设置。强调一日生活皆课程,以学习、游戏、运动、生活为主要板块融合。

表3. **学期中班一日活动内容设置(部分)

上表可见,幼儿在园时间一天8小时左右。其中30分钟集体活动、45分钟自主游戏、2小时户外活动和1小时运动、以及持续贯穿的生活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充分保障感统失调幼儿正向融合的需要,自然浸润、常态融合。时间板块划分可根据活动安排弹性设置。

3. 螺旋式课程设置

专用活动室是公共活动室。随班教师与专任教师在内容选择、操作形式、时间安排上给予特殊兼顾。重点在美术吧、建构吧、生活吧等动作操作性强、适合小组操作的专用活动室做好课程设置。每2周一次,根据年龄特点,每次20到35分钟。每学期保障160—315分钟。以美术吧一学期课程

设置为例加以说明(见表4)。

表4. 2018学年第二学期美术专用活动室内容安排(部分)

美术专用活动室课程设置根据普通幼儿小、中、大活动时间,保障时间总量每学期不少于

8次。感统失调幼儿比普通幼儿每次多5分钟的操作弹性时间,既增加操作机会,又减缓操作节奏与难度。

6

四、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融合教育课程新样态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将课程内容选择、落实的过程。本课程实施主要以个案评估、个案研判、三式干预(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为主要板块。科学评估是前提和基础,包括筛查与评估,是从筛查走向精准干预的基础。个案研判基于基础评估、医疗测查、专家诊断,科学细致地分析个案目前的发展优势、弱势,并提出教育策略,形成发展方案。个案干预是由资源教师团队引领随班教师、幼儿家长依据研判会发展方案重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实施。本课题实施主要从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入手,从五路径、三载体、三策略具体实践。干预过程强调循环或阶段评估与研判,动态调整实施。具体操作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融合教育课程实施循环流程图

(一)筛查评估

研究表明,大部分孩子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症状比较轻度的孩子,我们可以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和训练逐步进行调整、改善和纠正。症状如果比较严重的孩子,就需要去医院或一些专业机构进行检测评估,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感觉统合的强化训练。3~6岁是感觉统合最佳训练期,我们要做好筛查评估,为融合教育课程实施提供重要依据。

1. 个案筛查

筛查包括班级教师初查、资源教师复查、征得家长同意、进行医学鉴定等流程(具体流程见图3)。筛查环节需要特别做好家长同意环节,与家长交流要尊重家长的心理感受,做好保护隐私。遇到家长心理顾虑多的情况,需要联合班主任、特教专家提前做多次沟通。

2. 个案评估

科学评估是从筛查走向精准干预的基础,是融合课程操作重要内容。首先由资源教师团队进行教育诊断,将个案干预前后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判断,再结合医院评估报告来确定或推测与教育有关的行为和影响行为的因素。评估强调科学、精准,医院检测尤为重要。

(二)科学研判

科学研判主要指教育诊断之后召开研判会、制定计划。一般邀请特教专家亲临指导,通过现场测试、能力核实及多方询问来科学细致地分析个案目前的发展优势、弱势,并提出教育策略,形成发展方案;最后由资源教师团队重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实施(具体流程见图4、5)。

7

图5. 研判会流程

上图可见,教育诊断是准备。一般研判会上会有资源教师、随班教师、家长进行具体行为描述。教育诊断属于非正式评估,但是能有效补充医院评估,为专家诊断提供鲜活依据。

(三)三式干预(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

通过筛查、评估、研判,形成个案指导方案后,转换为感统失调幼儿的课程内容,并落实到具体的干预执行。三式操作强调在融合五路径、三载体、三策略中融合运用,逐渐呈现课程样式特点,探索三式在干预过程中的适用性。

1.融合五路径

课程实施需要立于园情开发具体可行的通道。融合五路径主要包括:资源教室一对N小组

融合、主题下一日活动班级融合、专用活动室混龄融合、户外运动混班融合、家庭训练亲子融合。充分利用幼儿园多元资源、常态主题式基础课程,在小组式、班集体、混班式、亲子式融合方式上进行思考,充分体现个案、螺旋、嵌入的课程特质。

(1)资源教室:一对N小组融合。资源教室一对N小组融合是指根据感统失调幼儿的教育目标,游戏设计从“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发展、认知发展”这四个维度入手,将一对一个训转为一对N的小组融合式训练。运用小组同伴的正向示范,达到有效融合。操作上强调基于原有资源的改进、优化、生成,“三式”的整合运用。

一是改进一对一游戏材料。针对一对一游戏的内容设置,从内容小组式游戏化材料、小组式操作等进行融合改进。既提供平行示范、又满足普通幼儿的游戏需要。如“心连心”拼图游戏,体现平行学习一组3拼,一组4拼、一组5拼;利用蒙氏的红蓝数棒设计了吹气游戏“龟兔赛跑”,小组材料提供上有粗细不同、长短不同、颜色不同的吸管,供小组不同的幼儿进行挑战。

二是优化一对N游戏指导。根据原有游戏模型,从操作方式等进行游戏内容的小组化改进,让个训游戏凸显同伴互动。普通孩子参与一起互动,既加强了动作训练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往,为他形成正向示范与帮助。从案例1可见。

案例1.

漂亮的手链——促进精细动作发展的游戏

幼儿尝试按同伴范例的规律穿珠子。该幼儿与一同伴选择细线。其他2名幼儿自由选择不同软硬的线。同伴协助孩子打结。

三是生成一对N游戏内容。由于个案对象的独特性,感统失调幼儿在操作联系中会产生新的需要和挑战。教师便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诊断,随机生成新的匹配的相关活动方案。活动生成在内容系统性衔接、操作的重复性次数上都需要因人而异、量身定制,充分个案化。从案例2可见。

案例2.

8

妈妈的项链——促进精细动作发展的游戏

出示不同层级材料,请幼儿选择喜欢的、更长的绳子穿珠子。幼儿尝试按同伴范例的规律穿珠子。该幼儿与一同伴带二指手套,选择长细线。其他2名幼儿自由选择不同软硬的长线。同伴协助孩子打结。

以上案例可见,活动通过层级递进、矫正训练、精细训练等,提升科学干预的有效性。情景性、操作性的设计提升游戏化、小组式嵌入融合强调自然正向浸润。操作中需要注意合理运用一对一游戏资源,减少一对一的枯燥训练,降低感统失调幼儿的压力。首席资源教师在执行中,需要承担主要操作指导。

资源教室融合干预适用于个案式课程样式,强调个案干预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同时,操作上体现螺旋式、小组式合作学习体现嵌入式。

(2)主题下一日活动:班级融合。班级30余名幼儿的融合是最常态的融合。班级融合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日活动的不同结构的活动融合。包括高结构主题教学、低结构区域活动、自然生活活动三个领域的融合。强调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以集体融合、小组融合的方式操作。

一是主题教学活动集体融合。融合教学活动指在基础课程主题教学内容里,根据感统失调幼儿的特殊需要做出差异性教学设计,做好学期融合教学重点规划。学习活动充分考虑幼儿的共性和差异,即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又适合同在一个课堂学习。每一个主题单元选择每周一个适宜的活动,做好重点设计。融合教学活动设计在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指导形式及操作材料上需要做出调整,可见下表5《夏天来了》主题下教学《夏天的太阳真顽皮》。

表5. 随班就读主题下教学活动

以上融合教学在具体操作中注意双层目标的设置、个性材料的投放、差异指导的跟进。

双层目标: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先要根据班级孩子的平均水平制定统一的集体教学目标,然后再全面分析评估感统失调幼儿的优势与不足,根据能力、需求和缺陷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并随时进行调整。目标要明确、具体化,具有操作性。

个性材料:教师除了为感统失调幼儿准备共性材料,还需要根据其能力水平设计适合他最近发展区的操作材料。比如分组活动提供可撕贴的粘纸减低幼儿简笔画的难度。既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精细动作的挑战性。

差异指导:资源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以普通教学为主线,组织孩子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寻找感统失调幼儿融入学习的最佳节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给予有效指导。例如:构音训练,重点词语“刷刷,爬山,骑车等”。通过游戏,帮助幼儿A了解身体的一些部位名称,训练动作与语言同步的协调能力等环节的指导。

9

二是班级区域游戏小组融合。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以班级区域游戏为主,每个班会根据年龄段的特点和班内孩子的兴趣、发展需要,设置5—7个区域活动,如娃娃家、医院、超市、烧烤吧、美工吧、科学探索区等不同功能的活动区,组织形式自由,孩子们自主决定游戏伙伴,自主选择游戏内容,这样的形式对感统失调的特殊孩子无疑是一种挑战。主要通过操作的要求与指导策略体现层次融合、设计适宜的玩法、细化不同挑战的游戏材料进行操作。

区域操作的要求与指导策略体现层次融合。区域操作的要求需要层次上做减法和指向特殊幼儿需要的强调。根据感统失调幼儿的发展评估,调整适宜的要求与指导。以美术区为例(见表6)。

表6.(中班)感统失调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融合教育策略

以上可见,操作要求1.2简化减低,在认知、感受欣赏上降低要求。要求3进行强调,增加幼儿操作机会,以及多种类工具、材料对感统失调幼儿的刺激。指导策略上强调一日生活中的自然浸润,反复操作。

区域操作的玩法与指导策略体现游戏设计。在游戏中学习,是幼儿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特殊幼儿的学习方式更甚之。适宜的游戏化设计,才能将训练隐含与游戏,激发感统失调幼儿喜欢操作,满足特殊幼儿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的需求。

表7. 感统失调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口腔训练游戏

游戏时利用小嘴大力士咬冰棍游戏、奖励吃的方法等,强化训练及口腔控制游戏,极大激发特殊幼儿参与同伴游戏。

区域游戏的材料与细化操作体现个性挑战。以材料体现差异、以材料支持操作,保障感统失调幼儿获得匹配有针对性的操作训练。以下案例中材料软硬不同、洞口大小不同,带给幼儿更多挑战与选择。

案例3.

穿珠子

幼儿A进入区域和同伴一起进行穿珠子的游戏。一只手拿一根软软的线,另一只手拿一颗珠子,眼睛离珠子很近,尝试后发现软软的线碰到珠子时,只要一没对准,线就会弯掉,很难穿进去,嘴里嘟囔着:哎呀,我穿不进去。这时我引导她尝试用较硬的线、洞口较大的珠子穿,一下子很容易就穿进去了。我又引导其他同伴找出洞口较小的珠子,进行挑战。幼儿A模仿,能用小手较好地抓住细小的珠子,用二指抓握,无法穿进。

以上案例可见不同粗细、软硬的绳子、不同大小的洞口,给予幼儿手指精细动作的操作挑战。特别指向感统失调幼儿的手指分化动作训练。同时,满足小组内普通幼儿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挑战,并给特殊幼儿形成正向示范,激发尝试。

10

三是生活活动的自然融合。幼儿园生活活动贯穿始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包括入园、盥洗、进餐、喝水、如厕、自由活动、午睡、离园等环节,这些生活环节对感统失调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感统失调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比如幼儿不会拿勺子吃饭;厕时不会穿脱裤子;午睡起床时,不会独立穿脱裤子等。

形成一日生活指导策略。这就需要随班就读教师在预设计划时考虑全面,将融合教育活动渗透至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即体现融合无痕,又突出个性指导。计划表中“看图示”“听教师指令”“提醒”“同伴示范”“好朋友提醒”“密切关注”等要求,体现生活中无痕指导的操作策略。

构建可视化的暗示环境。通过图标、实物等支持该类幼儿逐渐获得操作方法,并在反复操作中发展动作、习得经验。例如:由于幼儿A对于水杯的使用不太得当,于是放置了吸管杯供他使用,并根据幼儿A不同的发展阶段随时调整吸管的粗细,锻炼口腔力量;在取午餐的桌子上设置了小图卡,起到提醒作用,防止幼儿A经常在自己取餐过程中忘记拿毛巾等物品;还有,用餐时提供辅助筷,自取点心时设计的点心牌,喝水后运用不同大小材质的夹子来“夹一夹”记录等。感统失调幼儿生活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引导和帮助,在生活中日复一日,反复操作。其中,生活老师需要在其中跟进协助。

主题下一日活动是感统失调幼儿在园生活最常态的干预。一日活动中有不同结构的融合活动,预设性强、随机性强、集体的、小组的,融合的形式、时间等变化大。需要资源教室在预设阶段科学指导随班教师,随班教师在日常干预时“心中有特殊幼儿”的意识,坚持、持久、高频率开展活动。特别是珍视生活环节中感统失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主题下一日活动融合适用于嵌入式,特别是良好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感统失调幼儿自然无痕的浸润。螺旋式更多体现在五大领域教学活动、区角操作中,循序渐进的核心经验。

(3)专用活动室:混龄融合。专用活动室混龄融合指以十二个专用活动室为阵地,以社团活动、特色活动的方式开展的中大班混合课程。专用活动室活动指向的学习与操作方向明确,比如建构吧活动强调材料搭建、美术吧活动强调材料创作、淘泥吧活动强调材料塑形,动作操作机会多。资源教师在制定计划时,会根据幼儿的能力调整目标和指导策略,专用活动室的专职教师也会为感统失调幼儿设计分层目标、准备个性材料。专用活动室更多的是混龄操作,是绑带式的小组互动。

但是,混龄小组活动因幼儿年龄结构的不同,专任教师在执行操作时需要理清年龄发展目标差异、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操作差异,考验执行教师观察、解读、诊断幼儿发展的现场能力。需要资源教室介入指导跟进。

专用活动室活动内容设计时纵向目标链清晰,适合螺旋式课程样式。同时,混龄小组活动,大带小等方式,适合嵌入式课程样式。

(4)户外运动:混班融合。户外运动混班融合主要以平行班6个班的方式开展户外运动,各班教师定点指导观察。我园开展的室外运动游戏同样丰富多彩,有“勇敢之路”“嬉水小沟”“石头玩家”“攀爬乐园”“YY涂鸦”等11个户外游戏区域,幼儿每天在园可以享受2小时的户外活动。

11

户外运动主要以大动作发展为主,包括走、跑、跳、钻、爬、平行等。涉及50余种大小、功能不同的器械训练。

平行班开展活动,幼儿在整体发展上相对接近,但混班运动造成特殊幼儿的流动运动。如下图6,同时与多个班级一起运动,干预现场运动区内容比较多(跳跃区、爬行区、海盗船、拍球区、投掷区、骑车区、攀爬区),场地比较大,特殊幼儿关注比较难。需要定点老师提前了解特殊幼儿发展情况和掌握指导要点,现场根据特殊孩子兴趣临时调控运动内容和形式。

图6.中班户外大开放运动场地安排方案

(5)家庭训练:亲子融合。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促进感统失调幼儿弱势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家园共育。家庭训练亲子融合指在资源教师指导下,根据个别化指导方案,以二对一的方式开展训练,一般以动作训练、注意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这类训练幼儿更为放松,干预时间更有保障。

亲子融合干预要坚持、科学,家长示范是关键。亲子干预要及时反馈与调试,需要专家阶段性介入和教师引导。阶段性研判是指导家长科学介入的有效形式。家长需要阶段性整理操作视频记录、观察记录,整理操作问题进行反馈。这些内容是个案重要的内容,也是融合教育课程的重要补充。家庭训练亲子融合适用于个案式课程样式。螺旋式、嵌入式样式融合其中。亲子正向嵌入意义重大。

以上五个融合路径,适用的课程样式有侧重。但是,三种样式在五类融合路径中,交织运用,各具特色。

2.干预三载体

每一个特殊幼儿能力发展均不同。“因人而异”“量身定制”是要求。个案方案、个案观

察、个案评估是三类基本载体(如图7)。

(1)一套个案方案。每一个感统失调幼儿均会建立一套个案资料,包括前期的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身心健康情况、学习情况、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检测等)、基本筛查(特殊体质幼儿情况排查表、高危儿童初查、日常表现初查、资源教室筛查、感觉统合检核、医院评估等)以及研判之后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家庭训练计划。

其中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个案方案的核心,决定个案内容的科学性、执行个案的方法。以幼儿A 为例,阐述载体的具体操作。

个别化教育计划:个案研判后需重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研判会发展方案来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具体措施(表8个别化教育计划)。

表8. 个别化教育计划

家庭训练计划: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在个别化教育计划确定后,我们会制定一份对应的家庭训练计划由家长配合实施,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训练指导能力。

12

表9. 家庭训练计划表(一)

本载体适用于个案式课程样式。个别化方案需要定期开展研判诊断,进行阶段性调整和生成。教师需要对家长的家庭训练方案进行过程性跟踪与指导。

(2)二类个案观察。观察是科学诊断、解读特殊幼儿当下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下一步计划的基础。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依据,聚焦特殊发展指标,在班级课程活动中实施观察是主要途径。个案观察具有随机性强、观察内容广的特点,需要教师计划与随机并行。

①随班就读观察。随班就读观察以预设性强的教学活动观察以及低结构化的日常活动观察为主,是最为常态的个案观察,主要由随班教师操作完成。

学习活动观察。主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环节等融合设计进行观察。仍以《顽皮一夏》主题下教学活动“夏天的太阳真顽皮”为例(教案见表6)

配班教师对幼儿A进行观察片段如下:

整个活动中,幼儿A在回答问题时表现比较积极,多次举手,口齿表达比较清晰,能基本发清楚“刷刷,爬山,骑车等”;分组活动时,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幼儿A一起合作,效果明显,建议后续多多采用同伴支持策略;游戏环节,幼儿A在寻找游戏同伴时有点害羞,不敢主动去牵同伴的手,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帮助或引导。

针对高预设的集体教学,教师可以做描述式观察,也可做检核式观察。将该幼儿的发展指标常模设计到检核表,进行量化记录。此类观察便于后续数据分析。

一日生活观察。一日活动的融合教育观察,教师主要在区域游戏、生活活动、运动等几个环节进行融合教育重点观察。以一日活动开展的时间轴进行观察记录。下面就是我们的一日活动融合计划表及观察记录。

表10.一日活动融合教育计划表(上午部分)

可见,对一日活动中的随机观察,是个案观察的重要内容。需要从主题式教学、区域游戏、户外运动、生活活动等幼儿基本活动入手观察。教师做到随机捕捉、随机诊断、随机有效介入。本类载体适用于嵌入式课程样式。

②资源教室观察。资源教室更多是一对一、一对N的游戏活动,观察干扰小,观察操作精准

度高。资源教室观察主要由资源教师和随班教师共同完成。

案例4.

穿珠子的线

游戏“漂亮的手链”中需要穿珠子的线,我们经过6次操作调整才最终确定了适宜的棉线。

表11. 穿珠子的线调整记录

以上案例一则为一对一游戏观察、一则为一对N小组观察。观察方法有所不同。融合教育活动要强调同伴正向影响下的行为表现。随班就读教师均对幼儿A进行跟踪式案例观察。教师的观察、

13

评估逐渐精准,专业成长明显。特别是对幼儿观察评估,逐渐从主观走向客观、从记录走向数据,评估工具、评估方法逐渐科学。

本类观察载体适用于个案式、螺旋式课程样式。

(3)三个评估工具。个案评估是融合教育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个案式融合教育课程样式的亮点。能力测评表、发展平量表、侧面图是常用三类工具。

能力测评表:能力测评表主要对感统失调幼儿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全面测评。测评内容的设计依据个案指导方案和前期测评结果。

表12. **学期末感统失调特殊儿童A能力测评表

此表主要适合初期测评与学期始末阶段进行。测评记录以幼儿具体表现实录为主,需要后期根据个案指导方案、发展常模进行科学对比分析,确定发展情况。

发展评量表:发展评量表是针对幼儿一个阶段进行的多次评估汇总,需要对个体多次的评估进行数据分析,评估幼儿在一个周期中的发展。

例如,下表是对A幼儿进行的4次综合评量。共分为四大项35题,每题分为四等级,至上而下,()内数字即为得分,请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在□内写上得分,每一大项的分数进行汇总填写。每次填写请使用不同的颜色。

表13. 感统失调幼儿A发展评量表(部分)

从以上量化数据可见幼儿A在粗大动作发展的基本水平,常模反应的测量内容具体可操作。

侧面图:对于某一个案干预一个周期,资源教师和随班教师进行阶段性评量,观察相关发展指标的发展动态,了解该幼儿在检测指标上的变化。

图8为幼儿A2016年—2017年的4次评量,客观反应该幼儿在个案式课程实施中的身心发展状况,包括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沟通与技能等方面的。及时对幼儿个体的发展评估,也是对课程有效实施的评估。

以上三类评估载体适用于个案式、螺旋式课程样式。

3. 实施三策略

融合教育课程实施是多维联动的过程,我们需将资源教室、随班教室、专用教室三个点连成面,凝聚合力,形成解决策略。主要从资源教室走向班级、班级到资源教室、从资源教室+随班班级+专用教室到特教工作坊的转换、提升。

(1)从资源教室走向班级,“一对N”游戏材料到班级区域材料

资源教室以首席资源教师引领开展个训为主,主要内容为蒙氏精细小肌肉操作、感统大肌肉操作、一对N游戏训练。材料设置科学、针对性强。这些资源经过转换,对接主题,可以有效移植到班级区域或设计成有趣的教学活动。

14

例如:材料的操作要求指向过高,孩子难以完成任务,不适合幼儿在区域内自主操作。我们将资源教室的操作游戏,如捡豆豆、穿珠子、涂颜色等游戏内容经过情景转换,对接主题,转换为班级材料。

表14. 手指分化辅具调整记录

当然,部分操作材料可以直接运用于区域游戏。例如上表个训辅具的运用,二指手套操作方便,针对性强。(如图9)但是个训辅具转换到区角需要做多次难度调整,方便幼儿自主游戏。班级区域游戏不等同于资源教室训练。

(2)从班级到资源教室,教学材料转换到“1对N”训练材料

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个不断预设、实践的过程。其中主题活动形成的操作活动,可以直接转换延展放到资源教室,经过精准个别化设计,成为1+N小组式强化训练游戏,不断丰富资源教室个训课程内容。

案例5.

以主题活动《我的神舟号》延展个训设计吹气球游戏

让幼儿A一只手放在老师的肚子上,另一只手放在自己的肚子上,感受腹式呼吸。如孩子吹蜡烛、吹纸条、吹泡沫雪花、吹气球等游戏来练习呼气;通过闻花香、果香等气味,用吸管吸牛奶等游戏来练习吸气等。幼儿经历主题相关经验,可以通过同伴互动。如幼儿A在玩气球的时候,小组同伴见状马上对她说:“你这样吹不胖,应该吹一口气要吸气的时候用鼻子吸气,然后再吹,一直这样的气球就会胖了。”幼儿A尝试用小朋友说的方法做了起来,一次不成功又接着再来一次……

以上案例说明,教学材料转换到“1对N”训练材料。首先,从主题情景延展,设计针对性趣味游戏。其次,将教学操作材料转换为个训材料。最后,将幼儿主题经验转换为同伴正向引导。此类转换也需要在目标针对性、操作针对性做一些调整。

(3)从资源教室+随班班级+专用教室到特教工作坊,操作问题转换为研修问题

幼儿园形成了园长室→副园长室→资源教师团队的三级管理网络,由副园长分管,资源教师以工作坊的形式具体操作。在工作坊活动日,委派保育老师负责管理午睡,资源教师和随班教师一起集中研讨学习。随班操作、资源教室、专用教室操作的许多问题,便可以通过工作坊集中研讨,梳理经验、指导操作。经过团队一次次的分析、反思与调整,梳理的有效干预策略可成为下一轮游戏方案设计的参考依据。

以下为针对资源教室个训发现的问题,形成的一次集体研讨与反思。

教师研修反思:单纯的跪姿游戏突出了“跪”带来的肢体不适与疼痛感,孩子很难坚持。于是,我们调整策略重新开始,将跪姿训练渗透在各个可行的游戏活动中。比如游戏“漂亮的手链”,可以在垫子上加一个低矮的小桌子,幼儿跪着穿手链;游戏“香喷喷的饭菜”、拼图“心连心”,还有其他剪纸、阅读、绘画涂色等都适合附加跪姿训练。

15

可见,特教工作坊研修聚焦过程中的“真问题”,有效解决简单的操作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专业问题,工作坊组长(首席资源教师),会定期梳理汇总,与上级部门沟通,寻找解决策略。

以上三个策略,适用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课程样式,三种样式课程的操作策略相互转换,动态提升。

当然,课程实施一个阶段或一个个案完成3年干预,需要阶段性的过程性评价。每学期开展阶段筛查、评估和新一轮三式操作,循环往复不断提取可行性经验,补充到课程资源中。课程形态慢慢积累并形成样式特点。当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同类幼儿可以在前面的版本当中找到原型与借鉴。也会根据当前个案的实践,提出疑难问题,成为下一个案出现重点关注的课程问题。

五、研究成效

经过课题研究,幼儿获得整体发展促进明显,逐渐靠近乐于交往、动作协调、生活自理、学习适应的完整儿童发展。课程新样态建设有效架构并凸显特色。

(一)幼儿A感觉统合能力小步成长

经过三年的融合干预,幼儿A在感觉统合能力方面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平衡能力、移动能力、视觉运动统合能力的综合提升,呈现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图10为幼儿A三年中每学年一次的医院全面检测报告汇总的发展柱状图。

由图10分析,幼儿A平衡能力从18上升到27,移动能力从19提升到23,视觉运动统合从20到34,幼儿三个发展指标接近普通幼儿。从检测报告可见视觉运动统合能力进步明显。主要表现在粗大动作、手部精细动作、手眼之间的协调精准性的提高。可见整体发展呈现向上的趋势。

1. 动作发展趋于协调

一是粗大动作逐渐协调。主要以上下肢的运动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动作为主。第二是手部精细动作逐渐精准,特别是手眼协调的精准性。通过对幼儿A三年的观察评估,动作协调性进步极为明显。下图11是对幼儿A的运动发展、手发育的医学检测结果。

图11. 运动和手的发育对比

从图11,我们可以看到幼儿A的动作发育和手发育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例如,入园初期幼儿A在上下楼梯时身体晃动厉害,无法抬高脚跨上阶梯,需要在成人的搀扶下才能上下楼梯。后来经过不断地训练和引导,慢慢地能扶着栏杆走,到最后会独自扶着栏杆双脚交替走阶梯。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也很明显,从最初的以整个手掌抓取小物体,到现在可以两指(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抓取小物体,从不会剪纸、会剪纸、能剪直线、能剪图案……幼儿A一步一步稳稳地前进着。伴随运动发展和手部发育,动作精准性提高。特别是高频率的运动、操作游戏等快速促进了幼儿精

细动作的精准性发展,提升手眼协调力。

16

2. 生活服务逐渐自如

在园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学习、生活、运动、游戏成为一日生活内容。充裕的在园生活环节促进幼儿快速适应逐渐融合集体。主要表现为适应集体生活,学着交往,生活自我服务能力得到练习,完全适应。

一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个别嵌入集体的融合度提升。幼儿表现为更适应集体生活、入学情绪愉悦;师幼关系融洽、会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有困难会寻求老师帮助;幼儿的同伴交往得到改善,自主活动时会尝试加入同伴游戏,愿意和同伴分享玩具和游戏材料;做阳光操互动时,也愿意牵起同伴的手等。

案例6.

幼儿A快乐交往

幼儿A与小女孩一起手拉手,有说有笑。下面呈现其中的几个场景。

1:勇敢小路前,幼儿A有点退缩,女孩牵起了他的手一起走。

2:女孩踩着高跷往回走,幼儿A立刻迎了上去,没有排队,要批评哦。

3:两人在休息区喝水。

4:在上面爬行有困难,听从老师建议从下面通过。

5:幼儿A不敢钻爬木桶,女孩一边用语言鼓励他,一边用手轻拍他的臀部,受到鼓舞的幼儿A 终于钻进了木桶。

6:开始是匍匐爬行.在我的提醒下立刻改成双膝着地,爬出木桶的那一刻,露出满足的笑容。

案例呈现的镜头看到幼儿A的交往维度增多、交往主动性增强、交往情绪愉悦。在园生活适应性良好。

二是生活自我服务进步。经过多方干预,幼儿A的生活服务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基本能独立自主饮水、盥洗、进餐、午睡、如厕等,促进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例如如厕时,幼儿A会自己脱裤子大小便,然后自己主动拉起袖子洗手;用餐时,能自己用汤匙取食,基本不洒在桌上,用餐结束后会整理餐具和桌面;午睡起床能简单整理自己的床铺、在同伴帮助下尝试叠被子,能自己穿脱简便的鞋子、衣裤,左右基本正确;愿意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等。

3. 学习适应明显提升

学习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喜欢参加学习活动、学习认知、学习品质的提高。特别是学习注意力、学习习惯的改善。三年中,幼儿A学习注意力保持时间从基本无到稳定5分钟,能按老师的指示注意指定的刺激,会静坐、等待;可以全程坚持30分钟集体学习;能自己完成学习工具的取放。

例如语言教学《夏天的太阳真顽皮》中,幼儿学习认知表现为能模仿少数手部、口部动作;经诱导能模仿大部分构音器官的动作;能因需要说出二个以上的句子;能在提示下与人打招呼。幼儿A也能尝试完成读、念、画多项操作,基本达成教学活动目标。

17

(二)融合教育课程新样态初显

本研究构建了融合教育课程个案式、螺旋式、嵌入式课程新样态。形成了具有本园教育特色、符合感统失调幼儿年龄特点与学习能力的特色课程。确定本园融合教育课程首个样本,并具有园本性、可推广性。三种样态既各具特点,又相互交织。

1. 探索了三种样式课程的适用范围与实操方法

从课程内容选择、设计、设置上探索三式特点的融合,明晰三式课程内容333三维架构。课程的实施,包括开发了融合路径、三载体、三策略。在课程实施上探索三式的适用范围,提出具体操作及建议。

2. 开发了基于“三种样式”的课程个案资源包

首席资源教师带领随班教师以时间为轴,从随班就读记载册、资源教室记载册等几个版块进行梳理与完善,建立一套完整个案档案。既是个案也是课程内容。时间为小中大三年。

个案式幼儿个案套餐:基本信息、基础筛查(入园调查、特殊体质、高危筛查、日常初查)、资源教室复查(申请、发展检核、感统检核、强化物)、定性诊断(同意书、医学检测及相关证明、专家研判)、个别化教育计划(计划、资源教室课程表)、能力测评、发展评量表等。当一个完整个案式课程呈现后,便使幼儿大量的课程碎片得到系统化梳理。

嵌入式随班就读记载册:班务计划、融合课程表、随班就读个别辅导(个案观察、辅导记录、反馈表、自制玩教具记录)、家园共育(家庭训练计划、家长反馈表、家园联系记录)、一日活动融合计划表(上午、下午、集体教学)等。

螺旋式“一对N游戏”活动记录册:资源教室活动记录、“一对N”活动记录、幼儿作品、幼儿成长档案等。

(三)融合教育文化理念植入人心

教师对特殊幼儿接纳度提高,对特殊幼儿情感上更温暖。家长经过沟通后愿意接受融合理念,顾虑减少。幼儿在园既被珍视又不被强调,融合常态化。正向嵌入正植入人心,普通与特殊自然融合。

正如随班教师项老师感悟:把孩子不喜欢的训练内容隐藏在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中,让孩子感觉不到自己被个训,能始终保持愉悦地心情参与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获得发展,这样隐藏式的训练实现了教育无痕。

泽如雨、润无声,努力使每一位特殊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教育的向上、向善、向美,呈现融合教育美的样态成为幼儿园融合文化理念。首席资源教师施老师的个人事迹在省级推送。幼儿园《泽如雨、润无声的融合之美》的经验在省里交流,融合教育呈现美好态势。本课题实施的过程便是建和美文化、做隽美教师、育善美幼儿的“三美”的美好校园文化的完善。

18

(四)融合教育课程教科研成果丰硕

经过一年的融合教育课程研究,作为首个资源教室和首批随班就读试点,我园发挥区域内示范辐射。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上均取得很大收获。

一是研究课展示。融合教学《夏天的太阳真顽皮》在杭州市示范性资源教室的验收过程中进行了展示。我园还承担了区资源教师集中培训,开展随班就读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假如我是一棵树》进行了展示,获得了专家和参训资源教师的好评。

二是课题论文获奖。二篇感统失调幼儿教育课题、论文在市、区获一等奖。其中《基于感统失调幼儿的资源教室个案干预的实践与探索》荣获杭州市第八届特殊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课题《科学?趣味?有效——幼儿园资源教室“一对N”游戏的设计与实施》获富阳区教科研评比一等奖。

三是优秀经验分享。在富阳区特殊教育现场会上,首席资源教师作了《经验分享——如何召开研判会》专题报告效果良好;所开发的基于感统失调幼儿的一对一游戏资源集,在区域内推广使用。

六、后续思考

目前,我园资源教室已经形成了首套以幼儿A作为干预对象的感统失调幼儿的干预课程方案,接下来的一年,我们会继续对幼儿B进行个案干预。螺旋线越长、案例越多可提炼的共性经验就越多。我们需要思考:

问题一:“三式”样态经验如何辐射到同类特殊幼儿课程建设中?

幼儿B在幼儿A的基础上,调整形成第二套关于感统失调幼儿的融合教育课程。后续感统失调幼儿融合实践就在此基础上逐渐累加、传承、发展。在动态变化、个体差异的课程中求同存异,1+1+…式中不断累加、传承、更新的操作思维。课程形态就是这样在实践过程当中慢慢积累的,随着我们的个案干预对象的增加,日益完善。后期资源教师在接手新的特殊幼儿个案时,可以从前面的个案当中找到参考原型,从容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所有个案形成1+1+……的感统失调幼儿课程丰富(见图13)。

问题二:“三式”课程样态经验,如何为其他类型的特殊幼儿课程建构提供借鉴?

目前比较常见的特殊幼儿类型有言语发展滞后、唐氏综合征、自闭症倾向等,如何从该课程中寻找可以借鉴的共性操作,为开发其他融合教育课程建设提供资源支持与操作拐杖。

让我们一起付出爱心、力求专业,促使我们资源教室未来的融合教育课程体系逐渐走向完善,在科学构建融合教育课程中,促进随班就读幼儿在向上、向善、向美的融合环境中持续有效的发展。

19

特殊教育课程具体内容

第三讲特殊教育课程 一、特殊教育课程含义 1.广义:特殊教育学校设置学科的总和,或者学生在教师教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狭义:特殊学校中的各门学科。 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 课程即经验, 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5

二、特殊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 唯物论与人道主义的传播从思想上为特殊教育扫清了道路,康复医学的进步从科学上为特殊教育课程提供了依据,而盲文和聋人手势语的创造则从语言文字上为特殊教育课程做了准备。 课程的前提是语言文字,有了语言文字,课程才能提到日程上来。 2.第二阶段 养护机构的建立。由于尚未具备诊断测量的工具,受教育者的障碍程度无法分辨,只得不分障碍程度的轻重,一律加以教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补偿或治疗缺陷,为残疾者参与和适应社会环境创造条件。养护也意味着慈善救济,反映在课程上就是只停留在生活适应的低水平,并且不分残疾轻重。 3.第三阶段 教育对象分化,引起课程分化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问世;普通中、小学特殊儿童班的大发展。这两件事也叫做特殊教育的里程碑。对弱智儿童的诊断更加科学,对弱智儿童的认识分化更详细。教育对象的分化,必然引起课程的分化。建立特殊班,逐渐推广到盲聋低视力肢体障碍等儿童也在普通中小学建立 1.第一阶段 第1页 特殊班,这样就使人们明确了特殊儿童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考虑的是学习普通教育学校相应学段的部分课程,以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完善阶段1960-至今 1975年美国94-142公法,促进了美国特殊教育长足发展,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公布的新宪法,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据此制定的《教育

感统失调表现及训练方法

感统失调的表现及影响 1)平衡感是人类行动的基础: 平衡感失调的儿童会站无站相,坐无坐姿;脾气暴躁、好动不安;上课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保持时间短,可以集中精力玩几小时电子游戏,却不能专心听讲5分钟;人际关系不良,不能团结同学,甚至与父母争吵;左脑判断能力差,学习会出现障碍。(2)触觉是神经系统的营养: 触觉失调的儿童在家和父母可以无拘无束地大声说话,谈笑,到外面生人面前却显得胆小、不敢说话、课堂不敢发言、怕羞、爱哭、过分依赖父母、孤僻、固执、不合群、咬指甲、挑食或暴饮暴食。 (3)本体感是自信心和创造力的根: 本体感失调的儿童方向感差,易迷路、易驼背、近视、怕黑、紧张、焦虑、自信心和创造力不足、无主意,创造力差。 (4)前庭觉是大脑功能的门槛: 前庭觉失调的儿童会显得笨手苯脚,说话晚,做作业慢,爱磨蹭,左右脑不协调,思考问题能力差,是影响学习的主要根源。 (5)视觉感不良会影响儿童的阅读能力,写字慢,喜欢听故事却不喜欢做数学作业;视力不集中常抄错题,左右不分。 (6)听觉不良会影响儿童的记忆力,别人说的话听了会很快忘记,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学龄前:说话晚、发音不清;爱哭、缠人、性格孤僻;挑食、偏食、吃饭慢;过分依赖父母、咬手指、易摔倒;固执、脾气暴躁;胆小怕黑、动作古怪、不听话;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等等。学龄期:上课爱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讲;胆小怕人多,课堂上不敢发言;任性、易与别人冲突,不合群、爱挑剔;无理由惧怕某些学科,无耐心,做作业磨蹭;不能控制自己的某些过激行为和语言;偏科,有的孩子很听话,很努力,学习成绩不尽人意等等。 感统失调会导致儿童学习和交往障碍,尽管他们有正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脑的协调性差,直接影响注意力、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防碍了正常的成长发育,并对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感统失调的原因先天: 1)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2)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儿童压迫感不足 3)怀孕期间母亲嗜烟酒、浓茶、咖啡 4)不恰当的吃药打针,对胎儿造成的影响心理原因(后天因素造成): 5)妊娠期工作忙碌。 感统训练的方法 触觉训练:强化皮肤、大小肌肉关节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使用器械:按摩球、波波池、平衡触觉板 适应症:爱哭、胆小、情绪化、怕陌生、笨手笨脚、怕人触摸、发音不正确、偏食、挑食、注意力差等。 前庭平衡觉训练: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体系自动反应机能,促进语言神经组织健全、前庭平衡觉及视听能力完整能力。使用器械:圆筒、平衡踩踏车、按摩大龙球、滑梯、平衡台、晃动独木桥、袋鼠袋、圆形滑车。

孩子感统失调有什么表现

近年来,中国的儿童感觉失调率逐年增加,而我们内地的家长和老师,对这一现象还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所以我想让大家正确认识感觉统合,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下面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些表现,请各位家长准确核对。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①前庭觉不良:身体活动笨手笨脚,不听指挥,视听神经系统扭曲,左右脑思考陷入混乱,严重者会有语言障碍。 ②平衡统合失调:没有距离感,做事协调能力差,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跌倒,拿东西不稳,走路撞墙,心烦气燥,好动不安,注意不集中,人际关系不良,有攻击性。

③触觉统合失调:对别人的触摸过分敏感,在家和在外判若两人,黏人、爱哭、怕陌生、胆小、孤僻、不合群、坏脾气、挑食、吃手、咬指甲、爱玩弄生殖器等。这类孩子通常反应较快,IQ也较高,但由于情绪无法控制,EQ很低。 ④本体统合失调:动作协调不良,平衡能力差,易摔倒,笨手笨脚,自信心不足。如果上述3条存在问题,本体感很难健全发展。 ⑤视觉统合失调:阅读困难,读书跳行,多字少字,抄错数字,偏旁部首颠倒等。 ⑥听觉统合失调:东张西望,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 剖腹产出生的孩子缺少了“产道挤压”的人生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触觉接触,没有母乳喂养,孩子的皮肤缺少与母亲的“肌肤相亲”,都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触觉发育。 合肥市燕之珍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3月,是一家致力于孤独症、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机构。现有教师8人,高级教师2名、骨干教师2名、优秀教师3名,均是特殊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康复医学专业毕业,本机构教师先后至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和荣誉,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特殊教育的法规与政策

第三章特殊教育的法规与政策 本章教学: 1.了解我国特殊教育法规与政策的基本体系与现状。 2.了解国外特殊教育的重要文献和重要法规 第一节我国特殊教育法规与政策 一、我国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2年通过,04年再修订) 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95年颁布) 第十条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三十八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86通过,06年修订) 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第三十一条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第四十三条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 (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98年通过) 第九条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 4.《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90年通过,08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康复 第三章教育 第四章劳动就业 第五章文化生活 第六章社会保障 第七章无障碍环境

特殊教育教学工作计划3篇

特殊教育教学工作计划3篇 特殊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一:特教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教育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以《一比一访三走进》等活动为载体,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医教结合”之路,强化个别化、生活化教育,为残疾孩子受到平等教育、将来走上社会做个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为深入贯彻学校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思想的引导,把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礼貌的培养、责任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培养等综合素质的达成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落实。 2、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切实增强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助平时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条件。在校本培训中,实行“全员培训与分层次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提

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每学期每人进行示范引领课,并和新教师结成帮教对子。 校本培训的项目有:钢笔字(每周一次展示)、粉笔字(两周展示一次)、以业务学习和通识学习为载体进行业务理论培训、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进行业务能力(手语、课件等)的培训。并结合教学设计比赛和教学叙事比赛,展示教师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1.精细教学常规管理 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效益为中心。以“有效教学”的研究为抓手,努力增强“三个意识”:一是进一步增强课程管理意识,确保开全、开足、教好国家规定课程;二是进一步增强过程管理意识,按照科学、高效、规范的要求,关注每一个细节;三是进一步增强制度管理意识,完善考评机制,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020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2020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围绕学校课程改革,强化各项管理,立足残障学生的发展,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管理实效,才能够创办和谐的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学校。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20xx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20xx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一) 指导思想: 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教育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以《一比一访三走进》等活动为载体,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医教结合”之路,强化个别化、生活化教育,为残疾孩子受到平等教育、将来走上社会做个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为深入贯彻学校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思想的引导,把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礼貌的培养、责任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培养等综合素质的达成作

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落实。 2、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切实增强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助平时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条件。在校本培训中,实行“全员培训与分层次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每学期每人进行示范引领课,并和新教师结成帮教对子。 校本培训的项目有:钢笔字(每周一次展示)、粉笔字(两周展示一次)、以业务学习和通识学习为载体进行业务理论培训、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进行业务能力(手语、课件等)的培训。并结合教学设计比赛和教学叙事比赛,展示教师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1.精细教学常规管理 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效益为中心。以“有效教学”的研究为抓手,努力增强“三个意识”:一是进一步增强课程管理意识,确保开全、开足、教好国家规定课程;二是进一步增强过程管理意识,按照科学、高效、规范的要求,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为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特殊教育教师是指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机构中专门对残疾学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标准是国家对合格特殊教育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特殊教育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残疾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恒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公平公正,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教育教学规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能力为重 将学科知识、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特殊教育实践能力;研究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提升特殊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感统失调的表现及改善方法

感统失调的表现及改善方法 应很多家长要求,我利用暑假时间搜集了关于孩子感统失调的症状资料,希望对您的孩子有所帮助。 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药力是无效的,必须通过训练才能纠正。也就是说,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病症。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 造成感统失调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种: 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辅导少而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 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行阶段就直接学习走路,产生了前庭平衡失调; 父母或保姆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脏,从而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等等。 常见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有: 触觉问题 1.躲避接触固执于某些物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嫌弃某些质地的衣物 2.讨厌被触摸讨厌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3.爱打架爱发脾气动手打人,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

08特殊教育历年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088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全纳性教育兴起于( B ) A.20世纪8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2.下面符合特殊儿童教育整合趋向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是( B ) A.整合教育转向分科教育、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转向儿童主体的建构式教学 B.分科教育转向整合教育、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转向儿童主体的建构式教学 C.整合教育转向分科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材料、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转向儿童主体的建构式教学 D.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材料、整合教育转向分 科教育 3.下面哪种不属于造成视觉障碍的疾病因素?( D ) A.沙眼 B.视网膜脱离 C.角膜炎 D.辐射性眼外伤 4.从听觉障碍的分类来看,患者对于叫喊声及洪亮的声音如汽车喇叭 声、鼓声才有反应,这属于( C ) A.二级重听 B.一级重听 C.二级聋 D.一级聋 5.家长对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正确态度是( C ) A.努力寻找治疗的“秘方”、制定家庭教育计划、正视孩子耳聋的现实 B.努力寻找治疗的“秘方”、积极解决孩子在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正视 孩子耳聋的现实 C.积极解决孩子在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正视孩子耳聋的现实、制定家庭 教育计划 D.制定家庭教育计划、努力寻找治疗的“秘方”、不要轻易相信孩子耳 聋 6.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是( D )

特殊教育学前、义务、职高三个阶段课程目标及评量图书简介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评定标准手册》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培智教育课程编写组编 出版社:天津教育 定价:18.00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内容简介: 当前,我国针对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十分繁杂,在教学理念、策略、内容和强度方面都表现了很多的不同之处,既缺乏提炼,也缺乏系统性。安华学校通过科研和实践,在各级领导及诸多特教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下,建立了一套适合于2至8岁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课程。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评量标准手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作为学前康复训练评量工具,评量结果可为制订教育训练计划和实施教育训练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作为后侧教育训练结果时使用。 目录 使用说明/1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课程评量标准/6 一、运动综合训练/6 二、沟通与认知/19 三、情绪与行为/35 侧面图/39 综合发展侧面图一/39 综合发展侧面图二/40 综合发展侧面图三/41 综合发展侧面图四/42 情绪与行为领域评量结果分析表/80 评量结果分析表/81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课程标准》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培智教育课程编写组编 出版社:天津教育 定价:12.00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内容简介: 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与教学的关键核心元素,指引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前特殊儿童课程则是在儿童发展的起始阶段又称为奠基期,在与时间赛跑当中的教育介入,重要而又急迫。 朝阳区安华学校就是在这一理念基础上,学校领导、教师亲力亲为,与家长和学生们一起,依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炼出本套课程标准,力图提供满足每个特殊需求儿童的个别化教康服务。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1) 二、课程理念与特色 (2) 三、课程设计与结构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6) 二、课程领域目标 (6) 三、课程次领域目标 (7) 四、课程技能目标 (8) 五、课程项目于教学目标 (9)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要求 (10) 二、教材编写 (12) 三、教材实施 (13) 四、教育资源 (14) 五、课程评价 (15) 第四部分教学目标体系 一、运动综合训练 (16) 二、沟通与认知 (28) 三、三、情绪与行为训练 (43) 附件: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45) 后记 (5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评量标准手册》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培智教育课程编写组编 出版社:天津教育 定价:16.00 出版日期:2011年2月 内容简介: 朝阳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手册》启动于2006年。五年多来,在特教专家的引领下,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完善,2010年又依据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讨论稿)》,从理念、内容及结构上进行了较大修改。 《评量标准》作为培智义务教育课程的评量标准,主要用于学生社会适应功能性水平的评量,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的制订提供依据。 目录 前言 使用说明 2 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共计321项) 1 自我照顾(54项) 1.1 生活自理(30项)

各类感统失调的症状表现及应对方法-感统症状

各类感统失调的症状表现: (一) 触觉系统失调 1. 不喜欢被人抱,有时甚至拒绝他人的触摸. 拖手;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却喜欢拥抱别人。 2. 拒绝理发. 洗发. 洗脸。 3. 不喜欢穿鞋,喜欢打赤脚。 4. 不喜欢或特喜欢特定质料的衣服。 5. 喜欢吸手指,触摸生殖器。 6. 偏食. 逃避咀嚼。 7. 对某种感觉特喜欢。如:玩沙,刮东西。甚至显得固执而又会拒绝。拒绝使用某质地的用材。如:胶泥. 浆糊等。 8. 痛觉迟钝,以致意外碰伤流血而不易察觉。 9. 反应慢,动作不灵活,发音或小肌肉运动都显得笨拙不佳。 (二) 前庭觉系统失调 1. 喜欢自转,而且转很久不觉头晕。 2. 喜欢看. 玩转动的东西。 3. 喜欢边走边跳。 4. 经常喜欢爬高。 5. 平衡差,走路东倒西歪,经常碰撞东西。 6. 不喜欢把头倒立。 7. 注视. 追视能力弱,数数时常要用手指指着数才能完成。 8. 颈部挺直时间较同龄儿童短,常垂头。 (三) 本体觉系统失调 1. 喜欢他人用力推. 挤. 压。 2. 手脚喜欢用力挥动或用力做某些动作。 3. 动作模仿不到位,常望着手脚不知所措。 4. 俯卧地板时全身较软,把头. 颈. 脑提起特别困难。 5. 坐姿不够稳定,坐时会东倒西歪。 6. 力度控制较差,常会因太用力而损坏玩具或因力度太小抓不住东西。 7. 速度控制较差,跑起来难以按指示停止。 8. 对蹦跳的要求高,喜欢摔跌自己的身体,喜踮脚走。 9. 自伤,咬玩具。 (四) 听觉系统失调 1. 常会掩耳朵或按压耳朵。 2. 对尖锐或拉高的声音一点也不讨厌,甚至喜欢。 3. 有时对很小的声音感兴趣。 4. 在教室里对外界的声音很敏感。 5. 常会听到某种声音而发呆。 6. 对某些特定的音乐固执的喜爱。 7. 特别害怕听某些声音。 8. 对巨响反应较差,甚至无反应。 9. 喜欢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 (五) 视觉系统失调 1. 即使常看到的东西都会让他害怕。

感统失调的表现

晴儿是个典型的感统失调儿童,身体平衡功能极差,五感发育不良,细小的事情一概不爱做,安静不下来,还爱生气。妈妈开始以为是家里太宠她了,所以才有的坏脾气,因此改变了教育方式,对她越来越严厉,但是最近却发现,孩子没见好,反而脾气更坏了,什么事也做不好。 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利用多次的组织分析经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有效的统合,被称为感觉统合。统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大脑交错复杂的感觉神经,也就是感觉中枢相互联系,使大脑能够协调身体对外界做出适当的反应。如果存在某种原因使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系统不能有效地组合,而导致整个身体不能协调有效地运作,就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症。 婴幼儿感统失调常常表现为: 1、多动: 多是无目的性的活动,且对安静的活动不感兴趣,劝说也无法让他安静下来; 2、不灵活: 组织和技巧性活动能力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易失去平衡,易碰撞跌倒,手脚笨拙,精细动作均较困难; 3、说话慢吐字不清: 语言能力发育延缓,发音的清晰程度下降,表达困难; 4、不喜欢别人摸: 比如不喜欢洗澡、洗头、剪发,甚至是穿换衣服,他们对触觉非常敏感; 5、性格极端:

两种极端性格会发生在感统失调孩子的身上,有的过于胆大,不怕危险活动,有时甚至会因此伤到自己;有的过于胆小,什么都害怕,爱紧张;对发生过的事情不能吸取教训。学习能力差,脾气急躁,社会交往能力缺乏,容易受挫。 目前研究认为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中枢神经系统往往不够健全,生产因素,比如生产造成的胎儿脑缺氧缺血等,引起的功能失常或发育迟缓等。环境因素,比如从小缺少外界交流,与同龄小朋友没有过多接触,或者过度的溺爱致使孩子活动少,或过度的约束使活动缺少等,都会使孩子渐渐失去行为的本能。 对于婴幼儿感觉统合失调通常采用矫正的方式,在正规专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统合训练,并且同时进行心理方面的调整,尽可能使孩子改变其固有的气质和情绪。当然,预防最好从孕妇开始,保证营养均衡,尽量采取自然生产。而孩子平时要多作运动,尤其是精细动作的训练。 游泳可以开发孩子智力 游泳是一项运动,可以锻炼身体,也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甚至从小进行婴儿游泳训练更是开发婴儿智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认真搞好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本身的属性看,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内在规定性,因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或核心内容之一。二是从时代发展、从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不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而也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工作。要广开言路,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的作用,使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能够反映时代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并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既要坚持引进吸收、坚持应用现代化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和发扬我国特殊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最优秀的东西。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指导课程改革,敢于借鉴国内外好的东西。不这样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我们自己长期实践和优秀的东西,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不这样做,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改革决不是简单地修改一下课程要求,编几套教材,也决不是简单地增补添加一点时髦的内容。要认真思考一下: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要有哪些内容?适应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方法主要有什么?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法融入我们的课程,怎样才能真正应用到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的课程教学积累的最宝贵的东西有哪些,怎样在新的课程中突出地反映出来? 第二,既要研究和关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适应特殊教育的需要。要对不同残疾类别的课程教材与基础教育普通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大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集中了我国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专家,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成果,如何科学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特殊教育中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专家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什么,主要成果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目前倡导的是什么,正在努力纠正的又是什么?要下功夫研究和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改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教养培训和课改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成果。如果不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关起门来就特教搞特教,仅仅凭经验办事是不行的。在这个基础上,去认真研究特殊教育的教材怎样与普通基础教育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如何做到既保持特殊教育的特点,又充分应用普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当然,机械地照抄也是不行的。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2015-11-04 09:23:09 为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特殊教育教师是指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机构中专门对残疾学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标准是国家对合格特殊教育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特殊教育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是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依法执教。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残疾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恒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公平公正,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教育教学规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能力为重 将学科知识、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特殊教育实践能力;研究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提升特殊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国外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 二、基本容 维度领域基本要求 专业理念与师德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特殊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独特性和复杂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道主义精神,为人师表。 5.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交流。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6.关爱学生,将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7.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不歧视、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8.理解残疾是人类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 9.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各类感统失调的症状表现及应对方法-感统症状之欧阳歌谷创编

各类感统失调的症状表现: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 触觉系统失调 1. 不喜欢被人抱,有时甚至拒绝他人的触摸. 拖手;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却喜欢拥抱别人。 2. 拒绝理发. 洗发. 洗脸。 3. 不喜欢穿鞋,喜欢打赤脚。 4. 不喜欢或特喜欢特定质料的衣服。 5. 喜欢吸手指,触摸生殖器。 6. 偏食. 逃避咀嚼。 7. 对某种感觉特喜欢。如:玩沙,刮东西。甚至显得固执而又会拒绝。拒绝使用某质地的用材。如:胶泥. 浆糊等。 8. 痛觉迟钝,以致意外碰伤流血而不易察觉。 9. 反应慢,动作不灵活,发音或小肌肉运动都显得笨拙不佳。 (二) 前庭觉系统失调 1. 喜欢自转,而且转很久不觉头晕。 2. 喜欢看. 玩转动的东西。 3. 喜欢边走边跳。 4. 经常喜欢爬高。 5. 平衡差,走路东倒西歪,经常碰撞东西。 6. 不喜欢把头倒立。

7. 注视. 追视能力弱,数数时常要用手指指着数才能完成。 8. 颈部挺直时间较同龄儿童短,常垂头。 (三) 本体觉系统失调 1. 喜欢他人用力推. 挤. 压。 2. 手脚喜欢用力挥动或用力做某些动作。 3. 动作模仿不到位,常望着手脚不知所措。 4. 俯卧地板时全身较软,把头. 颈. 脑提起特别困难。 5. 坐姿不够稳定,坐时会东倒西歪。 6. 力度控制较差,常会因太用力而损坏玩具或因力度太小抓不住东西。 7. 速度控制较差,跑起来难以按指示停止。 8. 对蹦跳的要求高,喜欢摔跌自己的身体,喜踮脚走。 9. 自伤,咬玩具。 (四) 听觉系统失调 1. 常会掩耳朵或按压耳朵。 2. 对尖锐或拉高的声音一点也不讨厌,甚至喜欢。 3. 有时对很小的声音感兴趣。 4. 在教室里对外界的声音很敏感。 5. 常会听到某种声音而发呆。 6. 对某些特定的音乐固执的喜爱。 7. 特别害怕听某些声音。 8. 对巨响反应较差,甚至无反应。

特殊教育概论教学辅导

特殊教育概论教学辅导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国家开放大学浙江分部纪雪聪2016年9月 (第三章、第四章) 第三章特殊教育诊断与安置 学习目标:了解特殊教育的诊断评估;掌握特殊教育诊断评估的内容、方法;了解特殊教育安置的形式;能根据个案特点和需求做出适当的安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个案特点和需求做出适当的安置 本章主要内容:特殊教育诊断是对具有显着个别差异的学生在接受特殊教育中进行心理特点、教育需求和成效的测评与分析,为作出相关的教育看决策提供依据。 特殊教育诊断分为安置诊断与教育诊断。安置诊断为教育安置决策提供依据,教育诊断为拟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教育安置就是特殊儿童入学招生的过程,由于特殊儿童具有显着的个体差异,通过安置诊断,客观、充分地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儿童的教育优势及问题,预测未来发展状况,提出合理的教育安置。 我国的特殊教育安置目前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融合教育安置(含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级安置、特殊教育学校安置和送教上门。这四种教育安置,前面的受限制少,越往后面的安置形式受限制越大,因此,在安置中应该尽力将儿童安置在受限制少的教育形态中。 在教育安置的基础上,为每个具有显着差异的儿童建立个人档案(简称“个案”),个案是后续建立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基础。个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儿童的基本情况;(2)儿童安置诊断的资料,对儿童教育安置测评的相关资料;(3)儿童的过往的病历和相关记录;(4)儿童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记录的各种资料,安置的建议和安置形式的记载等。 一、特殊教育诊断 特殊教育诊断的含义 分析研判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在学习、生活、适应社会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发展、心理特点、学习过程与行为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后

2020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最新)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最新) The work plan has clear goals and specific steps to enhance work initiative,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work proceed in an orderly manner.

2020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最新) 20xx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一) 指导思想: 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教育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以《一比一访三走进》等活动为载体,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医教结合”之路,强化个别化、生活化教育,为残疾孩子受到平等教育、将来走上社会做个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为深入贯彻学校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思想的引导,把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礼貌的培养、

责任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培养等综合素质的达成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落实。 2、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切实增强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助平时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条件。在校本培训中,实行“全员培训与分层次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每学期每人进行示范引领课,并和新教师结成帮教对子。 校本培训的项目有:钢笔字(每周一次展示)、粉笔字(两周展示一次)、以业务学习和通识学习为载体进行业务理论培训、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进行业务能力(手语、课件等)的培训。并结合教学设计比赛和教学叙事比赛,展示教师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1.精细教学常规管理

儿童感统失调症状及家庭训练方法九十二种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及家庭感统训练九十二种方法 什么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分为:触觉敏感、前庭失调、本体感失调、左右脑平衡失调、视觉统合失调、听觉统合失调。 (1)前庭平衡失调 表现为多动不安,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晕,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思考或做事情缺乏灵活性,不会举一反三,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语言表达困难等。 (2)视觉感不良 表现是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容易串行;写字易颠倒,学了就忘,计算困难,易抄错题抄漏题等。 (3)听觉感不良 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拉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4)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 表现为害怕陌生的环境、吮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过分紧张、爱挑剔、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5)痛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 冒险行为,自伤自残,不懂总结经验教训。或少动,孤僻,不合群,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为。 (6)本体感失调 会让儿童在体育活动中动作不协调(不会跳绳、拍球等);音乐活动中发音不准(走调、五音不全等);甚至与人交谈、上课发言时会口吃等。方向感差,容易迷路,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

(7)动作协调不良 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孩子那样会滚翻、骑车、跳绳和拍球,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观测距离不准、协调能力差。观测距离不准,会使孩子无法正确掌握方向;协调能力差,会让孩子手脚笨拙(常撞倒东西或跌倒)。 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智力正常,但由于其统合能力不足导致其智力水平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到了学龄期,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学习能力下降,语言表达不畅,心理成熟晚,情感脆弱,自控能力差,缺乏自信,不会和别人交往,人际关系差等等。 感觉统合训练的功能 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前,首先由专家测查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订一对一的训练方案,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强化训练。使儿童能充分感知各种刺激,在大脑中进行感觉的统合,促进全方面的发展,提高注意力、记忆力、自我控制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等。通过感觉统合的训练,孩子会有以下方面的进步: 1、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改善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2、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身体协调性得到了提高。 4、帮助孩子树立了自信心,塑造了健全的人格。 5、帮助孩子抑制和调节感觉信息,促进身体各个感觉区域的成熟,从而提高各方面能力。 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升能综合培养孩子各方面技能,锻炼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优秀品质,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孩子是个有机体,只有大脑及身体感官的组合互动,才能形成学习能力。 感觉统合的功能 (一)前庭感觉是人类学习的枢纽 前庭感觉系统和大脑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前庭系统机能正常时,人的一生中.对重力(地心引力)会有持续性的信息输入.这些感觉信息会与其它感觉信息以不断重叠的方式输入大脑,所以这些重力感的讯息.由于相当持久和稳定,在它输入神经系统后,便会成为眼睛及其它身体感觉在判断讯息时的重要参考资

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多动儿康复训练) 多动不安,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晕,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等。(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部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抄漏题等。(视觉感不良)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拉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听觉感不良)害怕陌生的环境、吮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冒险行为,自伤自残,不懂总结经验教训。或者少动,孤僻,不合群,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为。(痛觉过分敏能感或过分迟钝)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本体感失调)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孩子那样会滚翻、骑车、跳绳和拍球等。(动作协调不良)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笨拙,手工能力差。(精细动作不良)这些问题无疑会造成儿童学习和交往的障碍,尽管这样的儿童有正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脑的协调性差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影响言语表达、影响人际交往,因而直接影响了儿童学习、生活、运动,也影响人际关系,妨碍正常的成长发育。招收3-8岁儿童,每月8课时,

感统概念: “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个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感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作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感统失调的生理原因: 儿童成长过程中,如果中枢神经系统无法将由前庭器官、皮肤触觉、肌肤运动觉与视觉、听觉所传来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统合协调,将会造成行为和学习上的问题,即所谓的感觉统合失调。调查表明:我国儿童感统失调比例高达100%。 产生的主要原因: 1、胎位不正所产生固有平衡失常; 2、活动空间太小,爬行不足所产生前庭平衡失常; 3、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4、早立或剖腹生产,造成触觉学习不足; 5、祖父母采用传统方式,要求太多或太放纵; 6、洁癖症母亲或保姆造成幼儿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