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2024年从电影院到展览馆——具身认知视域下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可能》范文

《从电影院到展览馆——具身认知视域下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可能》篇一一、引言在艺术的众多形式中,电影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内涵,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具身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具身认知的视域出发,探讨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可能性,分析其从电影院到展览馆的转变与拓展。
二、具身认知与艺术理解具身认知,是一种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在艺术理解中,具身认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感知到体验的认知过程。
通过具身认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三、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集结了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
电影通过影像、声音等手段,将故事、情感、思想等元素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的这种综合性使得它能够为观众提供一种全身心的艺术体验。
四、具身认知与电影艺术体验在具身认知的视域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体验方式。
观众通过观影过程,将自己的身体置于影片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具身性的体验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影片的内涵和价值。
五、电影院到展览馆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电影的呈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从传统的电影院观影到现代的艺术展览馆展映,电影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
在展览馆中,观众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和体验影片,与影片进行更加深入的互动。
这种转变使得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和多样。
六、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可能性在具身认知的视域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巨大的可能性。
通过影像、声音等手段,电影能够为观众提供一种全身心的艺术体验。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电影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这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七、结论本文从具身认知的视域出发,探讨了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可能性。
通过分析具身认知与艺术理解的关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以及电影院到展览馆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
“版图”再认:基于具象地理空间的身体提喻

“版图”再认:基于具象地理空间的身体提喻【摘要】这篇文章通过探究地理空间与身体的关联性,解析了“版图”再认的概念,并探讨了具象地理空间如何成为身体提喻的重要元素。
文章还分析了身体与版图再认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身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地位。
结论部分讨论了身体提喻对版图的意义,总结了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体在地理空间中的角色,以及身体提喻在版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区域规划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
【关键词】地理空间、身体、版图再认、具象、提喻、社会空间、交互影响、地位、意义、研究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代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与理解也变得愈发复杂多元。
地理空间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更是承载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意涵的重要载体。
身体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和感知工具,对于理解空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传统地理学往往忽略了身体在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忽略了人类存在于地理空间中的真实体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具象地理空间与身体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身体在版图再认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身体提喻在版图再认中所起到的作用,探讨身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研究身体与地理空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身体如何影响个体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以及空间如何塑造个体的身体经验。
通过挖掘身体提喻对版图的意义,为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最终旨在为未来关于地理空间与身体关联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正文2.1 地理空间与身体关联性探究地理空间与身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体现在个体对空间的感知和利用上。
地理空间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背景,也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身体感知和行为。
个体通过感知和利用地理空间来构建自身的身体意识和身份认同。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通过导航、定位等行为与地理空间进行互动,进而影响对自身身体的认知与定位。
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

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作者:任莉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06期[摘要]空间隐喻就是由某个概念域向另外一个概念域的映射。
人类活动本质上是在时空中的活动,多维空间-中的人类身体体验可以说是最为直接、最易于理解、最易于体会的,而以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意义作为始发域,映射其他的认知域,并获取抽象意义的独特认知方式,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认知方式,其能够深刻揭示出语言表达与认知思维之间的紧密关系。
基于此,本文拟从空间隐喻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英汉空间隐喻之间的关系,探讨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内容。
[关键词]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55-02隐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就像理查德所说的那样,人们所说的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但是,长期以来隐喻仅仅被认为是修辞手法的一种,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一观点在学术领域延续了长达两千余年的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兴起隐喻热,并且在1980年由约翰逊和莱考夫提出了有关隐喻的定义与内涵,即指出隐喻不但是语言现象之一,还是人类的独特认知方式,且语言与认知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人类认知是人类语言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人类的语言记录则能够推动人类认知的进步与发展。
其中,隐喻是根据已有语言认知的映射而产生的全新语言认知的重要认知模式之一;空间方位则属于人类最基本、最初的认知,如上与下、深与浅、前与后、部分与整体、左与右等,人类把这一系列具体概念映射到数量、情绪、原因、实践、状态等抽象概念领域,就构成了所谓的空间隐喻。
本文则以英汉方位词“上下”为主,对其空间隐喻的对比进行深入研究。
一、空间隐喻的基本概念空间作为人类较早形成的一种概念,是人类在直接体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能够被大家直接理解,且促使诸多抽象概念也都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身体—场所的关联性研究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身体—场所的关联性研究当代世界建筑在创作上出现杂糅、混乱的局面,建筑设计的出发点越来越来越不明确,在科学理性思想的趋向下,建筑创作开始出现“形式追随结构”、“形式追随形式”,而之后完全的理性思想无法完全满足人的身心体验和精神诉求,出现“符号学”、“解释学”等理论,建筑逐渐被简化为视觉上的符号拼贴或者是抽象的图像,人被视为图像符号象征的接收器。
这种现状使得建筑设计的出发点越来越远离“身体”。
本论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才是场所设计与体验的主体,坚持“身心合一”思想,重视大脑、身体、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而来论证“身体”与“场所设计”的互动关联性,从而确立“身体”在建筑体验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建筑领域中科学理性和后现代主义带来的功能技术至上、建筑抽象化、图像化的一系列问题。
从具身认知的角度解析“身体”如何认知“场所”,将“身体”作为场所设计中的认知主体,来研究“身体”与“场所”的关联。
以“具身认知”为理论基础,探讨身体对场所物理结构、材料质感、行为导向、隐喻象征、场所审美的认知方式和内容,具体涉及到人体的感知能力、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身体之力的创造、身体对环境的符号化认知等等。
从场所理论的角度解析“场所”设计中是如何考虑“身体”的,将“身体”作为场所设计中的考虑客体,来研究“身体”与“场所”的关系。
以“场所理论”为角度,从四个方面研究身体如何体验场所的。
主要分为场所的结构与材料、场所的使用与流线、场所人文与自然环境、场所的动势。
通过两方面的探讨,总结身体与场所的五个方面的关联性,进而推出相应的具身设计方法,将设计主体回归于“身体”的直接体验与感受,侧重于身体与场所的互动关系,从而解决当代建筑场所营造所产生的“远离身体”体验问题。
另外,具身认知理论与建筑学理论结合,确立“身体”在建筑体验中主体地位,找出场所设计中与“身体”相关联的因素,弥补建筑设计中“身体”为主体的理论空白,避免盲目地追求场所功能与技术所带来的弊端,从而完善了既有建筑场所的理论。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于莹
【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11)002
【摘要】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利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了隐喻和翻译思维过程的认知相似性,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隐喻、认知及翻译三者的关系.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于莹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空间隐喻及其翻译 [J], 谢世坚;陈心果
2.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J], 于晨凌
3.语言认知视角下电影字幕隐喻翻译研究 [J], 范捷
4.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J], 陈妮妮;杨廷君
5.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以《实用翻译教程》为例 [J], 胡静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视野下的方位性隐喻“上、下”及其文化隐涵

作者: 张海会
作者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出版物刊名: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217-218页
主题词: 认知语言学;方位隐喻;文化隐涵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近年来受到诸多认知语言学家和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有关方面的研究众多,但本文与以往研究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不同:一方面本文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上、下”的方位隐喻并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证明,有关地理方位的探讨更是一个新的着眼点;本文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着眼于方位隐喻“上、下”在不同语言中所体现的相似的文化内涵。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作者:义戴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9期摘要: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上/下”的方位词隐喻映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确立认知模式得出结论: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方位词;隐喻;不对称;认知合理性作者简介:戴佩(1991-),女,湖北黄冈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21.引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中方位词“上/下”的释义,可以将“上”和“下”的释义概括为两个基本义项:一、“上/下”用在名词前,表示位置在高处/低处。
二、“上/下”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之上/物体表面之下的范围之内。
“对称”指一目标领域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可以用来表示空间概念的上或下,形成由“上/下”构成的反义词,如“上半年---下半年”等。
“不对称”指某一目标域没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只能用“上”或“下”来隐喻,如“上学校”,而不能说“下学校”。
在空间概念中,“上/下”无论处于何种场景关系,基本呈对称性;当“上/下”映射到非空间领域后,却呈现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现象。
本文将从“上/下”隐喻的主要范围来分类考察其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其不对称的认知合理性。
2.“上”和“下”的隐喻义(1)隐喻数量和时间在这两个目标域中,“上/下”基本对称: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
如:物价上涨、物价下跌、通货膨胀上扬、通货膨胀下降;上个月、下个月、上半夜、下半夜。
隐喻方式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
温度计和股市走势图直观再现了“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一对隐喻。
用空间来隐喻时间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相吻合。
人类的视觉系统中有感知物体的运动和方位的神经,但是没有感知时间的神经。
认知视角下英、汉空间隐喻的相似性——以“上”和“up”、“下”和“down”为例

如“ 桌上放 着 一 本 书 ” , 体 “ ” 着在 本 中 客 书 附
体 “ ” 上 。英语 的表 达 为 : hr ok o 桌 之 T eei ab o n s tet l.英语 中表 达接触 性关 系 的介 词通 常有 o h be a n
( … … 上 面 ) b nah ( … … 下 面 )或 u d r 在 、 e et 在 n e
一 一
。
一
,
,
,
一
,
,
,
。
l i| 盔
言会选 用不 同的空 问关 系来 喻指 时间 。在汉语 中 , 除 了用 “ 后 ”、 前/ “内/ ” “ 右 ”等 空 间 概 念 外 、 左/
间下述 四种不 同的位置关 系 :
( )“ 1 接触 ”: 体 与客 体 相接 触 , 体 附着在 本 客
2 14
( 储泽祥
”
“
19 9 8
)
[5 3
引 ‘
、
Jo hn
s o n
(
19 8 7
1992
‘ ‘0
)
)
IS ]
空 间 隐喻 中
。
“ ,
上
“
”
概 念 和 下 概 念 的 隐喻
” ”
“
、
( 19 8 7
) 等国外学 者都 注 意 到 了 隐喻 的普遍 性
& Jo hn
运 用最 为广泛
汉 语 的 上 概念 和 下 概 念在最
个 普遍 特 性 甚 至 说 人 类 思 维 的
,
)
∞0
对 英 语 和 豪 萨语 的
。
u
p
和 do 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汉语言文学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陈妮妮杨廷君摘要:身体是人类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最初凭借,人们往往通过身体经验来概念化整个世界。
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身体空间隐喻,这是由具身的认知方式决定的。
本文将在具身认知理论和现代隐喻理论的指引下,探讨身体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的产生理据和实现方式,以期更好地理解身体对于空间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身体具身认知空间隐喻源域目标域一、引言隐喻体现在语言中的方方面面。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仅仅作为使语言表达更丰富的修辞手段。
后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隐喻,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认识和描述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对隐喻的本质作了精确界定:隐喻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解读和分析正在经历的这一类事物。
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根本属性和基本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
赵艳芳(2001)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
这可能因为人的最初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
空间概念用于其他概念,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人自身的经验。
王寅(2005:55~59)通过分析语言的成因来证明语言有一定的身体经验基础。
赫尔德(1999:65)也曾从语言的起源来说明语言不是超验的,而是源于认知活动。
具身哲学发展于20世纪末,梅洛·庞蒂的“身体是认知主体”的思想是具身哲学的典型代表。
Lakoff Johnson(1999)提出的体验哲学也是具身哲学的一种。
Lakoff Johnson(1999)的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是具身性的,依赖人的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经验来自具有特殊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与人的直觉、思维和情感活动有关。
二、具身认知(一)具身认知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内涵在西方哲学史上,身心二元论持续了很长时间。
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通向知识、智慧、真理的障碍(转引自赵维森,2007)。
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表征-计算研究盛行;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联接主义。
但这都属于第一代认知科学,主要特点是将认知过程与认知的物质载体相分离,即将认知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相分离。
第一代认知科学(也被称为无身认知)的研究方法与实际认知存在许多出入,研究出现种种困境,认知学家不得不思考从新的角度研究认知。
随着梅洛·庞蒂对非具身认知的批判,第二代认知科学也经历着从非具身到具身的认知转变。
梅洛·庞蒂在他的《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提出,基于身体的认知活动往往是非表征的,通常发生并形成于一个具身化的主体与世界进行动态的、持续的、有目的的交互作用的背景之下,世界的意义就在身体感知中不断地拓展、延伸。
Lakoff Johnson(1999)认为意义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而不是通过符号与世界的客观连接产生的。
总之,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有机体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发展出一种基于感知的对世界的基本理解,这种理解为走向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奠定了基础,导致思想和语言的产生。
具身认知理论成为研究人类认知与客观世界的桥梁。
(二)具身认知理论中的身体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从认知的底层,即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考察身体。
人们的认知首先源于对周围环境的体验,周围环境对身体感受器产生刺激,通过神经系统将这种刺激传给大脑并形成感觉,再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变成知觉,最终形成对认知对象的认知。
因此,可以看出,具身认知理论中的身体,不单纯指生理层面上各人体器官的载体,而且还指作为思维特性的主体,是一种具有物质特性和思维特性的统一体。
(三)具身的认知方式:身体图式和意象图式“身体图式”的概念是梅洛·庞蒂以格式塔心理学为背景提出来的。
梅洛·庞蒂(2001)认为,事物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才是可能的……拥有一个身体就是拥有一个通用的装置,拥有一个涵盖所有类型的知觉展开的图式。
因此,根据梅洛·庞蒂的观点,身体图式是身体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身体根据它所拥有的先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来运作,身体和自然界一起把已形成的意义传递给意识。
“意象图式”是对“身体图式”的细化。
意象图式是在对世间万物基本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成为联系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纽带,是理解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之上的。
意象图式的形成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指的是人的身体经验。
首先,人体本身可以看作一个三维容器,有“体内、体外”之说,也有“上体、下身”之说,还有“身前、身后”之说等等。
由于人体自身的特点和地球的引力,人与外部世界首先形成一种空间关系,并且经过多次反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
意象图式能把不同的经验域联系起来,是人类经验的完形。
人的经验中有多种意象图式,Lakoff (1987)总结了基于身体空间经验的多种意象图式,包括“上下图式、前后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等”。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有如下特征:首先,意象图式与人的经验密切相关,有其完形结构。
其次,通过意象图式可以把具体的事物投射到抽象的概念之上,形成隐喻映射。
四、空间隐喻(一)空间隐喻的内涵空间隐喻是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上,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蓝纯,2005:131)。
比如:MORE IS UP/LESS IS DOWN和FUTURE IS IN FRONT/PAST IS BEHIND.前一组隐喻赋予QUANTITY一个上/下的空间方位,后一组隐喻赋予TIME一个前/后的空间方位。
(二)空间隐喻与意象图式的关系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范畴化过程是不可或缺的(Lakoff Turner 1989:99~100)。
意象图式促成了空间隐喻的形成。
首先,意象图式为空间隐喻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框架结构。
比如“上下图式”中,人们一般把正面的、积极的、多的、级别高的东西隐喻为空间方位中的“上”,而把负面的、消极的、少的、级别低的东西隐喻为空间方位中的“下”。
在此,“上-下”就是一种框架结构。
其次,意象图式有内在逻辑性。
比如,“部分-整体图式”的内在逻辑指如果A是B的一部分,则B不是A的一部分。
在空间隐喻的形成过程中,意象图式结构的空间概念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而该图式的内在逻辑被保留,成为目标域非空间概念的抽象逻辑,因此我们能够利用空间思维理解非空间概念。
比如“上下”的内在逻辑——如果A在B上,B在C上,那么A在C上——也被用于数量表达:如果A大于B,B大于C,那么A大于C。
(三)空间隐喻的类型和特征空间隐喻除了“上-下”隐喻,还有“前-后”隐喻、“深-浅”隐喻、“整体-部分”隐喻、“中心-边缘”隐喻等。
空间隐喻的特征如下:1.许多基本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建构的。
2.每一个空间隐喻都有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
3.不同的空间隐喻之间存在协调一致的系统性。
4.空间隐喻源于人类的物理和文化经验。
5.空间隐喻是其它概念隐喻的基础。
LakoffJohnson(1980)认为,物理和文化经验为空间隐喻的产生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但具体哪些待选空间隐喻被挑选出来,哪些又成为重要的空间隐喻,各个文化是不同的。
四、身体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身体空间隐喻指以身体为参照的空间隐喻。
人类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空间概念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类与自然界互动产生的身体经验。
空间关系是概念和意义的本源,是人的整个概念系统的核心。
各种空间关系又反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形成了抽象的意象图式。
余俊英(2012:82)认为,基于身体经验的意象图式是具身的前语言经验结构,是概念隐喻映射的基础。
空间隐喻不同于实体隐喻,它以具身的想象映射为基础。
空间隐喻以空间概念为源域,把以自身为中心的空间关系,如身体的上、下部位,投射于目标域上,使目标域也有了类似身体的参照性,以此判断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或下面,进一步获得隐喻的抽象意义。
“上-下”空间主要被用来构建以下四个目标域:数量(QUANTITY)、时间(TIME)、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和状态(STATE)(一)数量(QUANTITY)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身体经验理据:当我们把更多的东西添加到已有的东西上时,高度会增加。
比如瓶子里放着半杯水,如果继续往里面加水,水位便会上升。
类似的情况多次遇到便上升为一种自然的经验,很容易地总结出高度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这一隐喻的身体经验基础。
空间隐喻的实现:日常生活中最能体现“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这一对空间隐喻的例子是公司股市的走势图。
公司股市上涨,则线条上扬;公司股市下跌,则线条下降。
另外还有“物价上涨、工资上调、通货膨胀上升、温度下降”等实例。
数量域的隐喻拓展之间的关系:数量域内,上和下的隐喻拓展是对应的关系。
如果东西的一面朝上,那么它的对立面是朝下的。
另外,不同的隐喻拓展之间关系也是一致的。
“物价、工资、通货膨胀和温度”等,它们数量的增加都是向上的运动,数量的减少都是向下的运动。
(二)时间(TIME)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通过这一对隐喻,上—下的意象图式结构被映射到时间域上,赋予时间域一个纵向的坐标。
1.借助空间概念来构筑时间概念时间和空间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哲学史上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时间和空间并不处于同等的地位。
Keshavmuti(1991:1)认为,空间是在我们周围和上方的东西,而时间是某种一直流逝的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Keshavmuti在定义空间概念时用的是“周围和上方”这两个空间词汇,而在定义时间概念时用的是一个空间隐喻(某种一直流逝的东西)。
反映了表达时间概念时也是借助于空间概念的。
历史上不同文化的时间观都是建构在空间概念之上的。
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空间模式来构筑时间概念,即线性模式(linear model)、循环模式(cyclic model)和螺旋模式(spiral model)(Yu,1996:86)。
线性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时间的流逝是沿横向坐标的运动”,另一种是“时间的流逝是沿纵向坐标的运动”。
下面主要讨论“时间的流逝是沿纵向坐标的运动”。
典型范例1:时间是沿一个纵向轴展开的一个个固定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