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史变迁
再谈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东部候官的沿革、治所问题

’历史地理第十五辑再谈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东部候官的沿革、治所问题林汀有关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东部候官的问题,我已先后发表两篇文章①。
现就当前学术界尚存的一些分歧意见,再作如下的补述。
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东部候官的由来和关系《史记・东越列传》:“汉五年(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作“都冶冶与东冶自当为一,冶乃东冶之简称。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冶县。
《宋书•州郡志》谓“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
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岀,立为冶县”。
《太平寰宇记》卷一OO福州闽县:“汉(冶)县,以无诸所都,故此立县焉是汉之冶县设在无诸时的冶都,并以冶名县。
《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有章安,有东部侯国,章安县下注曰严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
”《东夷列传》等有东冶和东冶县;《郑弘传》注引《谢承书》又有东部侯。
按《续汉书》所载的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前人已经指岀,文有错乱。
我是赞成这一说法的。
因为章安西汶武帝前是属东瓯地,并非闽越之所有;迨至东瓯国灭后,于此所立的县乃为回浦,非冶县②。
而东汉的冶和东冶县名直到光武后尚可见载,故谓“光武水更名”,系由回浦更名,不可能由冶县所改③。
至于东部侯国和东部侯,王国维早已指出,汉未封侯于今福建,当为东部候官之讹,简称“东候官”,后又省略为“候官”④。
此说是可信从的。
因见史书,无诸参加反秦,有功,受封闽越王,都冶。
武帝时,余善岀兵反汉,兵败国灭,其民被徙江淮,而未被徙者,则遁山谷中。
迨至逃民颇岀后,即由设于冶都的东部候官驻兵看守⑤。
东部候官初为军事机构,武帝后,遁民颇出,乃令候官兼理民政,具有县官的职能,所以郡国志特将东部候官收编入表,并作县级政区单位处置,汉志则因候官设治于冶,而以冶名县,又因冶也称为东冶,所以又有东冶县名的出现。
由上可见,《郡国志》的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注文应移东部候官。
而志书作此注释,又当有其缘故,即东部候官乃为官方①详见《秦汉闽中地名考释二则》、《福建政区地名考六则》,分别载于《厦门大学学报H991年第3期、1995年第2期。
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史变迁

宋
朝: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钱氏纳土 归宋,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 年(985年),设福建路,下领六州两军:福州、建 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兴化 军,福建遂有“八闽”之说。(今之福建整个地区, 基本上是宋福建路的旧有范围) 南宋德佑二年 (1276年),益王赵昰即位福州,是为端宗,改 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的福州名称经历了丰州、泉 州、建安郡、建州、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福 州等多次的变化,最后才确定为福州。同时,唐朝政 府先后在福州设置都督府、经略使、都防御使、节度 使、观察使等行政机构,以督领当时福建诸州。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光、寿军入闽, 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升福州为威武军,授王潮为 威武军节度使。次年,王潮卒,王审知代立。 唐代福州县数,据《三山志·地理类》记载,共 领县8个,分别是:闽县、连江、侯官、长溪、长乐、 福唐、古田、永泰。
福州历代建治与 福州城的历史变迁
主讲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戴显群教授
一、福州历代建治 周 代:
福州原属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周 代为七闽之地。《周礼.夏官.职方氏》: “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 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 “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 七闽。”春秋以后为越地,越王勾践六传至 无疆灭于楚,又七世至闽越王无诸姓騶氏, 建都于冶。 (见《史记·越世家》)
五
代:梁、唐、晋、汉、周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 长兴四年(933年),闽王延钧称帝,把福州升为长 乐府。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闽王延政据建州, 以福州为东都。不久,闽国灭亡。后汉时,闽地 为吴越国钱氏所有,改称福州威武军。后周广顺 元年(951年),改称彰武军。 五代时期,福州领县除了继承唐代外,增加 了闽清、永贞、宁德三县。
福建福州历史文化介绍(一)2024

福建福州历史文化介绍(一)引言概述:福建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福建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介绍。
首先,从福州的起源说起,介绍福州的历史渊源;其次,从福州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入手,说明福州的地理环境对其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然后,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等几个方面,细致地介绍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后,对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展望福州未来的发展。
正文:一、福州的起源1. 福州的名字由来2. 福州的历史渊源3. 福州的古代国家和朝代4. 福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二、福州的地理环境1. 福州的地理位置及交通2. 福州的地貌特征3. 福州的气候类型及对文化的影响4. 福州的自然资源三、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1. 福州的历史政治地位2. 福州的经济特色及发展3. 福州的文学艺术传统4. 福州的宗教文化5. 福州的建筑风格四、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1. 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2. 福州的古建筑及其特点3. 福州的名人故居4. 福州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五、福州的历史文化展望1. 福州的历史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2. 福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3. 福州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4. 福州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5. 福州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总结:通过对福建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介绍,我们得知福建福州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州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和建筑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展示了福州独特的魅力。
同时,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为福州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最后,福州的历史文化也面临保护和传承的挑战,需要加强研究和旅游开发,以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并增加福州的文化旅游价值。
福州历史上的13个别称

福州历史上的13个别称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
历代以来它有十三个别称:分别是闽中、晋安、凤城、三山、长乐、榕城、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闽都等。
1、闽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
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时留有一首描写福州秋天的诗,题目就叫《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说明当时福州称闽中,秋色如画,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诗的最后称不堪行。
2、晋安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始称八姓人闽,不少望族定居干福州今东门晋安河两岸,故此时福州别称晋安。
3、凤城晋代地理学家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并作《迁城记》,文中对福州的地形作了这样的描述:“其城形状,如鸾如凤,气势盘肇,遇兵不乱,遇荒不掠,逢灾不染其甲子满。
”其言下之意,把福州比作“凤城”,而凤鸟则是吉祥之象征,因此说福州是个福祥之城,如今福州还有许多带“凤”的地名:如西门的凤凰池,工业路一带的大凤山、小凤山,东街有凤凰坊,东门有凤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书院有凤邱鹤林,清代三牧坊有凤池书院等。
如今在闽江二桥南端桥南环岛还耸立着一座“三凤齐鸣”的仿古铜色雕塑,象征福州的南大门。
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屏山、乌山、干山圈人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
如今海外福州籍华侨聚集地行会组织仍称“三山会馆”。
5、长乐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长乐”不是指今天的长乐市,而是指福州。
《道山亭记》

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 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 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 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 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 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 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 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的粗绳,有的 垂直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像钩子 一样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 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 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 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 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
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 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 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闽地因为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前往 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 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 远而危险,而且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 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
第三段内容
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以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出 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兵马钤辖。时南剑州(今南平市) 将乐县巨盗廖恩初降,余党逃匿山林,骚扰人民。曾 巩极力招抚,自新者甚众。曾巩奏请在沿海要隘增设 巡检,以资防卫。福州佛寺多,田产富足,僧人相争 为住持,曾巩在福州整顿佛寺,革除官府指派住持制 度,让僧众自相推举,禁止官吏向僧人勒索。在福州 任职仅一年零一个月,所作诗文50余篇,其中《道山 亭记》一文,尤为世人所传诵。后历任明州(今宁波)、 亳州(今安徽亳县)、沧州知州;又入京任史馆修撰, 升中书舍人,知制诰。后卒于江宁(今南京市),追谥 “文定”。著有《元丰类稿》传世,名列唐宋八大家。
晚清时期的福建行政区划

晚清时期的福建行政区划福建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之一。
西周时称闽越,《周礼•夏官》称七闽,别称闽。
曾有诗夸奖福建才子云:“七闵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
宋代以后有八闽之称。
一、福建沿革福建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时属楚国。
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建省福州市)。
汉初为闽越地,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昭帝始元2年(前85年),置冶县(后复名东冶)。
东汉改为东侯官,属会稽南部都尉。
三国吴景帝永安3年(260年),置建安郡,治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
西晋武帝太康3年(282年),置晋安郡,治原丰(今福建省福州市),属扬州。
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南安(在今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齐武帝普通6年(525年),建安、晋安、南安3郡属东扬州;陈武帝永定初,析晋安郡置闽州;陈文帝天嘉6年(565年),废闽州及南安郡;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升晋安郡为丰州(州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改晋安县为南安郡。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建省福州市);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更名为闽州,3年(607年),废州改建安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4年(621年)移州治于建安,5年(622年)另置丰州,6年(623年)分置泉州,治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丰州并入泉州。
武后垂拱2年(686年),析泉州南部置漳州,治漳浦(今福建省云霄县),圣历2年(699年),泉州析地置武荣州,治南安(在今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睿宗景云2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改泉州为闽州;玄宗开元13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21年(733年),置福建经略使(以福、建2州得名,福建之称由此始),22年(734年),置汀州,治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天宝元年(742年),改福、建、泉、汀、漳、潮6州为长乐、建安、清源、临汀、漳浦、潮阳6郡,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10年(751年),漳、潮2郡划归岭南道;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改长乐、建安、清源、临汀4郡为福州、建州、泉州、汀洲,漳、潮2州来属;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代宗大历6年(771年),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潮州归岭南道;昭宗乾宁3年(896年),置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
福建省行政区划

福建省历史沿革古近代时期福建古为闽越地,称七闽。
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冶(即今福州),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东汉改为东侯官。
三国时(260年)设置建安郡。
晋代(282年)设置晋安郡。
南朝增设南安郡,治南安,后设置闽州和丰州。
隋代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
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志安,武德六年分设泉州,治闽县;贞观初年丰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称由此始;天宝元年(724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
五代时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长兴四年(933年)福州升为长乐府;开运二年(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
宋代雍熙二年(985年)设立福建路。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回福州。
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
清代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极,省府之间设道;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1887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4道、9府、2州、58县、6厅。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
民国三年(1915年)以原辖区改为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汀漳道(闽西)建安道(闽北)。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福州福文化感悟

福州福文化感悟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其中“福文化”是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福文化”的定义、起源、内涵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拓展到福州的历史文化、旅游和发展现状等方面。
一、“福文化”的定义“福文化”是指福州地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体现,即追求幸福、福祉、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的文化现象。
在福州的传统文化中,“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代表着幸福、福祉、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
福文化是福州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追求,也是福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二、“福文化”的起源福州“福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福州地区就开始流传“登高望福、拜祭神灵、祈求福祉”的民间习俗。
到了宋朝时期,“福文化”已经成为福州地区的一种主流文化,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现象。
三、“福文化”的内涵福州“福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幸福观念:福文化强调了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福祉观念:福文化强调福祉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追求福祉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3. 平安观念:福文化强调平安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追求平安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4. 吉祥观念:福文化强调吉祥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追求吉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福文化”的意义福州“福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幸福和福祉的追求:福文化是一种追求幸福和福祉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福文化是福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3. 对和谐社会的建设:福文化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现象,它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
五、福州的历史文化福州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
朝:
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武德 四年,移建州州治于建安(今建瓯),当时,闽县属建 州。武德六年(623年),析置泉州(今福州地区)。 武德八年(625年),置泉州都督府,领泉、建、丰三 州。泉州州治在闽县(今福州),建州州治在建安(今 建瓯),丰州州治在南安。太宗贞观元年(627年), 废丰州入泉州(今福州),武后圣历二年(699年)于 丰州故地重置武荣州,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 改名泉州(今泉州)。同时改泉州(今福州)为闽州, 泉州都督府为闽州都督府,领闽、泉、建、漳(686年 置)、潮等五州。
五
代:梁、唐、晋、汉、周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 长兴四年(933年),闽王延钧称帝,把福州升为长 乐府。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闽王延政据建州, 以福州为东都。不久,闽国灭亡。后汉时,闽地 为吴越国钱氏所有,改称福州威武军。后周广顺 元年(951年),改称彰武军。 五代时期,福州领县除了继承唐代外,增加 了闽清、永贞、宁德三县。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的福州名称经历了丰州、泉 州、建安郡、建州、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福 州等多次的变化,最后才确定为福州。同时,唐朝政 府先后在福州设置都督府、经略使、都防御使、节度 使、观察使等行政机构,以督领当时福建诸州。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光、寿军入闽, 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升福州为威武军,授王潮为 威武军节度使。次年,王潮卒,王审知代立。 唐代福州县数,据《三山志·地理类》记载,共 领县8个,分别是:闽县、连江、侯官、长溪、长乐、 福唐、古田、永泰。
宋
朝: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钱氏纳土 归宋,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 年(985年),设福建路,下领六州两军:福州、建 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兴化 军,福建遂有“八闽”之说。(今之福建整个地区, 基本上是宋福建路的旧有范围) 南宋德佑二年 (1276年),益王赵昰即位福州,是为端宗,改 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
陈永定年间(557——559年),增置闽州,领晋安 三郡。天嘉六年(565年),取销闽州,晋安仍属东杨州。 光大二年 (568年),改为丰州,这是闽中自成一州的 开始。州治设在晋安郡,晋安郡领县:原丰、侯官、 罗江、温麻。
隋
朝:
隋平陈后,于开皇三年(589年)改 丰州曰泉州,当时废除天下诸郡500余个, 一改600余年州郡县三级之制为州县二级制。 大业元年(605年),复改泉州曰闽州,大 业三年(607年)废州改郡,闽中故地改称 建安郡。当时建安郡所统县数,由原来的 九个经隋代裁并后仅存四个:闽县、建安、 南安、龙溪,郡治设在闽县。(见《三山 志·地理类》)
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又改闽州为福州,闽 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福州的称呼从此开始。开 元二十一年(733年),置福州经略使。开元二十二 年,督福、泉、建、汀(733年置)等四州,漳州、 潮州归岭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州为 郡,福州改为长乐郡,仍为长乐经略使。肃宗乾元 年间,复为福州都督府。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福州都督府升为节度使,领福、泉、建、漳、汀、 潮等六州。肃宗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 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
南
朝:宋、齐、梁、陈
宋泰始四年(468年),改为晋平郡,隶江州。领辖 县有:原丰、侯官、罗江、晋安、温麻。
齐时仍曰晋安郡,亦隶江州。梁天监年间(502— —519年),析晋安地,置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年), 以晋安(福州)、建安(闽北)、南安(闽南)三郡属东扬 州。晋安郡领辖县有:原丰、侯官、罗江、温麻。
秦
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闽中郡不在原三十六郡内,而是后来增置 的南海、闽中、桂林,象郡等四郡之一。 (见《闽县乡土志》) 领辖县有:今福建全省,浙江温、台、 处三府,江西铅山县和广东潮、梅一带的 部分。
汉
朝:
无诸从诸侯灭秦,又佐汉击楚有功,汉高帝 五年(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 地,都于东冶,冶城是福建修筑最早的城池。据 《汉书》颜师古注:“地名即侯官县是也。”后 封闽越王弟余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112 年),东越反,汉讨平之,“徙其众于江淮间, 东越地遂虚。”(《史记·东越传》)“后有逃 遁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郡(今浙江绍兴), 立繇为越繇王。”(《宋书·州郡志》)冶县即 今福州,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县。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东冶县分为侯官、 建安、南平、汉兴、建平五县。
三
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以会稽南部都尉 为建安郡,侯官县属建安郡。置典船校尉, 主谪徙之人造船于此。福州开元寺东直巷 即吴时都尉营,号船场。
晋
朝: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立晋 安郡,属扬州刺史(州治在建邺,后改名 建康,即今南京)。元康元年(291年),隶 于江州(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领 辖县有: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 罗江、晋安、温麻八县。
福州历代建治与 福州城的历史变迁
主讲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戴显群教授
一、福州历代建治 周 代:
福州原属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周 代为七闽之地。《周礼.夏官.职方氏》: “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 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 “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 七闽。”春秋以后为越地,越王勾践六传至 无疆灭于楚,又七世至闽越王无诸姓騶氏, 建都于冶。 (见《史记·越世家》)
宋代福州领县:闽县、侯官、怀安、长乐、 福清、古田、永泰、连江、闽清、长溪、宁德、 罗源。
元初全国分十个行省,福建隶属江浙行省。元世祖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独立设省,名为福建行省, 治所设在福州。其后,福建行省治所多次迁到泉州。至 元二十二年(1285年),罢福建行省,立宣慰司,隶江 西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复置福建行省,治 所在福州。但很快又并入江浙行省。成宗大德元年 (1297年),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移 治泉州。大德三年又罢福建行省,而置福建宣慰使司都 元帅府,隶属江浙行省。直至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 年),又改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为福建行省,一直到 元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