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建国以来最大的受贿案

合集下载

新中国第一大贪腐案——刘青山张子善到底贪污了多少钱

新中国第一大贪腐案——刘青山张子善到底贪污了多少钱

新中国第一大贪腐案——刘青山张子善到底贪污了多少钱?名人名言: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

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巴斯德刘青山,被逮捕前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张子善,被逮捕前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

两人曾在战争岁月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最后却腐朽堕落成人民的罪人。

那么作为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两人究竟贪污了多少钱呢?(新中国第一大贪腐案,刘青山张子善当时究竟贪污了多少钱?)据调查资料显示,从1950年至1951年这一年中,两人利用自己的职权,贪污和挪用公款总计高达171亿6272万元(注:旧币)。

小编做个具体的对比,大家就能感受到两人贪污的详细情况。

(新中国第一大贪腐案,刘青山张子善当时究竟贪污了多少钱?)1948年12月1日中国第一套人民币它与现在的比率是10000:1,也就是说两人当时贪污的公款约171.6万元。

小编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按照建国初的物价水平来计算,两人贪污的款项能购买粮食2000万公斤,另外如果用这些钱可以在当时购买近一顿重的黄金。

(新中国第一大贪腐案,刘青山张子善当时究竟贪污了多少钱?)1951年11月29日,一份标注有四个字母A的特急电报,由华北局呈达中共中央毛主席案头。

当毛主席看到电报后极为震惊,随即批示“传阅周、朱后尚昆办”。

结果八位委员提出对两人执行死刑,同时参加讨论的552名干部中有535人同意判处死刑。

(新中国第一大贪腐案,刘青山张子善当时究竟贪污了多少钱?)1952年2月10日,刘青山、张子善的公审大会在河北省保定市体育场举行,现场涌进两万多名保定市当地群众。

在公审大会之前,有人鉴于两人在战争年代的贡献,向党中央毛主席求情。

(新中国第一大贪腐案,刘青山张子善当时究竟贪污了多少钱?)但毛主席回复道: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国家科委原副主任李效时贪污受贿案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国家科委原副主任李效时贪污受贿案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国家科委原副主任李效时贪污受贿案国家科委原副主任李效时贪污受贿案一个党的高级干部被“糖衣炮弹”打中,从而蜕变为犯罪分子。

李效时的堕落,教训极为深刻,发人深省。

它表明,一些职能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往往容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猎取的目标。

每一个党的干部都应当明白,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不能够出卖的。

顶住金钱诱惑,廉洁自律,是对干部的起码要求。

如果放松警惕,私欲膨胀,迟早要跌大跟头。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李效时一案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惩治腐败的决策是多么及时,多么必要,而我们反腐败的历史使命又是多么地任重道远。

警钟,必须长鸣!1994年4月11日上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洪亮有力的声音在庄严的大法庭内回荡――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原国家科委副主任李效时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贪污公款,已构成受贿罪、贪污罪??依法数罪并罚判处李效时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本院认为一审判决定罪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

终审裁定驳回李效时的上诉,维持原判!宣判震人心弦。

这是人民的审判,这是对那种滥用人民给予的权力、置国法干不顾的“贪官”作出的正义的判决。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为“长城公司”非法集资摇旗呐喊,得到的是沈太福的巨额贿赂今年53岁的李效时,自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地位不断上升,处长、局长、湖北省科委副主任、《科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科委副主任,成为一名副部级领导干部。

在北京市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以下简称长城公司)总裁沈太福非法集资之初,李效时看到《科技日报》记者孙树兴采写的一篇题为《二十天集资2000万元》的报道后,当即提笔对长城公司进行非法集资活动作了肯定性的批示。

第二天,他亲自将批示送到长城公司,并“接见”了长城公司中层以上干部。

在“接见”时,他再次肯定长城公司的做法的正确性,并挥毫题词――“愿长城目标早日实现!”这使沈太福及其长城公司的职工“大为欢欣”。

改革开放以来四起标志性反腐案件

改革开放以来四起标志性反腐案件

一、“改革开放反腐第一案”员送的一台十七寸黑白电视机后,他才痛快地后“满载而归”。

其三,王仲擅用职权,为家属子女安排工作,建构自己的利益集团。

王仲的妻子陈巧兰,以前在潮阳县工作,但在1958年自动退职后就一直闲在家中。

王仲在违反国务院有关政策规定的情况下,将其妻子提升为县文化馆副馆长,后来又调到汕头民政处工作。

同时,王仲也利用职权将自己的子女都安排到政法部门工作。

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犯罪工序:王仲负责受贿、索贿、侵吞物资,他的妻子、儿子负责将大量物资转手倒卖。

对此,群众纷纷义愤填膺,称“王仲济私,老婆藏私,儿子贩私,是地地道道的犯罪之家”。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在党和国家开展的严厉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中,群众纷纷写信检举揭发,受到上级机关的关注,并在1980年3月将王仲的罪行大白于天下。

王仲罪行败露后,汕头地委第一时间作出决定,责令其停职交代问题。

然而,在停职查办期间,王仲执迷不悟,拒不交代,反而变本加厉地指使亲属转移赃款赃物,并且进行一系列的串供,决心顽抗到底。

但是,王仲的恶劣行径受到了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陈云的高度关注,他多次听取案情汇报,先后派出了共计一百多人次的工作组彻查此案。

根据中央的指示,1982年8月24日,中共广东省委批准汕头地委决定,开除王仲党籍,撤销其一切职务。

当日,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汕头地区分院依法批准逮捕王仲。

经调查,王仲利用职权侵吞缉私物资、受贿索贿总额达69749元。

在当时,69749元是一个天文数字,形象地说,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普通干部100年的工资收入,可见其情节是多么地严重!鉴于王仲已构成贪污罪和受贿罪,广东省汕头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5条、第185条和53条第1款的规定,判处王仲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王仲不服,提出上诉,但经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1983年1月17日,汕头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在汕头市人民广场召开公审大会,吸引了来自汕头地区13个县、市的干部、群众17000多人。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沈太福的科技开发内幕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沈太福的科技开发内幕

沈太福的科技开发内幕北京市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总裁沈太福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欺骗手段,侵吞公款,并向国家工作人员大肆行贿,犯有贪污罪和行贿罪,被依法判处死刑。

北京长城公司进行法集资活动是建国以来罕见的金融大案,其聚敛资金数额之巨、涉及面之广,造成的恶劣后果之大,触目惊心。

这再次表明,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坚持“两手抓”,坚决打击各种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不断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沈太福一案应该使我们警醒的是,一些经济犯罪分子非常善于伪装,打着冠冕堂皇的招牌,利用我们工作上的漏洞,浑水摸鱼,以售其奸。

兴办民办科技实体,拓宽融资渠道,这个方针是正确的。

但是,搞活不是无序,放开不能违法。

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让沈太福这样心怀不轨的人钻空子。

我们对那些真正搞改革的人,一定要支持;但对那些假借名义谋取私利甚至违法乱纪的人,一定要揭穿,绝不允许他们误国害民、玷污改革的声誉。

世上骗局何其多,但能够像沈太福这样,假科技之名,从老百姓口袋里掏走近十亿元之巨,真可谓登峰造极。

沈太福的骗术之所以高明,是因为它有一层玄秘的“科技外衣”,恐怕那些接受了长城公司的“技术转让”的投资者们至今也未搞明白,沈太福的所谓“内反馈电机”专利技术是怎么回事。

专利技术的由来电机是现代工业之母。

从电机问世至今一个多世纪来,电机的原理基本没有变化,由定子和转子组成,靠旋转磁场实现运动。

电机技术的最根本的进步,就是由匀速电机发展为调速电机。

调速电机与匀速电机相比,主要优越性在于节能。

举例来说:在水泵、风机等持续工作的状态下,其高峰和低谷的工作负荷是不一样的。

如果在高峰期电机全速运转,在低谷期减速运转,将节省大量的电能。

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电机总千瓦数的80%是调速电机和特种电机,而我国则只占20%。

大量电力耗费的无用功上。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电力短缺的国家,调速电机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二)】建国以来福建省最大的贪污案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二)】建国以来福建省最大的贪污案

建国以来福建省最大的贪污案一超豪华的日产公爵王轿车在榕城大街卜奔驰着。

张建平,这个一夜之间摇身变成千万富翁的”‘大家(福州)石材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正忧心冲忡地赶往工作单位——一中国(福建)外贸中心集团矿化部。

夏日的骄阳发出通人的热浪,闪着炫日的强光。

通常这种时候。

张建平总是待在他花费20余万重金购买的花园式公寓里,在舒适、凉爽的超豪华装修的卧室里闲暇地呷着人头马酒,但是目前的情况远非寻常。

一是因为他的辞职报告,并没有像他自己所预料的那样很快地获得批准;二是也是更重要的,一个神秘电话传来了令人心惊肉跳的事实:福建省“廉政公署”——反贪污贿赂工作局,已经开始对他进行侦查。

想到这里张建平心里一阵阵紧缩。

在福建外贸中心大厦17层楼矿化部石材科。

当张建平刚刚走进,还没来得及打量周围的一切,甚至还来不及回头望望紧随他进来的人是什么模样,眼看就出现几个威风凛凛头戴大盖帽的检察官,张建平只觉眼睛一片模糊……不久前,曾经为他创办“大泉福州石材工艺有限公司”提供资信证明的某港商,入境时突然失踪,据传被公安部门传讯,张建平顿时惊惶失措,他顾不得收拾金银细软,匆匆溜到外地躲风头。

在一家涉外店里,他时不时拨通福州热线电话,打听那位港商的下落和详情。

真是度日如年啊!张建平担心那位深港内情的港商一旦透露什么,他的未回就来临了。

好消息终于来了:这位港商的失踪与司法机关无关。

张建平毫不迟疑,立刻打道回府,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一付冰冷的手铐。

在检察官面前,这位暴发的“富翁”一副严然不可辱的架式,他信誓旦旦地宣称一手创办的大泉公司并没有丝毫违法行为,如果查实,甘受党纪国法制裁。

他自信自己布下的这个牌局无人能解,而“反贪局”拿不到证据,就没法定他的罪。

这是一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主儿。

当“反贪局”的检察们将大量的物证放在他面前时,张建平的精神防线崩溃了,他的头一下子垂到胸前。

二1992年7月,一封来自外贸公司的群众举报信,放到了省“反贪局”领导的案头。

涉案40 亿,建国以来最大贪污案判了

涉案40 亿,建国以来最大贪污案判了

涉案40亿,建国以来最大贪污案判了!中行开平支行原行长许超凡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本刊记者 王娜|文建国以来最大银行贪污案主犯被判!10月13日,广东省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行’)开平支行涉案原行长——许超凡判处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万元;对犯罪所得赃款予以追缴。

许超凡表示服从法院判决,不上诉。

这起建国最大银行贪污案终于落下帷幕。

1993年至2001年长达8年的时间里,许超凡联手余振东、许国俊共同非法挪用中行开平支行资金累计金额4.3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0余亿元。

在九十年代,国有银行一家支行的三位行长如何能贪污40亿人民币?三任行长狼狈为奸盗用资金40余亿10月13日,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中行开平支行原行长许超凡公开审判: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数罪并罚,判处许超凡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万元;对犯罪所得赃款予以追缴。

许超凡表示服从法院判决,不上诉。

许超凡于2001年畏罪外逃,2002年1月被国际刑警组织发布国际红色通报,在美国因洗钱、转移盗取资金等犯罪罪名被羁押近13年,经其自愿选择,于2018年7月被遣返回国。

曾几何时,许超凡被看作是银行业的后起之秀,年纪轻32F INANCIAL CIRCLES /金融圈·银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轻就当上了中行支行行长。

然而这位外界曾经十分看好的行长怎么就误入歧途了呢?许超凡出身于普通家庭,虽未上过学,但是为人机敏,17岁进入银行做信贷员,27岁就成为了中行广东开平支行行长,一时间风光无限。

然而这一切在许超凡看来,只是表面风光,内心却十分凄凉,因为许超凡虽然作为行长的却拿着与银行普通信贷员相差无几的薪资。

后来与情况类似的余振东、许国俊两人喝酒后达成“共识”,遂开始从银行“盗取”资金。

1993年开始,许超凡以代客买卖的形式进行外汇交易,挪用银行资金,与时任副行长余振东、下属公司经理许国俊联手假意给大型集团巨额贷款,但最后汇入的是实则自己掌控的谭江实业公司,同时三人及各自的妻子还深陷赌博的泥潭。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鸟为食亡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鸟为食亡

鸟为食亡知法犯法顶风作案张辛泰,男,铁道部原副部长。

因受贿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一1989年,在席卷中华大地的倡廉肃贪风暴中,曾爆出一则特大新闻:铁道部原副部长罗云光因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被撤职查办;此案涉及到郑州铁路局的5名局级和处级领导干部,他们亦在同时被革职查处。

当时,为协助中央有关部门迅速查清案情,作出处理决定,铁道部专门派出了分管纪检、公安和行政监察的副部长张辛泰奔赴郑州。

谁知就在那段时间内,张辛泰竟然知法犯法,顶风作案。

时间:1991年4月6日。

地点:北京,铁道部招待所。

张辛泰哭了,还哭得很伤心,在他对面坐着的是由中纪委、监察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成员。

这已是双方进行的第三次交锋,这次交锋已整整持续了三天两夜。

一个掌堂的副部级干部,如此地伤心落泪,足以让不知情的局外人生出无尽的恻隐之心。

“当时,我爱人不要,我回北京知道此事后,又找不到人,所以东西没退回去。

为此,我曾多次对我爱人和孩子进行了严厉批评……”张辛泰说得极为诚恳,他的神情与其说是痛悔还不如说从容不迫更准确。

在此之前,张辛泰已与他的爱人、秘书、司机和行贿者李某订立了攻守同盟,一口咬定1989年9月至11月间,李某(女,33岁,解放军某部一煤矿副矿长)把价值28145元的7件家用电器和2箱“五粮液”送到他家时,他没在北京,而是代表铁道部去郑州铁路局查处案件、整顿领导班子了。

张辛泰之所以编造如此谎言是为了对自己的问题避重就轻、推卸责任,从而使他的受贿罪名不能成立。

然而,在联合调查组经过几个月严密细致地内查外调之后,早已掌握了张辛泰收受贿赂的全部证据。

不仅如此,联合调查组在清扫外围时,还获悉张辛泰攻守同盟的细节。

因此,面对张辛泰故作诚恳、痛恨的表演,调查组成员直感到恶心和愤怒。

他们再次发起强有力的攻心战。

“张辛泰,我们现在不是向你调查问题,而是要你表态——对于你的问题。

你是交待还是不交待?是现在交待还是以后交待?希望你就这个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其余的你都不必再说了!”张辛泰微微颤抖了一下,又一下。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阜新市原物资局长案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阜新市原物资局长案

阜新市原物资局长案1994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四,人们还没有走出春节那喜庆的氛围。

上午9时,地处辽西的煤城阜新,市工人文化宫内已座无虚席。

一起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巨额受贿案的宣判大正在这里举行。

这起受贿案数额之巨、受贿人职务之高,是建国以来阜新市最大的了。

被告人王延令,身为市物资局局长、市物资贸易集团公司总经理,在不足一年半的时间里,利用职务之便,竟收受贿赂人民币20.5万元,港币1.5万元。

为此,王延令被一审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其非法所得赃款和用此款购置的各种物品一律依法没收上缴国库。

这起4个月来闹得煤城沸沸扬扬的巨额受贿案,如今有了个说法,也许亦基本上得以了结,但这起贿案是如何发生的呢?在此案的背后我们能看见什么呢?时年50岁的王延令在此案中是如何表演的呢?当我们顺着案件的线索持下去,便发现此案中的一切既诡秘又寻常,既赤裸裸又羞答答,既偶然得如此平淡无奇,又必然得那般令人震惊。

贿案发生之前的王延令这桩巨额受贿案始于何时?确切地说是1992年4月。

但是,为了使我们对主角王延令其人有个更完整的了解,似乎有必要把对他审视的角度拓展一下,这样有助于我们对此案有更深刻的认识。

1969年王延令从鞍山钢铁学院毕业,第二年他调到阜新炼铁厂工作,1972年始任炼铁厂技术科负责人。

1978年该厂以他为骨干的一项科研项目试验成功,被评为全国重大科研成果,受到全国科技大会的奖励。

后来出任厂长。

1979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延令在入党志愿书中满腹诚意地写道:“将毕生精力献给革命事业,无论何时何地都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自觉遵守党的各项决议和纪律,……为捍卫党的光辉而奋一个。

”支部大会讨论时,曾给他指出的不足是:“有时主观一些。

顾面子,开展批评差些。

”在之后的历次考核中,对其不足之处基本上也是因循了这几条。

客观地讲,这是在许多人的考核材料中较为常见的几条,也许不至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为在健全的组织生活中,在个人的职权受到制约时,它们演化不出大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最大的受贿案
1993年9月30日,汕头国际机场。

这是一个艳阳高照的金色秋天,一架银灰色的豪华波音757客机,圆满完成了从泰国飞往汕头的飞行,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

一个耷拉着脑袋的40岁左右的男人正被几名检察官押解着走出,出了机场日后,检察官将这名男子押上警车,随后朝广州方向疾驶而去。

他,就是于建业,一个索贿受贿愈千万元的原深圳市计划局财贸处处长。

这是目前为止全国最大的受贿案犯。

那么,这个大权在握、红极一时的财贸处长,又是如何沦为特大受贿案犯的呢?
一、贪心起
1952年8月20日,王建业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可谓“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伴随共和国滚滚向前的时代步伐,王建业顺利地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

可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过早地结束了他的学业。

1968年9月,和其它绝大部分同龄人一样,王建业打起背包、意气风发地到吉林省德惠县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年仅16岁的他,初次品尝到人生的艰辛。

两年后,王建业通过各种途径,又回到了长春,在长春市汽车运输公司工作,一干就是8年。

1978年,在结束动乱、拨乱反正之后,国家重新恢复了高考制度,王建业幸运地成为第一批考生,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吉林省财贸学院。

这在当时,不知羡慕了多少青年男女。

大学毕业后,王建业被分配到吉林省财政厅工作,几年后,就被提为科长。

王建业从此开始了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

但是,王建业是个不甘现状、永不知足的人。

当特区改革开放如火如条、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时候,他又把视野投向了深圳这方热土上。

他认为,在特区的挑战更富有刺激,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

1986年2月,王建业调到了深圳市计划局财贸处工作,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王建业平步青云,1987年任财贸处副处长,1990年任处长。

王建业身为计划局财贸处长,直接掌握着深圳市每年的进口物资免税指标和外汇额度的审批大权。

此时,求他办事的人趋之若鹜,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不惜一切代价地试图接近王建业。

在王建业的身后,每天约请他去吃饭的各路“公关小组”不计其数。

此时的王建业,功成名就,权倾一方,对于一些公司、企业的经理来说,能请到王建业吃饭,就是莫大的荣幸。

但是,王建业却没有很好地珍惜这一切,而是把党和人民赋予他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资本,大搞权钱交易,疯狂索贿受贿,其数额之大、手段之恶劣,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王建业非常“精明”,选择了几个由个人承包的公司为目标,因为这些公司送给他钱之后可以不从帐面上反映,而这些私人承包公司只要从王建业手中批到进口免税物资指标或外汇额度,就能赚到大钱。

于是,两者一拍即合,狼狈为奸。

深圳市某建材公司业务部经理黄某,充当了向王建业输送“炮弹”的急先锋。

1992年1月,在王建业荣任处长之后,黄某将一份申请递到了王建业的案头上,要求给予两万多吨免税钢材进口指标。

过了几天。

黄某约请王建业到宾馆吃饭,一顿酒足饭饱之余,王建业主动提出:“批给你钢材之后,你要给我提成一部分利润。


黄某心领神会:“我会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