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区域水资源估算与评价
水资源评价

目录第一部分水资源评价 (1)一、基本要求 (1)二、降水 (2)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4)四、河流泥沙 (5)五、地表水资源量 (6)六、地下水资源量 (10)七、地表水水质 (20)八、地下水水质 (25)九、水资源总量 (31)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32)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36)i第一部分水资源评价一、基本要求1. 根据我国水文资料积累情况,并考虑系列代表性的要求,统一采用同步期水文系列作为水资源评价的基本依据。
2. 对于实测径流已不能代表天然状况的水文站要进行水量还原计算,对于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而造成天然径流明显变化的水文站要进行天然径流系列的一致性分析处理,提出系列一致性较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的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
3. 考虑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转化关系的变化,按近期下垫面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实现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地表与地下水资源的统一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评价,然后将成果归入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
4. 为了更好地反映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解决大区和小区之间的水量频率组合问题,要求以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为计算分区(以下简称“计算分区”),计算降水量、天然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水资源总量的系列成果。
5. 根据近期水质监测资料,对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水质进行分区评价,并对主要供水水源地进行单独评价。
6.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河川径流特征、地下水开采条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技术经济等因素,估算流域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依据。
7. 对水资源情势变化较大的水资源分区或行政分区,应分析水资源情势变化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按照一定时期制订的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两种情况预测未来水资源量、水质和可利用量的变化趋1势。
二、降水1. 绘制同步期的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如1956~2000年和1980~2000年),以反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
水资源的调查、评价与管

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经管一、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经管的基本概念水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把水资源定义为:作为水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适合某地对水的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水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是指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调查。
水资源数量包括水气量、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量等。
水资源质量指的是水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如水污染状况等。
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水资源经管:水资源经管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包括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水左右的合理分配技术方案,处理好防洪和兴利的调度原则;提出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技术方案,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响应措施的经管等。
二、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经管的原理与方法GIS与RS技术在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水资源科学经管已成为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许多国家应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经管水资源所取得了巨大综合效益。
以GIS为核心的水资源经管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1)水资源信息统一集中经管,可减少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便于信息资源共享;(2)促进水资源经管工作的规范化;(3)信息查询快速准确,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可随时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4)有效地辅助经管人员制定规划;(5)及时反映水资源--环境的动态变化。
这对于改善和提高水资源经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科学决策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水资源评价导则

《水资源评价导则》SL /T238-1999目录1 总则.......................................................................................291 2 一般规定.................................................................................291 3 水资源数量评价.....................................................................292 4 水资源质量评价.....................................................................297 5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299)zhou1总则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查明水资源状况,必须进行水资源评价。
为适应水资源评价工作的需要,统一技术标准,保证成果质量,特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和专项工作中的水资源评价。
1.0.3水资源评价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1.0.4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客观、科学、系统、实用,并遵循以下技术原则:1 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
2 水量水质并重。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4 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1.0.5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除执行本导则外,涉及其他专业时,还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
2一般规定__评价分区2.0.1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应满足国家及相应区域社会经济宏观决策的需要;为专项工作开展的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应满足专项工作的需要。
2.0.2水资源评价应分区进行。
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评价均应使用统一分区。
水资源需求模型优化规划与分配

水资源需求模型优化规划与分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关键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
然而,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合理的规划与分配水资源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需求模型的优化规划和分配策略,以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 水资源需求模型优化规划1.1 水资源需求量的测算在进行水资源规划之前,我们需要准确测算出水资源需求量。
水资源需求量的测算应包括不同领域的需求,如农业、工业、市政和生活用水等。
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流行模型和可持续发展指标来预测和估算未来的水资源需求量。
1.2 水资源供应量的评估在优化规划水资源需求之前,必须充分评估水资源供应量。
这涉及到水资源的水源地、地下水和表面水的储量、水质状况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对水资源供应量的评估,可以更好地控制和规划水资源的分配。
1.3 水资源需求与供应的匹配优化规划需要确保水资源的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合理匹配。
根据水资源需求的时空变化特点,可以建立模型来预测和优化水资源分配的策略。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各个领域的需求,并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水资源分配策略2.1 区域水资源分配在水资源的分配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可以制定不同的水资源分配策略。
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适当调整农业用水的比例,以支持工业和城市用水的需求。
2.2 跨界水资源分配在一些地区,水资源的分配还需要跨越国家或地区的界限。
在跨界水资源分配中,各方需要协商和制定相应的合作机制。
这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多个层面的考虑。
合理的跨界水资源分配策略能够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2.3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除了分配策略,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使用和分配水资源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水源地、减少浪费和污染。
这包括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建设水利设施、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推广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等。
水资源评价导则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 238-1999目录1 总则2 一般规定3 水资源数量评价4 水资源质量评价5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1总则1.0.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查明水资源状况,必须进行水资源评价.为适应水资源评价工作的需要,统一技术标准,保证成果质量,特制定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和专项工作中的水资源评价.1.0.3 水资源评价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1.0.4 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客观,科学,系统,实用,并遵循以下技术原则:1 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2 水量水质并重.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4 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1.0.5 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除执行本导则外,涉及其他专业时,还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2 一般规定2.0.1 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应满足国家及相应区域社会经济宏观决策的需要;为专项工作开展的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应满足专项工作的需要.2.0.2 水资源评价应分区进行.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评价均应使用统一分区.各单项评价工作在统一分区的基础上,可根据该项评价的特点与具体要求,再划分计算区或评价单元.2.0.3 水资源评价应按江河水系的地域分布进行流域分区.全国性水资源评价要求进行一级流域分区和二级流域分区;区域性水资源评价可在二级流域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出三级流域分区和四级流域分区.2.0.4 水资源评价还应按行政区划进行行政分区.全国性水资源评价的行政分区要求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市,自治州,盟)两级划分;区域性水资源评价的行政分区可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自治州,盟)和县(市,自治县,旗,区)三级划分.2.0.5 水资源评价应以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观测和试验工作.分析评价中应注意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之间的资料衔接.2.0.6 水资源评价使用的各项基础资料应具有可靠性,合理性与一致性.2.0.7 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应采用日历年,专项工作中的水资源评价可根据需要采用水文年.计算时段应根据评价目的和要求选取.2.0.8 水资源评价应根据评价任务要求,因地制宜地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逐步实现评价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各级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2.0.9 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环境变化情况,每隔一定时期对前次水资源评价成果进行全面补充修订或再评价.3 水资源数量评价3.1水汽输送3.1.1 水汽输送用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描述.3.1.2 全国和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水汽输送分析计算,其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将评价区概化为经向和纬向直角多边形,采用边界附近探空气象站的风向,风速和温度资料,计算各边界的水汽输入量或输出量,统计评价区水汽的总输入量,总输出量和净输入量,并分析其年内,年际变化.2 根据评价区内探空气象站的湿度资料,估算评价区上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3.2 降水3.2.1 应采用雨量观测站的观测资料进行降水量评价.3.2.2 测站和资料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 选用的雨量观测站,其资料质量较好,系列较长,面上分布较均匀.在降水量变化梯度大的地区,选用的站要适当加密,同时应满足分区计算的要求.2 采用的降水资料应为经过整编和审查的成果.3 计算分区降水量和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应采用同步资料系列;而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应采用尽可能长的资料系列.4 资料系列长度的选定,既要考虑评价区大多数测站的观测年数,避免过多地插补延长,又要兼顾系列的代表性和一致性,并做到降水系列与径流系列同步.5 选定的资料系列如有缺测和不足的年,月降水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插补延长,经合理性分析后确定采用值.3.2.3 降水分析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1 计算各分区及全评价区同步期的年降水量系列,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2 以同步期均值和Cv点据为主,不足时辅之以较短系列的均值和Cv点据,绘制同步期平均年降水量和Cv等值线图,分析降水的地区分布特征.3 选取各分区月,年资料齐全且系列较长的代表站,分析计算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及其发生月份,并统计不同频率典型年的降水月分配.4 选择长系列测站,分析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包括丰枯周期,连枯连丰,变差系数,极值比等.5 根据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测站的同步资料,分析各流域或地区之间的年降水量丰枯遭遇情况,并可用少数长系列测站资料进行补充分析.3.3 蒸发3.3.1 蒸发是影响水资源数量的重要水文要素,评价内容应包括水面蒸发,陆面蒸发和干旱指数.3.3.2 水面蒸发的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选取资料质量较好,面上分布均匀且观测年数较长的蒸发站作为统计分析的依据,选取的测站应尽量与降水选用站相同,不同型号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应统一换算为E601型蒸发器的蒸发量.2 计算单站同步期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绘制等值线图,并分析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3.3.3 陆面蒸发量宜采用闭合流域同步期的平均年降水量与年径流量的差值表示.应绘制同步期平均年陆面蒸发量等值线图,并进行地区分布特征的分析. 3.3.4 干旱指数宜采用年水面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3.4 地表水资源3.4.1 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 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2 主要河流(一般指流域面积大于5000km2的大河)年径流量计算.3 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4 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5 人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6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7 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3.4.2 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 凡资料质量较好,观测系列较长的水文站均可作为选用站,包括国家基本站,专用站和委托观测站.各河流控制性测站为必须选用站.2 受水利工程,用水消耗,分洪决口影响而改变径流情势的测站,应进行还原计算,将实测径流系列修正为天然径流系列.3 统计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历年逐月天然径流量,分别计算长系列和同步系列年径流量的统计参数;统计其他选用站的同步期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并计算其统计参数.3.4.3 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计算,选择河流出口控制站的长系列径流量资料,分别计算长系列和同步系列的平均值及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3.4.4 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分区年径流量系列;当区内河流有水文站控制时,根据控制站天然年径流量系列,按面积比修正为该地区年径流系列;在没有测站控制的地区,可利用水文模型或自然地理特征相似地区的降雨径流关系,由降水系列推求径流系列;还可通过逐年绘制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从图上量算分区年径流量系列,经合理性分析后采用.2 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系列的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其中,同步系列长度的选定原则同3.2.2.3 应在求得年径流系列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的计算.3.4.5 入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应选取河流入海口或评价区边界附近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采用不同方法换算为入海断面或出,入境断面的逐年水量,并分析其年际变化趋势.3.4.6 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 选择集水面积为300~5000km2的水文站(在测站稀少地区可适当放宽要求),根据还原后的天然年径流系列,绘制同步期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以此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征.2 按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区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代表站,分析天然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分析内容同3.2.3.3 选择具有长系列年径流资料的大河控制站和区域代表站,分析天然径流的多年变化,分析内容同3.2.3.3.4.7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顾及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2 某一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应大于当地河川径流量与入境水量之和再扣除相邻地区分水协议规定的出境水量.3.4.8 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 查清水文站以上控制区内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作物耕作方式等各项人类活动状况.2 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当地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的影响程度,对当地实测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作出修正.3.5 地下水资源3.5.1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内容应包括补给量,排泄量,可开采量的计算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3.5.2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获取评价区下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1 地形地貌,地域地质,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2 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3 灌溉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水质.4 包气带及含水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水文地质参数,岸溶地下水分布区还应有岩溶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3.5.3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既应按本导则2.O.3条和2.0.4条规定进行分区,还必须按下列要求划分类型区:1 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评价区划分为平原区,山丘区,称一级类型区.2 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基岩山丘区,岩溶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将平原区划分为山前倾斜平原区,一般平原区,滨海平原区,黄土台塬区,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沙漠区,称二级类型区.3 根据地下水的矿化度,将各二级类型区划分为淡水区,微咸水区,咸水区,称二级类型亚区.4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各二级类型区或二级类型亚区划分为若干水文地质单元,称计算区.3.5.4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 根据水文气象条件,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灌溉定额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正确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中所必需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包括:给水度,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潜入渗补给系数,井灌回归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越流补给系数.2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尽可能与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同步,应进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3 地下水资源数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计算,并要求分别计算,评价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3.5.5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分别进行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的计算,其中:1 地下水补给量包括降水人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水库(湖泊,塘坝)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侧向补给量,渠灌人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及井灌回归量,沙漠区还应包括凝结水补给量.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量为地下水资源量.2 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越流排泄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总排泄量.3 应进行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的平衡分析.4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且不发生因开采地下水而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水环境问题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允许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最大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应小于相应地区地下水总补给量.3.5.6 平原区深层承压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一般很差,不具有持续开发利用意义.需要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的地区,应查明开采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层位,单位出水量等水文地质特征,确定出限定水头下降值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3.5.7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可只进行排泄量计算.山丘区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河床潜流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总排泄量,即为地下水资源量.3.5.8 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增减水量.3.6 总水资源3.6.1 总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内容包括"三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分析,总水资源数量计算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3.6.2 "三水"转化和平衡关系的分析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1 分析不同类型区"三水"转化机理,建立降水量与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潜水蒸发,地表蒸散发等分量的平衡关系,提出各种类型区的总水资源数量表达式.2 分析相邻类型区(主要指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关系.3 分析人类活动改变产流,入渗,蒸发等下垫面条件后对"三水"关系的影响,预测总水资源数量的变化趋势.3.6.3 总水资源量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分区总水资源数量的计算途径有两种(可任选其中一种方法计算),一是在计算地表水资源数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基础上,将两者相加再扣除重复水量;二是划分类型区,用区域总水资源数量表达式直接计算.2 应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期的年总水资源数量系列,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总水资源量;在资料不足地区,组成总水资源数量的某些分量难以逐年求得,则只计算多年平均值.3 利用多年均衡情况下的区域水量平衡方程式,分析计算各分区水文要素的定量关系,揭示产流系数,降水人渗补给系数,蒸散发系数和产水模数的地区分布情况,并结合降水量和下垫面因素的地带性规律,检查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3.6.4 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利用过程中的水量转化关系,用扣除地下可开采量本身的重复利用量以及地表水可利用量与地下水可开采量之间的重复利用量的办法,估算水资源利用总量.4 水资源质量评价4.1 河流泥沙4.1.1 河流泥沙分析计算内容应包括河流输沙量,含沙量及其时程分配和地区分布.4.1.2 河流泥沙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资料系列较长的河流泥沙站,均可选为河流输沙量与含沙量分析的选用站,并应采用与径流同步的泥沙资料系列,缺测和不足的资料应予以插补延长.2 选用站以上引出或引人水量和分洪,决口水量中挟带的河流泥沙,以及选用站以上蓄水工程中淤积的河流泥沙,均应在选用站实测资料中进行修正.3 计算中小集水面积选用站的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绘制评价区的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分区图,并用主要河流控制站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实测值与输沙模数图量算值核对.4 对主要站不同典型年的河流输沙量,含沙量的年内分配地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4.2 天然水化学特征4.2.1 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内容应包括天然水化学类型及地区分布,天然水化学成分的年内,年际变化,河流离子径流量(包括入海,出境,入境离子径流量),河流离子径流模数及地区分布.4.2.2 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 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参数一般选用pH值,矿化度,总硬度,钾,钠,钙,镁,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有条件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水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增加必要的参数.2 凡具有长系列观测资料的地表天然水化学监测站和基本地下水化学监测井,可作为选用站,缺测和不足的资料应予以补测.3 天然水化学类型的分类方法,水化学特征值计算,分区图的绘制方法参见有关规范.4 地表水,地下水应分别进行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4.3 水资源污染状况4.3.1 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内容应包括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不同质量的可供水量估算及适用性分析.4.3.2 污染源调查和评价主要应查明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浓度,数量,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规律,化肥,农药使用情况,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处置情况,污水库及污水灌溉状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排放量及对水体污染的影响程度,评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4.3.3 水资源质量的评价,应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进行评价.4.3.4 水资源质量评价应分区进行,其分区应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分区一致.4.3.5 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评价区内,应根据河道地理特征,污染源分布,水质监测站网,划分成不同河段(湖,库区)作为评价单元.2 在评价大江,大河水资源质量时,应划分成中泓水域与岸边水域,分别进行评价.3 应描述地表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4.3.6 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水域,应进行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4.3.7 本导则中的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对象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其次是已开发利用的深层地下水,评价内容应包括地下水污染途径和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分析.4.3.8 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 选用的监测井(孔)应具有代表性.2 应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地表水污染,污水库,污水灌溉和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填埋等对地下水资源质量的影响.3 应描述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4.3.9 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应选若干有代表性的评价单元和水质参数,用历年(至少5年)的相同月份的监测资料对水资源质量状况的年际变化作出趋势分析.4.3.10 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主要应调查,分析由于水体污染弓I起的缺水,水生态系统恶化,水污染事故,以及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估算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4.3.11 应以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成果和同期水资源可供水量为基础,计算并分析评价区内不同质量的地表水,地下水可供水量和适用性.5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5.1社会经济及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分析5.1.2 主要自然资源(除水以外)是指可用于农牧的土地,可开发利用的矿产,可利用的草场,林区等,主要应分析它们的现状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状况,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5.1.3 社会发展主要着重分析人口分布变化,城镇及乡村发展情况.5.1.4 经济发展分工农业和城乡两方面,着重分析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分析各行业产值,产量情况.5.1.5 供水基础设施应分类分析它们的现状情况,主要作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5.2供用水现状调查统计分析5.2.1 选择具备资料条件的最近一年作为基准年,调查统计分析该年及近几年河道外用水和河道内用水情况.5.2.2 河道外供水应分区按当地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外流域调水,利用海水替代淡水,利用处理或未处理过的废污水等多种来源,以及按蓄,引,堤,机电井等四类工程分别统计,分析各种供水占总供水的百分比,并分析年供水和组成的调整变化趋势.分区统计的各项供水量均为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5.2.3 河道外用水应分区按农业,工业,生活三大类用水户分别统计各年用水总量,用水定额和人均用水量,其中,农业用水可分为农田灌溉和林,牧,副,渔用水等亚类;工业用水可分为电力工业,一般工业,乡镇工业等亚类;生活用水可分为城镇生活(居民生活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人,畜用水)等亚类.统计分析年用水量增减变化及其用水结构调整状况.分区统计的各项用水量均为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5.2.4 河道内用水指水力发电,航运,冲沙,防凌和维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用水.同一河道内的各项用水可以重复利用,应确定重点河段的主要用水项,并分析近年河道内用水的发展变化情况.5.3 现状供用水效率分析5.3.1 应根据典型调查资料或分区水量平衡法,分析各项供用水的消耗系数和回归系数,估算耗水量,排污量和灌溉回归量,对供用水有效利用率作出评价.5.3.2 分析近几年万元工业产值用水定额和重复利用率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对工业节水潜力作出评价.5.3.3 分析近几年的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并通过对比分析,对生活用水节水潜力作出评价.5.3.4 分析各项农业节水措施的发展情况及其节水量,并通过对比分析,对农业节水潜力作出评价.5.3.5 分析城镇工业废水量,生活污水量和可处理废污水量的废污水处理,回用状况,对近几年发展趋势进行评价.5.3.6 分析海水和微咸水利用及其替代淡水量,对近几年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5.4 现状供用水存在问题分析5.4.1 现状供需水平衡状况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 以基准年社会经济指标和现有工程条件为依据.2 根据供水保证率对基准年供水量作必要修正,包括地下水超采量和未经处理污水利用量的扣除.3 以基准年实际用水量为基础,对不合理的用水定额作必要的调整,重新估算现状基准年的合理需水量.。
5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

5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合理评估和利用水资源可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5种常见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
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估算是指针对一个地理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区域内水资源的组成和特点,包括表层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河流湖泊水资源等。
(2)收集区域内的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例如降雨量、蒸发量和径流量等。
(3)计算水资源的自然补给量,即由降雨补给的水资源量。
(4)计算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即减去水资源的损失量,例如蒸发损失和径流损失等。
(5)根据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和人口等因素,评估区域内的水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2.水资源需求估算方法水资源需求估算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水资源需求的数据,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等。
(2)根据统计数据和预测模型,分析水资源需求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3)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例如未来十年水资源需求量的估算。
(4)结合可利用水资源量估算结果,评估水资源供需状况和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水资源可再生量估算是指根据地理区域内的降雨量和水文特征,评估可再生水资源的量和供应能力。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降雨量和蒸发量的观测数据,建立降雨-径流关系模型。
(2)根据降雨-径流关系模型,计算水文循环过程中的可再生水资源量。
(3)结合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估算可再生水资源的供应能力。
(4)根据可再生水资源量和需求量,评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4.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方法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是指评估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效益和损失,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水资源利用的数据,包括供水设施、用水设备和排水设备等。
(2)分析供水和排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例如管网泄漏和非技术性水损失等。
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二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当前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为 基础,能够持续支撑的最大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
05
地表水资源量的开发利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全球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3万亿 立方米,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亚洲
和非洲地区。
当前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 中在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等领
域。
研究现状
目前,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水文模型、遥感技术、GIS技术等。 这些方法在精度和实用性方面各有优缺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水资源的重要性
人类生产生活用水
地表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 重要来源,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
区,地表水是唯一的水资源。
农业灌溉
地表水资源是农业灌溉的主要 水源,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
全球范围内,地表水资源的开发 利用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仍 有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挑战与问题
水资源过度开发
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部分地区 的水资源已经出现枯竭和退化现象。
水旱灾害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部 分地区频繁发生水旱灾害,给当地居
民带来巨大损失。
水质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 量污染物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水质严 重污染。
适用范围
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量计算。
缺点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成本较 高。
间接计算法
定义
适用范围
间接计算法是通过水文学和水力学原理, 利用水文站观测数据和流域水文资料,推 算地表水资源量的方法。
适用于大流域或区域尺度的水资源量计算 。
优点
缺点
成本较低,可快速获取较大区域的水资源 量数据。
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技术要求

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技术要求
一、前言
水资源开发是一项现代化工程,其论证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水资源开发论证必须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和需求,对水资源开发的范围、内容、技术方案、工程量、经济分析及社会效益进行详细评估,最终明确设计技术要求。
二、主要内容
1.水资源论证区域确定:根据政府的政策、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水资源分布等各方面因素对水资源开发区域进行确定。
2.水资源开发范围确定:根据水资源开发区域及开发形式,决定水资源开发的范围、形式,形成项目设计文件。
3.开发技术方案确定:根据研究的资料情况,确定水资源开发技术要求,如工程规模、设备选型、施工技术、水质控制以及节能减排要求等技术指标。
4.水资源论证区域的经济分析:根据水资源开发范围和技术方案,对其经济分析进行估算,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工程规模的工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投资规划、财务分析等,以确保水资源开发是经济可行的。
5.水资源论证区域的社会及环境效益评估:根据水资源开发的形式,评估水资源开发的社会及环境效益,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用水成本,提高水质,减少水资源的污染等。
6.水资源论证区域的技术符合性评价:对水资源开发的设计技术要求进行技术符合性评价,使其更加符合国家水资源开发规划及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三、结论
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是水资源开发的关键步骤,是水资源开发的根本,也是保证水资源开发项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因此,要求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必须严格,确保水资源开发工程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3有长期径流资料时河川径流量的计算 2.2.3.1资料三性的审查 用以往长期实测年径流系列来反映未来的年径流变 化时,要审查实测系列的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 可靠性审查:审查径流资料的合理可靠性。 审查测站的集水面积的变动情况; 审查水位-流量关系线。 一致性审查:审查受影响的径流与天然径流的一致性; 代表性分析:分析样本系列分布对总体分布的接近程 度。 资料年数n越长,样本越具有代表性,用它来估算总体 误差就越小; 一般用长系列来检验短系列的代表性,从而推估设计 站同期系列的代表性。
• • • • •
2.3.2地下水的循环 地下水的循环是指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 地下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的补给; 地表水的补给; 凝结水的补给;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人工补给。
• • • • •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由补给区流向排泄区的过程叫做径流; 地下水径流包括径流方向、径流速度与径流量; 地下水补给区与排泄区的相对位置与高差决定着地下 水径流的方向与径流速度; 补给条件、排泄条件好的含水层,径流条件好; 含水层透水性越强径流条件越好。
区域水资源量计算式的一般形式为:
W = R +U − D 式中:R 多年平均年河川径流量; U 多年平均年地下水总补给量; D重复水量。
因此,要进行区域水资源估算,需求出: • 河川径流量; • 地下水总补给量; • 重复水量。
2.1.3区域水资源量计算工作内容 基本资料到收集、审查及分析; 水资源分区; 降水、蒸发量的计算; 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 地下水补给量的分析计算; 区域产水资源量计算。
等级 12h降雨 量/mm 24h降雨 量/mm 小雨 0.2~5.0 <10 中雨 5~15 10~25 大雨 15~30 25~50 暴雨 30~70 50~100 大暴雨 70~100 特大暴 雨 >100
100~200 >200
流域面平均降雨量的计算 由水文观测站观测到的降雨量称为点雨量。在水 文计算中需要计算全流域(或地区)的降雨量,即面雨 量。由点雨量推求面雨量的方法有: • 算术平均法 • 垂直平均法 • 等雨深线法
2.3地下水资源估算
2.3.1概述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为浅层地下水;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任务是掌握在当地降水补 给条件下,经水循环后的产水量,了解地下水与地表 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估算区域水资源量。 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的资料直接计算补给量; 按照补、排相等原理,计算地下水排泄量用以替代地 下水补给量。
2 区域水资源估算与评价
2.1区域水资源估算概述
2.1.1区域水资源估算的任务 研究区域内降水、蒸发、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 系; 计算河川径流量及地下水资源量、水质及时空分布特 点。 2.1.2区域水循环和水平衡 对特定区域而言,水循环过程见下图示:
水量转换关系
区域水循环概念模式
区域水量平衡方程 某时段内, 区域的水量平衡方程为: P = R + E + Ug ± △V 式中, P—降水量 R—河川径流量,R=Rs+Rg 其中地表径流Rs为:
• • • • •
2.2.1.2径流 径流是指由降水或融雪形成的、沿着流域的地面或地 下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 径流的表示方法 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段面的水量。 径流总量W: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总 水量。 径流深R: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 所得的水层深度。 径流模数M: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流量。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的径流深与降雨量的比值。
• • • •
地下水的排泄 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叫做排泄。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 泉水排泄 向地表水排泄 蒸发排泄 上、下含水层间的排泄
• • • •
•
•
山丘区地下水的补给量用地下水的排泄量近似替代, 包括: 河川基流量; 河床潜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山前泉水出露量; 浅层地下水开采的净耗量; 潜水蒸发量。 平原区地下水的计算可直接计算总补给量,也可用总 排泄量替代: 其总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量、河道渗漏量、水库蓄水 渗漏量、渠系渗漏量、田间入渗量、人工回灌量、越流 补给量等。 其总排泄量包括:向河道的排泄量、侧向流出量、越流 排泄量、人工开采净耗量、潜水蒸发量等。
2.2河川径流量计算
2. 2.1降水、径流和蒸发 2.2.1.1降水 降水是指大气中液态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大气降落 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有雨、雪、霰、雹、露、霜等形式,其中以雨、雪为 主。 对我国大部分河川径流而言,降雨是其主要的补给来 源。
降雨特性可用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暴雨中心 等表示。 • 降雨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点或某一面积上的总 水量,用深度表示,以mm计; • 降雨历时指一次降雨所经历的时间,以分钟、小时、天 为单位; • 降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以mm/h或 mm/min计。降雨强度反映了一次降雨的强弱程度,可 mm/min 利用降雨强度对降雨分级。
Rs = P – Es - Up ±( △V1 + △V2 ) Up-地下水补给量,Up = Rg + Eg + Ug ± △V3
E—蒸发量,E=Es+Eg Ug —地下水潜流量 △V —调蓄量总和,△V = △V1+ △V2+ △V3
在多年均衡的情况下,
由 于 V = 0, 所 以 有 : P = R + E +Ug; Rs = P − E s − U p ; U p = Rg + E g + U g
2.2.1.3蒸发 蒸发是水文循环中自降水到达地面后由液态或固态转 化为水汽返回大气的阶段。 蒸发的大小可用蒸发量或蒸发率来表示。蒸发量是指 在某一时段内蒸发掉的水层深度,以mm计。蒸发率又 称蒸发速度,是指单位时间的蒸发量以mm/h或 mm/min计。 流域上的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和路面蒸发,其中路面蒸 发包括土壤蒸发和植物蒸发。影响水面蒸发的主要因 素有: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条件;影响路面蒸 发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土壤性质、土壤含水量、地下 水位的高低、地势和植被状况等条件。 由于流域内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复杂,不能直接测 出流域的总蒸发量,可用水量平衡法来推算。
以上各式反映了某区域在多年均衡情况下,降水量、 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补给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降雨产水量 降雨产水量是水分循环中每年可更新或恢复的地表水 和地下水的淡水动态水量,即区域的水资源量。 降雨产水量为形成河川的径流 和地下潜流量之和,其 计算公式为:
W = P − E = R + U g = R s + (U p − E g ) W / P, (R + U g ) / P 区域 产水 系数; Rs / P 地 表 径 流 系 数 ; U p / P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 Rg + U g ) / W 地 下 水 补 给 系 数 ; R / P 河川径流系数。
2.2.2影响年径流量的因素 一、气候因素对年径流量的影响 气候因素中年降雨量与年蒸发量对年径流量的影响程 度随地理位置、高程不同而有差异。 二、下垫面因素对年径流量的影响 地形:通过对降雨、蒸发、气温的影响而间接队年径流 量发生作用。 湖泊:通过对蒸发的影响间接影响年径流量,还通过对 流域蓄水量的调节影响年径流量的变化。 流域大小:流域面积增大径流量变化相应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