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对于评价和管理水资源的有效性,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公式来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将对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常用的公式进行汇总,并解释其具体含义和应用,旨在为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一、水资源量评价公式

1. 水资源可利用量公式

水资源可利用量 = 自然水量 - 净水损失 - 环境流量

其中,自然水量指的是水源地总供水量,净水损失是指在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环境流量是根据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而设定的固定水量。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公式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 净水可利用量 / 水资源需求量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反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其数值越高,表示水资源利用越有效。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公式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水资源利用量 / 水资源可利用量

该公式用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开发利用越充分。

二、水资源质量评价公式

1.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公式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 w1 × I1 + w2 × I2 + ... + wn × In 其中,w为权重,I为单项指标,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该公式将多个水质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用于衡量水质的优劣程度。

2. 水质污染指数公式

水质污染指数= ∑(Ci × Pi)

其中,Ci为每种污染物的浓度,Pi为该污染物的污染因子。

三、水资源管理公式

1.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公式

水资源需求量 = 人口× 人均用水量

该公式用于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通过人口和人均用水量两个因素来计算。

2. 水资源发布量公式

水资源发布量 = 水源地总供水量 - 自用用水量

水资源发布量用于评价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和供水水平,为供水管理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的运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通过对水资源量、水资源质量和水资源需求等方面的公式计算,可以全面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水资源管理领域,广泛应用这些公式,将对现实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促进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评价

目录 第一部分水资源评价 (1) 一、基本要求 (1) 二、降水 (2) 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4) 四、河流泥沙 (5) 五、地表水资源量 (6) 六、地下水资源量 (10) 七、地表水水质 (20) 八、地下水水质 (25) 九、水资源总量 (31) 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32) 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36) i

第一部分水资源评价 一、基本要求 1. 根据我国水文资料积累情况,并考虑系列代表性的要求,统一采用同步期水文系列作为水资源评价的基本依据。 2. 对于实测径流已不能代表天然状况的水文站要进行水量还原计算,对于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而造成天然径流明显变化的水文站要进行天然径流系列的一致性分析处理,提出系列一致性较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的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 3. 考虑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转化关系的变化,按近期下垫面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实现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地表与地下水资源的统一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评价,然后将成果归入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 4. 为了更好地反映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解决大区和小区之间的水量频率组合问题,要求以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为计算分区(以下简称“计算分区”),计算降水量、天然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水资源总量的系列成果。 5. 根据近期水质监测资料,对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水质进行分区评价,并对主要供水水源地进行单独评价。 6.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河川径流特征、地下水开采条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技术经济等因素,估算流域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依据。 7. 对水资源情势变化较大的水资源分区或行政分区,应分析水资源情势变化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按照一定时期制订的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两种情况预测未来水资源量、水质和可利用量的变化趋 1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对于评价和管理水资源的有效性,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公式来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将对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常用的公式进行汇总,并解释其具体含义和应用,旨在为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一、水资源量评价公式 1. 水资源可利用量公式 水资源可利用量 = 自然水量 - 净水损失 - 环境流量 其中,自然水量指的是水源地总供水量,净水损失是指在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环境流量是根据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而设定的固定水量。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公式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 净水可利用量 / 水资源需求量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反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其数值越高,表示水资源利用越有效。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公式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水资源利用量 / 水资源可利用量 该公式用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开发利用越充分。

二、水资源质量评价公式 1.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公式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 w1 × I1 + w2 × I2 + ... + wn × In 其中,w为权重,I为单项指标,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该公式将多个水质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用于衡量水质的优劣程度。 2. 水质污染指数公式 水质污染指数= ∑(Ci × Pi) 其中,Ci为每种污染物的浓度,Pi为该污染物的污染因子。 三、水资源管理公式 1.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公式 水资源需求量 = 人口× 人均用水量 该公式用于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通过人口和人均用水量两个因素来计算。 2. 水资源发布量公式 水资源发布量 = 水源地总供水量 - 自用用水量 水资源发布量用于评价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和供水水平,为供水管理提供依据。

水资源利用效率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水资源利用效率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1. 简介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方法。 2. 考核指标 2.1 水资源利用系数(WUE) 水资源利用系数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它表示单位水资源利用量所创造的经济或生态效益。通常以产值、效益或用水量的变化来反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计算公式如下:WUE = 经济产值或效益 / 使用的水量 2.2 水资源利用效益(WUEB) 水资源利用效益是指单位水资源利用量所创造的经济或生态效益。通过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益,可以判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计算公式如下: WUEB = 经济产值或效益 / 水资源投入量

3. 计算方法 3.1 数据收集 为了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经济产值或效益、使用的水量以及水资源投入量。 3.2 计算水资源利用系数 根据收集的数据,使用水资源利用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水资源利用系数的值。 3.3 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益 根据收集的数据,使用水资源利用效益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水资源利用效益的值。 4. 实际应用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通过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指导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总结

本文介绍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方法。通过对水 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可以指导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指标和计算方法进行 评估。

水资源工程考试重点

1水资源评价的概念:通常指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评定,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也是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有关问题的决策依据。 2评价的对象:在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便于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特别是能快速恢复补充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3水量平衡原理:P=R+E+U g+△V P--降水量,R--河川径流量,E--总蒸发量;U g--地下潜流量,△V--蓄水变量 多年平均条件下,区域蓄水变量可忽略不计,即△V=0,水量平衡为:P=R+E+U g 4地下水资源量:Q=R g+U g 5水资源总量:W=R+Q-R g= R s+R g+U g 6河川径流量(地表水资源量)R:R=R s+R g,一段时间内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过水量,包括地表产水量和部分地下产水量,是水资源总量的主体。在多年平均情况下,一个封闭流域的河川年径流量是区域年降水量扣除区域年总蒸散发量后的产水量 地表径流R s 7河川基流R g: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 8地下潜流U g:地下潜流量包括河床潜流、山边潜流和地下暗河的流出量 9水资源数量评价(基础水资源评价) 10地表水资源:地表水资源量一般通过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来表示 地表水资源评价的内容:①评价对象: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②评价内容:数量、时空分布特点 11降水:具体内容:①绘制多年平均降水量及降水量变差系数C v等值线图。②研究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推求区域不同频率代表年的年降水量。③研究降水量的年内变化,推求其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代表年的年内分配过程。 12区域年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①区域年降水量系列直接计算法 ②降水量等值线图法:=(P i+P i-1)/2·f i/F: 13蒸发:蒸发量是水量平衡要素之一,它是特定地区水量支出的主要项目。分析计算时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两个方面。 14水面蒸发两点要求:研究水面蒸发器折算系数、绘制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 15陆面蒸发指特定区域天然情况下的实际总蒸散发量,又称流域蒸发。它等于地表水体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量的总和 16两点要求:陆面蒸发量的估算、绘制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等值线图 17河川径流量具体内容:绘制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及变差系数的等值线图、研究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推求区域不同频率代表年的年径流量、研究径流量的年内变化,推求其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代表年的年内分配过程 18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分区:分为山丘区和平原区两大类型。 山丘区:山丘区、岩溶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平原区:平原区、山间盆地平原区、黄土高原塬台阶地区、沙漠区、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 地下水资源评价常用的方法:水均衡法、地下水动力学法

水资源平衡计算公式

水资源平衡计算公式 水资源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区域内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状态。它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水资源平衡计算公式如下: 水资源平衡 = 自然补给量 + 引水量 - 用水量 - 流失量 - 储量变化 自然补给量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自然补给的水量,包括降水和地下水补给。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为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地下水补给是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渗透和地下水流动的方式进入地下水库。 引水量是指从自然水体中提取的水量,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引水量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等。 用水量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实际使用的水量,包括农业用水、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等。 流失量是指水资源在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损失量,包括蒸发、渗漏和排放等。 储量变化是指某个地区水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包括地下水位的升降、河流水位的变化和地表水蓄积或消退等。 通过水资源平衡计算公式,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供需

情况。当水资源平衡为正值时,表示该地区水资源供过于求,存在过剩的情况;当水资源平衡为负值时,表示该地区水资源供不应求,存在不足的情况;当水资源平衡为零时,表示该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利用合理。 水资源平衡的计算结果对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水资源平衡为正值,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水资源利用,如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开发新的城市供水工程等;如果水资源平衡为负值,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水资源调度等,以保证公共供水和生态用水需求的满足。 然而,水资源平衡计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水资源平衡的计算结果受到数据的限制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例如,自然补给量和流失量的测量和估算存在一定的误差;其次,水资源平衡对不同地区的适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特征和利用方式存在差异;最后,水资源平衡只是一个静态的评估指标,不能完全反映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和可持续利用的情况。 水资源平衡计算公式是评估水资源利用情况和管理措施有效性的重要工具。通过计算水资源平衡,可以了解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水资源管理和规划。然而,水资源平衡计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其他指标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

水资源评价复习简要点

1.水资源评价的涵义、内容及原则。 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分析估价,是水资源 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决策的依据 内容: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包括多年平均值和地表水、地下水在总量中各占多少、年内和多年变化规律等; 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允许开采量的估计; 确定出适合不同用途的各类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前景; 水资源供需状况及预测、解决供需矛盾的途径; 查清水的化学成分和特征,并进行分类和分区,并确定出不同化学类型水体分布范围和数量; 为控制自然界水源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正负两方面效益评价; 政策性建议等。 原则:“三水”转化原则,尤其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 “以丰补欠”原则 水量与水质并重,遵循水质标准的同时又尊重客观实际的原则 水资源评价和环境评价、评价和监测相结合的原则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系统保护协调 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2.水资源分区的含义、目的及意义。 含义: 目的: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意义:?水资源时空规律很复杂,在较大范围内,差异性很大,分区可以更好地研究水资源的变化规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自然地理条件、水土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布局、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对各流域各地区而言,这些制约因素既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相似的一致性。 ?分区可以根据各分区的水资源特点,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开发利用方案,便于管理和方案的实施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 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生性(水循环)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存在更替周 期)多用途性(工业发电灌溉饮用)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水易污染)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 4.我国四大水问题 水多水少水脏水浑 5.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 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水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内容:(1)水资源区划;(2)水资源量的计算;(3)水质评价;(4)水资源供需分析;(5)水资源开发规划;(6)水资源系统分析;(7)水资源管理 步骤:1. 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 水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 水资源质量评价4.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5. 水资源综合评价6. 对策分析 6.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 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 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同一区内。 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水系、流域的完整性。 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 同一区内自然地理因素、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水利建设发展方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 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 10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入其邻近单独入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一个一级区; 80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

水文水资源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时段单位线与瞬时单位线 时段单位线是指在单位时段内流域上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而瞬时单位线则是指瞬间流域上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径流过程线。两者的基本假定相同,其差别在于前者是单位时段,并由经验曲线表示,后者是瞬时或无穷小时段,其单位线用数学式表示,而数学表达式是通过将流域的调节作用概化为若干个串联的特性相同的线性水库对入流的调节而推导出来的。 2.潜热与感热 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感热是指单位质量空气的可感热量。 3.给水度与储水系数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储水系数是指反映含水层水头下降或上升单位高度时,从单位水平面积和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释放或储存水体积能力的一个参数。 4.流域蓄水容量与前期影响雨量 流域蓄水容量主要是指,在流域降雨能够影响的土层内土壤含蓄的吸着水、薄膜水和悬着毛管水,不包括重力水,是土壤能够保持而不在重力作用下流走的水文;前期影响雨量指本次降雨发生时,前期降雨滞留在土壤中的雨量。 5.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 水功能区,是指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如水资源的条件、环境状况和地理位置等,以及社会属性,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和水量的需要等,将一定范围的水域定为具有某种特定的价值与作用的区域,称为水功能区。 水资源分区是在水文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水资源的特点确定的分区。

6.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水资源总体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充分协调水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关系,提高水资源与之相适应的匹配程度,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规划就是对水资源事业的内容进行总体安排。水资源规划即在掌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地区条件、国民经济对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协调各种矛盾,对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出最佳开发利用方案及相应的工程措施的规划。它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7.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并顾及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8.释水系数与导水系数 导水系数即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其厚度的乘积。导水系数取决于土壤的渗透能力和含水层厚度。 释水系数又称贮水系数,指面积为一个单位、厚度为含水层全厚度M的含水层柱体中,当水头改变一个单位时弹性释放或贮存的水量。 9.入渗系数与田间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限。 入渗系数指一定时期内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同期内降水量的比值。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可分为: 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方法——水量平衡法。 基于数理统计原理的方法——相关分析法。 基于实际试验的方法——开采试验法。 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的方法——解析法和数值法。 1.水量平衡法 水量平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水量平衡方程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评价水量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水量平衡原理,尤其是在较大范围之内进行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往往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当用其他方法评价都比较困难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具有概念清楚、方法简单、适应性强等优点。该方法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1.1水平衡方程的建立 对于一个平衡区(或水文地质单元)的含水层组来说,地下水在补给和消耗的动平衡发展过程中,任一时段补给量和消耗量之差,永远等于该

时段内单元含水层储存水量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若把地下水的开采量作为消耗量考虑,便可建立开采条件下的水平衡方程: (Q k-Q c)+(W-Q w)=±μFΔH/Δt 式中:(Q k-Q c)——侧向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m3/a (W-Q w)——垂向补给量与消耗量之差,m3/a W=P r+Q cf+Q e-E g 式中:P r——降水人渗补给量,m3/a Q cf——渠系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m3/a Q e——越流补给量,m3/a E g——潜水蒸发量,m3/a Q w——地下水开采量,m3/a μFΔH/Δt ——单位时间内单元含水层(平衡区)中储存量的变化量,m3/a μ——含水层的给水度 F——平衡区的面积,m2 Δt——平衡时段,a

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与评价

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与评价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经济 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短缺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制定合适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 于推动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 发展指标与评价方法,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引言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利用和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 源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各国纷纷采取 了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并制定了相关的指标和评价体系。 二、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1. 水量指标 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的水量指标 包括可用水资源量、水资源蓄量和水资源量利用率等。可用水资源量 是指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中可供使用的部分,是评价地区水资源供需平 衡的主要指标。水资源蓄量则是指一个地区的水库、湖泊和地下水蓄 水量,是衡量地区水资源储备能力的重要依据。水资源量利用率则是 指一个地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2. 水质指标

除了水量指标,水质指标也是衡量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 标之一。水质指标包括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化学需氧量、生化 需氧量、总磷、总氮等参数。根据不同的用途,对水体水质的要求也 有所不同。通过监测水体中的各项指标,可以评估水资源的质量状况,指导水资源管理的决策和措施。 3. 水效益指标 水效益指标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受到 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经济效益指的是水资源在经济上的利用效益,例如农业灌溉的产 出和工业生产的水耗。社会效益包括水资源为居民提供的生活用水和 公共服务等方面。生态效益则是指水资源对生态系统维持和保护的作用。通过综合评估水资源的效益,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水资源管理的评价方法 1. 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根据一系列的指标,通过建立评价模型来综合评价水 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模型可以是定量的,例如层次分析 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也可以是定性的,例如专家评分法和Delphi法。通过利用综合评价法,可以客观地评估水资源管理的综合效益和潜在 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2. 指标体系法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环境与规划学院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080260029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 一、引言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 (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间题。 (二)地区分布不均, 水土资源不平衡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均匀, 东南部多雨, 西北部干旱少雨,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贫减。 2.河川径流即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东南部秦岭山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 最高达功毫米西北宁蒙河套灌区年径流深小于700毫米, 基本上属无流区, 为流域的最低值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山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丘陵区, 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小。 (三)年内分配集中, 年际变化大 由于河川径流主要由降水所补给, 因此它的年内分配趋势与降水量相应, 也都集中于风期,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摘要: 1.引言 2.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概念与意义 3.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4.应用与局限性 5.结论 正文: 1.引言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地表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是根据一系列环境参数计算得出的一个综合性指数。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越高,说明地表环境质量越差,反之则说明地表环境质量越好。 2.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概念与意义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是指一个地区地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它考虑了多种环境参数,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地表环境质量的整体状况,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3.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 (大气污染指数+ 水污染指数+ 土壤污染指数)/ 3

其中,大气污染指数、水污染指数和土壤污染指数分别是根据一系列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参数计算得出的。这些参数包括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水质中的污染物浓度、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等。 4.应用与局限性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政府部门了解地表环境质量的状况,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也可以为公众提供环境信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然而,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它只能反映地表环境质量的整体状况,不能反映出某一具体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其次,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计算依赖于大量的环境参数,这些参数的获取和处理可能存在困难。 5.结论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是评价地表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的计算公式为(大气污染指数+ 水污染指数+ 土壤污染指数)/ 3。

wqi公式介绍

wqi公式介绍 The Water Quality Index (WQI) is a crucial parameter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ssess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overall health of a water body by considering various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WQI values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different pollutants present in the water, such as heavy metals, nutrients, and organic matter. By utilizing the WQI formula,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can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water resourc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水质指数(WQI)是评估水资源质量和评估环境影响的关键参数。它通过考虑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提供了水体整体健康状况的综合概述。WQI 值是根据水中不同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来的,例如重金属、营养物质和有机物。通过利用WQI公式,研究人员和决策者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保护和保存水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The WQI formula is a mathematical equation that combines different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to provide a single numerical value representing the overall water quality. This formula takes into

和水有关的数学公式

和水有关的数学公式 Water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for all living organisms on Earth.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various b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metabolism, digestion, and circulation. Without water, life as we know it would cease to exist. In addition to sustaining life, water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Its unique properties, such as high surface tension and heat capacity, make it a versatile substance with many applications in nature and industry. 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必需元素。它在各种生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新陈代谢、消化和循环。没有水,我们所知的生命将停止存在。除了维持生命外,水也对环境和气候产生深远影响。它的独特性质,如高表面张力和热容量,使水成为一种多才多艺的物质,在自然和工业中有许多应用。 In mathematics, water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various formulas and equations. For example, the volume of a liquid, such as water, can be calculated using the formula V = Bh, where V represents the volume, B is the base area, and h is the height of the liquid. This formula is important in many applications, such as measuring the

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

水文水资源专业技术知识整理 专题1:名词解释 1.1水文类 (1)实测径流系列: (2)天然径流系列: (3)可能蒸发: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一定的气温和环流条件下的蒸发能力,实际蒸发量是测量得到的具体数据。 (4)最大可能蒸发量: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它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潜在的蒸发能力。 (5)参考作物蒸发: (6)超渗产流:地面径流产生的原因是同期的降水量大于同期植物截留量、填洼量、雨期蒸发量及下渗量等的总和,多余出来的水量产生了地面径流。 (7)蓄满产流:又称超蓄产流。因降水使土壤包气带和饱水带基本饱和而产生径流的方式,是降雨径流的产流方式之一。在降雨量较充沛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下潜水位较高,土壤前期含水量大,由于一次降雨量大,历时长,降水满足植物截留、入渗、填洼损失后,损失不再随降雨延续而显着增加,土壤基本饱和,从而广泛产生地表径流。 (8)释水系数:水头(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放(或贮存)的水量。 (9)给水度:一般指饱和水的土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的水体积与土或岩石总体积的比值,称为土或岩石的给水度,又称重力给水度。它是表征土或岩石给水能力的重要参数。 (10)持水度:饱和岩石经重力排水后所保持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1)容水度:岩石空隙能够容纳水量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2)潜热: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在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13)感热:亦称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导水系数: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 (15)可能最大降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定历时内的最大降水量。 (16)净雨: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下的那部分量。也叫做有效降雨。净雨量就等于地面径流,因此又叫做地面径流深度。在湿润地区,蓄满产流情况下;净雨就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 (17)运动波模型:运动波模型是从一维圣维南方程简化而来,其基本假设是水流的能坡和底坡相等,并借助Chezy阻力公式得到流量和水深的关系。 (18)扩散波模型:扩散波是天然河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洪水波,它通过忽略圣维南方程组中动力方程的惯性项后与连续方程联立求解而得。这种洪水波可以反映天然河道中洪水波的坦化与变形,具有明确的水力学基础, 而且计算相对简便,只需水文资料和较少的河道地形资料。 (19)入库洪水:从水库周边汇入水库及由库面降雨所形成的洪水。入库洪水包括入库断面洪水、入库区间洪水两部分。入库断面洪水为水库回水末端附近干支流河道水文测站的测流断面,或某个计算断面以上的洪水。入库区间洪水又可分为陆面洪水和库面洪水。陆面洪水为入库断面以下,至水库周边以上的区间陆面面积所产生的洪

水资源管理的数据模型与算法

水资源管理的数据模型与算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水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各国政 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管 理和利用水资源,建立一个高效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系统的核心是合理的数据模型和算法。 一、水资源管理的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指对于一定范围的系统的描述,在将现实系统抽象 为数学或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模拟的方法对其进行运算和处理,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水资源管理的数据模型主要包 括水文数据模型、水资源评价模型、水质模型及水量分配模型等。 水文数据模型主要用于描述水文过程,根据分析得到的水文数据,建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预报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包 括洪水、干旱、水文气候变化等。水质模型主要是对当地水质情 况进行建模,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以及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评价模型包括对水环境、水文、水土资源等进行评价,并 对不同因素进行量化,明确其对整个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水量分 配模型是通过对一些相关的参数进行计算,确定水的分配方案, 比如水库水位调度、基本供水量等。 二、水资源管理的算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数据分析领域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数据分析算法,这些算法都可用于水资源管理。例如,聚类算法可用于水资源评估,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不同水体所属的类别和属性,并根据不同类别的特征来建立不同的管理措施,实现更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算法,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定量和定性评估分析。 另外,模糊数学算法也是进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算法之一。模糊理论是由扎德提出的,它是对连续变量的灰色处理方法。通过运用模糊数学算法,可以有效的处理数据不确定性问题,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适用性。因此,模糊理论在水资源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对水质评价、水土资源分析以及水文数据分析等领域。 三、结语 水资源管理对世界各国都具有重大意义,建立高效的水资源管理系统需要科学的数据模型和算法支持。水文数据模型、水资源评价模型、水质模型及水量分配模型等可以更好的帮助水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决策;聚类算法、GIS技术的空间分析算法和模糊数学算法等则能更精细化的处理数据问题。自数据模型和算法的出现为水资源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2023最新版)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2023最新版) 本文档旨在介绍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计算方法。 1. 引言 水资源利用率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评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阐述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和考虑因素。 2. 计算方法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 水资源利用率 = (实际用水量 / 可利用水资源量) × 100% 其中,实际用水量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实际使用的水量,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 3. 考虑因素 在计算水资源利用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水资源计量单位:在计算过程中,应统一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例如立方米或升。 - 时间段选择: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需基于特定的时间段,通常选择年、季度或月份作为计算周期。 - 考虑损失量:在计算可利用水资源量时,需考虑水资源的损失情况,如蒸发、渗漏等因素。 - 考虑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在计算可利用水资源量时,需考虑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和持续供给能力,以反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4. 应用案例 以下为一个简单的应用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过程: 假设某市在2023年度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000万立方米,实际用水量为800万立方米,则该年度的水资源利用率为: 水资源利用率 = (800万立方米 / 1000万立方米) × 100% = 80%

5. 结论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提供了一个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合理应用该计算规则,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规划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请注意,本文提供的计算规则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况和相关法规进行综合评估。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完整版)河海大学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复习知识点

河海大学水资源规划与利用复习资料 水资源特点:流动性,可再生性,多用途性,公共性,利与害的两重性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满足几个部门的需要,并且将除水害和兴水利结合起来统筹解决,这种开发水资源的方式,称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防洪与兴利矛盾:疏浚河道有利于防洪、航运等,但降低了河水位,可能不利于自流灌溉引水;若筑堰抬高水位引水灌溉,又可能不利于泄洪,但却降低了水电站的水头,使所发电能减少。 1 水资源评价的涵义与任务 水资源评价是对某一地区或流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和供需发展趋势作出的分析估价。它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水资源的基础工作,为水利规划提供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水资源评价的背景与基础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水资源综合评价2、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 10 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 80 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 3、水平年、典型年和系列法 水平年 基准年:为现状情况,又称现状水平年,是指进行水资源评价工作的现状情况,以某一年为标准——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近期水平年:为近期情况,一般为基准年以后的5~10 年——要求有一定的精度——供需分析时应进行平衡的调整 中期水平年:为远景情况,一般为基准年以后的15~20 年——精度要差一些——供需分析 时也可不作调整平衡 远期水平年:一般为基准年以后的30~50 年——精度将会更差一些——仅侧重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宏观分析 典型年法 典型年法又称代表年法首先根据对已有水文气象资料进行频率分析的成果,确定平水年和枯水年等不同典型年的雨情和水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情况进行分析 我国规定,平水年保证率P=50%,枯水年保证率P=75%,特枯水年保证率P=90%(或95%) 典型年选择 一般选水利年或水文年,合理确定年总水量和年内分配同一年各分区的保证频率不同时——上、中、下游或各分区的协调降雨和径流的频率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供水主要靠河川径流、而且有较强水库调蓄能力的情况,也应按径流系列选择;河川径流供水相对较少且调节能力差的区域,应按降雨系列选择 系列法 系列法,又称为水资源供需平衡动态模拟法——根据所选的水文气象系列,通过逐年逐时段计算,进行未来的水资源供需分析 一次历史系列法历史系列循回组合法随机系列模拟法 4、水文三要素:降水、径流与蒸发 5、主要水均衡参数 给水度给水度随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而加大 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有随埋深h 加大而减小的趋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