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计算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可供水量与可利用量的区别
—可供水量:从供需分析的角度出发,根据需 可供水量:从供需分析的角度出发, 可供水量 水要求, 水要求,既考虑通过工程措施所能提供的河道 外用水量,也考虑回归水的重复利用和非常规 外用水量, 水源的利用, 水源的利用,水量平衡的对象是用水量 —可利用量: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开发利 可利用量: 可利用量 用的量, 用的量,不考虑回归水和非常规水源的重复利 用量, 用量,水量平衡的对象是耗水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应按流域水系进 行分析计算, 以反映流域上下游、 行分析计算 , 以反映流域上下游 、 干 支流、左右岸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体性 支流、 • 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 ) 按独立流域或 自治区、 直辖市) 控制节点进行计算 • 流域机构按一级区协调汇总
三、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水资源可 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在统筹考虑生活、 ,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 环境用水的基础上, 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 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 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水资源量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可供水量的涵义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
水资源平衡计算公式

水资源平衡计算公式水资源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区域内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状态。
它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水资源平衡计算公式如下:水资源平衡 = 自然补给量 + 引水量 - 用水量 - 流失量 - 储量变化自然补给量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自然补给的水量,包括降水和地下水补给。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为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地下水补给是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渗透和地下水流动的方式进入地下水库。
引水量是指从自然水体中提取的水量,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引水量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等。
用水量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实际使用的水量,包括农业用水、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等。
流失量是指水资源在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损失量,包括蒸发、渗漏和排放等。
储量变化是指某个地区水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包括地下水位的升降、河流水位的变化和地表水蓄积或消退等。
通过水资源平衡计算公式,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供需情况。
当水资源平衡为正值时,表示该地区水资源供过于求,存在过剩的情况;当水资源平衡为负值时,表示该地区水资源供不应求,存在不足的情况;当水资源平衡为零时,表示该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利用合理。
水资源平衡的计算结果对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水资源平衡为正值,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水资源利用,如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开发新的城市供水工程等;如果水资源平衡为负值,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水资源调度等,以保证公共供水和生态用水需求的满足。
然而,水资源平衡计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水资源平衡的计算结果受到数据的限制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例如,自然补给量和流失量的测量和估算存在一定的误差;其次,水资源平衡对不同地区的适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特征和利用方式存在差异;最后,水资源平衡只是一个静态的评估指标,不能完全反映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和可持续利用的情况。
4-5水资源总量评价教程

二、水资源总量计算方法
水资源总量并不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 下水资源量的简单相加,在计算水资源总 量时,将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相 加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即 W=R+Q-D 由于分区重复水量D的确定方法因区内 所包括的地下水评价类型区而异,故水资 源总量计算方法分3种类型。
2018/11/2 3
地面径流、壤中流及河川基流构成河川径流, 是水资源中的动态水量(蓝水);
植物截留、填洼、包气带含水量和地下蓄存 的一部分转化为有效蒸发(绿水,植物散发)是农 作物需水量的天然来源,另一部分蒸腾回到大气 中成为无效蒸发(绿水,土壤蒸发) ,是目前未被 利用的潜在水资源。
2018/11/2
2018/11/2
9
单一山丘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计算
在单一山丘区,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河川径 流量,地下水资源量按总排泄量计算,相当于当 地降水入渗补给量,这两种水量之间的重复计算 水量是河川基流量。
单一平原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计算
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河川径流量。地 下水资源量为当地降水入渗补给量与地表水体渗 漏(包括流域外引水和区域周边侧向渗漏补给)补 给量之和,再减去井灌回归补给量与平原区河川 基流的引、提水灌溉后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13
• 河川基流量是山丘区地下水向河流排泄的 主要排泄项。
• 河床潜流量是指河流出山口处,河床被厚 度较大的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河床未能 切割到基岩。这时出口断面所测的径流量 不是全部的径流量,尚有一小部分以潜流 形式下泄,便是河床潜流量。
P R E U g V
河川 径流 量 总蒸 散发 量
蓄水变量 地下 潜流 量
R RS Rg
E ES E g
20、第七章 水资源总量计算与评价

在水资源评价中,通常将区域水资源总量W定义为当地 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则有公式:
• W P E s R s P r (7-7)或 W R E g U g
(7-8)
• 上两式是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考虑的区域水资源总量, 前者把河川基流量归并于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量中,后 者把基流归并于河川径流量中。从式中看出,对闭合流 域而言,地下潜流量为零,水资源总量只比河川径流量 多潜水蒸发量这一项,随着地下水开采水平的提高,地 下潜流量能够被利用,因此,把它作为水资源总量的组 成部分。
第二节
水资源总量计算方法
• 水资源总量可按照水资源分区,用(7-7或8)计算,也可在地表、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础上,用扣除重复水量法计算。 • 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排、转化、循环的因素, 河川径流中包含一部分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补给量中有一部分 来源于地表水体入渗,两者之间存在相互重复部分。因此,在计 算水资源总量时,不能直接将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相加 作为水资源总量,必须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 • 扣除重复水量法的计算公式为:
平原区多年平均地 下水补给量
平原区多年平均降 水入渗补给量
多年平均河道渗 漏补给量
多年平均山前侧 向流量
多年平均渠系渗漏 补给量
未计入河川 径流的多年 平均山前泉 出露量
多年平均潜水 蒸发量
多年平均水库(湖 泊、闸坝)蓄水渗 漏补给量
多年平均实际开 采的净消耗量
多年平均渠灌田间入渗补 给量(包括井灌)
•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量等于地表
径流减少量与包气带蒸发散量之差,因此,地下水开
发时,在一定深度内,随着地下水位下降,由于地表 径流量减少量增加,降雨入渗补给量开始增加,但当 地下水埋深超过一定深度(即最佳埋深),由于包气 带厚度增加,土壤含水量也相应增加,地表蒸发散量
工业用水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工业用水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一、工业用水考核指标:1.1车间用水量:表示车间实际使用的水量,包括生产水、冷却水、清洗水等各类用水。
1.2用水系数:表示单位产品所配套的用水量,计算公式为用水系数=车间用水量/产量。
1.3用水利用率:表示工业企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计算公式为用水利用率=(厂区排放水量+用水量)/进水量。
1.4淘汰回用率:表示工业企业对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情况,计算公式为淘汰回用率=回用水量/用水量。
1.5污水回用率:表示工业企业对污水进行处理后的再利用情况,计算公式为污水回用率=回用水量/排放水量。
1.6排放限值:表示工业企业排放废水的标准限值,包括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SS(悬浮固体)等指标。
1.7水资源消耗强度:表示工业企业单位产值所消耗的水资源量,计算公式为水资源消耗强度=用水量/产值。
二、工业用水考核计算方法:2.1车间用水量计算方法: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安装水表或流量计等设备来实时监测车间用水量,也可以通过定期抄表的方式进行计量。
2.2用水系数计算方法:根据车间用水量和产量的实际数据,使用计算公式计算得出用水系数。
2.3用水利用率计算方法:通过统计进水量、用水量和厂区排放水量的实际数据,使用计算公式计算得出用水利用率。
2.4淘汰回用率计算方法:根据淘汰回用水量和用水量的实际数据,使用计算公式计算得出淘汰回用率。
2.5污水回用率计算方法:根据污水回用水量和排放水量的实际数据,使用计算公式计算得出污水回用率。
2.6排放限值计算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检测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各项指标的浓度,与相应的标准进行比较,判断是否符合排放限值要求。
2.7水资源消耗强度计算方法:根据用水量和产值的实际数据,使用计算公式计算得出水资源消耗强度。
以上是关于工业用水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的详细介绍,通过对这些指标和方法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可以帮助工业企业全面了解和评估自身的水资源利用状况,提出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实现节水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常用水指标计算公式

常用水指标计算公式1. 水的需求量(Water Demand)计算公式:水的需求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类或经济社会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如一天、一年)内的用水量来衡量。
计算公式如下:水的需求量=人均日用水量×人口数×使用天数2. 水的供应量(Water Supply)计算公式:水的供应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给人类或经济社会活动的水量。
计算公式如下:水的供应量=自来水供水量+人工引水量+河流径流量+蓄水库出库量+地下水开采量3. 水资源利用率(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Rate)计算公式: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程度,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水资源利用率=供水量/总有效资源量×100%4. 水平衡率(Water Balance Rate)计算公式:水平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的供水量与总水资源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来评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程度。
计算公式如下:水平衡率=供水量/总水资源量×100%除了上述常用的水指标计算公式,还有其他一些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如水资源配置合理性指数、自来水生产利用率、水损率(Water Loss Rate)等,具体计算公式如下:5. 水资源配置合理性指数(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Rationality Index)计算公式:水资源配置合理性指数是用来评估不同行业或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合理性程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水资源配置合理性指数=(用水量/GDP)/(总用水量/总GDP)6. 自来水生产利用率(Tap Water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Rate)计算公式:自来水生产利用率是指自来水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反映了自来水公司的供水能力和供水效益。
计算公式如下:自来水生产利用率=实际供水量/自来水生产总量×100%7. 水损率(Water Loss Rate)计算公式:水损率是指供水系统中因管网漏损、水表计量误差等原因造成的供水量与实际用水量之间的差异。
水资源供给量计算公式

项目区水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汛期地表水及引黄补源水,由于地表水为季节性水,利用量极少。
浅层地下水主要包括自然降雨的入渗,引黄补源渠道的侧渗补给等。
(1)可供水量计算1、降雨入渗补给量W1=p×a×F式中:W1—降雨入渗补给量m3;a---入渗系数,取0.25;p---年降雨量,单位mm,多年平均降雨量p=623mm,F----控制面积1.19km2W1 =0.623×0. 25×1.19×100=18.53(万m3);2、灌溉回归补给量W2=Q定×U×F灌式中:Q定—灌溉定额,立方/公顷;当p=75%,Q定=800m3/公顷;F灌——灌溉面积,亩;F灌=102.39公顷;U回归系数,取0.18。
计算可得W2=1.47万m33、河渠渗漏补给量W3=K×J×A0×L×t式中:W3-----河渠渗漏补给量,m3;K------渗透系数0.9m/d;J----垂直于河渠单侧剖面的水力坡度,取0.0039;A0----单位长度河渠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2/m;A0=26m2/m;L----沟河长度,km,L=13.82km;t-----渗漏时间,d,t=180d。
W2=0.9×0.0039×13.82×26×180=227.02(万m3)3、地下水可采量地下水可采量等于地下水补给量乘以可开采系数。
取可利用量的85%为开采量,则项目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W供=(W1+W2+W3)*0.85=(189.34+227.02+68.14)*0.85=474.279(万m3)。
水资源总量计算

泄量计算,相当于当地降水入渗补给量,两种水量之 间的重复计算量是河川基流量。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 为:
Wh=Whr+Uh-Dh
(4-15)
Wh:一般山丘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亿m3); Whr:
一般山丘区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亿m3) ;Uh:一般
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亿m3) Dh:一般山丘 区多年平均重复水量(亿m3)
P ( R s R s ) Q rs ( E s E s ) ( E g E g ) (U g U g ) Q mc
Qmc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的净消耗量,Qrs为河流补给地下水量,△
表示相应的减少或增加量,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低与高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使河川基流量变为 河水补给地下水量。
m3) ;qm:多年平均实际开采的净消耗量(亿m3)
重复计算量:
Dh=Whrd
(4-17)
由式(4-15、16、17)可得一般山丘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计算公式 :
Wh=Whr+Uu+Uf+Us+Ehu+qm (4-18)
(二)岩溶山丘区:
岩溶山丘区地下水埋深比一般山丘区大,地表各类岩溶 形态不同程度发育,有利于降雨入渗,地下水向中、 深层入渗量大,在侵蚀基准面上,河流多为干谷,水 资源总量为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即
所以,山间盆地区(包括周围山区)水资源总量的计算公式为: Wb=Wbs+Ub-Whrd-Us(1-K’)-Wbr(Ubp/Ut) (4-20) 式中:Wb:山间盆地区水资源总量;Wbs:山间盆地河川径流 量;Ub:山间盆地(包括周围山区)地下水资源量;Us: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对于评价和管理水资源的有效性,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公式来进行量化分析。
本文将对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常用的公式进行汇总,并解释其具体含义和应用,旨在为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一、水资源量评价公式
1. 水资源可利用量公式
水资源可利用量 = 自然水量 - 净水损失 - 环境流量
其中,自然水量指的是水源地总供水量,净水损失是指在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环境流量是根据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而设定的固定水量。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公式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 净水可利用量 / 水资源需求量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反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其数值越高,表示水资源利用越有效。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公式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水资源利用量 / 水资源可利用量
该公式用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开发利用越充分。
二、水资源质量评价公式
1.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公式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 w1 × I1 + w2 × I2 + ... + wn × In 其中,w为权重,I为单项指标,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该公式将多个水质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用于衡量水质的优劣程度。
2. 水质污染指数公式
水质污染指数= ∑(Ci × Pi)
其中,Ci为每种污染物的浓度,Pi为该污染物的污染因子。
三、水资源管理公式
1.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公式
水资源需求量 = 人口× 人均用水量
该公式用于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通过人口和人均用水量两个因素来计算。
2. 水资源发布量公式
水资源发布量 = 水源地总供水量 - 自用用水量
水资源发布量用于评价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和供水水平,为供水管理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的运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通过对水资源量、水资源质量和水资源需求等方面的公式计算,可以全面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水资源管理领域,广泛应用这些公式,将对现实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促进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