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实践指南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实践指南一、引言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卒中患者的康复率,医院卒中中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院建设卒中中心提供一套全面的实践指导,包括组织架构、设备配置、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方面。
二、组织架构医院卒中中心的建设应由医院高层领导牵头,成立专门的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卒中中心的整体规划和运营管理。
同时,设立卒中中心医疗组、护理组、康复组、科研教学组等,明确各组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卒中中心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设备配置医院卒中中心应配备国际先进的神经科检查和治疗设备,如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此外,还需配置溶栓治疗设备、监护设备、康复设备等,以满足卒中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需求。
四、技术支持医院卒中中心应具备急性脑血管病诊治、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等核心技术。
其中,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治技术是卒中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
应建立完善的脑血管病绿色通道,提高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成功率,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
五、人员培训医院卒中中心的建设需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医护技人员的专业素养。
可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卒中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治疗技术。
同时,加强卒中中心医护技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整体救治水平。
六、质量控制医院卒中中心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诊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并落实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加强医疗安全的管理,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4. 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提高卒中中心的学术水平。
七、总结医院卒中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指南的实践,我们期望能为我国卒中防治工作贡献力量,为广大卒中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希望。
卒中中心建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5; 10(7):590-606. Powers WJ, et al. Stroke. 2015 Jun 29. pii: STR.0000000000000074.
目录
溶栓流程改进策略
溶栓延误中的主要原因
3. 实 验 室 检 查 花 费 过 多 时 间 : 2010 年 血 小 板 INR(PT/PTT)、血糖测定的测定需要33分钟 才能得到结果
卒中中心的建设及挑战
朝阳西院 贾伟华
目录
卒中中心建设 溶栓治疗现状 溶栓流程改进策略
我国卒中疾病负担
建立卒中中心的目的 • 为卒中患者提供最佳医疗服务 • 成为区域性一流的卒中优势学科
卒中中心(PSC)行使功能
7. 早期康复治疗
1. 维持生命体征 2. 满足基本监护条件
6. 规范的二级预防
5. 实施一般的诊断和治 疗性干预
目录
卒中中心建设 溶栓治疗的现状 溶栓流程改进策略
超早期应用rt-PA是最有效的药物治疗
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NINDS
ECASS III
IST - 3
Confidence limits
odds ratio
3 hours
Stroke onset to treatment time (minutes)
考虑后循环
CT, NCCT,CTA,CTP
4-8分
≤3分
NCCT 内科
好转/无 加重
内科
加重, 时间<5h
CTA+CTP
前循环符合血管 内治疗入组标准
介入会诊
前循环不符合 血管内治疗标 准
后循环血 管闭塞
关于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的全面指南业务版

关于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的全面指南业务版1. 引言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医疗资源产生巨大影响。
为了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质量和效率,建立医院卒中中心已成为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本指南旨在为医院建设卒中中心提供全面、详细的业务指导。
2. 卒中中心建设目标2.1 提高卒中诊断速度确保卒中患者在到达医院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准确的诊断,这对于救治效果至关重要。
2.2 优化治疗流程建立高效的治疗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在黄金时间内接受到溶栓或取栓等治疗。
2.3 提高医疗团队专业水平通过持续培训和教育,提升卒中中心医疗团队的专业技能和救治水平。
2.4 完善随访和康复体系为卒中患者提供全面的随访和康复服务,以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
3. 卒中中心组织架构卒中中心应具备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中心高效运转。
3.1 领导团队由医院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卒中中心的战略规划和资源调配。
3.2 医疗团队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的专业人员。
3.3 支持团队包括护理、康复、营养、心理等支持部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
4. 卒中中心建设内容4.1 硬件设施确保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如CT、MRI、DSA等,以便于快速诊断和治疗。
4.2 软件设施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患者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救治效率。
4.3 培训与教育定期组织卒中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
4.4 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卒中中心的救治质量。
5. 卒中中心运营管理5.1 患者管理建立完善的卒中患者登记和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5.2 医疗质量管理通过持续的质量改进,提高卒中中心的救治水平。
5.3 人员管理合理配置卒中中心的人员,确保各岗位的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6. 总结建设医院卒中中心是提高我国卒中救治水平的重要举措。
通过本指南的实施,相信我国的卒中中心建设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任务和目标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任务和目标《柳叶刀》杂志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结果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了全球的第二个时疫,对人类的威胁非常大。
特别像中国、俄罗斯、内蒙古、包括一些非洲的国家,这些都是脑卒中的高发地区,但是中国的情况尤为突出。
虽然我们的脑卒中防治工程走到今天也有5年多了,在这5年多的历程当中,我们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推动卒中单元的建设及管理方面做了一些非常有成效的工作。
脑卒中防治工程基地医院已经有306家,但是这306家是不是每家都能按照标准来进行卒中单元、或者是卒中中心的管理呢?实际上差别很大,所以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主要体现在卒中急救期,缺乏一个统一的救助规范,在住院期间卒中防控体系建设也存在一些漏洞,对疾病管理没有一定的标准。
建设卒中中心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各单位如果都能够按照规范和标准操作,那么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
所以卒中中心建设启动和标准的出台,体现了在卒中的救治过程中,以卒中中心为核心,同时要得到医院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强调卒中急救的网络性,成立区域性卒中医疗卫生系统,只有这样卒中中心的工作才能良好的运作。
一、《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解读:卒中中心建设标准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要求,一个是评估目前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规范类指标,包括急救阶段流程实施标准、住院期间实施标准以及出院实施标准;第二个方面是卒中相关医疗体系的评价指标。
对于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在卒中中心建设方面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些要求一方面体现在硬件建设上,例如对基础设施、大型设备的要求,同时也包括对开展卒中防控工作的人员的要求、学科建设方面的要求、卒中救治信息能否及时上传给国家数据库中心、院前的宣教、院后的随访和组织管理、以及制度的健全,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虽然我们卒中中心分为三大类,但是这三大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一些基本的标准和基本的任务是每级的卒中中心都必须达到的,例如入院以后要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这是无论哪一个卒中中心都必须要做的评估。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草案)二○一五年五月目录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 (3)一、卒中防治中心 (3)(一)基本条件 (3)(二)组织管理 (3)(三)建设要求 (4)(四)服务要求 (5)二、高级卒中中心 (6)(一)基本条件 (7)(二)组织管理 (8)(三)建设要求 (8)(四)服务要求 (9)三、国家示范卒中中心 (10)(一)基本条件 (10)(二)组织管理 (11)(三)建设要求 (12)(四)服务要求 (12)附录:中国卒中中心流程认证及质控考核指标 (14)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脑血管病临床专科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医疗机构对脑血管病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的实际状况,拟定了《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
卒中中心设臵分为“卒中防治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和“国家示范卒中中心”三级。
各级卒中中心参照本标准建设和管理。
一、卒中防治中心“卒中防治中心”是能为卒中患者提供基本的、标准化的诊疗服务,具备必要的卒中专业人员、基本设施设备、专业技术和卒中救治流程的医疗中心。
(一)基本条件1.二级及以上医院资格。
2.设臵神经内科(和/或神经外科,急诊科)开设床位30张以上。
3.从事卒中诊疗的各级各类人员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质、大型仪器上岗资质等执业许可资格。
4.具备满足重症卒中患者救治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
5.具有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康复科(或专业)。
(二)组织管理1.成立以医院主管业务领导为主任,以相关职能部门、临床、医技和信息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卒中中心副主任兼任),各级各类人员职责明确。
2.成立以神经内、外科医师为主体,卒中诊疗相关专业骨干医师为依托的救治小组。
3.建立健全保证卒中救治质量和安全的相关管理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4.依据国家卒中诊治规范及指南,制定各类卒中病种的救治预案,建立绿色通道,由专人负责卒中相关信息的登记与上报。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讲课)版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讲课)版卒中,就是中风啦!咱们老百姓常说的“脑溢血”、“脑血管破裂”等等,都属于卒中的范畴。
话说这个病可不简单,要是得了,轻则半身不遂,重则植物人甚至死亡。
咱们得重视起来,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高危人群。
怎么预防卒中呢?我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咱们得吃得健康。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多喝白开水,少喝碳酸饮料;适当运动,保持身材。
这些都是防卒中的小妙招。
戒烟限酒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烟酒不离手,卒中不远走”。
我们要定期体检。
很多卒中的患者都是因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
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就医。
这样才能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卒中的风险。
我们要学会识别卒中的早期症状。
卒中的早期症状可不像感冒那样明显,有时候就像是“鬼打墙”——明明知道自己在走错路,却就是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常见的早期症状有: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面部、手臂或腿部一侧突然出现麻木、无力等;说话不清或者突然出现听力障碍等。
这些症状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却是卒中的警示信号。
我们要学会观察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旦发现他们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送他们去医院检查。
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比如说,加强卒中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卒中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让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加大对卒中患者的关爱力度,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只有做好预防工作,才能让我们远离卒中的威胁。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把关吧!。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通过造成不同类型的脑血管意外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作为全球第二大致残和死亡原因,卒中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
因此,建设和完善中国卒中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来讨论中国卒中中心建设的指南。
第一部分:中国卒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卒中是一种一旦发作就需要立即处理的疾病,它的治疗窗口极其小。
因此,针对卒中的快速和适当的应对能够拯救患者的生命以及重建其生活。
一些研究表明,全球每年产生的卒中估计有1600万人,而中国每年累计卒中病例为250万,卒中患者占全国疾病负担的高达13%。
有报告指出,中国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发达国家,这是因为中国患者的卒中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基础卫生服务水平的相对低下、卒中急救体系的不充分和治疗模式的不合理。
因此,建设和完善中国卒中中心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救治和预防卒中。
第二部分:中国卒中中心的特点在建设中国卒中中心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多学科协作:卒中治疗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神经科、神经外科、心脏内科、血管外科、放射学科、急诊科等等。
因此,建设中国卒中中心必须将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形成协作机制。
2. 一流的医院设施:卒中治疗需要包括放射学、CCCU和CT的设备,以及脑卒中急救车等设施。
因此,建设一流的医院设施对于卒中中心的成功至关重要。
3. 严格的质量管控:中国卒中中心必须遵循卒中急诊、诊断、治疗的标准化流程,并建立质量管控体系,以确保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合理和科学。
第三部分:中国卒中中心建设的指南在众多的指南和标准中,欧洲卒中协会(ESO)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建设和评估卒中中心的成效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
1. 卒中中心的规划和资源:建设中国卒中中心时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分配,包括人员、设备、空间、时间等。
建设规划应考虑到患者预期增长,未来科技的进步和治疗的改进。
2. 协调的急救系统:医疗急救和往返运输提供了快速的解决方案,以减少时间延迟和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

3、服务质量:卒中中心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流程 标准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设备管理: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提高设备使用 效率。同时,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加强质量管理
4、加强质量管理
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卒中中心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患者满意 度调查、医疗质量评估等。同时,应该定期对卒中中心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和审 核,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实施效果
三、实施效果
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强化技术培训和加强质 量管理等措施的实施,卒中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卒中患者的诊断和治 疗水平得到了提高,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得 到了提高,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医院的医疗质量得到了提高, 增强了医院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3、服务质量:卒中中心应建立 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3、服务质量:卒中中心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流程 标准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人员管理: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加入卒中中心,提高专业技术团队的综合素质。
3、服务质量:卒中中心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流程 标准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建设标准
3、服务质量:卒中中心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流程标准化,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应患者体验,优化诊疗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 的医疗服务。
1、技术创新:卒中中心应积极 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医疗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6月 第10卷 第6期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关键词】 脑血管病;卒中中心;指南;建设标准【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5.06.009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课题支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病急性期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和医疗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技术研究”(2011BAI08B02)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脑肿瘤和脑血管病临床诊疗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2013BAI09B03)通信作者单位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通信作者王拥军y o n g j u n w a n g 1962@截至2010年,我国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超过336/10万,位列全球第一。
每年因卒中死亡人数达170万,高居全国居民死因首位[1-2]。
卒中正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逐年增长的费用对我国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是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我国卒中流行分布区域广泛,医疗体系复杂多样,卒中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亟待进行规范化防治、全面化建设。
为了规范卒中救治医疗机构的准入标准,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卒中领域专家委员会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基于循证医学基础和国内医疗环境现状,委员会专家组初步形成了中国卒中中心建设的指南。
该指南将推动国内医疗机构申请卒中中心认证,为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提供依据,为卒中患者提供合理、优化的治疗,提升我国的卒中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1 中国卒中中心管理要求1.1 中国卒中中心资质认证 专家组确立了中国卒中中心的两个等级:①卒中中心(primary s t r oke c e nt e r,P SC);②综合卒中中心(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CSC)。
PSC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规范化诊治,并达到卒中中心认证的初级标准。
具备更多人员、设备及技术资源的中心在行使PSC功能的同时,可申请CSC的资质认证。
PSC和CSC可申请加盟中国卒中中心建设联盟(China Stroke Center Union,CSCU)。
1.2 目标人群 所有类型的急性卒中患者都应当进入卒中中心进行诊治。
对于大面积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不明病因的卒中、需要特殊检查和治疗而PSC无法完成的卒中及需要多学科救治的卒中,推荐直接进入或转入CSC接受救治。
目标人群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
卒中单元治疗的益处随发病至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所有急性卒中患者(包括就诊延迟的患者)均应获得及时的诊断、急性期治疗、康复、二级预防及并发症预防等规范的干预措施。
可疑卒中患者在卒中中心的卒中单元治疗过程中排除卒中诊断后,应移出卒中单元。
2 卒中中心建设标准2.1 功能 PSC提供[3]:①维持生命体征;②满足基本监护条件;③提供早期诊断检查;④有卒中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特别是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⑤实施一般的诊断和治疗性干预;⑥规范的二级预防;⑦早期康复治疗。
2.2 中心配备2.2.1 基础设施 必备设施:①急诊室(与院前急救系统紧密合作,按相应流程进行有效接诊、分诊和转诊);②可提供血常规、生化、凝血谱·指南与共识·Chin J Stroke, Jun 2015, Vol 10, No.6等常规检查的实验室(24 h/7 d);③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推荐≥64排)(24 h/7 d);④卒中单元;⑤卒中预防门诊。
可选设施:①神经重症监护室(neurologicalintensive care unit,NICU);②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设备;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 i g it a 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④神经外科支持;⑤多学科间网络合作。
2.2.2 PSC成员 必备人员:①中心主任;②急诊科医师;③24 h/7 d值班的卒中小组;④神经内科专科医师,需经过脑血管病诊疗技术专业化培训;⑤神经放射诊断医师;⑥放射科技师;⑦检验科医师;⑧经过卒中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⑨康复师(包括吞咽障碍管理师);⑩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医师;颈动脉超声医师;超声心动图医师。
可选人员:①有急性卒中救治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②内科医师;③医疗质量评价和改进专员;④社会志愿者。
2.2.3 诊断技术 必备技术:①头颅CT平扫(24 h/7 d),拟静脉溶栓患者,能够在到院后25 min内开始检查;②卒中患者优先的CT扫描;③实验室检查(24 h/7 d,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谱),拟静脉溶栓患者,实验室检查能够在到院后45 min内显示结果;④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24 h/7 d);⑤经胸超声心动图;⑥颈动脉超声;⑦胸部X线(24 h/7 d);⑧TCD。
可选技术:①经食管超声心动图;②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CT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③头颅MRI扫描,包括T1、T2、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磁共振梯度回波(gradient recallede c h o,G R E)T2*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 lu 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灌注加权成像(p e r f u s i o n w e i g h t e d imaging,PWI)、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及增强扫描。
2.2.4 治疗技术 卒中急性期治疗:①rt-PA静脉溶栓:所有患者必须在急诊就诊时根据目前指南评估是否适合静脉溶栓治疗[4-6]。
对于适宜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就诊到开始给予药物溶栓的目标时间应当<60 min(其中到达急诊至开始CT检查的时间≤25 min)[7]。
②预防卒中并发症,包括跌倒风险评估、吸入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压疮、骨折、应激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等。
③能通过与CSC的合作网络使患者获得及时的血管内治疗(24 h/7 d)。
④能通过与CSC的合作网络使患者获得及时地去骨瓣减压术或血肿清除术(24 h/7 d)。
⑤能通过与CSC的合作网络使患者获得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治疗(24 h/7 d)。
护理技术:①根据指南正确安置和摆放患者体位,评估受压区域压疮风险和跌倒风险,用日程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监测神经功能,评价液体平衡,监测体温及评价吞咽困难;②让患者亲属以及照顾者参与培训和家庭护理,并提供有关卒中症状、检查和治疗、康复、卒中后服务等信息;③每周集中一次针对患者和(或)家属的卒中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健康教育。
二级预防:①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及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②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如未使用需在病历中记录原因及相应措施);③出院时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口服抗凝剂(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的治疗(如未使用需在病历中记录原因及相应措施);④住院时/出院时血压、血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6月 第10卷 第6期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的治疗措施。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内容需根据患者情况量身定制[8-10],标准如下:①在病情稳定和卒中严重程度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实现早期活动和康复治疗;②早期活动和运动治疗至少1次/天,如资源允许,可为2次/天;③至少每周一次多学科联合查房评估;④设立治疗目标;⑤日常活动评价;⑥吞咽功能障碍筛查和处理;⑦语言治疗;⑧神经心理学和认知评估;⑨出院时康复指导及计划;⑩对患者及其照顾者全程提供康复及预后的信息。
2.2.5 监测和随访技术 ①床旁24 h生命体征监测(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体温等监护);②神经功能评分,推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需要在入院、出院时完成评估;③依据国家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制订出院及随访计划。
2.2.6 教学科研 ①医院卒中诊疗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应每年参加与脑血管病相关的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②加入CSCU的数据库登记系统,并由PSC质量改进专员负责定期上传及核对数据的工作。
2.3 资质和质量管理指标 PSC资质认证需要独立的机构进行认证,不推荐自我认证,具体认证指标如下。
2.3.1 PSC医院资质 医院经评审至少获得二级及以上医院等级资格,并在有效期内,设置神经内科专业组或科室5年以上,开设床位20张以上。
2.3.2 PSC人员资质(1)卒中中心主任:①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必须经综合卒中中心培训6个月以上,并完成血管神经病学培训或血管神经外科培训,或者具有同等经历者;②必须每年参加一次全国性的脑血管病相关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不限定地点;③每年诊断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
(2)急诊医师:所有急诊医师必须至少接受过一次卒中中心的卒中急救培训,而且①每年应与院前急救系统人员至少会晤2次,评审急性卒中救治情况;②每年参加≥2次有关急诊医疗服务的继续教育。
(3)神经内科专科医师:①建议≥1名神经内科专科医师为脑血管病专家;②建议≥3名为经过综合卒中中心培训并获得认证的医师。
(4)卒中小组成员资质:①由受过卒中专业培训的主治(或以上)医师组成;至少获得连续1年的卒中诊疗培训;②独立工作前,必须在中心内接受实践培训;③接到急诊电话后,15 min内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评估。
(5)神经放射诊断医师资质:①经过培训,能够进行急诊神经影像诊断;②能够在开始急诊头颅CT检查后20 min内出具影像初步报告。
(6)放射科技师资质:①至少配备1名以上经过培训且有上岗证的CT/MRI技师;②围检查期的死亡率<1%,严重并发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