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林语堂《吾国吾民》读后感1500字作文

林语堂《吾国吾民》读后感1500字作文

林语堂《吾国吾民》读后感1500字作文第一篇:林语堂《吾国吾民》读后感1500字作文《中国人》也就是大名赫赫的《吾国吾民》的最早全译本。

于是得闲便翻看起来,整个阅读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也有趣很多,时时能读到让人露出会心微笑的文字。

然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复杂的书,作者林语堂先生在写书之时正值国难当头,而新旧思想的碰撞无处不在,他成书的立意甚高,自然免不了牵扯进很多当时的政治局面,窃以为作者对于当时复杂的局势所抱持的观点还是书生了一点。

但我在此不想也不会谈大事,世事有因果,不用我多说。

想来想去,我也只能写点和现实生活有关的琐事罢了,虽然这样的品论不免是断章取义的,或者这样的观点根本就是作者最不想读者所落入的偏见,但70年过去物是人非,同样的文字由不同时代的人读来,感受想必都是大相径庭的。

此书的笔者林语堂先生是近代是一位语言大师,此书是他用英文书的,根本立意就上让外国人理解中国,当然其中也有很多作者对于当时政局的见解。

而林先生自身“文化条件”就决定了他能完成这样一项貌似“不可能任务”,他出身中国传教士家庭,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游学海外多年,但同时又拥有浑厚的古文根底以及对各路传统学说深刻的理解。

这样一来他的着眼点和所抱持的观点就变的十分有趣了,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上。

而全文通篇都用那样一种中立的,有别于以往的,甚至带点西洋人特有的天真的口吻来阐述我们所司空见惯的日常的一切。

可以想见这样的书在当时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而在70多年后的今天,读此书却又别样的感触。

对身在今时今日的我们而言,那些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早已经不再是笔者当年的新鲜事物,转而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那些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却渐渐褪色。

这样的变化而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本无所谓对错,存在即是合理。

但不可避忌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断代现象。

从作者那个年代起,我们因为工业文明落后于西方,便奋起直追,免不了事事以西方的为好。

然而到了今天,当我们在所谓科学文明,商业文化的潮流中越走越远的时候,有没有停下来,切身思考过这些随之而来的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真是是我们想要的吗?真的是适合我们的吗?好比身在这座被称为国际大都市的城中,努力成为主流生活价值观的一份子,供房贷,养车子,为了吃一顿有名的馆子而等上2个小时。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基于过去,适于将来——读《吾国与吾民》有感“然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

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做,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赛珍珠序)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格局动荡的时代。

沉浸在历经了几千年才营造出的梦境中的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看着他们已经“睡过头了”,他们的床榻已经被侵略者们所占据,他们的身边充斥着闻所未闻的思想,物质和文化。

所以国人们迷茫了,他们无法分辨身边的一切,甚至于对那个曾经沉浸依恋的梦境也产生了怀疑。

不只是中国人,那些侵略者们,即床榻上的其他人对于这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中国也是一知半解。

他们需要文字性的资料说明来帮助他们看清中国,中国人自己也需要一些清晰的指引来帮助他们由梦境过渡到现实。

于是,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应运而生。

但其中很多的著作都不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它们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

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理清中国和中国人和思想精神制度,展现人们的生活之道,为那些想要了解中国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大体归纳为:由大及小,由里及表。

先叙述中国人整体的特点,即他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等,逐层深入,延伸到生活,艺术这样的细节,它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生活表现的过程。

但在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过渡紧凑,承接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吾国与吾民》一、作者背景1. 作者简介林语堂,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 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及英文系主任、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外交部部长、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务。

主编《语丝》、《论语》以及创办《人间世》、《宇宙风》、《天风》等刊物。

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76年在香港逝世。

2.成长背景1895年出生于福建龙溪,父亲为教会牧师,典型的基督教会家庭,1912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教师和杂志编辑工作。

妻子廖翠凤是鼓浪屿首富廖家小姐,育有三女:长女林凤如、次女林玉如、小女林相如。

二、写作背景《吾国与吾民》由美国纽约约翰戴公司于1935年出版,文章旨在向西方人展示中国人最忠实、最完备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和艺术等特点,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作相应的比较。

三、吾国与吾民1.中国历史现状中国是现存国家年龄最高,而且保存着赓续一贯的固有文化,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曾经是雄视全球的强大帝国,是异民族的战胜者,贡献给世界几个重要的发明,涵育有完全自己的生活智慧,自己固有的文学和哲学、艺术。

2.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的性格:北方——粗暴豪迈,长于战斗;南方——柔荏驯良,长于贸易。

中国人的德行(民族德性):稳健、淳朴、爱好自然、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生殖为高、勤勉、俭约、爱好家庭生活、和平、知足、幽默、保守、好色。

总括中国人的德行为“圆熟”。

中国人的三大恶习:忍耐(原因是中国人口密集,家族式生活要求国人必须忍耐)、无可无不可(即不管闲事,原因是国人自由没有受到法律的保障)、老滑俏皮(道教影响)。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2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2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读《吾国与吾民》有感《吾国与吾民》是我读林语堂先生的第一本书籍,此后再读《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等等书籍,还是找不到当初读《吾国与吾民》的那种震撼,为此不得不感叹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呈现的智慧才识。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学美国和德国,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后又成为《语丝》杂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与《吾国与吾民》的初始其实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这本反应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性的一本书却是在美国用英语创作,随后才经由中国翻译家翻译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处。

1934年,林语堂先生开始用英文创作《吾国与吾民》,随后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随即轰动一时,都被西方人认为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国文明”。

要讨论《吾国与吾民》,那就必须把此书放到当时的一个宏观大背景之下去讨论,这样子方能够体现林语堂先生写《吾国与吾民》的厉害之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

赛珍珠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也说道:“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的心灵。

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

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一些书可以在睡前读,但有一些书需要在写字台前阅读,《吾国与吾民》就是这样一本需要全神贯注边读边勾画边思考的一本书。

开始时,我把它放在床上,每每睡前翻翻,心里嘀咕:有点难,那种语言风格理解起来甚难矣。

花了钱不读是否可称之为“浪费”?曾经初中时还购买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十多岁购买的书过了十年时间,再次捧起,也是耐着性子读完的,虽然也没能读懂,小收获还是有的。

我从来都抱着这样的态度:一本书,不管多贵,只要能从中收获一点点,哪怕一个句话能给我小小的启发我都觉得值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吾国与吾民》值了!在我读到第二章《中国人之德行》时,我决定把它从床上放到写字台前来了。

林先生将中国人之德行归纳为: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

在讲述圆滑一德行时,他说:“中国人把心的地位看得太高,致剥削了自己的希望与进取欲……这样向上攀爬的过程,给了他一些生命和人性上不可磨灭的教训。

”所以同龄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加老成和严肃,环境使然。

中国人最富刺激性的品行便是老滑俏皮。

俏皮者是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生况味,变为实利的、冷淡的、腐败的行为。

唐代二位诗僧的对话:寒山曾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最爱这句。

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中国的民族生命所赖以活动。

渐渐感受到大师风采,平和中道出精髓,然后莞尔而笑。

今天按原计划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后感触颇多。

2016寒假我的原计划是读完语堂先生的三本书,此时是寒假的最后一天,我如约而读完,看来计划是可以变为现实的,我心底甚是喜悦。

这本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剖析解构国人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大师呕心沥血的传世之作;这是一部国内国际备受推崇的国际巨著。

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1其实人类退化的信号,倒不在乎龌龊。

而却恰恰在乎畏惧龌龊,而且从一个人外表来批评他的体格和品行之健全与否,实在是危险的。

中国人的圆熟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

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一、《吾国与吾民》讲什么《吾国与吾民》,国学大师林语堂征服东、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这是一部全景剖视国人精神与生活的史诗巨著,品赏浪漫雅致的东方情调,直指国人灵魂的最深处。

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很受用。

这本书描写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

整本书最激发人的地方,就在于林语堂的幽默。

从幽默中看到智慧,从睿智中看透中国人的国民性。

二、阅读本书,透视和剖析中国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内心深处奥秘1、中国人的四种美德自古以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中国人认为知识的培育发展在于智慧的领悟。

而从领悟出发,培育出和平、知足、镇静、忍耐四种美德。

由此林语堂描绘出十五种民族德行的特性。

这些特性中有美德、也有非美德,有中性品格,也有恶行。

而一切的特性都包含在“圆熟”这个词里。

2、“圆熟”的中国人“圆熟”是一个消极的国民品性,显示出一种静止消极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老于世故”。

这种文化品行以支持力和容忍力为基础,缺乏进取和争胜精神。

这种文化让人在任何环境下富有妥协精神而自足于和平状态。

中国人把心的位置看得太高了,以致剥削了自己的希望和进取欲,无形中生成一条普遍的定律:幸福是不可以强求的。

这种“圆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社会环境,是几千年来中国特有的社会政治园地孕育的。

3、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理想,林语堂指出,孔教为中国人民的工作姿态,道教为游戏姿态。

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吾国与吾民》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一):翻译的语文水平黄嘉德翻译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你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回到了学前班。

每句话看一遍基本上除了几个关键词就啥也看不懂了。

碰上有两个逗号的复句,即便是认真读上好几遍,也完全不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指代关系。

半古不白,之乎者也跟现在句式混在一起,结果就是谁也看不懂。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二):这个版本翻译严重不推荐啊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三):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本对希望理解中国人的读者有着莫大帮助的书。

由于半白话的原因,书中一些部分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最开始读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书的顺序读,而是从下半部讲述娱乐的部分开始(略微显得有点浮于表皮),然后阅读越觉得有意思,把后半部就看完了。

前半部似乎整个论调有点偏灰暗,不比得后半部来的轻快愉悦,看的我也很沉闷。

看完只有一个感觉:中国人总是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娱乐方面被同化得太多了,但是在思维方面,倒是一点变化也谈不上。

是好还是不好这真是不好断定,或许这是民族特色。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关于赛珍珠的序开头赛珍珠的序,没人觉得翻译有问题吗?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不知所云的“底”。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题目:《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书名:《吾国与吾民》作者:林语堂出版信息: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翻开《吾国与吾民》的目录,见者作者从中国的人民及其性格、思想谈到这一群体的社会、政治、文艺生活,甚至普通的琐碎小事、日常情趣都有罗列。

从目录中不难看出,作者把中华民族视为一个个人,由这个人宏观的、抽象的方面开始着手,逐渐的落实于细节、具象之处。

看上去似乎和我们常规印象中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有所相悖,因此在正式阅读前我还是有点心理压力的。

待我翻开正文,开场的第一句话:“研究任何一时代的文学或任何一时代的历史,其最终和最高之努力,往往用于觅取对该时代之‘人物’的精详的了解”。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论坛人物创作区高老师打出的小标题——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

就好像我们最近一直在做的人物肖像练习一样,先要把人物的形象、基本情况展现出来,再进一步来讲他的故事。

似乎林语堂先生的第一章“中国人民”就在做着这样一件事,只有介绍了中国人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才有下一步个性的塑造,思想的介绍这些想对稍“玄”的内容。

把握到了全书的一点线索(自认为把握到了一点点),接下来读起来就有点信心了。

虽然由于翻译的原因,文章不是彻底的现代汉语式的白话文,对于我来说有些拗口,尤其是在读一些相对抽象的章节时非要朗读出来才能集中注意力来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林语堂先生举大量例子的这种叙述方法还是相当能够吸引我读下去的。

文章中不仅就一种抽象的叙述(南北方差异、人文主义这些章节)举出中国社会中一二三个例子,还常常引西方的事例进行对比或类比。

这样一来可以使得老外们更能看清这张递出去的名片,也方便让我们这些没有形成知识系统的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可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兴许国内的例子不能理解,国外的例子或者名人我们反倒听说过,这些现象反倒更加贴近我们今天的生活。

不仅如此,其例子的生动性之高让我时不时的想要读出来和我爸爸妈妈分享林语堂先生的幽默与智慧。

全书的前部分虽是在讲述一种抽象的性格、思想上的特点,但是却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像串珍珠一样的串联起来,不是干别的,晦涩的,而是立体的、可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第二篇:吾国与吾民第三篇: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第四篇:《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第五篇:吾国与吾民中英文书评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基于过去,适于将来——读《吾国与吾民》有感“然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

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做,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赛珍珠序)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格局动荡的时代。

沉浸在历经了几千年才营造出的梦境中的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看着他们已经“睡过头了”,他们的床榻已经被侵略者们所占据,他们的身边充斥着闻所未闻的思想,物质和文化。

所以国人们迷茫了,他们无法分辨身边的一切,甚至于对那个曾经沉浸依恋的梦境也产生了怀疑。

不只是中国人,那些侵略者们,即床榻上的其他人对于这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中国也是一知半解。

他们需要文字性的资料说明来帮助他们看清中国,中国人自己也需要一些清晰的指引来帮助他们由梦境过渡到现实。

于是,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应运而生。

但其中很多的著作都不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它们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

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理清中国和中国人和思想精神制度,展现人们的生活之道,为那些想要了解中国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大体归纳为:由大及小,由里及表。

先叙述中国人整体的特点,即他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等,逐层深入,延伸到生活,艺术这样的细节,它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生活表现的过程。

但在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过渡紧凑,承接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内容对于时代的适应性,尤其在对中国人性格和理想分析上。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鞭辟入里,中国人的性格实在称不上优秀,因为历史的积压和现实的胁迫,中国人乐观幽默知足常乐,但也超脱老滑消极避世缺乏社会责任。

这是很矛盾的性格,在在中国人身上却能很好的融合。

林语堂先生说“消极避世并非一种崇高的道德,而是一种在没有法律保护下的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

它是自卫的一种方式,我们培育这种品质,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

中国有名的淡漠的凝视仅仅是一种自卫的凝视,有其深刻的文化与自律的背景。

”他对于中国人性格的分析是基于对历史的总结和对现实的感悟,所以放在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也依旧适用。

举个例子,前几年广受争议的“老人摔倒无人扶”现象盛行一时,最后竟上升到了国民性格的高度。

中国人不是没有同情心,只是谁也不知道将老人扶起来之后会不会反被诬赖。

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没有办法得到保护的时候中国人宁愿逃避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你可以说他没有社会公德心,但至少他保护了自己。

这里面还包含了“中庸之道”,在扶起老人和反遭诬赖之间,中国人会在有目击证人的情况下扶起老人,即保护了自己,也帮助了他人。

中国人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的性格也许有不好的成分,但“存在即有理”,这是他们生活的态度,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文中有一段对于中国社会等级的描写。

“衙门家庭又正可以比做榕树。

它们的根与根相交错,再交错,像扇子一样展开。

而中国社会就像是一个山上的榕树林,经过一个调整过程,这些树都在太阳底下争到了一块地盘,相互和平共处。

有一些树所处的位置较其他为好,他们就相互维护并保持住自己的位置。

正如当代中国流行的俗语,“官官相护”。

普通人民就是土地,供给这些大树以营养,使他们成长。

”这是一段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社会等级的盘根错节和官民之间的关系。

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所描写的必然是当时的或是历史的情况,但放在今天,即21世纪的社会中,这样的描写仍能称得上逼真。

一本优秀的著作不会被时代所禁锢,它或许会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但它给人的启示不会只停留在那个时间节点。

《吾国与吾民》扎根于历史,成长于现实,结果于未来。

我们现在还能从这本著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它启发我们去认识自身,修正自我,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第二篇:吾国与吾民《吾国与吾民》读书报告读完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自己,或者说,从未以一种深入的全面的视角审视我们中国人的特点。

不得不感叹,林语堂确实是个文学大家。

林语堂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英文,哈佛大学读比较文学硕士,1922年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读语言学博士学位。

他饱受西学,因此能从文化差异中捕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能用求索真理的笔回应外国人的傲慢偏见和中国人的夜郎自大,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用深刻对比表现出来的写意中国。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

作者以一种整体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精细描写让人重新认识一个伟大的国家。

《吾国与吾民》是一面镜。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生活、日常饮食及人生的最后归宿,都有精辟的见解。

读后,细思,被著者的理性和睿智所折服。

在写到中国的学府制度时,说,“总说一句,无人能相信,亦不能使人相信,谓把心理学,宗教,推销术,英国宪法史这样叠床架铺的累积起来,可以培养出一个有学问的人。

”即使在今天,最热门的国考,即公务员考试,不也是如此吗?《吾国与吾民》成书于1934年,距今已有七十个年头了。

尽管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但根深蒂固在个体和我们的民族(请继续关注:y country and my people》。

旨在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正如赛珍珠在这本书的序所写“它满足了所有以上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由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摘录于p8)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赞同。

看着这本书,毫不夸张,有时每看一页,我都有很多的话想要表达出来,但是那一时的想法又有点缥缈。

原因应该在于,尽管隔这本书最开始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改变担得起“翻天覆地”这个词。

可是,我还是能从那些字里行间看到我自己的身影,看得到很多当今中国人民的形象。

我不知道这一点是好还是坏,而凭我现在的个人素养,我也觉得要我从整体去全面的把握这本书,可能有点难度,于是乎,我就聊聊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人在《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第一章里,谈了很多关于我国南北方的差异(而很显然,现在,这种南北方的差异还是存在并且比较鲜明)、退化、新血统的混入、文化的稳定性等方面。

我想谈谈我对文化稳定性的一些看法。

文章中说道“中国为什么历经周期性的劫难之后,仍能生存下来,这种种族耐力与吸收外族血统的能力究竟来自何方?”(摘录于p47)接着作者又说道“这种耐力与活力,部分是体质上的,部分是文化上的。

而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

另一个使社会安定的文化因素是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阶级。

”(摘录于p47、48)关于中国的家族制度,我一直深有感触。

在初中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自己家的一本家谱。

上面记录了我的曾爷爷以及我曾爷爷等等他们的姓名以及配偶的名字等。

拿到那本比较破旧的本子,我饶有兴趣的研究了很久,一种莫名的兴奋持续了好久。

我想这种兴奋感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面对家族宗谱会产生的一种敬畏、感激、好奇、自豪的情感。

没有人刻意的教导过我们关于祖宗、家族该有的态度和情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它却已经根深蒂固于我们的血液之中。

所以,直到现在,尽管人们的家庭观念有所淡薄,但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仍是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而人们思想中那种努力奋斗、光宗耀祖的思想也没有消失。

尽管有部分原因是政府对传统文化上的一种倡导,但是仍旧离不开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这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

在古代,这种家族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团结、统一的一有利因素,在当代仍是。

而近来我在研究明朝的宦官制度时,研究宦官这个人群的来源时,却也感受到中国深远流长的家族制度是宦官这个完全悲剧化的群体的刽子手。

为了保持家族血统的纯正,所以在一夫多妻的帝王贵族家族里,便用“刑余”过的男子来伺候其妻子。

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古代社会中最黑暗的制度之一。

然而关于家庭制度有千千万万的观点也有千千万万的方面,在此,我只是简单描述自己的观点。

另外一个促使社会安定的因素是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阶级。

这一点,在我最近研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时深有感触。

在最近看的《晚清绅士与公共危机治理》里有一句话对此解释的相当清楚:科举提供了一条最大可能的选拔才能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使社会不断进行阶级的对流,也对政治和社会产生稳定的作用。

二、中国人的性格和心灵在《吾国与吾民》的第二章中,林语堂先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的性格,他在原文中是这样的写道“如果我们回头看一下中华民族,并试着描绘其民族性,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如下特点:①稳健②单纯③酷爱自然④忍耐⑤消极避世⑥超脱圆滑⑦多生多育⑧勤劳⑨节俭⑩热爱家庭生活等等。

(摘录于p56)虽然作者是在上个世纪编写的这本书,是在当时的背景对我国人民性格进行的描述,但是看着那些词,我恍惚也能看到许多当代中国人民的形象。

下面我将谈谈我对书中说道的几个中国人的性格的看法。

1、遇事忍耐。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写道“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即过分稠密的人口和经济上的压力等等,使人们只有狭小的生存空间;这种品质又特别是家族制度的产物,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人们试图消极避世,多半是由于个人自由没有法律的保障和想法的保护。

”(摘录于p63)对于这段话,我感触特别深刻,看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就是几句浅显易懂的话句,却不仅震撼了那个年代,也震撼这21世纪的我。

在当代中国,这种忍耐性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拥挤狭小的生存空间、昂贵的房价、超级大堵车、永远的加班加点的工作、昂贵的医疗费用等等。

可是人们仍能忍耐下去,并且总能找到活下去并活的相对自在的勇气和动力。

不能不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

可是表现在另一方面,遇事忍耐也表现在面对不公平、不平等时的忍气吞声,表现在看到不公正的事情的的旁观。

面对车上的偷窃行为,人们总是在忍耐,很少会出来指责他;面对饭店的逃税行为,人们总是在忍耐,并且对自己助长他逃税而获得的小惠小利而乐在其中;面对马路上的撞人逃走事件,人们经常在忍耐,因为这不关自己的事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