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合集下载

植物系统发育学的重要分类学方法与进展

植物系统发育学的重要分类学方法与进展

植物系统发育学的重要分类学方法与进展植物系统发育学是研究植物物种的起源、演化和分类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类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植物系统发育学的重要分类学方法与进展。

一、形态学分类法形态学分类法是植物系统发育学的传统方法之一,通过对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来判断植物种类的分类关系。

形态学分类法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如叶片形状、花朵结构等来进行分类。

尽管形态学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准确地进行分类,但其在处理模糊形态或形态特征相似的物种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系统发育学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系统发育学成为了植物系统发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系统发育学基于物种的遗传信息,通过对物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来推断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关系。

系统发育学主要利用基因序列(如DNA、RNA等)的比较和分析,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展示物种之间的分类关系。

系统发育学方法减少了形态学分类法的主观性,并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物种分类的关系。

三、分子系统学分子系统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类学方法。

分子系统学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对物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来推断物种的分类关系。

与系统发育学相似,分子系统学主要利用基因序列的比较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

但相较于系统发育学,分子系统学还引入了更多的分子标记,如蛋白质的产物等,来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

分子系统学在物种分类和演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进化发育生物学进化发育生物学是将植物系统发育学与发育生物学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物种的形态发育和遗传发育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发育模式进行研究,来推断物种的演化历史和分类关系。

进化发育生物学综合了形态学、系统发育学和分子系统学等多种方法,使得物种的分类和演化研究更加全面和准确。

总结起来,植物系统发育学的重要分类学方法与进展包括形态学分类法、系统发育学、分子系统学和进化发育生物学。

这些方法在植物分类和演化研究中各有优劣,但无疑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准确和全面的了解和解释植物物种的分类关系和演化历史的途径。

植物界的系统发育

植物界的系统发育

一、植物的起源

与 地 质 年 代 的 发 展 探 讨 植 物 的 起 源

生物进化的历史进程
前寒武纪—— 34亿年前:单细胞原核生物 20亿年前:单细胞真核藻类 8亿年前:多细胞生物 古生代——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藻类、 蕨类植物 奥陶纪和志留纪:植物由水生 到陆生的进化 泥盆纪:裸蕨植物时代 石炭纪:蕨类植物时代 二叠纪:裸子植物繁茂
维管植物的进化与发展: 孢子体发展配子体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 大小孢子的分化,种子的产生; 受精作用摆脱水的限制
五、生活史的类型及其演化

总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有性生殖的三种类型:
合子减数分裂; 配子减数分裂; 居间减数分裂。

无有性生殖→有核相交替,无世代交替 →有世代交替[同型→异型(配子体优势→孢 子体优势) ]




个体发育(ontogeny):每一个体都有发生、生长、发 育,以至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便称为个体发育。 在植物发育过程中,除外部形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外,其内部结构也随之出现组织分化,直到这一分 化过程完全结束,才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系统发育(phylogeny):是与个体发育相对而言的, 它是指某一个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关系: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 种不可分割的过程,系统发育建立在个体发育的基 础上,而个体发育又是系统发育的环节。
孢 子 植 物
以前学习的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 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孢子比较显著,孢 子通常脱离母体而发育,因此这几类植物统 称为孢子植物。 藻类植物 菌类植物 地衣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第六章 植物的系统发育
一、植物的起源 二、植物营养体的演化 三、有性生殖方式的进化 四、植物对陆生生活的适应 五、生活史的类型及其演化 六、高等植物营养体和孢子叶的发展与 分化 七、植物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植物进化与系统发育的分类群关系与演化历程

植物进化与系统发育的分类群关系与演化历程

植物进化与系统发育的分类群关系与演化历程植物在地球上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多样性的分类群体。

通过研究植物的进化与系统发育,我们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演化的历程。

本文将介绍植物进化与系统发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分类群关系,并探讨它们的演化历程。

一、进化与系统发育的概念进化是指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推动。

进化可以导致物种的分化和形态的改变,使物种适应不同的生境。

系统发育研究的是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来描述这种关系。

系统发育树是基于不同物种的共同祖先和共同特征而建立的分类体系。

二、分类群关系分类群是指具有共同祖先的一组物种,可以分为多个层级。

从高到低的分类群关系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不同的层级代表了不同的亲缘关系。

植物界是指所有植物的总称,包含了地球上的所有植物物种。

界下面是门,门下面是纲,纲下面是目,目下面是科,科下面是属,属下面是种。

三、演化历程植物的演化历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地质时期。

最早的植物形态非常简单,主要是单细胞的藻类。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进化的推动,植物逐渐出现了多细胞体和更复杂的结构。

最早的陆地植物是蕨类植物,它们以孢子繁殖,并没有真正的种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植物出现了,这是植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种子植物可以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更适应陆地环境。

种子植物可以进一步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包裹在果实中,如松树和银杏树。

被子植物的种子包裹在果实中,如苹果和橙子。

演化的过程中,植物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群。

在被子植物中,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大类。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通常有平行的脉络,如玉米和水稻。

双子叶植物的叶片通常有网状的脉络,如玫瑰和橡树。

四、进化的驱动力植物进化的驱动力主要有自然选择、环境变化和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条件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进而将有利的特征传递给后代。

这种选择性的过程会导致物种的适应性增强。

植物分类学中的植物系统发育

植物分类学中的植物系统发育

植物分类学中的植物系统发育植物分类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相互关系和归类的学科。

它涉及对植物的形态、生态、遗传和进化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研究。

而植物系统发育主要研究植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是植物分类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植物分类学中的植物系统发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植物系统发育的重要性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不同植物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进一步了解植物的演化历程和分类规律。

这对于植物学的其他分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植物的系统发育,可以揭示出植物的起源、形态进化、遗传特性以及地理分布等信息,进而指导资源利用、保护和培育新品种等工作。

二、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方法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

1. 形态学方法形态学是最早用于植物分类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比较来判断植物的亲缘关系。

形态学方法主要包括对植物的外部形态、解剖结构、花器官和果实等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2. 生理学方法生理学方法主要通过对植物的生理特性的研究,包括生长习性、代谢途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等方面,来推断植物的分类关系。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原始植物或难以通过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的植物。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目前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DNA或RNA序列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植物基因组的差异和变化,从而判断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这种方法准确性高,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的进化历程和分化规律。

三、植物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分类系统中。

植物分类系统需要通过对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来建立,以反映植物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

常用的植物分类系统有传统分类系统、线性分类系统和进化分类系统等。

1. 传统分类系统传统分类系统主要依据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例如根、茎、叶、花等外部形态特征。

这种分类系统在古代和现代都有广泛应用,是研究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方法。

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

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

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植物的起源、演化、多样性和分类等方面的问题。

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基于植物形态结构、分子遗传和进化关系等方面的证据。

本文将从植物系统发育和植物进化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植物系统发育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植物分类,即将不同植物进行分类并建立分类系统。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植物,同时为自然保护和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

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植物分类就逐渐基于进化关系而建立。

换言之,同一谱系进化的植物被放在同一类别中,体现了它们的亲缘关系。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等多种学科为基础,来重塑植物分类的進化歷史、進行分型進行分类。

在研究植物系统发育过程中,分子系统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分子标记可以反映植物基因型的变异情况,从而反映出植物的亲缘关系。

比如,可以通过研究细胞小器件基因(包括粒体和叶绿体基因)、核基因、同源基因、非编码RNA等来评估植物进化关系。

另一方面,形态学研究是研究植物分类和进化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形态学研究可以通过比较植物形态(包括根、茎、叶等)、花粉、花器官及生殖结构等来推断它们的亲缘关系。

现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研究植物分类和进化的相关问题。

植物进化植物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过程,以从单细胞藻类到多细胞植物为例,它们的进化历程和现代植物的形态结构有极大的差异。

因此,植物的进化历程成为植物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植物的进化历程是从大约45亿年前的原核生物开始的。

原核生物是最早的生命形式,它们的分类范围较广,包括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甚至包括一些化石类群。

最重要的是,原核生物体内包含的基因不能直接参与基因表达,这些基因需要转录为RNA,然后翻译为蛋白质。

这是它们与真核生物有很大不同的地方。

从原核生物开始,植物进化历程大致概括为3个时期,即原始植物时期、裸子植物时期和被子植物时期。

以第一个阶段为例,它是绿藻和多细胞海藻的集合体,与原始的碳水化合物是直接合成光合作用的氧化物和有机物。

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理解和认识

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理解和认识

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理解和认识摘要:由于dna测序和pcr等分子技术的普及,植物系统学研究已经从单一的形态学研究转向通过分子手段或形态学与分子相结合探讨其进化机制。

作者结合有关文献阐述谈谈对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系统发生树自达尔文进化论问世以来,植物分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系统发育时期。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使由化石记录推导出的谱系树缺乏中间环节,利用现存物种的比较形态学、比较细胞学、蛋白质免疫和比较生理学等途径的研究大致填补了化石谱系树的空缺,但分类单元何时与最近祖先分歧等细节性问题含糊不清。

直到30年前,形态性状在进化和系统学研究中仍然占统治地位,但形态性状易受环境影响,普遍存在趋同和平行进化现象,使许多分类群的进化地位难以确定。

而dna序列则不同,它直接反映物种的基因型,并记录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含有极丰富的进化信息。

依据dna序列上的差异比较植物的亲缘和演化关系,可以为植物系统进化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本文介绍分子进化研究中系统发生树重建和分子进化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

1.系统发生与系统发生树系统发生是指一群有机体发生或进化的历史。

利用dna序列进行发育分析就是推断并评价分子水平的进化关系,并用分支图表现出来,这种图就是系统发生树,简称系统树。

系统发生树是描述一群有机体发生或进化顺序的拓扑结构。

根据系统发生树的具体表达形式,可分为物种(或种群)树与基因树。

无论是物种(或种群)树还是基因树,都用树一样的拓扑结构表示,其中将已标明最近共祖分类单元所在位置的树称为有根树,将最近共祖分类单元所在位置未知的树称为无根树。

有根树的根节点为全部分类单元最近共同祖先,它反映了分类单元间的进化关系,而无根树仅反映分类单元间的分类关系。

无根树可通过加入外类群或利用分子钟理论、dna 不可逆取代模型推导的方法转化为有根树。

2.分子系统发生树的重建在现代分子进化研究中,根据现有生物基因或物种多样性重建生物的进化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柑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进化历史

柑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进化历史

柑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进化历史柑橘属植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类水果,包括了柚子、橙子、柠檬、枸桔等多种品种。

这些水果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名称和用途,但它们都属于柑橘属植物。

那么,这些品种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系统发育关系?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进化历史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系统发育。

系统发育是指通过对物种的形态、生理、行为等多方面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构建出物种之间的谱系图,展现出它们的亲缘关系。

一般来说,物种之间越相近,它们在谱系图上的距离就越近。

而柑橘属植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也被不少研究者关注和探究。

根据相关的研究,目前认为柑橘属植物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是从野生品种中经过长期的驯化和选育而来。

这些野生品种通常被认为是柑橘属植物的近缘种,如滇池柚、南加五、蜜柚等。

根据分子生物学的分析,这些近缘种与柑橘属植物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同时也为柑橘属植物的进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另外,柑橘属植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也受到了果实形态、果肉颜色等性状的影响。

比如,柑橘属植物之间在果实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品种果实较大,而有些则相对较小;有些品种果实颜色鲜艳,如红肉柚,而有些则相对较为暗淡。

这些性状在构建系统发育谱系图时需要进行考虑,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除此之外,柑橘属植物的进化历史也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人类进行长期的栽培和选育过程中,柑橘属植物的形态、生长条件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比如,在野生品种中,柑橘属植物的果实比较小,且有着较厚的果皮,在民间也被称为“苦橙”。

而在栽培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较甜、较大,果皮较薄等品种进行繁殖,逐渐培养出了多个美味可口的柑橘属植物品种。

综上所述,柑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涉及到形态、生理、行为等多方面特征的比较和分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同时,随着人们对柑橘属植物进化历史的不断了解和探究,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些美味水果的来源和发展历程。

植物起源和系统演化

植物起源和系统演化
蓝藻产生的意义:产生氧气;形成臭氧层
(二)真核藻类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15-14亿年前
祖先:原核生物通过真核鞭毛生物演化而来
演化趋向:从单细胞到群体到多细胞;从简单 到复杂;从游动到不能游动;从低级到高级; 繁殖方式从营养繁殖到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从同配到异配到卵式生殖;生活史从 具核相交替到世代交替、从同型世代交替到异 型世代交替
共同特征:无叶,仅具假根,
茎2叉分枝,单中柱,孢子囊 单生枝端,孢子同型
裸蕨植物成功登陆原因
水生藻类大发展 含氧量增加 加里东造山运动
祖先:古代的绿藻类
2.裸蕨植物在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上的意义 ---揭示了高等植物营养体和孢子叶的发展和演化
顶枝学说和突出学说
3.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起源:裸蕨植物 演化
苔藓植物为并系类群,其中藓类和维管植物的关系更密切。
一些主要的分化事件和新形态特征出现于产生现存类群的辐射之前。
买麻藤目是现存种子植物中与被子植物关系最近的类群;买麻藤目 为单系类群,买麻藤属与百岁兰属关系较近,与麻黄属关系较远。
被子植物为单系类群;目前关于被子植物进化的假设认为:两大分 支——单子叶植物和真双子叶植物植根于木兰类的双子叶植物(木 兰亚纲)之中,而后者被认为是出于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的集合群。 单子叶植物根据其单个子叶和其他特征被定义为单系类群。而真双 子叶植物是根据它们均具有三萌发孔及其衍生类型的花粉定义的, 八角科和五味子科具有三萌发孔与真双子叶植物是趋同关系。真双 子叶植物也是一个单系类群,含现存植物种类的75%,包括毛茛 类和“低等”的金缕梅类;进化类群包括了一大部分现存的被子植 物,如“高等”金缕梅类、蔷薇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和菊 亚纲。
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的个体发育
植物的系统发育
第四节 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一、地质年代与植物进化简史(见表14-1)
藻菌时代: 太古代到古生代志留纪晚期(28亿年) 裸蕨植物时代:志留纪晚期或泥盆纪初期到中泥盆
纪晚期(0.3亿年) 蕨类植物时代:中泥盆纪晚期到早二叠纪(1.6亿年) 裸子植物时代:古生代的早二叠纪到中生代的白垩 纪早期(1.4亿年) 被子植物时代: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以来
3.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关系
大多数学者认为单子叶植物是从已绝灭的原 始草本双子叶植物演化而来
4. 被子植物的发源地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热带或亚 热带
5. 关于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主要学说
恩格勒学派(假花说) 毛茛学派(真花说)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一、生命的起源与原核生物的产生
二、真核藻类的起源与演化 三、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发生与演化 四、裸子植物的发生与演化 五、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六、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七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一、生命的起源与原核生物的产生
45亿~50亿年前,地球表面冷却形成了地壳。 火山喷发使大气充满各种气体,可能包括 CO2 、 甲烷、CO、N2、H2、NH3、H2S 。
第一节 植物进化的证据
一、化石证据 二、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三、个体发育中重演现象的证据 四、生理生化的证据 五、分子生物学证据
第二节 植物进化的趋势和进化方 式
一、上升式进化 C 1 二、下降式进化 三、趋同进化 B 四、趋异进化 五、平行进化 A 六、特化或专化 七、渐变式进化与跳跃式进化
2 3456 7 8
南非东北部巴伯顿前寒武纪 (Precambian) 地层,
杆状细菌型细胞称为 Eobacterium isolatum ,蓝藻称 为Archaeosphaeroides barbertonensis。
植物演化地质年代表
代 纪 第四纪 Quaternary 世 现代 更新世 上新世 第三纪 Tertiary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白垩纪 晚白垩世 早白垩世 晚侏罗世 距今年代 /百万年前 12 000年前 2.5 7.0 26 38 54 65 90 136 166
二、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简史
化学 演化 阶段
无机分子 小分子有机物 小分子有机物 生物大分子 生物大分子 多分子体系 多分子体系 原始生命
生物 演化 阶段
(一)原核藻类的产生
时间:35-33亿年前 产生:厌氧异养原始生物
含叶绿素a、具 光系统I、不放氧的原核原藻类 光合自养 的原核蓝藻 蓝藻产生的意义:产生氧气;形成臭氧层
时间:距今3亿年前泥盆纪早期 起源理论

苔藓植物起源于绿藻 (1)具有与绿藻相似的叶绿体和光合色素;(2)贮藏物为淀粉;(3) 游动细胞具2条顶生鞭矛;(4)合子在配子体内发育;(5)原丝 体类似于丝状绿藻;(6)藻苔的发现
苔藓植物起源于裸蕨 (1)地质年代记载晚于裸蕨;(2)裸蕨中的一些种类与苔藓植物 有相似之处;(3)裸蕨中可看到有输导组织消失的情况;(4)真 藓中有畸形的分叉孢子囊
b
c
a
d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现代遗传学对生物进化机制的一些解释
遗传与变异的辩证统一是植物进化的根本动力 自然选择是植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人工选择可加速进化的进程
隔离在植物进化中的作用
三、单元起源和多元起源
单元论
多元论
四、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二)真核藻类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15-14亿年前 祖先:原核生物通过真核鞭毛生物演化而来
演化趋向:从单细胞到群体到多细胞;从简单
到复杂;从游动到不能游动;从低级到高级; 繁殖方式从营养繁殖到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从同配到异配到卵式生殖;生活史从 具核相交替到世代交替、从同型世代交替到异 型世代交替 藻体的演化:
2.裸蕨植物在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上的意义 ---揭示了高等植物营养体和孢子叶的发展和演化

顶枝学说和突出学说
3.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起源:裸蕨植物 演化
石 松 类
刺 石 松
松 叶 蕨 类
木 贼 类
叉叶属 古芦木
直接 后裔
原始 蕨类
真 蕨 原 类 裸 子 植 物
裸蕨类
(四)苔藓植物的产生

演化方式
绿藻中的鞘毛藻 苔类 藓类 苔类 藓类
轮藻
裸蕨类
藓类
角苔
苔类
(五)裸子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1.裸子植物的祖先----原裸子植物
主要特征: 外形似蕨类,以孢子繁殖,次生木
质部由具缘纹孔的管胞组成 代表种类:
无脉蕨(Aneurophyton) 古蕨(Archaeopteris)

2.裸子植物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类群
群体 单细胞 具鞭毛 失去鞭毛 多细胞体 异丝体、枝状体 多核体型 丝状体、叶状体 绿球藻型
藻类的3条进化路线 红色(蓝)路线: a+d路线 杂色路线: a+c路线 绿色路线: a+b路线
(三)裸蕨植物的产生和蕨类植物的起源和 发展
1.裸蕨植物----陆生植物的最早优胜者
起源时间:距今4亿年前古生代志留纪晚期 代表种类: 莱尼蕨(Rhynia) 裸蕨(Psilophyton) 共同特征:无叶,仅具假根, 茎2叉分枝,单中柱,孢子囊 单生枝端,孢子同型 裸蕨植物成功登陆原因 水生藻类大发展 含氧量增加 加里东造山运动使陆地面积增大 祖先:古代的绿藻类
优势植物 有花植物
新生代
Cenozoic
被子植物形成优势 被子植物起源, 裸子植物繁盛
中生代
Mesozoic
侏罗纪 三叠纪
早侏罗世
晚三叠世
190
200
早三叠世
晚二叠世 早二叠世
225
260 280
古生代
二叠纪
蕨类植物及种子蕨繁盛
植物演化地质年代表---续
种子蕨(Pteridospermae) 本内苏铁(Bennettitinae)
科得狄(Cordaitinae)
3.裸子植物的演化关系
(六)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1. 被子植物发生的地质时期
白垩级或晚侏罗纪
2. 可能的祖先
大多数学者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一个祖先,即 原被子植物.原被子植物可能源于本内苏铁或 种子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