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溶栓流程

合集下载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溶栓治疗主要针对动脉血栓,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疾病。

以下是溶栓治疗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溶栓治疗流程:1. 患者应在发病后尽快就医,经过卒中的绿色通道到邻近医院的急诊科,急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同时行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发现早期的缺血性病灶。

2. 患者应急查血液分析、生化全套,包括尿常规和血常规,然后将患者送到病房进行溶栓评估,并告知患者溶栓的注意事项和风险,家属签字并同意后做术前的准备工作。

3. 静滴尼莫地平,术前做好备皮。

通知导管室进行备台,准备完毕后就把患者送到导管室,进行动脉溶栓治疗。

4. 溶栓治疗时,先对患者进行生理盐水静滴,保证通道通畅后连接提前备好的溶栓药物溶液,进行药物滴注。

在滴注过程中,应禁止其他药物的使用,并确保输液在2小时内完成。

5. 溶栓治疗完成后,患者将被送回病房。

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会给予患者相应的抗菌治疗,并定时进行颅脑CT复查,同时做好危重病人的评估工作。

溶栓治疗注意事项:1.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

在溶栓过程中和溶栓后的24小时之内,应确保血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减少因高血压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2. 在溶栓过程中,应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头痛、头晕等。

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停药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3. 溶栓治疗期间,尽量减少各类穿刺及注射,穿刺及注射后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4. 溶栓后,患者需保证充分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搬动次数,以避免血栓脱落引起的再次栓塞。

5. 溶栓后的24小时之内,应避免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24小时之后,对于无禁忌症且没有继发性出血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来维持病情。

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流程指导

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流程指导

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流程指导静脉溶栓流程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建议,在时间窗内给予溶栓治疗,目前认可的方案是4.5h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

快速进行急诊评估和启动卒中小组可有效地减少院内延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最新的循证医学提示,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唯一有效的手段。

规范溶栓流程提高溶栓率,选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可从RT-PA溶栓治疗中获益。

为达到治疗获益最大化,应采取所有努力以缩短启动治疗的延误,从急诊到溶栓的时间应在60分钟内。

应急流程的组织和实施:1、成立院内卒中应急小组小组成员覆盖医护、辅助科室及后勤人员,包括卒中专科的医生、护士、急诊预检护士、急诊神经内科(下称神内)医生、急诊科专职护工、影像及检验科人员、住院处指定人员等20名,所有成员都有5年以上工作验。

2、建立院内卒中应急流程应急流3、设立通讯中心,由卒中病房护士长担任卒中小组协调员, 负责联系、协调小组各部门工作须注意,因MRI检查可能延误时间,故反对盲目进行此项检查。

选择性MRI或血管检查限于:患者有快速戏剧性恢复,非常轻的卒中,或不适合溶栓而拟机械取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除考虑大血管闭塞、医院能在发病6小时内实施动脉溶栓的情况外,反对盲目进行动脉溶栓。

对的确经济困难的患者,可考虑实施标准尿激酶静脉溶栓。

提高溶栓率是卒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首先应注意减少院前延误,120急救系统是其中重要环节。

出诊医务人员应懂得快速识别疑似卒中患者,熟知卒中早期表现就近送往可开展全天候溶栓治疗的医疗中心。

尽早激活卒中团队,预定急诊 CT和实验室检查。

做好组织化管理,使院内延误控制在60分钟以内是实现溶栓率提高的基础。

动脉溶栓标准纳入标准:一、临床部分1年龄18-80岁;2明确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且造成较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分),同时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3起病至干预在3-6小时内(对于前循环6-12小时内,后循环6-24小时内的患者,在充分影像学支持的情况下,可考虑动脉溶栓★);4患者或家属对动脉溶栓的效益/风险知情同意。

肺动脉栓塞处理流程图

肺动脉栓塞处理流程图

肺动脉栓塞处理流程图介绍肺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治疗。

本文档将介绍肺动脉栓塞的处理流程,以帮助医务人员快速准确地处理该疾病。

流程图graph LRA[患者症状出现] --> B[立即进行初步评估]B -- 严重症状 --> C[立即进行抢救]B -- 非严重症状 --> D[进行详细评估]D -- 血液测试异常 --> E[进行影像学检查]D -- 血液测试正常 --> F[进行其他疾病排除]E -- 确诊为肺动脉栓塞 --> G[进行抗凝治疗]F -- 疑似肺动脉栓塞 --> H[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H -- 确诊为肺动脉栓塞 --> GH -- 排除肺动脉栓塞 --> I[进行其他疾病诊治]G -- 病情稳定 --> J[继续抗凝治疗]G -- 病情不稳定 --> K[进行溶栓治疗]K -- 溶栓治疗成功 --> L[继续抗凝治疗]K -- 溶栓治疗失败 --> M[考虑外科手术治疗]M -- 外科手术治疗成功 --> LM -- 外科手术治疗失败 --> N[寻求其他治疗方法]L -- 病情控制 --> O[进行长期抗凝治疗]L -- 病情未控制 --> N流程说明1. 当患者出现肺动脉栓塞的症状时,应立即进行初步评估。

2. 如果患者症状严重,应立即进行抢救。

3. 如果患者症状非严重,应进行详细评估。

4. 如果血液测试异常,应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是否为肺动脉栓塞。

5. 如果血液测试正常,应排除其他疾病。

6. 如果疑似肺动脉栓塞,应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

7. 一旦肺动脉栓塞确诊,应立即进行抗凝治疗。

8. 如果病情稳定,应继续抗凝治疗。

9. 如果病情不稳定,应考虑溶栓治疗。

10. 如果溶栓治疗成功,应继续抗凝治疗。

11. 如果溶栓治疗失败,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12. 如果外科手术治疗成功,应继续抗凝治疗。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动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改善预后。

本文将介绍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南及操作流程。

指南:1.患者选择:动静脉溶栓治疗适用于已确认急性脑梗塞,梗塞部位与症状一致,并仍在治疗时间窗内的患者。

具体选择患者的标准应根据相关的治疗指南进行判断。

2.确认溶栓时间窗: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时间窗是非常关键的。

一般认为溶栓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3-4.5小时内,但根据不同的临床研究,也有研究认为在发病后6小时之内的患者可能也能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3.溶栓药物的选择: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原激活剂。

tPA是最常用的溶栓药物,其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促使纤溶酶溶解血栓。

对于单纯的动脉栓塞,通常使用tPA;对于大面积脑梗塞、严重血管阻塞或有明显颅内出血风险的患者,通常使用尿激酶原激活剂。

操作流程:1.善后准备:在进行溶栓治疗前,必须做好相应的采血和溶栓药物准备工作。

在溶栓治疗前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2.导管室准备:在进行溶栓治疗前,需要确保导管室准备充分,包括设备准备、消毒、导管通路的选择和准备等。

3.引流支架植入:对于存在颅内大动脉阻塞的患者,应优先考虑重新开通断流血管。

可以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植入支架,重新建立血流通道。

4.溶栓药物的准备和导管通路的建立:根据患者选择的溶栓药物,进行药物的准备。

建立导管通路是实施溶栓治疗的前提,可以选择经股动脉或经肘动脉进行导管插入。

5.溶栓治疗的过程:在溶栓治疗中,应仔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根据溶栓药物的种类和用量,按照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溶栓药物的输注。

6.溶栓后监测和处理:在溶栓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并进行相关处理。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一、溶栓的适应症1.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致使心肌缺血坏死所致。

溶栓治疗可以在早期恢复冠状动脉的通透性,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改善患者的预后。

2. 急性脑卒中急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功能障碍。

溶栓治疗可在早期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溶栓的流程1. 评估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注意心电图的变化,核素显像等检查结果。

对于脑卒中患者,需要注意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

评估患者的情况,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2. 药物选择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

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需要考虑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史进行选择。

3.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通常通过导管介入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可以通过导管介入方式将溶栓药物送达到病变血管,恢复血流;对于脑卒中患者,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溶栓药物送达到病灶部位,溶解血栓。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速度,避免药物过量或者过快注射,导致出血等并发症。

4. 监测观察在进行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观察。

包括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方面的监测。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心脏介入技术、超声心动图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随时准备。

5. 并发症处理溶栓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过敏反应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包括停止溶栓治疗、血管内置入支架、给予抗感染治疗等。

6. 随访管理在溶栓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管理。

包括对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估,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以及患者的康复训练等。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关注心功能的恢复;对于脑卒中患者,需要关注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训练等。

溶栓指南_精品文档

溶栓指南_精品文档
正在口服抗凝药;基线NIHSS评分大于25分;先前有脑卒中和糖尿病 史。
我国溶栓的现状
只有16%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 - 院前延误(四个较大卒中登记中心数字)
只有1.3%患者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院内延误 从影像检查到溶栓治疗的时间显著长于美国或加拿大
溶栓适应证
影响溶栓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只有确切有血管狭窄或闭塞 改变后才进行溶栓)。 14、症状很轻,或者迅速恢复。 15、腹膜或血液透析。 16、溶栓可能会增加脑出血机会的患者,如严重的神经功能 缺失(NISHH>20),年龄>75岁,早期头CT显示水肿和占 位效应。 17、不合作。
其他须说明的情况
48 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 超出正常范围)。 7、血小板计数<100,000/mm3,血糖<2.7mmol/L(50mg)
或>28.1mmol/L。 8、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
相对禁忌证
9、妊娠直至产后10天,或者哺乳期妇女。 10、其他原因可能导致生命维持短于1年。 11、可疑细菌性心内膜 12、在10天内有过心肺复苏术。 13、卒中发作时有抽搐(目的排除发作后Todd麻痹,或者
1、年龄18~80岁。 2、发病4.5h以内(rtPA)或6h内(尿激酶)。 3、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h,且比较严重。
(NIHSS 4~22分)。 4、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
变。 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溶栓禁忌症
1.昏迷或严重的卒中症状(NHISS>25); 2.发病时伴有癫痫发作; 3.近3 个月内有卒中史或心梗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

血管堵塞溶栓流程

血管堵塞溶栓流程

血管堵塞溶栓流程1. 引言血管堵塞溶栓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血管堵塞的方法。

该流程旨在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来恢复被血栓堵塞的血管的正常血流。

本文将介绍血管堵塞溶栓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溶栓治疗适应症溶栓治疗适用于下列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中风- 肢体动脉血栓闭塞- 腹部或脑血管血栓闭塞等3. 血管堵塞溶栓流程血管堵塞溶栓流程一般分为以下步骤:3.1 确认诊断和评估病情在进行血管堵塞溶栓治疗之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等。

确认诊断是血管堵塞溶栓治疗的第一步。

3.2 选择溶栓药物根据病情和患者特征,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肝素、尿激酶等。

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以及患者的病情。

3.3 给药途径和剂量溶栓治疗可以通过静脉给药或动脉导管给药进行。

给药途径的选择依赖于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

药物剂量则需要根据患者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调整。

3.4 监测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等。

同时,要警惕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3.5 维持血流通畅溶栓药物的作用是恢复被血栓堵塞的血管的正常血流。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确保患者的血流通畅,避免再次堵塞风险。

可以通过抗凝治疗、改善血液循环等手段来维持血流。

3.6 治疗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

包括观察症状缓解情况、相关检查指标的变化等。

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4. 注意事项在血管堵塞溶栓流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适当的溶栓药物和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病情和特征进行个体化治疗。

-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注意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 维持血流通畅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再次堵塞风险。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危重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溶解血块,恢复脑血流,但是必须严格按照指南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以下是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的详细介绍。

一、治疗指南1.治疗时机: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时间窗口通常为发病后4.5小时内。

特殊情况下,可能可以延长至6小时内,但这需要遵循更加严格的筛选标准。

2.患者选择: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年龄在18岁以上,症状明确,病程符合急性脑梗塞,发病时间可以明确,在治疗窗口内。

3.治疗禁忌症: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有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

禁忌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史、显著的高颅压、颅内肿瘤、颅内出血、短期内进行过大手术或外伤、未控制的高血压、抗凝治疗的禁忌、过去3个月内发生过颅脑外伤、动脉穿刺部位或其他血管插管部位出血等。

4.溶栓药物: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K)。

tPA是最常用的溶栓药物,但是有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需要在严密监测下使用。

二、操作流程1.评估患者病情: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完整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的可行性。

同时,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2.进行影像学评估:对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以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包括头颅CT和血管造影等。

3.筛选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影像学评估结果,医生需要进行筛选,确保患者符合治疗指南和禁忌症。

4.患者知情:医生需要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治疗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效果,取得知情同意。

5.确定溶栓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溶栓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等。

6.药物准备:仔细准备溶栓药物,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记录和核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治疗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动脉溶栓及血管内支架治疗,对于颈内动脉系统发病6小时以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病12小时以内患者如果符合动脉溶栓标准可行动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主要有点包括:可以判断患者血管阻塞部位,可针对病灶直接予以动脉内给药,再通率高,同时可以判断血管的侧支循环情况。

主要流程如下:
血管内支架治疗,对于无症状性的血管狭窄>75%,身体状况允许情况下,术前3-5天氯吡格雷75mg。

阿司匹灵100Mg抗凝下可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对于有症状的血管狭窄,狭窄率>70%的可行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意义在于,可使血管在闭塞之前恢复原有血管口径,防止闭塞之后形成脑梗死,支架术后口服拜阿司匹灵0.1g及氯吡格雷75Mg,半年后改为拜阿司匹灵终身服药。

术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血管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