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血细胞形态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二章——白细胞检查

第二章——白细胞检查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以至衰老细胞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外周血以分 叶核为主,胞核常为2-5叶,杆状核较少。分叶核与杆状核比值为13:1
@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 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及应用细胞因子。分为轻、中、重三级。 1、再生性核左移 指核左移伴WBC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 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2、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WBC正常或减低。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 差。见于再障、粒细胞缺乏、伤寒。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
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或败血症。
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
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 、梨形,染成天蓝色。是胞质发育不成 熟的表现。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 、败血症、烧伤。
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胀、边缘不清晰、
白细胞计数(WBC)
WBC指单位容积内外周血各种白细胞的总和。 @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稀释液(冰乙酸)将全血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固 定白细胞。充入改良牛鲍计数板,在低倍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白细胞数量 ,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白细胞总数。 @血液分析仪法
方法学评价 @显微镜计数(参考方法) 优点 校准血液分析仪、异常结果复合 缺点 费时、易受微量吸管、计数板质量,细胞 分布状态、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 @血液分析仪法 优点 计数细胞数量多、易标准化、准确度精确 度高 缺点 人为或病理因素可干扰计数(外周血抗凝 不充分、外周血出现有核细胞、巨大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红细胞碎片)
2019/4/2

卫健委2019年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室间质量评价

卫健委2019年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室间质量评价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2019年第1次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室间质量评价
注:若看不清结构,可以适当放大图片比例进行观察。

序号图片说明
2019101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102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103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内结构的名称
2019104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内结构的名称
2019105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106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107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108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109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请报告箭头所指2019110
现象的名称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2019 年第2 次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室间质量评价注:若看不清结构,可以适当放大图片比例进行观察。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2019年第3次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室间质量评价
注:若看不清结构,可以适当放大图片比例进行观察。

序号图片说明
2019301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302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303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304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305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306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307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308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309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310 请报告箭头所指细胞的名称。

2019年生理病理解剖学真题(带答案)

2019年生理病理解剖学真题(带答案)
5.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精析】B小肠运动的形式有分节运动、紧张性收缩、蠕动三种,其中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是分节运动。 分节运动是指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分节运
动的作用: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有利于化学性消化;②增加小肠黏膜与食糜的接触, 并挤压肠壁以促进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 有助于吸收; ③由于分节运动存在由上而下的频率 梯度,对食糜有弱的推进作用。
2019
选拔优秀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考试 生理学部分
一 、 选择题( 每小题 1分 ,共计 30分)
1.判断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 ()
A、阈上刺激
B、阈下刺激
C、阈刺激
D、阈值
2.Na+通道阻滞剂是 ()
A、Mg2+
B、河豚毒素
C、四乙胺
D、Ca2+
3.在肌肉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 ()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19.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 ()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集合管
D、髓袢升支
20.分泌肾素的细胞是 ()
A、致密斑细胞
B、球旁细胞
C、球外系膜细胞
D、极垫细胞
2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特点 ()
A、具有全或无性质
B、其幅度与递质释放量成正比
C、不易受药物影响
B、纤维胃镜有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
C、胃癌的血道转移首先到肺
D、黏液腺癌种植转移形成Krukenberg
25.心肌梗死好发部位的顺序 ()
A、左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 >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后1/3 >左室侧壁
B、左室侧壁〉左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 >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后1/3

(新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生物)

(新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生物)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在马路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马路上大大小小的车辆在繁忙的进行着运载工作。

那么我们人体内的物质是靠谁来运输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被吸收后,怎样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相信同学们现在都知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也有一条繁忙的运输线。

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

这些运输线中的特殊的交通工具就是———血管里流动着的血液,血液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中一个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如此重要。

你们对血液了解多少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想了解的血液方面的知识都告诉老师好吗?二、讲授新课1.活动: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现象”教师出示血液分层现象演示实验及分层图。

现在请认真观察并思考: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学生认真观察,积极讨论,得出结论。

)观察思考: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什么现象?血液由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学生分成四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组内展开互动。

讨论后填写观察报告。

最后各组推荐一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教师:PPT:(1)展示抽血图片;(2)展示血常规化验单: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到医院看病,有时医生会让我们做血常规化验。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医生开血常规化验单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这里有一张血常规化验单,接下来我们一同来看一下。

请同学们在阅读血常规化验单时,着重看“项目”和“测定值”两栏,并结合提示,了解RBC、WBC、 Hb、 PLT英文缩写所表示的含义。

(出示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两栏成分并相互讨论)。

结合着加了抗凝集的分层的血液和血常规化验单,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各成分,分别应在哪层中?小组讨论。

2019血常规复查规则

2019血常规复查规则

复检规则1、WBC、RBC、Hb、PLT(1)复检条件:无结果(2)复检要求:①检查仪器是否故障②标本是否凝固③重测标本2、WBC(1)复检条件:首次检测<2。

0*10^9/L或〉30*10^9/L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3、WBC(1)复检条件:首次检测2.0*10^9/L〈WBC<4.0*10^9/L (2)复检要求:①检查散点图是否异常②散点图异常时涂片镜检4、WBC分类(1)复检条件:WBC分类不明(2)复检要求:①DIFF图提示仪器吸样异常时重检标本②DIFF图提示抗凝剂散点图时重新采血检验③排除①②后无条件镜检,镜检不符时重新检测分析结果可靠性.5、Mon (1)复检条件:Mon首次〉28%(2)复检要求:检查散点图并涂片镜检6、Eos (1)复检条件:Eos首次〉20%(2)复检要求:检查散点图并涂片镜检7、Bas (1)复检条件:Bas首次>12%(2)复检要求:检查散点图并涂片镜检8、PLT(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100*10^9/L或〉1000*10^9/L时(2)复检要求:①检查直方图并涂片镜检,直方图明显异常时且无假性聚集或真性增高时需行PLT—O通道检测血小板并分析原因9、PLT(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100*10^9/L <PLT〈150*10^9/L、600*10^9/L <PLT 〈1000*10^9/L时(2)复检要求:①检查直方图②直方图异常时涂片镜检并行PLT—O通道检测PLT计数并分析原因10、PLT(1)复检条件:血小板四项指标无结果(2)复检要求:①检查血小板直方图并解释变化原因,必要时涂片镜检11、Hb(1)复检条件:不明原因贫血(<75g/L)伴红细胞直方图非正态分布(2)复检要求:①检查标本状态并涂片镜检②静脉血状态吻合且<65 g/L时与临床沟通12、Hb(1)复检条件:不明原因贫血(<75g/L)不伴红细胞直方图非正态分布(2)复检要求:①检查标本状态是否吻合②静脉血状态吻合且<65 g/L时与临床沟通③状态不吻合时重新检测13、Hb(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180(2)复检要求:离心检查标本血浆状态14、MCV (1)复检条件:MCV<60 (2)复检要求:①检查红细胞及血小板直方图②异常时行PLT-O通道矫正血小板计数15、RBC(1)复检条件:静脉血RBC〈2.5*10^12/L或RBC〉6.5*10^12/L(2)复检要求:①检查标本状态及红细胞直方图、红细胞凝集,真性减少时与临床沟通;必要时重检注:任何外院检验结果不作为复查规则首次结果;20天内触发相同规则酌情不复查;20天后触发相关规则仍需作为首次结果.复检注意事项PLT〈100 假性减少1、真性减少?(粗略计数PLT=X/HP*9)2、血小板聚集(包括抗凝剂凝集及血液凝固凝集)3、血小板卫星现象4、巨大血小板引起方法学假性减少真性减少1、血小板吞噬现象2、M—H畸形3、幼稚细胞PLT〉600 假性增多:1、小红细胞(地贫、缺铁贫) 2、红细胞碎片(血栓患者)3、采血消毒酒精引起红细胞破裂碎片增多需重新采血真性增多:1、幼稚细胞WBC:分类不明查因1、幼稚细胞2、异淋3、有核红细胞触发计数规则1、真性增多2、白细胞聚集现象(〈2*10^9/L注意) 3、细菌及真菌4、幼稚细胞Hb:1、红细胞形态2、晚幼红细胞3、幼稚细胞4、疟原虫检查5、脂血Mon、Eos、Bas:1、真性增多2、幼稚细胞红细胞:低值:冷凝集引起假性减低;同侧抽血时假性减低;遗传病性红细胞大小不均;采血消毒酒精引起红细胞破裂需重新采血高值:摇匀不均处理方案PLT假性结果处理方案血小板假性聚集及卫星现象1、抽取EDTA及枸橼酸钠抗凝血管立刻上机检测①两个血小板结果均<100*10^9/L时需即刻涂片镜检血小板聚集及卫星现象,若3—10个血小板聚集现象仍较明显(排除3后),与临床医生沟通并结果备注:患者疑为多抗凝剂致血小板假性减少/患者疑为EDTA抗凝剂致假性血小板减少②枸橼酸盐抗凝剂结果正常时报告该PLT检测结果注:EDTA管报告血常规结果,枸橼酸钠管报告PLT结果(需*10/9进行稀释矫正)2、镜检未见血小板假性减少现象者,重新正常采血后复查及报告,注意巨大血小板者假性减少。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30投稿邮箱:sjzxyx88@228·医学检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贺晶晶(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2018年全年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血液标本异常者364例为研究组观察对象,选取同期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血液标本正常者364例为常规组观察对象。

两组均接受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统计检查结果以及异常血液标本分布情况,对不同检验技术的应用价值予以客观评价。

结果 常规组假阴性率为4.12%(15/364),全自动血液分析和血液细胞形态学联检阳性率为33.24%(121/364),观察组假阳性率为31.87%(116/364);经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异常的血液标本多为白细胞形态异常。

结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能够规避误诊、漏诊风险,切实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度,但过程繁琐、效率较低,宜与全自动分析仪联合应用,以改善血常规检验和诊断质量。

关键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血常规检验;准确度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0.117本文引用格式:贺晶晶.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0):228.0 引言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生诊断病情最为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为明确血液细胞数量、形态等指标,往往需要倚靠血液细胞检验技术。

近年来,医疗器械业迅猛发展,大量检验、检查设备被投入临床检验中,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便是应市场需求而生的血液细胞检查设备,在临床的应用极为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已由过去的三分类进展为五分类,由二维空间进展为三维空间,且更多先进技术被整合于同一台设备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异常与临床的联系-精品文档111页

外周血细胞形态异常与临床的联系-精品文档111页
稚阶段的重要指标之一。
核染色质:由疏松、细致到粗糙、紧密,并浓缩
成块,甚至脱核(红细胞系)。
核膜:一般由不明显到明显。 核仁:由明显到模糊,最后消失。
9/29/2019
35
(三)类似细胞的鉴别
有许多相似的细胞,分类时存在着一定 困难,在熟练掌握各种细胞形态的基础上, 重点把握它们的区别要点,才能正确划分其 归属。
9/29/2019
17
幼3、淋巴淋细巴胞细:圆胞形的或形椭圆态形特,征直径10~16um。胞核圆形或
椭模数原胞颗圆糊颗原 幼淋核 粒形或深巴大状淋 淋大胞,消紫小胞细,,( (淋核有失红淋核胞圆但巴圆时。色Lp巴圆yr:或较细形可胞嗜细形mo细椭原pl胞或有质天胞或hy胞圆粒om:椭浅量青:椭bp呈形细呈圆的较颗lh呈圆圆ao胞,圆形切少粒圆形sc形ty稍稍形,迹,。形,)t或粗偏,偏。淡e或或)椭位,直于核蓝椭有圆径一。着染色圆切形侧1色核色,形迹3,或~质一较染,,直着1较般深色直 核8径边u致无质,径着m1。。密颗细染边60~~粗粒致,色118糙,染0,质uum,或色m。呈在。核可仁有 核淋膜内巴染质层(色粗及质l糙y核常致m仁p致密h周o密呈c围呈y大t有块块e)浓状状集,,现排染象列深均,紫匀使红,核色深膜。染浓胞厚质量而极清
9/29/2019
21
9/29/2019
浆细胞
22
浆细胞(偏酸)
9/29/2019
23
5、单幼核单细核细胞胞的:形圆形态或特不征规则形,直径15~25um。
原圆则2单形0单,uAB核或m核..常,原 幼胞或松细椭细呈边核折丝胞圆单 单胞肾缘圆:形叠网:( (形常圆。形状。圆、mp见or形核或形染 ,马no伪或染或不色om蹄足bo椭色不规质淡ln形突ao圆质规则较紫、sc出形纤ty则形原红笔。)t,细形单色,e架胞)直疏,核可。形核径松直细有核、形呈1径胞凹仁“5状网~1稍陷模S不2”状2~粗糊、5规形,u或切,m染。消迹但淡胞失、仍紫核呈扭。红较疏曲胞色大。, 核等仁,C1并.~单质有3量个核明,多显(大,扭mo而呈曲n清折灰oc楚叠蓝yt。。色e胞)染,质色边丰质缘富疏可,松有呈细伪浅致足灰,突蓝出色,,浆半内透 明含色呈如颗或淡D毛粒淡.紫吞可粒玻。粉红。见璃噬红色许样色(丝,多,m网a边细可e状缘见小r。o常多、p胞h不数分a质整g细布丰e齐小均)富,、匀,有分的呈时布淡淡可均紫灰有匀红蓝伪、色足嗜突天出青,颗不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准确性分析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准确性分析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准确性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1T09:57:19.03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作者:邱一凡[导读] 目的:研究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准确性。

邱一凡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1【摘要】目的:研究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准确性。

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期间诊治的发热患者88例作为试验组,再选取同一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人员88例作为参照组,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人员均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观察各组人员检查结果。

结果:试验组患者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细胞体积等血液指标与正常人明显降低,两组对比数据有统计差异性(P<0.05)。

同时试验组患者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准确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可比性(P<0.05)。

结论:采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血液指标检测明显提高,对疾病动态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诊断依据,降低疾病误诊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临床检验;准确性伴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以及自动化检测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在临床实验室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分析仪具有操作简单、检测快、效率高等临床优势,整体上提高了检验工作效率和质量[1]。

但由于这类仪器对血细胞内部结构、形态等不能进行鉴别,存在一定缺陷和漏洞,可能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为疾病诊断提供错误信息,不利于疾病诊断与治疗[2]。

临床上需在仪器检测的基础上配合血涂片及显微镜检查,可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本次研究就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准确性进行探究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期间诊治的发热患者88例作为试验组,再选取同一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人员88例作为参照组,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心、脑、肾器官功能障碍患者;②排除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排除治疗依从性极差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7-10 μm ,圆形。胞核圆形,占 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凝聚呈紫黑色的 团块状(称为碳核),胞质量多,淡红 色或灰红色,无颗粒。
成熟红细胞
胞体平均直径7.2 μm,呈双凹圆盘状,无核, 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为淡染区。
原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4-25 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扭曲、折叠,有时 可有伪足。胞核圆形,稍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 曲。核染色质疏松纤细,呈细丝网状,为淡紫红色。核 仁1-3个,大而清楚。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 不透明毛玻璃样,其中可有空泡,颗粒无或少见。
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0-18 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 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核 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比原红细胞稍增多,为 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胞质内无颗粒。瘤状突 起和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 μm ,圆形。胞核圆形,居中,占 细胞1/2。核染色质凝聚成条索状或块状。核 仁完全消失。胞质量多,无颗粒。由于血红蛋 白形成增多而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胞质呈不 同程度的嗜多色性(蓝灰色,灰红色)。
中性中幼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鉴别
原始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8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或 类圆形,核膜厚,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核 仁1-2个,清楚,染成淡蓝色。胞质很少,淡 蓝色,无颗粒,近核处可有一透明区。
幼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或 类圆形,核仁模糊或消失,核染色质较原淋细 胞粗。胞质少,淡蓝色透明,偶有少许嗜天青 颗粒。
血细胞形态检查
正常细胞形态
注:先记住各细胞典型画图模板结构特点,再深入熟
悉掌握日常工作中不同染色真实涂片中细胞变化。
血细胞的生成和分化
Totipotent Stem Cell
原粒细胞型
胞体直径10-20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呈淡紫红色 ,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 排列均匀,如薄沙分布,无浓集。核仁 2-5 个,较小, 清楚,呈淡蓝色。胞质量较少,呈透明的天蓝色或深蓝 色,胞质内多无颗粒。
• 杆状核粒细胞>0.06,称轻度左移。 • 杆状核粒细胞>0.10并伴有少数晚幼 粒细胞者为中度核左移。 • 杆状核粒细胞>0.25并出现更早期的 粒细胞时,为重度核左移,常见于粒 细胞性白血病或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样反应。
什么核右移?
• 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过多 ,可分4 叶甚至于5~6叶以上,若5 叶 者超过5%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右 移。核右移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使 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 减退所致。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 右移现象。
原始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8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或 类圆形,核膜厚,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核 仁1-2个,清楚,染成淡蓝色。胞质很少,淡 蓝色,无颗粒,近核处可有一透明区。
淋巴细胞
(1)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 μm 。胞核椭圆形,常偏于 一侧;核染色质致密均匀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胞质较多 ,呈清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2)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类圆 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 极少,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单核细胞数量及形态
• 比例及绝对值是否明显增高, 特别注意老年人单核细胞无诱 因的增高; • 是否有原幼单核细胞; • 是否有空泡变性、吞噬异物等
血液涂片的制备
1、每份样本制作3张血涂片。要求所用玻片清洁、干燥、 无尘,大小为25 mm×75mm,厚度为0.8~1.2mm。并有 明确标记。如果样本中白细胞数量少时,需要制备更多 血涂片(如6张)。
原粒细胞Ⅱ型
根据颗粒有无等特征将原粒细胞分为型 和Ⅱ型: 型为典型的原粒细胞,胞质中无 颗粒; Ⅱ型除具有型的特点外,胞质中有少 许颗粒。
早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2-25μm,较原粒细胞大,圆形或椭圆形 ,有时可见瘤状突起。胞核大,呈圆形椭圆形或 一侧凹陷,核常偏于一侧或位于中央。核染色质 开始聚集,较原粒细胞粗,核仁清晰可见。胞质 内含有数量不等,大小形态不一的紫红色嗜天青 颗粒。
原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15-30um,圆形或不规则.胞核较大,圆形或不规则,常有 凹陷,折叠,胞核1-2个;核染色质粗,排列紧密,分布不均匀,染成紫 红色;核仁2-3个,常不清晰,呈淡蓝色.胞质较少,呈深蓝色,无颗粒 ,常可见指状胞质突起,细胞周边常有血小板附着.
幼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30-50um,常不规则.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有重叠或扭曲,呈肾 形或分叶状;核染色质颗粒粗,排列紧密,常无核仁.胞质较丰富,深蓝 或淡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胞质呈淡红色, 常有伪足状突起,有时细胞周边可有血小板附着.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1-16 μm,胞体直径胞核多分为 两叶,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为3-4叶或分叶不明 显,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原红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呈紫红色颗 粒状,核仁1-3个。胞质少,深蓝色且不透明,有油 画蓝感,核周常形成淡染区,胞质中无颗粒。
• Dohle(窦勒)小体: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 、多呈斑块、梨形或云雾状,可能为 核浆发育不平衡所致,为细胞严重毒 性变的表现; • 核棘突: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出, 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与中毒、癌 转移、严重放射损伤等有关。
Pelger-Huet(派胡样畸形)异常
是一种粒细胞核分叶不完全现象
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 蹄形、半月型,其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 之比为1/2—3/4。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粗 糙呈小块,出现副染色质,核仁消失。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A颗粒常无。其他方面基本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
胞体直径11-16 μm,胞核与中性杆状核粒 细胞相似,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杆பைடு நூலகம்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2 μm,胞核呈模糊杆状,胞 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4 μm, 胞体呈圆形,胞核分叶状, 常分为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 。胞质丰富,呈淡红色,浆内充满中性颗粒。分 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 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
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 μm ,圆形。胞核椭圆形,一侧开始 为扁平或略凹陷,其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 比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呈紫红色。核染色质 聚集呈索块状,核仁常无。胞质量多,呈淡红、淡 蓝色;内含细小,大小较一致的淡紫红色中性颗粒 。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5-20 μ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圆形 。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满布粗大 ,大小一致,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异常细胞形态
粒细胞形态:
⑴核左移现象、核右移现象; ⑵粒细胞有无中毒性颗粒、空泡变 性、核凝集、核溶解等 ⑶有无原始及其它异常细胞、有无 Auer小体、派胡样畸形等。
什么核左移?
•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 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与分叶 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 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 状以上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 左移 。
红细胞形态
⑴红细胞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小红细胞、 大红细胞、巨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一、 低色性、正色性、多色性。 ⑵红细胞形态改变:靶形红细胞、球形红细 胞、椭圆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镰形红 细胞、碎裂形红细胞。 ⑶红细胞中的异常结构:嗜硷点彩红细胞、 (Howell-Jolly)豪周氏小体、Cabot(卡伯 氏环)等。
• 中毒颗粒:细胞质中部分或全部颗粒 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 不等,可能为中性颗粒成熟过程中 发生变性所致; • 中毒指数: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 胞数/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数 。 <0.25为轻度,0.25-0.50为中度, 0.50-0.75为重度,0.75-1.00为极度 。
• 空泡: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常 为多个,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 未能着色所致;
幼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m ,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 伪足。胞核常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或有 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 有或消失。胞质增多,呈灰蓝色不透明,可见 空泡和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2-20 μm,圆形或不规则,常可见伪足 。胞核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或S形等。 核染色质疏松,可呈条索状,小块状。胞质量 多,呈灰蓝色半透明毛玻璃状。胞质内可见细 小,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胞质内常有空泡 。
裸核巨核细胞
胞核同产血小板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巨 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 仅剩一细胞核,故称为裸核巨细胞.
血小板
星形,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核,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 亦 有少数梭形及不整形者,一般有1~3个突起,血小板 可分为透明区与颗粒区,二者没有明显分界,颗粒呈 深蓝色或蓝绿色折光,散布于颗粒区内。 .
原浆细胞
胞体直径12-25 μm 。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胞体 的1/2以上,偏位或居中;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呈 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呈深蓝色、不透明, 有核旁淡染区,无颗粒,可有空泡。
浆细胞
胞体大小不一,直径8~15 μm 。常呈椭圆形。胞核圆形、较小, 占胞体1/3以下,核常偏位;核染色质聚集呈块状,副染色质呈 淡红色形似龟背状,少数呈车轮状;胞质丰富,呈深蓝色、不 透明,有泡沫感,有时胞质均呈红色或胞质边缘呈红色。常有 空泡及核旁半月形淡染区,偶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