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发展与流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一、前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新文学运动的崛起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剧变,新文学运动迅速兴起。
这一运动以推翻旧文化传统为目标,强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追求个体的内心体验。
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作家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新青年》等刊物为平台,倡导新思想、新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
三、现代派文学的探索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派文学的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的作家,以郭沫若、茅盾、冰心等为代表,开始追求艺术的现代性和个性的表达。
他们提倡自由写作,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同时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现代派文学的出现,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四、抗战文学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抗战为主题。
抗战文学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战争的真实描写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郭沫若的《七律·长城行》、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成为经典之作,激励了无数人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五、社会主义文学的崛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文学也随之崛起。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英雄形象为主题,代表作品有巴金的《家》、韩愈的《报告文学》等。
社会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和精神支持。
六、文学改革与思潮的交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新一代作家开始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他们在文学形式和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这一时期的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批判,也有对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代表作品有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它们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中考语文重点知识归纳现代文学流派与作家作品

中考语文重点知识归纳现代文学流派与作家作品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
在中考语文考试中,了解现代文学的流派和代表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现代文学的几个主要流派和代表作进行归纳和介绍。
一、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是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对传统观念的反叛为特点。
其中最早被引入中国的是欧洲现代派文学。
中国的现代派文学主要有“后来派”、“早晨派”和“白话诗派”。
1. 后来派后来派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周扬等。
他们的作品大多以表现社会矛盾和人民斗争为主题,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其中,郭沫若的代表作品《谷雨》描写了农民起义的壮烈场面,是一部具有强烈民族情感的作品。
2. 早晨派早晨派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又一主要流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
代表作家有席慕蓉、郁达夫等。
他们的作品在语言和形式上追求简练和清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追求。
席慕蓉的《太阳》是他的代表作品,通过描述一个偏僻山村的故事,抒发了他对纯真、美好生活的追逐和向往。
3. 白话诗派白话诗派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又一主要流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代表作家有北岛、汪国真等。
他们使用平白的口语化文字,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
北岛的《泥土》是他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困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对普通人生命的关怀和思考。
二、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的另一种重要文学流派,主张拓宽创作思路,突破传统局限。
现代主义文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力,如西方的“失落的一代”文学。
1. 陈独秀陈独秀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追求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力量。
2.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对现实社会的剖析和批判为主题,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揭示。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现代文学的起源发端于“五四”时期,那时候由于新文化运动和各种文学革命的浪潮,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抵制热情使得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接受了西方的思想热潮。
于是,在这种背景和新文学的改革下,各种文学载体都为革命做了一定的准备,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等。
在革命的环境下,文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比较激烈。
因此,在一战前后时期,中国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变化,新型社会模式发展后,社会新的民主势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力量有了很大拓展。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和背景(一)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十月革命最大的影响就是给我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能够让我们当时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各种任务和阶级奋斗都有了明确的指示,也是开展革命的主要思想路线和突破点。
文学的形式也受这种思想的指引不断突破封建教条的模式,能够让社会主义得以发展,并且以白话文为主要的文学形式进行拓展,对当时的制度和环境进行了非常严峻的批判和抨击。
这也是现代文学的一种启蒙形式。
这个新的文学运动,发轫于北京、上海等少数文化发达的城市,后来不断壮大,渗透到全国各地,因此,日本的统治下,一些殖民地和东北地区包括港澳等地,也都开始展开了同样的变革情况,文学的变革队伍也在不断随之壮大。
(二)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现代文学除了和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外,还和西方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我国现代文化的起源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能够在当时的变革下吸收西方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思想,并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融合,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文学环境,展开了新文化的发展。
即为打破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的思想统治,进行文学的彻底革新,曾经对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特点以及相关的文学流派进行研究和拓展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已经有了广泛的认知和吸收,也就是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开展了重新的认知,在思想艺术的解放上寻找到新突破口,就是引领开放的文学形式出现。
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与发展一、引言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许多文学流派也相继涌现出来。
从文学风格、思想内涵和文学体裁等方面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相当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流派的概念、特征、分类和发展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二、流派的概念流派,通俗地讲就是一种文化或艺术现象的分类概念,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趋势和社会背景。
在文学领域,流派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共同创作主张、文学观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文学作品或文坛现象。
三、流派的特征文学流派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这些特征和表现形式反映了流派所追求的文学诉求。
一般来说,文学流派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风格特色:不同文学流派具有各自鲜明的文学风格特色,反映了其所追求的文学表现手法和美学取向。
2.思想内涵:文学流派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与文学流派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3.题材体裁:不同文学流派所创作的文学题材和体裁风格也有所不同,反映了流派对文学形式的创新和尝试。
4.文坛现象:文学流派所代表的文学作品和文坛现象反映了其所追求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使命。
四、流派的分类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根据流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主义流派:以20世纪初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化潮流为背景,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反现实主义、反自然主义、反传统的倾向。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冰心的《雨》,丁玲的《夜》等。
2.新感性主义流派:新感性主义文学是以抒情为中心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感性表现的方式和直觉性抒发的手法。
代表作品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聂鲁达的《西班牙城堡》,艾青的《雨巷》等。
3.现实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文学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文学流派,其最大的特点是写实、朴素、深刻,揭示出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和社会矛盾。
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士兵突击》,钱钟书的《围城》,汪曾祺的《叹息桥》等。
4.后现代流派:后现代文学最大的特点是突破现代文学的界限,揭示出现代文明的局限性和崩溃性。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近现代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百年风雨变迁,积淀了丰富的文学创作成果。
本文将从文学流派、代表作品和知名作家三个方面,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常识进行整理。
一、文学流派1.现代派:现代派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性作家有鲁迅、郭沫若等。
他们批判旧制度,揭露社会弊端,强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2.鲁迅小说派:鲁迅小说派以鲁迅为代表,他的小说作品《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揭示,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与腐朽,对中国现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战争文学派:抗日战争时期,战争文学派兴起,作家们通过创作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抗争,激励民族精神。
代表性作品有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等。
4.武侠小说派:近现代中国文学中,武侠小说派也占有一席之地。
金庸、古龙等作家的武侠小说作品,以超凡的武功和英雄的形象,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代表作品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近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府一族的命运沉浮,通过对封建家族的揭示,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
2.《茶馆》:《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京城茶馆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命运的关切。
3.《围城》:《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品,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困惑和迷茫。
该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4.《家》:《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的描写,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农民阶级的苦难和奋斗。
巴金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及其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三、知名作家1.鲁迅: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刀刻般的笔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面,呼唤民众觉醒,对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 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的兴起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民生”,反对封建主义、儒家文化,提倡新文学、新道德。
在这个背景下,白话文开始取代文言文,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表达方式。
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2. 五四运动与文学的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变革。
五四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呼唤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主题多为爱国、民主、自由,风格上追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
3. 30年代:乡土文学与左翼文学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乡土文学与左翼文学两大流派。
乡土文学关注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苦难与反抗,代表作家有沈从文、萧红等。
左翼文学则主张文艺为政治服务,关注社会现实,倡导革命主题,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等。
4. 40年代:战争背景下的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文学工作者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一批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等。
5. 50-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与“文革”文学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主题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倡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极大限制,表现为“三突出”、“高大全”等特征。
6. 80年代至今:文学的复苏与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征,主题丰富,风格各异。
文学史常识普及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史常识普及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文学史常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文学史常识,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来普及文学史常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领域。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陈独秀提出了“新文学”的口号,呼吁摒弃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创新。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崭露头角。
一大批优秀的作家纷纷涌现,如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他们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呈现社会现实、批判封建传统,引领着中国现代文学的潮流。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鲁迅,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与问题,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在兴起后,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在20世纪初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汲取了西方文学的营养,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风貌。
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思潮的代表人物提倡变法与启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运动是留学生与社会青年的爱国行动,积极反对封建文化的束缚,倡导民主与科学。
在这一运动中,一些杰出的青年才俊如胡适、周作人等开始从西方文学中汲取新鲜血液,倡导文学的个性化与时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逐渐形成了多个文学流派。
鲁迅的“鲁迅体”与巴金的“巴金体”等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鲁迅的散文、茅盾的小说等作品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文学史常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文学史常识对于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一、问题小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
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
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
并且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
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冰心,倪焕之,叶绍均等二、乡土小说(田园抒情小说)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的‘乡土小说’派。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彦鲁、台静农等。
三、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派。
革命派小说是太阳社,创造社在1927年以后到三十年代初所形成的流派。
当时,创造社的成员由艺术派转向革命派,郭沫若,成仿吾等投身实际革命工作,郁达夫却退出了创造社。
太阳社的将光磁先与创造社成员合作,借创造社的刊物发表革命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
1927年,他和孟超等结成太阳社,随后与创造社、共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了一系列的革命文学小说。
四、新感觉派三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即“须言之有物”、 “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 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 典”、“不讲对仗”、“不避 俗语俗字”。
13
2、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 刊登在19内容:更为坚定鲜明地提出了
文学革命的主张 “三大主义”:
• ①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结束; • ②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兴起; • ③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 • ④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和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 • ⑤知识分子体现独立价值的新的选择; • ⑥思想统治相对比较松动、自由的时期。
11
• (2)本质 • 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 (3)标志 •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
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 年》) • 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 (4)内容 •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 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12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 1、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 刊登在1917年1月出版的《新
青年》2卷5号上。 • 基本内容:提出文学改良应从
• 1917年-1927年 • 1928年-1937年 • 1938年-1949年 •
五四时期的文学 左翼时期的文学 抗日战争与解放 战争时期的文学
6
第一部分 五四时期的文学
7
第一讲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8
【学习要点】
• 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陈独秀的 “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所包含的内容。
20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对
者之间的论争。 3、解释:
学衡派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
21
文学研究会
• 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 • 时间、地点:1921年1月;北京 • 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 刊物: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 • 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 周作人提倡的人道主义是“个人主义 的人间本位主义”,把人性看成是兽 性与神性的结合。
• “人的文学” 标示着新文学区别于 旧文学的本质特征,成为“五四”时 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19
四、早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 一 理性精神的显现 • 二 感伤情调的流行 • 三 个性化的追求 • 四 多种创作方法的尝试
•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 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 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 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4
• 3、钱玄同与刘半农的 “双簧信”
• 4、 周作人的《人的文 学》
5、《每周评论》、 《新潮》等刊物的创 办
15
6、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
中国现代文学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
教学目的
• ①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知识,包括现代文学是 如何发生发展的,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每个 时期之内有哪些主要文学现象,开展了哪些文学运动, 进行了哪些文艺论争,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和口号, 出现了哪些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产生了哪些作家、 哪些重要作品等等。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 共同点: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
色人生的诅咒,表现进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 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 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即基本停顿。
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 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 文学”的文学发展观, 论证文学变革的必要性 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 文学”为“中国文学之 正宗”的主张。
18
(二)周作人及其《人的文学》
• 发表在1918年12月《新青年》第5卷 第6期上,文中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有 关“人的文学”这一理论主张。
• 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提倡 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第 二,反对束缚人性的封建文学。
4
• 现代化应当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 民主化、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教育的普 及化、社会组织结构功能的专业化、个 人的普遍成就取向和社会成员的自由流 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转型。
•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
• 五四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5
•二、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的几个阶段
• (1)1919年的林蔡之争
(2)1922年与《学衡》派 的论争 (3)1925年与《甲寅》派 的论争
16
二、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 1、文学研究会 • 2、创造社 • 3、新月社 • 4、其他文学社团 • 语丝社 浅草—沉钟社 • 湖畔诗社 未名社
17
三、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 (一)胡适的“白话文学论”
• (1)时间概念上的划定:1917~1949年 • (2)性质和意义上的划定:“现代”
3
• 开端: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 2卷第5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同 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 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共同掀开了中 国现代文学的序幕。
• 结束: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次全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 ②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 等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
• 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的基本 情况及文学主张。
9
一、文学革命
• (一)发生背景
• 1、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 • (1)诗界革命 • (2)小说界革命 • (3)文界革命 • (4)域外小说的翻译
10
• 2、新文化运动 • (1)历史背景
• ②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 展中的种种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作为今天发展社会 主义文学的借鉴。
• ③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评价复杂 的文学现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绪论
• 一、“现代文学”的命名
•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 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 感情、心理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