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课堂,请回归原生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的语文课堂,请回归原生态

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见仁见智,但万事万物都是由“一”演化而来,同理,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如果要返璞归真的话,笔者认为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至少要有如下的三个基本环节。

一、引领朗读、理清思路

(一)琅琅书声,才能彰显语文悦耳之音美、才能帮助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提高美的鉴赏能力。要通过示范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和自由阅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感性的印象;关键之处不惜重锤敲击。

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1.多媒体示范配乐朗读。

2.学生接力朗读,教师就重点处加以引领。

3.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地大声自由朗读。

4.就有关对话部分,指导学生分角色阅读。

(二)在朗读的前提下,要让学生自主读懂任何文体的文章,而读懂的前提,就是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思路的归纳一定要限时、简洁、准确、流畅。我们知道,散文的思路最难把握,这是由散文的特点决定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灵活,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是要求散文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散文“贵散”,它必须善于展开联想;散文又“忌散”,它的联想必须受中心思想的制约。散文这种“散”与“不散”的辨证统一的特点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首先弄清楚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某一篇散文“不散”的立意是怎样通过貌似零散的材料得到表现的。这个“怎样”,就是作者的构思,就是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一篇散文的作者思路,不仅给学生以深入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钥匙,而且是培养其对散文的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发展其思维能力的过程。

怎样抓思路呢?

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有的以景为线索,有的以事为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有的以活动的进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第二步,要引导学生分析全文的材料是怎样围绕线索布局的,亦即文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怎样的。

第三步,要引导学生归结作者思路的落脚点,从而把文章的材料及其布局和文章的立意挂起钩来。

二、辨词析句、品味鉴赏

语文天生首先是工具,是人们表情达意的载体。词句的咀嚼应是学生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我们可以寻找典型的句子来品鉴遣词之巧妙造句之深奥,让同学们从细节中深究语意之美。

在《庄周买水》这课中,可就以下要点进行:

1.从文中看,“潮流不可阻挡”中的”潮流”指什么?为什么连梦蝶的庄周也要弃文从商?

2.你能从“看得出来‘无货’两个大字是后来写上去的”这句话

中推断出什么信息?

3.“写的是仓颉体,苍劲有力”一句展现了若大人写字时持什么心态?

4.正当“无货”给了庄周当头一棒,逼得特想得开的他“几乎哭了出来”,眼看走投无路时,却突然峰回路转——走来了一位西装笔挺的办事员。办事处门上不是明明挂着一把大锁,表示无人,咋就这么巧呢?真是无巧不成书吗?

5.“吴主任又黑又圆的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一句中“又黑又圆”有什么深意?吴主任的笑容为什么“经久不息”?

三、组织专题、质疑生成

人文性的教育应是语文的更高要求和魅力所在。教师能组织小专题活动并能触动学生思维的导线的课堂应是较好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课堂,学生能在合作的前提下独立生成新命题并加以解决或实践的课堂应是语文教师追求的较好课堂。同时,“生成”又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

在学习《祝福》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按照层递法设置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学习:

(1)祥林嫂一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她在每一阶段大体充当了哪些角色?她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嫁给贺老六之后的日子应该是最幸福的,相比之下,为什么其他两个人生阶段会如此不幸?联系社会现

状进行分析。

(2)分析祥林嫂三个人生阶段所展现的不同的肖像描写。

(3)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比如,“责任”话题,可表述如下:春秋时期,郑国郑文公在秦晋联合包围郑国危急关头,重新起用烛之武。烛之武起初打算以自己年轻时不重用而老了才利用而推辞,但最终理智地意识到“郑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郑国的老百姓不成为亡国奴,毅然摒弃前嫌,勇于挑起这个重大的责任并完成了自己的责任。

比如,“说话的魅力”话题,可表述如下: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特别有口才的人——烛之武。话说当年,秦晋包围郑国时,烛之武出使秦国,说服了秦国秦穆公。他凭借什么能说服了秦穆公呢?靠的就是说话的魅力啊!他站在秦国的角度指出,灭亡郑国,就势必增加了晋国的土地面积,这于秦国是百害而无一利;他站在晋国的角度指出,晋国过去承诺把焦、瑕二处城市割让但至今言而无信,无疑“损”尽了秦国的脸面。烛之武正是抓住了秦、晋两国的客观形势,最终使秦穆公发誓与郑国结盟。

此外,还可以从“诚信”“换个角度看问题”等维度进行素材的拓展应用。

总之,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把握这三个基本点,并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体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

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学科性质。也就会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作者地址:河南省汝南县汝南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