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1
叙述角度和写作分析点

分析叙述技巧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我”不一定是作者自己)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便于叙事和议论。
3. 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中学语文叙事作品叙事视角的运用

中学语文叙事作品叙事视角的运用作者:朱海燕蒋传红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6期摘要: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的运用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视角的综合。
第一人称视角都是有限视角,可分为童年视角和主人公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视角的综合分为视角的交替、视角的叠合和视角的结合。
关键词: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视角的综合叙事视角又称观察点、叙事视点、叙事聚焦,是叙述者观察故事的角度[1]。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将叙事视角分为外视角和内视角,外视角又称全知视角,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视角;内视角又分为固定内视角、不定内视角和多重内视角[2]。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知识短文《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则将叙事视角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又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3]。
由于第二人称视角存在争议[4],笔者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以下简称《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叙事作品为例,分析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的运用: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视角的综合。
一、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高中语文》(必修二)《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认摘要: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的运用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视角的综合。
第一人称视角都是有限视角,可分为童年视角和主人公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视角的综合分为视角的交替、视角的叠合和视角的结合。
关键词: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视角的综合为第一人称视角都是有限视角,真实而有感染力,下面仅以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为例略作分析[5]。
笔者认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并非对事件的全面交代,只是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故称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记叙文写作专题讲座:恰当选用插叙_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写作专题讲座:恰当选用插叙_记叙文写作指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故事或回忆,但故事或回忆叙述完又必须回到主要情节的叙述方法。
在叙事性文章作品的情节发展进程中,作者在安排贯穿线索较长的情节时,为避免行文的呆板,追求叙事的节奏和波澜,会有意插入表面似乎是阻止情节发展的某些事件、情况或场面。
插叙的方法主要有: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来进行插叙;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等。
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我”在会堂里回忆在医院中看爸爸的情景;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交往片段……互动平台桂花,开了哦莫庆伊校园里被修整的桂树,规矩地立着。
它们全都默默地等着,等着……一到月份,就全开了。
若不是事先约好,又怎会如此齐整地开了。
【这一猜测妙极,惊喜之情蕴于其中,却不着痕迹。
】八月的校园里,有一两天会嗅到莫名的香,起初,并没在意。
待满园的桂树洋洋洒洒结了数以万计的花苞时,我终于惊愕她的存在了。
小心地拨弄下一朵两朵,夹入厚厚的书中,淡淡的汁水浸染开来,书页也芳香了。
不禁要想到“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样的情景。
【“惊愕”、“小心”这些充满情感的词语很好地勾勒出“我”的微妙的心理体验。
】放学了,穿行于小巷的暮色中,那是又一种馨香。
斜挎着书包,鞋跟小心地敲击着石板小路,怕惊扰这一巷的宁静。
眼前有三两株桂树,心中是满怀的桂香。
幽幽的,纯静的,像你梦里的佳人。
有亮丽的衣服,光彩的配饰,却探不清那气韵;像呢喃在空气里的细语,有温暖的感觉,甜蜜的心绪,又逮不着一丝儿游踪……【以“梦里的佳人”喻“色”,以“呢喃的细语”喻“香”,虚实相生,顿生无穷意味。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记叙文中如何写“我”》教案教学设计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记叙文中如何写“我”》教案教学设计导读:难以说出的三个字对你说一声“我爱你”,真的好难!我①不喜欢爷爷。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高高瘦瘦的,一年四季经常穿着一条米黄色的长袖衫,一条灰裤子和一双蓝布鞋,他不苟言笑,对我好像也是若即若离。
所以我有点怕他,和他也不亲近。
有一年夏天,表弟弟我家玩,中午吃完饭后,我便和他一起看电视。
因为天气实在太热了,我就到厨房拿了两块切好的西瓜过来,我们三下五除二地就把它解决了,顿时好一阵凉爽啊!由于天气闷热,我又偷偷到厨房里拿了两块西瓜,吃完后,我们还不约而同地打了个饱嗝。
后来,我接二连三地去拿西瓜,终于被爷爷发现了,他对我大吼,语气冷淡而严肃:“谁让你吃那么多西瓜的?”我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就跑到房间躺在床上哭,只是那时的我并未注意到,房门口站着一个人,他的眼神中满是怜爱。
从那以后,我便有点②讨厌爷爷了。
虽然后来妈妈说爷爷其实是怕我们吃坏肚子啊!我却不信。
后来有一天,老师让我们对自己最爱的人说一声“我爱你!”回到家后,我就偷偷地对着镜子开始练习起来。
就在我练得兴高采烈的时候,我发现镜子中多了一个人,他一脸喜悦地站在房门口。
为了驱散我心中的那点仇恨,我故意装作没看见他,并在“我爱你”前加了许多人的称谓,唯独没有他。
我边说边偷偷地瞄了几眼,发现他一脸的伤心和失望,在他转身离开时,我似乎看见了他眼角的泪。
那天我③既高兴又难过,却始终没有对他说这三个字。
直到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心中的情感才迸发出来,我突然意识到,我和爷爷之间的坎其实是我心中的坎。
我想如果那时我说了“爷爷,我爱你”,也许我和爷爷之间的距离就不会这么长了,我的心中充满了④懊悔和歉疚。
说一声“我爱你”真的很难,但在亲人离去时才说,那就难上加难了,因为他再也听不见了……【点评】记叙文要以情动人,最需要抒发真情实感。
作者写了三个时段的三个细节,欲扬先抑,来表现对爷爷的情感。
从开始时的不喜欢到讨厌再到最后的懊悔和歉疚,感情线索变化清晰。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纲解读】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从不同角度对语言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能力层级为E。
所谓“简明”,即语言要简要清楚,不要重复累赘,让人产生歧义。
所谓“连贯”,即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组合与衔接要自然。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体,恰如其分,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等。
所谓“准确”,要求用词能完全表达概念的内涵,切合语境与对象,涉及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
所谓“鲜明”,是指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它是就表达观点、态度而言的。
所谓“生动”,是就表达效果来说的,它要求用语具体形象,注意炼字炼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运用灵活的句式。
【“安徽考试说明”解读】(见“优化”P15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指能通过删除多余语句、消除歧义等方式,达到表意简洁明确的目的;语言表达“连贯”,要求调整或选用语句,做到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衔接合理;语言表达“得体”,要求根据语境和语体特点恰当地使用语言;语言表达“准确”,要求用词造句能客观、恰当地阐明道理,说明特征,传达思想感情;语言表达“鲜明”,要求用富有感情的词语和不同语气的句子表明观点和态度;语言表达“生动”,要求用传神、鲜活的词句表情达意。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安徽高考《考试说明》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能力层次为E级,占3~6分。
“简明”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明确、清晰。
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表达必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及词句;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
高考作文系列教案之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doc

2010年高考作文系列教案之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训练目的]记叙文写作能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增强表达效果。
[复习指导]《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之(4)“有创新”要求“构思新巧”。
构思时即应当考虑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
叙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
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这种叙述方式,真实而有感染力,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的叙述,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的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面地表现生活。
了解叙述的角度,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呢?记叙文是通过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叙述的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
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想突出事情的亲历性,一般选择第一人称;如果想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悬念感,可以考虑选择第三人称。
如《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作者只写自己看到听到的金岳霖,只写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不写人物的所思所想,审慎、含蓄,让人回味不尽。
《边城(节选)》则得益于作者开阔的视界。
使用第二人称,则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同和别人对话,显得更加亲切。
有时,为了克服单一叙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述角度。
《祝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视角交错使用,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人物的命运,使表达更丰富,更深刻。
写作时要注意前后人称的一致和视角的转换,以免造成叙述角度的混乱,影响表达效果。
中学语文叙事作品叙事视角的运用-7页word资料

中学语文叙事作品叙事视角的运用叙事视角又称观察点、叙事视点、叙事聚焦,是叙述者观察故事的角度[1]。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将叙事视角分为外视角和内视角,外视角又称全知视角,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视角;内视角又分为固定内视角、不定内视角和多重内视角[2]。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知识短文《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则将叙事视角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又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3]。
由于第二人称视角存在争议[4],笔者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以下简称《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叙事作品为例,分析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的运用: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视角的综合。
一、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其一,中学语文叙事作品中的童年视角。
童年视角是指以童年经验看待外界事物,它单纯洁净,对外界事物充满感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正如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
”[6]童年视角可以描写“我”的童年快乐生活,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及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等作品都运用了童年视角,表现了童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社戏》重点回忆了“我”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在江南水乡看戏的快乐生活:“我”和双喜、阿发等十几个少年一起划船到赵庄,在路上将船划得飞快,在远处看戏台上打仗,看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上鞭打,看老旦在台上踱来踱去地唱,“我们”看戏回村时意犹未尽,又跳到岸上偷田里的罗汉豆吃。
童年视角可以以“我”的童年眼光刻画其他主人公,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鲁迅的《孔乙己》、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等都以“我”的童年眼光描绘其他主人公。
高考语文小说的叙述视角

•
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很像
古典小说中的说书人,只要叙述者想办到
的事,没有办不到的。想听、想看、想走
进人物内心、想知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发生的任何事,都不难办到。
因此,这种叙述视角最大最明显的优势
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 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 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其次是便于全方 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 述人物和事件。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 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 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使叙事形态显 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叙事朴素明 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 优点。
正因为有如上优越性全知视角尽管已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卡列尼娜复活反映的社会面都是非常宏大的这样宏观的观察和揭示是非全知视角说的各个组成部分犹如交响乐队中的各个成员而全知全能?的作家便是这个交响乐队的总指挥没有他任何美妙动听的乐曲都演奏不出来
小说的叙述视角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知识链接,初步了解小说在叙 述视角方面的相关知识;
正因为有如上优越性,全知视角尽管已 被视为落伍,却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托尔斯泰便在作品中以这种视角去叙述俄罗斯
当时的社会状况。无怪乎列宁称他是“俄国革
命的一面镜子”。他的《战争与和平》、《安 娜·卡列尼娜》、《复活》反映的社会面都是非 常宏大的,这样宏观的观察和揭示是非全知视角 而莫属的。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一部小 说的各个组成部分犹如交响乐队中的各个成员, 而‘全知全能’的作家便是这个交响乐队的总 指挥,没有他任何美妙动听的乐曲都演奏不出 来。”这里所言“全知全能的作家”也就是全 知视角。
2.通过完成习题,初步了解小说在叙述视 角方面的题型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教学目标:
1.学习选用恰当的叙述角度,增强表达效果。
2.明确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的好处。
3.学会在记叙文中写出“真我”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选用恰当的叙述角度。
2. 学会在记叙文中写出“真我”的方法。
一、叙述的角度
1、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
2、叙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
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1)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
记叙文当中,经常会出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叉出现的情况。
就叙述效果而言,第一人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有极强的感染力,易打动读者;而第三人称虽方便叙述,且几乎不受限制,但易使读者产生距离感。
(2)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根据具体素材和要表达的情感作出准确选择。
二、问题呈现
低分作文中的“我”:冷冰冰、假大空
1.……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几百字的复述)……2.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听某人讲过某个故事(几百字的转述)……
3.……我在幼儿园时、我在小学时、我在初中时、现在高中,我……(凑够字数为止)4.我来到古代、未来,看见XXX。
(穿越类、科幻类)
纯粹无“我”:所谓的小说、故事新编等等。
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1.以“我”观照人事,写出情感波澜——勾勒出“我”的情感线索
记叙类文章中“我”的呈现方式
(1)以“我”为辅
“我”是事件发展的见证者、知情者,“我”的情感是相对理性的、客观的,贴切于大众的角度。
如:《孔乙己》,小说中“我”作为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旁观者),我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记录下了有关孔乙己的见闻(知情者),“我”在小说中的情感与作者本人的情感并不是一回事,而仅仅是“小伙计”的情感。
(2)以“我”为主
“我”是事件发展的主要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我”的情感是感性的、流动的,贴切于人物身份与生活真实。
如:《社戏》,文章中的“我”是看社戏的主要发起者(参与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动者),“我”的情感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契合与作者的情感,贴切了“我”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身份和心理真实。
(3)有主有辅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担任不同角色,起到不同作用。
如:《祝福》,小说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亲历者),和祥林嫂临死前还有短暂但很重要的接触,和祥林嫂的死有着一定的关系(推动者),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旁观者),两种视角交错使用,见证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表达更真实、更深刻,内容更丰富。
2.常怀悲悯之心,传达人性光辉——绘出“真我”的风采
四、牛刀小试
1.请结合点评在横线处添加恰当的句子,使文段感情线索变得清晰起来。
难以说出的三个字
对你说一声“我爱你”,真的好难!
我①不喜欢爷爷。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高高瘦瘦的,一年四季经常穿着一条米黄色的长袖衫,一条灰裤子和一双蓝布鞋,他不苟言笑,对我好像也是若即若离。
所以我有点怕他,和他也不亲近。
有一年夏天,表弟弟我家玩,中午吃完饭后,我便和他一起看电视。
因为天气实在太热了,我就到厨房拿了两块切好的西瓜过来,我们三下五除二地就把它解决了,顿时好一阵凉爽啊!由于天气闷热,我又偷偷到厨房里拿了两块西瓜,吃完后,我们还不约而同地打了个饱嗝。
后来,我接二连三地去拿西瓜,终于被爷爷发现了,他对我大吼,语气冷淡而严肃:“谁让你吃那么多西瓜的?”
我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就跑到房间躺在床上哭,只是那时的我并未注意到,房门口站着一个人,他的眼神中满是怜爱。
从那以后,我便有点②讨厌爷爷了。
虽然后来妈妈说爷爷其实是怕我们吃坏肚子啊!我却不信。
后来有一天,老师让我们对自己最爱的人说一声“我爱你!”回到家后,我就偷偷地对着镜子开始练习起来。
就在我练得兴高采烈的时候,我发现镜子中多了一个人,他一脸喜悦地站在房门口。
为了驱散我心中的那点仇恨,我故意装作没看见他,并在“我爱你”前加了许多人的称谓,唯独没有他。
我边说边偷偷地瞄了几眼,发现他一脸的伤心和失望,在他转身离开时,我似乎看见了他眼角的泪。
那天我③既高兴又难过,却始终没有对他说这三个字。
直到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心中的情感才迸发出来,我突然意识到,我和爷爷之间的坎其实是我心中的坎。
我想如果那时我说了“爷爷,我爱你”,也许我和爷爷之间的距离就不会这么长了,我的心中充满了④懊悔和歉疚。
说一声“我爱你”真的很难,但在亲人离去时才说,那就难上加难了,因为他再也听不见了……
【点评】记叙文要以情动人,最需要抒发真情实感。
作者写了三个时段的三个细节,欲扬先抑,来表现对爷爷的情感。
从开始时的不喜欢到讨厌再到最后的懊悔和歉疚,感情线索变化清晰。
结尾点题,首尾照应,表达了类似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发人深省,意蕴深沉。
2.请运用第一人称改写下面的作文片断,使之情感线索更清晰,情节更真实生动。
(可适当
增删)
追梦(片断)
她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一片深邃而高远、自由而宁静的星空。
那天,她拿出笔墨纸砚和一本崭新的《颜真卿》字帖,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书法课。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她还真验证了这句话,费力地调整好握笔姿势,整只手却都在抖。
她终于完成了“大作”,可效果与台风过境后的场面没什么两样。
几节课后她的字还是没有提高,于是便对毛笔字失去了原先的兴趣。
在书法的这片空中,她还能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吗?
我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星空,深邃而高远、自由而宁静。
那天,我拿出笔墨纸砚和一本崭新的《颜真卿》字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书法课。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费力地调整好握笔姿势,可整只手依然在抖,但我没有放弃,我相信我肯定可以写出漂亮的字。
让我失望的是,最终的效果与台风过境后的场面没什么两样。
几节课后我的字还是没有提高,我便沮丧起来,慢慢对书法失去了原先的兴趣,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如此笨拙的手而懊恼。
在书法的这片空中,我还能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吗?
五、课后作业
以“当我面对的时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用第一人称,字数不少于8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