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的角度
叙述角度和写作分析点

分析叙述技巧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我”不一定是作者自己)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便于叙事和议论。
3. 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叙述视角

一、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二、(一)关于视角三、小说的视角就是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的观察角度。
在具体的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作者,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二)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三)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叙述故事。
即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这时叙述者往往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如鲁迅的《阿Q正传》。
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叙述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叙述,对客观事件保留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加入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1,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2,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坏处:作者过多干预和介入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
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运用有限视角的好处:1,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2,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而叙事视角的选择,就像是为小说打开了不同的窗户,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故事中的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地与主人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仿佛读者正亲身经历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
“我”的内心想法、情感波动和个人经历都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祥子在那个黑暗社会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恶以及梦想的破灭。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亲切感。
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喜怒哀乐。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视角的限制,“我”无法知晓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对于故事的全貌可能了解得不够全面。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是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视角,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称为“他”“她”或“他们”。
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更加全面和宏观的故事画面。
比如《红楼梦》,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封建家族的兴衰。
第三人称叙事的优点是视角广阔,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一定的距离。
三、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想法、过去和未来。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对故事有最全面、最深入的了解。
例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波澜壮阔,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这种视角也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故事过于完美和不真实,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够拥有如此全面的了解。
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

学习目标:
• 1、通过举例明确小说的三种叙 叙述角度转
重换难的妙点处:
1、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及 作用 2、关于叙述角度转换的妙
探究活动 一
第一人称:
作用思考: 叙事者、见证者、参与 者 、感受者
例:《祝福》语段: (P58, 第4--13段)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 真实。 ②故事结尾情节发生突转,戛然而止, 使小说富有张力,具有什么色彩。 ③突出中心,结局美好,帮助别人就是 帮助自己,歌颂人性之美。给读者留下 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参考答案: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 ①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 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 开故事情节。
尤其利于写心理
有限视
第二人称
• 作用思考:感受者 叙述
对话式
•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你 ”的一种抒情目光,将“你”当作朋 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你 )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
有例理:解《、欣棋赏殇、》责怪“等1褒6贬8”情感 的P3意9味。
此文交待背景,便于叙事、抒情,将对方的心 理变化过程(高兴--平静--悔恨)较好地展现, 有利于明确主旨,便于读者理解。
国III )P32
样的艺术效果?
2016年 《玻璃》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课标全 (贾平凹 是什么?请简析。
国III )P39
2014年 《鞋》( 3.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
课标全 刘庆邦) 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
国II
P41 简析
典型的叙事艺术:《五三》P51
1、叙述视角
2、叙述人称
叙述角度

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叙事视角的定义及分类

叙事视角是指叙事时观察故事的角度。
它分为三种类型:
1、全知视角(零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2、内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3、外视角:叙述者<人物。
这种叙述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反拨,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
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全知全能”的叙述,可以使阅读者感到轻松,只管看下去,叙述者会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人物”叙述可以使阅读者共同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后视角”的叙述,给人无穷的诱惑力,并给人极大的想象的空间,韵味十足。
各种视角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我们不能把某种视角定于一尊,而又无条件排斥另一视角。
文字的叙述方式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

文字的叙述方式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在文字的叙述方式选择上,选取最适合的叙述角度是十分重要的。
叙述角度决定了读者对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是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探讨文字的叙述方式应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第一人称叙述角度是指由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作为叙述者,以自我身份参与其中的叙述方式。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贴近故事中的人物,亲身感受到人物的思考和情绪。
例如,当我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来叙述一段悲伤的故事,读者可能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彷徨。
二、第三人称叙述角度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是指由一个旁观者或外部人物来叙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客观地展现故事的全貌,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通过多个角色的叙述,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当我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来叙述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读者可以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去理解事件的起因和影响。
三、交叉叙述角度交叉叙述角度是指在故事中交替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
通过不同叙述角度的切换,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叙述方式适用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或有时空转换的故事。
例如,当我们交叉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来叙述一段跨越数十年的爱情故事时,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四、环视叙述角度环视叙述角度是指叙述者在故事中像摄像机一样环视全景,全面展现故事的各个角度和细节。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全息式的故事体验,将他们置身于故事的中心。
例如,当我们采用环视叙述角度来叙述一场紧张刺激的战争场景时,读者可以感受到炮火纷飞、弹雨密布的氛围。
五、心理叙述角度心理叙述角度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的动机和目的。
例如,当我们采用心理叙述角度来叙述一个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矛盾时,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纠结和困惑。
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课件)-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14年课标 《古渡头》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
全国I
(叶紫) 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典型的叙事艺术:
1、叙述视角
2、叙述人称
3、叙述方式 4. 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 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
5 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 交织、时空集中。
小说中“我”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我”从第一人称叙事,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见证者, 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老校长形象更真实可感。
2我“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通过我的见闻感受展开 故事情节,使故事完整紧凑。
3、我”衬托了老校长的形象,我先后心理的变化对比,突出 了老校长的乐观豁达、以苦为乐,使其形象更鲜明。
特点: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 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身份、性格、生活经 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 如《天嚣》
有限视角中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是第三人 称叙事,以某个人的眼光观察,以他的心灵思考。
全知视角
• 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 全部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特别是其复杂 微妙的心理变化。
作用延展: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灵活; 客观公正,利于评论分析; 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全知视角
小结: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我” 亲切、真实、抒情、议论
见证者 人物、情节、主旨
参与者 人物(关系)、情节、主旨
有限视角
“你” 抒情(情感变化)、评价 (褒贬)
感受者
有限视角
第三者 旁观者、讲述者 全知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述”与“显示” 讲述” 讲述 显示” ◎关于“讲述”
特点: 特点:上帝俯瞰 全知视角 多采用第三人称 叙述者时不时要亮相, 指手画脚” 叙述者时不时要亮相,“指手画脚”。 传统小说多用“讲述”,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关于“显示”
特点: 特点:凡人目光 有限视角 多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者不肯露面,消失在文字背后。 叙述者不肯露面,消失在文字背后。 现代小说多用“显示”,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注意: 讲述” 显示” 注意:“讲述”与“显示”在同一篇小说中可两相 结合,穿插交替使用。 结合,穿插交替使用。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叙述的艺术
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 ⑴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 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⑵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了解叙述的腔调、 讲述” 显示”的异同; ⑶了解叙述的腔调、“讲述”与“显示”的异同; 明确小说的速度控制, ⑷明确小说的速度控制,学习控制写作记叙文的 速度。 速度。 教学重点:同目标( )( )(4)。 教学重点:同目标(2)( )。 教学难点:有限的全知视角。 教学难点:有限的全知视角。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 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 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 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 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 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 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 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 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 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 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 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 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 钱。 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 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 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帐目, 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帐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 一页的书稿。 一页的书稿。 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 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 了。 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 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散文、诗歌、剧本。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 • 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 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 分类: 分类: (1)按篇幅:长、中、短、微。 )按篇幅: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 )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 纪实等。 纪实等。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红楼梦》中“宝黛初会” 的速度控制 红楼梦》 宝黛初会”
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 可又是胡说,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 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 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 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 更好,更好,若如此, 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 更相和睦了。 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妹妹可曾读书?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 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 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 无字。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 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 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 用取这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 用取这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 四书’ 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 ‘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 有?”众人都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 众人都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 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 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 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 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 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 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 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 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 以成全你! 以成全你!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我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特点: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 者、 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 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注意: 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 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 人 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 活动了。 活动了。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 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 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 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 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 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的爆发, 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
腔调: 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等。 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 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 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 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 腔调即风格。 腔调即风格 举例: 举例:睿智抒情伍尔芙,内敛深沉海明威, 含泪微笑欧·亨利,幽默深刻是鲁迅,冷峻 悲悯属余华,醇厚质朴算金庸……
*速度控制 速度控制
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加速是“ 是跳跃,是略写, 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 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细细品味。 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细细品味。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 减速是“ 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 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 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 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 小说的阅读魅力: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 小说的阅读魅力: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 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 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注意:这一技巧也是我们写好记叙文的法宝! 注意:这一技巧也是我们写好记叙文的法宝!
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流程
生活题材
作者
提炼加工
小说
品味鉴赏
读者
叙述角度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 上帝俯瞰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 特点 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 好处 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凡人目光 有限视角 特点: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 隐藏、留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 好处 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 小说的第二作者。
叙述人称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 他 第三人称 全知或有限视角 特点: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 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 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 见下页] 举例:比如《项链》……[见下页 见下页 “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 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 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 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