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首先,新闻的叙事视角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事实。
新闻报道的本质是把事实传递给受众,所以报道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
然而,现实中却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和中立,因为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人的行为和态度,而这些行为和态度往往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加入了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见和情感因素。
因此,新闻叙事视角需要在保持事实真实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实现客观、公正的报道。
其次,新闻的叙事视角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呈现事件的多面性。
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不同的人或机构会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评价这个事件。
因此,一个客观的新闻报道应该同步呈现各个角度的看法和评价,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个事件的各个方面。
当然,这种多角度的呈现不应该只是机械的刻意平衡,也需要新闻工作者贴近实际,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展示。
第三,新闻的叙事视角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
新闻报道不仅要传递事实信息,更要做到传播知识、引导舆论、激发思考。
因此,新闻叙事视角需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自身接受能力,通过恰当的呈现方式和语言表达,实现信息的最大程度传递。
比方说,对于一场重大事件,新闻工作者可以采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体现人物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加深读者的理解和关注;也可以从现实的历史和社会经验中引入信息,帮助读者更好的把握事件的涵义和意义。
最后,新闻的叙事视角应该注重主题的呈现和突出。
新闻报道往往面对的是一大堆信息碎片,如何从这些碎片中发掘并呈现出一个突出的主题,成为了一种挑战。
而主题的呈现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报道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事件的细节和背后的因果关系中发掘核心主题,准确传递给受众。
只有通过呈现出鲜明的主题和立场,新闻报道才能够真正引发受众的思考和共鸣。
总之,新闻的叙事视角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之一。
采用客观、多角度、受众导向的视角,注重主题的呈现和突出,才能够做到既真实又有说服力。
叙事视角知识:新闻视角——如何使用新闻形式讲述故事

叙事视角知识:新闻视角——如何使用新闻形式讲述故事随着新闻传播技术和传媒市场的不断发展,新闻视角已然成为了我们讲述故事的一种常见方式。
新闻视角以其客观、简洁、清晰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如文化传播、广告营销、政治宣传等。
然而,我们在使用新闻视角时,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和技巧,以保证故事的效果和可信度。
一、新闻视角的基本原则新闻视角的基本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并尽可能避免主观性的介入。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新闻视角讲述的故事,必须基于真实的、准确的事实。
任何虚假的消息或者夸大其词的表述,都会削弱读者对新闻的信任感。
2.客观性:在讲述故事时,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主观性的介入。
不论我们对某个事件有何种看法,都应该尽量保持客观,让读者自主思考。
3.均衡性:当面对争议性话题时,我们需要尽可能保持均衡。
有时候,可能需要采访多方的立场,以尽可能全面的呈现事实。
4.时效性:新闻视角的故事必须具备一定的时效性,以符合读者的兴趣和需求。
及时的新闻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受众。
二、新闻视角的基本技巧除了遵循基本原则外,我们在使用新闻视角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以保证故事的有效性和魅力:1.结构清晰:新闻视角的故事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核心内容。
通常,我们可以将新闻视角的故事分成“引入段”、“实质段”和“结尾段”三个部分,以吸引读者、呈现事实和分析意义。
2.标题生动:新闻视角的故事需要有生动的、吸引人的标题,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个生动的标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眼球。
3.语言简洁:在讲述故事时,我们需要尽可能简洁易懂,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让故事更容易理解。
4.画面感强:新闻视角的故事需要有强烈的画面感,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事件的现场气氛和人物情感。
优秀的新闻视角的故事,能够将读者带入故事中。
5.有料有深度:新闻视角的故事需要有深度,尽可能呈现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析

2015年第9期因为社会传媒的不断发展,传媒界的新闻理念和新闻视角以及新闻叙事方式都在随之发生着新的变化。
新闻传媒以及作为记者或是编辑的从业者们的新闻视角也在发生着变化。
众所周知,因为新闻是基于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这正符合叙事的定义。
正如新闻人穆青所说:“新闻是一种叙事文。
”虽然新闻也是叙事文,但作为一种通讯文体,新闻还有自己的独特性,由于新闻的特性是必须通过描述事件过程来揭示事情的真相,它的叙事结构、叙事方式等都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因此新闻的叙事视角也不同于传统叙事视角。
一、新闻的叙事性特点“叙事又称为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来描述生活的过程,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或社会的事。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性作品则是直接的传达客观的事件。
”①但是由于对事件发生过程描述的把握程度不一,因而描述结果显示的真实性就不一样。
因此文学性的叙述和新闻叙述大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文学性的叙述加入了主观思想建构了一个虚构的空间,而新闻叙述必须是客观真实,当下发生之事。
叙事以它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使得新闻更容易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新闻所具有的叙事性就是运用文学性的写作描写手法,将新闻的事实以叙述叙事的文学性写作方式展现给读者,赋予新闻报道一定的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
”②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递,新闻的真实性、显著性、接近性等特点使得新闻报道必须要将新闻事实当做一个叙事叙述出来。
“新闻的叙事性,既是新闻报道的文本显示的一种特点又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存在状态和一种新闻传播的态度,新闻所具有的叙事性是新闻媒介为了跟随社会发展得以生存和改革需要而对自身的进行的一种调整。
”③如对8·12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除了对爆炸事件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爆炸发生的过程以及结果的叙述,还增添了爆炸的细节描绘、爆炸场景的再现以及爆炸背景的交代。
使其更加通俗化和平民化,满足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

2020.04随着时代的变迁,新闻写作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叙事视角在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编辑新闻,让新闻事件更加引人注目,新闻编辑需要紧扣新闻写作的叙事特点。
新闻除了是一种叙事文体,还是一种传播文体,新闻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其主要是报道社会上真实发生的、与大众相关的事件,新闻的特性就是揭示事情的真相,而这必须通过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来完成。
因此,在叙事学视角下创新新闻写作非常重要,能够促进我国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
有一句话这样说:我们生活的现实处处都是新闻。
这句话无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都一样受用,这是一个永远都不变的道理。
如今新闻资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锐度,把握住第一手信息。
新闻工作小组应该各司其职,有的去发现新闻,有的去搜集素材,让制作的新闻能够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当然最重要的是写新闻的人,整合多方信息,核实素材的准确性,抓住新闻重点,讲述好事件发生的经过,把新闻的叙事性过程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受众。
一、新闻叙事性的概念新闻是对新进发生的真实事件的报道。
这要求新闻要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呈现出来的新闻内容肯定是越新越好。
而叙事是存在已久的文学体裁,有着永恒的生命力。
叙事的过程通俗来讲就是把发生的事情以讲故事的形式告知他人的过程。
这就要求叙事语言必须精炼,句句要落实到点子上,不能泛泛而谈,受众无法掌握重点。
一定程度上讲,古代的史学家同今天的新闻从业者是一脉相承的,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记载当时发生的真实事件,跟现在的记者报道工作性质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古代的传播范围小、传播工具没有现代那么发达。
而现在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年代,信息可以飞快传达给受众。
在新闻的叙述方式中,叙事体因其可读性强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新闻是信息的集合体,时间、地点、人物、具体发生什么事情、原因、结果,这些信息统统要呈现出来。
新闻强调客观性,传播的是实时变动的真实事件,要求体现新闻价值。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新闻是一种主要传播信息的媒介,它以客观、准确、及时的报道,为公众提供最新的社会信息和事件,极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新闻叙事视角则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叙事视角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对读者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有重要影响。
新闻的叙事视角有很多种,比如事件叙事视角、人物叙事视角、问题叙事视角、趋势叙事视角等等,每种叙事视角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报道同一件事情,呈现出不同的报道效果。
事件叙事视角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的叙事方式,它包括了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等方面的叙述,可以全面客观地呈现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介绍事件的发展过程。
因为事件叙事视角通常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因此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事件的发展轨迹,掌握事件的全貌。
人物叙事视角则是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介绍或采访相关的人物,呈现事件所涉及到的人物的性格、动机、行为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内在原因和动因。
人物叙事视角的报道通常采用生动有趣的描写和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表达,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问题叙事视角主要是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介绍事件背后隐藏着的问题或矛盾,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问题根源的深层次原因。
这种报道方式侧重于分析、评论和解读事件,对于公众理解和认识事件的本质非常有帮助。
趋势叙事视角则是从大局的角度出发,介绍事件对于行业发展趋势、社会变革趋势和技术进步趋势等方面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方向,并展示事件的历史意义和未来价值。
综上所述,新闻叙事视角的多样性,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多重功能,不仅可以呈现具体事件的事实,也可以深入挖掘事件的原因和内在含义,并为读者提供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洞察。
不同的叙事视角之间相互交织,互为补充,让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多彩,展现出更为真实、深入的报道效果。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来源,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新闻的叙事视角则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元素,它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角度、立场和观点,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本文将从叙事视角的角度探讨新闻报道的挑战和可能的改进,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叙事视角的概念和作用叙事视角是指新闻报道中呈现事件和现象的立场和观点,即报道者对事件所采取的角度和态度。
在新闻报道中,叙事视角直接影响着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报道的内容、重点和表达方式,对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是报道者对事件的主观理解和表达,也是新闻报道的核心。
二、新闻报道中的叙事视角新闻报道中的叙事视角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客观叙事视角、主观叙事视角和多元叙事视角。
客观叙事视角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报道者从客观事实出发,客观呈现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客观叙事视角重视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强调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主观色彩的介入。
主观叙事视角则是报道者的主观见解和态度,强调报道者对事件的个人理解和评价,从而呈现出报道者的主观立场和观点。
多元叙事视角则是报道者多方面、全面呈现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强调多种角度的呈现和解读,避免单一视角的片面性和偏颇。
叙事视角的挑战也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社会的认知。
在实际报道中,由于叙事视角的存在,很多新闻报道存在着片面性和偏颇,往往不能准确客观地呈现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从而影响着读者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叙事视角的挑战不仅是新闻报道的难点,也是新闻报道的短板,需要以改进。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新闻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报道事件和事实,传递信息给公众。
不同的新闻媒体在报道同一件事件时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差异可能导致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
本文将探讨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其对公众理解事件的影响,并就如何理解和应对不同的叙事视角提出一些建议。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叙事视角。
简单来说,叙事视角是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呈现同一事件的报道方式。
不同的媒体、记者、编辑和评论者会根据自身的立场和观点来选择角度,突出或隐藏某些方面的事件。
这种选择和加工过程可能导致报道的内容和效果产生巨大差异。
新闻的叙事视角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是媒体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不同国家、地区的新闻媒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控制和舆论压力,这必然会影响它们的叙事视角。
其次是新闻从业者个体的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
记者、编辑、评论者等人员在报道新闻时会受到自身的观点、信仰和利益的影响,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叙事角度。
最后是受众期望和市场需求。
新闻行业是市场化的产业,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也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
针对不同的叙事视角,我们有必要做到理性对待,客观分析。
我们需要多方获取新闻信息,尝试从不同的媒体和角度获取信息,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
我们需要学会对新闻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目接受某种叙事视角的报道,而是要审慎思考和分析,理性判断。
我们需要关注多元声音,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充分听取不同的声音,做出自己的判断。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件,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新闻叙事视角的探索中,媒体从业者也需要有所作为。
媒体从业者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地报道事件。
他们需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不以市场需求和政治压力为借口,做到对事件的报道不偏不倚。
他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反馈,积极改进和完善报道的叙事方式,让公众更好地理解事件。
时政新闻的叙事聚焦分析

时政新闻的叙事聚焦分析时政新闻是指关于国家、地区或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或新闻报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时政新闻不断关注和追求,时政新闻的叙事聚焦分析也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什么是叙事聚焦、时政新闻为何需要叙事聚焦、叙事聚焦的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什么是叙事聚焦叙事聚焦是指通过对某个事物的描述、分析来体现其核心或中心思想的关注点。
在时政新闻中,用叙事聚焦的方式来呈现一则新闻,可以将关注点一步步地带给读者,最终达到对新闻内容的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叙事聚焦分析可以分为主题叙事聚焦和人物叙事聚焦。
主题叙事聚焦是指将时政新闻中的核心议题进行关注和深入分析,将其凝练成为主题,从而得出新闻的核心思想。
人物叙事聚焦是在保持针对性的前提下,将时政新闻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进行深入挖掘,并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等多方面表现,呈现出其思想、情感和行动等方面的特质,从而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段内获得较为深刻的印象。
二、时政新闻为何需要叙事聚焦时政新闻向读者传递的是大量的信息内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众关注能力的差异,很多读者对于时政新闻只是粗略地进行浏览,对其核心思想的准确把握存在很大的难度。
因此,就需要将这些不同的议题信息通过叙事聚焦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首先,叙事聚焦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时政新闻的真正意义。
时政新闻的信息量非常大,其深层思想需要通过叙事聚焦的方式来进行突出和强调。
叙事聚焦能够抓住读者眼球,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内部的信息含义,提高其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和理解力。
其次,叙事聚焦能够强化新闻事件中的关键信息。
在时政新闻中,一些关键信息可能会被淹没、掩盖或者被忽视,采用叙事聚焦的方式可以将这些关键信息准确地表达,帮助读者将其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在人物叙事聚焦上,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读者可以从中拓展出人物的性格、人生历程等,深刻理解新闻内容及人物情感。
最后,叙事聚焦有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
作者:韩晓梅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2期
【摘要】新闻是一种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本文主要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方面入手,借用有关叙事视角理论,对采用第一和第三人称叙事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
希望通过分析为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与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叙事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在叙事学的研究中,小说的叙事性早已为人熟知,许多叙事学著作研究也有关于小说的叙事本质、特征和方法等内容。
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叙事”,因此也应该具有叙事性。
可是新闻与小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就提示我们新闻的叙事性与小说定有较大差异,如此一来对新闻的叙事性和叙事视角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新闻的叙事性
按照通常解释,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真实或虚构事件进行叙述。
所谓“事(事件)”是指有目的的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及其结果。
而历史就是将无数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组合,对历史的部分或全体描述就为历史叙述。
因此历史叙述和新闻叙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对真实事件的记述,只不过,历史是记述过去的事件,新闻是记述最近发生的事件。
可以说,今天的新闻有可能就是以后的历史。
从以上关于叙事的解释我们可以认为新闻就是一种“叙事”,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来说有知晓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
这里的“报道”当然建立在叙述之上,或者就是叙述。
所不同的是,新闻的叙事往往要求按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来进行,文学可以虚构故事,而新闻必须恪守真实这一生命线,真实性是新闻叙事与虚构性叙事的本质区别。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分析
就当下而言,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多采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叙事。
也就是说通过隐藏了的“我”来对受众传播自己的观点或者所掌握的信息。
采取隐藏的“我”来讲述新闻时,记者多是以一种较为客观、较为清醒的旁观者角度来描述对象,是典型的限知叙事类型。
因为采用的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所以第三人称叙事能够在纪实性的文本(如新闻)中增加文本的可信度,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主观判断带来的偏颇,同时也让读者能够信任记者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第三人称的叙述者是非常为人所熟知的,他钻进了每个人的大脑……叙述者可以在某个章节采纳某个人的观点,然后又转向另一个人的观点。
①能很好的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新闻报道或者说新闻作品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在作品中我们难以发现叙述者的痕迹,他总是藏于幕后
以一种类似于画外音的方式向受众传递一个最具事件原有面貌的故事,而且在其叙述的故事中我们也看不出记者的主观价值判断。
换句话说无论从记者还是受众角度来讲,隐藏“我”的方式更为客观和冷静。
当然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因为抽离了主观性产生的情感共鸣方面不如其他的叙事方法,因此为了曾强所叙事件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记者通常还让故事中的“人”来“现身说法”。
在现有的新闻中不乏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秀例子,比如说霍华德·詹姆斯(Howard James )——曾经担《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的记者——所写的长篇报道《穿上法官服未必就是法官》(Arobe Donesn't Make Judge)即通过事件中人物耳闻目睹、震撼内心的最强烈的印象讲故事。
当然,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记者在叙事时不能随意扩大自己的叙事权,毕竟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
第三人称叙事时叙事者可以完全是客观的,它意味着描写可以观察到事物的细节,但是仍然存在多种变化,这取决于叙事者是窥其全貌还是管中窥豹,如果是管中窥豹,那么他就成了有倾向性的人物了。
②我们可以看一看获得普利策地方一般现场新闻报道奖的报道《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中的一段描写:“有个人想起范布伦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暖暖照在明亮的黄色砖围墙上……一张发黄的照片,只是有些不合时宜。
”③
不得不说这样的描写非常优美,具有一种油画或者旧照片的沧桑和忧郁感。
在作者给我们提供的这样客观重现实景的一幅画卷中我们原本几乎不会发现记者的存在,但是最后一句“只是有些不合时宜”则破坏了原本前面“显示”的“纯粹性”。
换句话说就是最终记者还是在原本相当客观报道的最后不自觉地流露出了情感和价值判断,这一缺憾正是我们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所要避免的。
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曾经讲过“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们所见所闻的事实……学写新闻还叫我们采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无形意见,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三、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分析
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中,由于记者介入的角度不同,又有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全知)和第一人称目击者叙事(限知)之分。
1、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全知)
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是指将叙事者“我”放置到整个叙事的中心,用一种类似于“自叙传”的方式来讲述新闻传递信息。
用这种方法,记者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故事活动的核心,叙述者可以娓娓地陈述自己曲折的经历、奇异的见闻,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这样的新闻报道在个人亲历性报道中十分普遍④。
我们可以看到还是战地记者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所写新闻:“我躲在一节火车厢里,周围全是沙袋,我携带的饮水剩不多了,我藏在那里,气也不敢出……我穿过了民团设置的警戒线,走到迪拉果阿湾铁路附近……我费了好大力气,才在这列货车全速行驶前爬了上去,在一袋一袋煤中藏起来”,这就是成功运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新闻从内容和结构上看都非常接近小说,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受众。
在这样的新闻中所有的事情、情感、判断都是从“我”发出,能够在“独家新闻性”这一点上占据有利地位。
还值得注意的是,新闻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后并不代表就失去了客观性,由于其突出的真实,读者反而会体会到客观性,从而给予充分的信任。
同时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出来的新闻真正具有了感官化、体验化特点,叙事主体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感情,以获得与读者的共鸣。
另外,它还吸收了全知视点来全方位描述人物的优点,特别是在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方面。
⑤
2、第一人称目击者叙事(限知)
什么叫做第一人称目击者叙事呢?这是一种与全知叙事相对的一种限知的写作方法。
就是说叙事的“我”虽然处于事件中但是并没有处于核心的位置,仅仅是以距离较远的目击者的角度来记叙。
因为“我”没有处于事件的中心,所以讲述的事件和表达的感情不能够进入“主角”的内心,展现其的内心世界。
因此是限知的。
不过,尽管限知叙事不能全面展示事件及情感,但是却能与读者近距离地交流。
美国报业大王杰克富勒曾说过:“第一人称叙事全为表现中心主义打开方便之门,但只要处理得当,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第一人称既能够是吸人入胜的,又能够是客观公正的。
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新闻记者不要假装自己是无所不知的,他可以坦陈限制他的观点或是使他的反应带上偏见的东西。
”⑥
结语
通过以上的给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每种叙事类型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同时各种叙事类型又不是孤立的,正因为它们各有其特点,所以可以综合利用。
这就给我们一个提醒: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所写新闻的力量,就应该讲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使我们在保证新闻的客观性的同时,还能后与受众交流,引起受众强烈共鸣。
□
【项目名称:贵州大学科技学院院级重点课程项目《新闻学概论》】
参考文献
①②⑥展江译:《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③展江:《新闻与正义-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④陈立生,《谁在叙事》,《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⑤刘世剑:《小说叙事艺术》,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