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与鉴定
植物病毒鉴定方法有

植物病毒鉴定方法有
植物病毒鉴定是一种诊断学技术,用于识别植物病毒,鉴定植物病毒是防治植物病害的关键。
目前,植物病毒鉴定在植物病理研究、病原鉴定和其他生物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很高的应用价值。
植物病毒鉴定可分为微生物学分析、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4个方面,以尽可能准确地评估病毒引起的病害发生可能性。
1. 微生物学分析:主要检测病原体的传播性的分布特征,以及病原物的特异性和症状,如植物病理学、扫描电镜网织菌病毒鉴定等。
2. 化学分析:检测病原体的化学物质,如叶绿窿面农物质、唾液核酸酶鉴定等。
3. 生物学分析:采用分子大小分离技术,如集群分析、放射致性等,检测病原体的细胞结构特征。
4. 分子生物学分析:采用分子分析来识别和鉴定不同种类的病毒,如质粒克隆鉴定(PCR)、单克隆抗体试验、DNA杂交等。
植物病毒鉴定可以有效地准确定位病原,及早识别病原体,起到重要的防治作用。
因此,正确无误地使用植物病毒鉴定技术对植物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植物病毒病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病检测方法植物病毒病是农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还没有1种治疗效果较理想的药剂,对发病植株做到早期诊断及提前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病毒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与改进。
常用的方法有侵染力测定法、血清学方法、电子显微镜计数和分子生物学法等。
1.4.1侵染力测定法侵染力测定法是将病毒样本接种在植物上,根据侵染力的大小定量。
它的灵敏度在所有定量法中是比较高的,而且是其他定量法的基础。
设计一种新的定量法,如果不经过侵染力的验证,将无法判断测定的是病毒或者是具有侵染力的病毒。
侵染力测定法包括局部枯斑法、淀粉-碘斑法、系统感染率的测定法等。
侵染力测定多用粗汁液来接种,为了避免抑制物质的作用和使半叶枯斑数目控制在一定范围,须用缓冲液稀释接种物。
局部枯斑法1929年F.O.Holmes发现TMV在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接种叶片上引起局部坏死斑点,在一定的病毒浓度范围内,所产生的斑点数目与病毒浓度成正比例。
这一发现成为病毒侵染性定量测定的基础(田波,1987)。
所有机械传染的病毒都有可能应用局部斑点法,但实际上只有少数病毒具有可用于定量测定的局部斑寄主。
一个待测样品所形成的斑点数目除取决于接种物中病毒浓度外,还受试验植物种类、环境条件和接种物中是否含有病毒抑制物质的影响。
淀粉-碘斑法当所研究的病毒没有过敏性枯斑寄主时,采用此法。
Holmes(1931)发现TMV接种的烟叶上有时形成明显的黄化斑块,但不能用于计数。
将这种接种叶用95%乙醇加热到80℃固定,然后用I2和KI混合液(10克I2,30克KI,1500毫升H2O)染色时,则侵染点处出现淀粉-碘的蓝色反应。
当下午采摘叶片,褪色过夜,然后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较周围组织着色浅;当采摘叶片前,植株先在黑暗中放几个小时,再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组织着色深。
这是由于病毒侵染既降低光合组织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降低碳水化合物从光合组织中的运出。
植物病毒病有哪些症状特征表现

植物病毒病有哪些症状特征表现
植物病毒病是由植物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
植物病毒通过昆虫传播、接种
感染、种子传播等途径传播并侵害植物,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异常,产量减少甚至植株死亡。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症状特征表现。
叶片症状
1.黄化:植物叶片出现黄化现象,通常从叶片基部开始逐渐向叶尖蔓
延,整个叶片呈现黄色或淡黄色。
2.叶脉间绿化:叶片的叶脉间出现绿化,形成绿色斑块,与周围组织
形成对比。
3.马赛克斑:叶片出现不规则形状的病斑,使叶片呈现出马赛克状的
图案,颜色通常为深绿色和淡绿色交替出现。
果实症状
1.果实变形:植物感染病毒后,果实形状异常,可能呈现扁平、畸形
等情况,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2.果实变色:果实表面出现色斑或失去原有颜色,呈现出不正常的颜
色,甚至变为深褐色或黑色。
茎秆症状
1.茎秆变软:茎秆感染病毒后变得软弱、易折断,导致植株立不稳,
生长受阻。
2.茎秆瘤病:在茎秆表面或内部出现块状病变,形成瘤状突出的结构。
其他症状
1.生长迟缓:植物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幼苗生长发育受影响,出现矮
化、瘦弱等现象。
2.花叶变异:植物花朵和叶片形状、颜色等出现变异,与健康植株存
在显著差异。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些病毒引起的症状可能具有交叉性,因此
在诊断和防治过程中需要结合病毒传播途径、宿主植物、症状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及时发现和控制植物病毒病对于维护农作物生长和保障产量至关重要。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鉴定和诊断方法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鉴定和诊断方法植物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这些病害对植物的健康生长和产量产生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及时鉴定和诊断植物病害的类型和原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的鉴定和诊断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保护植物健康。
一、外观识别法通过观察植物叶片、茎干、根系等器官的外观,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的影响。
不同的病害会导致植物器官出现不同的异常症状,比如叶片出现斑点、枯黄、畸形等。
通过比对已知的病害症状图片或参考相关植物病害手册,可以初步确定病害类型。
二、病原鉴定法在使用外观识别法初步判断病害类型之后,可以进一步进行病原鉴定以确定具体的病原菌或病原体。
病原鉴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细菌鉴定:通过采集病植物的病组织样品,将样品进行处理和培养,然后观察和比对细菌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和生化反应等,以确定病原菌的类型。
2. 真菌鉴定:对于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采集病植物的病组织样品,制备玻片标本,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比对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等特征,结合真菌分类学知识,确定病原菌的种属和亚属。
3. 病毒鉴定:病毒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通过提取病植物的核酸,使用特定引物进行PCR扩增,再进行凝胶电泳和测序分析,最终可以得到病原病毒的DNA序列,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病毒类型。
三、环境调查法环境因素也往往是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鉴定和诊断病害时,不仅需要对植物本身进行观察,还需要考虑生长环境。
进行环境调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土壤分析:采集植物生长土壤样品,进行土壤pH、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的分析,查看是否存在土壤盐碱化、养分缺乏等问题。
2. 水质分析:如果植物生长在水域附近,可以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包括水质pH、溶氧量、重金属含量等参数,观察是否存在水污染导致的植物病害。
3. 空气检测:通过采集植物生长环境的空气样品,进行气溶胶分析、微生物检测等,判断空气中是否存在有害因素,例如细菌、真菌孢子等,这些因素可能是植物病害的来源。
植物病毒病有哪些典型的症状和表现

植物病毒病有哪些典型的症状和表现
植物病毒病是由植物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广泛存在于各种农作物中,导致产
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通过观察植物的症状和表现可以及早发现病毒感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下面介绍一些植物病毒病的典型症状和表现:
叶片症状
•黄化:叶片变黄,并逐渐扩展成为全叶黄化。
•斑驳: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斑点或条纹,病部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周围正常组织明显对比。
•卷曲:叶片边缘向内卷曲,造成叶片形态异常。
花朵和果实症状
•花叶质变异:花叶变得异常,花色失去正常颜色,或者花瓣出现变形、缺失等现象。
•果实症状:果实变形、颜色变异、大小不均等异常表现,出现斑点、裂纹等症状。
植株生长症状
•矮化:植株长势迟缓,植株高度明显矮于正常植株。
•变形:植株部分器官出现形态异常,如叶子形状畸形、果实变形等。
根部症状
•根部腐烂:根部出现软腐烂现象,叶片枯黄、死亡。
总结
识别植物病毒病的典型症状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保护植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的典型症状,能帮助园艺爱好者和农户及时发现和处理植物病毒病,有效减少其对作物的影响。
植物病毒病的常见症状类型有

植物病毒病的常见症状类型有
植物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植物疾病,其症状类型多种多样。
下面
将介绍一些植物病毒病的常见症状类型:
叶片症状
1.斑点状:叶片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淡黄色、褐色或黑色斑点。
2.驳纹状: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沟纹、驳纹,如花叶病毒病。
3.弯曲变形:叶片因病毒感染而出现弯曲、变形、叶缘卷曲等症状。
花部症状
1.褪色:花瓣或花蕊的颜色褪去,变得苍白、淡黄色或具有不正常的
颜色。
2.畸形:花朵形状不正常,花瓣数目增加或减少,造成畸形花。
3.凋萎:花朵提早凋谢、生长不良,花柱和子房也会受到病毒感染。
果实症状
1.裂纹:果实表面出现明显的裂口或裂纹。
2.褪色:果实颜色变浅,失去原有的光泽和鲜艳度。
3.畸形:果实形状不正常,大小不一或产生畸形果。
根部症状
1.腐烂:根部感染病毒后出现腐烂现象,整株植物生长受到影响。
2.发育受阻:根部发育不良,植株生长受阻,枯萎现象明显。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类型多种多样,以上列举的仅为常见的几种类型。
及时发现
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护作物生长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一些植物病毒病可能需要采取病毒检测、消毒、移栽等方式进行全面的防控,以减少病毒病对作物的危害,确保作物健康生长。
植物病害的诊断

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1 . 发生特点观察 2. 病株表现 3. 环境条件调查 非侵染性病害(初步诊断) 4. 病原鉴定
• 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特征: • 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 • 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 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1)真菌病害
• 症状鉴别:真菌病害症状多为坏死、腐烂和萎蔫,大多数在病部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等病症。对 一些真菌性的维管束病害,茎干的维管束变褐,保湿培养后从茎部切面长出菌丝。对于常见病害,通过这一步就 可确定病害种类。
• 镜检验证:对于不能确定的病害,通过刮、切、压、挑等方法制片,观察孢子、子实体或营养体的形态、类型、 颜色及着生情况等。镜检时,病症不明显的,进行保湿培养;保湿培养后仍没有病征的,可选用合适的培养基进 行分离培养。
(2)细菌病害
• 症状鉴别:多数植物细菌病害症状特点表现为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根肿、毛根)等,病症病部有 菌脓、菌膜、菌痂。坏死病斑多受叶脉限制,为角斑或条斑,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常 有黄色晕圈。萎蔫性病害,病株茎基部横切面用手挤后可见菌脓,且维管组织变褐。腐烂组织的常伴有 臭味,无菌丝。
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 寄主的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性能,是植物的一种属性。 • 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也可以发生变异。
植物病毒病的常见症状是

植物病毒病的常见症状是
植物病毒病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导致植物产量降低、生长发育
不良甚至死亡。
病毒通过种子、昆虫、土壤传播,使植物受到感染。
植物病毒病表现出多种症状,包括:
1.叶片变色:植物受感染后叶片会出现黄化、绿化不良和褐化等现象。
2.叶片变形:叶片形态异常,如卷曲、皱缩、畸形等。
3.斑点:叶片上出现大小不一的斑点,颜色可为黄色、白色、黑色等。
4.叶片变小:叶片大小与正常植物相比显著减小。
5.生长迟缓:植物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株高矮小。
6.茎部病变:植物茎部出现溃疡、溃烂、腐烂等症状。
7.果实畸形:果实发育不良,形状畸形,大小不一。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不仅影响植物的外观,还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为了防治植
物病毒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病毒宿主管理:通过轮作、间作,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清除传染源:及时清除病毒携带者,如虫害、杂草等。
•增强植物免疫力: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状态,增强其自身的抵抗力。
•病毒检测:定期对植物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病毒感染并采取措施。
总之,了解植物病毒病的常见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毒病的传播,
保护植物健康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类病毒和拟病毒无蛋白衣壳,无专化性血清学反应, 真病毒有专化性血清反应。
26/02/12901/96/2
11
植物病毒主要类型
1.长而弯曲的线状粒体 2.僵直的杆状粒体 3.示杆状或线状病毒核酸与 蛋白亚基的排列 4.杆菌状粒体 5. 杆菌状粒体横切面 6.多角体病毒粒体
7.二十面体的核酸与蛋白亚基的排列
26/02/12特征
一、外部症状(Symptom): • 病毒病害在症状表现上多为系统发病,表现为变色、畸形,少
数引起坏死、腐烂,萎蔫极少发生。 • 变色:花叶(mosaic),黄化(yellow)。 • 坏死(negrosis):也称作枯斑反应,如TMV侵染心叶烟表现为坏
• TMV为棒状,CMV球状的。 • 球状病毒:20面体,蛋白质亚基为60
个或60的倍数,蛋白质亚基在每个面 上不呈螺旋状排列,镶嵌在表面,粒 体中心也是空的。核酸链排列还不清 楚。
26/02/12901/96/2
10
2.3植物病毒的组成
• 植物病毒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核酸在内部,外 部由蛋白质包被,称为外壳,有的病毒粒体中还含有 少量的糖蛋白或脂类。
病毒(viroid); • 1982年发现仅有蛋白质的月元病毒
26/02/12901/96/2
6
1.植物病毒病的概述
植物病毒学研究历史:
• 1981年,A.Lwoff在巴黎举行的第五届病毒学大会上,•这一法国病毒研究所所 长阿尔.沃夫,认为病毒不是生物,他的观点如下:
•
生长和分裂 独立进化 独立的生命体 活的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与鉴定
2019级3班 阳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与鉴定
1 植物病毒病的概况 2 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分 3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4 植物病毒的鉴定 5 植物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1.植物病毒病的概况
病毒(Virus)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 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 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主要特征是: 1.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 2.专性寄生物,其繁殖需要寄主提供原料和场所。
• 生产上危害较大的植物病毒病害有: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病、 马铃薯病毒病、玉米矮花叶病等。
• 植物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价值,特别在开发基因工程的载体、转基 因植物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植物病毒病的概述
植物病毒学研究历史:
• 1886年梅耶尔(Mayer)证明了烟草花叶病害的摩擦传染性; • 1892年伊凡诺夫斯基(Ivanowski)发现了烟草花叶病的病原可以
通过细菌过滤器; • 1898年伯吉林克(Beijeincku)又发现该病原不是微生物,而是一
种传染性活液 ( contagium vivum fluidum ),这就是Virus一词的 来源; • 1935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Stanley)获得了烟草花叶病毒的 蛋白结晶,认为病毒是可在活细胞内增殖的蛋白(1946年获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按寄主性的不同,病毒分为寄生植物的植物病毒(Plant Virus)、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以及寄生细菌的噬菌体等。
1.植物病毒病的概述
植物病毒的危害及作用
• 病毒引起的病害在数量上占植物病害的第二位。由植物病毒引起 的植物病害的植物有:禾本科、茄科、豆科、十字花科和葫芦科 等。在辽宁省引起毁灭性的植物病毒病有番茄蕨叶病毒病,辣椒 花叶病毒病和烟草脉坏死病毒病等。
• 观察需要电子显微镜,度量尺度为纳米(nm)。
• 植物病毒的基本形态为球状、杆状和线条状。
• 球状病毒的直径大多在20一35nm,少数可以达 到70-80nm,球状病毒也称为多面体病毒或二 十面体(icosahedral particle)病毒。
• 杆状病毒多为20-80nm×100-250nm,两端平齐; 少数两端钝圆,线状病毒多为11—13nm × 750nm,个别可以达到2000nm以上。
• 还有少数病毒与以上形态不同,它们有的看上 去是两个球状病毒联合在一起,被称为双联病 毒(或双生病毒);有的像弹头,被称为弹状病毒; 还有的呈丝线状,柔软不定形。
26/02/12901/96/2
9
2.2植物病毒的结构
• 中间核酸,外为蛋白质衣壳,由许多 蛋白质亚基组成,核酸和蛋白质亚基 均呈螺旋状排列。杆状或条状病毒的 粒体是空心的。
2019/6/2
5
1.植物病毒病的概述
植物病毒学研究历史:
• 1936年英国科学家鲍登(Bawden)证明提纯的TMV中含 有核酸;
• l939年Kausch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病毒的形态; • 1956年Gierrer 证明去掉蛋白质的RNA起重要侵染和
繁殖作用; • 1971年Diener 发现了很小的RNA(250-400bps)称为类
• 原生 生 物
+
+
+
+
•细
胞
+
-
-
+
• 线粒体和叶绿体 +
-
-
-
•膜
+
-
-
-
染色体、质体含核酸 -
-
-
-
•病 毒
-
-
-
-
•
综上所述,认为病毒是有机物,而不是生物。
26/02/12901/96/2
7
1.植物病毒的概述
植物病毒的命名
• 植物病毒的名称目前不采用拉丁文双名法,仍以寄主英文俗 名加上症状来命名,如烟草花叶病毒为Tobacco mosaic virus, 缩写为TMV;黄瓜花叶病毒为Cucumber mosaic virus,缩写为 CMV。
• 属名为专用国际名称,常由典型成员寄主名称(英文或拉丁文) 缩写十主要特点描述(英文或拉丁文)缩写十virus拼组而成。如: 黄瓜花叶病毒属的学名为Cucu—mo—virus;烟草花叶病毒属 为Toba—mo—virus。即植物病毒属的结尾是一virus,科、属 名书写时应用斜体,而种和株系的书写不采用斜体。
• 类病毒(viroid)在命名时遵循相似于病毒的规则,因缩写名易 与病毒混淆,新命名规则规定类病毒的缩写为Vd,如马铃薯 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缩写为PSTVd。
26/02/12901/96/2
8
2.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2.1植物病毒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