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

合集下载

湘江水文概况

湘江水文概况

一、湘江自然地理概况令狐采学湘江又称湘水,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也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湘江发源于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流经广西的兴安县、全州市及湖南的永州市、冷水滩、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湘阴等县市。

其中长沙段经湘潭昭山后,进入长沙县境暮云镇,沿长沙县西南边缘至东窑港流入市郊,再由南而北横贯市区,经三汊矶转向西北至乔口出望城区,至湘阴县濠河口分东南两支汇入洞庭湖,是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河流。

二、湘江河道特征湘江全长856km,(湖南境内670km,其中,长沙市境内81km),流域面积94660km2(湖南境内85383km2),多年平均流量664.49亿m3。

河床宽1000-1500米,航道宽20-30米。

枯水季节时水深1.2-1.6米,常年可通航。

湘江水系河网密布。

因南面及东面山势较高,河网发育,支流较大。

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浏阳河和捞刀河等支流均来自东南面,使得湘江发育成为一个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

湘江长沙段沿河多为冲击平原,河道宽度约600-1000米,平均坡降0.045‰,具有平原河流特点。

长沙段两岸台地均筑有堤防,河床稳定,滩槽分明。

三、湘江水情特性湘江水量充沛,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300-1500mm,径流与降水关系极为密切,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

平均流量为2110m³/s,最大流量20600m³/s,最小流量100m³/s。

每年4-9月为汛期,10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

年内水位变幅较大,达9.5-13m。

湘江是少沙河流,湘潭水文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164kg/m³。

四、湘江已有工程设施及水土保持情况湘江长沙以上流域目前已经建有宋家洲、近尾洲、大源渡和株洲等大型枢纽水库。

湘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为蒸水流域,水土总体保持良好,也是湘江成为少沙河流的主要原因。

五、湘江水功能区划湘江流经长沙城南猴子石一带,受坚硬沙砾岩的影响,形成众多江心洲,境内的沙洲由南而北有兴马洲、鹅洲、巴溪洲、柏家洲、柳叶洲、水陆洲(橘子洲)、傅家洲、浏阳洲、龙州、月亮岛、香炉洲、冯家洲、蔡家洲、洪洲、甑皮洲等15个洲岛。

描写湘江月色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湘江月色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湘江月色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名句)湘江,被誉为中国南方的母亲河,其优美壮丽的景色使它成为众多文人墨客心灵的源泉。

特别是在月色的映衬下,湘江的美丽更是显得唯美动人。

下面是我创作的唯美描写湘江月色的句子,共计50句。

1. 倒映在湘江之上的月光,犹如银纱般柔软。

2. 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湘江上,恍若一条银河。

3. 月色融入湘江,仿佛波光粼粼的翡翠。

4. 湘江泛起的波浪,荡漾出银白色的月光涟漪。

5. 湘江的岸边,静静地倒映着洁白的月光。

6. 湘江在明亮的月光下,如同一条铺满银沙的道路。

7. 月色映照在湘江上,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8. 月色的柔和光线投射在湘江上,仿佛幻化出千万颗闪烁的明星。

9. 湘江上的月影婀娜多姿,如同一位翩跹起舞的仙子。

10. 湘江上的月色朦胧而含蓄,犹如一缕迷人的微光。

11. 皓月当空,湘江暗流涌动,景色宛如人间仙境。

12. 月光拂过湘江,星星点点的倒影点缀在水面上。

13. 月色洒满湘江,宛如一片缀满琉璃波纹的湖泊。

14. 湘江上流淌的是碧波荡漾的月色,如同一首动人的乐章。

15. 月亮儿高高挂在湘江的境界上,照亮了千家万户。

16. 湘江的水面犹如镜子,镶嵌着璀璨的银河。

17. 月下湘江,灵动明亮的水涟漪映照了闪烁的星光。

18. 湘江在月光的熏陶下,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

19. 黑夜中的湘江,如同一面纤细的镜子,镶嵌了一抹明艳的月色。

20. 湘江的月色沉静而宁静,使人陶醉在纯净的美丽之中。

21. 皓月当空,湘江的波澜在月色下轻轻摇摆,如同一曲悠扬的乐曲。

22. 月光洒满湘江,如同用银丝织成的华美礼裙。

23. 湘江河面倒映着月色,宛如一面镜子,展现出无尽的魅力。

24. 月涌湘江,犹如天上的月宫掉落凡间。

25. 湘江河畔的月色温柔而细腻,透露出一种恬静的美感。

26. 皓月当空,湘江上万点明星在水面上跳动。

27. 湘江河畔,皓月高挂,照亮了一片宁静祥和的夜晚。

28. 月色如水,湘江河水流淌着灵动的曲调。

湘江为什么叫湘江?其源头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湘江为什么叫湘江?其源头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湘江为什么叫湘江?其源头起点和终点在哪里?湘江,作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是湖南省内最大的河流,对湖南人民而言,它是母亲河,承载了湖南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和繁荣。

湘江的重要性可与长江、黄河对于全中国人民的重要性相媲美,不可低估。

那么,为什么叫做湘江呢?湘江的起点和终点又分别位于哪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湘江在古代被称为湘水,又有雁门水之名。

它的上源是寻乌县的罗塘河,属于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赣江上游贡江段的支流之一(又被称为贡江源头之一)。

相传在唐朝时期,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曾游居在羊角汉仙岩修炼成仙,后人便将此地称为湘乡,而这条河流便被称为湘水。

湘江的发源地位于广西兴安县海阳山附近的峰岭上(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野狗岭南麓),它经过永州市萍岛纳潇水(湘江的西源),然后流经祁阳县纳祁水和白水,接着到达衡南县松柏纳舂陵水,然后流经衡阳市纳蒸水和耒水,接下来经过衡山纳米水,然后是株洲县渌口纳渌水,湘潭纳涓水和涟水,长沙纳浏渭河和捞刀河,最后到达望城县新康纳沩水,湘阴县的濠河口将湘江分为东、西两支尾闾,最终注入洞庭湖。

湘江的全长约为856(或948)公里,在湖南省境内的长度为670(或948)公里;流域面积约为94660(或94721)平方公里,在湖南省境内的流域面积为85383(或85224.7)平方公里。

湘江从永州市流出后,通过祁东县归阳镇的清塘进入衡阳市境内。

湘江一开始向东流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河道蜿蜒曲折,依次流经祁东县、常宁市、衡南县、衡阳市区、衡阳县、衡山县和衡东县,湘江流域几乎覆盖了衡阳市除耒阳市和南岳区之外的所有县市,湘江在衡阳市境内的长度为226公里,然后经过衡东县和平村出境。

湘江从衡阳市出境后,进入株洲市境内。

在株洲市境内,只有株洲市的渌口区、天元区、芦淞区和石峰区与湘江有亲密接触,而其他几个县市则无缘与湘江相邂逅。

湘江在株洲市境内的长度为89.6公里,从天元区的马家河出境。

湘江源头在哪里

湘江源头在哪里

湘江源头在哪里湘江,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湖南、湖北两个省份,最终注入长江。

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湘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湘江源头,是指湘江的发源地,也是湘江流域的起点。

那么,湘江源头在哪里呢?湘江源头位于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恩施市,坐落于神农架山区的北部。

神农架山区是湖北省境内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湘江的重要起源地。

恩施市恰好位于神农架山区的北部边缘地带,因此成为了湘江的源头。

湘江源头地区地势较为崎岖,山峦起伏,河道曲折蜿蜒。

在此地,湘江从山间涧谷中蜿蜒而出,开始了它波澜壮阔的流程。

湘江源头区域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里地貌形态复杂多样,植被覆盖广泛,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湘江源头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温暖湿润。

这样的气候条件为湘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里有着茂密的森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一些珍稀的物种,如华中豹、金丝猴等。

湘江源头地区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

湘江发源于此,这里的山岳起伏造成了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湘江这条重要的河流。

湘江源头的水质清澈,流水潺潺。

这里有着丰富的降雨,是湘江流域的重要水源地。

除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湘江源头地区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

神农架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群体,是湘江源头地区的主要人口。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习俗。

湘江源头地区的经济主要依托于旅游业和农业。

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峡谷奇观、瀑布飞泻、森林雨林等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到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

当然,湘江源头地区的农业也十分发达。

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田肥沃,农产品品质优良。

当地的农民依靠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以及养殖猪、牛等畜禽为生。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它于1949年11月6日至12月9日在中国湖南省湘江流域展开,是中国革命的一次具有重大战略和意义的决定性战役。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在1949年11月6日至12月9日之间。

此时正值中国革命进入到最后决战的时刻,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已经把解放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湘江战役的发生,为解放军最后一次发动全面进攻铺平了道路。

而湘江战役的地点位于湖南省境内的湘江流域。

湘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

在湖南境内的湘江流域,正是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展开决战的主战场之一。

在湖南境内,尤其是湘江两岸,有着重要的交通和战略地位,背靠湘西山区,地理条件优越。

湘江战役之所以具有重大的战略和意义,首先是因为湘江地区本身地势险要,战略价值巨大。

湘江流经湖南境内,形成了湘江两岸的险峻山地,对于军队的行动和进攻形成了重要的障碍。

因此,解放军必须先取得湘江流域的控制权,才能进一步向国民党军队的心脏地带发动进攻。

其次,湘江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军全面胜利的一个关键节点。

湘江战役对于解放军来说,是最后一次发动全面进攻,也是解放华南的关键一役。

解放军在湘江战役中发动了连续的进攻,最终成功地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防线,控制了湘江两岸的重要地区,为解放军进一步进军广东、解放华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湘江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军最后一次战略性的突破和胜利,进一步巩固了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势头,也给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湘江战役的发生和胜利,使得解放军成功地解放了湘南、湘西以及广东等地,最终将全国各地的解放斗争推入到了最后一个阶段。

总之,湘江战役的发生时间是1949年11月6日至12月9日,地点位于湖南省湘江流域。

湘江战役对于解放军的最后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战略和意义。

湘江

湘江

湘江--长江流域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的海洋坪,自西向东北蜿蜒而下,斜贯湖南省境,从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湖。

干流全长827公里,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集雨面积9.46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境内8.51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亿立方米,其中湖南境内产水量占624亿立方米。

它是洞庭四水中流域面积最大、产水最多的河流。

“湖南省因有湘江而简称“湘”。

湘江自河源至永州老埠头为上游段,两岸层峦叠嶂,苍山如画。

著名的罴岭峡谷,最窄处仅约250米。

祁东归阳到衡山间,江水蜿蜒折转于衡阳盆地中,盆地宽达5公里以上。

在这一段先后有舂陵水、蒸水、耒水和洣水等支流汇入,径流量大增。

然后,江水穿过雷溪和昭陵等峡谷状水口进入下游,直奔株洲、湘潭、长沙盆地。

这段湘江接纳了渌水、涓水、涟水、浏阳河和沩水等支流。

望城县靖港以下属湘江尾闾,进入洞庭湖滨湖平原。

这里港汊纵横,平畴万顷,一派江南水乡景象。

湘江的上游兴安海拔高不过215米,进入洞庭湖口高程约20米,相对高差不到200米。

而流域内却群山起伏:东面有连云山、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南面有南岭山脉的骑田岭、香花岭、萌渚岭、都庞岭,西南有海洋山、越城岭,均为暴雨区。

由于山高、水深、流急,河流水位和流量急剧变化,干流及支流每年水位差多在3米以上,最大洪峰流量高出平均值1 0倍,表现出山溪性河流的特征。

湘江水资源丰富,对发展水利灌溉、发电、航运、养鱼等极为有利。

新中国成立前,湘江流域共修建塘坝113万多处,加上其他提引设施,可灌田1142万亩。

修建防洪堤也由来已久,湘阴县东的南堤,据《湖南通志·堤堰》所载,始于宋代。

到了明清时修堤防洪更为显著。

新中国成立前夕,湘江尾闾及滨湖共筑有堤防300多公里,保护农田200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

境内山丘地区共兴建水库近6000座,山塘河坝136万处,水轮泵站2500多处,机械提灌保有量160万马力,形成了以韶山、双牌、欧阳海、涔天河、青山垅、官庄、酒埠江、黄材等大中型水库为骨干,库、塘、机、渠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蓄引提水量达14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近2000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630万亩。

湘江

湘江
洪水
湘江是长江流域汛期最早的支流之一。长江三峡建成前,每年4月便可出现年最大洪峰,且汛期降水集中, 多暴雨,连续3~4天的小范围暴雨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甚至持续4~7天的大范围高强度暴雨也经常发生,导致整 个流域暴雨洪水频繁。主要特点有:一是多发高水位洪峰。
主要支流
水系特点 东源海洋河支流
西源潇水及其支流 主干支流
湘江
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主要河流
01 干流概况
03 主要支流 05 流域概况
目录
02 水文特征 04 开发治理
基本信息
湘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 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 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 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 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在株州市境内,湘江干流全长89.6公里,占湘江总长的10.46%。市域内湘江一级支流较大的有洣水、渌水; 湘江二级支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洮水、攸水、澄潭江、铁水等4条。湘江株洲市区段由天元区群丰镇湘滨村 湘胜排渍站(芦淞大桥上游7.2km处)入境,由马家河出境,长27.7km,占湘江株洲段总长的31.8%。沿途接纳了 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几条小支流及位于河西开发区的徐家港、易家港、陈埠港等小支流。
老毛江,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325平方公里。

湘江战役的意义

湘江战役的意义

湘江战役的意义引言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此战役于1949年的秋季在湖南省湘江两岸展开,最终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结束。

湘江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湘江战役的意义并探讨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1.扭转战局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人民解放军在战役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成功地扭转了国内革命战争的战略态势。

湘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取得优势,国共内战的胜利已经愈发明朗。

2.铸就人民军队的威名湘江战役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战斗力和勇敢精神,使其在国内外树立起了崇高的威名。

人民解放军在湘江战役中奋勇作战,以顽强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战斗风格,荡涤了过往时期中国军队的不利印象。

此胜利为后来解放军在整个国共内战中的连续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增强人民信心湘江战役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希望。

这场胜利使人民认识到,他们所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是能够带领他们获得胜利的力量。

湘江战役使人们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家发展充满了信心,为自愿参军和支持革命事业的人民增加了动力。

4. 推动国共合作湘江战役是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尽管在此前国共两党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但在湘江战役中,双方通过合作和协调取得了胜利。

湘江战役使两党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历史上的国共合作局面开展铺平了道路。

5.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湘江战役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走向奠定了基础,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积累了经验,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湘江战役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篇章,被载入了中国革命战争史的瑰宝。

结论湘江战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转折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共内战中取得更多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江,湖南最大河流,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

发源于广西东北部兴安、灵川、灌阳、全州等县境内的海洋山,上游称海洋河,在湖南省永州市区与潇水汇合,开始称湘江,向东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县入洞庭湖後归长江。

全长817公里,流域面积92,300平方公里。

上游水急滩多,中下游水量丰富,水流平稳。

干支流大部可通航,旧时是两湖与两广的重要交通运输线路。

湘水即湘江。

长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

干流全长856千米,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千米,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主要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涟水等。

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亿立方米。

湘江支流众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较重。

零陵以上为上游,流经山区,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占25%左右。

永州至衡阳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红层盆地错落其间,河宽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200吨驳轮。

衡阳以下进入下游,河宽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300吨驳轮,沿河泥沙淤积,多边滩、心滩、沙洲。

长沙以下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吨~500吨驳轮,多汊道和河成湖泊。

河口冲积平原与资、沅、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宽广的滨湖平原。

湘江流域资源丰富,矿产以煤、铁、锰、铅、锌、铜、锑等为主,湘潭是中国著名的锰矿区。

水利和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总蕴藏量470多万千瓦。

流域内建有欧阳海、千金庙、双牌等大型水库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建的东江水电站(装机容量50万千瓦)。

此外,还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处,设计灌溉面积64万公顷,其中韶山灌区7万公顷。

农副产品以水稻、薯、烟、茶、大豆为大宗。

湘江,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

本源自湖南省永州市海拔近2000米的九嶷山脚,却由于秦代灵渠的修筑,两千年来一直被误认为源自广西自治区灵川县海拔仅1200米的海阳山,而其真正源头为人们忽视。

2006年11期中国地名杂志发表《湘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一文,对湘江源头问题进行研究,澄清了这一流传2000年的错误观念。

湘江水系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以北,东以罗霄山脉与赣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

湘江主要支流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和浏阳河由东岸汇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从西岸汇入。

湘江流域大都为起伏不平的丘陵与河谷平原和盆地,下游地区长沙以下的冲积平原范围较大,与资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一片,成为全省最大的滨湖平原。

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游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

各支流的上游多曲行于山地之中,表现着山溪河流的特征。

湘江在永州以上称为上游,水流湍急,河水有时穿切岩层而过,形成峡谷,流域内石灰岩分布很广,岩洞较多,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量较大。

湘江在永州至衡阳之间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错落其间,亦有峡谷。

湘江在衡山以下为下游,地势平坦,河水平稳,沿河沙洲断续可见。

湘江河口散布着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遗迹。

湘江风光带
湘江风光带中沿湘江南起规划中的长沙湘江黑石铺大桥,北至月亮岛北端,长约26公里。

湘江风光带建于1995年,主要以休闲长廊和雕塑为主景,配以形式各异的小广场、景观小品、灯光亮化等配套设施,组合种植了多品种乔木和灌木,体现了江水两岸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色。

全线风光带充分体现了湖南自然
风光,环境优美,是游人观光小憩的好去处,也是市民晨练晚游的佳境。

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它滔滔南来,汩汩北去,过昭山而进入长沙城,经三汉矾又转向西北,至乔口而出望城县,再过岳阳入洞庭,流经长沙市境约25公里。

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

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东西两岸,支流汇注,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因而形成绿洲片片。

十里长岛,浮于江心;凌波长桥,横贯东西。

橘子洲久负盛名,春来,明光潋滟,沙鸥点点;夏至,晴空万里,雨水滋润;秋至,柚黄桔红,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是滞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

牛头洲、桔子洲、傅家洲、月亮岛、腾飞岛,大大小小沙渚连绵,串成长岛,垂柳依依,白帆点点,时浮时没,极富灵动之感。

长沙地区流入湘江的支流有15条,最大的是浏阳河。

浏阳河发源于大围山,全长234公里,十曲九弯,终年不绝。

两岸青山翠枝,紫霞丹花,名人故里,寺庙遗迹,多不胜数。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发源于浏阳石柱峰的捞刀河,发源于宁乡伪山的伪水,也于长沙市区注入湘江。

这些大小支流,因受湘浏盆地地形的控制,大都发源于盆地边缘的丘岗地区,且流向盆地底部的市区与湘江汇合,因而河网密布,湖泊珠联,使长沙城三面环水,四季江风吹拂,空气清新宜人。

湘江及其支流,水量充沛,长沙段水流量达2370秒立方米,更为长沙增添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

俯首是溶溶秀水,举目是巍巍青山。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是对岳麓山的绝妙概括。

岳麓山沟壑溪谷连绵,地下水沿断层汇向低谷,形成“白鹤”、“青枫”等众多名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营造出名誉宇内的岳麓山自然景观。

这里古木参天,四时景色各不相同,春天杜鹃吐艳,夏季岩树荫浓,秋天漫山红遍,冬季松峦裹素,“翠落重城内,屏开万户前”,“霜叶红如锦,松声响作涛”,历代迁客骚人留下许多题咏与赞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