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一)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练习: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七)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七)(建议用时:20分钟) 1.(2019·济南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年8所大学招生考试中的国文试题校名性质所在地国文试题北京大学国立北京本科仅有作文题。
题目:甲组,略述汉宋学术的异同;乙组:述司马迁的思想和他的文学。
预科两大题。
(一)作为:“研究国故”和“保存国粹”,是不是同样的事情?试把个人自己观察所得写出来。
(二)文言文断句标点唐山大学国立唐山仅有作文一题。
题目: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南开大学私立天津三大题。
(一)作文:论治学当有怀疑之精神;(二)文言文解释并点句;(三)笔答:(1)中国文字构造之原则若何?(2)试列举唐宋二代重要之文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会上海两大题。
(一)读文衡论;(二)上校长陈述入学志愿书复旦大学(商学院本科)私立上海仅有作文一题。
题目:各述母校国文教学方法大同大学私立上海仅有作文一题。
题目:鰥禹治水成败论东南大学国立南京四大题:(一)作文: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山林泉壤,实文思之奥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二)文言文分章断句并说明章旨。
(三)国文常识,20个填空题。
(四)修改病句,两句广东大学国立广州两大题。
(一)作文(两个题目任选一):粤汉铁路筑成于中国之影响;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之特性及其融合方法。
(二)用白话文解释文言文——《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投考指南》第3期,丽江旅京学会1925年版根据材料,提取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某一方面的特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信息明确,逻辑合理,阐述清晰,史论结合)2.(2019·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府对外政策主要内容杰斐逊政府(1801—1809年)孤立主义“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最大限度地保护美国在本土的一切利益,完善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麦金莱政府(1897—1901年)合伙主义与欧洲国家合伙控制亚洲落后国家,针对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政府(1913—1921年)国际主义积极推行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制度实现多边国际合作,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遏制战略“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遏制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苏、反共的广泛联盟。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练习: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六)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六)(建议用时:20分钟)1.对五四运动的定性进行历史解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五四运动,也有助于加深理解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19年5月4日,狭义上的五四运动,即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学生爱国运动,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权益的丧失而爆发,延至1919年6月28日结束。
它的爱国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1936年某学者提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启蒙运动,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
胡适曾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而胡适为在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之间“求同存异”而回避的两者的诸多差异,也在以后凸现出来,造成一些逻辑难题。
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复古运动,而中国五四运动则建基于革新反复辟。
——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完成下列要求:(1)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根据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指出这种提法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性质的多种提法,分别加以论证并形成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
汤因比的观点代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传统观点,他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
质疑者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
克拉潘在他的名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
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练习: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建议用时:20分钟)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
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
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材料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与全球化前两个阶段相比,全球化3.0阶段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1.解析:这是一道观点简析题,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再对提炼的信息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信息一: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2020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阶段与模块十二密卷第01卷 中国古代史综合卷(原卷版)

高考历史第一卷中国古代史综合卷(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考题分布速查】(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24.夏商周三代时姓与氏分离,姓源于母系氏族且多带女字旁;氏则主要来自父系贵族的封国封地。
战国至秦代以来,姓氏逐渐合并而简称为姓,而氏则专指女子出嫁后的娘家。
这一变化反映了()A. 民族融合趋势促进姓氏发展B.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C. 女权社会被男权社会所取代D.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25.学者对秦始皇陵修陵人乱葬坑中的人骨取样进行 DNA 检测,数据显示劳工中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没有样本显示明显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个体。
检测结果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下最终的结论。
这一研究说明A. 秦政权的统治政策具有明显地域性B. 秦政权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色彩C. 现代科技为考古学提供了精确方法D. 现代技术可以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26.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
这反映出宋代A.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27.关于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史学界记载有雍正四年、雍正七年、雍正八年三种说法;关于军机处前身的名称,史书记载也有“军需房”、“军机房”、“办理军机房”等不同说法,这可以说明()A. 史学家因立场不同记载不一B. 军机处因保密性强记载少C. 清代历史记载没有统一标准D. 历史上没有设置过军机处28.《水经注》记载,新野有个“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
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
樊宏是东汉光武帝的舅父,像樊氏这样的豪族大地主的田庄都不能长久地保有,其他地主的田庄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一现象的出现A. 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弱化B. 表明土地集中现象日益严重C. 源于土地私有可以买卖D. 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29.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重器,鼎内有现存青铜器中最长的一篇铭文。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练习: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三)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三)(建议用时:20分钟)1.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矿权的疯狂侵夺使清王朝不得不重新审视矿政,使之适应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督抚们对于开矿一事,一部分主张拒绝洋人开挖矿产也不主张自己开挖。
究其原因,有的从有碍风水考虑,如两广总督瑞麟;有的从治安上考虑,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有的从民众与洋人之间发生矛盾从而激成外交上的交涉考虑,如署直隶总督官文。
丁日昌主张:“五金煤铁等项,非特利源所系,亦军事胜败所关……故开矿一层,尤为目前军事饷事之第一要务矣。
”刘坤一对此也持赞同态度:“中国煤源甚广,为外洋各国所需,若大加开采,不唯足济中国轮船之用,并可贩运出洋,必有补于国计。
”——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材料二1898年颁布的《矿务铁路公共章程》规定:“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必须先有己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专集洋股与洋款者,概不准行。
凡办矿路,无论洋股、洋款,其办理一切权柄,总应操自华商……”实际上洋商居多数股份,实际控制矿山的经营管理权。
这一规定虽然经修订后改为华洋股各半,但同样不能保障华商的自主权利。
1907年《大清矿务章程》第九款规定:“与华商合股之洋商在中国地方合股开矿,止准给予开采矿务之权,以矿尽为断,无论用何方法,不得执其土地作为己有……如无华人合股,断不准他国矿商独自开采一矿……”在多次中外矿权纠纷中,清政府没有自主性可言,所制定的相关法规毫无约束力。
——据《中外旧约章汇编》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督抚们的矿政主张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制定的相关矿业政策。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280字左右)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英国女王,1837年登基,1901年去世,在位60余年。
后人把她在位的时期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

14.(2018·山东枣庄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4
——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 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5
解析
202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卷中国古代史
综合检测试卷
【时间 40 分钟;满分 8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广东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 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
据此可以推断出( )
A.官修史书反映真实客观的历史 B.官修史书利于修撰规范多样
C.统治者通过官修史书借鉴历史 D.官修史书促成社会重史风尚
8.(2018·河北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 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 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
202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卷中国古代史
综合检测试卷
【时间 40 分钟;满分 8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广东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 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2.(2018·山西孝义四中模拟)有学者说,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 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按该学者的理解,小农经济的发展( ) A.解决了各国的战争开支问题 B.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C.得益于诸侯战争的推动 D.是诸侯混战的经济根源 3.(2018·安徽十校联盟高三摸底)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 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 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4.我国出土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河南省达 960 件,远超过排第 2 位的陕西省的 111 件, 四川省和湖南省出土的铁农具分别为 54 件和 49 件。这表明秦汉时期( ) A.炼铁技术发展较迅速 B.铁农具已在各地推广 C.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生产成就较突出 5.(2018·贵州凯里一中三模)南朝大族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写道:“田连冈而盈畴,岭 枕水而通阡。”以致朝廷作出规定:第一、二品官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先占者不 得更占。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对庄园经济的否定 B.士族阶层力量的迅速壮大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25分大题专项练(3份汇总)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25分大题专项练(3份汇总)三、大题抢分专项练25分大题专项练(一)(建议用时:20分钟)1.(2019·河北卓越名校联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
《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刑律、工律七部分。
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
《大明律》增设“奸党”一条:“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
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变法改革,主要包括删改旧律、制定新法两部分内容。
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造工作;制定新法,大体完成了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传统中国律法所没有的法律起草工作。
经此改革,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
——摘编自李在全《清末修律制法述略》材料三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
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的主要内容。
(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大明律》相比,清末修法制法的特点及其原因。
(1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4分)解析第(1)问内容,据材料一从内容、特点等方面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从清末修法角度、内容特点、完善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原因,从西方国家的历次侵略战争、西方的民主法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实施新政等方面分析。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解析版(四)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四)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1.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
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 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 家长制受到挑战C. 公民意识增强D. 中央集权的削弱2.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
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A. 司法性质B. 分割相权C. 抑制腐败D. 职广位重3.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4.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 摧毁了门阀政治B. 扩大了政权基础C. 促进了社会公平D. 与人才培养脱节5.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 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6.1926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一)
(建议用时:20分钟) 1.(2019·北京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2019·惠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
(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第四编|开放型大题专项练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一)
1.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如赞同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是现代史的开端;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得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由“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得出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由材料“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得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曾照搬西方著作,后又受到苏联史学的影响,最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据,从全球联系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最后,根据提取的相
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赞同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是现代史的开端。
评析: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爆发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曾照搬西方著作,新中国成立后又受到苏联史学的影响,最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据,从全球联系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
所以,20世纪初世界走向整体化,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并存,世界向现代阶段发展。
2.解析:通过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强调的文明含义比较广泛,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材料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作答时就某一阶段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说明即可。
例如,对《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进行阐释,首先指明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波峰:秦统一六国,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全国推广郡县制,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承秦制,并进行改造完善。
武帝时在中央设立中朝,削弱三公的权力,在地方实行推恩令,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在选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儒学之士。
可见,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
波谷: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连年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垄断政权,九品中正制固化了士族对政治权力的世袭支配,广大寒门子弟入仕无门。
儒学发展遇到危机,玄学、佛教、道教日益流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皇权的独尊和神圣面孔被淡化。
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跌入低谷之中。
最后,对前述内容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一
书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阐述: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完成统一,虽二世而亡,但之后的两汉疆域得到拓展,对边疆加强了管理,维持了近四百年的稳定和统一。
同时,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制度,正式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
创立中朝,削弱三公,加强皇权。
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完善官僚制度。
总之,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
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
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贵族政治回潮。
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在此背景下,皇权的独尊和神圣被淡化。
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掉入低谷。
综上所述,波峰与波谷的书名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
示例二
书名: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阐述:集成指明清时期的文化总结。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多集大成者的成就。
思想上,基于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及反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伟大思想家。
他们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这既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农学著作《农政全书》等。
文学艺术上,古典小说达到高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问世,融各派所长的京剧产生。
总之,明清时期的文化集往昔之大成,出现了文化的高潮。
转型主要指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思想变革。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之道。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潮,引领了洋务运动。
19世纪90年代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维新派打着传统思想的旗号,认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才是救亡之道。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终结了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传统思想越来越受质疑,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该书用集成来描述明清的文化,用转型来概括近代的思想状况符合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