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故乡》导学案(故乡的变迁 理想的追寻)(教师版)

《故乡》导学案(故乡的变迁  理想的追寻)(教师版)

故乡的变迁理想的追寻——《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行文脉落,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主题。

3.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和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重点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3.文体知识4.字词积累读准字音:阴晦.(huì)萧.索(xiāo)祭祀.(sì)伶俐.(lì)愕.然(è)鄙.夷(bǐ)嗤.笑(chī)应.酬(yìnɡ)世面.(miàn)惘.然(wǎnɡ) 隔膜.(mó)恣睢.(suī)五行.(xínɡ)秕.谷(bǐ)獾.猪(huān)颧.骨(quán)髀.间(bì)伶仃.(dīnɡ)瑟.索(sè)寒噤.(jìn)理解词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故乡》导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故乡》导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故乡》导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时目标导航:1.利用工具书,增加字词积累.2.理清文章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3.分析杨二嫂.闰土的形象.导语设计设计一:“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是旅途中人挥之不去最温暖的情感记忆。

鲁迅的小说《故乡》,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设计二:我们循着鲁迅的足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看了赵庄的《社戏》,还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

快乐的少年生活转瞬即逝,鲁迅长大后辗转求学,到日本仙台听《藤野先生》的教诲,回国后却弃医从文,辗转定居北京。

一九一九年冬,他回故乡接母亲来京,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心情如何呢?再见儿时的伙伴闰土时又是怎样的感慨呢?让我们再次循着鲁迅的脚步到他的《故乡》去看看。

1.知识储备(过渡语: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为每个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对作品感知的角度便不会相同。

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时代,去触摸他跳动的情感脉搏)①走进作者【教学建议】鲁迅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为了更好地把握他思想的精髓,建议同学们课外多读一些鲁迅的作品,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了解鲁迅,从而触摸先哲不朽的文学灵魂。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我们学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三海经〉》;小说《社戏》和《孔乙己》。

②解读背景【教学建议】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九年级语文《故乡》(第一课时)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故乡》(第一课时)导学案

《故乡》(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有效的预习使课堂更高效)1、作家名片。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多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相信你一定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下面请你对鲁迅先生进行一番介绍吧!(温馨提示:名、时、地、评、作)2、字词积累。

给下列字词注音。

(读一读,写一写,师友组互相纠错,把容易出错的字词在空白处认真书写两遍)阴晦胯下祭祀五行缺土鹁鸪獾猪惘然潺潺恣睢颧骨髀愕然嗤笑瑟索吓寒噤黛瓦楞猹秕谷毡帽3、温习旧知。

(温故而知新,记住这些小说阅读常识,为阅读打基础)小说三要素:、、;描写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分为、、、四个部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和。

4、初谈感受。

通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快来谈一谈吧!(温馨提示:要用上表示心理感受、心情的词语哦)【课内探究案】 (互助、探究会让学习更轻松)★活动一:理情节(自主学习让你更优秀)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速读方法指导:不发声读,不动唇读,不指读,边读边思考。

眼到,心到,手到。

)★活动二:赏环境(师友互助让你更强大)(先独立思考,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词语。

再师友交流,达成共识后,组织语言作答。

学友答,学师评、补。

仔细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开头景物:神异图画:离乡景物:现实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运用的手法,突出了现实中的故乡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活动三:析人物(小组合作让课堂更高效)(一)闰土1.跳读全文,找出描写闰土“变化”的相关语句。

(独学,在原文中勾画)2.思考一下: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群学——小组合作,达成共识)(二)杨二嫂1.跳读全文,找出描写杨二嫂“变化”的相关语句。

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导学案1新人教版

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导学案1新人教版

故乡
二次修改意见
的字音。

潮汛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
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解第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讨论并归纳: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故乡》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故乡》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故乡》导学案一、掌握基础知识1.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知识链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按篇幅分类: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篇幅应在两千字以下。

短篇小说,平均篇幅在万言左右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平均字数三至四万字的小说。

长篇小说,字数在六万字以上会被划归长篇小说。

3.重要字词音形义(1)字音阴晦.(huì)瓦楞.(léng)猹.(chá)五行.缺土(xíng)鹁鸪..(bó gū)潮汛.(xùn)瑟.索(sè)寒噤.(jìn)折.本(shé)黛.色(dài)惘.然(wǎng)恣睢..(zì suī)(2)词语释义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瑟索: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导学案导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的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3.揣摩朴实但抒情意味浓郁的语言特色。

4.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导学重点1.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通过分析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语句,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导学难点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词语,熟读全文。

▼导学重点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熟读全文。

▼导学难点理解词语,熟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世纪2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表现作品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明人生态度,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1.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从描写的方式上分为:细节描写和白描。

2.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一、现代汉语中“故乡”的含义是指每个人成长、生活过的地方,通常有着浓厚的情感纽带和记忆。

故乡是一个人情感的支点,也是个人内心回忆和思考的源头。

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思念故乡而产生复杂的情感波动。

二、以下是有关故乡的常见问题,请根据你的理解回答:1. 你的故乡在哪里?请简单描述一下你的故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你对故乡的印象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或事物让你特别怀念?3. 你会经常回故乡吗?你以后是否愿意留在故乡生活?4. 你认为故乡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5. 你觉得是否了解一个人的故乡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人自己?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请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回答以上问题。

篇幅不限,但需要表达清晰完整,语言通顺流畅,思想内容有条理。

【标准答案】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城市,坐落在江南水乡的怀抱中。

这里风景秀丽,四季如春,尤其以夏日的绿荫和清凉最为迷人。

故乡的人们善良朴实,乡音悠扬,总是让我想起那温暖的家的味道。

回忆起故乡,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绿树成荫的小村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路上,路边种满了鲜花和绿植。

而最让我怀念的莫过于那家乡菜,每一道菜都是妈妈的味道,让我吃出了家的感觉。

虽然工作的原因,我如今很少能回到故乡,但每每回忆起那里的点点滴滴,心中仍会涌起一丝温暖。

或许,故乡对于一个人而言,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内心深处的一座城堡。

在成长的道路上,故乡是我内心的一个支点,它教会了我坚韧、忍耐和勇敢。

故乡的种种温暖和期许,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向前奋进,不忘初心。

因此,我深信了解一个人的故乡,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也是了解这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窗口。

故乡,如同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时刻在我心中回响。

或许,未来的道路会有很多不同的选择,但回首故乡,总能让我找到最初的那份纯真和温暖,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故乡的一些思考和回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故乡,感恩那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颗颗心。

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14、《故乡》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14、《故乡》导学案(含答案)

14 故乡主备人蔡永玲学习目标:1.掌握字音、字形,熟记作家作品。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学习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文体知识:小说的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为中心,通过和来反应社会现实。

正面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情节分为、、、。

环境分为和。

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字注音。

蜷.()缩折.()本阴晦.()猹.()五行.()装弶.()獾.猪()竹匾.()胯.下()髀.()脚踝.()瓦楞.()吓.()瑟.索()潮汛.()秕.谷()寒噤.()鹁鸪..()()廿.年()惘.然(wǎng)恣睢..()潺.潺()祭祀()颧()骨将以上字词抄写一遍:2、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本文选自《》。

散文集:《》散文诗集:《》小说集:《》《》《》;杂文集:《》《》等。

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有:二、自主学习1、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为线索。

依据小说的线索,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一)故乡(二)故乡(三)故乡2、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5)回故乡:第二部分(6-77)在故乡:第一层(6-8):第二层(9-33):第三层(34-52):第四层(53-77):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文中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是主要人物,是衬托人物,是线索人物。

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写作手法景变记忆中(特点):现实中(特点):人变3、比较阅读12—30和55—72段,画出闰土20年前后的变化:二、合作探究4、听到闰土由“迅哥儿”改称“老爷”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厚障壁”在这里指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联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5、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表层原因:深层原因:6、杨二嫂的形象?杨二嫂: 20年前:辛苦麻木:是的意思,指的生活;辛苦恣睢:是的意思,指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
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2.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激发学生
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学习重点: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积累归纳法学习内容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萧索()鄙夷()恣睢()阴晦()祭祀()允许()秕谷()愕然()嗤笑()应酬()寒噤()折本()惘然()脚踝()髀间()胯下()蜷缩()颧骨()伶仃()潺潺()二、介绍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故乡------ ()故乡----- ()故乡
2、第2、12段描写写出了
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能集中表现出来? (1)第二段:
(2)第十二段: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作用是: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四、分析人物形象:
1•闰土:
①外貌的变化:
②称呼的变化:
③神态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杨二嫂:今日肖像:
今日语言、行动:
昔日: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3、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
社会意义?五、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⑴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⑵“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⑶“我”为什么感到“悲哀”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 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⑷三种人“辛苦”的生活各是怎样的?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⑸“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⑹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