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电影中的文化意象研究
《2024年作为区域电影的内蒙古电影_概念界定、发展历史与地域性》范文

《作为区域电影的内蒙古电影_概念界定、发展历史与地域性》篇一作为区域电影的内蒙古电影_概念界定、发展历史与地域性一、引言内蒙古电影作为中国区域电影的重要一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电影的概念界定、发展历史以及其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以期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内蒙古电影的概念界定内蒙古电影是指以内蒙古地区为背景,以蒙古族或其他民族为主要角色,反映内蒙古地区文化、历史、社会、风土人情等内容的电影作品。
这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挖掘内蒙古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地域性元素,通过影像语言展现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
三、内蒙古电影的发展历史1. 初期探索阶段(20世纪50-80年代):这一阶段的内蒙古电影以反映民族团结、革命历史等主题为主,如《草原英雄小姐妹》、《草原晨曲》等。
这些作品在表现手法上较为简单,但已经初步展现了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2. 多元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多元化发展,内蒙古电影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
这一阶段的作品在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更加丰富多样,如《白鹿原》、《大漠情》等作品在国内外均取得了较高的评价。
四、内蒙古电影的地域性特点1. 自然风光:内蒙古电影在表现自然风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影片中展现的广袤草原、壮丽沙漠、奇特地貌等自然景观,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内蒙古地区的独特魅力。
2. 民俗风情:内蒙古电影在表现民俗风情方面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影片中展现的蒙古族及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民间艺术等,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
3. 历史与文化:内蒙古电影在表现历史与文化方面也具有独特之处。
通过反映历史事件、传承民族文化,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五、结论内蒙古电影作为中国区域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特点。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分析》范文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分析》篇一一、引言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行业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的特点,尤其是蒙古族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故事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众多的角色中,女性形象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创作对象。
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其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在表现方式上的变化。
二、女性形象的多元塑造1. 传统女性形象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传统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为勤劳、善良、贤惠的代表。
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着照顾家人、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家庭的重要支柱。
例如,在电影《诺日朗》中,女主角阿娜日就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她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2. 现代女性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现代女性形象往往被塑造为勇敢、独立、追求梦想的形象。
她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不畏艰难,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例如,在电影《白鹿原》中,女主角萨日娜就是一个现代女性的代表,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三、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1. 人物性格的刻画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首先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电影《草原之歌》中,女主角通过自己的坚强和勇敢,展现了一个女性的成长历程。
2. 服饰和妆容的呈现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还通过服饰和妆容的呈现来表现其特点和身份。
通过服饰的款式、颜色、质地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妆容的精致程度和风格等方面的表现,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例如,在电影《额吉》中,女主角的服饰和妆容都体现了蒙古族的传统特色,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蒙古族的文化背景。
四、女性形象的意义和价值1. 反映社会现实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多元视角下的内蒙古电影民族文化呈现研究

多元视角下的内蒙古电影民族文化呈现研究周祥东,邓静(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成都610599)以发展的眼光向历史最深处漫溯,惊然发现内蒙古电影已走过70余年波澜壮阔、风景如画的辉煌历程。
在内蒙古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土地上,一批批饱含民族忧患意识的影视创作者得以施展才华,他们创作的影片在中国电影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一部又一部极具草原特色、饱含内蒙古文化、震撼人心的影片征服了无数电影观众。
可以说,在辉煌70余年的经典岁月中,内蒙古电影成为内蒙古文化景观的重要塑造者,无论是描摹社会主义建设,还是构建民族团结的经典画面,抑或者是探寻民族文化精神之源,内蒙古电影成了传承草原文化精神、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梳理内蒙古电影诞生70余年来创作的影片,从景观美学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建构,不难发现,故事、音乐、民俗构筑了内蒙古电影的文化景观,三者交融谱写了一曲民族文化景观的电影“协奏曲”!一、与时代共鸣合拍的故事创作(一)社会主义认同的建构从影视人类学的角度讲,电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映演。
当电影成了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时,它就绝不是简单的娱乐产品,而是履行政治文化职能的文艺产品。
要知道国家初建之时百废待兴,而此时的电影就已然成为新中国大规模改造与重建的文化系统,这就说明在某种程度上电影摘要:在内蒙古电影中,异质文化并非是向西方/他者献媚的消费符号,而真意义的重要介质。
从景观美学的角度对内蒙古电影进行分析,能够洞见影像最为鲜明本文认为,在故事文本上,内蒙古电影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不断反映大时代中内蒙活境遇;在音乐应用上,内蒙古电影坚持“引进来”,融合其他民族的特色音乐,虚怀若谷地加用,呈现出了一派崭新的音乐文化景观;在信仰坚守上,内蒙古电影以冷峻凝视的态度,通过列民俗文化表达出本民族最为深层次的文化理念。
在70余年的创作征程中,内蒙古电影博在中国电影史册上构筑起一道独有的文化景观。
蓝色的思念——《蓝色的蒙古高原》赏析

蓝色的思念——《蓝色的蒙古高原》赏析“蓝色的蒙古高原”,是一部由蒙古族电影导演、编剧达里尔阿里提克制作的一部电影。
影片以蒙古高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叫沙巴特的男孩的故事。
沙巴特的家乡位于蒙古高原上,周围只有山丘,根本没有水。
但是沙巴特充满乐观,乐于助人,乐观的情绪是他永远不变的一片蓝色草原。
整部电影讲述了沙巴特和他爸爸、姐姐、妈妈和叔叔们相互之间的温情故事,他们共同生活在偏僻的高原上,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也有着共同的默契。
沙巴特早年英勇地去寻找水,坚守着他的梦想,可以喝上几滴甘甜的水。
然而梦想的实现不容易,沙巴特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
既要面对阻力,又要尝试解决问题,但最终他仍然坚持着梦想,也给了人们希望和激励。
本片拍摄者采用了自然色调,展现了蒙古大草原上无限的美景,画面明亮平和,既有清新的山水,又有灿烂的蓝天,正如歌词所唱的:“蓝色的思念,蓝色的蒙古高原…”,这种开阔的蓝天,很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
电影中,沙巴特的父亲和叔叔都精通武术,更像是真正大地的守护者,为儿女们娘们敞开了他们的拳头,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
片中,他们共同完成了古老的蒙古高原传统仪式“风之棒赛”,最后以叔叔的制胜而告终。
这种任务完成仪式把一个家庭团聚在一起,又象征了大自然的力量,而希望总是残留在大地之上。
影片的情节,尤其是在叔叔的带领下,把祖先的草原文化和知识传承给沙巴特,令他有着深厚的根基,有着梦想也有着信念,引领他勇敢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影片中蒙古草原的一片片蓝色,让人陶醉,被这种美好的情怀感动,让我们懂得不论有多少艰辛,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总会有一片蓝色的希望。
总之,《蒙古高原蓝色思念》是一部充满暖心和励志的电影,它清晰地表达了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激情,并以草原文化体现了蒙古人民的骄傲与坚韧。
它也提醒了我们,要认识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梦想。
新世纪以来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草原意象

新世纪以来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草原意象作者:韦朋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4期草原文化早已成为蒙古民族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流传已久的蒙古民族民歌、口头文学、曲艺还是近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流行歌曲中,草原一直都是蒙古民族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安放地。
蒙古民族就是草原,而草原就是蒙古民族。
草原赋予了蒙古民族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蒙古民族自强不息、热爱生命、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草原文化成为了蒙古族艺术创作者的“集体无意识”,而作为民族精英,少数民族电影导演具有更为强烈的族群意识,往往在他们创作的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中为草原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而在现代社会转型的条件下,草原所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仪式、习俗)与现代(工业文明)、乡土(草原)与城市的矛盾冲突,自然会引起民族文化的困惑和焦虑,而这一切自然会反映到文艺作品当中,电影也不例外。
一、新世纪以来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草原意象的变化本文所要论述的新世纪我国蒙古族题材的电影是指我们国家在2000年以后拍摄的以蒙古族生活为主要内容,以蒙古族人物形象为主要人物形象的那些电影作品,主要是研究故事影片。
在上个世纪拍摄的我国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中,无论是“十七年”时期的《内蒙人民的胜利》(1 950年)、《草原上的人们》(1 953年)、《牧人之子》(1 957年)、《草原晨曲》(1 959年)、《鄂尔多斯风暴》(1 962年)、《沙漠的春天》(1 962年),还是“文革”中的《祖国啊,母亲》(1 977年)、《战地黄花》(1 977年),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萨里玛珂》(1 978年)、《蒙根花》(1 979年)、《重归锡尼河》(1 982年)、《母亲湖》(1 982年)、《驼峰上的爱》(1 985年)、《森吉德玛》(1 985年)、《猎场札撒》(1 985年)、《成吉思汗》(1 986年)、《骑士风云》(1 990年)、黑骏马( 1995)、《东归英雄传》(1 993年)、《悲情布鲁克》(1 995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 997年),不论是黑白还是彩色,不论是描写解放前残酷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欣欣向荣景象,不论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还是影片中的过渡的环境描写,草原基本都是这样一幅精美的画卷:那一望无际的丰美草地,如绿毯般平铺在天地之间,三三两两的蒙古包点缀其中,悠闲的羊群慢慢地划过我们的视线,高高的颧骨上有着太阳红的蒙古族姑娘,提着羊奶桶大步朝我们走来,脸上洋溢着知足而纯真的笑容,而马背上的汉子无不高大英武,面膛黑红,勇猛而彪悍。
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
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电影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电影又对民族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电影中的民族文化元素1. 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在电影中,导演常常运用民族文化符号来强化影片的民族文化氛围。
如中国导演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通过运用红高粱、花轿、唢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
这些民族文化符号不仅为影片增色添彩,也使影片更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2. 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使用电影中,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使用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如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电影《天堂电影院》,通过使用意大利方言,展现了意大利南部小镇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在我国,许多导演也善于运用地方方言来表现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等。
3. 民族传统节日的展示电影中,民族传统节日的展示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电影《情人》,通过展示越南的传统节日——春节,展现了越南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在我国,许多电影也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电影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民族文化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如我国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通过讲述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电影《活着》则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2. 创新民族文化电影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
如导演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将中国武侠文化融入现代电影语境,展现了中国武术的优美和哲理。
电影《英雄》则通过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手法,创新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英雄文化。
功能对等理论下《江格尔》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下《江格尔》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江格尔》是蒙古族作家图尔荪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江格尔的漂泊人生,展现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
该作品在国内外文学界广受赞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然而,在其翻译过程中,涉及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如语言差异、归纳理念的不同等,对译者提出了挑战。
因此,对《江格尔》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突破文化壁垒,增强中西文化交流。
二、研究目的1.分析《江格尔》中蒙古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2.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在《江格尔》的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3.研究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提升翻译质量。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对《江格尔》中文化意象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语言、思想、价值观等方面,以揭示文化差异的本质。
2.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对相关文化意象进行比较,研究译者应如何进行转换。
3.通过阅读中西方文化翻译理论、实际案例分析等方法,总结出适用于《江格尔》的文化意象翻译方法。
四、研究意义1.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拓宽了国内外文学研究的视角。
2.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文化意象翻译的可行性,为翻译领域探索出一条新的翻译思路。
3.提高翻译评价标准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
五、预期成果1.文章将分析《江格尔》中蒙古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并从中提取文化意象。
2.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翻译,分析翻译中文化意象的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对不同翻译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估。
3.总结出适用于《江格尔》的文化意象翻译方法,进而提高其翻译质量。
六、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文献调研,研究中西文化差异。
第二阶段:对《江格尔》中蒙古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应用功能对等理论,研究翻译中文化意象的方法,并总结出可行的方法。
第四阶段:将总结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翻译中,并将翻译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和评估。
第五阶段:撰写研究成果,并进行适当的修改与完善。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分析》范文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分析》篇一一、引言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界崭露头角,成为反映和展现蒙古族文化、历史和生活的重要载体。
在这些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视觉和心灵体验。
本文旨在分析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演变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二、女性形象的塑造与特点1. 传统与现代并存在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
一方面,她们继承了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如勤劳、善良、坚韧等;另一方面,她们也积极投身于现代社会生活,追求独立、自主、平等的生活方式。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得女性形象更加立体、丰富。
2. 地域特色鲜明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紧密相关。
她们的服饰、妆容、言行举止等都体现了浓郁的蒙古族文化特色。
这些地域特色的呈现,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加深了观众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 多元角色与命运在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和命运呈现出多元性。
她们可能是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现代女性,也可能是肩负家庭重任的传统妇女;她们可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物,也可能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或企业家。
这些多元的角色和命运,使得女性形象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女性形象的演变1. 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逐渐呈现出自我意识觉醒的趋势。
她们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社会期望。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形象更加独立、自信、坚强。
2. 家庭与社会的平衡在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平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她们不仅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还要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这种平衡的呈现,使得女性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多元。
四、文化意义与价值1. 传承与弘扬蒙古族文化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传承和弘扬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意象
意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
文化意象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寓言和文艺作品中,慢慢地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
而不同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文化传说、历史传统、价值取向不同,文化意象也会不同。
意象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创作、翻译以及古诗词中。
文化意象能把抽象的、难以触摸的概念转变成具体可见的、有着丰富内涵的形象,从而使语言更生动,是语言的诗性智慧的集中体现。
例如“achilles’heel(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读者不仅知道它的含义是“致命的弱点”,还会联想到阿基里斯的母亲把小小的阿基里斯倒提着浸入河水的情景,从而被带入一种想象的境界。
独特的意象有助于建立独特的意境,从而增加作品的魅力。
翻译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可使读者了解异国情调,感受来自异国的清新。
外来文化意象的翻译是一个为读者提供新鲜意象的好途径。
当读者读到来自异国的文化意象时,他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并能在欣赏新奇的文化意象时体会到文学审美的乐趣。
文化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文化信息,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
它有利于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
读者可以通过了解外国文化意象来了解其承载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
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相互理解。
“翻译的历史就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通过文化意象的翻译,文化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得以传达。
外来文化意象,可以使读者更直观、更深刻的欣赏外国文学,了解外国文化并理解外国人民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发生。
由此可见,文化意象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传递着文化信息,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在文学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蒙古族电影中的文化意象
1.动物的分析蒙古族堪称马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马的兴衰一直与蒙古族的荣辱水乳交融,蒙古族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载入史册。
蒙古马与蒙古民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影响对人类文化的推动作用超过马,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
马,对该民族而言,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
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及实践造就了蒙古人尊马、崇马的思想观念。
这一思想观念必然要反映到社会意识范畴,深嵌在社会文化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马文化。
马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马是蒙古人的生存资源。
在与马共存的岁月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生产的经验,其中酿制的马奶不仅供蒙古人日常饮用,而且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文化,在每年的盛夏,草原上举办的“马奶节”是草原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
蒙古人常常以狗比喻忠实和坚强。
蒙古民间有一种说法,马和狗一样那么勤劳努力。
自古以来蒙古土种狗对牧民家起到的作用很大,他是除了看门守夜以外,跟着主人放牧,护卫牧群,应对意外的侵袭,狩猎时他也是里里外外的帮手。
甚至能替主人狩猎。
正因为如此,蒙古人对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人们平常以“屋外听不到狗叫声,圈内看不到一只羊”来形容家境之贫寒,因此再贫穷的家也得养一条狗。
蒙古民族养狗从来不给狗盖窝搭棚,更不让狗进入家里,而是让它从小在寒冷的气候中锻炼耐寒能力。
同时还要训练它的嗅觉、听觉功能,驯养它怎样去牧羊和看家的本领。
同时蒙古族牧民们养狗时从小就注意其营养和发育,定时喂食,一次饱足。
猎狗则适当控制其食量,还要训诫它们除了主人给予的食物之外,不准吃其他任何人给的食物,也不准其随意吃其他食物,久而久之,牧民们虽然经常在室外晒干奶酪、奶皮、肉干等食物,
但它们决不去吃这些食物。
而且有时还帮助主人驱赶其他食肉飞禽、野狗和牛羊等家畜。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蒙古族电影中会大量出现关于马和狗的镜头特写,因为其中承载了这些动物所蕴含的文化。
2.服饰与蒙古包的分析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电影中关于蒙古族服饰的描述图案与蒙古族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来自人的精神世界。
蒙古族图案是蒙古族人民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蒙古族服饰中图案的运用和表现促进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是蒙古族民族珍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
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热爱家畜,崇尚大自然。
所以常把云纹、水纹、山纹、火纹等大自然现象及牛、马、羊、骆驼等家畜的二方连续作为服饰、生活中的装饰图案。
蒙古族特别偏爱蓝色,这是大自然的主色彩。
蓝色与大自然的色彩相协调,显示出冷静、深沉、开朗、稳重、平静、安宁之美。
蒙古族信奉过萨满教,崇拜苍天,认为天是神圣的。
蒙古族自称是“青色蒙古”,是“苍色的狼”和“惨白色的鹿”的后代。
正因为这样,他们的长袍也以蓝色和青色为主。
他们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长期生活在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头顶蓝天,脚踏绿地。
因而对蓝色和绿色,产生很深的感情。
蓝色象征着崇高与永恒,绿色象征着青春活力。
黄色,有些民族喜欢黄色,认为黄色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蒙古族则把黄色视为高贵和神圣的表征。
白色,在牧区生活的蒙古族也特别敬重白色。
蒙古族喜欢向朋友和尊敬的人送白色的哈达,它象征友谊与和平。
这与喇嘛教的影响有关。
蒙古族人喜欢白色长袍,老人喜欢穿白衫,象征长寿。
凡是令人喜欢的地名、人名、食品都叫“查干”(白色)相称。
这和蒙古族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中,天上飘动的白云,地下的白色羊群,以及吃的是白色的乳制品,便形成对白色的特殊的爱好。
在蒙古族人心目中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吉祥、干净和对朋友的真诚坦率。
白色成了一种崇高之美,阳刚之美。
红色,蒙古族也对红色有一种偏爱。
红色常象征权力,是英勇善战的英雄鲜血的标志;是战斗意志旺盛的刺激色。
红色也象征尊严,象征着一种威慑力量,从宗教意义上给予驱邪的解释。
因此,蒙古族服饰的许多装饰品是红色的。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典型的建筑艺术形式,也是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蒙古族的文明史。
蒙古包不仅满足了蒙古族人的物质实用需要,而且满足了蒙古族人的精神审美需要。
蒙古包的圆形造型就是既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又在实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独特的情感寄托的形式。
北朝民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足以说明蒙古包圆形形状的形式情感,蒙古族人认为穹庐与天体相似,蒙古包造型注入了天穹观念的意象。
蒙古包就是像圆天式的居所,是蒙古族人心中的宇宙整体,蒙古族住在蒙古包就如同住在宇宙之中。
蒙古先民自古有敬天的习俗,并且这种崇拜天体的思想观念,体现在蒙古先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当中。
在蒙古族心目中,天是至高无上的,永恒存在的;天是真理,是道德,是正义,是良知;天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忠诚的化身。
蒙古包与天同形,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也是真善美及圣洁的化身。
这种崇尚腾格里的信仰成为了认识和探讨宇宙真谛的文化心理,也由此形成了蒙古族独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蒙古包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构型,它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而且它还与本族群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能准确说明游牧民族的“动”的文化的基本构型和规则,可以自由的流动和搬迁。
三、论蒙古族电影的文化走向
电影作为一种影像传达工具,承载着蒙古族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背景,对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崭新的抒写和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
民族国际化要求蒙古族电影艺术家在拍摄电影时,始终保持民族电影应有的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印记,同时又要特别关注并学习世界电影最新的美学进展,努力使拍摄出来的影片既能获得国内受众的好评,也能非常成功地走
向世界。
蒙古族电影的创作应该与时代精神和时代情绪紧密结合,关注现代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矛盾与问题,拓宽电影的创作思路,对电影作品的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影视语言和艺术技巧、导演风格和表演风格进行多方面的艺术创新,“中体西用”,博采众家之长,塑造出具有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更感人的形象,让蒙古族电影获得其他民族的认可,进而自立于世界民族电影之林。
蒙古族电影不仅对地域民族特色鲜明的蒙古族生产、生活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游戏娱乐民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民俗表层内容进行展示,以此来营造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还将蒙古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传承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价值取向等渗透于其中,通过民俗画面于不知不觉中传达着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使得影片中的民俗画面成为了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