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初唐诗歌的发展过程
唐诗发展的四个时期和艺术成就

唐诗发展的四个时期和艺术成就你们知道过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是哪些吗?因政治环境的不停转变,唐诗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慢词的发展,里头的词句引入了很多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喜欢的话就随小编一起来认识下吧唐诗发展的四个时期和艺术成就篇11.初唐(618~713),为唐诗繁荣的准备期前五十年是南朝形式主义的延续,宫体诗充斥诗坛,“上官体”可视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后五十年,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突破了宫体诗题材,沈佳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陈子昂提倡建安风骨,痛斥齐梁诗风,为唐诗开辟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盛唐(713~766),为唐诗发展的鼎盛期大诗人涌现,风格纷呈,题材广泛,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以李白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是盛唐诗的主流。
杜甫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战乱后的现实,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中唐(766~836),为唐诗的继续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诗歌数量、流派最多。
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歌的主流转向现实主义,以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贯穿整个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端,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
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韩孟诗派借个人遭遇反映现实的黑暗,艺术上追求奇险;李贺的浪漫主义想象瑰奇,颇多伤感;写山水抒发忧愤的柳宗元和学民歌颇有成就的刘禹锡诗歌独具一格;元结、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诗歌也各有特色。
4.晚唐(836~907),为唐诗发展的夕阳晚照时期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继续发展,皮日休、杜荀鹤等人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在艺术上缺乏创造性。
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诗里充满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
温庭筠代表了浓艳纤巧的形式主义诗风。
唐诗兴盛的原因主要可从两个方面理解:1.社会原因。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也是唐代文化复兴的关键时期。
初唐时期的诗歌以古乐府风格为主,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
代表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形式上多采用五言古诗。
二、盛唐时期(713年-76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唐代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唐诗的题材和风格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代表作家有王之涣、杜牧、杜甫、李白等。
他们的作品涵盖了个人情感、社会现实、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形式上既有五言古诗,也有七言律诗。
三、中唐时期(766年-821年)中唐时期,唐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唐诗的题材逐渐趋于庄重和理性,注重思想性和哲理性。
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元稹、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为主题,形式上多采用七言律诗。
四、晚唐时期(822年-907年)晚唐时期,唐诗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
这个时期的唐诗题材趋于个人感伤和忧愁,反映了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现实。
代表作家有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的不满为主题,形式上多采用七言绝句。
总体来说,唐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家。
唐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艺术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以上内容仅为虚构,不代表真实情况。
)。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初唐诗歌的形成(618年-712年)唐朝初期,文人们开始借鉴古代文学的经验,形成了初唐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初唐诗歌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同时融入了汉乐府和魏晋乐府的元素。
代表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为特点,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第二阶段:盛唐诗歌的繁荣(712年-755年)盛唐时期,唐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致力于追求艺术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
代表作家有王之涣、杜牧、杜甫、王维等。
他们的作品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第三阶段:中唐诗歌的变革(755年-820年)中唐时期,唐朝遭遇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诗歌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元稹、杨炯等。
他们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阶段:晚唐诗歌的衰落(820年-907年)晚唐时期,唐朝逐渐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文化艺术逐渐衰落。
代表作家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
他们的作品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失望和对人生的无奈。
总结:唐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诗歌形成于唐朝初期,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盛唐诗歌繁荣于唐朝的鼎盛时期,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中唐诗歌变革于唐朝社会动荡的时期,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晚唐诗歌衰落于唐朝逐渐衰落的时期,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
这些不同阶段的唐诗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共同构成了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从唐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唐诗的起源唐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和五言绝句。
乐府民歌是古代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它以歌唱形式传承民间故事和民间情感。
五言绝句则是一种由五个字组成的四行诗,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明快。
这两种形式的诗歌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唐诗的发展1.初唐时期(618-713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步阶段,代表作家有王勃、杨炯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叙事和抒情为主,描写了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
2.盛唐时期(713-76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期,代表作家有王之涣、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量为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3.中唐时期(765-827年)中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过渡阶段,代表作家有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作品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政治现实,抒发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4.晚唐时期(827-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阶段,代表作家有李商隐、李白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量为主,形式独特,意境深远。
三、唐诗的特点1.艺术风格独特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注重形式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注重音韵的协调和意象的生动。
唐诗的艺术风格既庄严典雅又活泼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2.思想内涵丰富唐诗不仅形式美,而且思想内涵丰富。
唐诗作家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哲理和自然景物的思量和感悟。
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使得唐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心。
3.题材广泛多样唐诗的题材广泛多样,涵盖了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个人情感等方方面面。
唐诗作家通过各种题材的表现,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和社会的多样性。
4.语言优美流畅唐诗的语言优美流畅,字句精确,音韵和谐。
002初唐诗歌的发展过程

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沈宋: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 君墓系铭序》:唐兴,官 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 互出。而又沈、宋之疏, 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 之为律诗。 这是最早有关‚律诗‛定 名的记载,也是律诗定型 的标志。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疣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被誉为初唐七律诗的样板。
三、骨力的追求
初唐君主对文学的重视,一方面使宫廷成为诗坛活动的 中心,以致于促成了华美诗风的形成及律诗的定型;另 一方面也激起了时代对于文学的热情。 一批寒士才华横溢,他们不能进入宫廷之中,其生活主 题、抱负、志气表现在诗歌之中,促使诗歌出现了对骨 力的追求。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 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 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 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 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 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 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 惟有黄昏鸟雀悲。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的盛世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13年)1.1 高宗时期的开创:唐初的诗歌以文人宫廷诗为主,表现了盛世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五言古体诗为主,形式简练,内容丰富。
1.2 王勃与杨炯的影响:王勃与杨炯是初唐时期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的作品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对后来的唐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王之涣与杜牧的代表作品: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作品,展现了初唐时期诗人的豪放与感怀,成为了后人传诵的经典之作。
二、盛唐时期(713年-755年)2.1 杜甫与李白的崛起:盛唐时期,杜甫和李白被誉为“诗仙”,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社会关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2 唐诗的艺术成熟:盛唐时期,唐诗的艺术达到了巅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诗歌体裁,如长诗、小令、赋、曲等,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更加成熟。
2.3 唐诗的题材拓展:盛唐时期,唐诗的题材不再局限于宫廷和政治,开始涉及社会民生、自然景观、个人情感等广泛领域,诗人们的创作思想更加开放。
三、中唐时期(755年-827年)3.1 安史之乱对唐诗的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许多诗人因此流亡或躲避战乱,创作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2 唐诗的政治色彩:中唐时期,由于政治动荡,一些诗人开始将个人的抒情与对社会政治的关切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政治色彩的作品。
3.3 唐诗的宗教意蕴:中唐时期,佛教与道教的影响逐渐增强,一些诗人开始创作具有宗教意蕴的作品,表达对信仰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考。
四、晚唐时期(827年-907年)4.1 唐诗的衰落:晚唐时期,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这对唐诗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诗人的创作活动受到限制。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唐诗的起源开始,通过四个部分的详细阐述,揭示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55年)1.1 李白的诗歌创作:李白是唐代初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狂放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浓郁的个性和情感表达,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杜牧的新乐府运动:杜牧是唐代初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提倡恢复乐府诗的创作,将乐府诗与五言绝句相结合,形成了新乐府运动。
这一运动使得唐代诗歌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
1.3 王勃的古文运动:王勃是唐代初期重要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他提倡以古文为基础创作诗歌,倡导用古文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当代的思想和情感。
这一运动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
二、盛唐时期(755年-847年)2.1 杜甫的社会批判:杜甫是唐代盛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作以社会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而著称。
他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痛苦的愤怒和呼吁。
2.2 白居易的咏史抒怀:白居易是唐代盛期的重要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歌颂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代的关怀。
2.3 孟郊的边塞诗:孟郊是唐代盛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通过对边塞的描绘和对守边士兵的赞颂,表达了对国家安危和边塞人民的关心和敬意。
三、晚唐时期(847年-907年)3.1 李商隐的婉约诗:李商隐是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婉约柔媚为特点,表达了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3.2 杜牧的豪放诗:杜牧在晚唐时期再次崛起,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受。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摆脱齐梁诗风,走向新的诗歌气象的过程。
一、初唐早期(高祖武德年间 - 太宗贞观年间)1. 宫廷诗风主导。
- 在初唐早期,宫廷诗风盛行。
当时的诗坛主要被宫廷诗人所占据,像唐太宗李世民周围就聚集了一批宫廷诗人,如虞世南、上官仪等。
- 这些宫廷诗大多内容上比较狭窄,主要是歌功颂德、应制唱和之作。
就拿应制诗来说,就是诗人按照皇帝的旨意或者宫廷的需求创作的诗。
比如上官仪的诗,风格绮错婉媚,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
他总结的“六对”“八对”等对仗方法,虽然在诗歌格律的发展上有一定意义,但从内容上看,这些诗往往缺乏真情实感。
就像一个精心打扮却没有灵魂的美人,外表好看,可就是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
2. 对南朝诗风的继承与延续。
-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南朝齐梁的诗风。
南朝诗歌注重形式美,讲究声律、对偶等技巧,初唐早期的宫廷诗也是如此。
诗人们在诗歌的音韵、辞藻上下功夫,比如在描写宫廷建筑或者宫廷生活场景时,会堆砌大量华丽的辞藻,像“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之类的句子,满眼都是金光闪闪、美玉玲珑的景象,但是读多了就会觉得有点腻味,因为都是些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到生活的实质或者诗人内心的深处。
二、初唐中期(高宗永徽年间 - 武后时期)1. “初唐四杰”的崛起。
- 这时候,“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横空出世,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风。
- “初唐四杰”虽然在诗歌形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比如他们的诗中仍然有一些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内容和情感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就像给一个原本只是外表漂亮的花瓶注入了芬芳的鲜花,开始有了内涵。
2. 诗歌题材的拓展。
- 随着“初唐四杰”的努力,诗歌的题材大大拓宽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友情、边塞、个人境遇等题材,还有对社会现实的一些反映。
比如他们会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虽然不像中唐诗人那样深刻和全面,但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绪说初唐诗坛从武德年间开始,直到玄宗开元初年,有九十多年的历程。
华美风格的形成及臻于极致、律诗的成型、骨力的追求,是这一时期的主潮。
一、唐初诗风及其转变唐初诗风,以王绩、魏徵、唐太宗等人为代表,个人特色鲜明。
但太宗喜好南朝诗风,为之争取到了一席之地;武后、中宗、睿宗等君主对文华之士人给予优宠,并组织竞赛性质的诗歌唱和,使宫廷成为诗歌活动的中心,诗风也因此逐渐向华美转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这一诗风的极致。
唐初诗风唐初的诗人及相关创作较少。
相对来说,王绩的创作形成了稳定的风格,诗歌中透露出一种孤高和刻意的风流。
魏徵意气慷慨,唐太宗气象壮大,都有一定骨力。
整体而言,唐初的诗风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郊园》:月照山客,风吹俗人。
琴声送冷,酒气迎春。
闭门常乐,何须四邻?《自答》:溪流无限水,树长自然枝。
《赠程处士》: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魏徵《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唐太宗《帝京篇》其一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太宗对南朝诗风的支持与华美诗风的臻于极致太宗对南朝诗风的支持确定了诗风的发展方向。
高宗、武后、中宗、睿宗,都对文华之士人给予优宠,并经常组织宫廷诗歌唱和,推动华美文风的形成。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风的极致。
《旧唐书·音乐志》:太宗曰:“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之隆替,岂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
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
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
以是观之,盖乐之由也。
”太宗曰:“不然,夫音声能感人,自然之道也。
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
……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当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
”尚书右丞魏徵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
”太宗然之。
《新唐书·虞世南传》: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
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
不敢奉诏。
”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
《旧唐书·文义传》:初,中宗景龙二年,始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
于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适、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乂、岑羲、刘子玄为学士,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为直学士,又召徐坚、韦元旦、徐彦伯、刘允济等满员。
其后被选者不一。
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
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疠;夏宴蒲萄园,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
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
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礼法,惟以文华取幸。
《唐诗纪事》: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
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
《唐诗纪事》: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
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
从臣悉集其下。
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
既进,唯沈、宋二诗不下。
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
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盖词气已竭;宋诗……犹涉健举。
”沈乃伏,不敢复争。
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新唐书·上官仪传》:仪工诗,其词绮错婉媚。
及贵显,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
上官仪《奉和秋日即目应制》: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
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唐才子传》:希夷,字廷芝,颍川人。
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
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
希夷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
尝作《白头吟》,一联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既而叹曰:“此语谶也。
石崇谓‘白首同所归’,复何以异。
”乃除之。
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
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
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
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的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凡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二、律诗的定型宫廷诗歌唱和的另外一大贡献,就是促成了律诗的定型。
律诗的定型,主要是由初唐宫廷诗人完成的。
沈宋并称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律诗的定型过程:永明体开始追求人为声律,主要是讲求四声。
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从一般的词性字音讲求扩展到联句整体意象的配置。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时期,粘式律完成,大量诗歌已经合律。
宋之问和沈佺期标志着律诗(五律、七律)的定型。
律诗的定型,与宫廷诗人的唱和、竞赛分不开。
文章四友《新唐书·杜审言传》: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
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
”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
”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诞类此。
……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沈宋: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
而又沈、宋之疏,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这是最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也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宋之问《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疣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被誉为初唐七律诗的样板。
三、骨力的追求初唐君主对文学的重视,一方面使宫廷成为诗坛活动的中心,以致于促成了华美诗风的形成及律诗的定型;另一方面也激起了时代对于文学的热情。
一批寒士才华横溢,他们不能进入宫廷之中,其生活主题、抱负、志气表现在诗歌之中,促使诗歌出现了对骨力的追求。
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是这方面的代表。
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风格上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曹植《赠白马王彪》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茍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懃。
忧思成疾疹,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