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1500字例文【柳琴艺术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浅谈柳琴戏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

浅谈柳琴戏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

摘要柳琴戏,历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柳琴戏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时期,现在仍保留着它以往的历史风貌。

柳琴戏形成于山东临沂、枣庄一带地区,主要流传发展于鲁南、苏北地区。

它是一种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地方戏曲,艺术特点鲜明,内容积极健康,唱腔独特,由流行于民间的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承载着巨大的民间文化内涵。

具有独特地方性特色的柳琴戏,在今天已是中国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而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喜爱。

因此对柳琴戏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柳琴戏;地方戏曲;艺术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AbstractLiu-chin drama, histo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tarting point to the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it formed from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up to now. Liu-chin drama after a long and complicated period, it still retains its past history .Liu-chin drama is formedin linyi and zaozhuang area of Shandong province. it eternal development mainly in southern Shandong north Jiangsu area .It is a kind of close to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live in a traditional opera,art characteristic is bright, positive and healthy content, theunique singing, it is popular in small folk singing “pull the soul cavity” and “ elbow son drum”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orm, it is carrying huge folk culture connotation. With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u-chin drama, it has today is an important partof Chinese local opera culture, it is ha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cultural resources. It has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ttachesgreat importance to and love of the masses. So for Liu-chin drama art valu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exploration,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Liu-chin drama;local opera;artistic valu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目录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20282 摘要 IHYPERLINK \l _Toc25181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5486 目录 IIIHYPERLINK \l _Toc27262 前言 1HYPERLINK \l _Toc17776 一、柳琴戏的概括 1HYPERLINK \l _Toc30563 (一)柳琴戏的历史渊源 1HYPERLINK \l _Toc26019 (二)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2HYPERLINK \l _Toc26958 1、唱腔 2HYPERLINK \l _Toc8953 2、伴奏 2HYPERLINK \l _Toc22558 3、剧目 2HYPERLINK \l _Toc16816 (三)柳琴戏的传承人介绍 2HYPERLINK \l _Toc7081 二、柳琴戏的艺术价值 3HYPERLINK \l _Toc29859 (一)柳琴戏的品牌价值 3HYPERLINK \l _Toc29748 (二)柳琴戏的精神价值 3HYPERLINK \l _Toc22646 (三)柳琴戏的学术价值 4HYPERLINK \l _Toc15230 三、柳琴戏的社会作用 4HYPERLINK \l _Toc30960 (一)柳琴戏的娱乐作用 4HYPERLINK \l _Toc2858 (二)柳琴戏的教育作用 4HYPERLINK \l _Toc14901 (三)柳琴戏的文化传承作用 5HYPERLINK \l _Toc27549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及保护 5 HYPERLINK \l _Toc3263 (一)柳琴戏的发展现状 5HYPERLINK \l _Toc30330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意义 6 HYPERLINK \l _Toc19024 结语 7HYPERLINK \l _Toc29293 参考文献 8HYPERLINK \l _Toc19241 谢辞 9前言柳琴戏是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特点鲜明,内容积极健康,深受观众的喜爱。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论文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研究但是,如何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为普遍艺术的共同纽带培育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全部的人来说它是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艺术媒体。

音乐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而是普通一般人的艺术。

音乐并不象其他艺术一样有什么特别形成的方法,只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而已,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意义的代表性。

音乐兼具民族精神的价值,就是说它有与个人和民族的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也是像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一样具有保持性和流传性。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

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形态。

民族音乐从民族存在开始,不仅随着风土,生活手段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民族历史,政治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民族是有其自己信仰,习俗,生活,习惯等文化传统,特别是语言共同的社会集团,所以不管是哪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都会形成适应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

所以,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中国音乐是从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代开始的。

根据孔子的话,真正的音乐,即是“民族民间沟通的桥梁,使人快乐和积极。

音乐必须是明朗的,所以“音乐”和“明朗”表现出同一个字,那就是乐。

一般来说,音乐受人间,政治和教育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精神,对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受音乐的影响。

民间音乐简称为民谣,民谣是从民众的必要性中直接产生的。

是在21世纪的现在能表现出美和活力的真正艺术。

民谣因为是纯粹直观的,所以不能计算;民谣是根据音声来传达的,所以不能从视觉上考;民谣是全部口头上直接传下来的,所以同文字和印刷并不关系。

有“民谣是自己形成的”的语言存在。

民谣是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谣的形成,是在幸福中探索作为不可缺少基本原理的艺术的欲求的一种表现。

从现代柳琴作品看柳琴艺术的发展

从现代柳琴作品看柳琴艺术的发展

从现代柳琴作品看柳琴艺术的发展作者:贾真珍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9期【摘要】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柳琴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新崛起的独奏乐器,在独奏作品领域的探索虽然仅有短短五十几年的时间,但其作品也逐步呈现出创作风格多元化、音乐内容多样化的趋势。

从1958至1970年,柳琴乐改成功以后,积累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多中国当代音乐家将目光投向柳琴这件乐器,此时深受西方音乐影响音乐家们为柳琴创作出了一批无论从风格还是技法上都与以往不同的作品。

这些作品从不同程度将中西方理念融合,为柳琴音乐风格起到开创性的作用,也为当代柳琴作品创作风格奠定了基础拓宽了道路。

本文试从柳琴当代创作的几首作品出发,探寻柳琴作品的多元发展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柳琴;新作品;发展多元化【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中国柳琴艺术的发展概况上世纪60年代,王惠然先生创作的第一首三弦柳琴独奏曲《银湖金波》的诞生,标志着柳琴退出了两百多年的戏曲伴奏舞台。

随着柳琴乐改的成功,左右手演奏技法的创新与规范,为柳琴日后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汇。

作为一件独奏乐器,柳琴的发展虽然只经历了短短五十几年,但无论从乐器形制上的改革还是从作品创作质量上来说都是与时俱进的。

一件乐器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作品,在同时期也涌现出一批写作手法新颖且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柳琴独奏作品,如改编创作小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1958)、《柳琴戏牌子曲》(1960)、《云雀》(1961)、《游击队歌》(1962),独立创作的作品《幸福渠》(1970)、《春到沂河》(1971)、《毕兹卡欢庆会》(1978),戏曲音乐选段《打虎上山》(1986)、《夜深沉》(1988)等作品,使柳琴迎来第一个繁荣时期。

八十年代后,柳琴受到更多专业院校作曲家的关注,涌现出不同体裁、表现方式的新作品,如柳琴独奏作品《塔吉克舞曲》(1985)、《剑器》(1986),协奏作品《江月琴声》(1989)、《满族风情》(1997)、《雨后庭院》(1998),组曲《战士组曲》等,近年创作作品《望月婆罗门》(2003)、《魅影》(2011)、《柳辞》(2012)等,又将柳琴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柳琴戏研究报告

柳琴戏研究报告

柳琴戏研究报告1. 概述柳琴戏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

它是一种杂技戏曲,结合了音乐、舞蹈、杂技和表演艺术的特点。

本文将对柳琴戏的历史、特点和表演方式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柳琴戏的历史柳琴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柳琴戏的形式最初是由民间艺人创造的,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柳琴戏在中国北方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并融入了当地的风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剧。

3. 柳琴戏的特点3.1 音乐和舞蹈柳琴戏的音乐和舞蹈是其最具特色的表演元素之一。

柳琴戏通常由一台柳琴和一把鼓组成的乐队伴奏,琴声悠扬,节奏明快。

演员在柳琴的伴奏下表演各种舞蹈动作,舞姿优美,富有节奏感。

3.2 杂技和表演艺术除了音乐和舞蹈,柳琴戏还融入了杂技和表演艺术的元素。

演员常常表演各种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如跳高、翻滚等。

同时,他们还通过表演艺术的手段,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感动。

4. 柳琴戏的表演方式柳琴戏的表演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独角戏:由一人扮演多个角色,通过转换表情、语气和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剧情。

这种表演方式要求演员具备良好的表演技巧和快速转换角色的能力。

•多人对唱:由多位演员合作表演,通过对唱的方式展示剧情和人物关系。

这种表演方式要求演员的配合度和默契度较高。

•多人合演:多位演员同时表演,分工合作,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

这种表演方式既突出了每位演员的个性特点,又展示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5. 柳琴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柳琴戏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对于当地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传承了历史和传统的精华。

柳琴戏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并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和保护。

同时,柳琴戏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传递了正面的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柳琴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

柳琴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

柳琴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前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王慧然先生针对民间用于柳琴戏伴奏的柳琴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从琴体结构、音窗、弦、品等方面进行了革新。

从其诞生开始,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柳琴从仅仅作为柳琴戏的伴奏乐器到独奏登台,再到成为多种演奏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其地位超然。

本文正是在看到柳琴艺术超然的地位的基础上,展开对其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的研究。

一、我国柳琴艺术发展历程概述1.1、现代柳琴的诞生柳琴原来仅作为鲁南、苏北、皖一代民间说唱艺术的伴奏乐器而存在,俗称“土琵琶”、“柳叶琴”、“柳月琴”等。

其在演奏中弹奏技巧有限,仅限于挑、扫等,音色浑厚有余当亮丽不足。

1958年王惠然先生针对其进行了革新改造,成功地研制出三弦24品到四弦到四弦29品的柳琴,从而让这种民间乐器获得了新生。

现代柳琴诞生后,其演奏技巧更为丰富,包括推、拉、吟、揉弦和滑、打、勾、泛音技巧等;音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音量也得到大幅提升,从而在保持柳琴音色浑厚的基础上,弥补了亮丽不足的确定,音色得到了美化。

更为重要的是,柳琴也摆脱了仅仅作为伴奏乐器存在的宿命,成为一个独奏乐器而独自登上历史舞台。

1.2、柳琴应用于专业院团现代柳琴诞生后,先后被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民族乐队、上海民乐团、山东歌舞团、浙江歌舞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专业院团所使用。

这些极具影响力的专业院团对柳琴的使用,对于柳琴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随着这些专业院团对柳琴的使用,大量优秀的柳琴演奏作品也被创作出来,如《王昭君》、《沂蒙山》、《驼铃响叮当》、《南疆舞曲》、《嘎达梅林》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同时,柳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3、柳琴曲的创作王惠然先生创作的第一首柳琴独奏曲目《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于1958年诞生;之后,王惠然先生创作的柳琴曲目《银湖金波》(1960年)、《柳琴戏牌子曲》(1960年)、《幸福渠》(1970年)、《春到沂河》(1971年) 、《欢腾的天山》(1977年)《、毕兹卡欢庆会》(1978年)《、木棉花开》(1979年)等相继问世,使得柳琴这一艺术形式渐渐让世人所熟知、喜爱甚至开始学习柳琴。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分析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分析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分析【摘要】这篇文章将对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进行深入分析。

在我们将探讨柳琴的独特演奏技法以及她在演奏过程中表现出的音乐特点。

我们还会分析柳琴表演中的特色,她独特的演奏风格以及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

在我们将总结柳琴演奏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以及她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将探讨对柳琴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的认识与理解,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柳琴这项传统乐器的魅力与魅力。

【关键词】柳琴、演奏技法、音乐表现、特色、风格特点、情感表达、艺术魅力、中国传统音乐、地位、认识与理解1. 引言1.1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分析柳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奏技法。

柳琴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指法、弹拨、滑弦、颤音等多种技巧,其独特的演奏方式能够表现出悠远神秘的东方情怀。

柳琴的音乐表现具有细腻柔和的特点,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内在世界。

柳琴表演中的特色体现在演奏者手指的灵活性和音色的多变性上,使听众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音乐魅力。

柳琴演奏的风格特点是温婉细腻、含蓄典雅,注重音乐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柳琴音乐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音乐的节奏变化、音高变化和表现力等方面,能够深刻地表达演奏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柳琴演奏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音乐表现能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柳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对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的分析与理解,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柳琴这一传统乐器的艺术之美,同时也能够欣赏和体验到柳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情感表达。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

2. 正文2.1 柳琴的演奏技法是柳琴演奏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包括了许多复杂的技术和手法。

柳琴的演奏需要掌握琴弦的按弦、拨弦、滑弦和敲击等基本技法,这些技法在演奏时会直接影响演奏的音色和表现力。

柳琴戏的传承及发展研究

柳琴戏的传承及发展研究

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摘要:柳琴戏,俗称“拉魂腔”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在漫长、曲折的生命历程中不断沉淀、演变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等价值。

但是,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和艺术形态的多样化冲击,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本文以江苏省内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为例,对当代柳琴戏的传承进行探讨,对柳琴戏在今后如何发展进行探索。

本文旨在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民俗文化,为如何使柳琴戏走出目前的困境做抛砖引玉之用,为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柳琴戏;当代;传承;发展一、柳琴戏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简述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

清朝乾隆年间,灾情不断,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灾民乞讨为生,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就是“拉魂腔”的初级形态。

新中国成立之初,江苏徐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当地的民间艺人协同文教局的工作人员,对“拉魂腔”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反复推敲论证后,1953年2月将“拉魂腔”正式更名为“柳琴戏”。

从此,“拉魂腔”这一原本流传在民间的小戏,正式成为一个地方剧种“柳琴戏”。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文化的交流等原因柳琴戏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

不仅喜爱戏曲的观众越来越少,而且其本身表演越来越脱离群众的喜好,进而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再听到纯粹的柳琴戏,“村村锣鼓响,处处柳琴声”的场面已经一去不返,柳琴戏早已慢慢失去它的活跃市场。

二、从柳琴戏的剧目、传承模式、传承特点探柳琴戏的兴衰原因(一)、从柳琴戏的剧目发展探柳琴戏的兴衰原因柳琴戏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其最早的剧目创作者是背井离乡的农民、灾民,他们把现实生活的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揉入曲调中。

早期的柳琴戏剧目大多来自民间故事、历史传说。

这些剧目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同时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柳琴戏的传承保护研究

柳琴戏的传承保护研究

柳琴戏的传承保护研究作者:余敏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9期【摘要】柳琴戏是流行于山东和江苏的民间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保产护名录的项目。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柳琴戏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危机。

文章重点剖析柳琴戏传承与发展遇到瓶颈的原因,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希望给相关领域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柳琴戏;发展;传承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23-02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概述(一)柳琴戏的历史。

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地区。

柳琴戏是民间色彩非常浓郁,也称为“拉呼腔”,所唱内容大都来自民间故事。

最早的柳琴戏演唱没有弦乐伴奏,后出现了专业艺人,这时的柳琴戏也叫做“对子戏”。

成熟时期的柳琴戏多是一个人扮演多个人物,称为“抹帽子戏”。

随着近代审美情趣的变化以及大型剧班的出现,柳琴戏的剧目更加丰富,角色和行当也日渐完善,迈入舞台演出行列。

[1]建国后,柳琴戏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专业的柳琴剧团,这些剧团开始频繁地赴乡村演出,加深了柳琴戏与民间社会的血脉联系。

文革期间,许多柳琴戏的艺人遭到迫害,传统技艺和柳琴戏的人才近乎毁灭。

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恢复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二)柳琴戏的音乐源流。

柳琴戏,又称“小戏”“肘鼓子”“拉魂腔”。

1953年政府收编后,徐州以其伴奏乐器柳叶琴形状似柳叶为据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据乾隆二十五年修《沂州府志》记载,游走四方的兰郑(今临沂和郑城)灾民唱的“周姑子”的影响力已与凤阳花鼓不相上下。

“周姑子”,亦称“肘鼓子”,与拉魂腔的曲调类似。

传唱的“周姑子”不断吸收其它地区流行的各种民间说唱艺术,也综合了徐州琴书、河南坠子、大鼓中学到了的戏曲语言。

[2]二、柳琴戏的艺术特征及社会功能(一)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柳琴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地区,江苏最早的民间柳琴戏班是成立于清同治四的“吴克志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1500字例文【柳琴艺术研究文献综述】
从1978年上海音乐学院率先开设柳琴本科专业教育开始,柳琴演奏艺术有了专业的研究与演奏人才。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系列柳琴、柳琴乐团的出现,以及柳琴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所发挥的作用被肯定,使柳琴逐渐成长为主流民族乐器从而获得了人们更多的青睐。

大家在欣赏柳琴音乐的同时也渴望能够对它有全方位更深层次的了解。

以此为背景,我对该领域内一些研究者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柳琴艺术的状态,进而理解中国民族器乐改革与发展的实质。

具体来讲,作为一种具有深厚群众根基的民族乐器,从它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来看,它的个性究竟是什么?从已融入大众音乐文化生活的现状来看,柳琴将会步入一个怎样的未来?随着柳琴演出团体、教材、学习者更多的出现,我们如何去预测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作出有效的回应?在撰写本篇
文章之初,我期待着对柳琴文献的研究能够发现一些有益的视角。

从近三十年来的中文学术期刊出版物中,通过对相关文章的筛选,我只收集到了20篇有效的研究文献。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柳琴学科在主流民族乐器的学科中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它更需要研究者去加大对它的认识。

柳琴的学术研究成果
1、对柳琴起源的考证。

柳琴 __问题研究多建立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之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过阐述的文献有:王惠然《柳琴改革始末及其艺术现状》、何丽丽《柳琴的形制与改革》《柳琴 __与原始二弦柳琴的特点》、王炳杰《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

通过对民间传说的考证,几位作者均认同了柳琴的诞生和苏北鲁南一带的地方戏前身“拉魂腔”紧密相关这一说法,对第一把柳琴是如何产生的研究也仅能建立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之上。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三位作者的结论非常接近。

2、柳琴的乐改研究。

王炳杰《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何丽丽《柳琴的形制与改革》《三弦柳琴与四弦柳琴考》、王惠然《柳琴改革始末及其艺术现状》《柳琴改革及柳琴艺术的发展》、于韵菲《论柳琴的角色变迁》都对近代柳琴的的改革之路进行了描述,在近代柳琴“二弦――三弦――四弦”的改革探索轨迹这一问题上达到了共识。

对王惠然先生在柳琴乐器改革方面的贡献作出了积极的评定。

此外《柳琴的形制与改革》还对五弦柳琴和七弦柳琴的改造状况进行了描述;阮仕春《柳琴音色改良的探索双共鸣箱柳琴》一文中也对“双共鸣箱柳琴”的研制过程、优点特征以及进一步推广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3、柳琴教学状况的研究与反思。

作者王炳杰在《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中写到柳琴的专业教学
于1973年始于山东艺术学校;柳琴的本科专业教育于1978年始于上海音乐学院。

并且对当今全国20余所高等艺术院校开设柳琴专业本
科教育的情况作出了统计。

他认为当今的柳琴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专业教育体系。

随后也对柳琴的理论建设和创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赵昕《关于柳琴教学诸方面之我见》、苏春敏《高等艺术院校柳琴教学诸方面问题探讨》、朱清泉,刘峰《论推广普及柳琴艺术的策略》几部文献中,均认为柳琴专业教育的教材、教改、师资、专业人才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并针对现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呼吁人们理性地分析柳琴教学几十年的经验与教训,寻找快速发展的途径。

在文章的最后,几位研究者对柳琴艺术未来的发展均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

4、对柳琴现状的评价与定位。

作者于韵菲在《论柳琴的角色变迁》中,将柳琴的功用总结为
说唱与戏曲音乐伴奏、独奏演奏以及民族管弦乐合奏三个方面。

他认为吸收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综合借鉴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是柳琴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和新中国鼓励艺术家深入民间体验生活、提倡音乐
创作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也是中西音乐碰撞的结果。

作者何丽丽在《不容忽视的乐器――论柳琴在民族乐队中的结合与作用》一文中,对柳琴的音色特征作了系统的分析,又从柳琴音色的特点与易融合性入手,对柳琴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各种组合做了可行性分析,并论证了柳琴在乐队高音声部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王炳杰在《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一文中,描述了柳琴进入各大乐团编制的情况,以及这一现象所起到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文章还例举了一些柳琴参与民族管弦乐团、弹拨乐团、重奏组合的成功作品,证明了柳琴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音乐体裁中。

王惠然《柳琴改革始末及其艺术现状》一文中,从柳琴艺术在国内外普及的程度入手,肯定了柳琴在中国乐坛乃至世界乐坛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较好的发展前景。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几位作者入手的角度略有不同,但都给予了柳琴较高的评价与定位。

5、对于柳琴音乐作品演奏与赏析的研究。

作者王炳杰在《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一文中,介绍了王惠然
先生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以及一批专业作曲家于上世纪80年代创
作的优秀柳琴曲,并对其中的一些作品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银湖金波》、《春到沂河》,以及早期录制的柳琴CD专辑《木棉花开》、《江月琴声》等。

作者苏春敏在《柳琴
曲〈剑器〉的音乐内涵及演奏技巧》以及作者殷增琴在《柳琴曲〈剑器〉赏析》这两篇文章中,对著名作曲家徐昌俊先生创作的柳琴独奏
曲《剑器》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包括乐曲的创作素材、演奏技法、曲式结构以及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两位作者都认为《剑器》是当代柳琴独奏曲中的一部难得的艺术精品。

其它一些关于乐曲介绍的还有:王红艺《柳琴六级曲目“春到沂河”的分析及演奏方法》、刘再生《凝练精绝小中见大――评柳琴独奏曲〈塔吉克舞曲〉》两篇研究文献。

6、对于柳琴演奏技法的研究。

王惠然《论柳琴的音色、神韵和魅力(一、二、三)》中,对
柳琴在演奏中的发音方法、双手协调方法以及技巧掌握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王红艺《柳琴演奏的放松问题及解决方法》一文中对柳琴在演奏中的状态调整与身体协调问题提出了见解。

孟醒、孟宪洪《谈柳琴弹挑练习中的“等距离,等角度,等力度”》一文中,对柳琴弹挑基本功的练习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柳琴研究文献之简要数据统计
本文通过 __中文学术期刊近三十年来发表的柳琴学术文献进
行的筛选,共收集到20篇有效论文。

接下来根据文献内容进行分类
统计。

1、文献研究方向的统计。

(部分论文同时涉及多个方向)
2、作者与论文数量统计
3、发表年份统计。

至此,关于柳琴艺术理论演进的逻辑已经比较清晰了。

正如数据中所体现的,柳琴方面的可研究文献非常稀少,学者们对于它的研究有成果,更有不足。

1、文献研究方向统计显示出,对柳琴起源问题的研究篇数比例较多且没有实质性结论,仅基于民间传说而缺乏对史料记载的考证与发掘;对乐器改造、改革状况分析的研究多基于早期研究成果,在七篇涉及乐改方向的文章之中,对柳琴形制改造方面有新见解并有实践依据的文章仅有一篇;对柳琴的教学教改这一重点研究领域的见解偏少,从几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看,多是对教学现状的总结而缺乏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成果;对柳琴乐曲的欣赏与分析在表内比例
上适中,但对于柳琴几十年来所积攒的乐曲总数来讲还是太少,且缺乏以音乐形态学、音乐美学原理为主导的对流派、风格、审美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归纳与研究;对柳琴的功用与定位的总结研究有一定成果但较少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以及建议的提出;对柳琴演奏技法的研究多为现存的演奏技法总结,对技巧的教习方法进行了交流,但缺乏对演奏技巧改革创新的探索与成果。

2、对作者的与发表论文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出,山东地区在柳琴艺术领域的研究方面无论是从研究者数量还是发表论文数量来讲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体现出柳琴研究在地域上的极度不均衡甚至可以称之为空白;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数量偏少,体现出该研究领域大龄化的趋势(因对诸位作者的年龄无法一一精确计算,我仅能通过侧面了解的方式对作者群进行“老、中、青”三个层次的区分)。

3、从论文发表的年代统计来看,柳琴论文的发表数量从xx年开始逐年上涨,表明了柳琴艺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但在xx年有一个意外的下跌,对这一现象我无法作出一个绝对肯定的解释,只能做一点推测:xx年十月“首届中国柳琴艺术展示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进行了多个方面的议程,其中学术论文研讨一项共提交并宣读了审美类、方法类、教学类等7个类别的21篇学术论文。

正是这21篇优秀论文中的一部分在之后的两年里被发表在一些学术期刊上,而xx年之后没有类似规模的学术活动,以至于到xx年柳琴
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对枯竭。

这就是我认为的xx-xx年柳琴发表论文数量上升的原因。

如果这一猜测成立,则说明了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对一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并希望这一现象能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

综合以上现象,并结合当前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以及新的研究要求、研究方法来看,柳琴艺术的研究存在不少有待挖掘之处,在某些领域、区域甚至可以说是空白。

在这个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认定柳琴的艺术价值、深入理解其价值与定位,寻找研究途径、填补研究空白进而拓宽其研究领域,对于这一乐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系)
:杨建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