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插图史
中国古代书籍插图的发展——《三国演义》书籍插图研究

中国古代书籍插图的发展——《三国演义》书籍插图研究发布时间:2021-11-11T01:44:56.83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3期作者:银嘉蕾[导读] 我国古代书籍插图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帛画是我国最早的书籍插图形式,汉代发明的造纸术使书籍的载体和形式得到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籍插图的发展。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摘要: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书籍中就出现了插图的形式,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朝末期,插图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其中,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著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的数量与内容也会随着名著版本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三国演义》这本名著中的书籍插图进行研究,试图总结其书籍插图随着版本的演变而产生的变化,并尝试分析与总结我国古代书籍插图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代;书籍插图;《三国演义》1 引言我国古代书籍插图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帛画是我国最早的书籍插图形式,汉代发明的造纸术使书籍的载体和形式得到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籍插图的发展。
隋唐和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佛教画形式的书籍插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宋朝。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书籍插图艺术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名著插图也成为了清朝时期书籍插图的优秀成就之一。
本文所重点研究的《三国演义》一书,正是创作在我国书籍插图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
它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由我国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三国演义》这本书在成书后曾有多个版本流传于世,按照它们各自产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将这些版本分为四类,分别是通俗演义、志传版本、批评版本和毛氏版本。
2 通俗演义演义通俗篇就是以历史为依据进行改编而创作的小说,其中不少故事情节为作者根据小说创作需要而虚构,语言浅显易懂,且以故事情节曲折和人物形象显著而著称。
中国古代绘画史

中国古代绘画史中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
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
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
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一、中国绘画发展概况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
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
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国古代绘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
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
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
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插图与连环画的区分以及发展历史

插图与连环画的区分以及发展历史在过去,插图仅仅是作为陪衬,为文章增添一些趣味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插图在设计领域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插图与连环画的区分以及发展历史,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插图的含义对于插图,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报纸、杂志、各种刊物或者是儿童读物里,在文字见所插入的图画,全部称为“插图”。
而在现今各种出版品中,插图早已远远的超过了它陪衬地位。
它不但能突出主题的思想,而且还会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插图是一种艺术形式,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已广泛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涉及到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影视文化等。
插图作为最古老的设计形式之一,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起伏的历史进程不断演变的。
插图顾名思义就是穿插在其它内容之中的图画,最早与图画实现互动的是文字,图画与文字最初的互动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之初。
象形文字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就是一种图画与文字的结合。
象形文字里图画与文字的结合是跟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相一致的,与实物相近的文字想象更便于记忆和实现人们之间的交流。
随着文字的不断演变,象形文字不断被更简便的文字代替,其中体现的图画与文字的简单关系也在不断地演进。
插图可以说是这种关系演进的一种表现形式。
连环画的含义连环画是把一张张单独画面组合在一起,让其具有连贯性,让人们在识字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也能够阅读。
它是一种艺术形式,是和国画,油画,雕塑等相并列的艺术形式连环画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表现语言却是多样化的,几乎涵盖所有的造型艺术形式。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人书、小书、公仔书等。
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
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连环画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广义的连环画可以拓展到文人画的卷轴、庙堂的壁画、民间的花纸年画、建筑中木雕和砖刻。
明清版刻插图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明清版刻插图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摘要:古人著书,注重文图并茂。
“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相辅相成。
明清时期刻印的书籍汗牛充栋,期中不少附有精美的版刻插图,而以表现女性形象的插图尤为精彩,女性形象成为版刻插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版刻插图中的女性形象既是书中故事的产物,又是故事时代背景的产物,因此它们不仅仅是人物的表现形式,更是历史的表现形式。
本文概述了刻板插图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明清版刻插图中女性形象的特点,系统介绍了女性形象塑造过程中展现的的现实性和写意性。
关键词:版刻插图;女性形象;现实性;艺术性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印行了大量的戏曲图书,它们一方面使当时的剧本得以流传至今,一方面也体现了各个不同时期和地区雕版印刷技术的情况,其中包括印书刻字和图像雕刻两部分。
雕版印刷术形成于唐代,当时曾被广为应用于刻印佛经和佛像。
明清版刻戏曲插图,有许多非常精美,也十分难得一见。
版刻插图中的女性形象,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既能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又高于历史展现出绚烂的艺术魅力。
一版刻插图的发展刻板插图绚烂多姿,人物形象丰富各异。
一幅好的插图不但能丰富文字的内容,更能带读者进入故事情境,使读者凭图沉思,领略文字中缺少的形象之美,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版刻插图的产生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咸通九年《金刚经》中的扉页画《说法图》(如图1说法图局部)。
而现实可见的最早的版刻插图可以追溯到北宋嘉佑八年的《列女传》。
唐代以来,兴起木刻版印刷,由于可复制性和实用性,使得版画插图迅速发展,至明清达到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中国的版刻插图的艺术成就甚至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世界其它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日本浮世绘)。
二版刻女性形象的写实性插图服务于文字,文字展现了特定时代的历史背景,包括民俗风情、社会形态、人文服饰等。
因此说插图女性形象是历史客观的产物,通过这些版刻插图,读者可以直观的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表PPT课件

CHENLI
3
6.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年 - 581年 A、三国:220-280年 (1)曹魏 220年 - 265年 (2)西蜀 221年 - 263年 (3)孙吴 222年 - 280年 B、两晋: 266年 - 420年 (1) 西晋 266年 - 316年 (2)东晋 317年 - 420年 C、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1) 南朝(宋、齐、梁、陈) (2)北朝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CHENLI
4
7. 隋朝: 581年 - 618年
8. 唐朝: 618年 - 907年
9. 五代十国 :907年 - 979年
(1)五代 :907年 - 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十国(902年 - 979年)
10. 宋朝
(1)北宋: 960年 - 1127年
(2)辽: 916年 - 1125年 (3)西夏: 1038年 - 1227年
(4)南宋: 1127年 - 1279年
(5)金朝: 1115年 - 1234年
11. 元朝: 1271年 - 1368年
12.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3. 清朝: 1644年 - 1911年
CHENLI
5
书 是 一 个 神奇 的东西 ,它可 以改变 你的一 生。它 可以让 你走向 伟大的 成功, 也 可 以 让 你 堕入无 穷的失 败;它 可以让 你享受 荣华富 贵,也 可以让 你承受 牢狱之 灾 ; 它 可 以 让你回 归正道 ,也能 让你误 入歧途 。今天 我遇到 两本好 书——《 杰出
青 少 年 的 七 个习惯 》和与 其相配 套的《 培养杰 出青少 年七个 习惯的 方法》 。 后 者 呢 , 是 前者的 实践手 册。也 就是说 前者是 一本完 全的书 ,里面 有很多 十分启 发 人 思 考 的 名人名 言、哲 理小故 事、形 象的漫 画、自 我鉴定 测试、 附插图 的小问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doc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学院:艺术设计院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学号:*********姓名:***黄梅戏《女驸马》的插画设计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的普及,国内的现代插画创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插画逐步被广泛地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如广告插画、包装插画、及动画设计中的插画、影视广告中的插画等,并且涉及到文化活动、商业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影视文化等诸多方面。
对插画这一词概念界定很多,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包括科学性的和艺术性的。
这种对插画的概念界定是以传统书籍插画而下的定义,是一种狭义的定义,只属于对传统插画的范畴。
插画发展到今天,这种狭义的概念界定已经不能涵盖现代插画发展多元化的特性了。
中国插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插画艺术样式中国插画的发展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古代插画时期;20世纪40-80年代建国、文革近代插画时期;以及20世纪90年至今受数码技术影响-现代插画时期。
这一时期发展不存在继承式的关系,而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并存。
2007年5月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全国首届插画艺术展”上,网络Flash、动漫、广告、游戏等领域的插画都已经出现在展览会上,从而使人们认识现代插画应用的广泛性已经不是传统的插画概念所能涵盖的了。
图书可以记录记忆,传播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知识。
它维系古今,贯穿中外。
中华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底蕴,是记载中国历史变迁的载体。
中国古代彩色插图分为,手抄本、雕版印刷、套色印刷三个阶段逐一介绍了彩色插图的发展轨迹。
而让人遗憾的是,光从版画技术层面似乎难以囊括其发展的全貌,而插图的题材、功能等方面似乎也有着深层的变化。
早期插图的题材多为宗教题材,主要用于佛教的经卷或宣传品,此时的彩色插图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
而明清随着文学、戏曲等艺术门类的巨大革新,小说、戏曲、诗歌等书籍对于插图的需求与日俱增,此时插图的故事性明显增强,题材更加宽泛,对于插图的创作者来说有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碰撞极大的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此时插图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
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

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我国古代就有书籍,相应地书籍装帧技术有出现了,那么你想知道关于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推荐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介绍,希望你喜欢。
书籍装帧介绍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
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
那么,我们现在对古典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一味地追求现代,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要。
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
在整个总体设计上,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
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
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
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
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
书籍装帧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到当今艺术创作。
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对书籍的装帧设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还应赋予装帧设计的商业性。
中国古代佛教传播过程中佛经插图变化

中国古代佛教传播过程中佛经插图变化作为古代中国最为有影响力的宗教,佛教从传入中国伊始就不断的演进。
在传播过程中佛教徒充分利用书籍为传播媒介,巧妙的借助版画插图方式来推广佛教在中国古代民间的传承。
从汉唐时期的手绘佛经插图到宋元时期的版画佛经插图,再到明清之际的铜版画技术的被运用,佛经插图一直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不断地向前发展。
标签:佛教;传播;佛经插图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34书籍中应用插图,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就已出现。
伴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典籍中的插图技术也日趋成熟。
“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作为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其文字都还保留有相当浓郁的图画气息。
”从考古实物我们可以知道,战国时期开始,插图就已经出现在以帛作为原料的简牍上。
发展到汉代,帛书上的插图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呈现现代书籍插图的一些特点。
1942年在长沙战国楚墓中曾出土有一件帛书,四周有用青、红、绛三种颜色绘制的神像,并附带有200多个字的解释性文字。
两汉之际,佛教由南亚开始传入中国,为更好的在民间传播,较为空洞的经文与感官的神像逐渐的走到了一起,插图技术开始被广泛运用,我国最早意义上的版画即是从刻印佛像开始的。
1汉唐时期巧妙的佛经与神像结合“宗教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土壤和气候,而被传播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则是决定性的因素。
”为求得生存,初期的佛教采取了依附于统治者和依附于黄、老、道教的策略。
佛教的早期传教不仅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渗透,也积极笼络下层的广大劳苦大众,作为重要思想载体的佛经自然得到极力的宣传,此时的佛教经书逐渐发展出经文与佛像相结合的复合形态以期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积极宣扬的教义“生死轮回”善恶定数观因符合统治阶级意愿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李唐时期一度达到鼎盛。
佛学义理此时期的蓬勃发展也促成了大乘各宗派纷纷建立,一时间山山有宝刹,处处现灵光。
无数僧侣以及善男信女还以积极地抄写佛经、绘制佛像作为对佛的一种功德,并以散播数量多少作为其虔诚程度的标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插图史》:读图时代话插图现在,插图书几乎遍及了书海的各个领域,有人认为已进入了“读图时代”。
书籍的“彩色化、图片化是国际出版的趋势”。
其实,“古人以图书并称,凡书皆有图”(叶德辉《书林清话》)。
图文并茂是中国书籍的优良传统。
插图几乎与书籍同时出现,源远流长。
图书起源于简帛。
《说文》云:“箸于简帛,谓之书。
”在最早的简帛上,人们可以看到最早、最原始的插图。
在2000多年前的秦简《日书》上,就有一幅人形图,上面画着两个小人。
另一幅是简单的方框图。
在西汉和东汉出土的简上也有插图被发现。
简非常狭小,不适宜画图,所以,画在简上的插图不多见。
帛是绘制插图的很好的载体,所以在帛上的插图非常多,最著名的就是楚《帛书图像》。
它比秦简《日书》的年代更久远。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插图从手绘插图进入到印制插图,新技术给书籍插图带来了发展机遇,尤其是明代的雕版插图,达到巅峰。
书籍插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至经史通鉴、治国要略,下至天文地理、百科常识,内容包罗万象,可以作为启蒙读物、教化图说、形象纪录。
明清时期,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书籍插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插图的绘制、内容和制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西方绘画的透视法、明暗法运用在中国书籍插图中,插图有了远近和光影。
西方的信息进入了中国的书籍插图,冲击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此外,西方新的印刷插图技术传入中国,虽然使传统的雕版插图走向了衰亡,但同时也使书籍插图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铜版插图和石印插图的继往开来,加快了我们文明的脚步。
《中国古代插图史》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古代插图的发展历程,下篇阐述插图的门类、形式和功能等,可以让读者全景式地了解中国古代插图的历史,插图的流变和文化内涵,并形象地反映了插图文化的演变过程。
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图像“是历史中的人们绘制的,它必然蕴涵着某种有意识的选择、设计和构想,而有意识的选择、设计和构想之中就积累了历史和传统”,古代书籍插图也同样如此。
简帛
分简牍与帛书
佛教催生雕版艺术之花
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