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江苏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江苏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江苏版生物必修三是高中生物学必修的一部分,主要涉及细胞、生态系统和遗传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生命科学和生态学的原理至关重要。
细胞是所有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江苏版生物必修三重点讲解了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组织。
在细胞结构方面,主要涉及细胞膜、质壁、内质网、线粒体等器官的构成和功能。
在细胞组织方面,讲解了植物和动物体内的不同细胞组织的分类和组成。
生态系统是生命体活动的基础,江苏版生物必修三重点讲解了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在生态系统的构成方面,主要讲解了生态系统的要素,如生物、环境和非生物因素等。
在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讲解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金字塔等概念。
遗传是生命体传递基因信息的过程,江苏版生物必修三重点讲解了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变异的发生机制。
在遗传的基本原理方面,讲解了基因的概念、DNA的结构和遗传密码,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
在遗传变异的发生机制方面,涉及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的变异。
以上三个知识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细胞的病理变化和细胞的修复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存在密切关系;遗传信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智力、身体素质和疾病等方面的潜在因素,也可应用于基因治疗和育种等领域。
江苏版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还包括生命周期、有性生殖等内容,这些知识点不仅扩展了我们的生物学视野,而且也为未来生命科学和医药研究提供了方向。
在学习生物必修三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利用观察、实验和思考等手段探究科学问题,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江苏版生物必修三涉及的知识点不仅是高中生物学必修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生命之美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生物,也可以为未来生命科学和生态学的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江苏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江苏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3)对能源的压力(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如何快速学好高中生物“先记忆,后理解”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理科不一样的特点。
对于大家学习了许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同学们已经一清二楚,比如:数学中的未知数 X 、化学中的原子、电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
而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
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
高中生物苏教版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苏教版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细胞的基本概念与结构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结构。
2.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3. 细胞核包含DNA,是遗传信息的存储和管理中心。
4. 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负责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通过复制和转录过程传递遗传信息。
2. 基因是DNA上的特定片段,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
4.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通过适者生存和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实现物种的优化和适应。
三、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1. 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征进行的系统分类。
2.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四、生态与环境1.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2.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表现形式。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资源来实现。
五、植物的生长发育1. 植物生长发育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等过程。
2.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能量转化和有机物合成的基础。
3. 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
六、动物的生理功能1. 动物的呼吸作用是通过肺或鳃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2. 循环系统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3.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动物的行为和生理反应。
七、人体健康与疾病预防1. 人体由细胞构成,各个器官系统协同工作维持生命活动。
2. 营养均衡和适量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3. 疾病预防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八、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1.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克隆、基因编辑等技术改良生物性状。
江苏生物高二知识点必修三

江苏生物高二知识点必修三生物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的结构、功能、演化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江苏高二生物教育中,必修三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模块。
本文将围绕江苏生物高二必修三的知识点展开论述,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1. 植物的茎和根植物的茎和根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茎具有支持植物体和输送物质的功能,而根则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
茎的结构包括节间和节,茎的生长方式有一级生长和二级生长。
根的结构包括表皮、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
2. 植物的叶植物的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们具有吸收阳光能量、进行气体交换和调节水分蒸腾的功能。
叶的结构包括叶片、叶柄和叶鞘,叶的形状、排列方式及表面结构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3. 植物的花花是植物进行有性繁殖的器官,它包括花瓣、花萼、雄蕊和雌蕊。
花的结构和颜色会吸引传粉媒介,促进花粉的传播和受精过程。
植物的花可以分为单性花和两性花,其中两性花可以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进行繁殖。
4. 植物的细胞分裂植物的细胞分裂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过程,它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指细胞在生命周期中经历的分裂过程,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早期四个阶段。
无丝分裂则是指细胞在没有染色体的存在下进行的分裂。
5.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遗传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它通过基因的传递和表达来影响个体和群体的性状。
生物的遗传有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基因突变两种形式。
进化是生物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适应和改变过程,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漂变等机制。
6. 生物的免疫与疾病防控生物免疫是机体内部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一种机制,它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疾病防控是指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措施,包括个体层面的健康维护和社会层面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7. 生物技术与生态平衡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实践和应用的领域,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培养和酶工程等技术。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群落内各种生物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稳定状态,它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江苏生物高考知识点记忆大全必修

江苏高中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必修31、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B)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2)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空白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5)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进行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生长素的功能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1.2知识点1__病毒的发现

要 点 归 纳 1.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伊凡诺夫斯基的发现:能引起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 是一种滤过性病毒,简称病毒。
其发现过程如下:
2.伊凡诺夫斯基在“烟草的怪病”研究中是如何提出问 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变量和对照实验的?
第一轮探索:1892年,俄国发生烟出
(病因是什么?)→作出假设(猜想病原体一定是某种细 菌)→设计实验(把患病烟草叶片磨碎,放在显微镜下观 察,寻找细菌)→实施实验(显微镜下观察)→分析证据 (没有找到细菌,没有获取到证据)。
第二轮探索:实验创新→换一种实验方法获取证据(用一
种非常精密的过滤器过滤患病烟草叶片的浆液,然后再去 侵染烟草)→实施实验(烟草仍患病)。 第三轮探索:提出新问题(世界上是不是存在一类比细菌 还小的生物呢?)→通过探索发现了比细菌还小的、能引
生物:新课标必修3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新课标必修3知识点归纳(苏教版)1、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B)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2)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空白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5)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进行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生长素的功能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苏教版生物必修三学问点总结一、限制细胞长大的缘由: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外表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细胞外表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细胞核掌握范围(核质比)大→cell小。
二、细胞增殖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头,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1.分裂间期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特点:①消失染色体、消失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逝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四周。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中期特点:①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楚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楚。
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看及计数的时机。
4.后期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安排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逝,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逝。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消失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参加的细胞器:间期:核糖体,中心体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线粒体全过程。
有单体消失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单体消逝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不同点: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消失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四周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生物必备知识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一、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4、内环境的成分的区别和联系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左右二、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方式——反馈调节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三、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腋窝、口腔、直肠(最接近人体的体温)3、体温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四、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五、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3、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6、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砖红色)、尿糖试纸六、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2、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 体液免疫:由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记忆B 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浆细胞→→抗体4、 细胞免疫:通过TT 细胞靶细胞→→T 效应T 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6、艾滋病:(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3)发病机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 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七、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 传入神经组成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2) 局部电流方向(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3)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传递形式: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6、 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树突细胞体轴突神经末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书写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八、体液调节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生长激素:婴儿时期分泌过少:侏儒症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甲状腺激素激素调节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比较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昆虫激素分类1)外激素,一般指由昆虫体表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如:性外激素等。
2)内激素,由昆虫的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
如: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和脑激素。
2、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十、生长素1、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结论: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2)防止落花落果;3)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4)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6、其他植物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决定种群数量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决定种群数量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预测种群数量)衰退型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植物,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动物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N t = N 0λt(1)条件:无限的环境。
标记个体数M ×重捕个体数n种群数量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资源。
(2)特点:K时增长率为0,K/2时增速最快。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二、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