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养殖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鳗鲡高产养殖技术

鳗鲡高产养殖技术

鳗鲡高产养殖技术鳗鲡,属鳗鲡科(Anguillajaponica),俗称河鳗、风鳗、白鳝等,是我国淡水养殖名特水产主要品种。

鳗鲡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又回到海中产卵。

由于很难满足鳗鱼繁殖的环境条件,鳗鲡的人工繁殖技术尚未完全突破,种苗基本来自天然捕捞。

但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养殖利润高,现在鳗鱼养殖在南方地区已经形成成熟的养殖片区。

鳗鲡适宜生活在水温为10~30℃,当春季水温上升到12℃时,开始摄食,水温在24~30℃的夏、秋季节,食欲旺盛,生长快;冬季水温在10℃以下会停食。

鳗鲡对温度敏感,日温差大于3℃就会影响摄食。

鳗鲡可以通过皮肤辅助呼吸,因此对水中低溶氧时有较大的耐受能力,但也要保证溶氧至少在3 mg/L以上。

鳗鲡为广盐性鱼类,可在盐度0~30.3的水中生活。

pH在7.0~7.5时,最适合鳗鲡的生长。

鳗鲡有趋光性,喜欢弱光,不喜强光,可利用这一点诱食或诱捕。

喜欢逆水流上游,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防逃。

鳗鲡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水蚤、底栖动物,如水丝蚓、贝类及有机碎屑、小鱼虾蟹等,当食物缺乏时,会相互残杀。

二鳗鱼养殖水质要求溶解氧:5-12mg/L;pH值:7.0-8.5;氨氮:≤0.2mg/L;亚盐:≤0.1mg/L;总碱度:150-250ppm;总硬度:>200ppm;氧化还原电位>200mV;透明度:20cm-40cm。

藻相要求:绿藻为主,硅藻为辅。

三鳗鱼各养殖期调水需求鳗鱼养殖的前期调节鳗鱼食量较大,养殖密度高,通常后期水浓,底泥较厚,容易坏底,因此每年放养前,应做好清塘工作。

养殖过程中要求水质控制到“嫩绿”,“清爽”。

养殖水体中要有适量的绿藻繁殖,水体底部培养底栖硅藻。

藻类可起到遮荫、增氧和稳定水质的作用。

有时水质清瘦、混浊加之会培养些许轮虫供仔鳗吃食,这种情况下容易破坏水质,使藻类不能正常生长;有时水体中藻类很少,使得水体变得清瘦,这都会影响鳗鱼的摄食和生长。

鳗鲡养殖技术规范

鳗鲡养殖技术规范

鳗鲡养殖技术规范(1)鳗鲡苗种培育①培苗场建设A.场址选择a.养鳗场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b.土质良好、保水性强,避免酸性土壤,地势较平坦,注排水方便,而且不会造成养鳗场间的交叉污染;c.养鳗场附近没有工业、农业、畜牧业的污染源;d.电力保证供应,最好选在电网或尽量靠近电网区;e.交通、通讯便利。

B.养鳗池建造养鳗池根据放养鳗种的规格大小,日本鳗的池塘分为三级,一级池用于培育鳗苗,二级池培育鳗种,三级池饲养食用鳗。

通常一、二级池配有锅炉加温,搭棚架覆盖塑料薄膜保温,又称室内池。

三级池不覆盖,利用自然水温饲养食用鳗,又称露天池。

鳗池结构,要求防逃效果好,集污能力强,注排水方便,便于清池、捕捞。

a.鳗池形状养鳗池形状以正方形切去四个小角后的八角为好。

这样可避免正方形死角的出现,也便于池中水环流的形成,提高了集污能力,又比圆形池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大多数养鳗场采用的方式。

b.鳗池大小一般一级池的边长为12米,每口池面积约140米2;二级池边长为18米,每口池面积约320米2;三级池边长为24米,每口池面积约570米2;各级池占养鳗场的比例分别为6%、24%和70%。

c.鳗池水深养鳗池深为1.2~1.4米,鳗池水深一般保持在0.8~1米。

池壁要求用混凝土浇灌或抹灰,一级池的池底也要用混凝土铺垫,二、三级池的池底铺以20~30厘米厚的砂石。

池底锅形,向中央排污口倾斜2%~3%,以便集污、清池、捕鳗。

C .水、电、热系统a.注排水系统每个养鳗池要有独立的注排水系统,以防止发生鱼病时交叉感染。

b.供电系统养鳗场机械化程度高,许多机械,如增氧机、水泵等,均要求日夜不停运转,耗电量大,且要求持续用电,除要求大电网供应充足电力外,还要防止停电,自备发电机。

c.供热系统每年鳗苗培育加温大约是自12月份开始,至次年3、4月份结束,一般采用锅炉加温,也有采用温泉水或余热保温的。

鳗鲡养殖技术指南

鳗鲡养殖技术指南

鳗鲡养殖技术指南鳗鲡养殖是一项古老而具有挑战性的水产养殖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鳗鲡养殖业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鳗鲡养殖的技术指南,包括养殖环境、品种选择、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内容。

1. 养殖环境鳗鲡适应于温暖的水域环境,水温在20-28℃之间为宜。

养殖池塘或池水要保持清洁,并保证水质稳定,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和硝酸盐等。

此外,要保持适宜的水流和通风,以确保鳗鲡的生长和健康。

2. 品种选择鳗鲡的品种选择对养殖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品种有中华鳗(Anguilla japonica)和欧洲鳗(Anguilla anguilla)。

中华鳗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抗病能力较好,是常见的养殖品种。

欧洲鳗则适应能力较强,耐寒,适合在温带地区养殖。

3. 饲料管理饲料是鳗鲡养殖中的重要环节。

通常,养殖初期可采用鳗鲡特有的细长型鱼料,渐渐过渡到小型颗粒饲料,最终使用标准颗粒饲料。

饲料的投喂要定时定量,避免过度喂养造成水质恶化和浪费。

同时,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适度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鳗鲡的生长速度。

4. 疾病防控疾病是鳗鲡养殖中的常见问题,会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要注意养殖环境的整洁和水质的稳定,加强池塘或池水的消毒和过滤处理,定期清理池底的淤泥和残饵。

定期检查鳗鲡的健康状况,如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异常行为、食欲不振和体表出现异常等。

一旦发现疾病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或请专业人士进行诊断和治疗。

5. 养殖管理鳗鲡养殖需要进行科学的养殖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益。

包括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养殖,保持适当的水体空间以确保鳗鲡的活动和生长;定期清理残饵和污秽物,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查养殖设施的完好度,如渔网、池塘篱笆等,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的设施。

总结起来,鳗鲡养殖是一项具有较高风险和技术要求的养殖业。

养殖者要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管理养殖环境,科学投喂饲料,加强疾病防控,定期进行养殖管理。

鳗鲡的养殖基础知识

鳗鲡的养殖基础知识

二、环境条件
1.水质 养殖水源无污染,水质清澈且符合国

家渔业水质标准。 ❖ 2.透明度 夏季控制水体透明度在25-35cm之间,
而在冬季则要求水体透明度在20-25cm。 ❖ 3.水温 最适水温范围22-26.℃,育苗期最适
水温范围25-28℃;日升降温差不超过2℃,白 仔苗期日升降温差一般不超过1℃。 ❖ 4、pH 养殖欧洲鳗鲡水体的pH变化范围为6-9, 最适范围应控制在6.9-7.5之间。
第一节 鳗鲡生物学特性
1、栖息习性
2、食性与生长
3、 繁殖习性
第二节 鳗苗的采捕和运输
第三节 鳗苗培育
1、培育池设施
鳗苗放养
鳗苗放养要经过药浴或盐水浸泡消毒,可 在每立方米水中加入次甲基蓝1-3g,或用 1.5%-2%的食盐水,浸泡1-2天,能有效地防 治水霉病,还可以治疗鳗苗水肿病。
三、鳗苗的培育及投放(续)
❖ 3、鳗苗养成鳗种一般分三级进行,各级鳗池放 养规格和密度分别为:一级池放养体重0.10.2g鳗苗0.2-0.3kg/㎡;二级池放养体重0.32g鳗苗0.3-1kg/㎡;三级池放养体重2-20g的鳗 种0.5-2kg/㎡。鳗苗下塘后第1周,应进行摄食 训练,使鳗苗由分散摄食转为集中摄食,一般 用红虫及蚌肉、鲜鱼等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驯 化,鳗种在达到体重20g以前必须要驯化为摄食 配合饲料。
七、病害防治和药物使用
❖ 1.观察检测: 用肉眼定时观察养殖鳗鱼的摄食、 游动、生长等情况,发现病鱼、死鱼则及时捞 出,并进行解剖分析 。
❖ 2.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 控光、调温、水质处理、使用安全消毒剂、增 加流水量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充分利用微生 态制剂、中草药及其制剂防治病害。

{技术规范标准}鳗鲡养殖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鳗鲡养殖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鳗鲡养殖技术规范鳗鲡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具有高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

为了保证鳗鲡养殖的质量和产量,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技术规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鳗鲡养殖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养殖场选址1.选择土地条件良好、土壤酸碱度适宜的地方进行鳗鲡养殖。

养殖场周围不应有市区、化工厂、垃圾场等污染源。

2.水质条件优越,PH值在6.5-8.5的中性或弱碱性水质最适宜。

3.养殖场位置应远离居民区,至少距离500米以上。

二、设施建造1.养殖场应建有孵化箱、育苗池、养殖池等设施。

设施要坚固耐用、易于清洁和消毒。

2.鳗鲡养殖池的深度应控制在0.3-1米之间,水位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影响鳗鲡的生长和呼吸。

3.养殖池底部要铺设合适的底质,如沙子或砾石,以提供适合鳗鲡生长的环境。

4.建造防护网和遮阳网,防止外界的侵害和过度日照。

三、鳗鲡选种及放养管理1.选择健康、壮实的鳗鲡种苗,要求产地有合格的养殖证明,并检查是否有疾病或异常情况。

2.种苗应来自正规的养殖基地或可靠的养殖户,为避免疾病传播,不得携带来历不明的种苗。

3.放养前应进行必要的检疫和隔离,确保放养的鳗鲡健康。

4.放养密度应根据水质和池塘面积合理确定,一般为每亩放养5000尾左右。

5.每天应定时投餌,并注意水质的监测和调节,保证饵料的适时性和鳗鲡的饱食度。

四、饲料管理1.选择高质量的饲料,保证其营养成分和品质良好。

2.根据鳗鲡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水质条件,合理确定饲料的投喂量和频次。

3.饲料投喂应均匀,避免产生浪费或过量喂养。

4.定期检查饵料的质量和剩余量,及时补充和更换饵料。

五、疾病防控1.做好疫病的防控工作,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的检测。

2.保持水质清洁和养殖环境的卫生,经常消毒池塘、设备和工具。

3.加强饲料质量和存储的监管,避免因饲料污染引发疾病。

4.如发现鳗鲡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诊治。

六、养殖水质管理1.定期测试养殖池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

鳗鱼的正确养殖方法有哪些

鳗鱼的正确养殖方法有哪些

鳗鱼的正确养殖方法有哪些鳗鱼外形像蛇。

一般来说同年龄的鳗鱼,雌鳗比雄鳗大,且体色也较淡。

鳗鱼是人们喜欢吃的,不过鳗鱼怎么养殖就不清楚了。

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鳗鱼的养殖方法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鳗鱼的养殖方法1.养殖设施(1)鳗池规格鳗池可分一级池、二级池、三级池和成鳗池四种。

鳗场中这些池子的比例分别为2:8:15:75,即一个50亩水面的鳗场,一级池1亩,二级池4亩,三级池7.5亩,成鳗池37.5亩。

这些池子的用途及规格如下。

一级池:用于鳗苗引食训练,并将鳗苗养到0.2克左右。

面积为50-60平方米,池深0.8-1.0米,水深0.5-0.6米。

二级池:饲养体重0.2-2克鳗种。

面积为200-400平方米,池深1.2-1.5米,水深0.8-1.0米。

三级池:饲养体重2-20克的鳗种。

面积400-800平方米,池深1.4-1.5米,水深1.0-1。

2米。

成鳗池:将体重20克左右的鳗种养成150-200克的食用鳗。

面积800-1200平方米,池深1.5-1.6米,水深1.0-1.2米。

(2)鳗池形状与结构各级鳗池的形状以圆形或正方形切去四角为好。

根据鳗鱼善逃、难捕和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特点,在结构上必须具备防逃、易捕和注排水方便的功能。

池壁有用块石、砖浆砌,混凝土现浇和混凝土预制板拼切三种形式,四周池壁垂直光滑,壁墙高0.8-1.6米,壁顶用盖板"压口",盖板伸向池内5-10厘米,堤面要高出水面0.3-0.5米。

池底有锅底形和平底形两种,要求坚硬、不漏水。

底铺20厘米厚石渣,耙平压实后,再铺5厘米黄沙密缝,一级池还应用水泥砂浆抹底,以便收苗。

锅底形的排水中设在池底中央最低处,平低形池底向排水口倾斜,进水口和排水口交叉相对。

注水口设在池壁顶上,高出池塘最高水位20-30厘米,并伸向池内30厘米左右;排水口设在注水口对面,外围有三道闸门;第一道网闸起防逃作用,用不锈钢网或聚乙烯筛绢网,其网目,鳗苗池为1-1.5毫米,鳗种池为1.5-2毫米,成鳗池为2-4毫米。

鳗鲡养殖技术

鳗鲡养殖技术

鳗鲡养殖技术鳗鲡养殖是一项流行的水产养殖业,其高产、高经济效益受到广大养殖户的喜爱。

为了帮助养殖户更好地掌握鳗鲡养殖技术,本文将详细介绍鳗鲡养殖的一些要点和技术要求。

一、场地选择鳗鲡养殖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地来搭建养殖池塘。

一个理想的场地应具备以下特点:1. 光照充足:鳗鲡是喜光的鱼类,所以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建设养殖池塘是非常重要的。

2. 土质适宜:优质的鱼池需要选择土壤疏松、透水性良好的地方,以便于鳗鲡的生长和繁殖。

3. 水源充足:鳗鲡是淡水鱼类,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源供应,所以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较为理想。

二、池塘建设鳗鲡养殖池塘的建设是鳗鲡养殖成功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池塘建设的要点:1. 池塘大小:根据养殖规模和鳗鲡的需求,选择不同大小的池塘。

一般来说,单池的面积可控制在200~400平方米,深度约为1~1.5米。

2. 池塘布局:合理的养殖池塘布局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可以根据需要划分不同功能的池塘区域,如繁殖区、育苗区、养殖区等。

3. 池塘防护:为了防止鳗鲡逃逸或外来鱼类侵入,池塘建设时需要建立有效的防护设施,如铁丝网围栏等。

三、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在鳗鲡养殖中,一般采用日本鳗鲡和中国鳗鲡两种品种。

1. 日本鳗鲡:日本鳗鲡是一种生长速度较快、产卵量大的品种,适合于大规模养殖。

2. 中国鳗鲡:中国鳗鲡适应能力强,抗病能力较强,适合小规模养殖和适应环境较差的区域。

根据养殖规模、水质状况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养殖,可提高养殖效益。

四、饲料管理健康的饲料管理对于提高鳗鲡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饲料管理方面的要点:1. 饲料种类:根据鳗鲡的营养需求,选择适合的饲料。

一般鳗鲡可食用场期饲料和浮游生物。

2. 饲料供应:鳗鲡养殖中,饲料必须定时定量供应,避免过量或供应不足的情况。

3. 饲料质量:选用优质饲料,饲料中需包含适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以提高鳗鲡的生长速度和产卵量。

鳗鲡养殖技术指南

鳗鲡养殖技术指南

鳗鲡养殖技术指南鳗鲡养殖技术指南一、引言鳗鲡养殖是一种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养殖产业,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鳗鲡美味的需求,同时也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鳗鲡养殖的技术指南,包括鳗鲡的品种选择、养殖环境搭建、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内容。

二、鳗鲡的品种选择1、品种介绍鳗鲡有多个品种可供选择,包括中国鳗、鳗、欧洲鳗等。

每种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市场需求都有所不同,养殖户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品种选育与引种根据养殖目标和市场需求,养殖户可以选择进行品种选育或引种。

品种选育可通过选择生长快、抗病性强的个体进行繁殖,逐渐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引种则可从国内或国外引进优良品种进行养殖。

三、养殖环境搭建1、池塘选址和建设养殖池塘应选择水质清洁、水流量充足、阳光充足的地方建设,池塘的面积和深度应根据鳗鲡的养殖密度和生长需求进行合理规划。

2、池塘环境调控养殖池塘应保持适宜的水温、pH值和溶氧量,定期进行换水和清理池底淤泥,防止水质污染。

四、饲料管理1、饲料种类与配方鳗鲡可采用活鲜鱼、虾、贝壳等作为主要饲料,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商业饲料。

养殖户应根据鳗鲡的生长需求和市场需求,合理配比饲料。

2、饲料投喂管理饲料的投喂应根据鳗鲡的生长阶段和食欲状况进行科学控制,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投喂,防止饲料的浪费和水体污染。

五、疾病防控1、常见病害及预防鳗鲡常见的疾病包括细菌性病害、性病害等。

养殖户应加强池塘的卫生管理,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疾病。

2、疫苗接种养殖户可以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提高鳗鲡的免疫能力,降低发生疾病的风险。

附件:1、养殖池塘示意图2、饲料配方表3、常见病害防治措施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养殖技术:指在特定环境下对鳗鲡进行饲养、繁殖和管理的技术。

2、引种:指将外来物种引进到特定地域,并适应当地环境进行繁殖和生存。

3、池塘环境调控:指通过人工手段对池塘环境进行调整,以满足鳗鲡生长和繁殖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 鳗鲡养殖技术指南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和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的鳗苗和鳗种培育、精养池和土池食用鳗饲养、鳗病预防措施等鳗鲡养殖技术。

本指南适用于日本鳗鲡、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的饲养生产。

2 术语和定义2.1 鳗苗培育指鳗苗经养殖30d~50d、体色由半透明转黑、体重增加8 倍~12 倍的培育过程。

2.2 鳗种饲养指将规格为500 尾/㎏~800 尾/㎏(日本鳗鲡)或300 尾/㎏~500 尾/㎏(欧洲鳗鲡、美洲鳗鲡)的鳗种饲养至规格50 尾/㎏左右的饲养过程。

2.3 食用鳗养殖指将规格50 尾/㎏左右的鳗种饲养至商品鳗规格的饲养过程。

3 投入品要求3.1 鳗苗、鳗种质量要求应符合附件2 鳗鲡鱼苗、鱼种的质量要求的规定。

3.2 养殖环境要求应符合附件3 鳗鲡养殖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

3.3 配合饲料要求应符合附件5 鳗鲡配合饲料的规定。

3.2 药物使用要求应符合NY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4 鳗苗培育4.1 放苗前的准备4.1.1 鳗苗池检修清除池内杂物,检查池内各处有无裂缝、漏洞,并及时修补完好;清理排污管道和加热管道,安装规格合适的排污网(或排污板)。

4.1.2 配套设备安装与调试检修、安装并调试锅炉、增氧机、加热管道及抽水机等必需配套设备。

4.1.3 搭盖保温棚尽量做到遮光、密封,在投饵台上安装25W 的白炽灯,并在增氧机上方留有通风窗,以备中午开窗透风。

4.1.4 鳗苗池消毒4.1.4.1 新池使用前应用1.0mg/L~1.5mg/L 草酸浸泡脱碱,多次清洗换水,蓄水浸泡20d 以上;或直接用清水浸泡30d~40d 以上。

使用前测定pH 值,检测合格后投入使用,投苗前7d,再用20 mg/L 高锰酸钾浸泡消毒3d,排干洗净后放入新水加温使池里的水pH 值小于8 而后备用。

4.1.4.2 旧池充分曝晒,用200 mg/L 生石灰或20 mg/L 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10 d~15d,用清水洗刷干净;投苗前7d,用20mg/L 高锰酸钾浸泡3d,排干洗净后备用。

4.1.4.3 用具鳗苗池消毒时,必须将所使用的工具一并消毒。

4.1.5 鳗苗池进水投苗前1d 进水,水位30 ㎝~35 ㎝。

4.1.6 调温与加盐鳗苗入池时,池水水温控制在适宜范围(10℃~20℃);加食盐将池水盐度调配为3~7。

4.2 鳗苗放养4.2.1 投苗时间日本鳗鲡、欧洲鳗鲡每年12 月上旬至翌年3 月下旬,最好选择12 月至1 月份的早期苗,美洲鳗鲡投苗时间为4 月至5 月份。

4.2.2 投苗密度600 尾/㎡~800 尾/㎡(日本鳗鲡),400 尾/㎡~600 尾/㎡(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

4.3 鳗苗入池4.3.1 关停增氧机鳗苗入池前,关闭增氧机,使池水呈静水状态。

4.3.2 适温将苗袋放入池中过渡30min 左右,待袋内外水温(<2℃)接近,方可打开苗袋。

(若鳗苗到场时发现苗袋闹气,或鳗苗缺氧时必须按照4.3.3 适水的方法把苗放入池中)4.3.3 适水打开袋口,加入少量池水,轻微摆动混匀,再加入池水,摆动苗袋,如此反复多次,使鳗苗逐步适应池水,方可放入池中。

4.3.4 充气鳗苗入池后30min,开启增氧机。

4.3.5 消毒投苗完毕6h~8h 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0.05mg/L~0.1mg/L)或二氧化氯(0.1mg/L~0.2mg/L)药浴24h。

4.4 升温退盐4.4.1 升温鳗苗入池24h 后开始升温,每4h~5h 升温0.5℃,直至升到所需水温后,保持恒温。

日本鳗鲡养殖水温一般控制在28℃~30℃,欧洲鳗鲡与美洲鳗鲡在26℃~28℃。

4.4.2 退盐一般在鳗苗入池24h 后开始,与升温同步进行,每天换水10 ㎝左右,3d~4d 后将盐份退尽。

(若出现伤苗偏多,可以拖延退盐时间,这时每天换水必须加盐维持到伤苗正常为止)4.5 鳗苗驯养4.5.1 丝蚯蚓的准备4.5.1.1 漂洗丝蚯蚓暂养期间应保持流水并经常搅动,让死虫、污物、杂质流走,丝蚯蚓体内污物排净,漂洗时间应达3d~5d。

4.5.1.2 爬活丝蚯蚓经漂洗干净后,盖上筛绢网框(规格为0.8m×1.0m,底部为130 孔/ ㎝2~361 孔/ ㎝ 2 的筛绢),并适当压紧让活虫爬上网面,经3 次以上爬活后,即为清洁卫生的活虫,可以作为饵料使用。

4.5.1.3 消毒丝蚯蚓投喂前,先用盐度0.5%~1%的食盐水浸泡30min,刺激虫体排出体内脏物及体表粘液,冲洗干净后即可投喂。

严禁使用《NY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用药规定外的药物消毒水蚯蚓。

4.5.2 诱食驯化4.5.2.1 诱食方法日本鳗苗水温升至28℃,欧洲鳗苗、美洲鳗苗水温升至22℃~24℃时开始诱食,投饵时提前15min关停增氧机,第一餐从夜间开始。

前2d~3d,先将丝蚯蚓用绞肉机碾碎2~3 遍后全池均匀泼洒并逐渐缩小泼洒范围至饲料台附近。

第四天,放下饲料台至池底,并打开饲料台上方的电灯,利用灯光引诱鳗苗上饲料台摄食,将处理好的活丝蚯蚓放入料台内,摄食结束后即关灯并打开增氧机。

经3d~5d 诱食,有85%以上的鳗苗上台摄食,诱食即获成功,可进行正常投喂。

4.5.2.2 投喂量日投喂量为鳗苗体重的15%~20%,正常投喂后可达到30%~40%,以后,每2d~3d 可按苗体体重的20%~25%增加,原则上掌握在30min~40min 内吃完为准。

4.5.2.3 投喂次数日投喂3 次~4 次,每次间隔6h~8h。

4.5.3 饵料转换4.5.3.1 转换时机鳗苗投喂丝蚯蚓25d~45d 后,规格达500 尾/㎏~800 尾/㎏(日本鳗鲡)或300 尾/㎏~500 尾/㎏(欧洲鳗鲡、美洲鳗鲡),即可进行饲料转换投喂配合饲料。

4.5.3.2 转换方法转料前应停食1 d,在夜晚开始。

将鳗苗料掺入丝蚯蚓中混合调成糊状进行投喂,转料时,逐步调整丝蚯蚓与鳗苗料的比例。

转料第一天,丝蚯蚓与鳗苗料的比例为3:1,逐日依次为2:1、1:1、1:2、1:3,直至全部投喂鳗苗料为止。

所用鳗苗配合饲料必须来自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饲料加工厂,并符合SC1004 鳗鲡配合饲料的规定。

4.5.3.3 投喂量饲料转换后,日投饲量应控制在鳗苗体重的5%~8%。

4.5.3.4 投喂次数及时间日投 2 次,时间为上午5 时~6 时和下午5 时~6 时。

4.6 日常管理4.6.1 水温控制注意保持鳗苗池水温恒定,温差不得超过±1.0℃;特别是进、排水期间,应尽量减少温差。

4.6.2 投饵管理4.6.2.1 刚开始诱食时,应多点投放丝蚯蚓,以后逐渐减少投放点,直到剩下饲料台一处;4.6.2.2 摄食不完的饵料,应及时捞除,并洗净饲料台、晾干备用;4.6.2.3 投饵后,逐渐提高饲料台,直至饲料台露出水面5 ㎝~10 ㎝为止;4.6.2.4 转料时,为避免饲料流失,可在饲料台前用木板挡住水流。

4.6.3 水质管理4.6.3.1 排污在诱食期间,每次投饵2h 后,用虹吸管把残饵、粪便等杂物吸除干净;正常投喂后,除继续用虹吸管吸污外,每天早晚利用池中央排污口排污1 次,并洗刷池底(排污箱周围3m~4m 范围)。

4.6.3.2 换水在诱食期间,换水在吸污后进行,每次换水40%~50%;投喂丝蚯蚓后,换水量可适当减少;养殖后期换水量增大至100%~120%。

4.6.3.3 水位调节正常投喂丝蚯蚓后,逐渐提高池水水位,每隔2d 加高5 ㎝,直至水位80 ㎝~100 ㎝为止;同时提高饲料台,直至离水面5 ㎝。

4.6.3.4 增氧机调节增氧机随水位上升,逐渐加大增氧机打水强度。

4.6.3.5 水质监测定期进行水质理化指标的测定,并做好记录、预报工作。

池水中各项水质指标应符合ZN1003-2004鳗鲡养殖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

4.6.4 巡池检查4.6.4.1 观察增氧机是否正常运转和漏油。

4.6.4.2 观察鳗苗摄食、活动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浮头和逃逸。

4.6.4.3 观察鳗苗是否有病害发生。

4.6.5 记录4.6.5.1 每2h 测定和记录水温1 次。

4.6.5.2 投饵量及鳗苗摄饵情况记录。

4.6.5.3 鳗苗变动及死亡情况记录。

4.6.5.4 发病及用药情况详细记录。

4.6.5.5 记录保存两年。

4.7 筛选与分池鳗苗经过30d~50d 的驯养,体重增加8 倍~12 倍以上,池内鳗苗密度相对增大,普遍出现鳗苗生长参差不齐、大小分化严重的现象,应及时进行大小筛选和稀疏分养。

4.7.1 准备工作4.7.1.1 待用的选别池、鳗种池及筛选用具应彻底曝晒、消毒和清洗,具体按4.1.4 执行。

4.7.1.2 筛选前应提前1d 停食。

4.7.1.3 鳗苗池、选别池及鳗种池的池水水温应相近。

4.7.2 鳗苗捕捞鳗苗通过排水口用网袋收集。

4.7.3 筛选4.7.3.1 用竹制或木制选别器进行筛选。

4.7.3.2 筛苗时应带水操作,动作要轻,每次过筛的鳗鱼不宜太多,以缩短过筛时间。

4.7.3.3 将筛选所得的大规格鳗种,放入相应的鳗种池进行培育,小规格(指日本鳗鲡<800 尾/㎏;欧洲鳗鲡或美洲鳗鲡<500 尾/㎏)的鳗苗,重新用丝蚯蚓驯养。

5 鳗种饲养5.1 放养前的准备5.1.1 鳗种池检修按4.1.1 执行。

5.1.2 配套设备安装与调试按4.1.2 执行。

5.1.3 鳗种池消毒按4.1.4 执行。

5.2 鳗种放养5.2.1 鳗种消毒放养后的当天傍晚,全池泼洒聚维酮碘等药物进行消毒,方法按4.3.5 的规定执行。

5.2.2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见表1。

5.3 饲料投喂5.3.1 饲料转换第一次筛选后的小规格鳗苗仍然投喂鳗苗料,并逐渐增加鳗种料的比例来转换饲料。

所用鳗种配合饲料必须来自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饲料加工厂,并符合附录 5 鳗鲡配合饲料的规定。

5.3.2 饲料调制鳗种料添加一定比例的水和油脂,用搅拌机调制成柔软而膨胀、粘性强、不易流散的团块状后方可投喂。

加水量为饲料量的1.3 倍~1.5 倍,油脂控制在3%~5%。

5.3.3 投饲方法每池设饲料台一个,置于紧靠通道一侧,规格为1.5m×1.0m,饲料台底部略低于水面。

调制成的饲料直接放入饲料台中。

5.3.4 投饲量根据池中鳗种的规格和重量、前一天的摄食情况以及当天的天气、鳗种活动情况等而定,每次投喂量以30min 内吃完为宜。

欧洲鳗鲡的投饲率见表2(日本鳗鲡的略高)。

5.3.5 投喂次数和时间日投喂2 次,分别在上午5 时~6 时,下午5 时~6 时投喂。

5.4 日常管理5.4.1 水温控制鳗种培育期间应保持水温恒定,鳗种池水温与苗种池相似或低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