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
康德赋予启蒙的普世意义

康德赋予启蒙的普世意义历史人物 2009-07-28 09:46 阅读61 评论0字号:大中小康德生前,并没有所谓的行万里路的丰富社会实践,反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思想家生活,但他那超凡哲学智慧却成就了划时代的伟大思想。
这种贡献可以概括为三句话:1.人为自然界立法。
但人的立法并非全知,而仅仅是在哲学上明确地突现了人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中始终是主动者,认识事物的前提是发挥人的认识能动性。
同时,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所具有的诸功能决定着人的认识的范围和深度,人决不能无所不知。
2.人为道德立法。
任何道德原则都是人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没有外在于人的道德。
每个人都是主人、是目的。
3.人为审美立法。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天才人物所创造的形式,在审美中没有任何能够超越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的主宰。
美就是审美,正像认识就是认识者一样。
对于整个西方哲学而言,康德是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转折点:哲学由对外的探求转向对内的反思,由以本体论为核心转向以认识论为核心,由对宇宙和认识的统一性的哲学论证转向了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哲学剖析,由二元论走向二律背反,由坚信理性万能到为理性划出界限,物自体与现象界、知识与信仰之间的明确界限,划开了两个时代的哲学。
承认二者的绝对同一性是古代哲学,承认二者的矛盾性是现代哲学。
换言之,康德揭示出任何认识都只能是人的认识,也就是人在自身的局限性中的认识;凡是认识对象无不是人的对象,离开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也就没有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没有人的主动参与的世界不是人的世界;人的界限也就是认识对象的界限,人有多大的认识能力,就有多大范围内的认识对象与之相应。
伟大的康德让我坚信:在哲学等精神创造领域,唯物主义是粗俗而浅薄的,唯心主义才是典雅而深刻的,唯物主义的思考终点是唯心主义的思考起点。
哲学的深邃意义,关键不在于解释可见可触的物质世界(那是自然科学的对象),而在于探索隐秘而神奇的精神世界,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过程的探险。
因为,作为属灵生物的人所面对的世界,不仅是感官可以触碰的有形物质,更是感官达不到的无形精神。
高中作文康德给我的启示

高中作文:康德给我的启示接触康德是很早的事情了。
他的包括“三大批判”在内的所有哲学著作给是以心灵的巨大震撼,他的著述,他的成就,他在西方哲学乃至全人类的崇高地位让我唏嘘不已。
然而可笑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却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的社会交际活动一无所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别人的口中得知康氏一生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家乡科尼斯堡。
这很让我吃了一惊,也疑惑一信。
终于动起手来,自己翻阅康氏的生平事迹,然而事实果然如那人所说,这让我在惊诧之余来了一些思考。
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读书的人哪个不知,谁个不晓,有不把它捧为至理名言且身之历之,体之行之呢?在做学问上,这可以说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古今中外的学人要真正学习和研究一点东西就要有这种刻苦钻研,努力进取的精神。
古者,往也,自不必说,然而我却看到21世纪科技腾飞,知识爆炸的这个时代人民普遍的把这一真理抛在了脑后。
花花世界,物欲横流,人们哪里能静下心来读读书,更不用说万卷书了,更严重的是,做学问的人也流于肤浅和狭隘。
说到行万里路,我们到“贯彻”的很好。
无论是一般的民众,还是“高深”的'学者专家们,这里游玩游玩,那里逛荡逛荡,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却也行了不少的路。
与古代的贤人比起来他们只看了一路的风景,别就什么也没能留下了。
我们不能抱怨“文学已死”,学问研究业已到了很难做的地步,我们要秉承古圣先贤们的遗训,踏着他们走过的道路再开拓创新。
做学问的人需要一个专劲儿和钻劲儿。
看看人家康德老夫子吧,他一辈子的所到之处也不过他的家乡的那个小城科尼斯堡,他一生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学习和研究上了,这样的人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谁还能够成为呢?其实,在我们伟大的国度也不乏这样的人。
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便是极其突出的一个。
先生上世纪30年代初期在青岛大学的时候,潜心灌注,心会神凝,研究起来唐诗和楚辞常常是一整月一整月的不下依次楼,他的同事便戏称他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最后先生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康德榜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 图分类 号 :4 G0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7 5 6 ( 0 0 1 — 0 2 0 10 — 9 8 2 1 ) 2 0 2 — 3
康 德 的 著 作 中蕴 含 着 较 为 深 邃 的 榜 样 教 育 思 想 , 幅 篇 不 多 , 独 特 精 辟 , 满 了 对 人 性 的 尊 重 和 人 本 关 怀 。 长 但 充 期 以 来 , 的 榜 样 教 育 思 想 如 同 他 的 德 性 理 论 一 样 并 没 有 他 得 到 应 有 的 重 视 , 至 有 人 认 为 康 德 对 榜 样 教 育 是 持 批 判 甚
子们 他 们应 该履 行 的义 务 , 么孩 子应 当履行 的 义务 又从 那
何 得 出 呢 ? 康 德 接 着 谈 道 : 孩 子 应 当 履 行 的 义 务 毕 竟 只 “
是对 自己和 对他人 的一些 寻 常 的义 务 。因此 , 这些 义 务必 须从 事物 的 本性得 出。 ”而 这个 本性 又 是 什么 呢 ?康 德做
调 , 射 出康 德人 学 、 折 人本 关怀 的思想 光辉 。 其 实 , 德是 非 常重 视榜 样教 育 的 。康德 在 《 康 教育 学》 中讲道 : 为 了在孩 子身 上 确立 一种 道 德 品质 , 们必 须 注 “ 我
意 以 下 的 东 西 : 们 必 须 尽 可 能 多 地 通 过 榜 样 和 规 定 教 给 人 孩 子 们 他 们 应 该 履 行 的 义 务 。 在 这 里 , 德 认 为 榜 样 教 育 ” 康 是 孩 子 确 立 道 德 品 质 的 重 要 途 径 和 方 式 , 的 是 促 使 孩 子 目
样 教 育 的 基 础 理 论 之 中 。深 入 挖 掘 和 悉 心 梳 理 康 德 榜 样 教 育 思 想 不 仅 有 助 于 我 们 理 解 康 德 庞 大 深 奥 的 思 想 体 系 本 身 , 重 要 的 是 对 我 国 道 德 教 育 的 创 新 和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更
康德的范畴名词解释

康德的范畴名词解释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启蒙时代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哲学体系涉及广泛,其中范畴(Categories)作为他的哲学理论体系的关键部分,对于理解和解释经验的基本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康德的范畴进行解释,理解其在康德哲学中的核心定位和作用。
一、认识康德的范畴康德的范畴可以理解为哲学上的基本概念,它们是个体对于认识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中必然的思维模式。
在康德哲学中,范畴被认为是先验的,即其存在不依赖于经验,而是主观地内在于我们的思维能力之中。
范畴是普遍而不可分割的,它们在认识过程中起着组织、确定和构建认识对象的作用。
二、康德的十二个范畴康德将范畴分为十二个类别,分别是:数量(Quantity)、质量(Quality)、关系(Relation)、模态性(Modality)、空间(Space)、时间(Time)、物体(Substance)、原因(Cause)、作用(Action)、存在(Existence)、可能性(Possibility)和必然性(Necessity)。
这些范畴涵盖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思考所需的基本概念。
在这十二个范畴中,"存在"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范畴,因为它贯穿于其他所有的范畴之中。
康德认为,存在是一种本质属性,所有的事物都必须具有存在才能被我们认识到。
而"存在"作为一种概念,是我们思维中先验的,无法从经验中获得。
三、康德的范畴与经验康德认为,经验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外界的显像,而是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的。
范畴提供了一种框架,使得我们能够对经验进行理解和解释。
康德将范畴看作是认识的必要条件,认为所有的认识都必须通过范畴来构建,才能变得有意义。
范畴通过归纳和概括将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归为一类,并赋予它们以普遍性和必然性。
四、康德的范畴与先验认识康德的范畴在哲学史上开辟了先验认识的新领域。
论教育 康德

论教育康德摘要:一、康德教育观的背景与意义二、康德的教育理念1.教育目的2.教育方法3.教育内容三、康德教育观在我国的启示与应用四、康德教育观的时代价值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康德教育观的背景与意义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观在整个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康德教育观的核心在于,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还包括发展人的理性能力和审美素养。
在这一背景下,康德的教育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康德的教育理念1.教育目的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责任感。
在这一目标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人的品格和综合素质。
2.教育方法康德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
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
此外,康德还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3.教育内容康德的教育内容涵盖哲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
他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文化素养。
在此基础上,康德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性的基石,教育应该使人在道德上达到自律。
三、康德教育观在我国的启示与应用在我国,康德的教育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知识、能力、道德三方面取得均衡发展。
四、康德教育观的时代价值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康德教育观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它强调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道德责任感的公民,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康德教育观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康德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与时代背景

康德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与时代背景康德主体性思想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人作为主体的确定性和自主性,认为人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观察者,也是主动塑造自己及其环境的能动者。
康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背景是欧洲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因此本文将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康德主体性思想的理论和时代背景,并通过举例来证明康德主体性思想的重要性和普适性。
一、理论方面康德主体性思想的基础是认识论,康德认为人作为主体具有创造和塑造世界的能力,而且我们所知道的所有事物都是通过主观意识来理解和把握的。
康德主体性思想包括三个要素:主观性、自由意志和价值观。
1. 主观性康德主张人的主观性是不可分割的,即我们无法把人分为一个客观的"我"和一个主观的"自我",而这就是一个人的"我"。
康德认为,人的主观性需要通过经验的感觉和感知才能发挥作用,即我们通过感知世界来体验世界的事物,从而理解和把握它们。
同时,康德也强调人的主观性在判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来理解和处理的。
2. 自由意志康德提出了著名的自由意志概念,认为人具有自由意志,即对自己行为的决定有着绝对的选择权。
这种自由意志不受任何外在条件限制,完全由个人自主决策。
康德主张自由意志是一种本质上的属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任何形式的外部约束,是人类的内在本质。
3. 价值观康德认为,人具有自主的道德判断能力,人们的行为不应该受外在力量的限制,而应该根据内在的价值观念来决定。
康德认为,人的自由行为必须符合客观道德标准,必须遵循普遍性和公正性原则,以保持道德上的自由和独立。
二、时代背景方面康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背景是欧洲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这两个时代的背景为康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思想和实践支持。
1.欧洲启蒙运动欧洲启蒙运动是康德主体性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之一。
在这个时代,人们普遍拥有自由思考的权利,并对传统的宗教、哲学等权威的束缚表示抵制,开始追寻人类自身的价值、目的和未来,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
康德历史哲学思想及影响——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advanced ideas,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the hands of experts and then throughout history.Hegel’S philosophy of history we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derived from Kant:Kant’S’’rationalism”transformed into”objectivity”as the main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world;Kant said he inherit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ynamics further expounded on the”evil”to promot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deas,and SO on.Of course,Hegel also
关键词历史哲学理性客观精神世界历史理论
Abstract
Abstract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an ancient subject,because it Can be traced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source of the”Bible”.But it is a new subject because it is due to the new philosophy of modem history until they were given the attention they deserve.Kant’S philosophy of history wa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it fully absorbed the most advanced thinking at the time: on the one hand,he cleverly referenced Newton’S theory of classical mechanics,look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a”natural scene covert plan to achieve”;on the other hand,he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Rousseau and introduced the”freedom”to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hall. In this way,Kant started rich association wi廿1 a bold conjecture to speculate from the origin of the histor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until they reached a permanent peace of mankind.Immanuel Kant showed peoples a complet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h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2004-04-15 来源:光明日报我有话说康德是一个蓄水池,前两千年的水都流进了这个池中,后来的水又都是从这个池中流出去的。
――安倍能成(日)访谈嘉宾: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靳希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江怡(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韩水法(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谢地坤(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秋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从近代启蒙运动到整个20世纪,在哲学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康德思想的足音――康德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历史影响赵敦华:首先对《康德著作全集》第一卷的出版表示祝贺。
康德全集的出版已经是哲学界盼望已久的事情了。
在西方哲学史中,如果要选出三个最重要的人物,那么除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外,康德毫无疑义应是其中之一。
在今年康德逝世200周年之际,学术界要搞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这反映了中国学者认识到了康德哲学对我们中国今天的意义。
康德哲学是对启蒙运动的总结。
在康德之前,虽然启蒙运动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发展都很充分,但是近代哲学一直都缺乏对启蒙运动的深刻的哲学总结。
反映在当时,以上帝的一元统治为核心的神学价值观到了17世纪时并没有多大改变。
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把以前的有神论和无神论这样的二元对立变成了理性和非理性或是反理性的对立。
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即仍然认为有一个可以统摄一切的最高原则。
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对启蒙运动的总结呢?因为康德首先实现了价值领域的多元化。
这个多元化,至少是康德哲学的三大批判实际上确立了三个不同的价值领域,即科学领域、道德领域(包括宗教领域),还有就是审美领域,但它们实际上都属于价值领域。
每个价值领域都有不同的原则,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实现途径。
这一点正是现代主义的最核心的地方。
如果把西方的现代社会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它的灵魂就是康德的思想。
从现象或表层来分析,各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不一样,但是在深层次上来分析,那么我觉得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
邓晓芒:康德被他的中国引进者梁启超称之为“近世第一大哲”,一点儿也不过分。
我以为康德是西方理性精神在近代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批判哲学”阶段。
西方理性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古希腊“逻各斯”的提出,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奠定了西方理性精神的基础。
然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念论体系使理性成了一个从低向高不断超越的无限有序系统。
再就是近代笛卡尔的怀疑精神使理性达到了自我意识。
康德的第四阶段不仅是怀疑,而且是“批判”。
批判使理性成为了能动的自我超越的主体。
康德的所有的批判者都是康德的后继者,康德的理性批判成了康德哲学永远的光荣。
自从康德以后人类思想就进入了“批判的时代”,直到今天和永久。
批判不再只是某个人或时代的特征,而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必要的基本素质。
李秋零:康德的时代,启蒙运动的发展已暴露出自身的矛盾:理性和自由这两个启蒙运动的基本原则开始对立起来。
这个对立在启蒙运动最高潮时体现为伏尔泰和卢梭之间的对立,两人甚至到了互相挖苦的地步,启蒙运动的两大原则都出现了困境。
一方面,休谟的怀疑论虽然不会影响科学的实用价值,但却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动摇了科学的基础,使科学只剩下了或然性。
另一方面,法国启蒙哲学的主调是机械决定论。
它把自然因果律推广到人类社会乃至人自身,人不过是一架更精密更复杂的机器而已。
这样,不仅自由失去了存身之地,就连人自身也失去了特有的价值和尊严。
因此,理性与自由、科学与道德是相互矛盾的。
康德把启蒙运动从这种困境中解救了出来。
他一方面通过对理论理性的批判保证了科学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实践理性的批判保证了自由的合法性。
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康德和启蒙运动的关系可以用黑格尔的一句话来概括“康德的哲学是启蒙运动的理论总结”。
对康德来说,就是对前期的启蒙运动进行一次再反思,或者说再推动。
但康德不是拿着别人开刀,理性不是像手电筒一样只照别人,而是返回来照自己。
实际上法国启蒙运动的大师们往往愿意扮演教师的角色,去教导别人。
而对康德来说,每个人都要自己去思考,这应该是康德对启蒙运动的真正推动。
人们常说自由是康德哲学的主旋律,我觉得不完全,因为在历史上高唱自由的人比比皆是,所以在这一点上它并不完全是康德的真正的特色。
我认为对康德来说,自由虽然是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但自由真正起的作用在于它是自律的一个前提,是自我批判的前提。
因为理性只有是自由的,它才能够进行自律,进行自我批判,而同时,尽管他是自由的,他也要批判自己,也要自律。
如果理性是自由的,而又不进行自我批判,不进行自律,那么这个理性很可能就会绝对化,实际上康德之后的发展,到黑格尔,恰恰就是出现了这个问题。
我认为整个康德哲学都体现了一种自我批判和自律的精神。
西方人可能还是没有完整地去理解康德,更不用说贯彻康德精神,继康德之后,至少从德国哲学的发展可以看出来,虽然大家都还是非常强调批判这个词,但大多数又像启蒙运动那样转回去批别人了,而很少有人去批自己。
靳希平:康德著作出版之时,德国还没有完全统一。
在一些邦国里边,康德的书被列为禁书。
有一个哲学家和黑格尔是对头,叫Jacob Friedrich Fries.中学读书时,有一位老师是康德的追随者,讲康德的伦理学,他听了以后很感兴趣,于是利用放假到柏林买了康德的三大批判。
结果学监知道后,马上就把它们没收了。
康德成了气候之后,90%的德国哲学家都说自己是康德的后继者。
叔本华是,Fries是,贝内克也是,洪堡也是,施莱尔马赫也是,舍勒也是,1870年以后,新康德主义成势之后更是如此,他们都说自己是康德哲学的发展。
还有人则因为他是康德主义者,坚持发展康德某一方面的学说,甚至被逼得投河自尽,如贝内克,心理主义的代表。
现在他的著作几乎没有人知道了。
他是跟黑格尔差不多同时代的人,他本来课讲得不错,敢在柏林大学和黑格尔一争高下,但是政府出面干预:讲康德,宣传自由思想,不允许你上课,就被开除了。
后来他到处写信,比如给弗莱堡大学,信里说,你那里是不是有一片自由的天地允许我做康德的研究,没人回信。
后来政治情况好一些,才慢慢地有了在外地大学讲课的机会,但年薪拿不到在柏林大学讲课的谢林的十分之一。
后来到哥廷根做教授,那边有一条河,有一天去上课就再也没有回来,两年之后在河里发现一具尸体,就是他的,投河自尽了。
新康德主义盛行之前的那些思想家,为了宣传康德的思想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生命。
江怡:对于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是指英美部分),康德的影响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它重新在康德那里接受了一个哲学作为一种严格的形式的精神科学的观念,这是现代整个分析哲学从康德那里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整个英美哲学刚开始形成的时候,主要还是以反对黑格尔起家,首先是反观念论,反黑格尔绝对唯心论,在此过程中,他们接受的是康德的思想。
他们是把康德和黑格尔捆绑起来,然后打一捧一。
第二个作用是他们接受了康德对思想领域划界的概念。
给理性划定一个界限,为理性制定一个标准,即什么东西是可以在理性中来讨论的,什么是不能来讨论而只能在其他领域来讨论的。
这实际上是整个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一个基本任务。
当代哲学里维特根斯坦对此表现得最为明显。
他把这个界限划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不是划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或者是理性的界限之间。
这种为理性划界的观念是整个西方哲学一以贯之的思路。
这个思路对现代哲学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韩水法:20世纪过去了,大思想家也差不多都与之俱逝了,新的还没有出现。
他们都是康德时代的人。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试图超越康德,超越启蒙,企图从理性主义之中突围出来,并且如果有谁找到了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可能的理论或一种可能的解释,那么这个人就应当是福柯,我认为福柯做了许多颇有创造性的工作。
福柯苦苦追求现代之后的出路,寻找与整个传统的知识不同的道路,但在头上却压着一座大山,这就是康德。
所以,福柯在康德写了《什么是启蒙》整整200年之后,也写了一篇同名的文章。
在那篇文章里,他认为康德将启蒙理解为出路这是不够的。
他要重新论述启蒙,要消解启蒙。
我认为这篇文章至关重要,蕴涵了福柯其它著作里的核心思想。
对福柯来说,如果康德的问题无法解决,也就是消解,就意味着后现代无从谈起。
就像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一上来就说要推翻自笛卡尔、康德以来的认识论传统,然而不用读康德的整本书,就前两三页他就把自己给推翻了。
我们再看远一点,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中的一位,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之后,他读《纯粹理性批判》读了很多次,但每次都读不完,因为读了几页后,就觉得自己有许多想法,要把它写出来,然后再来读,接着又再写。
马克斯・韦伯关于现代性的规定,是一个经典的规定,他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康德。
哈贝马斯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在康德、黑格尔的精神氛围下成长起来的。
这也就是说,康德哲学是20世纪那一代哲学家的思想渊源和背景。
现在情况还是这样,西方每年有关哲学家研究的文献里面,研究康德的文献的数量总是第一位的,超过有关海德格尔、胡塞尔的研究文献。
这自然也说明问题。
康德的现代主义纲领被超越还是被误读―――后现代视野中的康德赵:我们现在再来看现代西方的现代性问题。
这个问题能够说明康德的哲学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对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康德,如果把他作为一个启蒙运动的总结或者他提出的是一个现代主义的纲领,那么后现代认为西方现代社会中或思想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现代主义的毛病,所以他们要批判、要超越、要怀疑、要否定,或者要解构等等。
但我认为,现在西方所出现的问题恰恰也是价值观的混淆。
它把康德所区分的三大价值规律混淆起来,企图用其中的一种价值原则来统摄另外两种价值原则。
这就产生了西方现代主义或者现代性的危机。
那么第一种混淆就是用科学主义来代替道德的价值判断和审美的价值判断。
认为科学的价值可以统摄一切,就是后来法兰克福学派讲的工具理性。
第二种倾向就是泛道德主义,泛道德主义者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倒退,虽然科学技术发展到了尖端,但道德的堕落,物质大洪流都成了他们眼里的罪恶。
所以他们要用纯洁的道德理想来拯救这个社会。
但如果这种泛道德主义和一种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就非常危险,就会产生宗教上的原教旨主义。
第三种就是后现代主义,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家的浪漫的想法,它强调个性化、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强调自己的创造性。
这在审美艺术领域,是完全行得通的,也是必须的,但放在科学上就是不行的。
放在道德上也是不行的。
但后现代主义把这个混淆起来了。
总之,西方现代社会所遇到的问题不是证伪了康德的现代主义,恰恰是认为康德的现代主义纲领没有被贯彻到底,或是被人们忘记了。
李秋零:赵教授刚才说的一句话,恐怕还要继续往下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