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级公路通行能力服务水平
一二三级公路标准

一二三级公路标准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我国的公路一共分为5个技术等级,分别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以及四级公路。
1、一级公路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主要连接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通向重要的工业和矿区。
四车道一级公路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万~3万辆乘用车,六车道一级公路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5万~5.5万辆汽车,使用年限一般为20年。
2、二级公路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等地的干线公路,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
二级公路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7500辆中型载重汽车,使用年限一般为15年。
3、三级公路
三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公路,沟通县及县以上城镇的一般干线公路。
三级公路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4000辆中型载重汽车,使用年限一般为10年。
4、四级公路
四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沟通县、乡、村等的支线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辆以下中型载重汽车,单车道四级公路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中型载重汽车,使用年限一般为10年。
5、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高速公路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辆小客车以上,使用年限一般为20年。
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服务交通量、服务水平、预测年平均日交通量

通行能力、交通量与服务水平等的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以高速公路为例1、基本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即道路和交通都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以最小的车头间距连续行驶的理想交通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断面的最大车辆数,又称理论通行能力。
一般指在一定时间段(取15min或1h)和理想的道路、交通及管制条件下,一条车道的一个断面所容许通过的最大持续交通流,为四级服务水平上半部的最大交通量。
表1 高速公路基本通行能力B01-2003)》第45页(未自编页码,以PDF文本页码计,下同),《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2、设计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即用来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标准而要求道路承担的通行能力。
高速公路每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即二级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表2 高速公路设计通行能力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6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10页。
3、服务交通量服务交通量是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下,保持规定的服务水平时,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表3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A)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5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表3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B)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5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4、服务水平(V/C)服务水平(V/C,即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是指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行车速度、舒适、方便、经济和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服务程度。
服务水平的实质是描述车流之间的运行条件及其驾驶员和旅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一般分为四级,具体参数指标见表3。
5、年平均日交通量(适应交通量)高速公路按单向单车道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考虑,为与我国一直沿用的适应交通量指标相衔接,仍沿用高速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指标,计算公式为:表4 高速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8、49页。
道路服务水平

据测算,目前市区路口的交通饱和度平均高达0.91,大大超过了我国道路交通饱和度0.81的上限。
我认为将0.9作为上限比较合适,因为hcm2000里关于服务水平里是:0.75~0.9为D,0.9~1.0为E。
各级服务水平的一般描述如下:服务水平A:交通量很小,车流为自由流,使用者不受或基本不受交通流中其他车辆的影响,驾驶自由度大,可自由地选择所期望的速度,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的舒适便利程度极高。
服务水平B:交通量较服务水平A有所增加,车流处于稳定流的较好部分。
在交通流中,开始易受其他车辆的影响,选择速度的自由度相对来说还不受影响,驾驶自由度比服务水平A稍有下降。
由于其他车辆开始对少数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所提供的舒适和便利程度较服务水平A低一些。
服务水平C:交通量大于服务水平B,车流处在稳定流的中间部分,但车辆间的相互影响变大,选择速度受到其他车辆的影响,驾驶时需相当留心其他车辆,舒适和便利程度有明显下降,但尚能获得教满意的车速。
服务水平D:交通量进一步增大,车流处在稳定流的较差部分,接近不稳定车流。
速度和驾驶自由度受到严格约束,舒适和便利程度低下,但尚能勉强维持需要的车速。
这种状态会使驾驶员感到不满意,如时间较短,尚能忍受。
当接近这一服务水平下限时,交通量有少量增加就会导致运行出行问题。
服务水平E:车流常处于不稳定流状态,接近或达到最大交通量时,如果交通量有小的增加,或交通流内部有小的扰动就将产生大的运行问题,甚至发生交通中断。
该服务水平内所有车速降到一个较低的但相对均匀的值,驾驶自由度极低,舒适和便利程度也非常低,驾驶员受到很大的抑制。
该服务水平下限时的最大交通量即为基本通行能力(对理想条件而言)或可能通行能力(对实际道路而言)。
服务水平F:车流处于强制流状态,车辆经常排成队,跟着前面的车辆走走停停,极不稳定。
在该服务水平中,交通量与速度同时由大变小,直到零为止,而交通密度则随交通量的减少而增大。
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服务交通量、服务水平、预测年平均日交通量

通行能力、交通量与服务水平等的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以高速公路为例1、基本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即道路和交通都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以最小的车头间距连续行驶的理想交通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断面的最大车辆数,又称理论通行能力。
一般指在一定时间段(取15min或1h)和理想的道路、交通及管制条件下,一条车道的一个断面所容许通过的最大持续交通流,为四级服务水平上半部的最大交通量。
表1 高速公路基本通行能力B01-2003)》第45页(未自编页码,以PDF文本页码计,下同),《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2、设计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即用来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标准而要求道路承担的通行能力。
高速公路每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即二级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表2 高速公路设计通行能力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6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10页。
3、服务交通量服务交通量是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下,保持规定的服务水平时,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表3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A)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5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表3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B)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5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4、服务水平(V/C)服务水平(V/C,即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是指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行车速度、舒适、方便、经济和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服务程度。
服务水平的实质是描述车流之间的运行条件及其驾驶员和旅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一般分为四级,具体参数指标见表3。
5、年平均日交通量(适应交通量)高速公路按单向单车道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考虑,为与我国一直沿用的适应交通量指标相衔接,仍沿用高速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指标,计算公式为:表4 高速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8、49页。
公路级别划分标准

公路级别划分标准公路是连接城市和乡村、沟通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划公路建设,对公路进行级别划分是十分必要的。
公路级别划分标准是根据公路的功能、通行能力、技术标准等因素进行划分的,下面将详细介绍公路级别划分的标准。
首先,公路的级别划分主要根据其功能进行划分。
根据功能的不同,公路可以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等不同级别。
高速公路主要承担长途快速通行的功能,通行能力强,车速快,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主干线路;一级公路主要连接省会城市和重要地区,承担着较大的运输任务;二级公路主要连接县城和中等城镇,承担着地区性的运输任务;三级公路主要连接乡镇和村庄,服务于农村居民出行。
通过对公路功能的划分,可以更好地进行公路建设和管理,满足不同道路的不同需求。
其次,公路的级别划分还需要考虑其通行能力。
通行能力是指公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行的车辆数量,通行能力越大,级别越高。
一般来说,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最强,其次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
通行能力的划分不仅考虑车辆数量,还要考虑车辆种类、车速等因素,以便更科学地确定公路的级别。
另外,公路的技术标准也是确定其级别的重要因素。
技术标准包括路面结构、标线、交通设施等方面,不同级别的公路对技术标准有不同的要求。
高速公路要求路面平整、标线清晰、交通设施完善,以确保高速行驶的安全和舒适;而三级公路则以通达为主,对技术标准的要求相对较低。
通过技术标准的划分,可以更好地保障公路的安全和畅通。
综上所述,公路的级别划分是根据其功能、通行能力、技术标准等因素进行划分的。
不同级别的公路有着不同的定位和任务,对于国家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公路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公路的级别,以促进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公路级别划分标准,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公路建设,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公路通行能力

公路通行能力《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送审稿2003. 05版)3公路通行能力2003. 053公路通行能力3. 1 一般规定3.1.1在公路规划和设计中,应对公路设施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价。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必须对路段,互通式立体交义的匝道、交织区段进行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2二级公路和干线公路上的重要无信号交义口,应进行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分析;三级公路宜参照二级公路的分析方法确定新、改建公路的服务水平。
3.1.2服务水平根据公路设施提供服务的程度分为四级。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按二级服务水平设计;二、三级公路和无信号交义口可按三级服务水平设计。
3. 1. 3通行能力分析的标准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1公路通行能力分析釆用的标准车型为小型车。
交通量折算中采用的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应符合表3. 1. 3规定。
2公路设计与运营阶段,针对不同的公路设施类型、地形条件和交通需求,应分别采用相应的折算系数。
3畜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在通行能力分析中按路侧干扰因素考虑。
3—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送审稿2003. 05版)3公路通行能力2003. 054 一、二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按路侧干扰因素考虑;三、四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每辆折算为4辆小型车。
3. 1. 4设计小时交通量1确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车道数或评价公路服务水平时,应以设计小时交通量为依据。
设计小时交通量宜采用笫30位小时交通量,也可根据当地调查结果采用笫20, 40位小时之间最为经济合理时位的交通量。
设计小时交通量,按下式计算:DDHV 二AADT XDXK式中:DDHV—定向设计小时交通量(veh./h);AADT—规划年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veh. /d);D -方向不均匀系数伽),一般取0. 5, 0. 6,亦可根据当地交通量观测资料确定;K -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紛。
2新建公路的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宜参照公路功能、交通量、地区气候、地形等条件相似的公路的预测数据确定。
公路路线技术等级对应表

公路路线技术等级对应表
1. 一级公路,一级公路是国家级重要干线公路,连接主要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域。
这些公路通常是高速公路或快速公路,设计标准高,通行能力大,交通流畅,服务水平优秀。
2. 二级公路,二级公路是连接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次干线公路,起到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作用。
这些公路的设计标准较高,通行能力较大,但比一级公路低一些,交通流量适中,服务水平良好。
3. 三级公路,三级公路是连接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支线公路,主要用于农村交通和农产品运输。
这些公路的设计标准相对较低,通行能力较小,交通流量较少,服务水平一般。
4. 四级公路,四级公路是连接农村和村庄的乡村道路,主要用于农田内部的交通和农产品运输。
这些公路的设计标准较低,通行能力小,交通流量很少,服务水平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公路路线技术等级的划分可能存在差异,上述对应表仅为一般性参考。
此外,公路路线技术等
级的划分还受到道路宽度、交通流量、设计速度、道路几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交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

交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1、实际通行能力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对本项目的路段通行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路段实际通行能力按C r=C o×f HV×f d×f w×f f式中:C r —实际通行能力[veh/(h*ln)];C o—基本通行能力(pcu/h);f HV—交通组成修正系数,按公式和表-1计算;f HV=11+∑p i(E i−1)其中:ip—车型i的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百分比;iE—车型i的车辆折算系数;f d—方向分布修正系数,按表-2取值;f w—车道宽度、路肩宽度修正系数,按表-3取值;f f—路侧干扰修正系数,按表-4取值。
表-1 二级公路通行能力分析车辆折算系数表-2 方向分布修正系数表-3 车道宽度、路肩宽度修正系数表-4 路侧干扰修正系数根据调查资料,取定各修正值后计算得出二级公路每条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见表-7。
表-5 实际通行能力计算表2、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是指相应设计服务水平下,公路设施通过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其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按以下公式计算:AADT=C D×R D/K式中:AADT—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C D—二、三、四级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R D—二、三、四级公路的方向分布修正系数;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根据当地交通量观测数据确定;方向分布修正系数R D取1,K为0.17;设计通行能力计算结果见表-6。
表-6 设计小时交通量计算表注: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中“二、三级公路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为15年,采用2032年预测交通量为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
3、服务水平分析公路服务水平是指驾驶员感受公路交通流运行状况的质量指标,通常用平均行驶速度、行驶时间、驾驶自由度和交通延误等指标表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8-5)
C)假定车道宽度、路肩宽度;根据假定的横向干扰资料,按照第7章附录7-I提供的方法确定横向干扰等级;确定交通组成;查表8-9,确定各车型车辆折算系数。
D)查表8-6,确定车道宽度、路肩宽度修正系数;查表8-8,确定横向干扰修正系数;按照式(8-2),根据上一步骤确定的交通组成和各车型的车辆折算系数,计算交通组成修正系数。
——方向分布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参见表8-5;
——横向干扰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交通组成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1)车道宽度及路肩宽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表8-6给出了不同车道及路肩宽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手册给出了二、三级公路的标准路面宽度和相应的基准通行能力值,但是在具体计算时,仅以12m宽二级路作为基准条件来对待,而并没有将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的基准条件分别作为一个基准,以便于使用。另外,由于二、三级公路的车道宽度及路肩宽度不仅影响设计速度,而且将严重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在此,与其他各交通设施不同,专门提出了车道宽度、路肩宽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而不是对设计速度进行修正。
2.5
4.0
大型车
≤500
2.0
2.0
3.0
500~1200
2.5
3.0
6.0
1200~2400
3.5
5.0
8.0
≥2400
3.0
4.0
5.0
拖拉机
≤400
3.0
3.0
5.0
400~1000
3.5
4.0
7.0
1000~2000
4.5
6.0
10.0
≥2000
4.0
5.0
8.0
8.3分析步骤
二、三级公路的通行能力分析同样分为规划、设计分析和运行状况分析两个层次。
表8-6车道宽度、路肩宽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路肩宽度(m)
0.5
1.0
1.5
2.5
3.5
≥4.5
车道宽度(m)
3.25
3.5
3.75
修正系数
0.56
0.84
1.00
1.16
1.32
1.48
2)方向分布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表8-7方向分布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方向分布(%)
50/50
55/45
60/40
>1.0
在兼顾节省建设经费和高效运营原则的基础上,二、三级公路在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三级服务水平作为设计服务水平。
(3)速度与饱和度的关系
图8-5给出了不同设计速度下的速度——饱和度关系曲线。
图8-3不同设计速度下的速度——饱和度关系图(曲线按设计速度分类?
(4)延误率与饱和度的关系
延误率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观测,为了方便使用,图8-4给出了二、三级公路中延误率与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图。这样可以根据二、三级公路中饱和度的情况计算延误率。
(3)交通组成影响
在二、三级公路,交通组成与一级公路公路一样复杂,本手册中分为小客车、中型车、大型车、拖挂车和拖拉机进行交通组成的分析。由于不同道路、交通条件下,不同车型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车辆折算系数是按照特定坡度和交通流量水平来分别给出的。
(4)横向干扰
影响一般公路通行能力的因素很多,尤其是混合交通条件下,影响因素远比国外的交通情况复杂。在没有控制进入的一般公路上,横向干扰主要取决于公路通过街道或村镇长度、街道或村镇的繁忙程度、各种支路进入主路的交通和行人与骑车人的多少以及路侧停车数量等。
3)路肩形式多样:从全国范围看,由于各地的地形不同,交通量也不同,使路肩宽度和路肩硬化程度的差异性较大。路肩宽度从0.5~2.25m,而有些土路肩种植了树木,其有效宽度不足,不能正常发挥路肩的作用。当公路接近村镇或混合交通比较严重的地方,路肩一般都是硬化的,而远离市区的公路路肩多没有硬化。也有个别三级公路没有设置路肩。
2)计算规划、设计条件所需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
A)将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按照式(8-4)换算成为单方向设计小时交通量。
式(8-4)
其中, ——预测的双方向设计小时交通量,辆/h;
——年平均日交通量,辆/h;
——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具体取值见表3-6
B)将预测的双方向设计小时交通量 ,按照式(8-5),利用15分钟高峰小时系数 折算成为15分钟高峰小时交通量 ,其中 的取值见表3-7。
Hale Waihona Puke 不准超车区比例%不准超车区比例%
<30
30-70
>70
<30
30-70
>70
<30
30-70
>70
<30
30-70
>70
一
≤30
≥76
0.15
0.13
0.12
≥57
0.15
0.13
0.11
0.14
0.13
0.10
二
≤40
≥
≥
三
≤60
≥67
0.40
0.34
0.31
≥54
0.38
0.32
0.28
0.37
1)双车道公路中任一方向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仅受到同向车辆的制约,还受到对向车流的影响。由于在二、三级公路上行驶车辆的超车行为必须在对向车道上完成,因此,车辆只能在对向车道有足够的超车视距时才能有变换车道和超车的可能,否则,只能继续保持被动跟驰行驶的状态。
2)由于我国机动车性能差别显著,在交通量不大的路段,超车需求经常出现,且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二、三级公路上的交通流一个方向上的正常车流会受另一个方向上车流的影响,这与其他非间断交通流是不同的,表现出独有的交通流特性。
无
使用功能
干线公路
平整度
对速度无影响
表8-3三级公路道路基准条件
项目
基准条件
车道宽度
3.5m
设计速度
40km/h
路肩宽度
每侧0.75m(土路肩宽度)
会车视距
>150m
地形
平原
横向干扰
很低
街道化程度
无
使用功能
干线公路
平整度
对速度无影响
(2)交通条件:交通双方向分布比例是50/50;
(3)其他条件:良好的天气状况、无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和交通管制等。
速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见图8-1,随着流量的增加,交通流速度明显减小,其速度—流量曲线呈现下凹趋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公路的速度——流量曲线。
图8-1二、三级公路速度—流量关系示意图
(2)车道宽度及侧向净空影响
当车道宽度不足3.75m时,车辆行驶时的横向间距变小。为此,驾驶员将拉大与同向车辆间的行驶间距,或者降低行驶速度,以保证安全,从而导致路段的通行能力有所下降。当右侧路肩宽度不足1.5m时,也会导致类似的情况发生。
图8-4延误率与饱和度关系图(待调整为六级)
(5)最大服务交通量计算公式
二、三级公路的实际道路的服务交通量计算公式如式(8-2)所示:
式(8-2)
其中, ——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的服务交通量,辆/h;
——基准条件下最大服务交通量,pcu/h;五级服务水平对应的最大服务交通量即为基准通行能力;
——路面宽度的修正系数,参见表8-4;
8.1.3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二、三级公路的通行能力与其他类型公路的通行能力一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车道宽度、侧向净空、交通组成影响因素相同,另外由于二、三级公路没有设施隔离横向干扰,且单方向交通流的行车道仅1条,因此,横向干扰因素成为二、三级公路不同于其他类型公路的重要影响因素。
(1)速度的影响
8.3.1规划、设计阶段的通行能力分析
(1)数据要求
设计分析需要的资料包括预测的双方向设计小时交通量及其交通流特性描述方面的数据,以及规划和设计的设计速度和路面宽度等规划和设计数据。如果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运行状况分析,则还需要假设道路平、纵线形的有关资料。通常进行设计分析所需的数据如下:
进行二、三级公路运行状况分析所需资料:
1.平均行驶速度:反映车辆在二、三级公路行驶的机动性,将该值定义为车辆在一定时间区间内通过一定长度路段期间,也就是所通过路段的长度与运行时间之比。
2.延误率:用以衡量车辆运行的自由度。它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不能超越前方慢车而必须跟驰的时间所占整个行程时间的比例。由于该值界定存在难度,因此将其定义为车头时距小于等于5s的车辆所占全部车辆的百分比。
8.1.2基准条件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将二、三级公路基准通行能力对应的基准条件具体规定如下:
(1)道路基准条件
规定如表8-2和表8-3所示。
表8-2二级公路道路基准条件
项目
基准条件
车道宽度
3.75m
设计速度
80km/h
路肩宽度
每侧2.25m
会车视距
>250m
地形
平原
横向干扰
很低
街道化程度
图8-2二、三级公路通行能力分析流程图
8.2.2计算公式及参数
(1)基准通行能力
表8-4给出了不同设计速度的基准通行能力值。
表8-4基准条件下的双向通行能力值
设计速度(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