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管理)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孔店-羊三木地区油气运移规律研究

孔店-羊三木地区油气运移规律研究

斜 坡构 造 带 , 探 面 积 约 1 9 m。 勘 8 k 。除 歧 口凹 陷 1 外 , 区西 侧 和 南 侧 分 别 通 过 孔 店 凸起 和 J8井 沉 该
降区 与沧东 凹陷和 盐 山 凹陷 相 接 , 3大 生 烃 凹 陷 是
所 环绕 的油气 聚集 区 。平 面上 , 围绕 主力 油 田 , 工业 油 气 流或 油气 显示 井遍 布全 区 ; 向上 , 纵 已经 在 沙河 街 组 沙一段 、 陶组 、 馆 明化镇 组 等地 层 中发 现工业 油 气 流 。开发 动用 含油 面积 2 . m 地 质储 量 5 3 2 4k , 64
2 1 2 有 机 质 类 型 ..
盐 山凹 陷为 Ⅱ 一 工型 , 于该 区与盐 山凹 陷之 间 的 J 位 8 沉 降区 以 I型为 主 。孔 店 一羊 三 木地 区周 边 凹 井
根 据 干酪 根镜 下 鉴定 结 果 , 口 凹陷 烃 源 岩 有 歧 机质类 型 为 Ⅱ 一 工型 , 沧东 一南 皮 凹 陷为 工 一 型 , Ⅱ
×1 t可 采 储 量 1 2 . 7 0 , 收 率 2 . 。 0 , 1 8 ×1 t采 5 70 A o 钻 探 揭 示 孔 店 一羊 三 木 地 区 地 层 自下 而 上 发 育
着勘 探 开发 程度 的不 断 提 高 , 找 资 源 接 替 区 已成 寻 为 勘探 工作 的重 中之重 。 从 油 气 运 聚 角度 分 析 , 店 ~羊 三 木地 区位 于 孔 黄 骅坳 陷 中部歧 口凹 陷西 南 缘 , 边 由多 个 生 烃 凹 周
表 3 孔 店 一羊 三 木 地 区原 油 分 类
注 : r 姥 鲛 烷 含 量 , h为 植 烷 含 量 ,T / P 为 P s Tm 表 示 原 油 饱 和 烃 成 熟 度 指 标 E ]

4.4.3 物理模拟方法研究油气运移

4.4.3 物理模拟方法研究油气运移

第四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4.4.3 物理模拟方法研究油气运移(1)初次运移物理模拟●主要模拟油气从烃源岩排出的条件、方式、相态、临界排烃饱和度、排烃数量和排烃效率等方面的情况。

●早期的初次运移模拟大多数从属于生烃模拟实验,即利用生烃模拟所获得的气相和液相产物,通过换算可以得到某一温度下各相的数量或最终排烃量和排烃效率。

●20世纪90年代,我国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研制出油气生成运移物理模拟系统装置,该系统可模拟地下5~6km深处油气生成和运移情况。

●排烃饱和度模拟研究成果:许多学者认为临界排油饱和度为0.1%~10%之间(Levorsen ,1967;Dickey ,1975等)。

5%~10%1%~10% 0.1%0.35% 0.3% 0.9% 根据成熟母岩抽提的烃含量推测排烃饱和度: 0.1%~0.35%(Hunt ,1961;Philip ,1965;Tissot ,1971;Momper ,1971)。

Welte (1987)认为油要占据页岩孔隙中有效空间的25%才能排出。

李明诚,汪本善(1991)认为一般泥质生油岩临界排油饱和度在5%左右,并取决于泥岩中较大孔隙所占的比例。

●研究内容:(2)二次运移物理模拟孔隙介质中油气运移和聚集的物理模拟流动水对石油二次运移和聚集的影响利用高温高压岩心驱替装置研究油气运移不同输导层的油运移模拟:均质和非均质砂层、碳酸盐岩地层、断层、不整合●油气二次运移模拟实验内容:孔隙介质中油气运移模拟:Lenormand(1989)等利用微观模型,研究了孔隙介质中非混溶驱替过程,并利用毛细管数和黏性比值系数将毛细管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概括为三种形式。

油驱水的过程所呈现的三种形式:黏性指进毛细指进稳定驱替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优势式路径指进式路径活塞式路径3种运移模式在不同运移时刻的路径特征(侯平,2010)运移时间(min)模型:装满玻璃珠或河沙的玻璃管,强亲水模型。

《油气运移》PPT课件

《油气运移》PPT课件

二.异常流体压力
• 异常高压/地压/超压 • 异常低压 • 异常高压的成因: 1、压实与排水的不平衡 •上覆负荷在孔隙流体和岩石骨架 上作用力的分配关系,决定着沉积 物的压实状态。
•对于每一具体岩石来说,都有一个维持其压实需求与 实际排水之间平衡的最小渗透率界限值Kmin,岩石K与 Kmin的大小关系,决定其压实状态。Under compaction
57.1
40
71.4
30
5.油藏中油气水按比重分异,从上到下分别为气、 油、水(层内运移结果)。
三、油气运移研究的意义
➢与固体矿产相比,石油与天然气具有明显的运移 性。油气的地质史就是油气的运移史;运移是联结 生、储、盖、圈等静态条件的纽带。
➢油气运移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油气怎样从源岩中 排出;什么时候排出;排出来多少;运移到什么地 方;可能到哪儿聚集以及可能聚集多少,等等。这 些问题正是油气勘探和评价中十分关键的问题。
② 在一个具体地区,对异常压力形成有贡献的因素 也往往不止一个。从整体上来看压实和排水不平衡 机制意义似乎更大些,是后三种机制所赖以形成的 物质基础——封闭体系都可由它引起。
南 里 海 盆 地 地 下 超 压 分 布 示 意 图
三.水力(狭义)
含水层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势区流向低势区,水 从A侧进,从B侧出,其连线即为理论上的动水压面。 沿水流方向单位距离的压力降称压力梯度。当地层倾 角不大时,(P1-P2)/L≈(P1-P2)/l;故 dP/dL≈dP/dl。
当有不溶于水的游离相油 气存在时,推动油气前进的 水动力应等于连片油气两端 的水压差。若油柱长度为L:
P=L×dP/dl
四.浮力
由于流体之间的密度差(ρw-ρo、ρw-ρg、ρo-ρg)产 生的力。单位面积上的水对石油的浮力为: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田的盖层或圈闭遭到破坏,油气逸散到地表。有
的则保存至今,成为能源生产基地。
1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盖层 储油层
圈闭
四大要素 生油层
保存
油气田的形成 三个过程 运移
聚集
2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一、 生油气层
• 通常把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称为烃源岩(或 称为生油气母岩),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为生 油气层。
15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三、 油气的盖层
图 生储盖层纵向分布示意图 因为生油层一般都是暗色的泥岩,经地层压力压实后 是很致密、不渗透的岩层,大多数是实际油藏中的好盖层。
16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三、 油气的盖层
• 良好盖层具备的条件: • ①盖层要有一定的厚度,能承受地层巨
大的压力; • ②盖层的分布要稳定,防止储集层上方
下来的,它们可能是沙丘、海滩或沙漠,可能是珊瑚礁,也
可能是泥沙淤积的河流。这些沙子被掩埋后,受力被压缩,
沙粒结合在一起,最终被掩埋到地层深处,直到今天成为我
们发现石油的地方。
• 储集层出现在岩石中,在你我看来这种岩石似乎是实心的,
而事实上它具有非常微小的孔隙空间,这些微细孔隙正是石
油或气体郁积的地方。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岩石中取出每天都
27
五、 油气运移 7. 构造运动力
28
五、 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 8. 浮力
• 当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 层之后,由于油、气、水 的密度不同而发生重力分 异作用,即气轻上浮,水 重下沉,油居中间。这种 促使油、气、水发生分异 作用并使油气上浮的力, 即为浮力。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安作相;马纪;庞奇伟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8(029)006
【摘要】我国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是提出油气运移概念的第一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油气运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首先,是荧光薄片技术的应用,它使石油初次运移状态能够被人们所观察.其次,是自生矿物烃类包裹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油气二次运移中烃类相态的判断,更加明确和可靠.再次,是用有机地化指标对比油-油和油-岩技术,可以宏观地判断油气运移的方向.再次运移在国内外许多含油气盆地无疑是存在的,如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侏罗系油藏,四川盆地川东石炭系和川南二叠系气藏,在国外如扎格罗斯盆地新生界油藏都得到了科学的阐释.
【总页数】3页(P775-777)
【作者】安作相;马纪;庞奇伟
【作者单位】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00011;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00011;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0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1
【相关文献】
1.煤气运移扩散与监控技术研究进展 [J], 崔英
2.塔中地区CⅢ油组油气运移及成藏史初探 [J], 侯读杰;张敏;陈奇;冯子辉;宋兰斌;
刘伟
3.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油气运移机制与页岩油富集规律 [J], 柳波;迟亚奥;黄志龙;罗权生;吴红烛;陈旋;申英
4.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J], 纪红;陈湘飞
5.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J], 纪红;陈湘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

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
河道砂岩体、深水 浊积砂岩体
研究进展
坡折带控砂理论 构造绕曲控继理论
存在问题
成因机理清 楚,分布规 律复杂

储 集 岩 体
隐蔽 式油 气藏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ⅠA ⅠB
泥岩中成岩裂缝 泥岩中构造裂缝
通常条件下,在地震剖 面上无法识别出圈闭中 储层的形态与圈闭中油 气的存在
泥岩 裂缝
裂缝油气藏
碳酸 盐溶 洞
油气运移动力
柴文峰
在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油气藏形成破坏的全过程中, 油气运移始终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所以它是石油地质学 的基本理论课题之一,更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必须探讨的实 际问题。油气运移体现了油气这种流体矿产的最大特征, 是石油地质的生命线。油气运移一直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 的重难点,同时,油气运移是一个相当繁杂的过程,包含 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等环节。 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为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 力, 决定运移方向和聚集场所的流体势(梯度)主要由这 三种力所组成。
浮力是推动油气运动的基本动力。浮力是垂直
方向的力。是由连续油柱中的某些点和相邻的孔隙 水之间的压力差引起的。它是油和孔隙之间的密度
差以及油柱高度的函数。(图10.30)
p Yp g ( w p )
式中 Yp——油柱高度; g——重力加速度;
w ——水的地下密度; p ——油的地下密度。
运移动力
主要是:浮力、水动力(与运移方向 一致时) 主要是:毛细管阻力、水动力(与运移方向相反时)
主要是:浮力、水动力(与运移方向 一致时)和分子扩散力 与石油基本相同,只是毛细管阻力比石油大,其他摩擦 力和吸附力均比石油小。 与石油基本相同, 对通道透过性的要求可以比石油低。
运移阻力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综述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综述

和 新 方 法 不 断 地 被 应 用 到 这 方 面 的研 究 之 中 , 并 对 其 研 究
作 出一定 的贡献 。总之 ,科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油气
二 次 运 移 这 方 面 的研 究 和 探 讨 ,二 次 运 移 的研 究 也 将 会 在 科 学 家 的联 合 努 力 下 发 展 得 更 加 完 善 。
Hale Waihona Puke 中烃类 相态 的判断 ,则更加 的精 准 ;再次 ,有机 地化指 标
对 比 油一 油 和 油 一 岩 技 术 , 町以 从 宏 观 上 判 明 油 气 运 移 的
方向 。
2 1油气二次运移的发展现 状 .
对 于 油 气 运 移 的有 关 机 理 和 运 移 路 径 的 有 效 识 别 方 法 的研 究 已经 经 历 了一 段 时 期 的 发 展 , 大 约 有 8 多 年 的 历 史 O 了 。上 世 纪 8 年 代 之 前 , 对 油 气 运 移研 究 的 定 位 主 要 是 靠 0 定 性 实 验 ; 除 此 之 外 , 其 研 究 的 范 畴 也 包 括 机 理 认 识 和 有
地 质 作 用 最 终 结 果 的 表 现 。
要是压实过程 中产生 的瞬 时剩余压力 ,而在成岩 晚期则主
要 是 异 常 高 流 体 压 力 ( 常 高 流 体 势 ) ; 而 二 次 运 移 的 动 异
2 油气运移的发 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油 气 运 移 的 概 念 是 由 我 国 北 宋 科 学 家 沈 括 首 先 提 出 的
成 果 Ⅲ。
则 为 流 体 势 差 。 由 于 石 油 是 三 相 混 合 物 ,而 天 然 气 为 单 一 的气 相 ( 时 只 含 少 量 的液 态 烃 和 水 ) , 因 而 岩 石 对 天 然 气 有

油气集输系统运行效率分析与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运行效率分析与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运行效率分析与研究摘要:近年来,为保障石油供应能力并构建可持续的能源安全格局,国家积极投入资源,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与原油开采相关的工作。

据相关数据显示,直至2021年,国内的原油产量已达19898万吨,同比增长了约2.1%。

尽管石油开采规模一直在持续增加,从而提高了石油生产能力,但由于机械采油效率较低等制约因素的存在,整个开采过程的能源消耗较高,这至使资源浪费和成本的同步增加。

为此,应致力于有序推进石油生产的高效化,并采取节能降耗技术来应用、转变石油开采方式,以提升机械采油的运转能力。

关键词:采油;集输系统;运行效率1 采油厂集输系统采油特征分析在对机械采油系统的特征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机械设备的组成,并逐步形成了管理团队正确的认知。

通过精准把握机械采油系统节能降耗的要点,确保了机械采油系统性能的有效升级。

作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成员,石油在满足能源市场消费需求和强化化工原料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石油开采的效率,石油企业投入了大量资源来升级开采设备的性能。

机械采油系统作为目前较为成熟的采油模式,通过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联动配合,持续增强了石油开采能力。

具体来说,机械采油的硬件系统主要有主体机械、抽油光杆、辅助采油设备以及安全防护设备。

通过这些机械系统之间的有效联动,可以持续提升机械采油的能效,增强石油资源的开采能力。

而机械采油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抽油机管理系统、参数检测系统、信息系统和工艺管理系统。

通过科学地引入软件系统,保证了硬件系统之间的交叉配合能力并实现了机械采油系统的信息化升级。

然而,在复杂的机械采油系统的工况环境下,设备运行过程中很难确保各个设备按照预定参数完成石油开采任务,这将会影响电机温度、机械润滑度以及平衡参数。

发生以上问题不仅影响了机械采油设备的运行效率,还会导致石油开采能力的降低,并增加了设备的运行能耗并带来额外成本。

2油气集输系统运行效率分析与研究2.1间歇采油技术的合理应用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间歇采油技术具备节能的特点,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进展第9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2006CB202300)项目办公室编2009年8月5日“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合优势通道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效率”(2006CB202305课题)2009年度研究进展罗晓容1,曾溅辉2,史基安3,康永尚2,周世新3,周路4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3.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4.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根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合优势通道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效率(2006CB202305)”“课题计划任务书”的设计安排,及2008年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本课题2009年主要工作内容为:(1)完善复合输导格架的构建方法(2)各类输导层系有效性确定,结合输导格架的研究认识,对莫索湾油田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合理解释,示踪油气已经运移方向(3)复合输导格架内优势运移通道的确定方法(4)相关的流体流动期次和样式(5)流体流动驱动机制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影响分析(6)复合输导格架的评价方法及技术研究另外,结合研究骨干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承担协作项目的情况,继续进行具有地区特征的相关输导体的研究,以期能够使我们对于输导体的认识更为全面、更具有典型性。

本年度,本课题组以中国西部盆地为主要研究区,按照课题任务的设计,安排研究工作。

截止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完成了大量的实物工作量,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工作进展总结如下:1 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1)为认识二次运移效率,制作二维板状运移模型,开展系列实验,展现逾渗主脊的存在,分析逾渗主脊形成机理,分析其分形特征,测量其含油饱和度变化,讨论其对石油二次运移效率的影响。

(2)通过实验验证了二次运移过程中的逾渗主脊现象,结合逾渗理论和二次动力学机理分析,指出路径中含油饱和度的不同造成导流能力差异、主要运移阻力的变化和运移过程中的路径收缩卡断是逾渗主脊形成的主要原因。

(3)编制软件分析了逾渗主脊的分形特征,逾渗主脊的分形维数小于初始运移路径的分形维数,大于静止末梢的分形维数。

逾渗主脊的存在减少了二次运移过程中的油气损失量,增大了石油运移速率,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因素。

(4)为认识油气在侧向运移过程中的效率,利用玻璃箱体填充模型和压铸烧结三维模型,在接近实际地层的条件下,开展较大尺寸下未固结和固结多孔介质中油侧向二次运移规律研究,重点分析运移模式、路径展布和含油饱和度分布,并检验一维和二维实验中得出的二次运移规律的适用性。

(5)在三维模型的侧向运移实验过程中,发现二次运移路径形成时受到上覆盖层的限制,路径往往形成厚度有限的平板状,受倾角影响明显的浮力值是影响二次运移路径宽度的重要因素,受卡断和分段运移的影响,路径中的含油饱和度会有规律地在一定值域范围内变化。

2 复合输导格架量化表征研究通过对多个盆地输导体沉积成岩特征的研究及对其输导性能的分析,加深了对输导体本质特征及其在空间分布和水动力特征上与其它输导体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为能够实现输导体系的量化的研究和表征,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想为基础,逐步总结出进行输导体研究的方法体系格架。

2.1 确定关键运聚时期油气成藏系统研究发现,对于陆相沉积盆地,若能选择合适的盆地次级构造单元,其油气运聚系统往往具有继承性,主要的成藏期次受主要盆地构造活动的控制,可以区分的成藏期次有限,因而通过系统的工作,可以确定出研究区块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期次;以油气成藏关键期次为时间单元,通过盆地分析和盆地模拟方法可以重建关键期次的盆地形态及主要目的层段的埋藏变化,从而获得油气运移的流体动力场;进一步可划分出该油气运聚期待油气运聚成藏单元。

2.2输导层模型建立方法根据实际盆地内可以获得资料的特征,及对实际油气运移通道构成的认识,提出输导层模型的方法。

输导体的定义:在一(空间和时间上)确定的油气成藏单元内,微观上具有孔隙空间和渗透能力,宏观上几何连接,内部各部分之间具有流体动力学连通性的地质体。

总结先前输导体的研究工作,提出输导层的概念:在一成藏系统内,区域盖层之下具有一定厚度的包含有多个连通输导体的地层总和。

为便于量化分析,在平面上将所研究的成藏系统划分成一定密度的网格,输导层则由紧密排列的网眼尺度的柱状地层组成。

同一输导层内各个地层柱可以是同时沉积的,也可能是穿时的,甚至分属不同层位的地层。

一般地:(1)对于砂岩体输导体,一般以岩性地层为输导层的基本单位,输导层的厚度取决于资料具备程度、研究尺度及该运聚成藏期该输导层在油气侧向运移/聚集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各个柱状输导体所表征的输导性和连通性特征相互独立,由实际地质资料确定;(2)典型不整合面输导体的主要类型指底砾(砂)岩输导体,以底砾岩之上的束缚泥岩盖层底面作为输导层的上界面,以底砾岩厚度+淋滤带厚度为不整合输导层段厚度,对于其内部输导体连通性的分析及量化的表征方法,与砂岩输导层的一致。

(3)对于断层输导体,以研究区主要地震资料可以识辨的断层带为输导层单元,同样以一定的密度划分网格,由紧密排列的柱面平行断层面的输导柱构成;各个输导柱体的输导性能由断层开启概率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

2.3输导层内输导体连通性分析方法考虑到油气在输导体内的运移方向可以变化,特别是侧向运移时受输导体非均匀性的影响,运移路径不一定沿着盖层底面之下输导体顶面分布;另外通过实际地质资料也很难处处确定输导体顶面的具体位置。

因而借鉴油田开发储层描述的思想,建立输导层模型,探索量化表征方法。

对于砂岩输导体:(1)选择区域盖层之下由各种资料及对油气运聚特征的认识而能够确定的最薄的地层单元;(2)利用前人工作,或根据实际资料的分析,确定所研究输导层的沉积相分布;(3)对于勘探程度较高地区,直接以钻井中所能获取的砂岩分布资料,结合地震地层及属性资料,在沉积相的约束条件下勾绘连通砂岩体的平面几何形态;而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根据已有的钻井、露头等资料,在沉积相的约束下勾绘砂地比等值线图,以砂地比20%为基本连通,40%为完全连通,建立砂岩连通概率模型;对于勘探程度极低的地区,则根据研究区仅有的钻井资料,统计分析不同沉积相与砂地比的关系,参考勘探成熟地区沉积相带内砂岩体分布的模型,建立沉积相—砂地比关系,以砂地比20%为基本连通,40%为完全连通,建立砂岩连通概率模型;(4)系统进行砂岩体成岩特征观察,以镜下沥青所代表的油气充注为界限,区分不同期次的成岩作用,确定关键运聚成藏期的重要成岩矿物,以其作为砂岩体间存在流体动力连通性的标志,在几何连通输导体空间的约束条件下勾绘流体连通输导体的平面形态。

2.4输导层输导性能的定量表征方法目前只完成了砂岩输导层输导性能的量化表征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含油层及非含油层的各种储集参数及其组合与含油气性的对比分析,确定以“连通输导系数”H 来表征砂岩输导层输导性能较为理想。

关于断层带的输导性能的量化表征方法上未获得较为理想的方法,目前只是在确定上下限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分割的方法,较为简单。

新的方法正在探索中。

2.5复合输导系统的建立方法—输导层空间格架搭建的方法探索在油田油藏描述及一些国外小区块快速油气地质评价的项目中,在油气成藏系统内采用三维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建立真三维输导体的方法时有应用。

但对于盆地尺度的勘探的成藏研究目前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技术难题,主要在于:(1)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区范围较小,很难在遇到区带范围的全三维地震数据体;(2)依据地震属性确定砂岩体在很多条件下还存在分辨率不够、识别率较低、多解性强等问题;(3)无论对于地震数据的处理还是对于运移模拟,全三维的数据体的实现算法需要很长的机时;(4)模拟的结果很难根据已有资料和认识来检验。

因而,考虑目前流行的盆地模型均以地层平面二维模型为基础搭建层状叠合三维模型的情况,从不同勘探程度盆地能够提供资料和数据的统一性出发,我们选择了层状输导层模型与层状断层输导层模型相互交叉构建三维输导体系格架的思路,来建立关键运聚成藏期成藏系统内输导格架的方法。

目前正在研究解决两个关键问题:(1)层状平面网格相互交织关键三维输导格架的软件实现(2)不同类型输导体的统一表征量化方法探索2.6复合输导格架内优势运移通道的确定方法输导层内优势运移通道的确定不能只考虑运移的动力。

在输导体基本均匀的条件下,流体势方法能够很好地给出优势的运移通道(或曰路径),所谓的构造脊就是优势通道的实例之一。

但对于非均匀的输导体,油气运移的优势途径就难以确定,因为运移的油气在动力指向上遇到较大的阻力后会发生偏转,另寻新路,使得流体势方法失效;另一方面,也不能只考虑孔渗性较好的通道的连接,因为若运移的油气在该通道上受到的运移动力的方向与通道延伸方向不同,油气的运移也会受到阻碍。

因而我们在物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以逾渗理论为基础,研制了能够将运移动力和阻力耦合在一起的运移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较好地平衡运移动力和阻力的关系,在实际盆地运移模拟中使用,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3 准噶尔盆地腹地侏罗系输导体系系统分析3.1准噶尔盆地腹地侏罗系典型成藏系统解剖对莫北2井区进行了典型油气藏解剖:莫北2成藏与深-浅部断裂组合有密切关系;目前凝析气层具有高GOI值,说明它早期是油层,被后期注入的气驱替,气注入后驱替出油,从莫北2井被气驱替出的油沿圈闭溢出点溢出后,进入莫北005井区,油气运聚格局服从差异聚集原理,在喜山期前进入到局部构造的油气在喜山期发生局部调整,与区域上油气近距离侧向运移的规律一致。

补充分析了水化学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完善了纵向流体动力系统划分;开展了纵向上流体势变化规律研究,通过对流体势、MnO含量变化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的结论,分析了纵向上流体沿断裂的交换机制。

依据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的划分,分析了不同流体动力系统的成藏差异,并初步认为二叠系—八道湾组系统主要受储层和高压层控制,三工河组系统主要受深、浅层断裂联合作用控制,西山窑—清水河组系统以及白垩系呼图壁河组系统主要受油源和保存条件的控制。

通过莫北地区油样密度、粘度变化的研究,以及J1s22流体势平面变化规律分析,认为油气在沿断裂进入J1s22后,未发生大规模、远距离的侧向运移,只在局部构造中发生过调整,略有向北调整运移的趋势。

综合成藏条件分析,提出了莫索湾—莫北地区两种主要的成藏模式,即深部高压侧向运移成藏模式和中上部垂向运移成藏模式,提出喜山运动前后,油气运移格局发生了变化的认识。

根据莫索湾—莫北地区油气来源和成藏条件的不同,对该区做了成藏体系划分,并初步划分为2个成藏体系,即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成藏体系和昌吉凹陷—莫索湾成藏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