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徐霞客
黄山名言佳句

黄山名言佳句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登山胜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在黄山旅游中,有很多名人留下了名言佳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1.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 - 徐霞客
这是明代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的著名名言,表达了他对黄山美景的赞赏和赞叹。
2.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 - 汤显祖
这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著名诗句,表达了他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和陶醉。
3.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
欠灵砂一道泉。
” - 朱彦
这是宋代文学家朱彦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对黄山美景的赞美和赞誉。
4. “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地连药鼎汤泉沸,山
带龙须草树腥。
” - 吴黯
这是宋代文学家吴黯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对黄山美景的感悟和描绘。
这些名言佳句表达了人们对黄山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也成为了黄山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山归来不看岳上一句是什么

黄山归来不看岳上一句是什么
黄山归来不看岳上一句是:五岳归来不看山。
这两句是说五岳包涵了天下山河的特性,看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
而黄山兼具五岳的特性。
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
1黄山归来不看岳出处出自徐霞客游黄山写下了七言古诗《漫游黄山仙境》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说五岳包涵了天下山河的特性,看
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
而黄山兼具五岳的特性。
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
由此来说明黄山的美丽和独特。
“五岳”是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其实并非是徐霞客诗中的原句,而是
后人概括出来的。
因为徐霞客在游览完黄山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原文这样写道“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一句话
道出了黄山无出其右者,人们本来对五岳评价就极高,黄山比五岳还巍峨秀丽,就无需再看了。
1《漫游黄山仙境》全诗[明]徐霞客
徽之黄山五百里,雄踞皖南山区中。
秦时别称号黟山,相传黄帝修身地。
崇信道学唐明皇,敕改黟山为黄山。
大小奇峰七十二,三瀑二湖廿四溪。
奇险峻壁似华山,雄伟壮丽如泰岱。
峰峦清秀胜峨嵋,白练飞瀑比匡庐。
深谷巧石像雁荡,缥缈烟云赛衡岳。
三奇四绝冠于世,更有彩池碧如玉。
十大风景留青史,世界遗产名录存。
行路漫步南大门,人间仙境入画屏。
写黄山的千古名句

写黄山的千古名句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便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应运而生,流传至今。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句诗出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之手,他游览了黄山之后,被其美景所震撼,认为黄山之美已经超越了五岳,成为了天下第一山。
这句诗也成为了黄山的经典名句,表达了黄山的独特地位和无可比拟的壮丽景色。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句诗则出自清代文人丁云鹏的《游黄山记》。
丁云鹏在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他认为,登上黄山之后,再看其他山峰,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黄山的美景已经达到了极致,无法再被超越。
此外,还有“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诗,也是形容黄山的雄伟与高大。
这句诗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展现了黄山的雄伟与壮丽。
这些千古名句不仅是对黄山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它们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山的美景,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今天,这些名句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总之,黄山的美景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这些千古名句更是将黄山的美景永远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简述黄山风光的经典诗句 形容黄山景色美的短句

简述黄山风光的经典诗句形容黄山景色美的短句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2.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3.沧海几回明月夜,黄山终负薜萝期。
——王恭《挽黄山周正卿》4.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
——老舍《咏黄山》5.今日黄山游不得,三十六峰空待君。
——屈大均《送孙丈归黄山·其二》6.新安昔上郡,黄山秀而起。
——孙一元《题程时望介斋》7.指前峰半日行来到,这山不是小,洞天宽容我诗豪。
——张可久《双调·湘妃怨·武夷山中落》8.鸡鸣发黄山,暝投鰕湖宿。
——李白《宿鰕湖》9.黄山横鹜晓成围,后骑萧萧万弩随。
——宋祁《对猎》10.河流曲折二十里,过了黄山始直礴。
——陈著《四月朔旦过黄山哭刑部百求弟道中五首》11.黄山青兮峛崺,三十六峰兮森起。
——汪雄图《黄山采药歌》12.野兴不须邀客共,一尊白酒对黄山。
——吴龙翰《春晚郊行》13.黄山练水毓精灵,勋业当朝满鼎铭。
——张萱《福寿图九咏代九邑令公寿鲍瞻鲁同府·其七》14.蔡港沙田薄,黄山宰木稀。
——王逢《丙申八月纪事时自乡里入吴还华馆遂卜隐鸿山》15.三十六峰图画,张素锦,列冰柱。
——张可久《越调·霜角》16.幡然何事赋归来,领略黄山酬玉杯。
——杨公远《借张山长韵呈方虚谷三首·幡然何事赋归来》17.黟江水澄清见底,黄山裳发煖薰人。
——顾璘《送罗诚甫访新安王太守》18.黄山胜地烟霞明,朱砂泉暖肌肤醒。
——鲁宗道《题汤泉院壁》19.欲望黄山道,无由见所思。
——李颀《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20.忆昨逢君黄山道,窄帽单衫立深草。
——袁宏道《题潘生小像生嗜酒时将别》21.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
——老舍《咏黄山》22.黄山诸松最奇怪,秃笔扫来无不有。
——屈大均《黄山僧述古画黄山诸松见寄诗以酬之》23.道人黄山梅花仙,瘦骨崚嶒神苍然。
——孙一元《题范文予臞庵卷》24.黄山过石柱,巘崿上攒丛。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自然美的审美特征管窥

第四讲“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自然美的审美特征管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赞叹。
徐霞客所赞美的,是自然山川之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美。
然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美”,其含义却有两种:一是指客观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事物或现象的美,此时“自然”作为名词;一是指崇尚自然、追求本色的美学风格,也就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此时“自然”作为形容词。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自然美,主要是第一种含义的。
一、历史的回顾自然美在中西方曾经走过不同的历程。
西方在十八世纪之前多半是轻视甚至否认自然美的,古希腊人审美的主要对象是人或神化了的人,人是他们的审美中心。
但自然美作为人的活动背景,偶尔也被提及。
有人曾统计,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对社会性物品的审美评价有493次,对人和神的审美评价374次,而对植物世界的审美评价才9次。
中世纪在罗马基督教的统治下,神取代了一切。
基督教有一个很荒谬的主张,认为自然界的景物是魔鬼的化身。
自然界的美景能唤醒人的情欲,那是恶魔在作怪。
所以在西方中世纪,自然美没有位置。
文艺复兴后,在“人的发现”的同时也开始尊重自然景物之美。
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十四世纪诗人彼特拉克,他的诗常常写到自然景物。
但文艺复兴时代依然没有完整的风景诗,风景依然是人事的陪衬。
到了十七世纪,荷兰的绘画才开始采用自然界为题材。
当时的画家对自然发生兴味,也有社会原因。
当时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奴役获得独立,取得胜利的资产阶级对那些为天主教堂服务的圣像画失去兴趣,因此产生了许多表现人和自然美的绘画。
当时主要的风景画家有伦勃朗、雷斯达尔和霍贝玛等人。
最早的是伦勃朗(1606-1669),他的风景画很美,其中最著名的是铜版画《三棵橡树》(1643),但是这种单纯的风景画在当时少而又少。
到了十八世纪末,英国湖畔派诗人以及以歌德、赫尔德、席勒等人为首的“狂飙突进”运动,才开始歌颂大自然,写了一些风景小诗,特别是歌德的风景诗(也有人称之为自然诗)表现了自然美,如《萨森海姆之歌》、《五月节》等,①此后也出现了山水画派。
阅读理解明代徐霞客

阅读理解明代徐霞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⑴明代徐霞客曾经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渤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⑵我可能是受了徐夫子的感染,汽车、火车,抵屯溪后鞍马未顿,就踏上了登黄山的路。
⑶乘黄山索道、攀始信险峰、登石猴观海,而后取道清凉台、莲花峰、天都峰回返。
⑷近视群峰巍巍,晴川历历;远眺天际耸秀,岗山隐隐。
黄山以它豁达的气度和悠闲的情致向游人洞开着。
⑸也可能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是跟着这“感觉”走的,我眼中的黄山不如意象中的黄山。
⑹我一直在想:古人将黄山冠以“天下第一名山”有没有它特定的含义?那幺,怎幺解释“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泰山天下雄”呢?又如何解释“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这些疑问一直在困惑着我。
⑺我说这话绝没有贬低黄山的意思。
黄山的确很美,很奇,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让.人心醉,让人着迷。
⑻我也曾游历过许多的名山大川,它们都是亿万斯年天地造化之物,山山岭岭都涌腾着灵秀之气。
每一座名山大川都有它独特的韵致,蕴寓了无穷的自然之奥秘,是多少人多少代也难以读懂弄清的。
实在没法比较究竟哪个山该是第一。
我不能欺骗自己的感情。
“桃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不都是美吗?⒆下山了,我和几位不相识的人攀谈。
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说得更为直率:“只要是人们认可了的事,最好不要反对,否则,会被看作大逆不道的。
”⑽接着他给我讲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他当年在皖北插队的地方,一位老汉的孙子患病让当地的一位名医错诊而死了。
这位老汉却说,连最有名的医生都没有治好孩子的病,看来他该死。
⑾这则故事也许和黄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却道出了一个深沉的事实:闭塞、守旧、迷信以及门户之见的封建意识,千百年来一直束缚着炎黄子孙。
好的一俊遮百丑,。
赞美祖国壮美山河的诗句

赞美祖国壮美山河的诗句
赞美祖国壮美山河的诗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句诗表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历史的悠久。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
这句诗赞美了我国著名山峰的壮丽景色,凸显了祖国山河的多样性。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热爱。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这首诗赞美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体现了祖国山河的细腻与婉约。
以上诗句都以不同的角度赞美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崇高敬意。
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归来不看岳“话语是层累式造成”,这句话是典型之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后半句有人说来自于徐霞客的“登黄山,天下无山”,其言不确。
《徐霞客游记》中的确记载了游览黄山之事,但是并无一语言及“登黄山,天下无山”。
倒是在康熙六年释弘眉所刻的《黄山志》篇首的一篇序中,一位叫王国相的备官曾大言道:有黄山而徽无山,有徽之黄山而天下无山,何也?观止矣!这是我能找到最早关于所谓有“黄山而天下无山”的描述,实际上细看王国相的这句话,逻辑很混乱,但是这种看起来气势十足的话,特别招当地人喜欢,可能后来慢慢就演变成“黄山归来不看岳”流传开了。
而前一句“五岳归来不看山”,根子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那里,其实际出处可能也很晚。
但是类似于“而天下无”的句式,倒是很早就在五岳身上应用了,元代文学家杜仁杰在《娄敬洞洞虚观碑记》中云:山至岱宗,天下无山矣!其尊雄浑厚固应为群岳之长。
你看,元朝人说有泰山则天下无山,清朝人说有黄山则天下无山,那咋个办呢?不得不能还得佩服现在的搞旅游的人脑子转得快,“五岳归来不看山”,没问题啊,我们承认啊!但是,还得加一句“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就跟小孩子打架一样,一个小孩子大吼:我的战斗力无穷大。
另一个小孩子不服气了:我的战斗力比无穷大还多一、“五岳归来不看山”这一句诗,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但是在清朝和民国传播还挺广。
并且说来也有趣,就我所掌握的资料而言,喜欢用这句诗的人不在东南或者安徽,而在东北那边。
例如民国期间的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志》:古诗云“五岳归来不看山”即是此意。
即以吉林各县言之,由长白山脉蜿蜒起伏直达东海,重峦迭嶂其为山不知其百千亿万也,而称名者鲜。
再例如民国期间的黑龙江《桦川县志》中,记载了桦川县警察所长使兆锡的八首咏叹当地八处风景的诗,其中一首《七星浴水》开头便云:五岳归来不看山,七星矗立团堪攀。
之所以说这些,是想说,可能在东北人的心目中,大家别扯什么泰山、黄山了,要看就看看我们长白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长白归来不看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霞客
四部分各写了什么?(借用书上的句子概括)
• 1.大自然安排胜景;
• 2.不可攀登的黄山; • 3.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 4这是何等的公园!
大自然是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 景的?
• 用火山喷发的手 法……
• 打开了它的云库……
险峰
云海
奇松
• 毫不悭吝地赐予……
暗写:
奇 . 险
总起
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
• 史前……
• 唐宋…… • 明清以后…… 时 间 顺 序
点明主旨的话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 一属于多数人
在黄山之巅所见到的四大景观:
• • • • 云海 苍松 日出 摄身光
“奇”
构思:
• 1.大自然安排胜景;
• 2.不可攀登的黄山;
奇、险
险
• 3.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点明主旨 • 4这是何等的公园!
奇
语言特色:
• 总特色:
• 多用短句和排句
写作特色:
• 引证广泛
• 联想丰富
一、同其他游记的不同:
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