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王朝更替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导语: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 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2013-5-19 20:33:57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析兴盛与衰亡各自对应的气候特征。
进而由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南进这两个历史上频频发生的事件入手,阐述气候间接影响朝代命运的方式。
接着探寻对朝代兴衰作用较大的气候因素,发掘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影响朝代兴衰的整体规律。
【关键词】气候变迁朝代兴衰中国历史时期纵观中国历史,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起步一直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止,演绎着浩浩荡荡的朝代变迁历程。
正如《历史朝代歌》中所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寥寥四十二字之间就囊括了兴衰演变的完整历史,一个个朝代在历史夜幕上升起后又坠落。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重复着相同的命运,循环更替,历朝历代的兴衰历程引人关注。
为了解析朝代兴衰规律,寻找浮沉命运背后的推动力量,我借着期末论文的契机尝试通过这学期所学的历史地理的一般分析方法,以历史气候地理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1 朝代兴衰与气候原因历史车轮浩浩荡荡,王朝兴衰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往往通过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朝代更替。
为了洞悉王朝兴衰之谜,诞生了许多试图解释这种历史轮回的理论。
譬如有西方学者用朝代循环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演化、经济兴衰等历史现象,即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
但是循环论把这些因素完全归结为社会演化和管理失误的结果,却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历史会反复重演。
再如“黄宗羲定律”就试图从农民税赋方面阐述这种现象:历朝的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气候对朝代的更替作用资料

由表1可见,魏晋南北朝冷期期间,其全国粮食亩产跟相对温暖的两汉期间 的全国粮食亩产相差甚远,而隋唐时期的全国粮食亩产比相对寒冷的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增加很多。比较奇怪的是明清明明是处于寒冷期,但其农作物产 量却有所增加,据分析是因为这时候的农业生产受生产技术与工具的影响可 能超过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2.内部原因: . (1)外戚;(2)宦官;此二种类型大多体现为宫廷斗争,继承人斗争; (3)军阀割据; (4)农民起义;大多为饥民暴动,往往借助宗教名义;农民起义的后 果大多导致军阀割据及外族入侵,极少会直接导致朝代更迭。
6 总结
.
气候对朝代更替的作用
对古代气候的 研究方法
1
4
气候对经济迁 移的影响
气候的区域化
分布
2
朝代更替
关于朝代更替
5
的其他原因
古代经济社会 对气候的依赖
3
6
总结
01 对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源自1、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对历史气候进行探索
资料的开拓和资料 处理方法
先秦以来的正 史经籍,地方 志,以天气日 记为代表的个 人笔记,日记
先秦到现代的气候变化
1.春秋气候转暖期 2.秦汉气候降温期 3.西汉中叶至东汉末的温暖气候 4.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期。 5.唐代前期气候转暖期 6.唐中叶以后至五代时的气候寒冷期 7.北宋至元中叶气候温暖期 8.元代后期至清代的气候寒冷期
经济重心迁移
Lorem ipsum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c adip isicing elit sed tempor in cididunt ut labore dolore magna aliqua psum dolor ipsum dolor sit tempor in .
王朝变更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引发的战乱
• 严重粮食短缺引爆内战,或是让饥饿的 游牧民族从蒙古大草原倾巢而出,其实 一直都和长期的气候寒冷化脱不了关系。 相反地,中原的安定繁荣,原因则是持 续的温暖气候。
我国地处亚欧板块,毗邻印度洋。每 当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夏季季风加强时 给我国内陆带来了大量的雨水,灌溉 田地,谷物丰收。相反,当夏季季风 减弱时,内陆的降水则相对减少,带 来的是土地的干旱,影响作物的收成。 南北经纬度的不同,南北温差的影响 也同样成为王朝更替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朝疆域图
一些出现在北方的王朝,草原经济落后, 大多数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气温一 年若平均下降2℃,就会让草原上草的 生长减缓四十天,而足量的草对畜牧 业来说相当重要。食物短缺可能让北 方这些朝代国力衰退,北方游牧民族 受到温度变动的影响更剧烈,因此南 侵。当气候恶化超越当时科技与经济 体系的承载力时,庶民不是被迫大规 模迁徙,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间接 地造成王朝的变更。
2013级Βιβλιοθήκη 英教13B班申路巾
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 变迁的初步研究》,当历史气候进入冷 期的时候,社会矛盾就会比较严重,而 此时的朝代更替就会相对频繁;相反, 当历史气候进入暖期时,就比较容易出 现盛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的汉唐 盛世是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宋金 对峙则是出现在当时的冷期。
• 历史上三大战争高峰期,分别为14世 纪中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革命、 17世纪中明末以李自成为首的暴乱及 满族入侵,以及19世纪中夺得满清半 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农民暴乱,均发生 于冷期内。这些战争均由于气候的变 冷使得粮食短缺,从而引起社会动荡。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农业 则与气候的变化紧紧相连,尤其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应对自然灾害的 能力不强的前提下,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明显,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地 产量,从而间接地影响经济和社会文化。
朝代更迭冷暖自知 重建中华五千年气候史

◎ 编辑|任红雨|文化|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气候变化可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朝代更迭 自知重建中华五千年气候史|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 75“”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先生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对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究,将5000年来气候变化与历史朝代年代对应,开启了气候变化与朝代演替研究的先河。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唐代诗人张籍的诗表明当时四川地区有荔枝分布。
然而在现代人的认知中,荔枝的生长区多位于南岭以南,很多人对杨贵妃能吃到荔枝表示怀疑。
历史时期的气候并非一成不变,气候的波动变化也对文明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70年代,著名学者竺可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首次重建了我国过去5000年的温度变化。
不久前,科学家利用现代地学研究手段,定量重建了我国北方过去5000年以来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序列。
此外,综合重建的暖季温度与同区域公海孢粉量化的降水数据,为我国过去5000年文明历史提供了更加完整的定量气候背景。
我们约请研究团队成员撰文向读者介绍相关情况。
———————————————竺可桢开启气候变化与朝代演替研究先河———————————————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过去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很多次的文明一统与分裂割据、和平稳定与战乱动荡,王朝更迭、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农民起义等司空见惯。
究其原因,不少学者都将气候变化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中国古代文明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深刻影响着作物农时与物候现象,古人靠天吃饭,一场自然灾害即能引起饥荒,进而发展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动荡。
古人已隐约发现历史时期气候存在反复无常的变化,早在北宋时期沈括就已根据地层中出露的竹类化石判断该地曾经有过湿热的气候,但是由于缺乏详细的气象观测资料,以致难以进行科学分析。
中国历史上气候及其他因素与王朝政治之关系

宋 晚期 ( 1 1 2 7 A. D . 之 前 )。
第三次大 幅度 降温 出现在北宋末 年 ,一下子气温降低到接近历史 最低 点 ,但气温有随后在南宋 中期 回升 ,但紧接着又在 1 2 7 9 年前后大 幅度降低 。温度接着又在元中前期 回升 ,很快又下降 ,接着又上升 , 这种波动直到元朝末年之后才趋 于缓和。 第 四次则出现在元朝被赶出 中原后 , 从 明朝建立到清朝灭亡 的5 0 0 多年的漫长时间中。 明朝 气温虽 然有过 几次 波动 ,但 相 比于宋辽金 元时期 已缓 和许 多 ,而清朝前期一直到中后期温度一直在稳步上升 ,但到 了1 8 世纪 中 叶, 气温大幅度下降,直到清灭亡 的时候温度才恢复到现今水平 。 从这些我们可 以得 到的一个结论就 是 : 气 候变化与王朝的兴起覆 灭 有着一定的相关 陛。在很多时候 ,我们基本可以用这个相关性来解 释王朝覆灭的问题 ,就拿清朝来举例子吧 :明朝晚期 ,崇祯帝朱 由检 励 精 图治 ,然 国祚 已尽 ,民不聊 生 ,国库发不起 军饷 ,政 治上东 林 党 、阉党争权 ,而在辽东 由于李成梁杀 了努尔哈赤一家 ,最终一个人 的过错导致了一个王朝的覆灭 。但这是主要原 因吗?或者说 ,有没有 个更加科学的理 由来解释它?有 。 因为从 明朝中叶就开始 了的明清 小 冰期使 得中国在这几 百年时间 内气温奇低 ,直接就在明朝后期导致 了一系列 的饥荒 ,使得农 民起义爆发 。同时 ,东北满洲地区也遭受奇 寒 ,生存 迫使满 洲人南 下 , 从 而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与清王朝的
气候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朝代更替的影响史上朝代更迭频繁,如果从夏朝开始算起的话,我国已经经历了23个朝代和混乱割据时期的更迭。
如果只是单单把朝代的更替的原因归咎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王朝的兴替从来就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他是多方面导致的结果。
今天我们谈谈其中最让人忽略的一个原因———气候。
气候对我国朝代更迭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总的来说,中国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税收和人口;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等等。
首先我们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超过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暖期,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低于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冷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暖期时间往往对应的就是大一统的王朝。
而冷期往往对应的就是战乱割据、王朝更替时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国运一般不超过两三百年,这个时间刚好和我国古代的冷暖交替时间相差无几,所以从气候的角度来看朝代的更迭是基本吻合暖盛阴衰这一规律的。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也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于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将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他们分别是:第一个温暖期的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的东周第二个温暖期的两汉第二个寒冷期的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的唐朝第三个寒冷期的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的明朝第四个寒冷期的清朝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相对于其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也是一个低温期。
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时期,26年平均气温为1.82摄氏度,这一寒冷区域正对应着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对古代中国来说,气候温暖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对比,气候变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决定著中原王朝的兴替。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东周第二个温暖期:两汉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唐朝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明朝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
在温暖期,中原王朝农业发达,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在寒冷期,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
我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过去2485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当然,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气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到了寒冷期,由于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败,加之低温导致的粮食歉收、造成饥饿,最后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
此外,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向南迁移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那么,今天我们正处于气候史上的什么时期呢?科研人员发现,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
在过去2485年间,有四个历史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于1970年至2000年的平均温度。
也许,气候变暖只是一个伪命题,长远来看,我们只是处于气候变化的某个正常时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与王朝更替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已经历了数十个王朝和五千年的文明史。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和平、衰退、战争的循环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分析战争和政权更迭的原因时,我们往往聚焦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君王等方面的原因,很少考虑气候、温度变化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难以解释历史为何反复重演,朝代更替频繁发生这个规律。
战争与王朝兴衰与气候变化有着十分明显的关系。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古代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业来影响社会发展的其它方面。
而古代社会朝代循环经常是通过战争和社会动乱来实现的.战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有组织的武装斗争,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演化机制①关键词: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农业战争王朝更替一、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研究气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要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情况。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于1972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按照竺可桢先生的分析,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是冷期和暖期交替出现的。
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是一个冷暖交替循环的时期,竺可桢称它为物候时期。
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我国进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2、从公元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3、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4、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隋、唐、北宋初期,我国气候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进入第三个寒冷期;6、从公元1200年到公元1300年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四个温暖期。
此后的1400年到1900年,又是一个漫长的寒冷期,期间也有一些冷暖起伏。
四个冷期分别为西周冷期,魏晋南北朝冷期,唐后冷期,明清冷期。
竺可桢认为,最低温度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400年,公元1200年1700年,波动范围为1~2度。
②将这些年份套置在中国历史上,可以发现,这些时期往往是战争加剧和政权更替时期古代社会朝代循环经常是通过战争和社会动乱来实现的,据统计,从先秦到现在,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大小战争共计12 800余次. 发生战争的高峰时期分别为西周末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后期、14世纪中元末、17世纪中明末,以及19世纪中.。
图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冷暖期时间尺度上战争总数,反叛战争和中国中部战争的最高频率都与最低和平均温度距平显著相关, 冷期与战争高频期存在高度吻合,温度距平与战争数量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二气候变迁对自然灾害、战争及王朝更替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王朝的兴衰与社会更迭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民族和文明的侵略,二是在国家内部由于生产力发展或阶级矛盾所导致的社会运动(包括统治者所进行的改革)。
㈠气候及自然灾害气候的频繁波动往往与各种灾异的出现相对应,由于气候极端不稳定,气温和降水量变率增大,旱涝等各种灾害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时期③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发生特别频繁的国家,其中气象灾害是重要的灾害类型之一。
根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对所记载的灾异进行统计,发现成灾年数高达91.68%,其中水灾成灾年率为67.39%,旱灾成灾年率达到59.28%,其他气象灾害成灾率为69.39%(其他气象灾害包括寒冻、冰雹、雪灾等) 图中可以看出战争水旱饥荒叛乱等在冷期发生的频率远大于暖期需要解释的是,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运输能力、管理能力、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及粮食(包括其他食物)生产技术、储存技术和产品结构所限,国家和社会对天灾的抵御能力也相对薄弱,因此天灾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力也就越大。
如导致山西民户大量流失的原因,就是寒冷气候导致的旱灾,永宁元年(301)自夏及秋,并州等地大旱,并引起大蝗,此后至于永嘉,疾疫兼以饥懂,灾害不断。
④气候变迁时期气象灾害频率高,高频的气象灾害导致农业、畜牧业的欠收,人民难以维持生计,同时气象灾害将通过灾害链扩大影响,最终可能成为战争爆发的主因。
张建民等曾提到:“从灾荒大量流民到乱民之间,实仅一步之遥,深入分析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有几次没有灾荒背景?由此引发的外族入侵、改朝换代亦不罕见。
”⑤㈡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气候的数次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且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越早,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强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大国,农业则与气候的变化紧紧相连,尤其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产量, 从而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影响。
这种影响在古代高人口密度的农业社会当土地产量减少时会带来饥荒、移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 从而引起战争、动乱和朝代更替的严重后果”⑦。
气候的变冷引起了农作物收成量的减少.这种减少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通过饥荒、税收减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等现象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表现为战争和社会动乱,最后通过改朝换代去缓解矛盾.研究表明,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而寒冷气候则引起农业萧条⑧。
温暖湿润气候使得农牧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北界北移,产出多样性,而且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减短,复种指数提高,单产提高,总产量增加,而且温暖气候状态下,自然灾害更少。
气候寒冷不利于地处中高纬度的北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畜牧业的发展,从而引起资源短缺,导致农业区逐渐南移,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因此,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
“五胡乱华”、蒙古和满族入侵,便是很好的例证。
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弱,沙漠化扩大,北方农业生态受到极大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短缺,是战争爆发的诱因,这是人们基于生存需求做出的必要选择。
北方民族为了获得资源,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疾病和饥荒随着移民的迁徙而遍布全国。
这种大规模移民的南迁对南方本土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游牧民族强行将农民的可耕地变为牧场,将所到之处变为奴隶社会,使社会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历史时期,气候变冷与中国的内部分裂期的重合,很难认为是偶然的。
国家的分裂,一般来讲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中央王朝权力的凋落,第二是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的严重对峙。
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下,气候变冷确实提供了这种条件。
”⑨移民、少数民族的内迁、经济重心的南移,共同削弱了统治阶级的统治权力和造成社会的混乱。
农业生产水平下降,从而影响到百姓的生活。
而农业生产水平的下降又造成了诸多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
当这些矛盾被完全激化以后,战争便不可遏制的到来。
㈢寒冷天气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处于高压状态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寒冷气候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的潜在动力,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南迁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西周时期游牧民族南迁正对应着公元前1000年的寒冷期,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南迁对应着100至500年的寒冷期,南宋时期南迁正对应着1100至1200年左右的寒冷期,明末清初满族南下,对应着“明清宇宙时期”由于天气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原民族。
由于北方不如温暖期适宜农业生产,而每当寒冷期到来之时,由于气温下降,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就会受到威胁,他们便会南下以获取生存空间和粮食、牲畜等等。
为了对付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分散了治国精力,再加上游牧民族对中原经济的破坏,使得内乱加剧。
在这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气候在温暖期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着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实力强弱的对比,直接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
三结语历史时期,气候变冷与中国的内部分裂期的重合并不是偶然的. 气候变迁是影响王朝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在每一次战争的爆发、社会的动乱和朝代更替都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矛盾上找到直接的引发理由,但冷期粮食减产所带来的环境承载力(Human capacity)下降无疑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推波助澜的促成了战争、动乱和改朝换代。
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则使得这种规律在我国显得更加的明显。
历史时期气候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气候的突变,对中国冲击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便是对传统农业的灾难性影响,气候变化引起连锁反应,并最终对农业生产形成巨大的冲击。
①FriedM.The Evolution of Soeiety.NewYork:RandomHouse,1967②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③张渭莲.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J].中原文物,2006,(1):37~45④胡阿祥.东晋南朝山西州郡县侨置考述[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⑤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⑥兰伊春,江旅冰.浅述气候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的历史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43-47.⑦章典、詹志勇、林初升、何元庆、李峰:《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与朝代更替》,《科学通报》,2004年12月第49卷第23期⑧王铮、黎华群、孔祥德等:《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历史借鉴》,《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第6期。
⑨王铮、张丕远、周清波:《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地理学报》,1996年7月第51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