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谋篇》全文及翻译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
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
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故先王之道阴。
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制道,在隐与匿。
”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
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出处】本句出自《鬼谷子》:谋篇【原文】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①。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②。
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
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故先王之道阴。
言有之③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制道,在隐与匿。
”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
由能得此,则可与谷④远近之义。
【注释】①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圣人谋划事情,隐而不露;愚人谋划事情,张扬外露。
道,谋略,原则。
阴,隐秘,隐藏。
阳,公开,张扬。
陶弘景注:“圣人之道,内阳而外阴;愚人之道,内阴而外阳。
”②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救亡图存和转危为安都是很难的事,唯独智者才能做到。
陶弘景注:“智者宽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难事。
然而不智必有危亡之祸,以其难事,故贤者莫得申其计划,则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难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则他莫能为,唯智者可矣。
故曰无为而贵智矣。
”③言有之:古语有这种说法。
陶弘景注:“言先王之道,贵于阴密。
寻古遗言,证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制道,唯在隐匿。
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专在仁义忠信也。
故曰非独忠信仁义。
”④谷:养,引申为商讨之意。
【译文】所以,圣人施展计谋隐而不露,愚人施展计谋公开张扬。
有智慧的人成事会很容易,资质愚钝的人成事就比较困难。
由此看来,灭亡的事物不会继续存在,危乱的局面难以回到安全。
鬼谷子智谋“攻其所必救”;弟子孙膑“围魏救赵”完美体现;

鬼谷子智谋“攻其所必救”;弟子孙膑“围魏救赵”完美体现;攻其必“救”,迫使局势发生变化【原文】益之损之,皆为之辞。
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
【译文】谋略的增减变化,都要讨论得失。
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势”的权谋,发现对方的用心,了解隐微的征兆,然后再进行决断。
鬼谷子认为:“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
”即给对方制造危机,然后自己利用这种危机,便可以巧妙地扭转当前的局势,变被动为主动。
“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的话很精辟,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战略智慧。
“危”只是一种非常的手段,“决”才是最终的目的。
其主要策略是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攻其所必退,歼其退者。
用于军事上,这种智谋就是与势头强大、兵力集中的敌军作战时,不如采取避强攻弱的战术,攻打对方的要害和薄弱环节,分散强敌的兵力和注意力,然后集中己方兵力,加以痛击。
这一智谋,表面上看是舍近求远,实际上,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所以它离胜利更近,往往能取得一招制胜的神奇效果。
有一个乞丐在海边上寻找食物,向一个打渔的人要一条鱼吃,打渔的人没有答应把鱼给乞丐,而是给了乞丐一根鱼竿,说:“我给你一条鱼,你一会儿就吃掉了,你下次还会找我或找别人来要鱼吃。
如果我给你一根鱼竿,你就可以去钓鱼,自食其力,自己活下去。
”这个思路实际上是和鬼谷子的主张是一样的,以关键处为突破口,治标治本。
在做事情时,若能机智地采用“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的方法,避实就虚,往往能达到趋利避害、机动歼敌的目的,轻松取得最好的结果。
在战场上,能够成功地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其中很有学问,而攻其必救人为地打破平衡是调动敌人、引导变化朝着对自己有利方向发展的最常用方法。
“围魏救赵”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
公元前353年,逐渐强大起来的魏国开始蠢蠢欲动,魏惠王派精通兵法的魏国大将军庞涓率领八万大军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
《鬼谷子》全文译文及翻译

《鬼谷子》全文译文及翻译《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第一捭阖第二反应第三内揵第四抵巇第五飞箝第六忤合第七揣篇第八摩篇第九权篇第十谋篇第十一决篇第十二符言本经阴符七篇本,事物的根本,经,常见的原则。
阴,暗中。
符,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
阴符,指外界事物的发生与内心所谋暗中契合。
“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
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
”本篇分为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七种修养方法,指导人们培养内在的神气、意志,以调动自身因素解决外在问题,每一部分阐述了一个问题,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来看,又有一定逻辑关系。
文中有明显与道教相通的说法。
《本经阴符》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说是本书的主体和根本,它阐明了纵横家运用谋略时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纵横家的自身修养,运用谋略的原则和方法。
并强调以人的内在修养为根本去治理外物,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根本。
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持枢中经------------------------------------------简介《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
《鬼谷子》书中以道家老子观点为主,渗透出儒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家学说的思想内涵,集诸子百家学说之大成。
《鬼谷子》用大量篇幅讲述了洞察心理、权谋策略和口才技巧,是一部入世成事的心机妙典。
《鬼谷子》一书,据传是由鬼谷先生的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此书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
《鬼谷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揵》《抵巇》四篇。
中卷含《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八篇。
《鬼谷子·谋篇》全文及翻译

《鬼谷子·谋篇》全文及翻译鬼谷子·谋篇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审得其情,乃立三仪。
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
参以立焉,以生奇。
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夫度村、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想疏者,其偏害者也。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
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
”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鬼谷子·谋篇第十》释义

《鬼谷子·谋篇第十》释义谋篇第十题解《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谋虑》。
“谋”是计谋、谋略的意思。
本篇与《权篇》也是姊妹篇,人们常常以“权谋”并称。
《权篇》主要讨论如何衡量游说对象,本篇则主要讨论如何讲究谋略,出谋划策。
本篇的题注已遗失,从内容来看,涉及到计谋的准备、对象、方法、原则等,是关于谋略的专论。
本篇在论述时,始终贯彻着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与重视人的作用的主导思想,反映了《鬼谷子》独特的价值观。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1]。
审得其情,乃立三仪[2]。
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3]。
奇不知其所雍,始于古之所从[4]。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5],为其不惑也。
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注释[1]“凡谋有道”三句:陶弘景注:“得其所因,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
”[2]三仪:《太平御览》引有佚注曰:“三仪,有上有下有中。
”仪,标准,法则。
[3]参以立焉,以生奇:陶弘景注:“言审情之术,必立上智、中才、下愚。
三者参以验之,然后奇计可得而生。
”参,参验,比照。
[4]奇不知其所雍,始于古之所从:陶弘景注:“奇计既生,莫不通达,故不知其所雍蔽。
然此奇计,非自今也,乃始于古之顺道而动者,盖从于顺也。
”雍,通“壅”,壅塞。
从,从事,实践。
[5]司南:指南针,古代用来测方向的仪器。
译文凡是给人家谋划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一定要追寻当前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经过,特别是当前面临的处境等实情。
知道这些实情后,设计上、中、下三种标准的计策。
然后将这三种标准的计策相互参验,吸收互补,确定出所需要的那一种,奇计就产生了。
奇计产生后便可以无往而不胜。
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必须遵循。
所以,郑国人进山采玉的时候,一定要驾上装有指南针的车,就是为了不迷失方向。
揣度对方的才干,衡量对方的能力,揣摩对方的实情,就是处理事情、设计计谋的指南针。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1]。
鬼谷子七十二术全集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鬼谷子七十二术全集原文及白话文译文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鬼谷子,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仪、苏秦。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于制事”。
第一计陽谋陰谋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陰或陽,圣人谋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
”计谋,有陰谋和陽谋之别,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轻视对方,因为事件、环境、情报都有假的。
所以圣人应该高深莫测。
鬼谷子所谓“陰”,是谋之于陰成之于陽。
第二计扭转乾坤鬼谷子曰:“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
”鬼谷子认为,当形势对我们不利时,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涵养自己的精神力量,因为只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强大了,才可以扭转乾坤。
第三计各个击破鬼谷子曰:“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
”鬼谷子认为:要想使对方的威势分散,我们必须效法伏熊,伺机而动,各个击破。
第四计如闭如卦鬼谷子曰:“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尤仪。
”鬼谷子说:在作战时,人们必须象圆环那样随机应变,运转自如,使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
第五计盗尽天机鬼谷子曰:“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击、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象之宜。
”鬼谷子认为,一个高明的人,在瞬息万变的事物中,应及时抓住事物转化的时机,去调整或执行自己的计划。
第六计一言兴邦鬼谷子曰:“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世人说话随口而发,一言错出,遗祸无穷。
第七计众不敌寡鬼谷子曰:“将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逆之,逆之,虽盛必衰。
”一个人,一旦他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即使一时拥有强大的势力,也必然会失败;一个人,如果能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那么,即使目前势单力薄,也能以少胜多。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鬼谷子捭阖第一【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①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②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③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④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⑤。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⑥。
【注释】①众生:使有生命者生存,也就是人民大众。
②阖:闭的意思。
③筹策:原为古代计算用具。
这里指谋划。
④见:发现。
⑤门户:即上文所说'存亡之门户'。
⑥阴、阳、柔、刚、开、闭、弛、张:分别指事物所处的不同状态及表现,因此,应采用相应行动。
【译文】考察过去的历史,生存在天地之间的圣人是芸芸众生的先导。
通过观察阴和阳两类事物的开合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且进一步了解事物存在和死亡的途径,筹划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揭示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预测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上的作用,从古至今,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
虽然事物的变化没有止境,然而他们最终都各有自己的归宿。
或者是阴气,或者是阳气;或者是柔弱,或者是刚强;或者是开启,或者是闭合;或者是松弛,或者是紧张。
【原文】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①,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②。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③,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④。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⑤。
【注释】①度权量能:推测权变、能力之大小优劣。
②差:差别。
③实虚:实情与表面现象。
④阖而闭之:闭合并表示不同意见,以观察其诚意。
⑤先从其志:先顺从对方的意思。
【译文】因此,圣人要一以贯之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关键,审视体察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推测对方的能力,预估对方的技巧。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其全文及译文如下:全文:捭阖第一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反应第二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
多张其会而司之。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
内揵第三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
独往独来,莫知能圉非在乎用力多寡也。
抵巇第四巇者,罅也。
罅者,(山间)也。
(山间)者,成大隙也。
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
独保其用。
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牙□膓之谋未发威怒之日。
圣人纵之于己以为文,归之于度以为常。
顺之于理以为和猛之于物以为宽;填之于道以为实;固之于民为易;备之于前为吉;晦之于后为否;行之于明为险;说之于国为甘露;哽之于敌为溃痈;行之于大顺为国家基石。
飞箝第五飞箝之术:使人充满欲望而不能自禁按既定计划行动、言谈的心理状态为实现大我战略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鬼谷子·谋篇》全文及翻译鬼谷子·谋篇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审得其情,乃立三仪。
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
参以立焉,以生奇。
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夫度村、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想疏者,其偏害者也。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
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说人主者,必与
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
”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
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译文
对于一个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实情。
根据研究,来确定“三仪”。
“三义”就是上、中、下。
三者互相渗透,就可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
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
所以凡是感系疏远的。
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
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头系。
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
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墙壁
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而事物又生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义议论,议认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即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
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数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进清理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
这就是所谓会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
因此说,愚者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
所以强大是由微弱积累而成;直壮是由弯由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积累而成。
这就是因为“道数”得到了实行。
所以,对那些外表亲善而内心入手进行游说;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要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
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出游说的要点;要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征服对方;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危害来权衡利弊;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防范。
揣摩之后加以威胁;抬高之后加以策动;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验之后加以响应;拥堵之后加以阻塞;搅乱之后加以迷惑。
这就叫做“计谋”。
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成的党内是没有裂痕的;正规策略不如
奇策,奇策实行起来可以无往不胜。
所以向人群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
同样道理,向人臣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私情。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要被疏远。
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要有危险。
不要拿别人不想要的东西,来强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
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
所以,要进行隐密的谋划和公开的夺取。
想要除掉的人,就要放纵他,任其胡为,待其留下把柄时就乘机一举除掉他。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
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对那些还没了解透彻的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
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
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
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理智慧的人成事困难。
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骚乱了,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
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
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
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陷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庆、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
如果能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真义,就可以与人交谈,
假如双方谈得很投机,就可以发展长远的和目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