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第五章_公共政策的监控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企业B. 政府C. 社会组织D. 个人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A.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 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 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权力B. 权威C. 公共D. 利益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的分配。
A. 限制性B. 强制性C. 利益性D. 权威性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的集中反映。
A. 社会需求B. 公共权力C. 集体利益D. 社会利益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 系统性B. 层次性C. 超前性D. 整体性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 倾斜性B. 合法性C. 系统性D. 权威性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 史密斯B. 伊斯顿C. 西蒙D. 拉斯韦尔9.指出“公共政策”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的是学者()。
A. 伍德罗·威尔逊B. 米歇尔·哈蒙C. 罗伯特·达尔D. 药师寺泰藏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选择B. 综合C. 分配D. 落实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 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B. 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 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D. 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 利益整合B. 利益选择C. 利益分配D. 利益落实4.政策的导向是()的导向。
A. 行为B. 文化C. 观念D. 条件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A. 客观引导B. 间接引导C. 直接引导D. 主观引导6.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3)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3)名词解释公共政策50)、替代性政策执行偏差替代性政策执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被换上与原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1)、观望性政策执行偏差观望性政策执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通过观察上级的态度、措施以及同级部门的行动再决定反应,因此错失执行的良机。
52)、公共政策监控公共政策监控: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控制53)、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主体在进行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者无效的公共政策及其相关内容。
54)、公共政策周期公共政策周期:公共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阶段后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过程。
55)、公共政策案例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5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57)、选择性执行偏差选择性执行:完整的政策在执行时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遗弃,使政策内容残损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58)象征性执行偏差象征性执行:在政策执行中只作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上都没有到位的执行活动,"阳奉阴违"。
59)、政策持续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有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60)、政策评估政策评估: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评判。
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则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评判的一种政治行为。
61)、公共政策控制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公共政策概论--第五章_公共政策的监控

绝大多数公共政策都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 中运行的,政策的实际产出和实际后果受到 多种因素多个作用方向的影响。人的有限理 性、利益局限、价值 偏好、信息不全,乃至 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等,都会使政策的施行 及其后果偏离预期。为了及时发现并纠正偏 差,监控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于政 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终。
第一节 政策监控概述
一、政策监控的涵义
政策监控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 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 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 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进行,提高 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 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二、政策监控机构的构成
(一)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立法机关政策监控的活动及其方式主要表现为: 1、依靠法律监控公共政策。 2、听取和审议预算、决策、立项等,对公共 政策的内容、规模、方向等加以监控。 3、通过人事任免来影响和监控公共政策。 4、以质询和诘问等方式对公共政策加以监控。 5、通过视察、检查和组成针对特定问题的调 查委员会而对各部门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 行监督。
(四)政党系统对政策的监控。 1、将自己的成员选入立法机关,通过影响立法 来监控公共政策的制定。 2、通过将自己的成员列入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各 部门以影响政策的监控。 3、执政党可以动用从党纪到国法的各种形式对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监控。
(五)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游说活动是各种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影响 决策的主要方式。游说方式主要有四种: (1)接近。 (2)信息。 (3)基层动员。 (4)提供竞选支持。 (六)公众对政策的监控。
(二)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1、裁定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与原则是否合法。 2、裁定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合法。 3、监督政策的执行是否合法。
课后题解-公共政策学(第二版)-第五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五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1、试述政策系统的构成以及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的关系。
所谓政策系统是指一个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即政策系统是由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三大子系统构成的。
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相关政策行为者频繁互动的结果。
另一方面,政策系统又为政策行为者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设置了框架和平台。
我们必须准确界定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各政策子系统或政策行为者的性质、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它们与政策系统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以达到进一步优化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之目的。
2、什么是政策网络?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所谓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
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②交换资源的需要;③结盟的需要;④追逐权力的需要;⑤协调的需要。
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①现代民主社会里政策网络是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异质的参与主体组成的;②政策网络的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在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合作,以协调利益,实现共赢;③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并不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而是政策行为者对功能和结构认知的结果。
3、什么是政策环境?其构成要素有哪些?对于具体的政策主体系统来说,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一是政策系统所处的一般环境(客观事实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二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具体环境(主体认知环境),即系统的工作环境。
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也就是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分析一般环境是为了理解政策系统提供宏观、总体的框架和背景。
公共政策监控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 动
• 2.政策监督的条件与监督对象之间保持时时沟 通 • 第三,在机构设置上保持监督机构的独立 性 • 第四,对监督对象有影响权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 动
• 3.政策监督的内容 • (1)对政策制定活动的监督 • (2)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 • (3)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
• 1.政策调整的内容 • 第一,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 • 第二,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或再确立 • 第三,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 甚至重新制定 • 第四,对政策效力的调整 • 第五,对政策主体、客体的调整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
• 2.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影响 • (1)政策调整的原因 • 客观原因 • 主观原因
第一节 公共政策监控概述
• 一、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 • (1)公共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主体 • (2)公共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客体,即公共政策 系统及其运行 • (3)公共政策监控表现为一个活动过程,而不是 一个孤立的活动环节 • (4)公共政策监控具有目标指向,即保证政策系 统的顺利运行
第一节 公共政策监控概述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
• (2)政策调整的影响 • 首先,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科 学合理 • 其次,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权 威性和严肃性 • 最后,政策调整有利于保持公共政策的稳 定性和连贯性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
• 3.政策调整的功能活动 • 第一,获取反馈信息 • 第二,调整政策方案 • 第三,实施调整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 动
• 3.政策控制的程序 • (1)确立标准 • (2)衡量绩效 • (3)纠正偏差
第二节 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各章重点问题部分

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二、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权威性分配1、对戴维·伊斯顿定义的分析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思想,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
我们认为,为免于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基本掌握,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具体地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
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
这也是我们前面主张的,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的理由。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不同的另一点是,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分配上。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4政策监控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监控
引言
政策监控是政策过程的一个基本功能活动,贯穿于政策 过程的始终,影响和制约着政策过程的其它各个环节, 它是政策过程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
本章主要内容: 一、政策监控的概念 二、政策监控的必要性和作用 三、政策监控的体系的构成
一、政策监控的概念
1.政策监控的含义
(1)关于政策监控含义的考察 ①张国庆:是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 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运行状态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②陈振明: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 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 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 ……
附:公共政策监控体系分析模型
政策信息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政策权力 政策 过程 政策监控三要件: 政策权力——能力要件 政策信息——知识要件 利益诉求——动力要件 政党 利益诉求 公民
大众媒介
利益集团
讨论与思考
当前中国的政策 监控存在哪些问 题?应该如何解 决这些问题?
3.政策监控的类型பைடு நூலகம்
(1)根据政策过程的阶段划分 ①政策制定监控; ②政策执行监控; ③政策评估监控; ④政策终结监控; (2)根据政策监控的时态分类 ①事前监控;②事中监控; ③事后监控 (3)根据政策监控的层次分类 ①自我监控; ②逐级监控; ③越级监控 ……
二、政策监控的必要性和作用
1.政策监控的必要性——存在使得政策运行可能出
……
2.行政机关的政策监控
(1)行政监控
①中央政府的监控; ②综合部门的监控; ③主管部门的监控;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答案解析

期末作业考核《公共政策分析》满分100分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30分)1.政策调整:答: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2.政策终结:答:指公共决策者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政策终结发生在政策评估之后,是人们主动进行的,是提高政策绩效的一种政策行为。
它不仅代表就政策的结束,还象征着新政策的开始。
政策使命的结束,失误政策的废止和稳定的长效政策转化为法律这三种情况都可以看作政策终结。
3.评估目标:答:政策评估是指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的活动。
4.建议:答:建议,通常是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客观存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意见,使其具备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条件,使其向着更加良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完善和发展。
5.指标:答:指标,指的是衡量目标的单位或方法。
6.政策执行的法律方式:答:政策执行的方式有:行政方式,法律方式,经济方式,思想诱导方式。
其中法律方式有较高的强制性、稳定性和较普遍的制约性。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公共政策的性质是什么?答: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作为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集中反映了社会利益,从而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
因而,许多学者都将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定位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认为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归属、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政党系统对政策的监控。 1、将自己的成员选入立法机关,通过影响立法 来监控公共政策的制定。 2、通过将自己的成员列入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各 部门以影响政策的监控。 3、执政党可以动用从党纪到国法的各种形式对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监控。
(五)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游说活动是各种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影响 决策的主要方式。游说方式主要有四种: (1)接近。 (2)信息。 (3)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员。 (4)提供竞选支持。 (六)公众对政策的监控。
三、政策监控的作用
政策监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政策的合法化。 (二)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 (三)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四)促使政策终结。
第二节 政策监控机制的比较分析
西方政策监控机制的特点: (一)政策监控的基本依据——分权与制衡 原则。 (二)司法审查对公共政策的有效监控。 (三)中央政府权力的扩展与政策监控手段 的更新。
(二)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1、裁定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与原则是否合法。 2、裁定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合法。 3、监督政策的执行是否合法。
(三)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1、行政管理机关的监控。 (1)中央政府对所属部门及地方政府的监控。 (2)综合部门的政策监控。 (3)主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2、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监控,即行政监察。
第一节 政策监控概述
一、政策监控的涵义
政策监控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 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 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 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进行,提高 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 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二、政策监控机构的构成
(一)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立法机关政策监控的活动及其方式主要表现为: 1、依靠法律监控公共政策。 2、听取和审议预算、决策、立项等,对公共 政策的内容、规模、方向等加以监控。 3、通过人事任免来影响和监控公共政策。 4、以质询和诘问等方式对公共政策加以监控。 5、通过视察、检查和组成针对特定问题的调 查委员会而对各部门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 行监督。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监控
绝大多数公共政策都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 中运行的,政策的实际产出和实际后果受到 多种因素多个作用方向的影响。人的有限理 性、利益局限、价值 偏好、信息不全,乃至 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等,都会使政策的施行 及其后果偏离预期。为了及时发现并纠正偏 差,监控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于政 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