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法总结

分类法总结
分类法总结

分类法总结

第一节 分类标引语言概述

1. 类(Class )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同属性或特征的若干事物的集合,是对具有同样属性的一

组事物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概念。

2. 分类(Classification )把相同的事物集中在一起,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而且把不同

的事物根据彼此相互的关系,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体系。

3. 文献(Document )用文字、数字、图形、图表、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

经验、信息记录下来的一切物质载体。

4. 文献分类(Classification of Document )是运用特定的分类语言,揭示文献所记载的知识

5. 分类法:以

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对概括信息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的概念或术语,

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而形成的类目一览表。

(二)分类法的概念逻辑原理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的内涵 —— 指反映事物的内容或质的规定性,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

2)概念的外延 —— 指事物的适用范围或量的规定性,即反映本质属性的一类一类、一个一个事物。 2.概念的划分与规则

以事物的某种属性作为标准,将属概念划分为各有关的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个要素 母项——被划分的概念。

子项——从母项划分出来的新概念。

划分标准——将一个母项划分为若干个子项所依据的标准。

三、分类法的基本类型

1.等级列举式分类法(Grade enumerate Classification)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运用概念的划分与概括原理,把概括文献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的主题概念列举为类目,通过概念的层层划分和隶属,构成概念等级体系,为每个类目配上相应号码作标识的标引语言。

例子:《杜威十进分类法》:简称杜威法

(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DDC )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国会法

(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LCC)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简称中图法(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CLC)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特点

(1)根据用户使用需要,按学科或专业有层次的集中、系统地揭示文献内容。

(2)采用等级列举方式,将分类结构加以完整显示,类目体系概括、直观。

(3)标记符号简短明了,既适用于分类检索系统,又适用于文献分类排架与文献分类统计。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不足

1.不能充分揭示文献中的专深主题和复杂主题。

2.其等级结构、单线序列和先组式标记,使类表具有一定的凝固性,不能根据需要随时改变和调整检索途径。

3.其静态结构具有一定的拘束性,难以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

4.类目详尽、篇幅较大,对类表管理的要求较高。

2.分面组配分类法(Faceted Classification)

运用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原理,将文献中复杂的主题概念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主题单元或概念因素,再通过若干个简单主题单元的组配来综合表达复杂的主题概念。

典型的分面组配分类法是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创建的《冒号分类法》(Colon Classification,简称CC)

分面组配分类法的特点

1.通过概念组配,能够较准确地揭示文献中大量存在的专深主题和复杂主题。

2.分面标记具有较强的表达性,可以表达出主题成分所属的分面。

3.对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通过组配方式,表达复杂主题。

4.组配分类法的类表篇幅较小,便于控制、管理、增补、修订等。

分面组配分类法的不足

1.分面类表的类目体系是隐含的,直观性不如等级列举式分类法。

2.类表结构和标记方法比较复杂,标记符号须通过组配才能得到。

3.标引难度较高,要求分类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4.分面标记的成分复杂,号码冗长,不适宜用于组织文献排架。

3..体系—分面组配式分类法

体系——组配式分类法是一种在体系分类法中采用分面组配方法而形成的分类法。它基本上是体系分类法,但大量使用各种通用复分表、专类复分表及仿分和组配方法,并且用多种复分、组配标识符号,使分类号保持分段的组配形式,甚至可以进行轮排。 国际十进分类法主表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一版(1975),1971年开始编制,1973年发行适用本,1975年正式出版。定名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第五版(2010),新增1631个类目,停用或直接删除约2500个类目,直接修改类约5200多个,最终确定类目共计51630个,补充了新主题、新概念,调整完善了类目体系,增加了复分标记等。

《中图法》的结构剖析

《中图法》的标记符号

1. 混合标记符号

采用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制标记符号为基本标记符号。

《中图法》辅助标记符号

《实践论》A424,互见类号为B023a

2.“—”总论复分号

《物理学》O4-61

3.“()”国家、地区区分号

《美国小麦杂交育种经验》

S512.103.51(712)

4.“= ”时代区分号

《羽坛辣妹子自话》K825.47=76

5.““””民族、种族区分号

《犹太人经商智慧》F715“382”

6.“〈〉”通用时间、地点区分号

《冬季温度预报》P457.3<114>

7.“:”组配符号(关联符号)

TP399 :F716 商业售货计算机

8.“. ”间隔符号

TS102.527

F755.126.524.01

U528.063(516)、G254.12(2)

《中图法》的标记制度

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八音”乐器分类法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八音”乐器分类法 【摘要】一个分类体系,不仅可以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同时能反映其政治,艺术等方面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日常的生活习俗。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的文化意义进行思考和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思维方式、独具特色的世界观和民族生活习俗。 【关键词】世界观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祭祀 生活习俗 一、中国乐器分类法的历史演变 我国传统乐器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历史悠远,有关乐器分类的理论,早在先秦时期,便有所记载和传承。如:《尚书益稷》中记载:“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尚书舜典》中也有相关文字:“三载四海灭八音”;“八音相克”;而在《周礼春官》中更是有详细的记载和介绍:“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从这些古史资料中,不难看出西周时期,中国就乐器分类的理论已然相对成熟稳定,这种以制作乐器的材料材质为依据和主导的划分方法,叫作“八音”分类法,其中,金是指金属铸造的乐器,如:钟、铃、编钟。石是指石或玉制造的乐器,如:磬、方响。土是用泥土烧制的乐器,如:埙、缶。木是指用木材制作的乐器,如:柷、敔。革是指用兽皮制作的乐器,如:鼗、雷鼓。匏

是指类似葫芦状的乐器,如:笙、竽。竹是指竹子制作的乐器,如:萧、笛。而丝则是指用马尾或丝线等发声的乐器,如:琴、瑟。这种八音分类法一直被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所沿用。直至宋代,乐器不断增多,而人们对乐器的演奏功能也越来越有兴趣,于是乐器开始根据发声的模式而进行分类。南宋学者王应麟将乐器先根据八音的方式分,接着再归类为吹奏、敲声,以及丝弦等三类。到了明代,朱载堉完善和发展这种以乐器的发声特点和性能来分类的乐器分类法,将传统的“八音”分为三类,一类是“吹管乐器”,一类是“弹弦乐器”,另一类是“敲打乐器”。而近代的音乐学者——如王光祈、杨荫浏等音乐学家,对乐器的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法。 二、八音分类法的文化意义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这种“八音”乐器分类法,不仅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文化观密不可分;同时,根据制作乐器的材料来分类的方法我们可以窥见远古时代一种重要民族生活习俗——祭祀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生活中 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乐器是音乐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无话表象现,它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和观念,而对乐器的分类则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思想行为方式和逻辑思维习惯。我们不难发现,与西方管、弦、击三分类法不同的是:金、石、土、木、丝、竹、匏、革,都是具体地存在于世

高中化学-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分层练习

高中化学-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分层练习 层级一 学业达标练 1.碳酸钠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其中正确的是( ) ①碱 ②含氧酸盐 ③钠盐 ④碳酸盐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选D 纯碱若采用交叉分类法分别属于含氧酸盐、钠盐、碳酸盐。 2.符合如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 A .NaHCO 3 B .Cu 2(OH)2CO 3 C .NaCl D .Na 2CO 3 解析:选D A 项属于酸式盐;B 项为碱式盐、铜盐;C 项不属于碳酸盐。 3.对于化学反应A +B===C +D 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生成物C 、D 有一种为单质,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 .若生成物C 、D 分别为两种沉淀,A 、B 有可能为盐和碱 C .若生成物C 、D 是盐和水,则A 、B 一定是酸和碱 D .若生成物C 、D 是两种化合物,则A 、B 一定是化合物 解析:选B 由反应CO +CuO =====△ CO 2+Cu 知,A 项错误;由反应Ba(OH)2 +CuSO 4===BaSO 4↓+Cu(OH)2↓知,B 项正确;由反应CuO +H 2SO 4===CuSO 4+H 2O 知,C 项错误;由反应CH 4+2O 2点燃,CO 2+2H 2O 知,D 项错误。 4.Na 2O 、NaOH 、Na 2CO 3、NaCl 、Na 2SO 4可按某种标准划为同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已知Na 2O 与水反应生成NaOH)( ) ①钠的化合物 ②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 ③可溶于水的物质 ④水溶液导电 ⑤钠盐 ⑥钠的含氧化合物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b.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时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组内讨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亲身感受到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分类方法后为后续学习将会带来很大方便。因此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学生从初中单一分类法中走出来如何进入本课的新情境,掌握新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如果有一个学生家长问你,要你帮他找他的孩子,你怎么问这位家长?l来帮助他找到他的孩子。 学生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分类实例 (二)通过情景,探求新知 化学中有哪些分类方法? 活动1:对明星进行分类 讨论什么是交叉分类法,说出他的特点与优点 巩固练习1 :请对下列物质进行交叉分类 练习2:请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交叉分类 活动2:看生物类别的分类 讨论什么是树状分类法,说出他的特点与优点 巩固练习3:将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进行树状分类 (二)利用情景,巩固新知 练习4:请分别以钙和碳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关系 (四)小结与巩固 1 反思:是否认同学习和利用分类法对学习化学有帮助;是否认同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呢? 2 巩固练习 下列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物质找出来。 (1)空气N2 HCl CuSO4·5H2O (2)SO3 KOH H2NaCl (3)H3PO4H2SiO3 HCl H2SO4(4)NaCl Na2SO4Na2CO3 BaCO3 3 作业;1 、P25实践活动第一问 2 P29第1、2题

传统图案的分类

传统图案的分类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传统图案的分类 传统图案可定义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图案艺术。传统图案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文化和审美,具有经典的涵义。 有缠枝花图案、卷草图案、团画图案、中国吉祥图案、佩兹利图案、日本友禅图案、印度纱丽图案、夏威夷图案、东南亚蜡防图案、非洲蜡防图案、土着树皮图案、东非康茄图案、法国朱伊图案、英国莫里斯图案等。 1 缠枝花图案 Motif of Entangled Floral Branch 植物花草以柔和的半波状线与切圆,并在其间缀以多种花朵,枝茎上填以叶子。 因其连绵不断的结构,故有“生生不息:的美好吉祥寓意。缠枝花可谓是世界范畴的纹样,无法追究其起源。 2 卷草图案 Motif of Rolled Grass 盛行于中国的唐代。而有“唐草”之名。《中国丝绸艺术史》有记载“忍冬的骨架启发了唐草的思路,葡萄和石榴的形象又为唐草增添了无穷的变化”。 阿拉伯藤蔓纹样受到古埃及、古希腊和波斯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艺术赋予的绚丽视觉特性,涡卷的曲线韵律形成阿拉伯风格的卷草图案。

卷草图案以其动感流畅、柔中带刚的艺术特性流行于全世界。 3 团画图案 Motif of Grouped Floral 中国传统纹样,以精美细致、饱满华丽的艺术样式着称,多以刺绣工艺为主。外形圆润成团状,似圆形适合纹样。 4 中国吉祥图案 Motif of Chinese Fortune Design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的审美文化心理形成了“吉祥”的图案特色。如龙凤、云纹;莲花、鲤鱼(连年有余);喜鹊、梅花(喜上眉梢);更有“双凤朝阳”、“梅兰竹菊”等。 还影响了18世纪的欧洲洛可可艺术图案纹样,给世界艺术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云锦 吉祥纹样 5 佩兹利图案 Motif of Paisley 起源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克什米尔地区 佩兹利纹样在中国称其为“火腿纹样”;伊朗以及克什米尔地区称为“巴旦姆纹样”或“克什米尔纹样”;日本称为“曲玉纹样”;在非洲称为“腰果纹样”;西方国家称为“佩兹利纹样”。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二、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和《隋书经籍志》 (一)荀勗的《中经新簿》 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所立六略,按今天通行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衡量,六艺略大半属于经部,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均属子部,诗赋略属集部,未给史书设立部类,而将《国语》、《战国策》、《太史公》(《史记》)等史书纳于六艺略春秋类之中。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史书的数量不多,尚不足以单独立部类。东汉魏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图书的数量大大增加,东汉以后国外传来并译成汉文的佛经、本土新出的道教图籍、起居注、地方志、氏族谱等都难以归入六略中,图书的实际情况,需要重新整理编目,并按图书内容改进分类方法。西晋时期,出现了荀勗编定的新书目《中经新簿》。 《隋书·经籍志·序》说:“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荀勗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但录题及言……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可见荀勗是在曹魏政权校书编目而成的《中经》的基础上,校理西晋藏书而编著出《中经新簿》的。荀勗《中经新簿》的最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七略》、《汉书·艺文志》习用的图书六分法,改为四分法,即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按其收录的图书内容看,约分别相当于后世习用的经、子、史、集四部。二是将史书单独立为部类,与其余三部并列,以反映当时书籍的实际情况。但荀勗仅记每书书名,加上简单的注释(作者、卷数、存佚情况等),而不再像刘向那样为每部书撰写一篇叙录。因此,《中经新簿》相对于《七略》、《汉书·艺文志》当更加简明,但在学术上的作用却降低了。

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比较

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比较 ——以淘宝网和《中图法》为例 摘要:本文以淘宝网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例,对网络信息分类法和传统文献分类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信息分类法的不足之处,并对网络信息分类法的进一步完善给出了若干意见。 关键词:网络信息分类法;传统文献分类法;比较;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Network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Taking TaoBao Web and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as Examples Author:Sun Yinan Abstract: Taking TaoBao web and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as examples, this paper comparatively study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network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Key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compare;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随之而来的便是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兴起,关于网络信息分类法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笔者就淘宝网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实例进行了研究,对网络信息分类法和传统文献分类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通过研究分析出了网络信息分类法现存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对策。 一、网络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比较 网络信息分类法和文献分类法,是目前信息组织的两种基本方法。长期以来,传统的文献分类法在进行信息资源组织、建立分类检索工具、分类统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环境的出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分类法的处理对象和手段,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一种新型的分类工具———网络分类法。采用传统文献分类法的分类系统和网络信息分类系统在知识体系上的明显区别是:前者沿用了传统分类法的知识体系,后者则根据网络信息环境现状设计了新的知

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具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可将决策者对复杂对象的决策思维过程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复杂问题包含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所研究的全部元素按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标出上一层与下层元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结构。在每一层次,均按某一准则对该层元素进行相对重要性判断,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解矩阵特征值问题,确定元素的排序权重,最后再进一步计算出各层次元素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为决策问题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 层次分析法特别适用于无结构问题的建模。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及其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迅速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评价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环境保护、冲突求解及决策预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的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整理、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中间层(准则层)、最高层(总目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析同层因素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权重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 三、确定权重值的基本原理 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假设有n 个物体12,,,n A A A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每个物体i A 占这n 个物体总重量的比重(权重)呢?设n 个物体12,,,n A A A 重量分别为12,,,n w w w 。现将这些物体的重量两两进行比较如下: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板块 人 板块一 生活中的分类及分类定义 任务1.1 认识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各种分类,体会并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意义。 任务1.2 认识并理解分类的标准及重要性,明确分类的定义 活动1.1,1:进行“记忆游戏”,看同学们在20s 内可以记住多少个屏幕上的内容 活动1.1.2:例举生活中的各种分类的例子,感受分类的意义 活动2,1.1:例举生活中衣物整理的例子,看同学如何整理分类? 活动 2.1.2: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将物质进行分类的?并学习物质分类的定义。 板块二 化学中的常用分 类 任务2.1 感受单一分类方法的缺点和不足 任务2.2 掌握交叉分类方法,并能正确的应用两种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任务2.4 思考并回顾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以及理解这节课对物质分类活动2.1.1 :对K 2SO 4 、Na 2CO 3、K 2CO 3、Na 2SO 4这四种物质分类。 活动2.2.:1:给体育明星进行连线 活动2.2.2:用交叉法对K 2SO 4 、Na 2CO 3、K 2CO 3、Na 2SO 进行连线,分类 活动2.4,1: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标准及意义。 任务2.3 掌握树状分类方法,并能正确的应用两种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活动2.3.:1:回忆初中所学习的各种物质类别的概念。 活动 2.3.:2:学习树状分类法,并对物质、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混合物这几个概念进行分类

物质的分类(课时一) §2.1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课题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课型新知识课 授课人授课班级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标在本节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 质进行分类,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简单分类法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教材所增添的“新”内容之一。在初高中 的学习中,贯穿中学化学的学习,对中学化学的教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 用。学生既可以对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又可以在学生掌握科学 的方法后对以后的化学知识进行更加系统和有效地学习。从新课程内容编排的 角度看,新课程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一条主线,每一种类 别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是从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作为切入点展开,这样可以 举一反三,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具有调理型。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 学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共性的 角度出发来学习化学,学生会对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更加完备。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已经有了生活中对很多事物是分类的概念。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四种基本反应, 以及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学的基本内容,但却没有概括过这些物质间所存 在的共性,以及物质与物质间的转化规律。由此学生对初中学习的基本反应的 本质以及物质的概念还未完全的掌握。通过物质的分类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 以将初中化学学习的知己进行归纳与总结,形成系统的分类观,由此更有利于 对高中化学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学习几种分类方法,并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可根据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对一些简单的基本化学反应分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对物质的分类方法,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综述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综述 刘佳馨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便应运而生,而遥感图像因成为遥感技术分析中的不可缺少的依据,变得备受关注。在本文中,以遥感图像分类方法为研究中心,从传统分类方法、近代分类方法两个方面对分类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以此为基础对分类思想及后续处理进行说明,进而展望了遥感图像分类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遥感图像;图像分类;分类方法 1 引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以及我国的许多部门、科研单位和公司等,例如地质、水体、植被、土壤等多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监视观测天气状况、探测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甚至军事目标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伴随研究的深入,获取遥感数据的方式逐渐具有可利用方法多、探测范围广、获取速度快、周期短、使用时受限条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特点。遥感图像的分类就是对遥感图像上关于地球表面及其环境的信息进行识别后分类,来识别图像信息中所对应的实际地物,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取所需地物信息的目的。 2 遥感图像分类基本原理 遥感是一种应用探测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并且通过各种方法的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图像分类的目的在于将图像中每个像元根据其不同波段的光谱亮度、空间结构特征或其他信息,按照某种规则或算法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而遥感图像分类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人类的识别功能,对地球表面及其环境在遥感图像上的信息进行属性的自动判别和分类,以达到提取所需地物信息的目的。 3 遥感图像传统分类方法 遥感图像传统分类方法是目前应用较多,并且发展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从分类前是否需要获得训练样区类别这一角度进行划分,可将遥感图像传统分类方法分为两大类,即监督分类(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和非监督分类(Unsupervised

申论考试中概括题归纳分类方法

申论考试中概括题归纳分类方法 申论的概括题中,归纳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归纳的类型,如果题干中明确给出我们要按照题干中的类型分类。题干中没有明确给出分类那就要按照材料中的分类进行分类,。如果材料中的分类没有办法完全涵盖或者归纳所有的要点,或者材料中没有出分类,那么我们就要根据概括出的要点的特点进行分类。拿一道国考的真题举例:2014年国考(地市级): “给定资料3”是F市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工作大事记,请据此对F市所做工作进行分类总结。(15分) 要求:分类合理,内容全面。不超过200字。 资料3: F市自2012年2月份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以来,着力构建相关机制,努力创新模式,持续推进健康心理工作。以下是F市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大事记。 2月20日,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联络员,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2-3月,项目领导小组确立相关会议机制,及时策划,部署各项心理健康干预活动,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启动项目以来,共部署了3次大型会议的筹备工作。 5月初召开试点工作协调、启动会议。会议通过了项目实施草案,布置了工作进度的三个阶段,强化配合与落实。 5月底召开了项目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部署了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启动了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的筹备工作,提出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年培养计划。同时建立了项目工作紧张情况每月一报制。 7月,组成建立心理卫生协会,有团体会员39家。市卫生局投入20万元建立了市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全市初高中均成立了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室,四所高中配备了8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投入40万元改建了F中学的心理咨询中心,中心面积均为280平米,内设接待室、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沙龙室、心理沙盘室。 8月,在某服饰有限公司以现场会的形式,组织几个社区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部署了社区心理咨询站点建设工作的进度安排和心理干预服务模式,全市建立市心理卫生协会一部门一社区的三级网络系统,保证心理干预网络全覆盖,各级网络间相互协作,资源整合,紧密配合。

简单分类法作业

高一化学 物质地分类 作业1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1. 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 ( ) A .纯净物一定由分子构成 B .同种分子构成地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 .混合物肯定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 D .含有氧元素地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也属于同类氧化物地是( ) A. CaCO3 B. SO3 C. CuO D. KMnO4 3.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地是 ( ) A. 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地残留物 B. 洁净地食盐水 C. 冰、水混合物 D. 含氮30%地硝酸铵(NH4NO3) 4.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地正确组合是 ( ) 5. 组成中含有氢氧根地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地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也不是酸式盐地是 ( ) A .NaHSO4 B .Cu2(OH)2CO3 C .Ca(H2PO4)2 D .NH4NO3 6. 下列反应方程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是 ( ) A. 3Fe +2O2=====点燃Fe3O4 B. CO2+C=====△2CO C. NH4HCO3=====△NH3↑+H2O↑+CO2↑ D. CaCO3+CO2+H2O===Ca(HCO3)2 7.下列分类法是交叉分类法地是( ) A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B .S2-、I -、NH +4、SO2-4按某种属性可分为两类 C .氢氧化钙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属于碱 D .物质地分离方法可分为蒸馏、分液、蒸发、萃取、过滤等 8.下列有关物质分类地说法中正确地是( ) A .树状分类法是唯一能表示物质分类地方法 B .在物质分类时,一般是先分类,再定标准,这样就不会有误了 C .现有SO2-4、N2、CO2、MnO -4,可以按某个标准判断N2与其他三种不同,也可按某个标准判断MnO -4与其他三种不同 D .胶体、溶液、浊液分属不同类别地本质是其透过滤纸地性质不同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一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框架,将知识系统化。 3、掌握“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 (二)过程与方法 多角度、多标准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2、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三、教学过程 【讲述】请同学们把书拿出来,翻到课本24页,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引入】 【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采用分类法,这样可以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使我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 【提问】你们能找出分类在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图书馆里书籍的分类、网络中的信息分类、QQ好友的分类等)。 【过渡】举了这么多应用分类的例子,那么分类的概念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本第24页第一段,找出分类法的概念。 【板书】§2.1.1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板书】一、分类法:将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划分。 【强调】这里的“标准”加了双引号,表示强调,那究竟什么是标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班一共有八十几个学生,根据是否住校,可分为走读生和住读生,“是否住校”就是分类的标准。 【讲述】在划分时我们只用了“是否住校”这一个标准,因此,我们称这种只采用一个标准分类的方法为“单一分类法”。 【板书】二、分类的方法 1、单一分类法(单分类) 【转折】单一分类法使用简单,但是,由于这种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再学习一些其他的分类方法,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交叉分类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交叉分类法?接下来,我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给你们讲述一下。

ABC分类法概述

ABC分类法概述 (一)ABC分类法的控制方式及管理 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分类法,即所谓“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的哲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到的80/20法则。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于1906年首次使用。ABC分类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种类繁多的但对事物影响极小的次要因素。 ABC分类法基本原理: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种类繁多的各种事物属性或所占权重不同要求,进行统计、排列和分类,划分为A、B、C三部分,分别给予重点、一般、次要等不同程度的相应管理。对应到库存管理中,ABC分类管理就是将库存物资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重要的A类,一般重要的B类和不重要的C类三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分类方法为:A类物资所占品种占用资金大;B类物资占用品种比A类物资多一些,占用的资金比A类物资少一点;C类物资所占品种多,占用的资金少。 ABC分类法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ABC库存分类法 (二)ABC分类法的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有其付出的成本能够得到完全补偿的情况下才可以施行。

2.“最小最大”原则。我们要在追求ABC分类管理的成本最小的同时,追求其效果的最优。 3.适当原则。在施行ABC分析进行比率划分时,要注意企业自身境况,对企业的存货划分A类、B类、C类并没有一定的基准。 (三)ABC分类法的作用 1.优化库存结构。运用分类管理法可以对各种物资进行经济合理地分类,较准确地确定订货批量和储备周期克服不分主次盲目决定储备量的做法,促进库存结构优化。 2.压缩库存总量,减少库存资金,加快物资流通和资金周转速度。重点的类物资划出后,使类物资严格控制在核定的范围内,降低类物资的储备从而降低库存资金的总量。 3.减少管理工作量。运用分类管理法可以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现象,使管理人员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脱身出来。

监督分类方法

基于光谱的影像的分类可分为监督与非监督分类,这类分类方法适合于中低分辨率的数据,根据其原理有基于传统统计分析的、基于神经网络的、基于模式识别的等。 本专题以ENVI的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的实际操作为例,介绍这两种分类方法的流程和相关知识。有以下内容组成: ???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 ?分类后处理 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又称训练分类法,用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它就是在分类之前通过目视判读和野外调查,对遥感图像上某些样区中影像地物的类别属性有了先验知识,对每一种类别选取一定数量的训练样本,计算机计算每种训练样区的统计或其他信息,同时用这些种子类别对判决函数进行训练,使其符合于对各种子类别分类的要求,随后用训练好的判决函数去对其他待分数据进行分类。使每个像元和训练样本作比较,按不同的规则将其划分到和其最相似的样本类,以此完成对整个图像的分类。 遥感影像的监督分类一般包括以下6个步骤,如图1所示: 图1?监督分类步骤 1、类别定义/特征判别 根据分类目的、影像数据自身的特征和分类区收集的信息确定分类系统;对影像进行特征判断,评价图像质量,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影像增强等预处理。这个过程主要是一个目视查看的过程,为后面样本的选择打下基础。 本例是以ENVI自带Landsat tm5数据Can_tmr.img为数据源,类别分为:林地、草地/灌木、耕地、裸地、沙地、其他六类。 2、样本选择 为了建立分类函数,需要对每一类别选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在ENVI中是通过感兴趣区(ROIs)来确定,也可以将矢量文件转化为ROIs文件来获得,或者利用终端像元收集器(Endmember Collection)获得。 本例中使用ROIs方法,打开分类图像,在Display->Overlay->Region of Interest,默认ROIs为多边形,按照默认设置在影像上定义训练样本。如图2所示,设置好颜色和类别名称(支持中文名称)。 在ROIs面板中,选择Option->Compute ROI Separability,计算样本的可分离性。如图3所示,表示各个样本类型之间的可分离性,用Jeffries-Matusita, Transformed Divergence参数表示,这两个参数的值在0~2.0之间,大于1.9说明样本之间可分离性好,属于合格样本;小于1.8,需要重新选择样本;小于1,考虑将两类样本合成一类样本。 ?图2训练样本的选择 图3样本可分离性计算报表

分类法总结

分类法总结 第一节 分类标引语言概述 1. 类(Class )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同属性或特征的若干事物的集合,是对具有同样属性的一 组事物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概念。 2. 分类(Classification )把相同的事物集中在一起,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而且把不同 的事物根据彼此相互的关系,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体系。 3. 文献(Document )用文字、数字、图形、图表、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 经验、信息记录下来的一切物质载体。 4. 文献分类(Classification of Document )是运用特定的分类语言,揭示文献所记载的知识 5. 分类法:以 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对概括信息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的概念或术语, 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而形成的类目一览表。 (二)分类法的概念逻辑原理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的内涵 —— 指反映事物的内容或质的规定性,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 2)概念的外延 —— 指事物的适用范围或量的规定性,即反映本质属性的一类一类、一个一个事物。 2.概念的划分与规则 以事物的某种属性作为标准,将属概念划分为各有关的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个要素 母项——被划分的概念。 子项——从母项划分出来的新概念。 划分标准——将一个母项划分为若干个子项所依据的标准。

三、分类法的基本类型 1.等级列举式分类法(Grade enumerate Classification)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运用概念的划分与概括原理,把概括文献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的主题概念列举为类目,通过概念的层层划分和隶属,构成概念等级体系,为每个类目配上相应号码作标识的标引语言。 例子:《杜威十进分类法》:简称杜威法 (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DDC )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国会法 (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LCC)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简称中图法(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CLC)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特点 (1)根据用户使用需要,按学科或专业有层次的集中、系统地揭示文献内容。 (2)采用等级列举方式,将分类结构加以完整显示,类目体系概括、直观。 (3)标记符号简短明了,既适用于分类检索系统,又适用于文献分类排架与文献分类统计。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不足 1.不能充分揭示文献中的专深主题和复杂主题。 2.其等级结构、单线序列和先组式标记,使类表具有一定的凝固性,不能根据需要随时改变和调整检索途径。 3.其静态结构具有一定的拘束性,难以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 4.类目详尽、篇幅较大,对类表管理的要求较高。 2.分面组配分类法(Faceted Classification) 运用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原理,将文献中复杂的主题概念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主题单元或概念因素,再通过若干个简单主题单元的组配来综合表达复杂的主题概念。 典型的分面组配分类法是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创建的《冒号分类法》(Colon Classification,简称CC) 分面组配分类法的特点 1.通过概念组配,能够较准确地揭示文献中大量存在的专深主题和复杂主题。 2.分面标记具有较强的表达性,可以表达出主题成分所属的分面。 3.对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通过组配方式,表达复杂主题。 4.组配分类法的类表篇幅较小,便于控制、管理、增补、修订等。 分面组配分类法的不足

规范及标准的定义与分类

规范及标准的定义与分类 我们通常所说的规范,也就是“标准”。“规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大家公认的说法。而“标准”则是更为官方的说法。 对于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法。 由于涉及内容过多,我们只跟大家普及一种公认的标准划分方法。具体划分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PS:《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由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2018.1.1开始施行。 1 分类 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2 国家标准 (1)分类: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 (2)标准代号:GB(强制性国家标准)、GB/T(推荐性国家标准) (3)强制性国家标准(GB) 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

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者授权批准发布。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对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 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3 行业标准 (1)标准代号:JGJ、CJJ、JG、CJ等等。 (2)行业标准 对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4 地方标准 (1)标准代号:‘DB(地方标准代号)’+‘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代码前两位’+‘ / ’ + ‘顺序号’+‘年号 PS:有些地方标准的编号并不统一。标准代号也不完全是按

传统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局限性

报告名称: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号:068105023 姓名:陆莹 1 引言 网络信息资源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各种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因此,网络信息的分类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不同于传统文献的分类方法,建立相对统一的标准化网络体系是解决网络信息分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2 网络信息分类的要求 2.1 揭示类目之间的多维联系 网络信息分类不同于传统分类法采用的单线型结构,而是采用超文本连接的方式,根据知识门类之间的联系和使用需要,通过链接的方式在相应的类目下重复反映,充分揭示类目之间的多维联系。 2.2 多重属性列类的描述 知识门类的属性具有多样化,当依据属性对事物进行归类时就要涉及与相关上位关系属性的匹配,往往是一个下位类同时与几个上位类的某种属性相匹配。对此分类法的解决办法是适当采用多重列类。网络分类利用链接技术,可同时选择性地建立多个次序的类目体系,提供更多的描述信息主题因素的类目,满足用户需求。 2.3 信息组织灵活 网络信息分类,可以灵活使用镜像技术,突出反映重点类目或热点类目,使分类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对类目联系的揭示的范围扩大。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进行结构调整和类目增删变更,并能根据网络的需要作较大的改造。

2.4 符合检索习惯 由于网络信息分类法采用划分范畴的树状结构组织与揭示信息、提供按学科专业或范畴领域检索信息资源的途径,因此具有很好的系统稳定性,符合了人们的检索习惯。 随着多媒体技术更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网络信息的增多,以重构的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的前景被人们看好关于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比较研究众多学者善于采用比较分析法来研究网络信息分类问题,因此涉及这方面的研究性文章还是比较多的。据笔者粗略统计,至少有24篇以上。其中代表作有:文献[4]、文献[5]、文献[6]、文献[7]等。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立类、序类、类目划分、类目关系、类目注释、类目命名、检索效率、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多数学者比较分析后发现:网络信息分类法是以主题立类为主,突出反映生活性类目,以类目的使用频率、重要性和字顺来排列类目,在同一个划分等级上采用了多种标准,采取重复列类和多重列类法来显示类目之间的关系,很少使用说明和注释,类名措词多使用自然语言,设置多个分类体系和镜像类目,检索途径多,效率高,多数能做到及时维护,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满意度高;而传统的文献分类法则是以学科立类为主,突出反映学科性类目,以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序类原则,在同一个划分等级上基本上只采用一种标准,采用“参见”和“宜人”的方式来显示类目之间的关系,使用说明和注释较多,类名措词多使用人工语言,只有一种分类体系并且为单线排列,检索途径少,更新周期长。总之,二者存在着简单与复杂、灵活与死板、新颖与陈化、非线性与线性、不规范与规范、多媒体与单媒体、动态与静态、开放与封闭、网民使用与标引人员使用等的区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二者所处理的分类对象、所处的技术环境、面对的用户、编辑人员等的不同。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借鉴二者各自的特点、编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供了便利,从而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理论基础。

网络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的比较

网络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比较 随着网络环境的出现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类法的处理对象和手段有了很大的变化,网络分类法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分类工具。这些分类系统以网络中常见的信息资源为对象,按便利终端用户使用的方式确定类目,组织成逐级展开的等级系统,通过对应信息资源的连接,组织和揭示网络文献。由于这一形式适合实际使用,受到用户的欢迎,得到迅速推广,逐步发展成通用性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主流,成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分类法类型。下面我就以中图法和搜狐为例来比较一下网络分类法和传统文献分类法的优缺点: (1)揭示的角度不同。文献分类法一般是以学科为中心建立体系,而将有关主题的文献集中在学科这下的,例如,中图法有22个大类,分别是: 而网络分类法则改变了文献分类法的这一展开方式,采用以主题为中心或者主题结合学科的方式组织体系,例如,搜狐将所有网络信息资源共分为18个部类,也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类目的设置特点不同。分类体系的类目的设置是与资源情况和用户需求相结合的。传统文献分类法的类目设置一般根据传统文献资源和一定的用户对象进行,比较重视类目设置的逻辑性、系统性,设类全面、不同门类之间类目设置均衡;网络分类体系则由于网络资源的内容分布和服务用户更加社会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类目设置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不仅增加了网络资源的形式类目,而且根据资源的分布和多数用户的需求,对类目的等级做了较大的变动。例如,在搜狐的基本部类中出现的像“计算机与互联网”、“新闻与媒体”、“地区”等,在传统分类体系中只不过是二、三级类目;相反一些在传统分类体系中作为重点设置的自然科学、应用技术门类的专门性资源,由于网络资源的数量相对较少以及用户需求的影响,多数通用性分类搜索引擎大多只设置了概括性类目,从而在类目设置和组织上出现了与传统文献分类法不同的特点。 (3)展开的形式不同。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由于组织文献的需要以及传统手工使用环境的影响,基本上采用线性序列,分类搜索引擎则不存在组织文献资源的问题,同时超文本连接又为横向揭示提供了方便,往往采用多维结构,从多个角度设置类目、展开类目体系。例如,搜狐的分类体系提供了从地区和资源类型角度检索的入口,还讲公司企业等直接以重复反映的方式设置为一级类目,方便从不同角度进行检索。 (4)同为类排列方式不同。传统文献分类体系对同为类一般按照类目的关系排列,分类搜索引擎则对类目排列的方式进行了调整。像搜狐这些网络搜索引擎一般是按照点击的频率进行排列,以便将人们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详尽的呈现在大家面前。而《中图法》则主要以相关项目的英文首字母的顺序进行排列。 (5)适用特点不同。传统文献分类法虽然同样是为广大用户服务的,十分重视分类体系的易用性,重视学术性与通用性的特点,但比较而言,由于网络分类体系的使用对象为终端用户,因此更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例如,在类目设置上,突出普通用户感兴趣的通用性主题类目,以大类为例,搜狐的基本大类很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明显更关注普通用户的兴趣,像旅游、娱乐等均有体现,而《中图法》则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