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郁证 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二节郁证(第351~358页)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概述】一.定义⒈定义: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郁证。
郁证又称郁病。
2.病名释义:郁:有积、滞、蕴结之意。
由于气机郁滞,进一步可产生血瘀、痰积、湿停、食滞、火逆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中医所说的郁有两种含义:广义:饮食、外郁及七情等因素引起的郁证。
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种。
狭义:由于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郁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属此。
本病所论的郁以狭义为主。
二.源流1.病名《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了六郁“气、血、痰、火、食、湿”,以气郁为先,然后导致血、痰、湿、食。
《医学正传》中真正提出了郁证,但为广义的郁,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尽相同。
2.症状《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属于郁病中的脏躁及梅核气,并有百合病和奔豚气的记载。
百合病者——善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其脉如何,其脉微数。
脏躁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身,甘麦大枣汤主之。
(癔病)梅核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奔豚气——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肝气奔豚奔豚汤,肾气奔豚桂枝加桂汤,欲发奔豚,苓桂术甘汤。
3.病因《古今医统·郁证门“郁为七情不舒,或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指出主要病因是七情不舒,并认识到郁久可出现多种多样得临床症状。
抑郁症在古籍中的相关病名浅析

抑郁症在古籍中的相关病名浅析韩泰哲;孙丽英;武燕峰【摘要】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患,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综合症.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工作失去兴趣,自罪感,自觉无用,常有自杀倾向,与癌症及艾滋病并驾齐驱,被公认为是新世纪的三大疾病.中医学虽然无抑郁症之病名,但在古文献中也不乏相关病名记载.【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年(卷),期】2011(028)004【总页数】2页(P5-6)【关键词】抑郁症;中医古籍;病名【作者】韩泰哲;孙丽英;武燕峰【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和探讨抑郁症的发生与治疗,已成为目前医学界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的尚不是很清楚,且西药治疗副作用比较多,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医药。
中医古籍无“抑郁症”之病名记载,在百合病、脏躁等其他疾病中亦有散在论述。
现将其归纳如下。
1 百合病百合病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百合病》篇,书中详尽论述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及主要表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其脉微数。
”概括起来认为,本病是心肺阴虚引起的,以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为主症的情志障碍性疾病。
《医宗金鉴》中对本病情志致病这样描述:“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
或偶触惊疑,卒临景遇,因而神形俱病,故有如是之现证也”,认为百合病的发病与七情内伤密切相关。
《张氏医通》中认为,本病的病机为余热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引起心肺阴虚,阴虚内热,耗伤气血,脑神失养而成。
百合病是“思虑过度伤脾,脾阴受损,厥阴邪火上犯及心,扰及百脉而发病”。
该病因认识与现代医学关于抑郁症心理病因学观点一致。
郁证 PPT课件

脏躁与癫证鉴别 脏躁 癫证 性别 青中年女性 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差别 年龄 发作 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 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 特点 呈间歇性发作,在不 少自行缓解。 发作时可如常人
【相关检查】
结合病情需要作相关的检查,无异常发现。如以咽部
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需作咽部的检查。有吞之不下, 咯之不出的症状时,可作食道的X线及内镜检查。脏பைடு நூலகம் 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癔症关系密切,主要需与精神分 裂症相鉴别,后者具有思维障碍、知觉障碍和性格改
《临证指南医案》 精神治疗对郁证的重要意义。
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
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络、 化痰涤饮、益气养阴。
【讨论范围】 本病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 症及焦虑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 状态、更年期综合征等相类似。
病因病机
气机郁结
六郁以气郁为先
气郁
气郁日久化火
情 志 失 调
5、心脾两虚证
主症: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
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
证治概要: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木香-健脾理气
心脾两虚证用药加减
心胸郁闷,情致不舒者,加郁金、佛手片
变等的症状,如被控制感、被洞悉感,幻听,原发性
妄想等。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
郁 证
肝失疏泄
气郁、血郁、火郁
食郁、湿郁、痰郁
脾失健运
心失所养
虚证
气郁
2、辨别证候虚实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郁证

病案分析
邵某某,女,35岁,教师。无悲自哭,涕泪交流 ,举发无常,胸闷太息,每于情绪激动而加重。 证乃脏躁,治当和缓心气,解郁柔肝: 太子参、朱茯苓各15克,夜交藤、淮小麦各30克 ,合欢皮、石菖蒲、仙灵脾各12克,甘草3克,大 枣12枚。服12剂后云:已2个月未发。 (按)脏躁证用甘麦大枣汤为常法,加太子参、合 欢皮益气调肝,更为合辙。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郁证之病名首见于《医学正传》
张景岳提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以及 “郁由于心”等观点。
《景岳全书·郁证》按病因分为怒郁、思郁、忧郁 三种
明·赵献可在治疗上重视木郁,“以一法代五法”, 用逍遥散一方治其木郁,肝胆之气舒展则诸症自 解,一直为后世习用。
《临证指南医案·郁》指出治疗当分气血新久,并 指出郁证须配以精神护理。
1890年7月27日,不堪忍受心 理重压力的梵高拿着手枪走 进了一个农民的田庄, 他没 有将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头 部或心脏, 而是朝自己的腹 部开了一枪。然后他拖着沉 重的脚步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当被人发现时, 已是两天后 的早晨了。他死了, 年仅37 岁。他临死前对提奥说: 苦 难永不会终结。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1899-1961
➢⑴以由于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 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为主症。
➢⑵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 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病情 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⑶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正常,除外器 质性病变。
病例:
某男, 47岁, 某公司老总。因“发作性双下肢无 力5年”, 伴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 心烦、失眠、 1年多, 加重1个月于2005年1月25日收入院。患者 于1999年突发双下肢无力, 不能行走, 诊断不详, 治疗2月后恢复。此后患者每年均有发作性双下肢 无力, 持续1-6月, 3年内反复在各大医院神经内 科及骨科中医科住院18次, 作头颅和全脊髓MRI、 脑脊液检查,胸腹部CT、全身PET等检查均未见异 常, 诊断一直不明确。2004年1月出现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 失眠,心烦易怒, 悲观厌世, 工作能力 下降, 予氟西汀20mg qd po,症状好转。
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的经验介绍

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的经验介绍摘要:目的:总结云南省中医医院脑病科林亚明教授运用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肝郁气滞证)的部分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通过亲自参与2021年5月-2022年3月林老师门诊就诊的郁证200例病例的诊治过程,并收集,整理,分析临床资料,观察疗效,通过典型病例的举例,总结分析。
结果:病例160例(80%)显效,20例(10%)有效,10例(5%)无效。
结论: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肝郁气滞证)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加味丹栀逍遥散郁证名师经验郁证是临床脑病科的常见病症,是由于气机不畅、情志抑郁引起,具体表现为心情抑郁、胸胁满闷、胁肋部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的症状。
丹栀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疏肝解郁、清热、补气养血、健脾的作用,有明确抗抑郁作用。
笔者西学中学习期间,有幸跟导师林亚明教授,林老师在脑病科疾病郁证方面研究并治疗多年,根据其多年治疗郁证的经验,他认为郁证的主要病因为情志病所致,情志所伤,气机郁滞,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其主要病机主要为肝郁气滞。
从西医学认识来看,郁证多归属为抑郁伴焦虑状态,焦虑伴抑郁,双相情感障碍。
林师善用加味丹栀逍遥散治之,其主方为丹栀逍遥散,根据病人的各自临床症状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1.发病机制郁证的名称最早见于医学正传,但有关郁证之记录很早在(内经)中有,如素问·本病论“人或恚怒,气逆而上不下,即伤肝也”认为郁证的发生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郁证的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引起五脏功能失调。
由于本病起始于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滞为先。
气郁则湿聚、酿痰、化热、积食而见湿、痰、热、食诸郁;气郁日久,血行不畅而致血郁,但均以气机郁滞为病理基础。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2.导师临床治疗经验在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是以明显而持续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的一种常见的心里障碍, 且是精神状态的的忧郁,其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缺失以及精力缺失,在此基础上常常伴有其他认知、生理及行为障碍,如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以及疲倦感[2] ,并且此病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残率的特点[3] 。
中医内科学----郁证 ppt课件共39页

37
2021/7/19
中医内科学
谢谢大家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
6.心肾阴虚 治法:滋养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地黄、天冬、麦冬、玄参——滋补心阴; 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 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养心安神。
34
2021/7/19
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心烦失眠,多梦遗精:合交泰丸(黄连、肉桂); 遗精较频:加芡实、莲须、金樱子。
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
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实验室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12
2021/7/19
中医内科学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虚火喉痹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 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 尚觉咽干、咽痒、灼热。
[辨证论治]
3.痰气郁结 主症: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兼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 舌脉:苔白腻,脉弦滑。
24
2021/7/19
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
3.痰气郁结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
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 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张运克教授治疗郁证的经验

张教 授认 为患 者应 保 持 平 和 的 心态 , 快 乐 的心 态
能使 人体 神经 系统 的 兴奋 水 平 处 于 最佳 状 态 , 促 进 体
内分 泌 出一 些 有 益 的激 素 、 酶类 和 胆 碱 , 把 血 液 的 流
张 教授认 为初 病 实多 虚少 , 初 期 多 因情 志不 畅 , 忧
疗 郁症 方面 的经 验 , 现将 张 教 授 治疗 郁 症 的经 验 总 结
如下。
1 重在 疏肝 理气 , 佐 以健脾
肝 的主要生 理功 能 是 主 疏 泄 和藏 血 , 调 畅 全 身 气
机, 推 动血 和津 液运 行 , 保 证 情 志 活动 得 以正 常进 行 。
志 党参 、 茯神 、 龙齿 、 朱 砂 以安 定 神 志 , 益智 强 识 。病
《 医碥 ・ 郁》中言 : “ 郁则不舒, 则 背肝 木 之 病 矣 。 ” 总 之 七 情之 病多 责之 于肝 , 情 志 活 动 主要 依 赖 气 血 的 正 常
运行 , 这 也就 与肝 的疏 泄功 能密不 可分 。情 志不 畅 , 肝 郁 乘脾 , 脾运不 健 , 气 血化 生乏 源而渐 至气 血亏虚 。
张教 授认 为郁症 患者 常伴 有心 神不 宁 , 烦 躁失 眠 。
《 类 证治裁 ・ 不 寐 》日: “ 不寐者 , 病 在 阳 不交 阴 。 ” 张 教
授认 为 阴 阳失 和 , 阳不 入 阴 是 导 致 失 眠 的根 本 病 机 。
心 神不 宁 , 烦 躁失 眠时 张教授 常用 夜交 藤养 血宁 心 , 引 阳入 阴以安神 ; 合欢 花开 郁解 忧 , 除烦 安 神 , 《 本经》 称 其安 五脏 , 和 心志 , 令 人 欢 乐无 忧 。 两药 为 伍 , 养血 解 郁, 宁心安 神 ; 心神不 宁 , 心悸 失眠 , 惊恐 癫狂 时重 用龙
抑郁症中医辨治的新思考

失、 无愉悦感 ( 心神失养 ) 精 力减退 或疲 乏感 ( ; 脾虚或肾虚);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 。 肾虚或肝郁 );联想 困难或 自觉思考
能力 下 降 ( 肾虚 );睡眠 障碍 ,如 失 眠 、早 醒 ,或 睡 眠过 多 ( 心
.
.
4. 8 .
Cii lo ra f hns dc e 02 V 14 No1 l c u l C iee n aJ n o Meii 1 o. ) n2 ( .3
抑 郁 症 中 医 辨 治 的 新 思 考
T en w i k n f r ai g d p e so C h e t n igo e t e r sini T M h t n n
b h v o h g . h satced s u s h a h g n sso e r s i n i eml a d t en w ik n f e a i rc a e T i ril ic s ep t o e e i f p e so d t , n e t n i g o n t d n h h TCM y d o , dp tf r r e s n r me a u o wa dt n h n w ik n f r a i gd p e s n i CM . e t n i g o te t e r s i T h n o n
“ 状 气 郁 ,惕 惕 闷 闷 ,引 息鼻 张气 喘 ” ( 《 惊 医学 入 门》 ) 。
顺气 ,通作实邪论治 ,不无失矣。兹予辨其三证 ,庶可无误 。
盖 一 日怒郁 ,二 日思郁,三 日忧郁 。”认为怒郁和思郁为大怒 及积虑所致 ,属于实证,而忧郁属 于虚证 。 “ 又若忧郁病者, 则全属人虚 ,本无邪 实,此多 以 茛食之累,利害之牵 ,及悲忧 惊 恐而致郁者 ,总皆受郁之类……此其戚戚 悠悠 ,… ・ 志不 ・ 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分证论治 (虚证)
4.肝阴亏虚
证候:郁证日久,眩晕耳鸣,两目干涩, 面时烘热,或头痛目赤,急躁易怒,舌红少 津,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养肝肾,清热安神。 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方解:本方由六味地黄合丹桅逍遥散加减而
成,以六味地黄丸补益肝肾之阴,而以丹桅 逍遥散疏肝解郁,清热泻火。若肝阴不足, 肝阳偏亢,风阳上扰,头痛、眩晕较重者, 加草决明、钩藤、石决明、龟板、鳖甲、刺 羡黎等平肝潜阳,柔肝熄风;虚热较甚,见 潮热、五心烦热者,加银柴胡、白薇等清退 虚热;月经不调者,可加香附、泽兰、益母 草等理气活血,调经。
(三)分证论治 (实证)
气郁化火 证候: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胸 胁胀痛,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 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 弦数。
2.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方药:丹桅逍遥散加减。
方解:该方以逍遥散疏肝调脾,加入丹皮、桅子清 肝泻火。若热甚,口苦,便秘,加龙胆草、大黄通 腑泻热。肝火犯胃而见胁肋疼痛、口苦、嘈杂吞酸、 嗳气、呕吐者,可加黄连、吴茱英(即左金丸)清 肝泻火,降逆止呕。肝火上炎而见头痛、目赤、耳 鸣者,加菊花、钩藤、刺蒺藜平肝清热。郁火内灼, 最易耗伤阴血,而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去原 方中当归、白术、生姜之温燥,酌加生地、麦冬、 山药等养阴健脾。
辨证论治
2.辨证候虚实 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六郁中的气郁、 血瘀、火郁、食积、湿滞、痰积均属实证; 而心、肝、脾等脏腑气血或阴精亏虚均属于 虚证。但应注意实中夹虚,虚中夹实,或虚 实夹杂的复杂证候。
(二)治疗原则
郁证以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理气开郁, 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其基本治疗原则。对于 实证,首当理气开郁,根据其兼血瘀、痰结、 化火、湿滞、食积等不同,分别配合活血、祛 痰、降火、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其 虚损情况施以补益,如养心安神、补益心脾、 滋养肝肾等。虚实夹杂者,视虚实情况,二者 兼顾。
小结
郁证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以心、 肝、脾为主。其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郁证可分为虚、实 两大类,初病多实,以气机郁滞为病变的基础。病 久则由实转虚,引起脏腑阴阳气血亏损,以心、肝、 脾气血阴精亏虚为多见。临床虚实夹杂证候亦较多 见。其治疗,实证以舒肝理气解郁为主,根据兼夹 症的不同,分别配以清肝泄火、化痰散结等法。虚 证宜补,可根据阴阳气血偏虚的不同情况,分别采 用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养肝肾等治法。虚实夹 杂者,治当虚实兼顾。郁证一般预后良好。精神治 疗对促进本病痊愈有重要意义。
辨证要点 辨 证
治疗原则
论 治 分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
1.辨脏腑与六郁 郁证的辨证,首先要抓主证,辨清虚实,辨明 受病脏腑与六郁的关系。郁证的发生主要因肝气郁 结,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而致,临床表现各有侧重。 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 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心、脾、肝的气 血或阴津亏虚所致的虚证,如心阴虚、肝阴虚、心 脾两虚或阴虚火旺,则分别与心、肝、脾有关。
(三)分证论治 (实证)
3.气滞痰郁
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窒,胁肋胀满, 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心 情舒畅则症轻,抑郁恼怒则加重,舌苔白腻, 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方解:本方用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半 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合用有辛香 散结,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的作用。可酌加香附、 枳壳、佛手、桔梗等以升降气机,助其开郁、化痰、 降逆之功。若痰郁化热而见烦躁、舌红、苔黄者, 加竹茹、栝萎、黄芩、黄连清化痰热。病久入络而 有瘀血征象,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 斑,脉涩者,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活血化瘀。
预防与调护
正确对待各种事物,保持精神愉快,避 免忧愁思虑,避免情志内伤,是防治郁证的 重要措施。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病史,详细 进行检查,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病人,取得患 者的充分信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 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 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进疾 病的完全治愈。
习题:
1、郁证的概念是什么? 2、引发郁证的原因有哪些? 3、郁证的病机与治疗原则。 4、郁证分几型,治法,方药各是什么?
(三)分证论治 (虚证)
3.心阴亏虚
证候:心烦,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 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方解:方中以地黄、天冬、麦冬、玄参滋补
心阴;当归、丹参补血养心;党参、茯苓益 心气安心神;配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 味子宁心安神,收敛心气;桔梗载药上行, 朱砂入心安神。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 梦遗精者,可用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 心肾;遗精较频者,可加芡实、莲须、金樱 子补肾固涩;心火旺盛者,加黄连、桅子清 心除烦。
诊断要点
临床特征
病史
辅助检查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
闷,胁肋胀痛,善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 梗塞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2.病史:多数患者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 等情志内伤病史。病情随情志变化而波动。 3.辅助检查: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除外器质性病变。
与西医联系
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情志内 伤为病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 神经衰弱、瘾病、焦虑症,也见于更 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凡出 现郁证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节进行 辨证论治。
病因
情志内伤
பைடு நூலகம்
体质因素
病机
1.基本病机:主要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心失
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其基本病机为气机 郁滞。 2.病位:主要在肝,但与心、脾、肾关系密切。 3.病理性质:初起多虚,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病之初起,肝气郁结,以实证为主。日久损伤 心脾,出现气血两虚,耗伤心阴、肾阴,又以 虚证为主。还可以出现虚实夹杂的阴虚火旺之 证。
鉴别诊断
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郁证中痰气郁结咽喉,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俗称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有相同之处。但梅核气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谁自觉 咽中如物梗塞,却无咽痛与呼吸困难。咽中梗塞 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虚火喉痹多见于青中年男 性,多因感冒、长期烟酒、或嗜食辛辣食物而引 起,咽部除有异物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
(三)分证论治 (虚证)
1.忧郁伤神
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坐卧不安, 多疑易惊,悲忧欲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 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
治法: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
方解:方中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
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可选加酸枣仁、 柏子仁、获神、合欢花、龙齿、牡砺、当归、 白芍等助其养心安神、忧郁伤神,心气不足, 易暗耗心血,见神志不宁,心悸失眠等症, 可用安神定志丸加味。
(三)分证论治 (虚证)
2.心脾两虚
证候:多思善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 头晕神疲,纳差,面色不华,舌淡、苔白, 脉细数。
治法:健脾养心,补血益气 方药:归脾汤加减。
方解:本方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
芪、当归、龙眼肉等益气健脾生血;酸枣仁、 远志、获神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使之 补而不滞。心胸郁闷,情志不舒者,加郁金、 合欢花、佛手理气开郁;头痛加川芎活血定 痛。
(三)分证论治 (实证)
1.肝气郁结
证候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 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院闷嗳气, 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妇女经前乳房胀痛, 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解:前方用麻黄、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 适用风寒闭肺初起之证。后方用紫苑、百部润肺止 咳;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祛风宣肺,化痰利咽; 白前降气祛痰,适用于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 净,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若痰多胸闷苔 腻者,加厚朴、苍术、半夏以燥湿化痰;鼻塞声重 加苍耳子、辛夷花以宣通鼻窍;若外寒内热,证见 咳嗽声重音哑,痰浓不易咯出,气急似喘,口渴心 烦,或有身热,舌苔白腻中有黄苔,为“寒包火” 咳,用止嗽散去紫苑、白前加生石膏、桑白皮、黄 答、鱼腥草以解表清里。
郁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佳木斯学院
定义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 起的一类病证。临床以心情抑郁、情绪不 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 病证。
历史沿革
元· 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 五郁论》中说: “凡病之起也,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 义。”郁,有积、滞、蕴结不通之义。所以说, 郁证是一个病因病理学概念,又是一个综合病 证。 《内经》中无郁证的病名,有五行郁、情志郁 的论述。
病机
4.病机转化:郁证由肝气郁结而起,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 瘀,可成血郁;气滞湿阻,聚而成痰,可成痰郁;气有余便 是火,可成火郁;气滞则水不行,湿易停留可成湿郁;气滞 痰湿不化,食积难消,可成食郁。此六郁互为因果,又相互 兼夹。继则伤阴耗血,导致肝阴亏虚、心脾两虚、心肾阴虚 而伤神。 5.预后:一般较好。针对病情,尽早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 对本证的预后有重要作用。若得病后,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病情常有反复和波动,延长病程。发病时间较短,情志致病 的原因能及时解除者,病情常可以治愈;相反,病程较长, 情志致病的原因难以消除者,往往病情反复波动,迁延难愈。
鉴别诊断
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虽觉咽中如物梗塞,但无进食困 难及梗阻不下等表现。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性居多,梗塞部位主要在胸骨后,伴吞咽 困难,甚则饮食难下,消瘦,作食管镜检查 常有异常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