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4郁证
中医内科学-4郁证

愤懑郁怒
忧愁思虑
所愿不遂
情志过极
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
初起肝经自病 气血失和
化火
血瘀
日久累及他脏
肝郁及脾
肝郁及心
病位主要在肝,但涉及心、脾、肾;
病机重点在于气机郁滞;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病因病机】
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主要依据——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 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 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实验室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胁肋胀满疼痛较甚:加郁金、青皮、佛手; 嗳气频作,脘闷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 苏梗、法夏 兼有食滞腹胀: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 兼有血瘀见胸胁刺痛:加当归 丹参、郁金、 红花。
01
03
02
[辨证论治]
湿郁气滞:加香附、佛手、苍术;
痰郁化热:竹菇、栝萎、黄苓、黄连;
病久入络: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
01
兼症: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
02
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
03
舌脉:舌质淡,脉弦
04
[辨证论治]
4.心神失养
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瘀斑, 或舌质紫暗;
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
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
证候特征
【概说】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作时一般以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为主。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郁证【定义】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
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
本节所论之郁主要为狭义之郁。
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郁证多因郁怒、忧思、恐惧等七情内伤,使气机不畅,出现湿、痰、热、食、瘀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心、脾、肾,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机体脏气易郁,最终发为本病。
【病位】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胁肋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有愤怒、忧愁、焦虑、恐惧、悲哀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有助于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排除咽喉或食管类疾病。
(二)鉴别诊断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噎膈梅核气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无咽痛,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
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且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而不在咽部。
2.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在精神因素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易哭、时作欠伸,但有自知自控能力。
而癫证则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缺乏自知自控能力,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课件:郁证

8 【概说】
脏躁、梅核气是郁证中具有特异性的证候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诱发,临
床表现多种多样,发作时一般以精神恍惚,心 神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为主。 梅核气-----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精神抑郁, 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为特征。
7 【概说】
二、证候特征 气郁--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
等为主要表现。 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
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紫暗; 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肋痛,嘈杂吞
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 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
23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 兼症: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 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 舌脉:苔薄腻,脉弦。
24
1.肝气郁结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 胡 、 香 附 、 枳 壳 、 陈 皮 —— 疏 肝 解 郁 , 理气畅中;
朱丹溪还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 创立 了六郁汤、越鞠丸等有效方剂。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 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临证指南医案·郁》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11 【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抑郁症、焦虑症、神经官能症、癔 病、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等, 当这些疾病出现郁证的临床特征时可参 考本节辩证论治。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第一节 郁 证来自13 【概说】
一、概念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或易怒易 哭,或伴胁胀痛,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 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治疗原则
疏肝解郁:通 过疏肝理气, 缓解肝气郁结, 改善情绪
01
养心安神:通 过养心安神, 缓解失眠、焦 虑等症状
03
02
健脾和胃:调 理脾胃功能, 促进消化吸收, 增强体质
04
活血化瘀:活 血化瘀,改善 血液循环,消 除瘀滞
发展
心理调适
01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避免 过度担忧和焦
虑
02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作息
规律
03
培养兴趣爱好, 丰富精神生活,
转移注意力
04
加强人际交往, 与家人、朋友 保持良好的沟
通和交流
谢谢
常用方剂
01
02 逍遥散: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肋胀痛,
善太息等症。
柴胡疏肝散:用于肝气郁结,胸胁胀痛,善 太息,情志抑郁,烦躁易怒等症。
03
04 半夏厚朴汤:用于痰气郁结,胸闷,呕吐,
呃逆等症。
甘麦大枣汤: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失眠, 多梦等症。
05
归脾汤:用于心脾两虚,失眠,多梦,健 忘,心悸等症。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演讲人
目录
01. 郁 证 概 述
02. 郁 证 的 辨 证 论 治
03. 郁 证 的 预 防 与 调 护
郁证概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郁证的定义
01 郁证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由 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症。
02 郁证的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胸闷、腹胀、 食欲不振、失眠等。
03 郁证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情志不舒、气机 郁滞、痰湿内蕴等。
中医内科学---郁证

耗 伤
阴 虚
心 病
心 肾
情 志
营 血
火 旺
及 肾
阴 虚
刺
激
2、病机:
发病:郁证起病可急可缓。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性:初起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
主,虚中夹实。
病势:初起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 瘀 、痰结、湿阻、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 腑,至气血阴阳虚弱,以心脾肾虚常见。
1.肝气郁结证
临床证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 定处,脘闷暖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基本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实证――理气开郁,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
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 消食等法。 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 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虚实夹杂――根据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证治分类
结交阻于咽喉
食道狭窄或干涩
病位
肝
胃、肝、脾
进食特点
饮食如常
饮食难下,吞咽困难
呕吐特点
多无呕吐
食入呕吐
预后
好
差
3.郁证脏躁与郁证
1
脏
躁
癫
证
主症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 惊,悲忧善哭,时作欠伸,骂 詈喊叫,不发如常,有自控能 力
喜怒无常,沉默痴呆,语无伦次 等思维、情感、感觉甚至行为异 常为主,极少自行缓解,缺乏自 控能力
二、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
梅核气
虚火喉痹
病因
青中年女性, 情志不畅
中医内科学郁病

青中年男性感冒、 长期烟酒辛辣。
加重因素
情绪波动
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
症状特点
自觉咽中如有物梗,无 自觉咽中如有物梗,尚觉咽
咽痛及吞咽困难
干、灼热、咽痒
脏躁与癫证鉴别
1
脏
躁
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
主症 情绪不稳,烦躁不宁,易激易怒 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
,时作欠伸,不发如常。
病机
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痰气郁结
病情
轻
重
梅核气和噎膈鉴别
1
梅核气
噎
膈
病因
情志不畅
七情内伤,酒食不节
病机
痰气互结交阻于咽 痰结血瘀,交阻食道,食道狭窄或
喉
干涩
病位
肝
胃、肝、脾
进食特点
饮食如常
饮食难下,吞咽困难
呕吐特点
多无呕吐
食入呕吐
预后
好
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明所郁脏腑 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
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证型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郁怒不畅 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气滞血瘀
火盛伤阴
阴虚火旺
体 质
肝郁及脾 脾虚生湿
因 素
思虑不解 气滞痰阻
痰气互结 湿停食滞
郁 病
郁久伤脾 心脾两虚
生化乏源
悲哀忧愁 忧思气结
意愿不遂
忧郁伤神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 、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郁证

病案分析
邵某某,女,35岁,教师。无悲自哭,涕泪交流 ,举发无常,胸闷太息,每于情绪激动而加重。 证乃脏躁,治当和缓心气,解郁柔肝: 太子参、朱茯苓各15克,夜交藤、淮小麦各30克 ,合欢皮、石菖蒲、仙灵脾各12克,甘草3克,大 枣12枚。服12剂后云:已2个月未发。 (按)脏躁证用甘麦大枣汤为常法,加太子参、合 欢皮益气调肝,更为合辙。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郁证之病名首见于《医学正传》
张景岳提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以及 “郁由于心”等观点。
《景岳全书·郁证》按病因分为怒郁、思郁、忧郁 三种
明·赵献可在治疗上重视木郁,“以一法代五法”, 用逍遥散一方治其木郁,肝胆之气舒展则诸症自 解,一直为后世习用。
《临证指南医案·郁》指出治疗当分气血新久,并 指出郁证须配以精神护理。
1890年7月27日,不堪忍受心 理重压力的梵高拿着手枪走 进了一个农民的田庄, 他没 有将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头 部或心脏, 而是朝自己的腹 部开了一枪。然后他拖着沉 重的脚步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当被人发现时, 已是两天后 的早晨了。他死了, 年仅37 岁。他临死前对提奥说: 苦 难永不会终结。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1899-1961
➢⑴以由于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 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为主症。
➢⑵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 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病情 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⑶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正常,除外器 质性病变。
病例:
某男, 47岁, 某公司老总。因“发作性双下肢无 力5年”, 伴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 心烦、失眠、 1年多, 加重1个月于2005年1月25日收入院。患者 于1999年突发双下肢无力, 不能行走, 诊断不详, 治疗2月后恢复。此后患者每年均有发作性双下肢 无力, 持续1-6月, 3年内反复在各大医院神经内 科及骨科中医科住院18次, 作头颅和全脊髓MRI、 脑脊液检查,胸腹部CT、全身PET等检查均未见异 常, 诊断一直不明确。2004年1月出现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 失眠,心烦易怒, 悲观厌世, 工作能力 下降, 予氟西汀20mg qd po,症状好转。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梅核气

郁证、梅核气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如元代《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郁证的病因1.情志失调2.体质因素(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郁证的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3.痰气郁结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
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 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25
2021/3/14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湿郁气滞:加香附、佛手、苍术; 痰郁化热:竹菇、栝萎、黄苓、黄连; 病久入络: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
26
13
2021/3/14
【诊断与鉴别诊断】
2、梅核气与噎膈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 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 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郁病中的梅核气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 物梗塞,作各种检查无异常发现。
14
2021/3/14
【诊断与鉴别诊断】
3、脏躁与癫病 癫病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以精
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实验室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12
2021/3/14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虚火喉痹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 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 咽干、咽痒、灼热。
郁病中的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 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咽中梗塞的感觉与 情绪波动有关。
二、证候特征 1.情志病证---心情抑郁、情绪不宁为主 2.非一时性---持续2周以上 3.气郁-------六郁(血郁、火郁、食郁、 湿郁、痰郁) 4.郁证日久---可出现心脾肝肾亏损症状
4
2021/3/14
【概说】
二、证候特征
气郁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主 要表现。
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
2021/3/14
[辨证论治]
4.心神失养 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 兼症: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
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 舌脉:舌质淡,脉弦
27
2021/3/14
[辨证论治]
4.心神失养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
甘草——甘润缓急; 小麦——补益心气; 大枣——益脾养血。
郁证
1
2021/3/14
郁:广义---气血郁滞---所有病证 狭义---情志不舒---七情病证
2
2021/3/14
【概说】
一、概念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 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 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3
2021/3/14
【概说】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郁证?其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2.郁证分哪几型?郁证为什么要重视理气?在临床 上如何掌握理气法? 3.试述郁证肝气郁结证、痰气交阻证的辨证施治。
37Leabharlann 2021/3/14谢谢大家
38
2021/3/14
气血失和
血瘀
肝郁及脾 日久累及他脏
肝郁及心
10
2021/3/14
【病因病机】
病机: 病位主要在肝,但涉及心、脾、肾; 病机重点在于气机郁滞;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11
2021/3/14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主要依据——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
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
28
2021/3/14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手足蠕动或抽搐: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 躁扰、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 喘促气逆:合五磨饮子。
29
2021/3/14
[辨证论治]
5.心脾两虚 主症;多思善疑,头晕神疲; 兼症;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7
2021/3/14
【概说】
元·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风病之起也,多 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
《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朱丹溪还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 创立了 六郁汤、越鞠丸等有效方剂。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 郁之久,变病多端。”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作时一般以精神恍惚, 心神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为主。 梅核气-----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精神抑 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为 特征。
6
2021/3/14
【概说】
三、古代文献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 论述。治疗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 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神失常为主要特征,病程迁延。 郁病中的脏躁一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 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
15
2021/3/14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辩脏腑 肝:气郁、血郁、火郁。 脾:食郁、湿郁、痰郁。 心:虚证。 2.辩虚实 实:气郁、血瘀、化火、食积、湿 滞、痰结。 虚:气血两虚、阴精亏虚。
30
2021/3/14
[辨证论治]
5.心脾两虚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
党参、茯苓、白术、 甘草、当归、龙眼肉 益气健脾生血; 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
31
2021/3/14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心胸郁闷,情志不舒:加郁金、佛手; 头痛:加川芎、白芷。
32
20
2021/3/14
[辨证论治]
2.气郁化火 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兼症: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
酸,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1
2021/3/14
[辨证论治]
2.气郁化火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疏肝调脾; 丹皮、栀子——清肝泻火。
有瘀点瘀斑,
或舌质紫暗;
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肋痛,嘈杂吞酸, 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
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溏腹 泻;
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
5
2021/3/14
【概说】
脏躁、梅核气是郁证中具有特异性的证候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诱发,
22
2021/3/14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热势较甚:加龙胆草、大黄; 肝火犯胃:加黄连,吴茱萸; 肝火上炎:加菊花、钩藤、刺蒺藜。
23
2021/3/14
[辨证论治]
3.痰气郁结 主症: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兼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 舌脉:苔白腻,脉弦滑。
24
2021/3/14
34
2021/3/14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心烦失眠,多梦遗精:合交泰丸(黄连、肉桂); 遗精较频:加芡实、莲须、金樱子。
35
2021/3/14
[预防调护]
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虑,防止情志内 伤; 2. 作好精神治疗的工作,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 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36
2021/3/14
《临证指南医案·郁》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8
2021/3/14
【概说】
四、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
等,当这些疾病出现郁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 本节辩证论治。
9
2021/3/14
【病因病机】
愤懑郁怒 忧愁思虑 所愿不遂
情 志
肝失疏泄
过 气机不畅
极
初起肝经自病 化火
16
2021/3/14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17
2021/3/14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兼症: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 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 舌脉:苔薄腻,脉弦。
18
2021/3/14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
2021/3/14
[辨证论治]
6.心肾阴虚 主症:情绪不宁; 兼症: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
盗汗,口咽干燥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33
2021/3/14
[辨证论治]
6.心肾阴虚 治法:滋养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地黄、天冬、麦冬、玄参——滋补心阴; 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 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养心安神。
柴 胡 、 香 附 、 枳 壳 、 陈 皮 —— 疏 肝 解 郁 , 理气畅中;
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缓急。
19
2021/3/14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胁肋胀满疼痛较甚:加郁金、青皮、佛手; 嗳气频作,脘闷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 苏梗、法夏
兼有食滞腹胀: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 兼有血瘀见胸胁刺痛:加当归 丹参、郁金、 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