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八单元

合集下载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 单元解读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 单元解读

第八单元单元解读【单元主题】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

前两篇是鲁迅本人的作品,后两篇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刻画了一个童年伙伴的形象。

《好的故事》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美好的梦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回忆性散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

《有的人》是臧克家写的现代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歌颂了鲁迅的高尚品质。

本单元四篇课文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这句话中,借助相关资料是方法路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则是要达到的阅读目标。

这一语文要素的确立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关,因为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的学生较远,而且他的文字半文半白,且有绍兴特色,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必须借助相关资料,才能更好理解内容。

关于“资料”的搜集查阅,统编教材从中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涉及,有的是直接作为单元语文要素强调,有的则出现在交流平台以及课后习题中。

借助下表可以直观地看到关于“查阅资料”的编排:更是作为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的。

资料,可以说是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尤其是本单元这种时代背景较远的文章。

这里的相关资料,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文字、图片、视频等方面,比如单元导语页中鲁迅先生的图片、以及生平简介文字,还有《少年闰土》一课中的两幅插图,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资料;从内容上看,相关资料包括课文中的注释、鲁迅先生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他人描写鲁迅先生的作品、他人对鲁迅先生及作品的评价等;从资料的获取途径来看,包括阅读书籍、网络搜索、询问别人等。

研究鲁迅的资料浩如烟海,因此在单元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相关资料,指引搜集资料的方向。

第8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8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八单元温暖的阳光一、目标与内容(一)学习目标1.认识4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8个词语。

2.能借助注释理解简单文言文,初步感受其语言特点。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句子或课文的意思,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学习人物美好品质,并梳理默读的基本方法。

3.学写一件简单的快乐的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能使用正确的表达符号,和同学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习作。

4.学习有礼貌地向他人请教,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虚心求教,有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树立主动交往的意识,提升应对能力。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重点教材内容:●阅读:1.《司马光》2.《掌声》3.《灰雀》4.《手术台就是阵地》●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补充资源:《铁杵成针》《花瓣飘香》《放飞蜻蜓》《中国国际救援队,很棒!》1.引导学生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梳理和“目”有关的字,养成归类梳理的习惯。

2.能借助注释了解《司马光》大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能背诵课文,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3.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4.有礼貌地向他人请教自己解决不好的问题能,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最终解决问题。

5.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能和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习作,修改别人看不懂的地方。

(三)设计说明本单元安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课文。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掌声》《灰雀》是精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是略读课文。

这四篇课文中的人,有与三年级学生年龄相仿的儿童,也有世界名人伟人;有古代史学家小时候的故事,也有近代革命家生活里的故事。

他们在生活、工作中展示了美好的品质,给人温暖,给人力量。

语文园地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笔记

语文园地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笔记

语文园地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笔记
语文园地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笔记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民间故事”这一主题,编排了《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乞巧》《嫦娥》四篇课文,其中《乞巧》和《嫦娥》是古诗。

《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和和平生活的向往,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曲折,令人动容。

《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则分别通过描写民间乞巧、嫦娥奔月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丰富想象力。

二、课文重点
1. 《牛郎织女(一)》:重点掌握牛郎和织女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体会民间故事的韵味。

2. 《牛郎织女(二)》:重点掌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节,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乞巧》:重点掌握诗中描绘的乞巧节景象,体会人们对智慧和技艺的追求。

4. 《嫦娥》:重点掌握诗中描绘的嫦娥奔月情景,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丰富想象力。

三、文学知识
1.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也反映了一定时代的文化背景。

2. 《乞巧》:唐代诗人林杰所作。

诗中描绘了民间七夕乞巧盛况,表达了人们祈祷智慧和美好生活的愿望。

3. 《嫦娥》: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

诗中描绘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丰富想象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单元主题与课文概述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是人物单元,主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该单元可能包括的课文有 《少年闰土》、《好的故事》等,这些课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课文详解1. 《少年闰土》作者与背景: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 《故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

人物形象:课文通过 “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闰土的形象鲜明,他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见闻与 “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农村少年与城市少年之间的不同。

关键情节:课文主要写了 “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描述了闰土给 “我”讲的新鲜事,如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等,这些情节生动展现了闰土的聪明能干和见多识广。

中心思想:课文反映了 “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同时,通过对比 “我”与闰土的不同生活经历,表达了 “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

2. 《好的故事》作者与背景: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 《野草》,创作于1925年。

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内容概述:课文通过对梦境中美好故事的描绘,表现了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梦境中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但同时又虚幻易逝,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无奈。

艺术特色:课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梦境中的美好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

同时,通过对比梦境与现实的差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三、字词与知识点字词盘点:该单元包含了许多难读的字和必须掌握的词,如 “捕”、“撒”、“缚”等难读字,以及 “一望无际”、“家景”、“供品”等必须掌握的词。

近义词与反义词:通过对比近义词和反义词,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考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考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考点梳理
一、词语解释
•锦囊妙计:比喻妙计,妙策。

•独具匠心:形容做事胸有成竹,能够遇事决断。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刀法等极有力量,入画极有神韵。

二、生字词
•递:一次接着一次地传送或送交。

•户枢不蠹:形容家中一切安全,门窗紧闭,无虫蛀侵害。

三、诗词理解
《咏桂枝》
桂花为一种馥郁的花卉,具有特殊的香气,也是中华文化中的象征之一。

•铮铮铁骨气了:形容人心坚强,不畏艰险。

•高踞昆岭:这里形容桂树生长在高山之上。

四、短文阅读
《小桔灯》
“小桔灯”的故事是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一,讲述了一个小孩和她的小桔灯经历
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小孩和小桔灯之间存在着互相帮助、理解与守护的关系。

这个故事体现了对友谊和善良的强调。

五、名句背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出自《木兰诗》,意思是天生我材不可迅,必有所用。

通过这句诗句,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六、阅读理解
章节选取
•选取散文《鲁迅小传》中的一个片段进行理解和阐释。

七、笔记整理
•整理学习笔记,重点梳理课文和诗文内容及要点。

八、拓展知识
•了解有关桂花和灯笼的相关知识,帮助加深学习。

以上内容为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考点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 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  教案

第八单元(教案)教材分析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

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与感悟。

《古人谈读书》选取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文言文片段,告诉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通过回忆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总结读书、作文的方法,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阐明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二、语文要素1.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借助圈画关键词句、列提纲、画表格或结构图等形式,根据需要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把握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读书”这一主题提供了很多信息,如读书经历、读书态度、读书方法以及对某些书的评价,都要求学生梳理相关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如,《忆读书》要求学生梳理作者读书的经历、选好书的标准;《我的“长生果”》要求学生梳理作者读书的类型和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2. 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对材料有所选择,并有条理地表述,把重要的内容写具体。

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已经进行了“分段表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训练,这次习作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的能力。

口语交际和习作衔接紧密,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从分条到分段,有梯度地引导学生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地表达。

要素分解教法建议1. 可以把三篇课文作为一组进行教学,或者再补充一些与读书相关的文章,组织指向“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这一目标的学习活动。

如,可以让学生从多篇文章中梳理作家的读书经历,梳理关于读书方法的信息,可以提取、整合文章中介绍的书目信息。

2. 建议围绕“读书”这一主题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可以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实践,读一读课文中作者提到的一些书籍。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八》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短文,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初步掌握了学习方法。

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朗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自读、互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3.品味语言: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4.实践练习: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展示。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八单元(单元解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八单元(单元解读)

第八单元单元解读【单元主题】“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前两句,大意是说经典要反复去读,熟读深思才能了解体会其中的道理。

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其中《古人谈读书》、冰心的《忆读书》是精读课文,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

《古人谈读书》这一课选取了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文言文片段,告诉了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忆读书》一文中,冰心先生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总结了读书经验,表达出“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我的“长生果”》则是一篇回忆散文,主要是回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自己对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为“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这样的阅读要素,第一步先要追问:“根据要求”的“要求”指什么?如何理解“要点”?这就需要我们研读教材、课后题及引导语。

《古人谈读书》一篇,第三题可以理解为要从受启发的角度把握内容要点。

《忆读书》第一题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这个思考题与第二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提高阅读速度”相承接,同时在实际阅读时需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那么,这个思考题提示的学习目标,可以表述为:快速默读,按要求抓住关键词句,梳理冰心的读书经历和对书进行评价的信息,把握冰心心目中好书的标准。

《我的“长生果”》是一篇略读课文,引导语中是这样写的: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这同样与“提高阅读速度”相承接,同时在实际阅读时需梳理作者读过书籍的类型及从读书、作文悟出的道理,来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 处:《误入桃源》
历史出处:
【出处】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光闪闪贝
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成栊,郁巍 巍画梁雕栋。” 【示例】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 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 ◎清· 曹雪芹《红楼 梦》第三回
简介: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简 称《误入天台》,题王子一 撰。《太和正音谱》有著录。 剧写东汉人刘晨、阮肇因天 下大乱,不愿为官,入山采 药,遇仙女结为夫妇的传说 故事。《太平广记》卷六十 一"天台二女"条即为此故事, 本剧即据此写成。此剧虽系 神仙传说,不足置信,然针 砭世俗人情,出语颇堪称道。
近义词
折叠余音袅袅
近义词辨: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余音绕梁强调声音没有离开,形容声音给 人难忘的印象;余音袅袅则强调声音细弱绵 长,形容声音绵延不绝,非常柔美。 折叠绕梁三日 余音绕梁释义:"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 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 日不绝。" 后遂以"绕梁三日"等形容音乐高 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雍门:地名 假食:换取食物 逆旅:旅店 抃:鼓掌 昔:过去 ;以前
国的东部 匮:缺少 匮乏
鬻(yù ):卖
既:已经 而:表示转折
三日:多日。古时"一"为单,"二"双,"三"为多 。
涕:哭泣 食:吃;吃饭 弗:不 绝:停;停止
历史出处: 七律· 赠放烟火者 元· 赵孟頫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独具匠心( dú jù jiàng xīn ): 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 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 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译文
古代有个善歌唱的女子韩娥向东到齐国去,(在途
中)缺少粮食,经过雍门,卖唱以换取粮食。(韩娥) 走了之后,(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 日未断绝,左右邻舍都认为她还没离开。
经过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韩娥便用长音悲哭,
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伤忧愁,流泪相互看着, 三天不吃饭。(人们)赶紧追赶韩娥。韩娥回来, 又用长音放声歌唱。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高兴 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记了先前的悲伤。气 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所以雍 门的人,都擅长唱歌跳舞,哭泣,那是韩娥传出 的遗留的声音。
【近义词】:雕栏玉砌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画栋雕梁 画梁雕栋 琼楼玉宇 亭台楼阁 雕梁 绣柱 【反义词】蓬门荜户 【造句】这座建筑物真是雕梁画栋啊!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建筑物
很华丽。 【用于】建筑和设计方面。
巧夺天工 【解释】:夺:胜过。人工 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出自】:元· 赵孟頫《赠放烟火者》 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 昼同。。” 【示例】:天堑也能飞渡, 人力~。 ◎吴玉章《庆祝长江大桥通 车》 【近义词】:鬼斧神工 【反义 词】:天造地设 【语法】:主谓式; 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洞天清录》· 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赵希鹄撰。
希鹄本宗室子,《宋史· 世系表》列其名於燕王德昭房下,盖
太祖之后,始末则不可考。据书中有嘉熙庚子自岭右回至宜 春语,则家於袁州者也。是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凡古琴 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条,怪石辨 十一条,砚屏辨五条,笔格辨三条,水滴辨二条,古翰墨真 迹辨四条,古今石刻辨五条,古今纸花印色辨十五条,古画 辨二十九条。大抵洞悉源流,辨析精审。如谓刁斗乃行军炊 具,今世所见古刁斗乃王莽威斗之类,为厌胜家所用。又谓 今所见铜犀牛、天禄、蟾蜍之属皆古人以贮油点灯,今人误 以为水滴。其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赏鉴家之指南也。明 宁献王权尝为刊版於江西,见《宁藩书目》。曹溶《续艺圃 搜奇》所载,与此本同,盖皆从宁王旧刻传录。明钱塘钟人 杰辑《唐宋丛书》,别载一本,与此本迥异。考其中有杨慎 之说,宁庶人宸濠之名,及永乐、宣德、成化年号,希鹄何 自知之?其为未见此本而刺取他书以赝其名,固不待辨矣。
出 处 :《列子· 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 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 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
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 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 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 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 散去。
折叠原序
唐彦逺作闲居受用,至首载斋阁应用而旁及酝醢脯羞之属。 噫!是乃大老姥总督米盐细务者之为,谁谓君子受用如斯而已 乎? 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 者才三之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 中又多以声色为受用,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 盈耳初不在声。 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畜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 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 迹,以观鸟篆蜗书,竒峯逺水。摩娑钟鼎,亲见商周。端砚 涌岩泉,焦桐鸣玉佩。 不知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 未必是过,人鲜知之,良可悲也。 余故彚萃古琴砚古钟鼎,而次凡十门辨订,是否以贻清修好 古尘外之客?名曰《洞天清录》。若香茶纸墨之属,既谱载 而已谬误者,兹不复赘,观者宜自求之。 开封赵希鹄序。
原文
昔曹娥东之①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
歌④假食⑪。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左右⑤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⑧哀
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⑨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 ⑩老幼喜跃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 放娥之遗声。 选自战国· 列御寇「列子·汤问」
古色古香
解释: 香:气味好闻,与"臭"相对。形容器物、书画等物品富
有古典和雅致的色彩、情韵。 出处: 宋· 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色墨,或淡墨,则积尘 所成,有一种古香可爱。"
内容介绍 按《四库提要》:“是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凡古 琴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 条,怪石辨十一条,砚屏辨五条,笔格辨三条,水 滴辨二条,古翰墨真迹辨四条,古今石刻辨五条, 古今纸花印色辨十五条,古画辨二十九条。” 所计条数似有误,其中应为古琴辨35条,古砚辨(加 上门类的前述)12条,怪石辨(加前述)11条,古翰墨 真迹辨5条,古今纸花印色辨22条,古画辨(加前 述)33条。 应共11门153条。(《提要》为11门138条)
反义词
折叠不堪入耳
释义:堪:可,能;入耳:听。指说的话使人听不进去(多指 脏话)。
出处:
明·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 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折叠索然寡味 释义: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
无味(多指文章)。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立此存照"(三)》:"我情愿做一 回'文剪公',因为事情和文章都有意思,太删节了怕会 索然无味。"
余音绕梁(yú yīn rào liáng):
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 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 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匮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 欐,三日不绝。" 清 贺裳 《载酒园诗话· 宋欧阳修》:" 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 言尽,无复馀音绕梁之意。
【近义词】琳琅满目,目不 暇接,应接不暇 【反义词】不堪入目、丑陋 不堪、丑陋至极
别具一格 : 别:其它。具:另有。比喻另有 一种独特的风格(风味)。 出处:清· 吕留良《与施愚山 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 一格 。"
【近义词】标新立异、别开生面、别有风味 、独具一
格、不拘一格、风格迥异
近义:匠心独运 独树一帜 独辟 蹊径 独出心裁 别开生面 反义: 千篇一律 如出一辙 鹦鹉学舌 蹈常袭故 依样葫芦 结构:动宾 式。
引人入胜( yǐn rén rù shèng ): 释义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 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出处: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 “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 示 例 扇画小幅,苏州园林,格局很小,却总 是那么引人入胜.(秦牧《虾趣》) 近义词 :令人神往 反义词 :味同嚼蜡
【反义词】如出一辙、千篇一律、依样葫芦、普普通
通 历史出处 清· 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 一格。”
示例:布鲁塞尔大广场卢鸣广场侧面的天鹅咖啡馆是
一座别具一格又独有意义的建筑。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
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 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 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 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 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 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 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 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 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 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 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 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 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 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 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 事出自《晋书· 文苑· 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 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