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3.2研究摩擦力4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3.2研究摩擦力4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一物理复习单元 摩擦力【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单元复习 摩擦力二. 知识要点:1.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方向,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会用摩擦定律计算摩擦力,知道摩擦因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概念,能确定大小。
3. 比较三种力的异同并能解一般问题。
三. 复习注意点:(一)关于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时,受到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产生条件(三点):① 两个物体间有压力(必接触)② 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③ 物体间有相对运动上述条件缺一不可。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效果。
摩擦定律: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叫摩擦因数,用公式表示N F F μ=滑。
式中N F 为正压力,μ为摩擦因数,其数值与相接触产生摩擦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μ不同;同种材料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接触面越粗糙μ越大,μ与接触面大小无关。
一般题目中说“光滑平面”、“接触光滑”都是指0=μ的理想情况。
很多地方的地面为了防滑做成毛面或铺上地毯就是为了增大μ。
冰刀、滑雪板、机器运动部分都要减小摩擦,因而选μ小的材料。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时,先找准参照物就是相接触的物体,再确定相对运动方向,最后定滑动摩擦力方向。
滑动摩擦力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
液体、气体对有相对运动的物体有摩擦,摩擦力大小与相对速度大小、物体形状有关。
2. 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相接触物体间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物体所受其它外力及运动状态变化而改变,当物体间即将发生滑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通常按滑动摩擦力的数值确定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方向判断与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方法相同。
3.2研究摩擦力教案(粤教版必修1)

3.2 研究摩擦力教案(粤教版必修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在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摩擦力的方向的时候,要注意的是“相对”二字.滑动摩擦力产生于相互接触且有相对滑动的物体之间,那么并非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教学难点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静摩擦力产生与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但是并非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用具书两本、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2.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实验,观察并总结摩擦力的规律.教学过程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定律,引入新课题,演示滑动摩擦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2.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展开对静摩擦力的研究;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讨论和认识各种摩擦力的利弊,加深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的认识;通过对生活中摩擦力的了解用自身的语言表达深化对摩擦力的认识.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3.思考生活中各种摩擦的作用.通过科幻短文的形式将结果表述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要求手只能接触一本书.生可以把书页相互交替叠放.师为何可以把书“粘”起?生说明两书接触处有摩擦.师同学们一起来做此实验,并握住两本书的边缘向外拉,看有什么体会?引出了这一节课的主题——摩擦力.推进新课一、滑动摩擦力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上面的实验,然后说出什么叫做滑动摩擦,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 生从上面的实验可得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师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怎样的?生 a.接触面粗糙b.接触且有弹力c.有相对运动师动手实验“感受摩擦力”在桌面上垫一张纸,把手压在纸上,然后手掌向前推,还可将纸换成毛巾、塑料、木板、橡胶等,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朝前推手掌.通过比较,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生与正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与探究课题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将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固定的有粗糙表面的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沿水平面匀速滑动,如图3-2-1所示.记录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通过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压力N,仍使木块沿水平面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记录各次的N、f值,研究N与f的关系.测量数据图3-2-1力的大小与压力N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变水平木板的粗糙程度,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再在实验中改变木块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的大小,然后与同学讨论下列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大量的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相互之间的正压力(弹力)成正比,可以写为f=μN.其中μ是动摩擦因数,由摩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动摩擦因数是无单位的,它表示摩擦力跟正压力之比.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呢?分析上述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试用语言描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生(分析讨论并组织语言表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思考与讨论(1)根据实验中的摩擦力f和压力N的数据,在fN坐标系中画出图象,这个图象的斜率表示什么意义?各个实验小组作出的fN图象是否应该相同?为什么?(2)从滑动摩擦力公式f=μN,得动摩擦因数μ=f/N.有人说,动摩擦因数跟摩擦力成正比,跟压力成反比,对不对?(3)根据滑动摩擦力的公式,你能对“拔河时体重越重越有利”的说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吗?(4)你如何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着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请举例说明.(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是否有关?课题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问题摩擦现象无处不在,人走路时需要摩擦,在冰天雪地里走路由于路滑摩擦小,故常常容易摔跤.汽车行驶时需要控制摩擦,一种控制摩擦的ABS汽车防抱死装置在汽车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你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呢?参考器材请在你需要的器材后面的空格内打“√”.若还不够,就在接排的空格内写上需要的器探究过程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先用测力计称出摩擦块所受的重力,然后将摩擦块放在长木板上,用细线和测力计相连,测力计一端固定,调整垫块的高低,使细线保持水平.2.用力向右拉动长木板,使长木板缓慢运动,木块要是不被带着向右动,必将受到测力计提供的拉力,这时测力计的读数即等于木块所受的摩擦力.3.依次在摩擦块上加50 g、100 g、150 g、200 g、250 g的钩码,即改变摩擦块对木板的压力,重复以上实验可发现摩擦力变大,分别记下摩擦块所受的摩擦力f1、f2、f3……将以上结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4.在长木块上依次铺上棉布、玻璃板,重复以上实验方法3,确定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块所受滑动摩擦力与接触材料表面情况之间的关系.5.在以上实验中,将摩擦块由平放改为侧放,即改变摩擦块与木板接触面积的大小,测出相应的滑动摩擦力,观测在压力和接触面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无关系,测定时每次都应使拉线与水平木板表面平行.分析与结论1.利用上表中第1组数据以滑动摩擦力f为纵坐标、压力N为横坐标,在图的坐标纸上描出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图象,你能得到的图象是一条________.由图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上表中1,3,4组数据分析: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块所受滑动摩擦力与接触材料表面情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训练[展示例1]物体沿水平面匀速滑动.已知表面均粗糙,物体重力为30 N,μ=0.6,求: (1)v=0 m/s;(2)v=2 m/s;(3)v=4 m/s时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展示例2]如图3-2-2所示,同一块砖在同一地面上滑动,求下列两种情况下分别受到多大的滑动摩擦力?图3-2-2课堂小结根据公式可知F=μN.所以,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和速度没有关系;②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大小没有关系.二、研究静摩擦力(1)用弹簧测力计来水平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观察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2)在木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实验数据记录表根据实验结果,尝试讨论以下问题:(1)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不用外力去拉,它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_________.(没有)(2)用弹簧测力计轻轻拉木块,但它不动,木块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_________.(有)(3)如果有,其大小和方向如何?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大小与拉力大小相同,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即与拉力的方向相反;依据二力平衡)(4)拉动木块后,它还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吗?如果有,其大小和方向又如何? ________________.(有,是滑动摩擦力,大小用f=μN计算得出,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即与拉力的方向相反)(5)静摩擦力的大小是一个固定的值吗?它与压力有关系吗?如何确定其大小? __________.(不是没有用二力平衡条件等)(6)当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__________________.(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等于物块刚开始运动时的最小拉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由同学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 m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明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推力.课堂训练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中的五种情况,如图3-2-3所示.组织学生讨论木板对木块A有没有摩擦力?图1 图2 图3图4 图5图3-2-3讨论答案:图1 物块A与木板接触,但物块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物块A没有静摩擦力.图2 物块A与木板接触,A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木板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向上的静摩擦力.加大力F时,静摩擦力不变,f静大小等于重力mg.图3 物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 有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图4 物块A与木板接触,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f滑大小等于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图5 物块A相对于木板有向右运动的趋势,但A不与木板接触,因此木板对A没有静摩擦力.当然B对A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课堂讨论1一物体置于足够长的木板上.试分析将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抬起至竖直的过程中,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变化情况.分析:木板水平时,物体与木板之间无相对运动的趋势,故物体不受摩擦力.木板抬起后,重力与支持力不再平衡,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物体产生下滑的趋势,物体受到摩擦力.在物体未滑动之前,物体受到的是静摩擦力.随着木板的逐渐抬高,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逐渐增大,故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逐渐增大.(注意:此时物体对木板的压力即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是逐渐减小的)当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超过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开始滑动,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随着木板的继续抬高,物体对木板的压力即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逐渐减小,故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逐渐减小.(注意:此时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是逐渐增大的)当木板抬至竖直位置时,物体虽与木板接触(沿木板下滑),但二者之间无弹力,故物体不受摩擦力.课堂讨论2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而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如:皮带传动.物体向上运动,但物体相对于皮带有向下滑动的趋势,故摩擦力沿皮带向上.(2)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而不一定是阻碍物体的运动的.如上例,摩擦力阻碍了物体相对于皮带向下滑,但恰恰是摩擦力使物体向上运动.注意:以上两种情况中,“相对”两个字一定不能少.这牵涉到参考系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物体运动或静止,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而牵涉到“相对运动”,实际上是规定了参考系.如“A相对于B”,则必须以B为参考系,而不能以地面或其他物体为参考系.课堂训练如图3-2-4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拉木块直到沿桌面运动,在此过程中,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f的大小随拉力F的大小变化的图象是怎样的?图3-2-4解析:当拉力F=0时,桌面对木块没有摩擦力,f=0.当木块受到的水平拉力F较小时,木块仍保持静止,但有相对桌面向右运动的趋势,桌面对木块产生向左的静摩擦力,随着水平拉力F不断增大,木块向右运动的趋势也逐渐增强,桌面对木块的静摩擦力也相应增大,直到水平拉力F足够大时,木块开始滑动,此时桌面对木块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f m,在这个过程中,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f始终与拉力F等值反向,即随着F的增大而增大.木块滑动后,桌面对它的阻碍作用是滑动摩擦力,它小于最大静摩擦力,并且在木块滑动过程中,木块和桌面间的正压力N不变,N=G,故滑动摩擦力保持不变,对应关系如图3-2-5所示.图3-2-5注意:计算静摩擦力时,必须注意抓住两个临界点:一是两物体从相对静止状态变为相对运动状态时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二是静摩擦力的方向从某一方向变为相反方向时的摩擦力等于零.课堂小结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大小:0—f m.2.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N.3.区别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在研究摩擦力时,要特别注意物体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因为二者的大小变化情况是不同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N有关,与引起滑动摩擦力的外力的大小无关;而静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N无关,由引起这个摩擦力的外力决定,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N有关.因此,在确定摩擦力的大小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应由引起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大小来确定,不能用f=μN计算.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高中物理第三章3.2研究摩擦力复习教案粤教版必修1

3.2 研究摩擦力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1.据报道,科学家们在距离地球20万光年外发现了首颗系外“宜居”行星。
假设该行星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2倍。
那么,一个在地球表面能举起64kg物体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能举起的物体的质量约为多少(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0m/s2)()A.40kg B.50kg C.60kgN D.30kg2.篮球运动员接传来的篮球时,通常要先伸出两臂迎球,手触到球瞬间顺势后引。
这样可以减小A.球对手的力的冲量 B.球对手的力的大小C.球的动量变化量D.球的动能变化量3.小孩站在岸边向湖面依次抛出三石子,三次的轨迹如图所示,最高点在同一水平线上.假设三个石子质量相同,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三个石子在最高点时速度相等B.沿轨迹3运动的石子落水时速度最小C.沿轨迹1运动的石子在空中运动时间最长D.沿轨迹3运动的石子在落水时重力的功率最大4.如图所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质量为M的光滑弧形槽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底部与水平面平滑连接,一个质量为m(m<M)的小球从槽高h处开始自由下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小球和槽的水平方向动量始终守恒B.在下滑过程中小球和槽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始终不做功C.全过程中小球和槽、弹簧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且水平方向动量守恒D.被弹簧反弹后,小球和槽的机械能守恒,但小球不能回到槽高h处5.北斗导航已经应用于多种手机,如图所示,导航系统的一颗卫星原来在较低的椭圆轨道Ⅱ上飞行,到达A点时转移到圆轨道Ⅰ上。
高中物理 3.2研究摩擦力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3.2研究摩擦力教案粤教版必修11、课题〔章节〕探究摩擦力课型新课课时打算1教具制作课件帮助教学课标要求〔活动要求〕让学生进行商量与沟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课标解读《一般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1〕通过试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教学目标学问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推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能力1、通过学生自己试验,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2、在讨论问题时,要突出主要矛盾,忽视次要因素的思维2、方法。
教学内容精析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uFn解决具体问题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1、正压力FN确实定2、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教学对象简析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表达上特别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肯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
其实,对于学生,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高中物理不仅因在学问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关心高一学生在初始阶3、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依据本节教材学问内容学生较为熟识、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讨论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看与思索、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依据教材要求,主要设置了一个讨论课题,课题以“提出问题——试验与观看——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讨论物理规律,又把握讨论物理规律的方法。
高中物理 3.2研究摩擦力 学案1 粤教版必修1

§3.2 研究摩擦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最大值。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使价值观得到提升。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μ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知识要点】1.摩擦力产生条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为: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
(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大小⑴在接触力中,必须先分析弹力,再分析摩擦力。
⑵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公式F=μFN ,其中的FN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
3.静摩擦力大小⑴必须明确,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滑动摩擦定律F=μFN计算,只有当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其最大值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既Fm =μFN⑵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0<Ff ≤Fm4.摩擦力方向⑴摩擦力方向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⑵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成任意角度。
通常情况下摩擦力方向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作为动力),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和物体速度方向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成任意角度。
【问题探究】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静止吗?解答:物体是否受到静摩力,与物体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没有关系.关键是物体相对与其接触的物体是否静止,比如皮带传送机把货物运往高处,物体是运动的,但相对皮带没有滑动,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其实,生活中很多运动的物体都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如一个人端着一杯水走路,杯子受到手的摩擦力;人走路时受地面的摩擦力;站在起动的火车上的人受到车厢底板的摩擦力.当然了,有大量的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而保持静止,如斜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疑难解析】例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与水平转台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物块重力的K 倍,物块与转轴OO′相距为R。
粤教版必修一3.2《研究摩擦力》WORD教案01

《研究摩擦力》说课稿1.说教材“研究摩擦力”是2005年粤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
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2。
说目标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应用公式f=Nµ解决实际问题。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及其与N和µ有关。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3.说重点难点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
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µ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2 摩擦力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1、首先把影响摩擦力的可能因素告诉同学们。
2、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研究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3、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提问题。
第1天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选择最易操作的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课题
第2天到第3天
成立课题组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成4~6人的调查小组。
1.引导学生的大胆猜测;
2.指导学生翻阅科普书籍和有关物理杂志,作好阅读笔记,
3.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物理资料;
4.指导学生研究资料,指导学生如何整理、分析和总结资料。
5.到小组观看学生的试验过程。;
第4天到第5天(可以适当延长)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六、资源准备
小车水平桌面毛巾砝码相机测试题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研究摩擦力教案3粤教版必修1

第2节研究摩擦力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知道动摩擦因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的科学态度,和在研究问题时要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并且判断动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
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与压力无关的理解就更感困难2.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
教学建议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引入新课教师将甲、乙两本高中物理课本的书页依次叠在一起,压一下书页提起乙书,甲书没有从乙书中滑落。
请一男生尽其力拉两书背也不能在乙书中拉动甲书。
在刚才的实验中,使甲书不能在乙书中拉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说明:用设疑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指出是因为物理受到摩擦力的原因,再提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摩擦力使一个男同学都分不开两书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导入二引入新课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1.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时,先配制好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为η的油酸酒精溶液,并得到1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V用注射器在撒有均匀痱子粉的水面上滴l滴油酸酒精溶液,在水面上形成油酸薄膜,待薄膜形状稳定后测量出它的面积为S.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面形成的油酸薄膜的体积为VB.撒痱子粉是为了便于确定出油酸薄膜的轮廓C.根据可以估测油酸分子的直径D.根据可以估测油酸分子的直径2.质量为m的物块沿着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匀速下滑,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对物块的作用力是( )A.大小mg,方向竖直向上B.大小mgcosθ,方向垂直斜面向上C.大小mgsinθ,方向沿着斜面向上D.大小μmg cosθ,方向沿着斜面向上3.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都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套圈”,如图所示是“套圈”游戏的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复习单元 摩擦力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单元复习 摩擦力
二. 知识要点:
1.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方向,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会用摩擦定律计算摩擦力,知道摩擦因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概念,能确定大小。
3. 比较三种力的异同并能解一般问题。
三. 复习注意点:
(一)关于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时,受到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产生条件(三点):
① 两个物体间有压力(必接触)
② 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
③ 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上述条件缺一不可。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效果。
摩擦定律: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叫摩擦因数,用公式表示
N F F μ=滑。
式中N F 为正压力,μ为摩擦因数,其数值与相接触产生摩擦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μ不同;同种材料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接触面越粗糙μ越大,μ与接触面大小无关。
一般题目中说“光滑平面”、“接触光滑”都是指0=μ的理想情况。
很多地方的地面为了防滑做成毛面或铺上地毯就是为了增大μ。
冰刀、滑雪板、机器运动部分都要减小摩擦,因而选μ小的材料。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时,先找准参照物就是相接触的物体,再确定相对运动方向,最后定滑动摩擦力方向。
滑动摩擦力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
液体、气体对有相对运动的物体有摩擦,摩擦力大小与相对速度大小、物体形状有关。
2. 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相接触物体间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物体所受其它外力及运动状态变化而改变,当物体间即将发生滑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通常按滑动摩擦力的数值确定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方向判断与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方法相同。
(二)单元小结:
1.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作用效果。
C. 静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
D. 受静摩擦力的物体可以是运动的。
解:物体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取决于相接触的物体是否有相对运动。
虽然物体运动,相接触的物体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两物体间无相对运动,为静摩擦。
(如斜向上
解:AB一起运动,分析B与地间摩擦情况,把AB看作整体,匀速运动必受地面阻力,即摩擦力∴0
≠
μ AB一起匀速运动,A在水平方向不受力。
AB间无摩擦力可以是
1
=
μ
[例4]
度时,
解:
1.
2. 一条绳的长度为l,放于地面。
把绳的一端提起高度为
2
l
,整条绳的重心升高了______。
3. 下面关于重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重力作用点必在物体上密度最大处。
B. 若物体是规则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C. 通过重心,把物体分为两部分,质量不一定相等。
15的弹簧,把木块吊起来,稳定11. 为了测定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用原长为cm
23,用这个弹簧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长为后弹簧长cm
17。
试求木块与桌面间的摩擦因数。
cm
v时,阻力大 *12. 在空气中高速下落的雨滴受到空气阻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当速度是
3v时阻力多大?(*为选做)
小为f,当下落速度为0
参考答案
1. 2610639195.1-⨯
2. l 8
1
3. C
4. 静摩擦;沿AB 接触面向下
5. B
6. C 、D
7. C
8. B
9.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