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说课稿

合集下载

小巷深处说课稿

小巷深处说课稿

小巷深处说课稿小巷深处说课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巷深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巷深处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本课地位《小巷深处》是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

由于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又要把握好本单元及本文的教学特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的这一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写人物致力于表现人物感情世界的变化特点;(2)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具有开放性。

3、情感与态度目标从课文到生活,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文章的欣赏,分析过程中,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难点: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突出重点。

【以上是对教学内容的简要分析,教学必须面对学生,要了解学习的知识范围,接受能力,于是,在教学之前要对学情进行了解。

】二、说学情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他们绝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边的人文关爱,但他们并不是没有情感。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在他们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里,点燃情感的“火焰”,进行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从关注身边的爱开始,培养博爱的情怀。

三、说教法与学法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与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

《小巷深处》说课课件(经典、很实用)

《小巷深处》说课课件(经典、很实用)

一、说教材 • 二、说教法和学法
• (一)创设情境法 • (二)引导点拨法 • (三)朗读品味法 • (四)合作探究法
• 三、说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二) 走进作者、 简介背景
(六) 布置作业、 积累提升
(五) 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四) 互助学习、 合作探究
( 三) 检查预习、 夯实基础
4、诵读品味:
反复朗读多处描写母亲外貌的句 子及文末的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 蕴含的深情。
采用 个人、 小组、全班
等形式的朗 读,以读促 写,从而加 深对母爱的 理解。
1.节奏缓慢 2.语气深情 3.感情投入
教学小结,用心把握
其实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平常的日子里,也许只是一 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 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 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 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 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炫耀( xuàn) 执著(zhuó) 荤菜 (hūn) 揶揄(yé yú) 瘦瘪(biě)


哽咽(gěng yè)
) 检

造孽(niè)


蹒跚 (pán shān)
、 夯

憧憬(chōng jǐng)
基 础
附和 (hè)
炫耀:夸耀。
( 三
执著:这里是坚持不懈的意思。

荤菜:用鸡鸭鱼肉等做的菜。
(五)联系实际,积累提升
• 1、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已感动 的瞬间,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 2、联系励志电影《孝女彩金》,让 学生畅谈:今后该如何对待母爱? 如何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
• (一)创设情境法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 •(二)引导点拨法 文,划出精彩处,在

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说课课件

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说课课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课文中 读懂母爱,体会 父母与子女之间 的情感,增强对 亲情的理解。
难点:学习本文 通过外貌、神态 描写及生活中琐 事的叙述来刻画 人物、突出中心 的特点,并指导 学生写作。
二、说方法
(一)说教法
1 2 情景教学法 朗读教学法
3
师生合作探究,讨论教学法
4
(二)说学法
(四)诵读品味,领悟真情
1 2
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
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27、28、29自然段, 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 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 回来了。”这句话?
(五)合作探究 讨论小结
1
引导学生讨论:养母的形象很感人,这感人 的形象是由哪些具体的描写一步步构成的? 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
背、洗一次脚等),然后把这件事的全过程,包括父母的反
应、自己的体会写在周记上。 2、为自己的母亲画一张简笔画,并作简要介绍。
四、板书设计:(两课时)
6 小巷深处

林莉 养母 收养抚育 为“我”骄傲 养女 满足 沉默 自豪 回避
抑制感情
送生活费、营养品 (时间顺序) 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1 2 3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总结反思法
三、说教学程序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
• (二)检查预习
(5分钟)
• (三)整体感知,讨论交流 (20分钟)
• (四)诵读品味,领悟真情 (15分钟)
• (五)合作探究,讨论小结 (20分钟) • (六)质疑探索,拓展延伸 (17分钟) • (七)创设情境,结束教学 (5分钟) • (八)布置作业 (3分钟)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扶持弱势群体,促进平等发展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扶持弱势群体,促进平等发展

在小城市的一个角落里,有一条幽静的小巷子。

这个小巷深处,有着一群弱势群体,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是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处境比较困难,需要我们去扶持和帮助。

这些弱势群体中,有老年人、残疾人、家庭困难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

在这些人群中,老年人是最为孤独的一群,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再健康,家庭成员也都离开了他们,他们只能独自生活。

在这个小巷深处,我们发起了一项志愿活动,每天都会有固定的志愿者来看望老人们,和他们聊天、给他们做饭,让他们感到关怀和温暖。

残疾人也是弱势群体中的一种,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障碍,更多的是社会上的歧视和排斥。

在小巷深处,我们特地为残疾人搭建了一条无障碍的通道,让他们能够在小巷和外界交流。

我们还安排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让残疾人们和志愿者一起参与,促进互动和交流。

还有一群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每天都要从小巷深处经过,来到附近的工厂或商店里工作。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面临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比较大,很多人都生活在比较拥挤和不卫生的住宿条件下。

在这里,我们为他们提供了咨询和培训服务,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并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家庭困难学生是这个小巷深处的一道风景,他们在成长的路上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里,我们发起了一项“爱心助学计划”,通过资助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接受教育,尽早摆脱困境。

这些事情在看似简单的小巷深处,却展现出了一个社会公正和发展的主题,即扶持弱势群体,促进平等发展。

我们相信,在每一个小角落,都有这样的故事和感人的场景,只要我们肩负起责任,用心去做,我们就能够用我们的爱心,点亮更多的人生。

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爱心小组中来,希望我们的爱心能够传递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身上,真正做到用志愿者的行动,将爱心传递下去!。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是一门针对初中生的英语课程。

本文主要介绍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并分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目标是:1. 让学生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生词、短语和语法。

2. 通过本课程,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和翻译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内容包括:1. 生词与短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级别,提供一份生词表和短语表。

生词和短语应该与本课程的主题相关。

2. 语法:本课程着重介绍过去进行时、情态动词等语法知识。

3. 听力与口语:通过听力训练和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4. 阅读与写作: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5. 翻译: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句子,让学生进行中英互译。

6. 文化知识:通过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有关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方法包括:1. 多媒体教学: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工具,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 互动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

3. 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一步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4. 个性化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1. 多角度评价: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测试等。

2.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明确具体,让学生和家长清楚知道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3篇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3篇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3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__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 《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教学过程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小巷深处》说课课件

《小巷深处》说课课件

请回忆与父母相处中最让你感动的 一个瞬间,把它说给大家听。
环节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作业:请以“重读我的母亲(父亲)”为 话题,写一个小片段。 要求:1.选取一件生活琐事; 2.运用外貌、神态等人物描写手法。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反馈矫正,进 一步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巩固刻画人物的 方法,更好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瞎眼的英姨竟然收养了我; 英姨竟然拿出所有积蓄让我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泼辣的英姨为了我竟然改好了; 贫穷的家里,我竟然被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 我的作文,母亲竟然一直珍藏,处处夸耀; 虚荣心竟然让我嫌弃远离了母亲,甚至不让她到学校看我; 我竟然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母亲和那个家; 母亲竟然真的没有去学校找过我; 我竟然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看到了无助地倚在墙边的母亲; 三年来,竟然都是母亲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摸到老婆婆家 里把东西交给她,再孤零零地摸回家。
一个主问题——三个板块
充满“意外”的事件让人感动 母亲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 描写让人感动 小巷、竹棒等具体形象的描写让人感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 人物、体会情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 感悟能力。
充满“意外”的事件让人感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主要事 件,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母爱的 始终如一,突出重点。 理论依据:以“寻找意外”为突 破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 于激发兴趣,调动热情。
板书设计

“养母”
(始终如一)
(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
充满“意外”的事件让人感动
从这些“意外”中,你能感受到作者 的情感变化吗?请从文中勾画出能够体现 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和句子。
自豪 满足 沉默 回避 淡忘 隔绝 悔悟 回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说课稿导读:大家好!我说的课题是《小巷深处》,这篇课文的说课程序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与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阐述: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小巷深处》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回忆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

语言浅显感人,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是一篇唤起学生亲情教育的好文章。

我们可以以此培养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本文无论从情感内容还是从能力培养上,在写人记叙文的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该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独立,叛逆心渐强,但事实上又离不了父母的照顾,不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

这正是他们的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更需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会珍惜亲情,感恩生活。

(三)教学目标那么根据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考虑,我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文中最动人的情感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进而对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四)教学重难点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记叙文是初一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体裁,在前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把记叙文写清楚、写生动对他们而言就难了,而本文的外貌、神态描写都有其过人之处。

所以我把难点确立为品味文中具体描写母亲的句子,学习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突破口:让学生寻找文中“我”的情感变化的有关语句,以期引发学生对变化原因的思考和对母亲形象的关注。

(五)教材处理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我们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做了灵活调整。

从文章结尾的情感入手,一步步地点拨引导学生去读母爱——说母爱——悟母爱——忆母爱——赞母爱。

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整个课堂。

为了能达到这种效果,我事先也准备了诗歌《感谢》、歌曲《懂你》等,希望在课堂上能够恰当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我们经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些理论指导,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展开教学。

1、诵读法: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点拨法: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乃为善教者也。

”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不做过多的分析,还课堂教学几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3、情境设置法:利用多媒体条件展示图片,播放歌曲,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分析: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学法指导,使他们在把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会学”本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有:1、自主、合作、探究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试图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协作,以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诵读品味法主要是指导学生诵读品味关键词语和句子,赏析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指导学生以“这句话妙在运用了描写方法,写出了”的句式来品味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从而初步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读母爱说母爱悟母爱忆母爱赞母爱(一)关注生活,导入课文(2分钟)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从地震废墟中那位以爱的姿势保护孩子生命的母亲说起,大爱无言,母爱相同,由地震废墟中的母爱导入到小巷深处中的母爱。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由此导入新课,从令人感动的图片入眼,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奠定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读母爱(4分钟)快速阅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找出“我”对家,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浅显明了,学生理解文本难度不大,因此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体验。

同时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采用了点拨教学法适时点拨学生:1、课文的结局令人感动,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回哪儿?(估计学生都会回答到: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2、既然说“回来”,那么肯定出去过,我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由此自然引入第二环节——小组交流说母爱(三)小组交流说母爱(10分钟)问题一:请同学们找出“我”对家,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

归纳“我”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问题二:“我”对母亲的感情起伏变化,那么母亲对“我”又是如何呢?同学们让我们用充满“爱”的眼睛去寻找文中母亲“爱”我的事例,在小组里面交流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学生的筛选概括和师生的共同归纳,就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就水到渠成地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四)朗读品味悟母爱(15分钟)读完本文,你觉得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找到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仔细读读,读出你的感动来!并试着说明感动你的原因。

设计意图:我想这个问题的抛出,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波澜。

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另一方面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说明感动原因的角度也较多样,学生既可以从遣词造句上考虑,也可以从情感因素上回答。

从而实现既品读佳句,又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的教学目标。

1、具体的事件令人感动。

估计大多数学生会说出最后一个事例,那么我们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个事例是作者的情感高潮,面对现实,年少无知的“我”曾逃避、曾离开,而母亲的爱却一如继往。

表达出了“我”的悔悟,“我”情感的回归。

指导全班同学诵读品味25-29自然段,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情感,领悟真情。

2、精彩的语句打动人。

因为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在这里我对课堂进行了猜想与预设。

我猜想初一的学生一般会很容易找出这些句子,但学生往往说不出感动自己的原因。

因此,在这里我们应引导学生朗读并学习品味本文中描写母亲的精彩句子,进而分析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那么在这里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来简化难点:“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很好,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学生品味关键句子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以“这句话妙在运用了描写方法,写出了”的句式来品味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示范:“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这句话妙在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品味,设置了简化难点的问题,指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子,学习并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并期待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技巧。

让学生在进行了听、说训练的同时又掌握了写人技巧,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巧妙突破难点)(五)联系生活忆母爱(10分钟)其实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母爱才感人。

细细回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1、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身为母亲的孩子,我们将要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呢?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母爱引起共鸣,畅谈对母亲的回报,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六)课堂练笔赞母爱(4分钟)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人间的最爱。

最后让我们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小结本节课。

教师示范:母爱是夏日里的缕缕清风,是寒冬里的暖暖阳光。

(多媒体同时播放满文军歌曲《懂你》)结束这节课。

(设计意图:用一句很美的话和极富感染力的歌曲结尾,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母爱、回味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感情,坚定学生孝顺母亲的决心。

)作业设计:1、积累反复朗读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并摘抄精彩的语句。

2、体验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帮母亲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习作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因此我在课后作业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积累、习作、体验。

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描写,联系生活加深体验,也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

)板书设计小巷深处盲母爱养女收养弃婴满足自豪改变性格时感含辛茹苦间情沉默回避为“我”骄傲顺线淡漠隔绝每月送钱序索忍受孤独悔悟感激我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简约清晰,它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评价与反思1、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设计,能够紧扣“母爱”这个主题,让学生理解、感悟、畅谈,在说、品、读、悟、练这五个环节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