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综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增强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巷深处》的主题和背景;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3. 探讨小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4. 欣赏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历史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激发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4. 课堂交流: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5. 欣赏与比较:组织学生欣赏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鉴赏能力;6.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关于小巷的文学作品;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五、课后作业:2. 选取一篇相关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3. 拍摄一幅关于小巷的图片,配以文字描述,展示小巷的风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品;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中的每一个生命。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主人公情感变化和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同理心。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2)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巷深处所蕴含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身边的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巷深处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对小巷生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小巷深处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5. 总结提升:(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小巷深处》,巩固所学内容;2. 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自己熟悉的小巷生活的作文;3. 调查身边人的亲情和友情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

1. 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创见;3. 学生对小巷生活情感态度的把握,以及对自己道德品质的提升。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小巷生活图片、音乐等素材4. 生字词卡片5.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小巷生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小巷的氛围。

(2)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的特色。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小巷深处的背景及相关文化内涵;(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小巷深处中所涉及的重点词汇和句型;(3)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对小巷深处的兴趣;(2)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3)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体验和学习英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小巷深处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小巷深处》的文章或相关节选;2. 词汇和短语:小巷、深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3. 句型和语法: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4. 交际场景:介绍自己的家乡、谈论喜欢的传统节日等。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小巷深处的相关文化内涵、词汇和句型;2.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小巷深处;2. 呈现:展示小巷深处的相关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3. 预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巷深处的理解和感受;5. 实践活动:设计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6. 总结与拓展:对小巷深处的文化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巩固词汇和句型;3. 收集有关小巷深处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源,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巷深处教案范文

小巷深处教案范文

小巷深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小巷深处》,了解小巷的环境特点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小巷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生活,关爱身边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小巷的环境特点和人物形象。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小巷生活的真实情感。

(2)深入分析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小巷深处》及相关背景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搜集有关小巷的图片、故事等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小巷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小巷资料。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合作学习,探讨小巷的环境特点和人物形象。

3.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小巷的生活氛围。

(2)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4. 深入学习(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学生讨论,探讨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小巷的短文,可以是故事、散文或诗歌。

3. 家长协助搜集有关小巷的资料,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小巷深处的生活情境。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巷生活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词汇学习: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构思、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巷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情感表达。

3. 词汇学习: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学生跟读并造句。

4.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进行笔记。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巷生活的意义,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词汇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词汇的掌握情况。

3. 写作技巧应用:通过课后作文或练习,评估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小巷的作文。

2. 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或故事,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原文及注释。

2. 图片素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小巷、邻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理念: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 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如:瘪,揶揄,蹒跚,憧憬等。

2. 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系,学习选取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3.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

4.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通过对本文的以及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对自己的关切、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规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写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母亲深沉的爱。

四.教学重点:1.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感。

五.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六.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七.教学课时:二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分析“养母”这一形象。

了解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母爱是连夜整理的沉甸甸的书包;母爱是那枚柔软温暖,爱意绵绵的枕头。

母爱如淡淡的风,浓浓的酒,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深林里有母爱,在小巷深处同样有母爱,就让我们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一份普通又别致的母爱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二、文题背景1. 题解:这是一片感人至深的散文,书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他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2. 林莉,1972年生,湖北嘉鱼人。

3. 本文选自《黄金时代》1994年第七期,有改动。

当今社会,养母,养父,后母的现象比较多,作为子女如何同他们相处,是一个重要问题。

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有着特殊心理,子女和父母既有隔阂,又有割不断的感情,这值得每位同学思考。

三、整体感知(一)学生朗读全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词。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 字词详解:炫(xuàn)著(zhù)黝(yǒu)荤(hūn)揶(yé)揄(yú) 哽(gěng)孽(niè)颊(jiá)蹒(pán)跚(shān)憧(chōng)憬(jǐng)瘪(biě)2.默读课文,概括情节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这是一个爱的故事。

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

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

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3.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哪一件,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回答:(1)母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她以卖冰棍为生,她好心地收留了“我”,一个弃婴。

(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积蓄换了住处,使“我在降临到人世一个月后,真正拥有了一个家”。

(3)为了“我”,她甚至改变了以往的泼辣性格。

(4)母亲为了“我”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5)母亲含辛茹苦,却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

(6)母亲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老师点拨:课文中母亲这一形象一开始就给读者深刻印象,在秋风落叶的环境中在围观人们的冷漠中,母亲向“我”敞开了她“瘦瘪却温暖”的胸怀,为了“我”,她“拆掉了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

她的这一举动耗尽了她“所有的积蓄”,可见她对女儿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大方!她为了“我”,甚至改变了她以往的泼辣性格,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神奇!母亲为了“我”,在炎热的夏天,“她如同一尊雕像”一样,“执着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柜箱旁”,任凭太阳的炙烤,为了“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而无怨无悔!一年四季的忙碌,换来的是“饭桌上经常能见到的荤菜”,和“我”见不到补丁的衣服,母亲的爱女之心真是令人感动。

和千万母亲一样,她也为“我”的点点进步而激动,陶醉!“我”的一篇作文成了她的“珍藏”,老师夸赞“我”的一句话竟让母亲“高兴得落了泪”。

一位母亲的自豪之心写得多么动人!(二)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的人”或用“‘我’是一个的人”来说一句话。

(教师示范,学生发言)养母是一个高尚无私、坚韧执着、沉默奉献的人。

“我”是一个为爱所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的人。

(三)讨论分析:文章写母亲对“我”的爱,却是在抒写“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过程中逐步展开的。

全文以“我”的感情发展变化为主线,试从文中找出“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的经历。

学生总结:从“我”对生活的满足,“我”对母亲的骄傲,到“我”长大后对贫穷之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

教师总结:以感情构筑文章框架,文中许多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事件同“我”感情的脉络连结起来,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

(四)文中有些细节也写出了母亲的内心痛苦,她是怎样对待“我”的感情变化的?回答:如第11自然段。

面对我对“我”对母亲和家的感情变化,母亲“依旧满面春风”,她不让人看出她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又如第13自然段。

母亲听出“我”话的弦外之音,仍然为“我”弄好吃的。

老师点拨:母亲以她特有的敏感,感觉到了我对她的冷漠和对家的厌恶,但她仍然抑制住内心的痛苦,用她的乐观和豁达从容面对,她对邻居们说的话,既有对女儿努力学习的自豪,又有对女儿不能与她相伴的自慰,母爱是无私的,在母亲眼里女儿永远是“对”的。

我们从第13自然段中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中,可以“读”出母亲内心的巨大痛苦,但母亲是坚强的,尽管女儿的话伤了她的心,但她还是点头答应了女儿的请求,起身摸索着给女儿做好吃的,母亲的话“我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

朴实无华却有打动人心的震撼力量!提问:课文写母亲最感人的情节在哪里?课文中哪几个段落最让人感动?回答:写母亲克服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却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让别人默默地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第25、——28段最让人感动。

(五)老师小结本节内容。

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最深沉的母爱。

作者在叙述情节上别具匠心,直到课文结尾部分才揭开“谜底”:在“我”上高中的三年中,母亲总是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每月为“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母亲又是那亲的“善解人意”,她默默忍受内心痛苦,为了“我”有出息,也为了“我”的面子,让我们用心揣度一下,母亲的内心是多么复杂,多么痛苦啊!但为了爱,她抑制住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她忍受着孤独、寂寞、清贫,一切为了女儿她的爱女之心是多么深远无私!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从心灵深处聆听这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写母亲最感人的情节在哪里?课文中哪几个段落最让你感动?回答:写母亲克服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却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让别人默默地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第25、——28段最让人感动。

(三)提问:这几段写母亲,用了描写人物的什么方法?回答:人物的肖像描写。

老师点拨:作者在叙述情节上别具匠心,直到课文结尾部分才揭开“谜底”:在“我”上高中的三年中,母亲总是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每月为“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母亲又是那亲的“善解人意”,她默默忍受内心痛苦,为了“我”有出息,也为了“我”的面子,让我们用心揣度一下,母亲的内心是多么复杂,多么痛苦啊!但为了爱,她抑制住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她忍受着孤独、寂寞、清贫,一切为了女儿她的爱女之心是多么深远无私!第13 自然段中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中,可以“读”出母亲内心的巨大痛苦,但母亲是坚强的,尽管女儿的话伤了她的心,但她还是点头答应了女儿的请求,起身摸索着给女儿做好吃的,母亲的话“我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

朴实无华却有打动人心的震撼力量!(四)面对现实,年少无知的“我”曾逃避、曾离开,而母亲的爱一如继往。

这如海深情怎能不牵着“我”,母亲终于等到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就让我们带着这激动的心情一起来朗读课文的25-29自然段。

请个别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段。

试说说这几段妙在哪里?学生回答: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五)同学们刚才的朗读都很不错,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像她一样吗?你会怎样对待这位母亲呢?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虽然让人应接不暇,但我内心里还是感到欣慰。

因为通过他们的回答和谈话,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所在。

我想我面前坐着的是一群本性善良、质朴的孩子,如果教师能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教育,我们使学生“学会做人”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六)母亲这种伟大的母爱,感动着我们,也感动了“我”。

最后,让我们大家都为之欣喜的是:“我”终于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七)情感拓展学生分组讨论,畅谈感受。

A、母亲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B、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经做过的对不住母亲的事:(八)老师小结本节内容。

“小巷”的形象:深深的小巷,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小巷深处既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亦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

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学习了本文,我们都深受感动,让我们学会珍惜身边的爱,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爱是博大的、无私的。

祖国被比成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更应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爱自己的祖国,这,最崇高的爱。

(九)请你为你的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洗一次脚,洗一次袜子,梳一次头,来感谢他们对你这么多年来无微不至的爱。

然后把这件事的全过程,包括父母的反应、体会记在周记上。

(十)板书设计:养母:“我”:收养弃婴满足改变性格疏远每月送钱爱淡忘含辛茹苦为我骄傲虚荣忍受孤独悔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