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的教学反思
以读代教--《小巷深处》的教学反思

过 这 篇 课 文 ,讲 课 之前 ,我 的 设 想是 : 先让 学 生 有感
情 地 诵 读 课 文 的最 后 一 部 分 : “ 的视 线 顷 刻 间模 糊 我 了 … … 那 条 深 深 的 / 巷 。 以 此 来 激 发 学 生 的 情 感 ,使 J 、 ”
龄 的 增 长 ,虚 荣 心 导 致 “ ”厌 恶 破 旧的 家 ,逃 避 妈 我 妈 的爱 ,因而 妈妈 的爱 虽在 , “ ”的爱 却 失 落 了。 我
《小 巷 深 处 》是 一 篇 文 质 兼 美 、饱 含 深 情 的 好 文 章 。 然 此 文前 面 的叙 事 部 分却 语 言 纯 朴 ,寓 深情 于 平 淡 之 中 ,不容 易 为学 生 所 感知 。 因此 ,一 经 分析 ,就
面 目全 非 ,更不 用 说 引 起 什 么共 鸣 了。 而 结 尾 的 “ 我 的视 线 顷 刻 间模 糊 了… … 那 条深 深 的小 巷 ” 这部 分却
“ 文不 能 教 ,只 能读 ” 了。 美
读 抒 情 部 分 ,定 下 情 感 基调 。让 全 班 学 生 齐 声
50 磊 敏 0 . 止 2 6 01
己的母 亲 , 以表 达 心 中 的情 感 。 说 到 这 里 ,我 想也 该 让 这 一 节 课结 束 了。 有 条 件
的 ,可 以在 此 时 播放 《 光 里 的妈 妈 》等 歌 曲 ,让 学 烛 生 心 中 的感 情得 以深 化 。 当然 ,课 后 应 该 要 求 学 生 将
所 思 考 的 问 题 整 理 在 听 课 笔 记 上 , 同 时 写 写 自 己 的 妈 妈 ,并 背诵 课 文结 尾 部 分 。 我 想 ,通 过 这 样 的 处 理 , 大 部 分 学 生 应 当 会 比 教
(语文版)《小巷深处》的教学后记初中语文教案

(语文版)《小巷深处》的教学后记初中语文教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教案资料、试题资料、教程资料、课件资料、好词好句、诗词鉴赏、文学资料、知识科普、作文大全、古文杂谈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materials, tutorial materials, courseware material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poetry appreci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s,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s, ancient essays, etc.think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aterials, so stay tuned!(语文版)《小巷深处》的教学后记初中语文教案《小巷深处》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_1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安排 2 课时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小巷深处》教学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反思“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真情”。
在我的想像中,感知和把握文章的的情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培养情感的方向。
教者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的情感呢?《小巷深处》一课的教学片段曾给我带来长时间的回味和思考……《小巷深处》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叙述一位靠卖冰棍维持生计的盲眼的母亲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抚养捡来的女儿长大成人的故事,以“我”对母亲情感变化为线索,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坚韧执著、无私宽容的母亲。
这位母亲用人世间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母爱,守候并最终唤醒女儿那颗渐行渐远的心。
课文洋溢着强烈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进度很快,一步步完成了预设的任务,学生们圈画出正、侧面描写母亲的语句,品读、感悟,然而我发觉他们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根本就没有真正体会到文章的情感,更不用谈什么感动了。
朗读时语调平平,语气淡淡,这是为什么呢?我有点茫然了!这篇文章我已经读过很多次了,每一次都会激动不已,含泪读完。
可是,今天这群学生却如此平静,读的语调就像是在述说一段既遥远、又没有任何意义的历史一样。
既然他们不动情,我是否可以创设情境,煽情呢?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让他们感动。
我为学生们描绘了三幅画面:连绵的细雨中,我依稀看到一个小山村旁有一条长长的路,路上一位瞎眼的母亲,满怀希望,一步步沿着泥泞的小路摸索前行,留下两窜深深地脚印;晨曦中,我看到了一条小巷,在长长的小巷里伴着轻拂的微风一位母女相扶着向深处走去,洒下一路欢声笑语;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中,我依稀看到了一位盲眼的母亲,她拖着长长的、长长的身影,一步一步走向小巷深处。
“同学们,孤单、寂寥的身影,盲眼的母亲,只有一根又光又滑的竹棒相伴,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的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一片寂静。
小巷深处的母爱—《小巷深处》教学后记

小巷深处的母爱——《小巷深处》教学后记——《小巷深处》教学后记《小巷深处》是八年级第一学期(适用本)第一单元“爱在人间”的一篇文章。
文章通过叙述一位盲眼的母亲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抚养捡来的女儿长大成人的故事,表达了女儿对母亲深深的忏悔之情,赞扬了人世间至深至真、无私宽容的母爱。
文章以“我”对母亲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坚韧执著、无私宽容的母亲。
这位母亲用人世间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母爱,守候并最终唤醒女儿那颗渐行渐远的心。
文章感人至深,字里行间尽是女儿的愧疚,是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如我所愿的圈画出正、侧面描写母亲的语句,品读、感悟,然而我发觉他们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没有动情,没有感动,朗读时语调平平,语气淡淡。
这么好的文章,太可惜了!既然他们不动情,我是否可以创设情境,煽情呢?文末三节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层层递进的情感,渐强或渐弱的语气,时急时缓的语速,将“我”醒悟后内心的愧疚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即使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通过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也可以表现出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但那只是技巧,没有情感的声音,只是声音。
我为学生们描绘了一幅画面: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其实那路并不长,只因它是母亲的心路,所以是那么的绵长深远。
那瞎眼的母亲,满怀希望,一步步沿着路摸到汽车站,又捧着颗碎了的心,一步步摸回小巷深处的家。
长长的路,是母爱的延长线,无限延长。
长长的小巷,其实并不长。
当年母女相扶走过,洒下一路欢声笑语,小巷的尽头是幸福的起点,从终点到起点,那不是很长很长吗?如今,小巷深处的家,是冰冷的,那承载过温馨回忆的小巷就格外的漫长、寂寞、清冷。
那长长的竹棒其实也不长,它是母亲生活的支撑。
然而“我”的疏远和淡忘,小巷里又响起了竹棒叩击石板的声音。
那声音已不复往昔的清脆悦耳,那是一声声沉重地叹息和无奈,是一次次希望后的失落,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母爱的绝唱。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石嘴山市九中袁红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结合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对自己的关心,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1、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1、欣赏歌曲《懂你》2、师:听了这首歌,你会想起谁?(母亲)师:母亲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亲的那片深情。
(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用“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的内容有: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养母疼爱养女的故事……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三、深情诵读,入情入境。
学生和教师合作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按受作品真挚的情感。
四、理解课文,感受亲情1、文本解读,明确母爱事例。
(1)教师从以上学生的概括自然引入,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体现母爱的事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3)教师小结。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师: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而“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否也始终如一呢?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2)交流“我”的情感变化,师相机板书:3、人物辨析。
(1)师:一个瞎眼养母倾其所有,含辛茹苦抚育“我”,而“我”却嫌弃她、厌恶她,甚至远离她,“我”是一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注意结合文本。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课时)漳州一中分校刘雯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结合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对自己的关心,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1、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1、欣赏歌曲《懂你》2、师:听了这首歌,你会想起谁?(母亲)师:母亲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亲的那片深情。
(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用“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的内容有: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养母疼爱养女的故事……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三、理解课文,感受亲情1、文本解读,明确母爱事例。
(1)教师从以上学生的概括自然引入,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体现母爱的事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3)教师小结。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师: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而“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否也始终如一呢?(2)交流“我”的情感变化,师相机板书:3、人物辨析。
(1)师:一个瞎眼养母倾其所有,含辛茹苦抚育“我”,而“我”却嫌弃她、厌恶她,甚至远离她,“我”是一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注意结合文本。
)(2)师小结。
4、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1)师: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的教学反思
《小巷深处》的教学反思
《小巷深处》是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上课之前,我认真准备了《小巷深处》各个环节的教学,考虑了学生可能会遇见的困难或会提出的问题。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的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的角色定位把握得较好。
一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这一点在教案里面已稍微有所体现。
再一点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积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不可预知问题。
如:在文章主旨的把握上,关于“亲情”这一点的导出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爱不爱母亲?全班异口同声说“爱!”这一回答是那样响亮,那样肯定,让人感觉是毫无疑义。
可比较准确的答案应该是“爱——不爱——爱”这后一个“爱”是更深一层的'爱。
这是我预先没估计到的。
我的预案里只有同学七嘴八舌的回答“爱”、“不爱”或“爱——不爱——爱”。
可班里就是没有第二个声音、第三个声音,只有异口同声的一个“爱”。
这下子该怎么导?虽说已上过好几堂像这样的课,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不过很快就稳住自己。
我微笑的接过同学的回答,进一步问一个问题:“那‘我’对母亲的爱表现在哪里?”马上有一位同学回答:“第7自然段第3行,‘有很多次,我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助她,……’。
另一位同学回答:”29段,‘妈
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一听到读这一句,我马上把她接过来说“我回来了”说明我曾经离开过母亲,为什么离开?一位学生马上回答“我厌恶这个家”我接着问“那她这时还爱不爱母亲?”学生齐声回答“不爱”“那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回答“爱——不爱——爱”“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有个变化过程的。
”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表现的除了母爱,还有母女间的情感——亲情。
过后,还真庆幸自己的这一教学机智——能比较从容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
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现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找不懂的字词,找出文章的关键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感知母爱亲情,品味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最让感动的是:给课文配插图,同学能抓住主要情节、细节来画如文章结尾的“母女相聚”图、中间的“太阳底下卖冰棍”图、还有文章开头的“瞎妈抱孩”图、“小巷深处”的场景图。
都非常有创意。
还有有关母爱亲情的名言警句的搜集,我特地到新华书店、“网上”查阅都找不到合适的。
我们的学生却一下子找了二三十条。
真让我感动不已!还摘抄了很多有关母爱的诗句。
这一次的教学,让我体会到:以前自己讲的许多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
过去语文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培养学生探究问
题的能力还不够。
这一点以后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尽力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