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_1

合集下载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综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增强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巷深处》的主题和背景;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3. 探讨小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4. 欣赏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历史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激发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4. 课堂交流: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5. 欣赏与比较:组织学生欣赏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鉴赏能力;6.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关于小巷的文学作品;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五、课后作业:2. 选取一篇相关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3. 拍摄一幅关于小巷的图片,配以文字描述,展示小巷的风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品;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小学语文《小巷深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小学语文《小巷深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小学语文《小巷深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2、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母爱,使学生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4、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重点:理解母爱,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难点: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导入: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看过之后你要告诉我母爱是什么?(多媒体)(将学生的回答提炼成诗)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母爱是连夜整理的沉甸甸的书包母爱是那枚柔软温暖,爱意绵绵的枕头过渡:母爱如淡淡的风,浓浓的酒,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深林里有母爱,在小巷深处同样有母爱,就让我们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一份普通又别致的母爱。

二、品读文本,增进情感1、请看小导航1:(多媒体)○A、请用“为了我”为开头诉说盲母为作者都做了什么?○B、汇报中可以补充、辩驳。

○C、可以评价同伴的回答。

(把学生的回答落实到母亲的内涵上,如:勤劳,忍耐,容忍等)过渡: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而悠远,在盲母所做的这些事情当中,哪一件使你最感动。

(多媒体)小导航2、○A、哪里最感动,为什么?○B、说一句以“母爱是”为开头的诗。

(可选择,如是B而且好就写上黑板)过渡:这鲜活的感动,是因为母爱,这芬芳的感动,也是因为母爱,盲母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感动,它是否使你联想到了你身边的人给予你的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多媒体,母亲形象)三、思维拓展,升华情感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

2、谈感恩回报。

(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过渡:母爱是极其普通的,他就是那枚枕头,他就是那根竹竿,他就是就让我们将这份感动传承下来,分享给身边每一个爱我们的人。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小巷生活图片、音乐等素材4. 生字词卡片5.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小巷生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小巷的氛围。

(2)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的特色。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珍惜亲情、友情。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情怀和珍惜亲情、友情的经历。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小巷深处》散文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评论等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阐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通过写生活的琐事来刻画人物,表现情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体会课文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母爱,体会亲情,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难点:学习抒写生活的琐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教法:点拨法、情境设置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1、播放《妈妈的吻》创设温馨的情境。

2、导入:“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发展:满足、自豪——沉默、回避——淡忘、隔绝——悔悟、感激(二)、小组合作说母爱“我”对母亲的感情起伏变化,那么母亲对“我”又是如何的呢?母亲为我做了很多事情,哪一件最让你感动呢?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①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

(于是,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板书:收养我)②为“我”倾其所有,换置住房。

(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

)(板书:搬家)③为“我”改变了泼辣的性格。

(我那盲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板书:改脾气)④为“我”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

”……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

)(板书:终年辛劳)⑤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为“我”而骄傲、自豪。

(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

”)(板书:为我骄傲)⑥为“我”抑制自己的感情(别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深深的落寞。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课时)漳州一中分校刘雯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结合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对自己的关心,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1、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1、欣赏歌曲《懂你》2、师:听了这首歌,你会想起谁?(母亲)师:母亲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亲的那片深情。

(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用“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的内容有: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养母疼爱养女的故事……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三、理解课文,感受亲情1、文本解读,明确母爱事例。

(1)教师从以上学生的概括自然引入,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体现母爱的事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3)教师小结。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师: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而“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否也始终如一呢?(2)交流“我”的情感变化,师相机板书:3、人物辨析。

(1)师:一个瞎眼养母倾其所有,含辛茹苦抚育“我”,而“我”却嫌弃她、厌恶她,甚至远离她,“我”是一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注意结合文本。

)(2)师小结。

4、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1)师: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小巷深处》的反思

《小巷深处》的反思

《小巷深处》的反思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的一个总结,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小巷深处》的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小巷深处》的反思一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的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的角色定位把握得较好。

一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这一点在创意说明已体现。

再一点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积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不可预知问题。

如:在文章主旨的把握上,关于“亲情”这一点的导出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爱不爱母亲?全班异口同声说“爱!”这一回答是那样响亮,那样肯定,让人感觉是毫无疑义。

可比较准确的答案应该是“爱——不爱——爱”这后一个“爱”是更深一层的爱。

这是我预先没估计到的。

我的预案里只有同学七嘴八舌的回答“爱”、“不爱”或“爱——不爱——爱”。

可班里就是没有第二个声音、第三个声音,只有异口同声的一个“爱”。

这下子该怎么导?虽说已上过好几堂像这样的公开课,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不过很快就稳住自己。

我微笑的接过同学的回答,进一步问一个问题:“那‘我’对母亲的爱表现在哪里?”马上有一位同学回答:“第7自然段第3行,‘有很多次,我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助她,……’。

另一位同学回答:”29段,‘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一听到读这一句,我马上把她接过来说“我回来了”说明我曾经离开过母亲,为什么离开?一位学生马上回答“我厌恶这个家”我接着问“那她这时还爱不爱母亲?”学生齐声回答“不爱”“那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回答“爱——不爱——爱”“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有个变化过程的。

”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表现的除了母爱,还有母女间的情感——亲情。

过后,还真庆幸自己的这一教学机智——能比较从容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

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
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安排 2 课时
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
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
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

按句式说话:这
是一个故事。

瘦瘪炫耀执著揶揄落寞哽咽蹒跚憧憬
3、快速默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

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

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

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回答)
6、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教师示范,学生发言)
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8、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

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
母爱的市场与无私。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教学板块:品味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

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自己先小声地各自说,然后发言)
2、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示范: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4、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小结:
通过理解课文、品味课文,我们感受到小巷深处那深深的母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受。

第三个教学板块:感悟课文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前后桌讨论交流,而后上台发言)(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

(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
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母爱事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教师示范:母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4、比较阅读:《又见秋风起》(参阅《教师用书》P55)
5、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
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

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6、布置作业:
①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读书文摘卡”上。

②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
林莉
养母:
收养弃婴改变性格
含辛茹苦为我骄傲
每月送钱忍受孤独
“我”:满足——疏远——淡忘——悔悟虚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