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互补
构建儒道互补价值观论文

构建儒道互补的价值观摘要:儒道互补,即表现在孔孟仁义价值与老子无为价值的互补性上,就儒学体系言,儒道互补是以仁义为本体,以无为为境界。
在老学体系言,儒道互补是以无为为本体,以仁义为次德目。
理论上言,理想的互补形式是具备着相同的世界观,而有价值命题的交流,使得各自的价值可以安立在对方的体系中,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实践出来。
关键词:儒道互补、无为、仁义、孔子、老子一、儒道互补价值观的成立型态中国哲学史上的价值观,以孔孟仁义、老子无为、庄子逍遥、佛教轮回苦空为主要信念,道教则是杂揉于仁义、无为、逍遥、甚至轮回、苦、空多义中。
就儒道价值互补而言,其中孔老互补的理论可能性是存在的,老子的绝仁弃义是作用姿态地说而不是终极价值上的否定。
而庄儒之间难以互补,庄学文字中即已明显讥斥儒行。
道教则理论杂揉,需要对道教作型态约定之后才能论说互补议题。
因此本文所要论究的儒道互补即是对于孔老互补的理论现象进行可能性的体系说明及型态建构。
价值信念作为生活的目标是价值信念的具体落实,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可能有的生命活动,知识分子对于价值信念可以只选择而不论证,可以只操作而不追究,但是哲学工作者就必须要追究,他们的追究就是去论证价值的真理性,去论证就是去建立体系以捍卫价值,价值哲学的探究必然是落实在捍卫价值信念的哲学体系建构中。
孔老各有明确的终极价值信念是一个事实,但是在方法论的探究下,当其各自在哲学史的理论建构发展中形成哲学体系的时候,它们如果有互补的理论可能或什至是理论事实时,那么这个儒道之间以孔老互补为理论现实的探究即成为本文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所谓的孔老互补指得是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孔老的仁义、无为价值是可以并立在同一套体系中的,作者并不是说无为与仁义是同义的概念,而是当无为与仁义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并存使用时,这个并存使用的可能性必须给予理论的说明,而理论的说明即是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中给予结合,从而使无为与仁义在体系中各有定位,各有定位之后在操作时即仍然是有一绝对的标准,该仁义时仁义,该无为时无为,如果反之,即是虚伪,如果操作合宜,则是功夫与境界的完构,因此两种价值必须有一个清楚的划分,使其各自定位恰当,从而在各自体系中吸纳了彼此。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儒学与道家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二者是对立的,或者说,至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就像禅宗里讲的三种境界一样,第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认识层层递进,感悟螺旋式上升。
那种认为儒道殊途的观点正是停留在第一种浅显的层次上。
我真的儒道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正一反华,一入世一降生,一个高度关注人生当下,一个高度关注宇宙万物。
二者相反相成,融为一体,深入细致中国文化的骨髓,化入每一个华人的血液之中。
儒家是入世的。
我们常常看的儒家的道德教条,礼乐纲常,仅仅是表象,是一种器物层面的东西。
儒家的实质是强调“如何塑造一个大写的人,如何让这个人扶世济民”,他着重讨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他培养人的过程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如何做人的部分,而齐家治平是如何做事的部分;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平,二者是递进关系。
作为一个士大夫,只关心当下,人生,对于宗教鬼神没有兴趣,也对于人类为何生存,意义何在等本源性的问题不怎么关注。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存在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关于“死亡”的问题)。
儒学分成“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
同样,前者特别强调处事,后者特别强调做人;前者修齐治平,历练才干,后者就是格物致知,累积学识;前者就是孔孟之儒,后者就是宋明儒学的核心,他就是对孔孟之儒的承继和缔造,援佛入儒,把禅宗的内心修练导入儒学,代表人物为朱熹,王阳明。
真正的儒家不是书呆子,读书只是手段,做事才是目的。
他们的人生信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随千万人吾往矣”;他们的伟大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儒张载语);他们有宗教家的悲悯情怀,之所以奋不顾身,是因为“苛政猛于虎也”。
道家就是降生的。
他对于做人处事没什么兴趣,关心的就是宇宙万物的大道(“道奇怪的是,非常道;名误以,非常名”),人情物理的运作规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分析,其中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一、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对于人和社会,儒家思想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
儒家思想的讲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张恢复到周,孟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
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
正如《老子》一书中,主要篇幅还是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还是直接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
最终也是要为社会、政治与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指导。
因而,道家对此的关注热情与儒家是不相上下的。
同时,道家成为儒家学说的互补。
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仍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而人则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
二、有为与无为儒家的思想是“有”,道家思想则是“无”。
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
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差别之处主要是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
一个“时”是治世,一个则是乱世。
儒道互补专业知识课件

3、经济思想:最主要旳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旳义利观
与“富民”思想。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孟子:
(1)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旳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3)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4)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仁、义最为主要。仁、义旳基础是孝、悌,而孝、悌 是处理父子和弟兄血缘关系旳基本旳道德规范。
道 减法
宁静友好 超越世俗 精神失意之良方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旳秩序
鉴赏感悟
鉴赏感悟
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1. 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有哪些影响 2. 你懂得“儒道互补”在哪些文人身上
得到体现?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眸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未抛弃过 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以儒修 身,以道养生,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走 入安宁,走入心灵旳坦途,在纷扰旳世界 中寻找自己崭新旳位置。
有德 有仁 克己复礼 奋发有为
不去妄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儒道互补

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 即儒家以道家为因, 道家以儒家为果, 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所以, 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 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
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儒道互补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
儒道互补哲学经受住了佛学的冲击和考验, 还能在西学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吗? 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看儒道互补哲学的理论结构是什么, 其现代功能、价值和意义究竟如何。
以秩序和自由对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的功能协调为切入点, 对儒家重伦理重政治的秩序功能、道家重哲理重超越的自由活力进行论证, 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切入点。
为此, 我们必须先界定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哲学。
而说明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也就是在说明儒、道两家在秩序和自由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现代化事业的价值贡献。
秩序和自由,本质上都是自明性的、普适性的。
一、中国哲学的十大特点与西方哲学的二元、他因、空间性的设定不同,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是一元、自因、时间性的哲学。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 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思维方式却是典型的哲学问题。
(一)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任一事物都不仅以类的方式, 而且以仁!性的( .论语#)和物固相累, 二类相召! ( .庄子. 山木# )的方式共生、共在。
这种统一、和谐、共生、共在的世界观, 不承认世界之外的亚里士多德式动力推进和目的牵引, 而是一个无限而永恒的自因、自动的一重化时间过程性动态世界。
(二)这种动态性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其中的类与个体不以自然数集合的方式组合成某种机械性的结构, 而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 .易传. 系辞# )的五行!相生、相克方式, 进行着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摘要儒家和道家一直是两种矛盾的思想,一主张“入世”,另一个主张“出世”。
但是中国古代却有很多文人政客能够把这两种矛盾的思想统一并加以利用。
儒道互补的思想对当时的不少文人政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出世入世独尊儒术互补1.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
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古代帝王还是文人雅士都有收到儒道互补影响的人如汉武帝刘彻、文豪苏轼都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和道,因为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价值观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则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自然“等概念。
两种思想各有千秋,一直以来都有很高的影响力,且互相补充,互不排斥。
笔者在这里将从两种思想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历史渊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儒道互补的关系。
一、儒道思想的核心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其核心思想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
儒家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尊重先祖和长辈,注重人的性格修养和公德心。
儒家强调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推崇奋斗、努力工作、诚实达成目标。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其核心思想是自然和谐、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类社会需要服从自然规律,需要追求心灵上的解脱和宁静。
道家的思想注重寻求内心的平衡、对沉迷物质的理性思考,使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通过修行来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
二、儒道思想的价值观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代表了一种人文关怀和道德标准;“义”代表了一种责任和义务意识;“礼”代表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智”代表了一种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信”代表了一种诚信、真实和忠诚的态度。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注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而道家思想的价值观强调自然和平、无拘无束,自由放任,乐观自信。
三、儒道思想的历史渊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儒家学派主要是对易经的研究和解读,他们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观念。
而道家则起源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其主要的创造者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提倡自由、无拘无束、自然和谐,反对权力和任何形式的限制。
不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 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 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 ,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 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 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 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 ,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 人更多。
•
二十四、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
二十五、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十六、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
二十七、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
三十六、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佚名
•
三十七、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俞敏洪
•
三十八、如意算盘,不一定符合事实。——奥地利
•
二、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
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
四、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让人羡慕。当大多数人碌碌而为为现实奔忙的时候,坚持下去,不用害怕与众不同,你该有怎么样的人生,是该你亲自去撰写的。加油!让我们一起捍卫最初的梦想。——柳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就像李泽厚所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儒家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
而道家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从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游走于政治集团间权力斗争中,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着,这正体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观。
相对于儒家,道家就不再局限于自我的发展,而是上升到自然与人的层次,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他们一方面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采取入世的积极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必要时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
这种两重素质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弹性,他们用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形成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交融的风格,可以适应顺境和逆境的转换。
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就说后来的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魏晋玄学是儒道互补的新道家魏晋玄学被世人称为新道家,它的新在于他在道家的基础上不断接纳儒学,玄学家郭像主张用道家哲学提升精神境界,用儒家礼学治理社会。
而宋明理学是儒道互补的新儒家,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与汉魏的儒学,并吸收道家哲学思想,使得宋明理学成为儒家哲学理论的高峰。
纵观历史,中国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儒道兼修,互补为用,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
就像苏轼一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怡然自乐。
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也将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
”。